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的人都是开悟了(佛家说的空性是什么)

佛教讲的空性是什么意思
证入空性,就是实修证悟了空性,开悟了。 空性是佛法一个极重要的概念,理上自然可以讲,但更需要实证。
理上讲,只是立个知见,知道道理,但讲千言万语、写千卷万卷,都只似指月亮的那个手指,而不是月亮,只是个努力的方向。而证悟了空性,就是真正看见了那个月亮,从此不再会迷惑,才真正走上修行之路。
最高境界是“非想非非想定”,若未见道,虽证得“非想非非想定”了,仍没有办法脱离轮回的,舍报后能生到无色界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三界之顶),且寿命可长达八万大劫,但天福受尽舍报时还是要下堕再出生。
证入空性有大体三种:
1,无念、无想定,就是四禅八定
2,空定,就是小乘定,是体悟到“什么都没有”
3,大乘定,守般若,体悟到“空性”(般若、佛性、一真……很多名字)体悟到世间“唯一真实”的东西。
空性,这2个字在一起的时候,说的就是大乘定。所谓“偏空”,这个空,就是小乘定。不论是偏空,还是空性,都比四禅八定高。
扩展资料
空性者,空间之本性、本体、本质即是,汝心亦是!无处不在,细微无色,如空如水,不能眼见,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遍尽虚空,一切万物之本,此是一切众生觉悟成佛之本,亦是佛之神力之本与智慧之本,空性如水,能得入者,一切悉知,正等正觉。
空性即名佛性,简名为空,或名为佛、第一义、涅槃、圆觉、虚空、真空、真如、本质、真心、法身、自性、心性、如来藏性、菩提、太极等名,异名虽多,实相不二,法界一如!世界构成之四大元素,皆以它为根本,空性运动。
听闻空性
假设是一位适合听闻空性的法器,当他听闻到空性的时候,他会犹如获得珍宝一样,他知道这是非常无价的宝贝。原因是,整个轮回是无始的,假设我们不去对治,轮回就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整个情况就像在一片混乱的状态当中。
通常我们会用无明的昏暗来说明这种情况。再加上有情本身也没有看得见解脱轮回之道的一对慧眼。因此,如果有一个人听闻到空性的道理,知道这个空性是可以帮助他从轮回的黑暗当中解脱出来,并且他也知道,空性不仅可以帮助他得解脱,甚至连成佛都可以。
他现在得到这样一个能够解脱的门,得到这样一个珍宝,得到这样一个慧眼的时候,他会希望来世仍然能够得到。而为了来世能接触到空性,他还必须来世再得到人身,否则他就不可能再听闻到空性。所以,为了来世能够继续修学空性,他这一世就要好好的持戒,持戒的心力因而比以前更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性
禅宗开悟就是证悟空性了吗?
证悟空性,仅仅是禅宗开悟的第一步,算是破了初关。
后面还有重关和牢关。
直到破了牢关,才算是大彻大悟。
什么是开悟,怎么开悟
所谓开悟,即开佛知见,悟无生,在禅宗里面叫做破初参,破初关。修行人通过长期甚深的禅定,或观修,彻底照破五蕴身心的假相,彻见一切所追求的,留住的,拥有的,所修所证的,所见之诸境界都是因缘假合的梦幻泡影,从来没有真正生过,也没有真正灭过,那个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本来面目,具足一切,清净无余,能生万法。这时行人会彻底明心,局部见性,会见到自性的冰山一角,但还不是真正的自性,会明白,心妄起去修行,只不过是虚妄的造作,从此便成无事人。开悟前是除贪嗔的虚妄造作,开悟后是随缘观照去习性,同时圆满智慧的过程,习性去除一分,法身圆满一分。
Ø 行人开悟破初参,断见惑,证我空,转七识末那识(恒常我执)为平等性智;
Ø 进一步去除习性断思惑,破重关证法空,转六识意识(分别思虑)为妙观察智;
Ø 通过服务众生,圆满智慧,去除根本无明,断尘沙惑破牢关,转八识阿赖耶识和前五识为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证入非空非有的一真法界。
所谓证入亦是方便说,实无一法可证,一法可得,一果可成。
一、 为什么要开悟?
