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散发的自性光明(自性大光明藏是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3-0988

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是什么意思?

自性光明是“真心”本自具足的是主人。

“诸垢”:指各种染污,与清净光明反之。客尘:“客”不是主人,是会走的。“尘”是会一扫而净的。整句话要告诉我们“拨开云雾,阳光就普照”,烦恼断尽即见性。

为什么佛说自性光明法性而后又说一切法无自性毕竟空

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又名真如,是无为法,无因缘造作,无生灭变化,寂然常住。真如是依空而显的实性,故名空性。诸法毕竟空是说有为无为诸法毕竟空无之义。有为法是依因缘和合而生,唯有假相幻用,空无自性,故毕竟空,无为法连假相幻用皆无,是智观假说名义,故亦毕竟空。

顶礼巴达法王!您好请问,佛法说的自性光明,有多少人能真实的证得?佛爷们都证到自性光明了吗?

自性光明,并不是只有“证得”与“未证得”。有的人完全见性,有的人部分见性。就好比同在一片蓝天下,有的地方是晴空万里,有的地方乌云密布,有的地方于云层中偶见阳光。佛是完全见性者,而菩萨则是见大部分性者(还有一份生相无明未破),很多修行人,则是少部分见性。

“自性光明”是什么意思?希望不要百度,求知识分子!

性格 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坚持了正确的性格走向 并坚持下去 形成一个独特的人格道路 这样中将有发光的时候 说的应该是这意思 个人理解

什么是自性光明,什么是修行

自性光明本自具足,只是我们众生的业力繁重无法显现,修行就是修心。

非空非有的自性光明,四个含义是什么?

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的另一个译名。此译名乃玄奘大师根据梵文字义新译。

观自在三字,除了是观世音菩萨的名外,还有表法的意义。

心若作意除妄想,则除妄想本身即是一念,此一念虽是除妄想之念,但同样可以遮盖自性的光明,故妄想不可除,亦不可不除。

最高明的方法便是自性本身的能知能觉能观能照的本身功能,在一念不生的情况下,照见一切妄想烦恼本身皆空,故名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般若,即至高无上的智慧之意。波罗密多,即到彼岸之意,解脱之意。全句意思,即行深智慧,至高无上的智慧,使自己解脱到彼岸之意。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即自性本身的无上智慧,自性本身能知能觉能观能照的功能,照见所有的色、受、行、想、识五蕴本身,都是空的,都是无实质的。

度一切苦厄

即世上所有的苦厄,皆来自己的妄想,来自己的贪嗔痴疑慢诸烦恼,度一切苦厄,即是使自己永离一切烦恼,安住于不生不灭的永恒永乐的自性净土中。

这段意思是说:

观自在菩萨,用至高无上的智慧,使自己解脱到远离烦恼,常乐我净的自性彼岸时,自性的本身的功能,照见色受行想识诸五蕴本身是空的,一切烦恼也是空洞无实质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这里指的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这部经就是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弗尊者说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不是单纯地指颜色,而是指眼所看到的东西皆为色。

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意对法,即六尘也。

此色,又指形器世界中所有眼能看到的东西,它的本质,实际上都是空的。

如说你的身体,你说是你的吗?是真实的吗?

但过几十年,百年之后,你死了,肉归土,血归水,气归风,热归火,空归虚,你身体上除了不生不灭的自性,没有一样东西真正属于你的。

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又如你的钱财,老婆,儿女,房子,地位,现在表面上属于你的。但过一段时间,这些东西终归空,因为这些东西本来就不属于你的。

如果说作梦的梦是空,那人生的梦又何偿不是空呢?!只不过人生是一场大梦,晚上做梦是小梦,梦短一点,人生的梦长一点而已。本质上都是空的,虚幻不实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还有二层意思。

一:是指当你心无执著,无妄念,回归到非空非有的自性时:

看与不看,色空不二,自性并没有差别。

听与不听,声空不二,自性并没有差别。

香与不香,香空不二,自性并没有差别。

有味与无味,味空不二,自性并没有差别。

痛与不痛,痛空不二,自性并没有差别。

意动与不动,幻空不二,自性并没有差别。

二:是指色尘本空,色蕴本空。此色受想行识五蕴,乃坚固妄想,此经多处提到五蕴本空。可见,五蕴解脱,在修证上,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经文多处提到五蕴,所以,我将在下几句再详细介绍五蕴。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句承上启下,是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与色蕴一样,都是虚幻不实的。也就是说: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不二。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空不二。

