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法欲是什么意思(善法欲的还有四种名称)

一语道破禅机:打坐无法静心的原因是什么
一语道破禅机:打坐无法静心的原因是什么?
过去有如昨日死,
未来未至本无生。
现前对境无心起,
一念澄明空不空。
打坐呢,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好坐,坐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什么,不好坐的原因是心不死,没有死心塌地的,总是想用那个机心来算计打坐。哎,我会不会经过一定的努力和方法,过程,就会到达那个结果?好像我们下楼坐车,经过这个路,那个路,云路,雾路,到达终点,就有一个阿罗汉果,就有一个解脱,就有一个终极的道果,就必然实现兑现给这个打坐,不一定。
所以我们这个机心呀,投机取巧之心不死,算计,我坐了三天,我还没什么,既没有顿悟,开悟,也没有什么神通,又没有浪花,也没看到香,更没见到菩萨来摩顶。坐到第五天,算了吧,我不适合,我还是走掉的好。我们打坐,打坐,不能够真正坐好的,就是因为这个。而不能够放下机心,不能够死心塌地的,它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造作?
徒:有欲望、有所求。
师:有欲望、有所求、求解脱、求道果,这是善法欲,假如没有善法欲的督促,我们也不会走上修行这条路。所以在某个阶段这个善法欲,还要鼓励它,还要扶植它,所以不能说是问题。
徒:急功近利。
师:急功近利只是说从三法印和方法论,我是用一搏一,还是一搏一万,一本万利还是一本千利,还是一本二利,只是方法论的问题,急功近利不是根本问题。
徒:无明。
师:无明是纯粹的佛教术语,你把所有人都打死了,这个话就没法聊下去了。实际上也确确实实是源自于无明的不了解,因为无明遮蔽到了认知智慧层面,所以不了解这个禅修的体系是怎么回事,禅修的结果会怎么样,终极道果会怎么样,所以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无师智、离师智、自然智都没有现前。离师智,离开老师的智慧;无师智,无师自通;自然智,自然的升起来,打坐到了一定阶段他没有老师了,但是自然就升起来有什么方法来对治当前的问题,升不起来,所以才有各种的机心,困惑,疑惑。所以我们参加过禅七的人就知道了,我们的方法是恰恰让你不了解,让你傻,对不对?目标、思虑都不行,不给你答案,斩尽杀绝。这叫逼拶。
我们参加过南传的禅修吧,象一个有耐心的老阿婆一样,苦口婆心的告诉你,方法,次第,耐心,耐心,耐心,练习,练习,练习,耐心,耐心,耐心,最后就那样了,所以南传呢它就是另外一套禅修体系。它告诉你先把这些理论、方法都给你了,然后中间出现什么了就是耐心,耐心,对治方法就是Anija(无常),Anija(无常)。有什么问题,内心困惑了,睡不着了,因为打坐引起了打嗝呀,告诉你无常,无常,Anija,Anija,就告诉你无常,无常,不要把它当真。它只有这样一个方法。
那么藏传呢就更好玩,藏传的就会不给你讲这些,给你一堆的七瓶八宝,你要这样,你要那样,然后就给你加加加加,所以我们修行人佛教修行者有个叫“穷禅富密”,知道什么意思吗?禅和子他是穷吧,一袭衣服,OK了,走到哪里盘腿一坐,叫穷禅。富密,不行了,早上要供香,花,灯,果,这还不算,这只是饮食方面的。然后,器物方面的,金银砗磲琉璃玛瑙……,接着还要把吃的做成各种花样,然后把用的雕塑成这样,每天要用。所以他跟你讲,命,加加加加,加到你,心理学上讲叫什么来着,饱和效应是吧,它到达一定的饱和了,咔嚓,全放下,大圆觉智,所以叫大圆满,一切皆空,又回到穷和尚这个层面了,穷禅和子这个层面了,所以殊途同归也。
我们大家都坐过了,所以呢,就坐吧,不管你有什么问题,其实所有的问题,就像今天到底我吃三个馒头吃两个馒头的问题,等他再长五年吃三个,吃四个已经不是问题了,对不对。所以我们在修行上是一样的道理。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过不去的修行困惑,卡住我们使我们无法深入禅修下去的问题,今天只吃半个馒头的问题,那明天再看,不过是0.75个馒头的问题。所以,没有高低,没有大小,暂时它确实是有,别当真,对治方法是别当真。但是它确实有时候来自生理层面的要调整,来自于心理层面的需要调整,来自灵性方面的要调整。
其实呢,心不死或者说不能死心塌地地打坐,人人皆是如此,无论出家在家,无论是久参还是新学都一样,总是有一个问号在。
十二字箴言:“佛法僧、觉正净、贪嗔痴、戒定慧”。
我们所依赖的工具:“身口意”。所以打坐是拿什么来做实验?这像不像一个化学实验品的烧瓶啊,我们都是那烧瓶,拿谁的身口意啊,是拿佛的还是拿别人的,还是拿自己的?肯定是拿自己的身口意,那身口意里边,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我们原有的那个化学反应,叫做什么?习性!或者说习气!是什么样的运行机制,这样的对不对,这叫做什么?大乘起信论,始觉,本觉,是不是在不觉的状态,这样是我们固有的,也就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完全在这样的一个模式下来运行,那这个就是世俗的时候,或者说俗世的时候。
小徒弟:就是平常生活呗。
师:哎,对。在这样的一个打转转。然后我们开始,这不是不觉吗?然后我们开始要怎么样啊?通过闻思修,闻,可以,对吧,思,可以,你都可以思啊,然后呢修呢,修就进入了这个,所以在闻思层面仍然建立的是宗教的情感,所以它是强调信,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依然是闻思佛法僧,去要想要了解。
但是要进入修的阶段了,就开始是什么层面呢?实践的,或者说体验的,所以就进入了佛教的叫做:行证体系,就进入了这样一个体系。那戒定慧,也就是戒定慧的体系进入了哪里啊?行和证这个体系了,那离得开信和解的这个体系吗?所以信解和闻思道很相近的,那戒定慧是从“不觉”通过听闻闻思修的佛法僧三宝,然后进人戒定慧的实践,那中间就会有什么?因为这实验器皿,是什么?身口意。会有各种各样的症状反应,比如说你得了久病,然后遇医、服药,然后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是不是一模一样的道理啊,所以你不能死心塌地打坐是为什么?病得太久了,总想着有一个神仙赐你一个灵丹妙药,马上药到病除,全是这个心理对不对?