所谓小悟千千万,彻悟只有一次。用六祖的话说就是:不论方便解脱,只论见性。不管修行什么法,中观也好,止观也好,念咒也好,密宗也好,禅宗也好,动中禅也好,今生要成就,就要回到明心见性的路上来,如果没有见性,再究竟的法行人也会修成方便法,如果见性,再方便的法对行人来说反而修成了究竟法。所以,历代祖师对未见性之前称谓盲修瞎练,都在感觉和境界里打转,因为方向不明确,一直在门外,无论再怎么用功,再怎么精进都无法解脱,而且很容易退失道心,自损慧命。见性后,才算真正入门,道心才真正坚固,对法,对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再有疑惑,会得到相对的大自在,这个时候修行才算正式开始。
二、 彻悟时的特征
1、 贪、嗔之心彻底熄灭,不再复燃。这个现象比较明显和强烈,当这个点到来时每个人都很清楚,明白,不需要任何人认证,自证自知。就像行驶的汽车,突然没油发动机熄火,没有了驱动力,贪嗔没有了造作的源泉,妄心从此彻底熄灭,遍计烦恼消失,但因习性而产生的根本烦恼还在,所以车子还会习惯性的往前走一段距离才会停下。
2、 初得法眼净,对自己所修之法会有清晰的认知,对其它所有修行法门一闻便知其要义,对诸佛法理会初步融会贯通,并能给予他人具体指导。特别是对执空、执有、执中道、执感受、执境界等修行过程有更深入的体证。
3、 断除我见,开悟时见惑断,见惑如石,坚固,但易碎,所以我能,我是,我见,我慢熄灭时会直接断尽粉碎掉,如虚云祖师所云: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如隆波田尊者所云:如紧绷的绳子断开,再也接不上。如六祖所云: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前四句是站在本体来说的,如果只悟到前四句还不算彻悟,最后一句能生万法,是关键,是站在妙用的角度来说,这是彻悟的的标志。见惑虽断但思惑还在,根本烦恼还在,思惑是因情而生,如丝缠绵不绝,所以一时还断不了,随着习性渐除,思惑进而渐除。
自性妙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因缘所生,依缘所显。一切法离开助缘都无法独立存在,比如人离不开空气和食物,植物离不开阳光和水,就连地球也离不开地水火风空。
二是:相对而立,相生相现。万物都是相对而成立的,但又在不断的相互转化中,比如黑白,因黑显白,因白而说黑,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互成相因。
三是:矛盾中发展,失衡中平衡。没有矛盾的事物就像一潭死水,不会发展和代谢,一切事物都在矛盾中才能发展,在不平衡中找到短暂的平衡。比如我们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但四大从来没有真正平静过,不是你咬我,就是我咬你,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直到因缘散尽。
四是:非人为,非自然。世间万物的成住坏空不是人为的操作,因为人无我,法无我,但又不是自然的发展,因为缘起中又有人为的作用存在,包括成佛,虽然不是人为能成的,但也离不开人为的因,所以要善用其心,自利利他。
4、 看山还是山,进入无修无证的真正无为法,开悟前,所有的修行都离不开目标,方法,境界,位次等有为法,开悟后因明白本无所证,本无所得,本来具足,没有修者,也没有证者,更没有开悟者。至此,之前的所有境界会全部消失,由看山不是山进入到看山还是山的状态,这时行人没有任何境界,法尔如是,本来就这样,没有过多的一个字来形容。如果有人说我见法了,见明色了,见光了,见生灭了,见缘起了,见佛了,见空性了,见到全圆的觉知等,这都还没开悟,还在我见、我能、我是里面,还在有修有证的阶段。
三、 容易产生的误区
误区一:很多行人认为见到空性了,就是开悟。很多人认为自己见性了,见到了不生不灭的本体,其实是见到了空性,佛教对空性有详细的定义,空有十八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这个时候行人见的空往往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哪个空,所以穷其一生枉费功。包括动中禅,越到后面越容易掉到空里面,这是一个必然经过的阶段,即使开悟了,也容易掉到偏空的无我涅槃里,这也是个过程,我就是在这种偏空的境界里长期不自知,认为长此以往必能究竟解脱,其实还在二元对立里面,只要有空就离不开不空,只要有涅槃可证就离不开生死,殊不知,涅槃生死等空花。
误区二:还有不少人掉入禅境里,认为这就是开悟或证果。我曾在此境界迷恋5年,从第一次参加禅修的第4天开始,就进入一种离相,看一切东西都有一种距离感,没有以前那种黏着的感觉了,内心妄念突然少了很多,特别是禅修期间几乎没有,一直有一个自动的觉察者笼罩着自己,吃饭,行走,说话等身心活动都有一个自动的觉察者在知道,这个时候看经书也容易懂,心想: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说的不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吗?其实完全不是。这种能知,能觉,能照,能离相,能智慧增长的状态一直持续了5年,期间一直认为自己有所证,有所悟,直到5年后贪嗔之心熄灭时,我才发现之前的境界,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禅境,一种障碍,一种梦幻泡影的假相,原来这个世界法尔如是,还是和没有修行前一样。也没有了离不离相,空不空,觉不觉,定不定,慧不慧的分别。这时才真正明白心经所说的: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悟入空性是不是就是开悟,的意思
不是 这个只是明白这个法理 没有体悟 和开悟简直两回事
开悟之人 都是愿力所致 他都是发心 发愿为度化众生而做事!反应在 ,会出口成章 ,诗句具有高深的禅理 和预言 ,寓意,
解答提问, 话很少, 而点到、点破 。
开悟后的状态、空性的力量、自性的妙乐
微信公共号:明心与见性
1.