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空不二。

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空不二。

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空不二。

以上所云五蕴与空不二,也就是五蕴已尽,再加上悟到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已是登地菩萨以上的果位。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句话是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弗尊者说的。

菩萨告诉尊者的意思是:

世上一切的事物的本质都是空的,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何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众生的自性,佛性,诸佛的法身,是从来都没有开始的一天,也没有结束的一天的。故谓不生不灭。

自性,佛性,诸佛的法身,不可谓垢,也不可谓净;不可谓有,也不可谓空;不因修行增加一分,也不因不修行减少一分,故谓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自性,佛性,诸佛身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很难用笔墨,语言形容,故祖师云:

只可会意,

不可言诠。

自性不可谓有,亦不可谓空,非空非有。不可谓明,亦不谓暗,非明非暗。自性无边无量,包含,胎育着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地水风火,一切一切,皆自性化生,故自性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阴阳之祖,事物之本。

故六祖大彻大悟后云:

一切万法,

不离自性。

又云:

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

本无生灭。

何期自性,

本自足具。

何期自性,

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

自性不单不生不灭,无边无量,而且没有空间与时间。

亿万佛刹净土,在自性中,不过沦海一粟。三大阿僧胝劫,在自性中亦不过是刹那间的电光火石。故李长者云: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我十余年前亦曾偈云:

日月其中犹似粟,

山河境里竟如尘。

自性的功德,穷尽一劫的时间也不能说尽。

故要开悟,贵在自悟,不要倒果为因。

你若能背下大藏经,但自己的不开悟,那也是枉然。因为佛经是佛说的,不是你说的。就算你能背下来,讲经说法时拆西墙补东墙,搬西经答东问,对答辩论如行云流水,那又如何?那也不过是佛的知见!不是你的知见。

别人叫你大法师,善知识,你别美滋滋,死了往那里去你都不知道。你骗得了世上所有的人,但你骗不了你自己,因为你没有真悟。

当然,我不是叫人不要读经。我的意思是读经与自参,皆不可缺。如果你光做功夫不读经,就算你有所入,有点知见,但你由于少看经读书,讲经说法时错漏百出,词句狗屁不通,如此弘法,恐怕不妥。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解法。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是指自性的空性中没有色受想行识五蕴。此五蕴是众生无始以来的坚固妄想。

何谓色蕴之坚固妄想?

眼根的能看的功能本是自性的功能,眼睛只不过是工具。

眼之坚固妄想得去,则十方洞开,前后左右上下远近无碍,因为自性本来就没有前后左右上下远近之分。若色蕴尽,则证天眼通,因眼根清净故。

如吾人能视近不能视远,能视前不能视后,些即无始以来的眼根坚固妄想、习气,名色蕴。

何谓受蕴?

受蕴旧译又称痛蕴,乃身体之感受是也。

吾人之所有身,乃真如自性一念无明所化生,故此身乃虚幻不实之身,必须回归自性的空性。

若身之感受坚固妄想、习气得去尽,则得意生身,神足如意。

因自性本来就十方无碍,无远近上下之分,今既身之无始坚固妄想、习气尽去,回归自性的本能,当得意生身,神足如意,十方刹土,片刻能到。

若我执得灭,身心坚固妄想尽除,不单止得意生身,神足自在,而且身如琉璃光,可隐可现,因身心已回归自性的本能,故能和光同尘。

何谓想蕴?

吾人时刻贪嗔痴等妄想攀缘不断,此乃无始以来想之坚固习气,名想蕴。

若想之坚固习气尽去,则回归自性的本能,妄念不复再攀缘。由于想之坚固妄想习气,障碍了自性的无开始无结束、无我你他的功能,此时既然障碍尽除,自性的功能则能显现。宿命通,他心通,至此自然可证。

因自性本来没有时间与空间,何来过去未来之分?故可知过去未来因果宿命。

自性本来就是“凡圣含灵共一家”的,何来我他之别?故他心我亦知,故能知众生之举心动念。

想蕴尽,不单得宿命通,他心通,而且可以梦醒如一,因意识已灭,无复妄想,心声不再起。

何谓行蕴?