任何人,不管你学哪个宗派,不管你是东方人西方人,全是这个心一样的,人同此心、情同此理,都一样!所以我们没必要嘲笑别人说这么愚蠢、愚痴,也不能去看不起这些人,明显很愚蠢的人,你还不能那样的,为什么?因为究根结底问我们内心,审问自己的内心去,格物致知,问自己的内心,一样的,还是这个层面,还是想找到一剂灵丹妙药,迅速的药到病除,可是呢,从不觉到觉,从分证即觉,分证什么意思?一段一段的嘛,所以所有的佛教的戒律叫什么?别别解脱,修一个解脱一个修一个解脱一个,分证即佛,“分证觉”或者说部分到了“究竟觉”,所以在整个时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各种的问题,是不是就是禅修的问题和对治了,所以就是禅修的问题和对治。
因此,一个好的禅修方法,就像煲汤做饭一模一样的,人家知道火候,今天我们特别严谨地坐,完了明天基本就都不想起来了,今天坐得有点累,刚好有个外缘刺激很燥,那好我们就停下来,放松下来,然后就停,这就是调,吃点好吃的,早上又兴高采烈的又神清气爽地来坐了,所以就要这样。
因为是拿我们自己的身口意做实验,所以一定要知时、知节、知量。
知时,现在是适合禅修的时候?还是不适合禅修的时候?就拿眼前这一分钟,适合的还是不适合的?适合的!没有噪音、没有太阳晒,又没有大风吹,又不是很热,这个状态下是适合的。知节,待会儿我们第三节了,进入第四节了是不是就有点疲劳了?知量,我们尽管是已经都打过坐的,可是因为很久没有密集坐了,这个量你掌握不好。假如要坐,这支香坐15分钟,哎,坐得很舒服,马上停下来干别的,你又会很舒服,它就是调剂,所以将来你们自己组织禅七也是一样的道理,要知道调剂,就把他那个躁的心,让它还没起,就把它给消融了,烦的心还没有生,刚有点苗头,就使他那个不善法,未生令之不生,已生令之速亡,就是这样,所以说知时、知节、知量。
那我们整个了解了禅修的方法,最终的目标达到的觉证净,所以这个觉证净是佛替我们觉证净呢?还是我们通过闻思佛法僧,实践戒定慧,修正身口意,达到自我的身心的那个革命之后的觉证净啊?是吧,所以不是佛带我们觉,不是阿罗汉替我觉,是我们自己来觉证净。
所以关键的一个,“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我们的禅修方法非常简单,坐,对吧,也没要求你坐姿怎么样,也没要求你要守吸、守窍,也没有要你数息,也没要你观息,也没要你念经,也没要你诵咒,什么都没有,干嘛呢?坐着,又不是傻坐,那不是傻坐说明你要有个念头对不对,这个念头干嘛?所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所以要知道我在这儿坐,但是不可以执,我知道我在坐,但是又不能够执,我非得要这一坐37分钟,不够我就不下坐,像佛陀一样的,不够37天,我就不起一坐,直到台风消失了再来我也不坐,我也不起,那也没有用。
所以不能执,还是要知道这个善调,调身、调心、调息,要掌握那个极高明而到中庸的那个圆融,然后自己知道,坐得有点不舒服了,就扭一扭摇一摇,让自己快乐一下,放松一下,然后觉得我又能多坐五分钟了,那我就可以给自己加把劲儿,多坐五分钟。
久坐生禅,不一定开慧,但久坐必生禅,为什么?因为我们所有的这个习性反应都是贪嗔痴的,但是我坐下来之后,这个贪嗔痴的习气,你不去降伏它,它也会自然的就在淡化,对不对。不去降伏它,那你没有刻意培养戒定慧,可是你在这儿坐着,你没有刻意培养,它自然的,守戒是不是在的,已经融摄在里边了,定就慢慢修了,所以开不开慧不一定,但是戒定已经在这个坐里边了,所以六度,大乘菩萨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那前五是不是已经在坐中融摄进来了,所以要了解佛法非常至简之意,至简之意十二字真言。
小徒弟: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
师:所以它很简单,可是呢真的很难,要真的了解这个体系了,确实是非常简单的。
小徒弟:了解了也不一定做得到。
师:但是你不去做,就永远做不到对不对,所以你要从一分钟、五分钟到三十分钟,到突破四十五分钟,到突破一个小时,你要坐着不动,这就叫功夫渐长了。小伙子三日没见,功夫渐长啊,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吧,功夫渐长,渐渐的长起来功夫。
小徒弟:这一节课就是我听得最认真的一节。师父你讲这个就像讲故事一样。
师:对,其实佛法就是故事嘛,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就走了,咱也见不到他真人,所以现在我们都是听各种的记载、传说,然后来理解佛陀是怎么回事,所以就像讲故事,然后我们自己也成为故事中人,是吧,万一有一天说不小心,某一个人就看到,有一群人,其中有个上海的小男孩儿,跟一个大和尚,就在佛光山怎么着怎么着的,我们就无形中成为故事中人,有可能,这很有可能,所以你要小心哦。
小徒弟:小心成为传说。
师:阿育王对每一个和尚他都磕头供养,那个小沙弥六岁吧,结果轮到他来了,他说你太小了,我没办法给你磕头,当着大庭广众之下给他磕头,他觉得面子上有点过不去,堂堂一个大王啊,然后那个小沙弥就说,大王请你跟我到屋里来,两人悄悄到了室内,然后小沙弥说,大王你看我,一看小沙弥坐在那个瓶子里,阿育王说“哎呀,了不起,我给你磕头,”,小沙弥说:“这件事儿不能让别人看见啊,”阿育王本来说我给你磕头这件事儿也不能让别人看见,结果小沙弥坐在瓶子里,他怎么才能坐到瓶子里呢?打坐!
应你的所求,我们来看看妄念怎么办?
来我们看自己的妄念,哪部分的最多,你坐的时候都被哪种妄念拉着走最多,也不用说最多,甭管大小,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乐的。未来的、过去的,明天设想憧憬未来,追思过去,追思已逝、设想未知,基本上妄念,还有什么吗?
好比早上你走上来,我们正在坐着,突然听见他们那个大喇叭,这是什么呢?现前的,有什么你就去攀缘什么,这个是眼耳鼻舌身意被现前的境缘给拉走,叫攀缘,所以它是在,完后我们是攀过去,所以叫攀缘,你眼耳鼻舌身故意去听的,本来它可以不干扰对不对,但是它就是干扰我们了,就是攀缘。
思虑,思虑有时候就会变成焦虑和疑虑,它会以各种方式显现出来,所以所有的妄念无非是想,明天没到,什么时候去啊,突然想喝茶,是喝红的喝绿的,喝铁观音的还是乌龙的,就开始在那儿想,想得很美,口水出来,好吃的好喝的,然后想,仔细做心理分析,你想过去是好的方面的多,还是坏的方面多,对于成年人不好的远远多过好的,对于未经世事的人,他想的全是好的,明白了吧,所以若能稚子之心,就这样子,如果你在回忆的过去全是好的,心就软了,所以这点上真的是不一样,我们成年人想的都是不好的东西多,当下的境缘是不是不可预测,那这些呢,是因为我们正在做的事,境缘是外的,那这思虑内生,那还有一些东西呢,真的是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来的一些个念头,你根本无法,既不属于对过去的回忆,也不是对未来的焦虑,也不是当下境缘,就是有些念头莫名其妙的发生了,那些呢有的时候是业习,这个是没办法的,你一打坐会把它给莫名其妙的激活,但没关系。那所有的妄念也就是说对过去的这些的追思,是源自于什么?记忆是现象,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属于是对过去的追忆,对不对,属于什么蕴,想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我们只是念,但不了解它的作用,那以往过去的无论过发生过什么,为什么还干扰到我们现在的念呢,它就像浮上来的是吧,它就自然的浮现出来,而浮现出来我们那个,叫什么?我们的业习就继续给它加工、深造、酝酿,有它的价值判断、取舍,那件事儿是错的,这件事儿是对的,这个人假如再见会怎么样,假如不见会怎么样,是不是都源自于这些,你又去从,什么叫轮回,是不是这就是轮回,就在念头里已经一番轮回,把你过往发生的,有时候想得很真切,同学聚会,很深刻很深刻。
假如说当我们正在坐的时候,对于这些已经过往的念头,假如说一个死人还会不会有这些东西,也就是这个是一个做意,要故意的,就是一个做意,一念间一瞬间你要做意,假如一个死人就没有这些,所以禅宗师父说:“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过去以往譬如昨日死,死人了不存在这些价值判断,什么恩怨情仇是不是一笔勾勒,什么自行车抵押贷款合同、房贷.....都一笔勾销了,所以过往的那个妄念,这是做意对治法。
过往种种譬如昨日死,那同样的,未来未至,是不是本来它就没有啊,本来还没发生的,你去遥想它,是不是就是胡思乱想啊,不管你的规划计划怎么样的好,但是它没有发生的,是不是都属于妄想,所以未来未至,它本来是什么?无生的对不对,所以未来未至本无生,“过去以往譬昨死,未来未至本无生!”
