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第三十二课,思维死期无定(人因思维死无定期)

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士道三根本九因相是什么
「三根本、九因相」;所谓三根本就是三种必然发生的定律,即(决定死、死期不定、死后唯有三宝才能保佑你,唯有善根才能利益你),而九因相即每种必然的定律中,又分别有三个理由,呈现出人决定在面对生死无常时所应有的信念。
包括三层意思: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见(空性)。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盘之心,也名“求解脱心。”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做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人天善趣之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之正因。若以出离心为发起(动机),或为出离心所摄持(掌握),所做不论大小何种功德,就是布施畜生一把粗糠,或经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
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学佛的人,若未发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堕生死,或堕小乘,都不能作成佛的正因。这个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发起了大菩提心,虽然没有其他功德,也可称为菩萨;所做任何善事,都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
清净见,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万法依因缘而生,本来没有独立的实性,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妄执习气,把无实性执为实有,这就是“增益执”。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并非全无。若说万法既无实性,就该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损减执”。这“断”、“常”二边,均不合于真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赞颂(有很多个版本,以下是其中两个)
1、无缘慈悲大海观世音,无障智慧宗主文殊师,破除一切邪魔密藏主!
雪域圣者之首宗喀巴,洛桑扎巴我向您祈祷,加持心事如愿得成就!
2、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摧伏魔君无余秘密尊
雪顶智严善巧宗喀巴,贤慧普闻足下作白启。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3课
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认识到了死是一定的,死期是不定的。在我们死亡之后,还要断续受生,去轮回,随业力牵引而受生。通过思惟三恶道苦生起恐惧心,进而帮助我们止恶行善,生起殷重皈依之心。师父通过六个方面来教我们如何进行观察思维恶趣苦,从而迫切的发起出离心、认真持戒修善!第二大部分则是对地狱苦的详细描述。
那么我在学习这课的时候我一直在问自己,你相信有地狱么?你相信轮回么?
看到如此惨绝人寰的地狱,不经令人心生畏惧,是真怕啊。想到做饭菜不小心被油溅到身上都会吓得不得了,起泡后还会优卓热的疼痛感,再想想地狱中的情景,我理性的问自己,地狱真实存在么?我的内心是这样回答的,我看不到的我不否认它的存在。但是面对这样的事,我宁愿信其有,就算退一万步说,真没有,一是自己修的好看不到了,另外呢,我在今生今世也没吃什么亏啊,毕竟因果是不虚的。那因果不虚,暂且信有地狱那就一定要建立在相信轮回的基础上。我是这么思维的,一天昼夜是小轮回,饿了吃饭在排泄也算是一个轮回,一呼一吸也是轮回,而生死只是在大一点的轮回而已。我看不到但不能否认它的真实性,我还是要有一颗敬畏之心。为了避免堕落三恶趣,一定要谨遵五戒十善,守好根门。不能让恶的种子有任何空子可钻。那就要时刻练习观照力,直到从刻意的练习到成为习惯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在临死的那一刻拥有自己可掌控心念的能力。所以,定课、吃饭、走路、睡觉皆要训练啊。我现在逼迫自己做小事的决定啊,只能用5秒钟,起床5秒钟内必须起来,做一些事情,不拖到最后了,安排好只用5秒钟就要行动起来。不让哪些思维再打架,其实最做深刻的思维,不去做浪费了时间就是离地狱之门更近了一步。
