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第十二课净信为本(净明道法)

略论》依止善士》略示修法》正行--济群法师讲解
原文地址
二、正行修法
加行之后,将进入正行的修习,从总说和别说两部分加以说明。
1.总说修法
所谓修道者,即于善所缘,如欲而能令心安住之谓也。若于所缘随意修习,依自己所想之数目与次第而修者,从初即养成任意之习惯,将至一世之善行无成,反成有过。故最初无论修习何种所缘,应决定其数目次第。此后应起猛利坚固之心,以自克服,务令如其所预定而修。于此定课不得轻易增减,随时变易,须具足正念正知而修习之。
正行,即主修法门。在《道次第》中,正行部分主要有依止法、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皈依、深信业果、发出离心、发菩提心、止观等,其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是观修的内容。
“所谓修道者,即于善所缘,如欲而能令心安住之谓也。”所谓修道,就是将心从不善的所缘中调整出来,令之安住于善的所缘中,通过不断调整练习,达到熟悉安住的效果。
“若于所缘随意修习,依自己所想之数目与次第而修者,从初即养成任意之习惯,将至一世之善行无成,反成有过。”安住于善所缘之后,就应次第而修。如果对所修内容没有固定安排,而是随心所欲,按自己决定的数目和先后秩序进行,从开始就养成任意为之的习惯,将终身难以成就,甚至会使这种错误习惯固定下来,成为障碍修道的过失。
“故最初无论修习何种所缘,应决定其数目次第。”所以在修道之初,无论修习何种所缘,皆应确定数目(修几座)及次第(先后顺序)。因为修行就是正确习惯的养成,这就需要按照一定程序进行。以依止法为例,《道次第》规定每天应修四座,我们就要以此作为常课,并按论中所说持之以恒地观修,才能形成稳定的正念力量。否则,时而修念死无常,时而观三恶道苦,就无法达到所修效果。就像一壶水,刚烧得有几分温热,又换成另一壶,刚有的几分温热又冷却了,怎么可能将水烧开?所以,在修行的数目和次第上必须确定,尤其是对初学者,更要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此后应起猛利坚固之心,以自克服,务令如其所预定而修。于此定课不得轻易增减,随时变易,须具足正念正知而修习之。”形成定课后,就要以勇猛精进之心克服障碍,务必按照事先规定的功课修习。对于这些定课,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也不能随意改变,必须具足正知正念而修。良好习惯是修行成就的保证,不能今天心血来潮修五六座,明天又找个借口一座不修,这是很多人都会出现的问题,必须特别加以注意。
任何一种观修,都是通过思惟善所缘境帮助我们获得正念。对常人来说,一旦遭遇违缘,烦恼便随之而来。而对一个训练有素的修行人,无论面对什么境界,都有能力保有正念。其实,止观并不神秘,世间很多事都需要止和观的参与。比如体育训练,既要将动作调整到位,又要不断练习使之纯熟。其中,调整式的训练就相当于观,而熟悉式的训练就相当于止。《道次第》的修行也是同样,比如修依止法——修观(观察修)时,通过思惟善知识功德生起恭敬心;修止(安住修)时,则令心安住于恭敬中。如果凡夫心现起,就要再观察,再思惟,直到恭敬心再次生起。在反复不断的训练中,这一心行就能逐步稳定并保持良好状态,最终任运自如。
2.修习依止法
先修依止之胜利,及不依止之过患。
次,多起防护,绝不放任,令有寻求师过之心。尽我自己所知师之戒定慧等德,数数思惟,乃至净信未生以来,恒修习之。此后又念于己已作、当作种种利益之恩德,如前所引经说,乃至心中恭敬未生起之间而修习之。
本论略示修法部分,主要是以依止法的修习为例。