顾名思义,行乃动也。吾人无始来,不是身一刻不动则是心一刻不动,此乃无始以来行之习气,名行蕴。

修至行蕴,虽意识已灭,妄想不起。然意识,妄想乃粗的烦恼,虽妄想不起,但微细的见思惑,无明习气依然未断。只不过是表面静,而未真静。因无始习气未断,贪嗔痴等种子习气依然在,如遇缘,依然会发作。

今既行蕴尽,一切见思吸引之力皆可切断,可一定数千年,甚至数千劫。

何谓识蕴?

即眼耳鼻舌身意诸识之功能,本是自性的功能。凡夫从无始以来,执著于有眼耳鼻舌身识诸识,此即识之坚固妄想,名识蕴。

识蕴即识之执著,蕴也罢,阴也罢,乃蕴藏,阴暗的无始习气之意。

若识蕴之无始坚固妄想尽去,则六根可互用,因能看能听能闻能尝能感能思的功能本是自性的功能,今既识之无始坚固习气尽去,则回归自性的功能,故能六根互用。

至此,意识已灭,行蕴已除,识蕴已破,漏尽通现,六神通足具,如此时悟得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自性,则可进可入菩萨初地。

唐宋以来,修行人证果者,有真修行者少,说理者多,慢慢就开始了禁止神通之风。

其实神通不是罪,若五蕴尽去,回归自性的本有功能,证得神通是必然的,你不想要神通都不行。

若某人说他五蕴已尽,已证菩萨初地果位,却没有一点神通,那是骗人的。

悟道不一定有神通,有神通也不一定悟道,但证道一定有神通,因为悟道不等于证道,而证道必定有神通是因为已经回归自性的本有功能。

故不怕你有神通,就怕你五蕴不尽,证不了神通。自己不好好修行,五蕴不尽,证不了神通,那别说风凉话。

当然不可强求神通,若执著神通则易堕魔道外道,因执著神通即是贪,贪则是心魔。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解法。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即六烦恼之门与六烦恼之贼。

凡夫妄想、烦恼大多数离不开此六门六尘。无论是执著于眼根与色,还是执著于耳根与声,任何一根动则六贼入,障碍真如自性光明。

圣人虽有眼耳鼻舌身意,但圣人在日常生活中用到六根时,是不执著于六根六尘的。如镜来物则影,去物不留。在日常中,待人接物中,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看也空空,听也空空,如云过湖面,云过水无痕,心毫不执著。

凡夫则不同,三毒烦恼与六尘,如胶水,见什么粘什么,烦恼总放不下,如滚雪球,烦恼愈滚愈多。

凡夫在眼根起用时,看见好看的东西,总放不下,如见美女,更是目不转睛。

在耳根起用时,听到好听的歌,一听再听。

在鼻根起用时,闻到香的东西,一闻再闻。

在舌根起用时,吃到好吃的东西一吃再吃。

在身根起用时,触摸到身上舒服的地方,一触摸再触摸,一刺激再刺激,如男女之事。

在意根起用时,想到开心伤心的事,一想再想,总放不下,睡不着,吃不饱,坐不稳。

以上是凡夫日常生活中的六根对六尘境界。如何是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运用六根时,能用而不执,如云过湖面,云过水无痕,毫无执著,此即是《金刚经》所云:

应无住而生其心。

即应无住于六根六尘诸烦恼,而在变动的烦恼劳尘中见到如如不动的真心自性。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尘触法,即在清净圆明,无边无量的自性中,六根六尘有如梦幻泡影。

如人在悟道的一刹那时,自然会明白这一句。在人悟道的一刹那,你会明白世上一切事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虚幻不实的,都如镜中花,水中月,毫无实质,不过是妄想所生,一时显示而已,唯有不生不灭,无边无量的自性才是唯一的真实。这就是古人所说的:

虚空粉碎,

大地沉寂。

人生在世,如果悟不过这一点,活着也似作梦,漫无目的,枉在世上走一回。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何谓无眼界?