而为什么会对地狱如此惧怕呢?其实最最要命的就是这句求生不能求死不能。如果死后无知觉,魂飞湮灭那我想我也不会有畏惧,只是死的那一刻疼一下就没了,而这种求生不能求死不能是最痛苦的,因为我无法控制我的一切,任由些无形的力量操控。其实就像一些地理灾害,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何其的渺小,海啸、地震、瘟疫由哪一个是人类个体可以控制的?当深陷其中时,我将奈何?我如此害怕这种无形的力量,那为何不看看眼前我可以改变的呢?组织遇到困难时要核算成本开源节流,我们也要把入地狱当做对生命的一次考验,我们必须要经得住考验。那就要核算下手头上的资源,那些事可以利用的,并可以为打赢这场仗起到关键作用的。哪些是耗材成本,要精减。如此看来,三宝是救命的稻草不可松懈,尘世里的名利琐事是耗费生命的耗材,要精简。生活过得再简单点,少点造作,多积累点资粮,这也是一个持久战啊。当站在更高处时,突然发现我的整个生命都是为了打赢这场仗而做准备的,自此生活也更有动力和意义了。
可是像我这样轮回中的众生啊,都会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做过很多错事,悔恨不已。然后又会再做,做了之后又悔恨,没玩没了,像极了地狱的情景。这就是凡夫的心理规律。凡夫的心就是地狱啊。这几天陪父亲再读史记,晚上有在交流。当我站在历史的长河去看一个个朝代的更替,一个个王侯将相的生平,会惊奇的发现,历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它始终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当这种变化照进现实时,也会发现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这种变化和相似所产生的根源就是推动该区域历史演变的基本动力——普遍人性。人性不变,历史就难免重演。那什么是普遍人性呢?就是凡夫的心理动态,就是由贪嗔痴所构成的业力(业态)。就是各个朝代的灭亡都是由下一个朝代的武力结束,结果也终将走向灭亡。那这个国家的命运和人是何其的相似。如果我们的心仍旧是如地狱一般,那结局往往也是一定的。如果看见动物是冷酷的残杀、看到不如法的仍旧去造作,以前的过错也丝毫没有忏悔之心。其实此刻当下已是地狱。
我也想到了自己,下定决心早睡早起的,结果又到十二点一点,第二天起不来床时对自己的懊恼,暗自下定决心第二天又接着晚睡又起不来如此往复。还有明知道自己胖了这么多,决定晚上不吃饭,结果看到零食又忍不住又吃,结果几个月过去了还是原来的样子,看到自己都觉得嫌弃。这就是满足了贪欲后自己会后悔,但是明知不对却又要做。凡夫啊……这就是在地狱的情景啊,知道下油锅疼,但还是要继续下,继续疼继续下。
所以,在此时当下我们就要把握住我们可以把握的,勤修五戒十善、止恶行善,多忏悔集资净障,殷重皈依。精进修行,发出离心,不要再六道轮回的旋涡里纠缠不清了。
感恩三宝、导师!
感恩师兄们!
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士道三根本九因相,因相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因相”为阿赖耶识三相之一。谓第八阿赖耶识能摄持一切种子,为万法生起之原因,故称因相。因相之义有二:(一)依持因,谓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之义。(二)生起因,谓种子正为现起诸法之亲因缘法之义。[成唯识论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3课
第一部分回顾
1.前面学了依止法的重要意义和如何如法依止?以及依止法的观修。依止法为入道之根本,所有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善知识,是究竟成就解脱道和菩提道的根本。那如何选择善知识、如何成为具格的佛弟子?该如何从意乐依止和加行依止?不依止有哪些过患,依止有哪些胜利?将自己的心行调整到与善知识长久相应。
2.而略示修法是一套将法落实到心行的套路,包括洒扫、供养、休息皈依、观想、集资净障、祈求加持这六加行为座上观修营造氛围和心灵环境,前行修好了也是正行。正行的重点是止观、结行是回向、未修中间是在起心动念、行住坐卧乃至睡眠中,训练正知正念。
而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部分于有暇身劝受心要
包括两个部分:
(一)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道次第》中通过暇满、义大、难得三个方面来说明人身究竟有多大价值。
(二)三士道建立的原理:如何实现暇满人身的价值。《道次第论》给我们建立了一个非常简明的套路、方法,我们沿着这样一个简明的方法,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最合理的途径,实现我们人身的最大价值。