“先修依止之胜利,及不依止之过患。”首先,是修习依止的殊胜利益及不依止的过患。其中,依止的利益有八种:一、能得佛位;二、诸佛欢喜;三、一切魔眷不能为害;四、烦恼与恶业自然遮止;五、善缘增长;六、世世不离善知识;七、不堕三恶趣;八、暂时与究竟安乐如愿而得。而不依止和不如法依止的过患也有八种:一、轻师即等于轻佛;二、乱师意而使生嗔恨,如其所乱一刹那,即摧毁一劫善根,得一劫地狱苦;三、不如法依止师者,即修密法殊胜方便,亦不能得悉地;四、不如法依止师,虽依密相续勤习经教,等修地狱因;五、不如法依止,对于功德未生者不生,已生者速灭;六、生病痛不乐意事,常相缠扰;七、后世常流转于无边恶趣;八、生生世世与善知识睽违,不能值遇。时时思惟如法依止及不依止的利弊,才能自觉修习依止法,而不是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
“次,多起防护,绝不放任,令有寻求师过之心。”其次,对凡夫心严加防护,绝不容许丝毫放任,以免对师长生起寻过之心。凡夫总是惯于寻求他人过失,也惯于对得到的一切不加珍惜。对于这两种心行,我们要严加防范,因为这将损减功德法财,正如《永嘉证道歌》所言:“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尽我自己所知师之戒定慧等德,数数思惟,乃至净信未生以来,恒修习之。”对于自己所了解的,师长的戒定慧等功德,必须反复思惟。在没有真正生起净信之前,持久不断地加以修习。即使我们目前尚未对师长生起寻过之心,但如果恭敬心不曾圆满,今后也随时可能犯错。防患于未然的方法,便是“净信为本、念恩生敬”。关于这两点,已生恭敬心者也不能忽视。因为任何心念都是缘起的,没有彻底巩固之前,还须通过观修和实践不断滋养。
“此后又念于己已作、当作种种利益之恩德,如前所引经说,乃至心中恭敬未生起之间而修习之。”其后,还要思惟师长对于自己的恩德,包括目前已作的利益,和未来将作的利益,正如之前所引《十法经》、《华严经》等经文所说的那样,在恭敬心不曾真正生起之前,应当以念恩心时时思惟,时时修习。
对于多数学佛者来说,往往既有恭敬心,也有不恭敬心。那么,恭敬心生起后,不恭敬的心理是否会立刻消失呢?其实种子还是在的,只不过变弱了,暂时不起活动而已,但这一潜藏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断除。依止法所要做的,正是令恭敬心不断强大,逐渐削弱乃至完全取代不恭敬心,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修习。
三、结行修法
所积诸善,由《普贤行愿》或以《净愿七十颂》等,于现在究竟诸所应希愿处,以猛利欲乐而回向之。
如是,每日上午、下午、初夜、后夜四次修习。初修之时,如其太久,易为沉掉所扰。若于此串习,将来纠正甚难,故须时间短少,次数增多,稍留余趣,俾引起下次欲修之心。否则将一见座位便生厌呕,必待修习稍熟,乃可渐次延增。于一切所缘,务令不急不缓,离过而修,则障难鲜少,疲劳昏沉等皆能息灭也。
结行,就是修行结束时的回向。无论修加行还是正行,下座前都要将修法功德回施众生,同证菩提。回向可以帮助我们将所修功德固定下来,并指向特定目标。就像电脑处理文件后进行保存那样,否则就会丢失。当然,回向的功能不仅在于保存,以广大愿力进行回向,更可使所修功德增长广大,就像把一个文件同时拷贝为千万份、亿万份,乃至无限。
“所积诸善,由《普贤行愿》或以《净愿七十颂》等,于现在究竟诸所应希愿处,以猛利欲乐而回向之。”《净愿七十颂》,是藏传佛教关于回向的重要经论。对于我们所修的一切善法,下座前,应该依照《普贤行愿》或《净愿七十颂》等经论所说的那样,将现前乃至究竟所希求的种种利益,以勇猛恳切的发心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我们的愿力有多大,回向的力量就有多大。如果只是轻飘飘地念过,甚至自己都不懂得念了什么,回向是不会生效的。除了《普贤行愿》或《净愿七十颂》外,常用的回向文还有“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和“愿诸众生常住安乐,无诸病苦,善法坚实成就”等。对于修习依止法来说,则可回向一切有情生生世世得遇善知识。
“如是,每日上午、下午、初夜、后夜四次修习。”依止法,每天应修四次,分别在上午、下午、初夜、后夜。其中,初夜是十八点至二十二点,后夜是二点至六点,这是印度人对时间的区分。