即眼之所视之色,所视之一切事物,皆是虚妄。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虽现示一时,终归空,毫无实质。

人若心无执著于色尘,无执著于眼所显示的世界,不管眼前出现什么,在无执著的人的眼里,都是没有差别的。

这即前面所说的色空不二,眼前不管出现什么,能看的自性并没有差别。

何谓乃至无意识界?要明白这句经文,首先认清什么叫意识。

意识乃第七识我执所生。

如吾人贪心起时,意识即在心中盘算,如何利益自己的。

如看见喜欢的东西,心中即想入非非,幻想如果这个美女是我老婆多好呀!这个房子是我的多好呀!这些钱是我的多好呀!

诸如此类,即是我执中的贪念使意识动。

如心中恨某某人,眼红某某人,心中总在骂某某人,此即我执中的嗔念使意识动。

乃至无意识界,是指心中的我执没有了,贪嗔痴疑慢也没有了,心如止水,攀缘意识流被切断,此即三际托空。也就是《金刚经》所云: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何谓无明?

这句不简单,我看过很多古圣今德,都把无明解释成定中不见光明,若定中不见明光,便是一片无明。

其实,无明不是这样解的。

还有很多法师注解无明,都是抄东经答西经,自己并清楚什么叫无明。

真正认识无明,去除一部分无明,已经是登地菩萨以上的境界。

阿罗汉、独觉佛,只知我执与见思惑,尚未断无明。

见思惑,只不过是粗的烦恼,比较容易断。但无明不同,无明是无始以来的微细习气,烦恼种子,非登地菩萨不可断。就连等妙二觉菩萨,也尚有最后一品无明未断。

若要断最后一品无明,非成佛、证佛果后才能切底断尽。故佛之境界,唯佛所知。

何谓无明?无明是无始以来的微细习气、烦恼。至于若要真正认识无明,还是你自己去悟吧!我不能一桶水倒光,总要留点让别人自己去悟吧!?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是指无明本虚幻,本无实质。既无明本空,又何来尽与不尽?

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老死,是指生老病死。

自性本无生灭,何来老死?又何来老死尽与不尽?会生老病死的不过是色身、报身而已。无苦集灭道。是指佛陀当年所说的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知苦当离,知集当断,知灭当证,知道当修。

知苦当离,是指三界皆如火宅,六道轮回是生死苦海,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故知苦当离。

知集当断,是指人世间一切烦恼,大多数都是由贪嗔痴三毒所引起,故知集当断。

知灭当证,是指阿罗汉的空境,内灭诸烦恼而言的。因为阿罗汉的空境是寂灭的境界。但对大乘而言,不生不灭的法身是常乐我净的。知灭当证,是指既知世事无常,寂灭为乐,应当证得。

知道当修,这个道是指通向涅磐的道路,知道远离诸苦、远离烦恼的道路。既知解脱之道,应当修道,因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无苦集灭道,是指苦集灭道本空,不可执著之意。

无智亦无得,以无得故,菩提萨捶,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癫倒梦想,究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智亦无得。

是指人悟道,是无一法可得的。

故祖师云:

悟无所悟,得无所得,证无所证。

很多人误以为,修行得道,是得到什么密法,得到什么放光动地的境界,得到什么神通,见到某佛某菩萨便是得道,那是人行邪道。

名得智,实无智可得,因得的是无所得之智,是名得智而已。

名得法,实无一法可得,因得的是无所得之法,是名得法而已。

名悟道,实无所悟,因悟的是无所悟之悟,是名悟道而已。

名证道,实无所证,因为证的是无所证之证,是名证道而已。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癫倒梦,竟究涅磐。

这段大意是说:

悟无所悟,证无所证,菩萨才有清静、至高无上的智慧。菩萨依清静、至高无上的智慧,照见世上一切的事物本质都是虚幻不实的,皆如梦幻泡影,所以心无挂碍。因为心无挂碍,所有没有生老病死、等种种恐怖。因为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所以远离一切癫倒梦想,证到不生不灭,无边无量,常乐我净的涅磐境界。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如凡夫,不是心挂碍你的娇妻,就是挂碍你的金银财宝,故心生恐怖。一天到晚都担心娇妻跑了,金银财宝丢了。于是乎,吃不饱,坐不稳,睡不香。烦恼大如山,云何云开日出?见到净清法身如来?!