那当下的境缘呢,六字坛经说:若心对境不生念,如何为禅如何禅定,内于心不动,外于境,不生心不动念,是不是当下再有什么境缘也不会干扰到我们?所以当下的对境不生心,心若无生境已亡,心境两空。既然来自于这些过去的、未来的、当下的这个妄念,都烟消云散了,亡汝今心,没有你当下的这个心是不是就空了,这亡是逃亡的亡,不是死亡的亡,消亡的意思不是死亡,所以当下你没有这个念了,没有这个心了,一念澄明?就现前了,所以对治妄念,不需要念经不需要念咒、不需要数息,不需要任何一个有为法,仅仅一个做意,就是念头来以妄止妄,用这个做意来止掉所有这些个妄,然后逐渐逐渐的改变过往的形成的,像羊肉串一样的习气,好吃的,然后变成零散的,从正规军变成游击部队,到散兵游勇,然后你的正念加强,你从一个散兵游勇,正念开始找到一个平衡,起码两方都是平衡的,最后这个妄念成为散兵游勇,被你的整体的各个击破,所以这个禅修方法很独特,要会用,都是念间的事情,一念间的事情。
所以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作首打油诗,“过去犹如昨日死,未来未至本无生,现前对境无心起,一念澄明空不空。”是吧,你这一念澄明是有个空明的,所以这空灵灵的这个空是不空的,了解这一点,就这样用功,所以对治这些禅修出现的妄念、昏沉,我们就一点点对治它,当没有昏沉和妄念了是不是就直接,也不能说直接就能,但起码也就会越来越深入禅修的核心去,所以一个枯燥的无聊的禅修就变成有味道了,那个有味道就是空不空,就慢慢的这样去体会。
所以不需要念经,不需要念咒,那些都叫什么法?替代和转移法,只是我实在没办法了我就替代,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静,明矾投于油条,油条不得不滚,就是啊,祖师大德的形容嘛,宝石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净,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明。不一定的,它还在翻滚。所以这个方法就是完全以空灭空,以有灭有,这个做意可说是有,但是它生了就灭去,你不要再去刻意执着这个,对吧,所以这个是以空灭空,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佛魔都不存在,灭除烦恼的方法一概扫荡,干干净净,这就是禅。
欲乐不可纵.法乐不可无.什么意思
世间上的人,种种的营求,都是为了追求快乐。快乐处处求,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欲乐,一种是法乐。
所谓欲乐,一般说,世间上有“五欲”—— 财、色、名、食、睡。
财 —— 财富人人都想拥有;拥有财富固然可以为人带来快乐,但是“人为财死”。因此,有钱有财有时也会带来许多的灾祸,财富有时也会造成许多的不幸。
色 —— 男女情爱固然可爱,但是“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爱得不当,往往增加许多无谓的烦恼,造成“欲海狂澜”,不可自拔。
名 —— 善名美誉,人人喜爱;可是“誉之所至,谤亦随之”,爬得高,跌得也重。甚至“盛名之累”,有时候也会带来许多的不幸啊!
食 —— 千奇百味的饮食,固然饱人口腹;但是多吃,肠胃消受不了。所谓“病由口入”,何况很多的罪业,有时候也是由吃所产生的。
睡 —— 睡,本来也是一种享受,但是睡多了,成为懒散,被人讥为“好吃懒做”,自己的前途也难以有很好的开展。
所以,世间的五欲之乐,只能说是一半乐,一半苦,苦乐参半。因为,“欲乐”有染污性、有短暂性、有不确定性,所以一个人种种的辛苦,种种的勤劳所追求到的欲乐,原来里面也有危害健康的毒汁。
自古以来,圣贤都是教诫大家不可以纵欲。佛陀虽然不是完全教诫世人要禁欲,但是,欲需要疏导,欲海波澜,需要导之以正,所以要追求“善法欲”。
“善法欲”就是能带给人“法乐”,所以法乐就是精神上的快乐、真理上的快乐。例如行仁行义,就会为自己带来快乐;又如正知、正见、正念,也会给人带来法喜;甚至读书明理、听经闻法,都会带来法乐。禅坐里面的轻松自在、安祥和谐,自是一般的欲乐所不能比;蒲团上的虔敬谦虚,与圣贤接心、交流,其安乐更非世间的欲乐所能比拟。喜舍结缘,更能在大众里得到许多的法乐。
所谓“欲乐不可纵,法乐不可无”;聪明的人儿,在快乐之门里进出,你要那一种快乐呢?