“初修之时,如其太久,易为沉掉所扰。”开始打坐观修时,如果每一座时间太长,很容易被昏沉或掉举所干扰。昏沉,就是其心昏昧,精神不振。有些人可以坐上两三个小时,却是在那里打瞌睡。掉举,就是其心躁动,摇摆不定,以攀缘心追逐境界。这也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过于紧张有关,很多人都像在高速运转中无法停歇的机器,习惯忙个不停。即使下了班,还要用各种娱乐将时间填满。甚至睡觉后仍在东想西想,辗转反侧。久而久之,心就会失去静下来的功能,就像失灵的开关那样,毫无自主能力。这两种是禅修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若于此串习,将来纠正甚难。”一旦在座上养成昏沉或掉举等不良习惯,将来纠正起来会特别困难。其实,打坐并不在于时间长短,关键是保质保量。就像做实验那样,全力以赴将每个步骤做得精确。能按禅修规范坐十分钟,把身体姿势和用心习惯都调整好,才可以延长时间。否则,盲修瞎练,先入为主,很容易将一些错误习惯固定下来。
“故须时间短少,次数增多,稍留余趣,俾引起下次欲修之心。否则将一见座位便生厌呕,必待修习稍熟,乃可渐次延增。”所以,修习应该时间短、次数多,这样就能留有余地,引发下次上座修习的兴趣。否则,很可能一见座位就生起厌倦之心,避之惟恐不及。必须在修行较为纯熟之后,才能逐渐延长时间。也就是说,我们每次禅修时,尽量按计划安排的时间下座,切莫坐到疲惫不堪才结束。那样几次以后,可能就再也不想坐了。如果每次坐得兴趣盎然,才能长久保持修行动力。
“于一切所缘,务令不急不缓,离过而修,则障难鲜少,疲劳昏沉等皆能息灭也。”急,是对所缘过分着意,容易造成紧张和疲劳,不易持久。缓,则是观修中用力不足,心无法专注。对于观修的一切所缘境,应该不急不缓。远离过急和过缓两种过失,修道障碍将大大减少,同时也能断除疲劳、昏沉等过失。
修习止观,就是通过观察修的调整和安住修的安住来熟悉这一心行状态。在观修所缘尚未清晰时,应该多多用心。一旦调整到位,就不必太过用力,安住即可。如果调整过度,反而不易得定。初修时,安住时间可能很短,待所缘模糊之后,就要再次以观察修调整。这个过程虽不玄妙,但其中很多细节需要精确。何时用心,用到什么程度,都要恰如其分。具体问题,必须由具有止观经验的师长进行指导。
《菩提道次第略论》修学课43,十不善业道之 我皆忏悔
天顺个人修学打卡日记
2017年7月7日
定课:1次
累计:1次
闻思法义:2小时 43课 视频61 书P166 一遍
累计:2小时
打坐:5分钟
累计:5分钟
2017年7月9日
定课:1次
累计:1次
闻思法义:2小时 43课 视频62 书P176 一遍
累计:2小时
打坐:5分钟
累计:10分钟
上一期法义我们学习思惟业果总相,业决定之理、业增长广大、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明白了由善业招感快乐、由不善业招感痛苦的业果之理,那么本期的法义学习让我认识到那些不善行蕴藏着痛苦,怎样正确取舍才能让我的生命远离痛苦。
本周修学了十不善业道,通过本课的修学我知道令生命招感痛苦的不善业有十种。十种不善业道是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贪业、嗔业、邪见。主要表现在身语意三方面,其中身体造作的不善业有杀生、不与取、邪淫;语言作的不善业有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意念造作的不善业有贪业、嗔业、邪见。本论对十不善业作了具体阐述,每一项都从事、意乐、加行、究竟四方面进行考察。学习本课,对十不善业有了清楚的认识,认识到十不善业的危害以及十善业在修学中的重要作用。
