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九条だんば)

学佛百科2023-03-2289

出家戒律有护衣戒吗?

出家戒律没有护衣戒,出家戒律介绍如下: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

守戒律的好处

律的意义,是帮助我们,消除修行路上的各种障碍。

一提到“律”,很多人可能就会想到法律,很严厉,很让人紧张,其实没有必要。这里的“律”,指的是合理的规则规律。什么是合理?就是一定要和真理相应,和佛性相应,和宇宙的因果规律相应,不是个人想怎么制定就怎么制定的。

古人讲“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顺天,就是顺应自然规律;逆天,就是违逆自然规律。你顺着自然规律做人做事,就会繁荣昌盛;你违逆自然规律做人做事,就会自取灭亡。比如到了严寒的冬天,就应该穿厚一点,但你年轻,你不服气,偏要穿得很薄,身体就会落下毛病,老了就会受关节炎的苦。

所以佛教中的这个“律”也是一样,只要我们能够遵守这个“律”,顺应规律,修行路上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障碍,少走很多弯路。

何为“比丘六物”?

历代出家人随身所带“比丘六物”究竟是什么物件,为什么这六件物品是比丘绝对不可离身的资具。

本以为“比丘六物”是能产生神奇功力的法器,就像封神榜里各路神仙的法宝-上天入地、能大能小、驱魂捉怪。

而事实上,“比丘六物”并非深不可测的法器,而是出家人游旅的必备生活用品,分别叫做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波呾罗、指尼师但那、钵哩萨哩伐拏六种。

分别解释为:

1.僧伽梨,又译大衣或者重衣,也就是九条衣;

2.郁多罗僧,又译上衣,也就是七条衣;

3.安陀会,又译内衣,也就是五条衣;

4.波呾罗,指用于饮食的钵盂;

5.尼师但那,坐具;

6.钵哩萨哩伐拏,指漉水囊。

这六种物件其实是僧尼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称比丘六物。为僧尼不可或缺之生活资具。

上述六物,其形状、材料、制法均有极严格规定,皆以远离华美及贪欲为精神,以求万缘放下、清净无染、超脱尘埃。

这六种资具,钵哩萨哩伐拏(漉水囊),尤为讲究。

漉水囊实则是一种过滤器,用来过滤水中的“众生”,据佛教经典阐述,每一滴水有八万四千条虫, 佛为了怜悯众生,大体同悲,严格规定,出家人在饮用水的过程中,必须用漉水器过滤,即便是在极端极客的状态下,爷要将水过滤后饮用,否则便会无意伤及众生。

在普通人眼中可能无法理解,但在佛祖眼中,一切细微的、尘沙中的极小生命亦是值得尊重与爱护的,在佛祖眼中,一切皆平等。

而我们日常生活中,连直系的血脉亲属都难以平等待之,看来凡人有必要亲近一下佛祖了。

和尚衣服有几种区别?分别是什么颜色?又分别代表什么?

袈裟分类:

安陀会(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梨(九条大衣)三种

颜色

袈裟之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复举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与绯、红、紫、绿、硫黄等五方间色为不如法色。然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舍利弗问经等更说五部衣色殊异,而以青(化地部)、黄(大众部)、赤(法藏部)、黑(说一切有部)、木兰(饮光部)五种为如法色。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三,解释袈裟为混和青等五色而染成一不正色之意,然义寂于同疏卷三谓,小乘五部各用一色,而大乘菩萨于五无所偏执,通服不正之五色。又吉藏金刚般若疏卷二、玄应音义卷十五、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等皆以袈裟之浊赤色为佛本制,所谓青、黄、木兰三色之别唯在衣上点印之异,虽为有力之传说,但似欠妥。毗尼母经卷八称,诸比丘衣色褪脱,佛听许染用十种色,此即法衣不仅一种赤血色衣之明证。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傧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傧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傧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着黑衣。