佛教虽然认为一切众生平等,但在因缘法的层面,有情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众生既有平等的一面,还有不平等的一面。
在人道中,就有八种无暇的人身。远离这八种人身,才能获得暇满人身,有因缘、有能力、有时间修学佛法。拥有这一身份,我们才有机会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
《道次第》指出,暇满人身稀有难得,价值非常大。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个身份拥有的价值,才会倍加珍惜,对修行和人生有很大的鞭策作用。
暇,就是有暇。佛经说,要远离八种无暇,即没有因缘、能力和时间修学佛法的八种情况。反之就是有暇,属于暇满的人身。
这个身份本身就是无价之宝,不能用这个身份修学佛法,而是用来满足贪嗔痴,那就一文不值了,甚至会成为负担。
何为暇满人身:
(一)暇满:就是离八无暇,具十圆满的人身。
(二)离八无暇:持戒可以断除多世畜生之苦及八种无暇,感得闲暇之身。
1、离八种无暇:没有时间、没有因缘、没有能力修学佛法的八种众生。
(1)人中四无暇:
一是生在没有四众弟子到达的偏僻之地,接触不到佛法。
二是有智力、听觉、语言等方面残障诸根不俱全者,没有能力接受佛法。
三是认为生命没有前生后世,没有什么因果法则,也没有三宝住世,并对这些邪见非常固执,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知见,根本没有办法接受佛法。
四是如果没有佛陀出世讲法,便没有佛法在世间流传,闻不到佛法。
(2)非人中四种无暇:堕落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和生于长寿天中,这是非人的学佛障碍。
总之,六道中除人道外,或是太快乐,或是太痛苦,或是太愚痴,都没有机会闻法,唯有人道苦乐参半,是闻法修道的最好因缘。
2.具足十圆满
① 自圆满
一是人性,即获得人的身份。二是中生,即生在中国,是有佛陀四众弟子游履的地方。三是根全,在生理和心理上没有残障,四肢健全,有能力接受佛法。四是不堕边业,就是没有造作五无间罪。五是于胜处生净信,就是对佛法僧三宝生起清净的信仰,同时对三藏圣教生起信仰,这是引导我们修学正法的指南。
这五种圆满是我们自身应该具备的条件,是修学佛法的顺缘,所以叫自圆满。
② 他圆满 第一,有佛陀出世。第二,有佛陀或佛弟子说法。第三,有教法和证法住世。通过修行证悟空性的方法也没有消失。第四,有人实践和证悟佛法,这样修行时就有人指导。第五,有人供养你,成就你。这是修行必须具备的五种外缘。有了这些条件,才能顺利修学。
总之,暇满人身就是远离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我们要对这种身份生起珍惜之心,同时感到庆幸,庆幸自己不是畜生,不是饿鬼,也不是生在地狱,庆幸现在有时间、有机会、有能力修学佛法。
分享
小组共修时候观燕师兄说我以前抱怨多,现在释怀了很多,我也速速思维我是否是这样的人,可能我和师兄们在一起很放松,当有了一个舒适的环境,就会口无遮拦的去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林林总总的小事吧,也许是计较却不承认 ,如果心真的敞亮,怎会有语言和行为上的苦?
生活从来就是这样的,在别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自己却在死胡同里转悠却不自知,像极了这漫漫人生路。我曾不止一次的不想成为人,从心底里我对自己的生命从小到大就没有满意过,我会觉得自己不够漂亮、身材不够高挑、我生性胆小其实外在的自信是为了掩饰内在的极度自卑。我似乎觉得我的这辈子真是糟糕透了。这就是我内心的埋怨吧?那会想到自己确有着无价之宝的瑕满人生?
就像一个穷困潦倒的大汉,突然发现自己居然是一个国王一样。在喜出望外之后,又有点小小的担心,我怕自己把握不好这瑕满人生,看,又患得患失了。
生而为人,已是上天无限的眷顾,前段时间有读《地藏菩萨行愿品》,读到三恶道苦,到嘴的食物吃不下去东西因为脖子细,看到吃不到,极寒之地等等,我很是难受,心里想,可不能再入恶道。要不我连吃饭都吃不饱难有时间学佛法?就像一些贫穷之地,有一点时间就要去解决温饱问题了,学习是妄想。昨天看到一个故事,一位美女警官教育一群少年犯,有个女孩说的一句话身处我心,她说:你能想到一个14岁的女孩要养活3个弟弟和母亲么?自己已经无所顾忌,只想活命。这辈子是人身又能怎样?不具时间、因缘、能力的人太多了。再看看,前几年我在埃森哲工作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全年工作时候,让我学习佛法?那真的是天方夜谭,只要有时间只想多睡那么一会会,因此也培养了我上交通工具到头就能睡的本领。再看看现在,没有身在疾苦之地,在有四众游离之地,可听闻佛法,又有时间来学习。比起以前是何等幸福和幸运?我又怎能埋怨命运的不公呢?