当和尚有什么条件么? 或者说要什么法律程序?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dhamma)与律(vinaya)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
以下的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健正面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 四肢齐全。(缺欠手脚、手脚歪曲、瘫痪、小儿麻痹症患者、麻疯病患者、歪头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瞎眼、斗鸡眼、耳聋、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哑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如爱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5. 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 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7. 年龄不小过7岁,不大于60岁。
8. 精神健全。(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
10.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可以拜一个比丘,女性则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去俗姓,改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并按规定发给度牒。然后经过短期修学,求受十戒,这就成为沙弥或沙弥尼。沙弥是根据古代印度语音译的,意义是“息恶行善”者。取得了沙弥或沙弥尼的资格,即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补者。(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
出家条件:
1、五官端正、身体健康、六根具足,无不良嗜好如抽烟,酗酒,赌博等。
2、年龄在17--60岁之间,而且父母同意。
3、无法律纠纷,无负债,无婚姻关系。
4、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即可,当然越高越好,但文化高不一定是好事,如果过于注重文字往往对修行不利,成为所知障。
5、欲出家者可以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健正面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有认识人和介绍人最好。
6、到寺院后要一切按照寺院的要求去做,放下世间一切娱乐设施,进入考验阶段,
7、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识。
8、僧人的待遇:凡出家为僧者,寺院负责安置其日常起居、生活、饮食、医疗等所需,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并且根据寺院的收入情况,每个僧人每月有50--3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用于外出乘车、购买自己学习所用经书等。有的寺院会更少。
日常法师:如何以三法印鉴别正统佛法日常生活
今天要介绍佛法的一个基本概念--三法印。佛法的内涵无非是以三法印的内容为标准,以此衡准世间的一切,让我们认清楚该走的路。实际上要彻底了解三法印,不是一生两生的事情。谈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有人假藉佛法之名行诈骗之实,使得很多原先不信佛法的人,对佛法产生更深的误解,乃至于很多对佛法有一点信仰的人,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我想向大家说明,做为一个佛弟子,如何以佛告诉我们的三法印,来辨别是佛法还是非佛法。首先说明什么是三法印,其次谈三法印对我们有什么价值。 「三」是一个数字,「法」指的是佛法。广义来说,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也就是我们认知的对象,以及存在的所有一切,佛法里统称为「法」。其实佛就是觉悟者,「佛」是梵文,翻成中文就是「觉」,他对世间所面对的万事万物--「法」的真相觉悟了。这个真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三个,如果合乎这三个标准的就叫做佛法;反之就不是佛法,因此称它为三法印。「印」就像我们世间通用的大印,比如政府的印叫关防,大印一盖,到哪里都行得通,现在是由正觉者世尊所开示的三法印来看世间的万事万物,以这三点衡准出来的就是佛法。 一.正皈依 佛出世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佛跟一切有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希望离苦得乐。既然目标是一样为求离苦得乐,但是,差别是佛得到了,我们没得到。佛得到的原因是他对世间的真相看清楚了;世间的人所以得不到,是由于迷糊,或者称为无明,由于无明所覆盖而轮回生死。了解佛法以后,透过佛法去观察、去行持,我们称之为修行,就是修改以前在错误认知之下的行为。所以依佛法认真一步一步深入的,我们称为修行人,走到最后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世间的无明之行是永远轮回生死,虽然推动他人生的目标也是离苦得乐,但因为对事实的真相认不清楚,或做不到,所以白忙一场,在生死轮回中吃冤枉苦头。所谓「小人枉自为小人」,就是这个意思。 对佛法有了正确的认识,照着去修改我们的行为,最后得到究竟的果--成佛;小则解决自己的问题,跳出生死轮回。究竟的果是要帮助一切人成佛,彻底解决一切问题。人都希望离苦得乐,可是每个人用的方法不一样,我们佛法的方法去做,就是皈依佛法僧,为什么要皈依?因为这个才是真正的究竟离苦得乐之道。 在《瑜伽师地论》或《菩提道次第广论》上面也说,因为我们感觉到世间的苦,要想除苦,所以要找真正可以依靠的人,这也就是皈依的境--能够做我们皈投依靠的对象,必须具足四个条件∶第一,他一定是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假定他自己都没办法解决,怎么能救我们?第二,他不但自己解决,也要懂得怎么帮助别人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我们去找他,他也没办法帮忙。第三,他有这个愿心,愿意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否则他虽然有这个本事,但是他不想帮忙,你找他也不一定有用。第四,我们所皈依的对象,并不会因为你给他什么好处,他才帮你;而是你只要肯听话,照着去做,他都愿意帮你。佛说∶「我之所以解决问题,是我照着正确的方法去做;今天你皈依我,如果你不照着正确的方法去做,我也救不了你。」所以佛希望我们照着他的话去做,真正离苦得乐,并不是想从我们身上谋取什么利益。因此,我们想离苦得乐,就必须皈依,而皈依的对象必须具足这四个条件。 真正皈依时该怎么做?《广论》上说,应先看佛、法、僧的功德。我们觉得世间很苦,信赖佛有这个能力能救我们出苦,如果透过观察,认识佛的确有这样的功德,不管 的身、语、意,都完全具足这个条件。就好像我们长大了要选一个职业,要先了解哪一个职业最好,将来最有出路,我们就朝这个方向去走。现在既然已皈依佛,当然要看一看皈依的对象,他如法修行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真正了解以后,内心会产生一个非常崇敬仰望的心情,觉得「这个才是我要的!将来我也要学佛一样走这条路。佛告诉我们正皈依的是法,因为只要照这个道理一分一分去做,苦就慢慢的净除,最后得到圆满的功德。要想照着去做就要修行,要修行要有同伴,也就是僧,所以做为一个正式的佛弟子要三皈依。