如果你表现的比别人懂得更多或者说教,对方势必感觉低你一等。没有一个人的自我愿意低人一等,除非在心里已经把对方看成一个比自己厉害的角色。人都爱听高僧开示却没有人听扫地僧废话。难道他俩真的有差距嘛?内在的修为很难通过语言甚至是亲身接触来判断。
开悟就是意识上的“自杀”
一个进入空性的人,没有东西能伤害他,即使天崩地裂、宇宙大爆炸都不能,何况小小的因果。即使因果存在对他也不起任何作用。空性不是理论,它是人的真实状态。也是惠能说的本来面目。上面那边文章叫它觉悟状态,这也是为什么佛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似幻、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对于佛陀而言只有觉悟状态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幻的都是幻象。你执着世间幻象,迟早会破灭。唯有在觉悟状态你才会体验到永恒的喜乐。
空性就是这里说的如来藏实相
老子说世上有三种闻道之后反应各异的人,第一种勤而行之,第二种将信将疑,第三种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2.
你我对开悟下的定义不一样,你所谓的开悟只是明心还不是见性。所谓悟后起修是为了见性做准备打基础。
见性便会进入一种万籁俱静,极静极静的美妙状态里。
开悟之后执著自然放下妄想自然少,所以你说的贪嗔痴慢疑逐渐减少变弱都是开悟后的自然成果,而不是你一件件修行减掉的,开悟之后你不放下都不由你。
我觉得另一个表达是内心对开悟的极度渴望,如果不努力那说明他压根对开悟没兴趣嘛!那就不努力好了。
开悟不是停止追寻,开悟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你不开悟就不会安心,一直沉迷人世间的那些琐事。
开悟不是价值观而是一种体验,比如你被雷劈过,你的这种体验只有被雷劈过的人才懂,没被劈过的只会看看佛经乌鸦学舌而已,但是你可以描述那种被雷劈带给你的感受以及处于雷劈中的那种状态。
开悟是每个人的宿命,如果一个人不开悟永远不会停止追寻,不管他追寻的是什么。
3.
世俗是个屁,一个开悟之后的人。把所谓的世俗都不放在眼了,一个大象怎么可能被蚂蚁伤害。
修行是要你全部的精力投身于修行,没有开悟之前说生活是道场,都是在自欺而已。
一切随缘是开悟之后人的自然状态,不是要你学着一切随意。本末倒置了。
现实永远是俗事缠身,你每天有几个小时在修行?几个小时在谋生?几个小时在娱乐?
4.
努力进入自性的那个努力是必须的,因为你没办法说服自己的心经历过一次美好就直接对自性不再留恋,没有人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做努力。不努力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当我努力一点用处都没有的时候,我的心自然会放下。还有其实进入自性不完全是脱离头脑,头脑和身体依然是你的工具。你依然可以利用头脑来描述那种状态,那种状态可以被描述。只是没办法被描述穷尽,没办法完全的充分描述它。如何进入自性?其实是两个字 “放松”,彻彻底底的放松,只要足够松弛下来,那一刻就会不期而至。头脑总是很烦人,老是寻找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15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