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悲是如何生起的的信息

如何生起慈悲心、长养慈悲心
珠脱仁波切开示 开基法师: 珠脱仁波切: 长养慈悲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长养我们的慈悲心,最重要的是,你要常常提醒自己。每五分钟、每十分钟,你就提醒自己一下:“我应该好好地长养我的慈悲心,我应该好好地巩固我的菩提心。”长养慈悲心,首先要做到不断地提醒自己。 其次,你要常常诵读一些可以激励菩提心的经典或是聆听善知识的开示。这样可以使我们自己的菩提心、慈悲心更加坚固。举例说,就好像一个女人,她也许从来没做过母亲,不过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就要随时去照顾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会不会肚子饿?这个孩子会不会受着凉了?他是不是要这个?还是要那个?照顾菩提心,就像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你把一切众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像母亲一般地去照顾他、关心他,那么,那么你的菩提心就会慢慢地、不断地增长起来。不过,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你要常常提醒自己。 另一方面,增长菩提心、大悲心的方法,就是:你常常要以佛 --- 以释迦牟尼佛 --- 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你看佛陀经历了多少生、多少劫的修行,他为了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他怎么样去修习福德,他怎么样为利益众生而努力。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要什么,众生也要什么;我们自己不要什么,众生也一样不要什么。我们要从这个“将心比心”的角度,来长养我们的慈悲心。 同时,我们是生在一个黑暗的、空档的时代里面,这个时代,释迦牟尼佛已经涅盘,而弥勒菩萨还没降生到人间。在这样的时代里面,我们需要亲近一些真正的善知识。这些善知识们在佛法上有正知正觉,在修持上已经有了成就,我们需要这些善知识的教导。如果没有这些善知识的教导,人生就会处于黑暗之中。所以我们要珍惜一切亲近善知识的因缘。要恭敬善知识、感恩善知识,要以善知识为榜样,去除我们自己的坏习气,降服我们自己的恶念。所以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面,依止真正的善知识,也是我们长养大悲心、菩提心很重要的一个因缘。没有真正的大善知识,好像走路没有路灯一样。所以我们要发心来恭敬善知识、供养善知识、依止善知识、随顺善知识教,只要依止有修行的上师,我们的菩提心就能够不断地巩固。 再其次,“闻”、“思”、“修”的智慧也非常重要,我们要经过“闻”、“思”、“修”的次第才能够得到证悟。闻思修的第一步是听“闻”善知识的教导,然后要“思”,也就是要常常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觉察自己的过失。惟有觉察自己的过失,才是正确的起“修”的时候;如此经过“思”的抉择、观照的抉择之后,才能够把佛法真正地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所有一切的智慧都是来自闻思修的基础。有了闻思修的基础之后,我们很多的智慧就会开发出来,我们会很清晰、会懂得判断,会懂得怎样去抉择,会懂得如何增长我们的菩提心。 此外要常常痛念“无常”。不管我们多么有钱,或是在社会上拥有多少东西,如果此刻一口气不来,什么都不是你的,什么都与你无关;所以,要常常痛念“无常”,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去执着什么东西,应该把心放在正法上。即使是一个国王,不管他拥有多少军队,国库里有多少珍宝,可是一旦一口气不来的话,什么都不是他的了。因为生命是无常的,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我们能亲近善知识的善因缘。我们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众生,他们都没有亲近善知识的因缘,因此我们有亲近善知识的因缘,就要更加珍惜。 