一般来说,辨别是佛弟子或非佛弟子,是以皈依为准。 大家也许会觉得现在好像有很多人皈依,这里要明确界定一下,什么才是真正佛法告诉我们的皈依。也许有些人认为三宝、佛法很好,或者某个师父很好、很有声望,皈依他可以得到很多好处,所以我去皈依。也有一种是人家拉你去,人情难却,你就莫名其妙的去拜三拜,包了一个红包,念了几句话,有了一个法名,我们以为这样就是皈依了。以佛法来说,不是! 不过,的确有的人像前面所说的,刚开始并不是那么坚定,可是他内心的确想透由佛法来追求离苦得乐之道,只是因为眼前或许为生活忙碌,一下子不大可能全部投入学习佛法,不过他一定会渐次渐次的深入。所以总结来说,对佛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觉得这个才是人生崇高的理念,并依照着佛法来修行,步步提升,不但改善自己,还要改善一切众生,究竟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才能称为正皈依。所以皈依不是以皈依证有几张,老师有几个来算,而是对于世尊的教法,透过皈依的师长告诉我们,自己愿意如法去行,这个才是佛弟子。所以佛弟子与非佛弟子的辨别是在如法与否。 现在简单的从三方面来说明,即佛讲的三法印。在汉地有两个不同的说法,一个叫三法印,一个叫四法印。真正了解了以后,三法印跟四法印是同样一件事情,我们真正趋入必须从这个基础步步深入,否则都是空话。 二.三法印 所谓的「实相空性」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也可以说出一大堆道理,可是好像跟我们了不相干,因为以我们的程度,根本没办法契入。现在在理论上稍微做一点说明,就会比较清楚的了解。三法印第一个是诸行无常,第二个是诸法无我,第三个是涅槃寂静。如果加上有漏皆苦,叫四法印。 三.有漏皆苦 现在先解释有漏皆苦,「皆苦」,就是统统都是苦的。「漏」就是烦恼的异名。并不是说我今天心里不高兴就叫烦恼,佛法的烦恼是专门指我们内心当中一种不寂静相,这又分见惑、思惑。烦恼的根本是我执,只要有烦恼,一定会推动我们造很多业,由烦恼造的业,结果一定是苦。烦恼本身就是个苦;造了业以后感果又是苦;当苦境现起时,往往又会引发我们的烦恼再去造业,永远在生死的苦轮当中转,所以根本原因就在烦恼。 四.涅槃寂静 假定把烦恼解决了,这个苦就会消失。苦消失的境界就是涅槃寂静。「涅槃」是梵文,翻成中文就是苦果及苦因都消失掉了。寂静,我们不太容易了解,因为没有体验过,不过可以勉强的说,它是一种真正的快乐,现在我们的快乐是不究竟、不圆满的;真正涅槃寂静的境界才是究竟圆满的快乐。 我们对万事万物的认知当中有很多是错误的,要获得正确的认识通常有两种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直觉,直接的去体会,佛法有个专有名词叫「现量」。譬如说今天你跑得很热、很累,手上有一条冰毛巾,你一擦就觉得很清凉,就是这个感受,这个是比较单纯的。如果这件事情本身比较复杂,特别是精神上面比较抽象的,不是那么容易就感受得到,而且有一些东西必须要透过学习,然后自己去实践,渐渐的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得到。「学习」这个事情勉强不来,一定要我们自己愿意去做,所以一定要有一些理由,使得我们能够信服,愿意改变我们的方向跟着走。虽然这些启发信心的理由,我们还没有直接体会到,但是只要我们信得过,了解大概的内容就可以了,佛法当中有一个专门名词叫做「比量」。譬如世间人会说∶「你好好的念书,将来去留学拿博士学位啊!」到底博士是什么我们不太清楚,不过被人家这么一说,我们内心当中可以想象到一个大概。现在关于「涅槃寂静」的内涵我们没体会到,但只要先确定人生的目标,认识理论后照着去实践,慢慢地就能够体会。用我们现在的快乐标准去想可能错误,所以佛告诉我们「寂静」才是真正的快乐,也就是说,所有痛苦的因跟果都消灭了。以上所说的是四法印当中的后两个∶有漏皆苦、涅槃寂静。 五.诸行无常 若依次第来解释,第一个是诸行无常,「行」是行为、作为,实际上「诸行」就是指一切的有为法,也就是说,凡是所有我们造作出来的,不管从因到果,都是有为法。「为」就是行为、作为,或是变化、流转,所以有为法的特点是「无常」。我们通常对无常会有两种概念,一个是人死了叫无常;另一个是说,所有事物不能常保,这两个都是很粗浅的无常。佛法讲的诸行无常是比较细微的,所以无常有粗细两个相,粗显的一定涵摄在细致的当中。凡是一切有为的法,要保持恒常不变,根本不可能,所以没有「恒常不变」这个特征,就是「诸行无常」。 所有在三界六道之内的一切,没有一样例外,永远都在变化。譬如我们住的这个钢筋水泥的房子,好像几十年乃至几百年都不会变,实际上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表相,它真实的内涵却变化得非常快,快到连一刹那能够保持这个定相的状态都没办法。这个内涵我们很难懂,一般来说,「现量」当然谈不到,就是以「比量」,用道理去讲,也不是那么容易体会到。我们会以为明明这个东西是铁作的,在这里几百年不坏,怎么说它一直在变?现在科学上已经观察到,原来这些东西表相上是这样,实际上里边是快速地在变化。佛真了不起,他不必靠科学就可直截了当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东西没有一个例外,刹那刹那都在变化,这叫「诸行无常」。 为什么会无常?因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造作的,凡是造作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凡是由因缘而存在的东西,都是无常的。譬如一场法会,这是因缘所成的,有人愿意讲、有人愿意听,也找到这个法会的地方,才能成办。又譬如我们使用的桌子、椅子,有的是钢铁做的,有的是木头做的,透过人工制造,就变成桌子、椅子。譬如说我们人,我们的身体是父精母血结合,然后生下来,靠食物、营养等慢慢增长,还要更多客观的条件,心灵亦复如是。既然这些东西都是要各种因缘,而因缘一直在变化,而且辗转的会互相影响,所以它永远在变化。这种无常相很深细,一般人看不见,但是这是所有世间的一切事物的真相,这一部分虽然不一定能够很明确的看见,但是比较容易体会也容易接受。 六.诸法无我 最后要讲「诸法无我」,这个比较难,实际上这个是佛法最重要的中心。从「诸法无我」向前可以讲无常,向后可以讲涅槃,向上可以说一实相。因为「诸法」就是所有一切的法,前面讲的诸行是专指有为法,现在这个诸法无我的「法」包括有为、无为。单是这个有为、无为就不大容易懂,简单来说,「有为」就是指三界之内会轮回生死的;「无为」就是超出有为的圣人之法。只要存在这个世间的,不管是凡夫或圣人,所有的这些现象都有个特征--「无我」,这很不容易了解。例如每个人都叫我日常,如果「无我」的话,我是什么?有人学佛以后会讲∶「一切都是空的,你不要这么执着。」误以为这样就叫做「无」,如果否定掉就没有的话那谈它有什么意义?所以「有、无」是相对的,要谈「诸法无我」,必须在这个「缘起有」上面谈,说它没有真实的自性,一旦离开了「缘起有」谈自性空,那是空话。一切法的存在,有一个专门名词叫做「缘起性空」,这也是《法华经》的中心。 所有一切法,没有一个例外,都是性空,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缘起的存在,所以性空跟缘起,是一体两面。就像我们的手,可以看得见它是缘起的,有骨头、有肉、有皮,手的存在,是由这些因缘条件存在的,它的本性空。凡是缘起的东西一定性空,这是佛法最重要的中心理念。是在这个状态当中才说诸法自性空无,这个才是佛法所讲性空的内涵。因此凡是任何一样东西,不管有为、无为,都是这样的一个行相,这个才是真实的。 有时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真如,什么是真如?本来就是这样,这才是真的。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从缘起的方面去看,不断的在变化,所以说诸行无常;而它的本质是真如,或者叫诸法无我。了解了这个特征以后,不再有生灭的变化,那是涅槃寂静;所以事情整个的中心就是真如实相,如果我们单从这个上面谈叫一实相印。这个实相必然会显出几个面貌来,一个是诸行无常,一个是涅槃寂静,它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我们或者从性空方面去讲,或从缘起方面去谈,其实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面,这是三法印跟一实相之间的关系。 