没修学佛法之前的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善良的人,我性格开朗,积极向上,从不与人计较,还善于帮助别人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等等。通过本课学习对照十不善业,我一一仔细检视自己,莫说多劫累世前的我,单从今世有记忆时说起,所造的种种罪业,犹如影视剧一般在我眼前一幕幕出现,我不仅惊出一身冷汗。感觉自己被泰山压着透不过气来。原来我竟然是一个如此丑恶,罪恶滔天,罄竹难书,十恶不赦、罪恶累累,十足的大罪人。反观我自己,十不善业道,无论哪一种我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曾经造作过。重点谈谈自己感触最深的几点。
首先,怀着一颗忏悔的心,先忏悔自己所造的杀业吧:从事、意乐、加行、究竟四方面进行考察。从行为对象来看杀死的蟑螂、蚂蚁、蚊子、苍蝇,无计其数,当时心理动机想的是蟑螂、蚂蚁、蚊子、苍蝇它们是四害呀。至于杀鸡和鱼、螃蟹 蚬子 蚕蛹一定要活着蒸,吃着新鲜。当时的想法是,它们就是餐桌上的一道菜,做得心安理得。想想当初我是如此的冷漠,没有丝毫怜悯之心。不曾想过它们是和我一样的众生,也是具有佛性、平等的众生。采取的手段更是卑劣不堪回首,或用杀虫剂,或打或杀不一而足。最后所作不善业都圆满完成了。还有自作、教做、见作随喜的杀生更是存在,没有学习佛法之前,对于自己造作的上述杀业没有一丝一毫觉知力,对于这些生命无端的藐视,还错误地以为只有杀人才是杀生。现在想来是这种杀业的造作,以及杀生形成的内在强大的生命力量,让我变得冷漠几乎甚至丧失了慈悲心,更导致我自私等不良心理不断地扩张、膨胀,造成恶行的循环。修学佛法以来,使我逐渐的认识到什么是佛法所说的众生,以及众生的真正的含义,认识到我与众生的直接、间接的关系。这也让我对任何一种生命的损害所带来的杀业都有了非常敏锐的觉知力,这一点我对自己很有信心。我决心从当下做起,尊重一切生命,并对于自己往昔下所造的杀生行为表示深深地忏悔!绝不再造!
其次、所造的语业。之前的我,对于妄语的内涵一知半解,在东林寺受持五戒时,我觉得妄语最好守,不就是不说假话吗。当时在现场,那种群情激昂的状态下,我也高声呐喊:能持!激情澎湃就应了。进入三级修学以来,思惟语言上的不善业,我才感觉到妄语难守易犯。妄语方面,仔细审视自己,往昔有意识、无意识地造作了很多的妄语业。关于绮语更是罪过大了,过去以为吹牛既不上税,又不犯法。说了好多毫无疑义的话。使我认识到这种语言的过患。心中生起了对于绮语的警觉之心,我决心在今后有限的生命中,一定要杜绝这种浪费生命的语言行为。再就是粗恶语的造作,我感到自己更是罪业深重。特别是在心情不好、嗔恨心发起的时候;当内心有不满、愤怒等不良情绪的时候,最好都别惹我。否则,我就会就像有极大地阶级仇民族恨似的,口无遮拦,什么话最解气、最伤人、最解恨我就说什么。充分发挥了我做咨询师的特点,能言善辩!不给对方任何喘息之机。我是不由自主、控制不住地狠狠地造业。伤害了家人、伤害了最爱我的人。经常是话说出口后就后悔了。解恨的话说出来自己是痛快了,却不知造作了多少口业!不仅伤害了我至亲至爱的家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所以,从今往后,我要严加防范,守护好口业,告诫我自己:一定要避免因为自己的贪心、嗔恨心、愚痴心造作更多的口业。谨言慎行!一定要以因果为警策,如理取舍自己的身语意行为,避免生命导向堕落。
第三,还有意念所造的贪业、嗔业,昨天我发了个愿发到朋友圈:爱、感恩、赞美[爱心] 选择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 让我有了价值感,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来访者和学生的美丽蜕变,愿陪伴心灵旅程、协助生命进展。有一个人留言:好一颗多挣钱的菩提心,不戒贪,不戒妄语莫谈菩提。批评我发心不纯粹。
我昨天因为这件事 嗔心又起,气的久久不能平复。今天结合法意 再来反省自己 :思考1,是否真的能做到利益一切众生不求回报呢?我是否真如对方所说 发来访者积极反馈的截图 是为了广告意图盈利吗?思考2,当对方给出言辞过激的批评建议时,我为何会产生嗔心,还有委屈被误解,我会觉得对方轻视我,借机抬高自己贬低我。而我的做法是反击回去,可这种反击之后我快乐了吗?没有。思考3,我如何对治这种嗔心呢?如果我能感受到对方的善意,放下我执的自尊心,是否就不会升起嗔心了呢?