也许我们会觉得惶恐,觉得没有把握这一生、在这一世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但是可以确信的是,只要我们能够在闻思修上真正地下功夫,在戒定慧上真正地用心去修持,那么,至少在我们未来的成佛之路,我们已种下非常好的种子,培养非常好的资粮了。 整个佛法的修持核心就是要去利益众生。为什么“利益众生”对于我们整个佛法的修行那么重要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六波罗蜜”的修持,就是靠众生来成就的。没有众生做对象,我们没有办法去实践“布施波罗蜜”;没有众生严厉的考验,我们无法落实“持戒波罗蜜”;没有众生的打击、羞辱,我们不能成就“忍辱波罗蜜”;不管是精进、禅定、智慧,一切都离不开众生,所以佛法的修持重心之所在,就是常常想到“利益众生”。整个佛法的架构,简单的说,就是如何去圆满六波罗蜜的修持。 为了彻底实践六波罗蜜的修持,我们要发大誓愿,要有大担当。因为六波罗蜜讲来讲去,都离不开大悲心与大般若。要“悲智双运”,才能圆满六波罗蜜的实践。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习去观想: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的动物被杀?多少的动物糊里糊涂地牺牲了它们的生命!今天又有多少人,正在医院里忍受者病苦的折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只要想到这些地方,我们自然就会生起慈悲心、生起菩提心,然后,许下一个大的悲愿:但愿所有我的用功修持的功德,回向给所有这些已经被杀的动物,愿它们永远不在遭受到苦难与折磨,愿它们能够往生善道,来人间听闻正法;也愿所有在医院里受苦的众生,都能远离病苦,早日康复,也能够听闻正法,学习正法,护持正法。人生难得,我们要感恩这一世我们能够来到人间,我们拥有父母、兄弟、师长、还有许多爱护我们的人;同时,我们也要认知到,过去生、过去世我们也拥有无数量的父母、兄弟、师长;而我们的未来世,也将会有无量数的父母、兄弟、师长。因此,我们要观想:一切的众生,他们都有可能曾经是我的父母、兄弟、师长,他们都与我息息相关。此时应该要生起无量的慈悲心、感恩心,来回报过去、现在、未来这些无量数的父母、兄弟、师长。如此经常的观想,则有助于开展我们的慈悲心与感恩心。 例如,眼前也许有一只受伤的小鸟,或是有一个需要被照顾、被保护的孩子,我们岂能视若无睹?要知道这只小鸟,或是这个孩子此刻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样的因缘,都是来帮助我们开展菩提心。也有可能他们在过去、现在、未来正是我们的父母、兄弟与师长。这个时候,我们要生起大悲心,尽最大的力量把他们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如果我们能够常常保持这样一份慈悲心,那么,我们修习慈悲的善根就会不断不断地自然成长。同时就从这个当中,我们的智慧也会生起。我们如果能够常常照顾身边的人,我们就会改变我们自己的习性。我们原来看到别人的过失就生气,看到别人的错误就觉得不能忍受的习气,自然地就会转变过来。只要我们常常提醒自己,常常生起这样的悲心,自然地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慈悲心越来越广大。慈悲心不是一夕之间成就的事情。慈悲心是一点一滴,每天、每天不断的培养,每天、每天去关怀别人,然后从这当中,你的慈悲心就会很自然地扩大起来。 大悲心是我们菩提道的根,就像花一样,像树一样,如果这个根不巩固,这个根没有扎得很深的话,那么,这棵树、这个花一定长得不好。所以,要像种花一样,像种树一样,这个善根要把它扎得很深很深,自然而然地,我们就很容易得到正觉得大果。所以我们要修持正法,要获得无上的正果,就要常常在菩提心的根本上,在大悲心的根本上做功夫。
2019-05-24
智慧就是证悟空性
(1)总说
智悲的“智”,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证悟空性的智慧。
(2)证悟空性包含了很多意义
证悟人无我,证悟显宗中观的空性,以及证悟大空性与光明都可以叫证悟空性。
从密宗的观点来说,空性与光明没有任何分别,这也涵盖了大圆满的见解。
B(四)智悲双运如何修持
1、生起出离心
(1)思苦
在大悲心之前,还是要先有出离心。
倘若自己对轮回痛苦都没有真切感受的话,是无法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的。因为慈悲心的来源,即是众生的痛苦。
(2)求解脱
出离心的另一个条件,是希求解脱。当看到众生在遭受痛苦折磨时,发愿要让他们获得解脱。
2、修持菩提心