七.依法修行 万事万物都不是天生如此,不是恒常不变,而是缘起性空的,我们现在要求离苦得乐也是这样。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的事情本来就是这样,《法华经》上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一切法本来就是寂灭相,有什么样的因缘,它就现什么样的状态,例如你造了杂染之业,就现出生死轮回来;了解了这个特点,我们愿意跟着佛法去做,就渐渐远离杂染。因此了解三法印以后,对我们每一个希望究竟离苦得乐的人,就产生一个最积极的意义,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做。我们都不希望痛苦,那就应该根据这个原则,了解痛苦的原因在哪里而把它拿掉,痛苦自然消失。同样地,要追求快乐必须找到快乐正确的因,并去努力,快乐就现起。并没有天生的苦乐,这些都是缘起,「缘」就是形成苦乐主要的条件,我们既然都希望离苦得乐,岂不是该在这上面努力吗?这是三法印给我们的启示。所以要离苦得乐,就要皈依三宝,正皈依是法,认识法的特征,了解后,我们的行为就不会像以前这样的乱来,照着正确的方法,修改以前的行为,这个叫做修行。 修行是根据三法印,可是三法印的内涵非常广泛,有它趣入的正确方便,《菩提道次第广论》即是三法印的开展。《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容分四科,首先甲一讲造者的成就,因为我们也希望成就,所以要找一个理想当中所仰望的典范,例如你想做总统,或者想要财富,像王永庆一样,那他是怎么成功的?世间做父母的常指给孩子看∶「你看那一家的孩子多么精采!你应该向他学啊!」那么我们学佛的佛弟子,岂不是应该以佛法当中真正有成就的人做为榜样。所以甲一的内涵先告诉我们造者的殊胜。甲二是法的殊胜,甲三是学的人应具足什么条件。之后我们怎样如理一步一步做,就是甲四。所以三法印正是说明这样的内涵,我们先在理路上有了正确的认识,然后渐次深入去改善,这是佛法的特征,真正来说,这也是任何一个人必经之路。以上是三法印的内涵跟效应。 了解了这个特点以后,我们再谈为什么有许多知识份子会受骗上当,无非是因为他觉得这样会得到好处、利益。但是假定你了解一切都是业感缘起,好处、利益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知道如是因如是果,也就不会被他所骗。 进一步来看被骗的原因,总不外乎有人设了一个骗局,让你得到小小的甜头,告诉你要这样才能得到好处,引发我们内心当中的贪欲,你就被他所骗。了解了佛法以后,并不是要把贪欲心拿掉,而是要把它变成善法欲。我们了解,并照着正确的道理渐次走上去,的确可以得到离苦得乐。苦乐的根本是烦恼,最严重的是贪、嗔、痴,像这种的贪对我们是没有好处的;但是如法的去做,希求得到真实的功德,这叫做「善法欲」。经论上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修行是件苦事情,我们愿意去做是因为了解照着正确的方法去做,可以用小苦去掉大苦,得到大乐。就算是世间任何一个成就,都要经过一些努力,没有一样东西可以不要努力就自然掉下来的。所以我们清楚修行的特征后,就不会受骗,一定是根据缘起,或者说是因果的本质。 八.缘起与因果 我们常会觉得好像缘起就是因果,事实上缘起的范围比较广,因果比较狭。凡是缘起的现象,大体上呈现三个面貌,第一是因果的必然性,第二是相待性。比如说好坏、大小、长短、冷热,这个叫相待性。今天你穿多了会觉得热,穿不够会觉得冷;或是说不同的人感受也不同,你感觉热,他感觉冷,这都是对比出来的,以我个人的感受,来对比这件事情。像这个茶杯你无法说它大或小,也许你觉得大,因为你平常用的茶杯比较小,所以根据你习惯用的茶杯去衡量它,但是它本身并有没有大小的问题;如果另一个人平常是海量,他看这个杯就太小了。所以这个缘起的现象一定是相待性。 以上两个比较容易懂,缘起还有一个名物的特征。凡是缘起的东西,都叫假名有,或者叫假有。就是前面说的,万法不是实有的,也不是天生而有的,是种种因缘条件组成的。当这个东西呈现的时候,不一定有名字,也许是最初发明的人异想天开想出个名字来代表它。凡是缘起的东西,一定是先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有一个名字。这个名物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名」就是名字,「物」就是名字所指的内涵,这东西是无常、变化、也是无我的。譬如这个茶杯为什么叫它茶杯?因为它是装茶的;如果不是装茶,装着水,就叫它水杯;如果装了酒的话,就变成了酒杯;或者同样是茶杯,一个是钢做的,一个玻璃的,那又不一样了,这是名物之间的交错关系。然后又有相应或者相克的相待关系,这些都是缘起当中必然的现象。 当我们真正了解名物的特点后,对因果的必然关系会把握得比较准。因此一般的骗局,我们就比较不会受骗,何况那些骗局很明显的有一样东西在里头,有的是骗钱财,用宗教的幌子来骗人,例如照片会放光,或者其它神通。假定不太了解佛法,还可能被他骗,如果正确深刻了解佛法以后,知道其中一定有它的次第和内涵那个骗局就不能得逞。 我们学佛法真正的目标,就是要认识世间错误的一面,不再被它迷糊,而后照正确的道理步步走上去。如果周围的人不懂得这一点而走错了,那我们可以用所学的正确标准来衡量,真假立刻判别出来,不但自己不会受骗,而且让周围的人也避免受骗,又可以维持社会的安宁,这是多好的事情! 我们学广论,好像没听说过三法印,很多人在学广论之前,已经接触佛法很久了,好像也没听说过。实际上这是因为现在末法了,大家不太注意。最早在印度的时候,衡量是否为佛弟子,有不同的标准,曾经有一派并不是以皈依来衡量,而是以是不是接受三法印做为指导你人生的原则来衡量。是,才叫做佛弟子!那是非常严密的标准。我们所学的是阿底峡尊者的传承,是根据是否皈依三宝来判别是否为佛弟子,而正皈依是法,法的内涵就是三法印,所以其实皈依法也已经涵摄了三法印。 九.广论与三法印 我们现在不妨以广论的内涵去看三法印。一开始是甲一、甲二、甲三,真正修行是从甲四开始。首先要跟随善知识听闻,然后要修行必须要利用暇满人身。第一要思惟观察无常的道理,不过它是指粗显的,并没有讲「诸行无常」,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广论上告诉我们的就是诸行无常,前面基础准备好了,再不断的深入,到最后是奢摩他、毗钵舍那。奢摩他是止,毗钵舍那是观,观一切法缘起无我。了解以后,如法去修行,得到涅槃寂静,这是广论内涵。 末法时最盛行的是念佛,因为是末法,法在世间渐渐消失了,也不懂怎么修;或者懂了,却没有修行的环境,就算有条件,可是一天到晚为了生活忙得透不过气来,所以只有念佛了。世间的真相是诸法无我,缘起性空,我们看不清楚,所以流落在生死轮回当中,枉受辛苦,现在唯一解决的办法要修行,偏偏现在这个时代不行,只好赶快拼命念佛。现在念佛的人很容易走上一个岔路,总觉得好像随便念几声,死的时候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哪有这样容易啊!印光大师告诉我们真的念佛,要把「死」字贴在额头上,因为他看得很清楚,我们随时会死,忙世间的毫无意思,所以他是真正了解了三法印的内涵,晓得流转生死毫无意义,生起了厌离心,又没有正确的方法可行,只有拼命念佛,希望佛的大慈大悲救我们到极乐世界,到了那里有最好的环境,再照着三法印一步一步提升。所以念佛法门的根本内涵,一定也是以这个特征为主。所以假定我们念佛,却被这个骗局骗了是有可能的,因为不了解法!但是念佛跟这个骗局一定是两回事情。 其次谈禅。禅是因为了解佛法的特征,原来我们把这个「我」看得这么重要,好像是永远不变,实际上是无我的,没有真实的我,因此努力思惟去找这个我。所以禅门公案当中很重视参话头。简单说明一下什么是话头,例如叫你参「念佛的是谁?」这个还用问吗?我念啊!其实这不是一个问答题,若是照字面去回答就毫无意思,是要去找出「我」的真实行相。还有一个话头是参「什么是你本来面目?」这是当初六祖大师对一个上首弟子慧明说的,结果他当下恍然开悟。悟些什么我们不知道,真正的开悟,就是见到无我。 真正在开悟的境界当中,照见五蕴皆空。平常我们看见的我消失掉了,佛教的经典当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诸佛的心要,一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每一个人都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依缘起聚合而成的一个假有,没有真实的本体,即五蕴自性空,我们凡夫眼光去看是有,以般若去看是没有。