再看看,我身体没有任何的残缺也是前世修来的福报啊,我从前因为皮肤不好很痛苦,校园所有活动都拒绝参加,出门总是把自己悟的严严实实,可谁知道越在意就越不好,心情不好,成绩也下降,脾气更是火爆,皮肤更差。也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其实现在看来就是观察修后释然,我想上天总要给人留一点点遗憾,要不是不是太眷顾我了,既然没有美丽的容颜,那就要好好学习,一个有趣的灵魂可能更有芬芳。经过的念头的转变,我也日渐勇敢的面对其他人的关心,释然后也恢复了很多。
但现在看来,我是无知啊,瑕满人生已经那么难得,却不用心修学得道解脱成就菩提,还天天为了这修行的皮囊自我折磨,真的是买椟还珠啊。
这段时间家里老公身体不舒服,特别害怕死,其实我心里没有太担心,我觉得人的生命也是有命数的,与其担心这担心那里不如开心有质量的活着,我也趁着这个天赐良机带着他体验式的接触佛法,我们拥有人身,却用着来之不易的人身去培养贪嗔痴之心,任由自己冲向三恶道,那脱离六道轮回要等到何时,这放出来的半天时间,我与老公结识,与各位亲朋好友相遇。我们一定要齐心协力冲破牢笼不要再陷入这无尽的黑暗之中了。
我觉得现在的自己刚刚好,有时间有能力,也有因缘,有父母安在有能力安排时间养活自己,有因缘进入三级修学。我是幸运的孩子。哪些身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就让它随缘吧。感恩三级修学和导师,在黑暗之中让我看到了光明,迎着光明才能有希望。
《道次第》修学心得之四法行
四法行包括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下面我从四个方面阐述四法行:
一、亲近善知识
对于我们末法众生而言,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佛显现,亲聆教法。而经典浩如烟海,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领,如何于一望无际的佛法海洋中找到方向?
这正是许多人修学多年却不得要领的原因所在。结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问题还是问题。
此外,尽管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一切僧宝,但不可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见和德行者。在这样的现实中,依止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作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确为修行捷径。
二、听闻正法
首先,要增强对三宝的信心,树立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可学习《随念三宝经》、《增一阿含经·三宝品》、《地藏经》、《普贤行愿品》等。
其次,是学佛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正见和行仪,指导我们如法地生活、持戒,止恶行善,相关经论有《佛说善生经》、《佛说吉祥经》,这些经教说明了居士应该如何待人处世,如法生活;《十善业道经》揭示了缘起因果、止恶行善的意义,指导我们简别佛法与其他宗教在知见上的不同,为修学打下基础。
此外,还应奠定相应的教理基础,明确学佛的常规套路和次第。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这就必须树立佛菩萨那样的行愿。关于此,必读典籍为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和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重点介绍了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实践。
具备行愿之后,还要进一步解除烦恼,入佛知见。《辨中边论》、《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可为我们提供指导。
闻思经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正如《听闻集》所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三、如理作意
作为佛弟子来说,应具备哪些基本观念呢?
以思维人生难得、念死无常、思维轮回是苦和深信业果作为佛弟子必须具备的共同观念。时常忆念思维这几点,可以帮助我们逐渐摆脱凡夫心,使修行继续深入。
四、法随法行
修行是生命改造工程,这就需要反复不断地训练。尤其对一些基础修行内容,更应念兹在兹,时时不忘。此处重点介绍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和四无量心。
首先,修习皈依,重点在于强化对三宝的信心,这需要量的积累,所以我们要作为每日定课来完成。修行,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对于初学者,应以两至三年的时间修习皈依。
皈依修习还应结合礼佛同时进行。礼拜,不仅是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恭敬和感恩,也是忏悔业障、扫除修行障碍的最佳方式,更能折服我慢,培养谦和、柔软的佛子威仪。
其次,是修习发心。从下士道的增上善心开始,进而修习中士道的出离心和上士道的菩提心。出离,不仅是对现世的出离,更是对轮回的出离。依出离心修习三无漏学、三十七道品,可成就解脱道。菩提心即觉悟利他之心,更有无限、平等、无相、无所得的特征。
第三,应奉行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佛弟子基本的行为准则,受持五戒,应该通过相关律典的学习,了知开遮持犯。戒为三无漏学之一,依戒修行,方能成就定慧资粮。同时,止息凡夫心和生命中的不良串习,使未来获得暇满人身,远离堕落恶趣之苦。
第四,还应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是予乐之心;悲,是拔苦之心;喜,是对众生一切善行的随喜;舍,是对众生的平等相待。
以上四点,为佛法修行的共同基础。如果说皈依使我们走入佛门,那么发心就为我们把握了修行方向,而五戒十善是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伤害的行为规范,四无量心的意义则在于拓展心量,迅速积累佛道资粮。
四法行的修习环环相扣,由亲近善知识而能听闻正法,由正法指引而能如理思维,具备正确观念之后,才能如法修行。如此,从认识外在三宝到开发内在三宝,最终实现自身本具的三宝品质。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16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