对初学者来说,首先要修菩提心、受菩萨戒,一旦受了戒,菩萨戒的戒体——菩提心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相续当中。
菩萨戒可以自受。
3、证悟空性
证悟空性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
(1)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去思维
把自己的每一个执著都推翻,从而觉察到世界的虚拟、空性与如梦如幻。再通过进一步的修行,就可以证悟空性。
(2)密宗的气脉明点修法。
在修完加行,并且灌顶以后,就可以修气脉明点的修法,修气脉明点与证悟空性,有着高效且直接的关系。
(3)以心印心的顿悟方法
根机非常成熟的利根者,对他们以一两句话稍稍点拨,就能证悟空性。大圆满就属于这一类的方法,既不去推理,不会讲很多理论和复杂的修法,只是通过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去证悟空性
4、双运
所谓双运的意思,就是当我们停驻在证悟空性的境界时,心既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又与菩萨戒无二无别。
这是初学者的智悲双运修法。如果能这样修,则仅在一个座垫、一个位置上或同一时间内,就可以将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之精华彻底无余地修完。
c)空正见
修慈悲心、利益众生、所成就的佛果,乃至于我们一切的所见所闻,都是无自性的,本性就是无自性的空性。相应于这种本性去修行,了知了一切万法的法相,然后如梦如幻去修行。
D见修行有三种,但暖相只有一个
a. 见解方面
(a)最基础的因果正见是无论如何都要做到的
正见有很多层次。对我们来讲,最高的也许还做不到,中等的正在学习当中,但最基础的因果不虚的正见是无论如何都要达到的。
(b)基础的因果正见、因果取舍是何者都不能舍弃的
Ⓐ 如果一个人说自己是上根,可以对因果乱来,这绝对不是一个所谓的上根。
Ⓑ 因果不虚的正见,一方面来讲是下根者的正见,一方面来讲是基础的意思,要了知空性,必须要在因果不虚的基础上才可以修行,否则也是不行的。
b. 正修方面
(a)中根者的正修
现空双运、觉空双运、乐空双运和明空双运,有时候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是侧面不一样。觉性本来是空性的,光明也是空性的,大乐是智慧还是空性的,四种双运都是平等的。
(b)上根者的正修
上根者的正修就是没有什么所修,找不到一个能修者,也找不到一个所修,没有能修、所修、感受,完全了悟本性中的平等,安住在最了义的实相中。
c. 行方面
(a)修和行的差别
修一般是入座,座上叫修,下座叫行。从座位上起来之后,在日常行住坐卧的威仪中叫行。
(b)下根者的正行
见解上对因果不虚的诚信,就是在真正去做的过程当中,正在取舍因果的时候,“如护眼珠”。
(c)中根之正行
在取舍因果的情况之下,了知如梦如幻,它的本性是空性的,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行持取舍。
(d)上根者的正行
Ⓐ 没有能行所行和行为,就是上根者的正行,安住在完全没有任何取舍的状态中。
Ⓑ 这种没有任何取舍和一般凡夫人没有任何取舍是完全不一样的,表面上来看都是没有取舍,但是相应于本性中的不取不舍和无知者无畏的无取无舍是完全不一样的层次。
去我执,立正见,修智慧
Day 158 废铜烂铁读《透过佛法看世界》之“智悲是同时生起的”:自称能看空一切的人难道没有一件在意的事和一个在意的人吗?难道不怕失去,失去也不痛苦吗?
真正证悟空性的圣者不会自称看空一切,看空一切不一定就是证悟空性,证悟空性的智慧和慈悲是同时生起的。见到空性,必然也生起无伪的慈悲。
慈悲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只有对自我的执着、人我的界分不是那么强的时候,才会有慈悲。智慧始于我执的淡化,从慈悲开始,试着去理解、体谅、帮助,就是日常发展智慧的方法。
一个足够认真的修行者,应通过“八正道”去培养智慧,即:戒(正语、正业、正命)、定(正念、正定)和慧(正见、正思维、正精进)。
正见,即正确的见解,是基石,是起步。自私和自我中心的人眼里只有自己,只注重眼前,不在意他人、不关心未来,如此狭隘就源自过于执我而无正见,必定没有大智慧。
2019.07.21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94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