般若就是真实的智慧。所以参话头不是问答题,「我到底是谁?」、「谁在念佛?」、「什么是你本来面目?」真正参禅要下苦功,所以古人一参往往几十年乃至一辈子。我们现在跑到佛堂里面坐了七天,觉得很有意思很受用,假定这样就好的话,为什么古人要花一辈子还不行?有很多禅门的祖师花几十年功夫,而且宿生有大根性的人才能开悟,所悟的也就是诸法无我的内涵。讲到这个是要说明以「三法印」来辨别是佛法、非佛法。一般来说,佛所开示的最完整的内容,可以用三法印来涵盖,可是到后来因为佛弟子们的根性差别,开展出不同的法门。在汉地有禅、净、律、密、教下三家。禅、净刚才讲过了,律是什么?整个的佛法来说,修行不外乎戒定慧,而且有一定的次第。我们为了解决人生问题,究竟离苦得乐而去修行,第一步是戒,戒并不只是受了戒以后,告诉你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喝酒,真正的戒不是这个,也没有离开这个,就像广论的「道总建立」当中曾经谈到三士之名,下士、中士、上士。下士分两种∶下士、共下士;中士分两种∶中士、共中士;上士之后又可分显教、密教。如果忙了半天是为了现世安乐,这个叫下士。修行人也要为现世忙,但是目标是为了后世。为什么修行人还要忙现世呢?因为修行要藉重身体及修行的环境,我们称它为资粮,所以为了继续不断的修行,必须要努力以得到暇满的人身,以及好的增上环境。 这一部分我们称为共下士,因为这个是跟下士共同的。就像我们念书,只想念小学的,固然在小学里念;准备念中学、大学的,也要念小学,所以为了念中学、大学,而现在就读小学这叫共小学。这个下、中、上是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所讲的,在《瑜伽师地论》的〈摄抉择分〉中说∶受持非律仪非非律仪的叫做下士;受持声闻缘觉相应的净戒律仪的叫中士;受持菩萨律仪的叫上士。律仪是专门名词,也就是戒。 我把「戒」简单说一下,然后再讲定慧。佛法告诉我们的戒定慧,有一个特点,我们不是要离苦得乐吗?可是因为透过「迷」的眼睛,对世间的真相看不清楚,乃至看错了,造了轮回的业,所以虽想离苦得乐,可是结果是离乐得苦。佛是觉者,看清楚世间的真相而解脱,因此,应该照着佛告诉我们的方法修改我们的行为。要修改行为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是,面对境界时,以前是照着跟无明相应的理念、行为习惯去做,现在要改一个方向,是叫修行。以前看见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办法得到它,现在不是,要舍掉这个,凡是不顺佛法的我们不可以做;反过来,该做的事虽然不习惯,现在我也要去做。 「戒」的目标是要解决生死轮回。所以真正的戒是从中士开始,前面引的《瑜伽师地论》中的「受持非律仪非非律仪,以及受持声闻缘觉的净戒律仪」,到受持「声闻缘觉」净戒律仪的时候开始叫做戒,因为这时开始才是以跳出生死轮回为准的戒条,对着境要照这样的戒条去做。至于共下士叫非律仪非非律仪,不是戒,也并非不是戒,两个否定变成肯定,是说它虽然不能帮忙你跳出生死轮回,但是可以使你得到生死轮回当中的好处。 现在我讲的禅、净、律、密当中的律宗是以中士以上的标准去衡量。为什么要持戒?因为世间一切诸行无常,我们由于无明,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一直轮回生死,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要求涅槃寂静。真正想从眼前这个迷的境当中改过,必须要戒除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行为,这叫「止持」;相反的,有些事情你本来不习惯的这时要去做,叫「作持」。所以律宗真正的中心也是从三法印开展出来的,而且律宗是所有佛弟子的标准,只是现在很少人去研究、深入,但是「律」一定是从这个地方谈。以「密」而言正规密法也必定建立在前面这个基础之上;「教下」更是专门谈这个问题的,不管贤首、天台或唯识法相都是。 因此可以简单扼要的说,整个佛法衡准的标准是三法印。现在社会上发生以宗教名义骗人的事件,如果周围的人也被骗,那我们可以告诉他∶「假定你早一点肯相信我,学习正统佛法的话,就不会走偏。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能了解,以宗教来骗人的事件也不会出现了。现在已经发生了这个事情,你还不赶快学佛、学广论?」即使没办法劝别人,我们了解了以后,更应该告诉自己∶「以前我可以不好好的学,今后我要更加好好的努力。」因为过了几年,大家一定把这件事忘得干干净净,但怎么保证这种事情不会换汤不换药又来骗你呢?所以现在赶快努力还来得及呀!-----------------------------------------------------------------------------------------------------------------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4道密码什么意思
刻透彻的领悟,那么我们未来的人生就不会再迷茫。 第二道密码 第二道密码,它的关键是在生起善法欲,就是对善法、真理的欲望。 一个人一旦生起了善法欲,人的人生命运马上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因为当我们开始认识真理,开始接受真理时,人生结果就已经改道了。 但善法欲的生起不是那么容易的,每个人都有过去的业力障碍,阻碍你对善法、真理的亲近。 生起善法欲,相信真理、喜欢真理,这是由你的福报决定的。 怎么样才能在我福报不够的情况下生起善法欲? 这个就是福慧密码的第二道密码。 第三道密码 第三道密码,是一个人的福报和智慧如何才能够提升。 福报如何提升,智慧如何提升,这个背后的密码就是要通过实修、实证。 我们都说修行,到底什么是修行? 如何修才能增加福报,如何修才能开启智慧? 福慧双修如何修? 修行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实修实证必须要如理如法去修行。 正确的修行才能让自己的福报增长,让智慧开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的意思是
《道德经》第一章【第五句】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无名与有名这二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称之为玄妙。)
《酷说老子》第一章(22)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为了金钱作恶,而是为了信仰去改造世界。
1、
首先,“此两者”指的是哪两者?是无名与有名。
那么无名与有名为什么会来自于同一个源头呢?很简单,因为无名——本身也是一种名。真正的无名,连“无名”这个称呼也不会有。当然,也包括我这一句描述在内。
所以,无名一旦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就是名,就是有名,所以无名即有名,同出而异名。同样的道理,无欲——本身也是一种欲。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人们常常说,某个深山老林里出家的高僧无欲无求。错了!如果真的无欲无求,他为什么要出家?他之所以出家,可能是求消业,可能是求积德,也可能是求悟道成佛,还可能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可能无欲?只是他的欲望没有聚焦在世俗社会的“名利权”而已。
所以,追求无欲——这本身也是一种欲望。而且很可能是一种比“名利权”更强烈的欲望。
比如历史上有很多和尚就为了追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惜坑蒙拐骗,甚至连杀人放火都做得出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禅宗第五代祖师在东禅寺将衣钵传给六祖慧能之后,当时数千名徒子徒孙心中不服,一路追杀,逼得慧能逃亡数千里,隐姓埋名十几年,不敢抛头露面。
2、