远离癫倒梦想,究竟涅磐。

什么叫远离癫倒梦想?

凡夫入生死轮回,不得解脱,不见本来面目的原因便是癫倒梦想太多。

癫倒梦想。

即是凡夫我执生私心,私心生贪心嗔心痴心,贪嗔痴三心化生千万种烦恼,这些烦恼即是癫倒梦想。

如想拥有三千佳丽,想亿万家财,想贵为帝王,想长生不老,想不劳而获、中特等奖,想当名人明星,诸如此类梦想妄想,何止千万?

此即我之私心所生贪嗔痴,贪嗔痴生千万亿癫倒梦想,迷失方向,乌云遮月,不见本来面目。

何谓涅磐?

涅磐即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减,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生无死,非苦非乐,非善非恶,非明非暗的境界。

此涅磐境界,唯见道者知,非笔墨可形容,非语言能诠释。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谓三世诸佛?

此句有二义:

一:指十方佛刹的一切的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实现上那只不过是报身佛而已。

二:一念不生,见过不生不灭的法身佛, 此即是真正的十方三世诸佛。因自性本无远近,无开始无结束,云何十方与三世,此不生不灭的法身佛,便是十方三世诸佛法身。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

十方三世一切觉悟的诸佛如来,都是依智慧来悟道,依智慧来解脱一切烦恼,回归到不生不灭的,永恒的,至高无上、平等清静的涅磐境界。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经文的大意是:

智慧有如大神咒,无上咒,无法形容的、威力强大的咒,能除一切世上一切的苦,是真实不虚的。这段话几乎是完全白话的,并不难理解文字,但要理解他的意义,可不容易。

世上一切的苦,皆妄念所生。

如吾人,患有吾身,乃前生有执著,才会入胎生为人的。入胎的一念,堕入欲界的一念,乃贪嗔痴之妄念。但其中以贪色欲一念为最,故色欲是生死轮回的一个基本因素之一。

如吾人所有的烦恼,只要你想得出来,几乎都不开贪嗔痴三毒。

如想发财,叫贪财。想美女,叫贪色。想吃好吃,叫贪吃。想长命百年,叫贪生怕死。想当大官发大财,叫贪图荣华富贵。

又如想骂人,想发火,恨某某人,看某一不顺眼,诸如此类,叫什么?叫嗔。

迷恋女人,迷恋上网,迷恋看小说,诸如种种愚痴,堕落而执迷不悟,此即是痴。

此贪嗔痴三毒,化生世上千万种烦恼。这千万种烦恼叫什么?叫一切苦!如果你用智慧去观照,发现贪嗔痴三毒,发现六根六识六尘皆是虚幻不实,唯有涅磐为永恒,又何来一切苦。故说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真实不虚。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菩诃!

请恕我无能,我不会解这一段。就算我会梵文也解释不了这段咒语,更何况我不懂梵文。

自古以来,咒语,又称陀罗尼(一般短的称咒,长的称陀罗尼)都是不译义,只译音的。但依咒音念,自会有无量功德,远离诸苦。

《<般若波罗密多心>讲义》到此即将结束。但结束前,我希望有缘读到此文的读者能以恭敬心去读,我虽非大师大居士大名人,但众生平等,佛性平等,没有人规定大师大居士大名人才可以学佛法,才可以开智慧。

六祖也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我一介山野俗人,无证无修,无悟无得,无功无德,一文不名,故不须要任何人恭敬,也不值得任何人恭敬。恭敬与毁谤,皆是虚幻不实的。

但我希望读者能认真读此文,尊重文章的深义,并希望此文能助君顿开智慧。

佛之境界,唯佛所知。我等初发心菩萨,虽有可成佛之性,但并不等于已成佛。讲义或有错漏,故我所语论,不做圣解,并欢迎斧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自在菩萨诃摩萨!

南无舍利弗尊者!

南无玄奘大师!

南无一切金刚护法、龙天善神!

永乐居士莫棂鹰,

2010年1月22日谨记于上虞。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8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