衣体

袈裟之材质,称为衣体或衣财。有关衣体之种类,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举驱磨、古贝、句赊耶、钦婆罗、娑那、婆兴伽等六种,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六举出居士衣、粪扫衣二种,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列七种,四分律卷三十九举出十种。此等皆以作一重为法,然若财体细薄时,亦允作数重,称为重法。大凡僧众之法衣,以避在家并外道人所用者为旨,即在异于俗。故四分律卷四十所列绣手衣、草衣、树皮衣等,为外道之法,僧众不着用;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谓上色衣不异俗人,所谓丘佉染、迦弥遮染、青染、华色等,如是等皆不着一切上色。但衣体得用紬绢与否,古有异论,道宣律师以之为非法,义净三藏反以为如法。

制法

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后缝缀,像一块块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称作慈悲服、无上衣、离尘服、解脱服等。[2] 割截系为既经裁作袈裟者,不能再供其他贩卖贸易之用。依之,弟子等能对衣物舍弃欲心,并去除盗人夺取之念。三衣虽皆以割截为法,若财少难办时,亦允许以外叶揲于不割截、

无田相之缦衣上,称为揲叶。又安陀会之一种,

特允许叠作叶,称为摺叶。

缝法可分为马齿缝、鸟足缝二种。袈裟四周设缘,以防破损。缘内边之四隅设揲,称四揲,俗称四天王,有助贴治轻举之功用;又于左肩内面处设帖,称肩揲,以此处易藏垢腻,常洗速坏,故设之。穿帖置絇,胸前缘边作纽,以防衣脱落;关于絇、纽之位置,亦有不同之说法,就材料

亦有异说,后世以象牙作圆镮,称镮,或哲那环,代替絇(钩)而置于胸前。

披着法

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露右肩披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又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举着用法衣之五事,是亦出行之法。四分律卷十九、毗奈耶卷十等,谓僧众须整齐披三衣。五分律卷二十谓,依时宜,袈裟听许反翻披着。复有不披袈裟亦不得罪者,此有四事,如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载,一无塔寺,二无比丘僧,三有盗贼,四国君不乐道。

演变

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即五条衣)、郁多罗僧(即七条衣)、僧伽梨(即九条大衣)三种,称为三衣,其制法一定。有关颜色,虽有诸说,大抵不拘颜色,而以质素为要。然后世流于华美,至用黄、赤等正色或金襕衣等,殆失本制。又搭袈裟,由于印度属热带地方,多直接用袈裟衬着其身,故印度僧团唯拥有三衣。而在中国、日本等地,则将袈裟被着在褊衫或僧服上,袈裟与衣,合称袈裟衣。尤其在日本安陀会出现种种变形,衍生五条袈裟、小五条、三绪五条袈裟、种子袈裟(或轮袈裟)、叠五条(或折五条)、络子、威仪细、铃悬之别。此外,另有平袈裟、甲袈裟、衲袈裟、远山袈裟等种别。相传金襕衣系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奉施佛者,中阿含经卷十三、贤愚经卷十二等记其事缘,然不见于诸律。

和尚穿的衣服叫什么名字

一般寺庙和尚穿的衣服叫百衲衣,骚粪衣,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具有代表性的衣服,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便是一个宗教组织“佛教”。他们的信徒穿的是什么衣服呢?来一起看看吧!

详细内容

01

袈裟:和尚在正式做法事时所穿的衣服叫“袈裟”,是最重要的一种法衣。“袈裟”是梵语音译,汉语的意思是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等,因其颜色不正,故名“袈裟”。袈裟如果是用九条及九条以上的布拼接而成,就叫“九条衣”。另外还有七条、五条,共有三种,称之为“三衣”。

02

纳衣:这是古时对出家人所穿衣服的一种统称,是文言文,意思是僧衣,纳衣有五种: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四死人衣;五粪扫衣。粪扫衣即拾取人家弃之不用与粪扫一样的贱物来缝纳而成的法衣,为十二头陀行之一。

03

海青:海青的款式是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出家人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场合所穿,其颜色一般为明黄色或暗黄色。在家佛弟子在做法事时也可以穿海青,但是只能穿咖啡色、黑色等暗色调的,而不能穿黄色的,以示和在家人的区别。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11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