当然,这并非是佛教独有的现象,世界上任何宗教都不例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宗教的地方就一定有异教徒。而有异教徒的地方,几乎必然会有流血和战争。
大到中世纪时天主教针对伊斯兰教和东正教持续几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小到法国在1572年爆发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如果你再考察一下几千年来人类各个时期各个地区所引燃的各种战争冲突,就会发现:
他们实行的是侵略和屠杀,却莫不打着上帝和正义的旗帜。就连1937年侵华的日本,都会举着一面“大东亚共荣”的遮羞布。
可见,很多看起来“无欲无求”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极大的“有欲有求”。
其实,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为了金钱作恶,为了名誉杀人,为了权力造孽,而是为了信仰去审判他人,为了正义去替天行道,为了心中至高无上的理想和信念去改造世界。
因为前者有私有欲,所以有条件,基本上有的商量;后者无私无欲,所以无条件,几乎是无法调解。这,正是那些“无欲者”的可怕之处。那么综合上述内容可知:
无欲和有欲,二者本质上都是一种欲望。
3、
顺带一说,在佛教系统中,菩萨与佛的根本分界线,也正是欲望之别。佛教把人的欲望分为两种,一种是贪欲,一种是善法欲①。
所谓贪欲就是指对人世间名利权色等等的执著和迷恋,这是一种不好的欲望;而善法欲则不同,它是指一个人弃恶向善、修己利人、解脱成道高尚追求,所以这种欲望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应该提倡的“善法”②③。
说的通俗一点:
菩萨最大的欲望就是要普度众生,而在佛的眼里,虽然自己在普度众生,但是心里既没有普度,也没有众生。
也就是说:
菩萨只是没有世俗的欲望,但是有高尚的欲望;而佛既没有世俗的欲望,也没有高尚的欲望,甚至连有欲和无欲的概念也没有,因为佛是一种跳出了“有欲和无欲”的存在。
换句话也可以说:
佛是一种跳出了“无名与有名”的存在,没错,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的状态。
无名和有名,二者本质上还是一种名。而“道”是一种跳出了“有名和无名”的存在,换句话说,“有名和无名”都是“道”肚子里的双胞胎,只是名称各异,这就叫“同出而异名”。那么,老子为什么说这很“玄妙”呢?我们下一节再谈。
【参考资料】:
1、《大般涅槃经原文•卷第十三•圣行品第七之三》:“一切众生,有二种爱:一者善爱;二者不善爱。不善爱者,惟愚求之;善法爱者,诸菩萨求。”
2、《俱舍论•卷十九(大二九·一○二中)》:“若缘无漏,便非过失,如善法欲,不应舍离。”
3、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卷第四》引华严经:“断善法欲,是菩萨魔事。”
《酷说老子》第一章(23)老子的智慧:无私与自私本质上是一回事吗?
【第五句】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无名与有名这二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称之为玄妙。)
1、
那么,老子为什么说这很“玄妙”呢?其实在最早的商朝甲骨文里目前还没有发现“玄”这个字,而稍晚一些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里有,如下图:
从字的古老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出:
“玄”是由两根草丝相互交错缠绕的一股绳子,其象征意味十分明显。
所以,老子所说的“无名”与“有名”也是如此,二者既相反又相同,既矛盾又统一,既互相排斥又不可分离。但是要注意,不仅仅“无名”与“有名”如此,凡是跟“无”与“有”相关且相对的的词通通都是如此。比如无欲和有欲、无我与有我、无私与有私、无为和有为等等......
2、
我们这里就以“无我和有我”举例子,民国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诗词的风格做了两种划分:
一种叫“有我”之境,一种叫“无我”之境。①
所谓有我之境,就是指诗词中饱含着浓烈的主观色彩,比如说: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②
花本来没有感情,也不会说话,但在诗人眼里,花却具备了人的特质,这就是主观色彩侵染了客观事物的“有我之境”。
所谓无我之境,就是指诗词中没有主观色彩的纯客观描述,比如说: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③
寒是客观的温度,白是客观的颜色,“淡淡起”和“悠悠下”也都是二者的客观状态表述,这就是没有主观意志加工的“无我之境”。但是问题来了,王国维所谓的有我之境真的是“有我”吗?无我之境真的是“无我”吗?恐怕不尽然。
3、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就明白了,比如说:
诗人为什么能写出“泪眼问花花不语”?
很明显,因为诗人感情色彩太浓烈,注意力太集中,以至于把自己完全融入了景物之中,所以才会无意识的去跟花朵一起共情和对话,然而,这不正是“物我两忘”吗?
也就是说,诗人只有在“无我”的情况下,才会写出“泪眼问花花不语”这样的诗句。可见,王国维所谓的“有我之境”,换一个角度来看,反而是“无我之境”。
再比如:
诗人为 什么能写出“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也很明显,因为诗人不是将主观色彩的注入到诗句之中,而是站在景色之外去客观的记录和描述,所以才会有意识的冷静看待,然而,这不正是“物我二分”吗?
也就是说,诗人只有在“有我”的情况下,才会写出“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样的诗句。同样可见,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换一个角度来看,反而是“有我之境”。
4、
那么综合上述可知,有我和无我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差异,二者本质上并非是两个东西,而是对立统一的整体。
同理,无私与有私也是如此。
所谓无私,就是心里装着别人。所以无私者的奉献,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忠于自己的内心的选择,这——恰恰是有私;反过来也一样,所谓有私(自私),就是心里只考虑自己,所以有私者的自利之举,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恰恰是无私。
所以,无为和有为、无言和有言、无趣和有趣等等,但凡是跟“有无”相关联派生出来的相对性词语,莫不如此。
也所以,本章中的“无名”和“有名”只是一对儿形象代言人,老子真正的要阐明的是宇宙之间“无”和“有”的辩证关系,在古代社会,这种洞穿世界本质的智慧可以说是超凡绝伦,足以睥睨众生。
5、
最后,经过以上的一番剖析,我们也就解决了争论一千多年的学术难题,什么难题?
就是本章中的“此两者”究竟指的是“有名与无名”还是“有与无”。
这两派人马各执一词,从北宋首创“有无断句法”的王安石开始,已经吵了一千多年。直到今天,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依然是众口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很简单,老子在此虽然讲的是“无名与有名”同根同源,但本质上阐述的还是“有与无”之间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就好像两根草丝相互交错缠绕的一股绳子一样。所以老子才会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参考资料】:
1、《人间词话•上卷•三》
2、欧阳修《蝶恋花》
3、元好问《颍亭留别》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9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