现在,每天除了修学佛法闻思修外,只要空闲时间,我会口念圣号,听慈经,努力让自己的心清静下来,安住在善所缘上让正念占据我的心灵空间。感恩三宝!感恩导师!感恩天地万物!感恩同修!感恩辅导员!感恩合十!
修学课45《菩提道次第略论》064--065讲
修学课45《菩提道次第略论》064--065讲
修学课第四十五 十种不善业果差别、依十不善说十善、业的种类
法义总结:
通过上一课的修学,我知道了如何判断业果的轻重,帮助我正确理解世间的不良遭遇和自己过去曾经历的种种挫折,同时也警示自己不能再造作不善业。本课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三类:分别是十不善业的果报差别,如何避免遭受苦果?具体哪些善行蕴含着安乐的力量?业的种类有哪些?
一、十不善业的果报差别。一种业,形成果,主要以下面三种形式体现在未来的生命中,它们分别是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1、异熟果,就是由因感果的过程中,异时、异类、变异而熟。十不善业中,每一项不善业由于对象的不同和烦恼基础不同,会感召大、中、小三种程度的果报,即强烈的三毒造作感得地狱果报;中等的三毒造作感得饿鬼道果报;微弱三毒造作感得饿鬼果报。异熟果的特点是“因有善恶,果唯无记”。
2、等流果,等为平等义,流为相似义,即因和果相似,恶趣出来后受报于自身,按照十不善业的次第继续招感等流果。等流果特点:“因果相似”。
3、增上果,是更间接一些的外在果报,表现在外在环境的差别,即十不善行将感得恶劣的生存环境。增上果特点:表现在外在的世界和生活的环境。
二、依十不善业说十善业。1、自性:善业的升起是因为对十不善业的过患反复思惟,对恶业带来的异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深信不疑,产生决定胜解,升起断恶行善之心,从发心、加行直至防护到十不善业的究竟,来保持身业的清净无染。2、差别:十善业分为身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四,不妄语、不离间语、不粗恶口、不绮语;意三,不贪、不嗔、不痴。分别可以从事、意乐、加行、究竟四个方面来认识。
三、业的种类。从三个方面进行认识,引业和满业、定业和不定业、决定受报之业的差别。1、引满差别:引业感召的是总报,即善的引业招感善趣的果报,不善的引业招感恶趣的果报。满业招感的是别报,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的生命状态:引善满善、引善满不善、引不善满善、引不善满不善。
2、定不定受差别。所谓定业即必定受报的业力,是有心造作的事,并在内心形成业的力量。所谓不定业,即不一定受报的业力,是指无心造作的事,且不曾在内心行为也的力量。定受报是指,未忏悔,故思而作积聚的力量,属于有心造作。不定受报是指,已忏悔,梦所做等十种不积聚业力,这十种情况未必形成业力或者业力非常微弱,不具备增长的功能,所以不一定会感召果报。
3、决定受差别。在决定感果的业报中,依据受报世间也有三种差别,分别是①现法受:今生造作的业力,今生就招感果报。②顺生以后受:今生造作的业力,第二世或第三世再招感果报。③顺后受:今生造作的业力,三世以后才招感果报。这三种业报差别的共同点是,果报未必一生就能受完,也可能延续至二生、三生乃至多生累劫。 【本期心得】
本期学习的法义是“十种不善业果报差别、依十不善业说十善业、业的种类”,通过本期法义的学习,让我真正明白了果报的内涵,以及因果规律的真实不虚。无论造作了怎样的业力,是黑业也好还是白业也好,它都会以三种形式体现在未来的生命中,影响着生命的走向。所以生命在业力瀑流的推动下像流水一样不常不断、相似相续、无始无终地延续着,身不由己,随波逐流。许多的事情看似偶然,通过因缘因果的正见看,真的是实则必然,如果不修学佛法,不截断业力的洪流,我们生命就只有在业海中沉沦,无法自拔。
通过本期法义的学习,有几点心得分享如下:
一、“异熟果”的果报无法逃避
异熟果是根据十业道来判定的果报,也就是说在六道中生于哪一道其实就是异熟果报。第一它的因和果是不同时的;第二,它的因是有善恶,所感得的果唯无记;第三,由因感果的过程是变化的,所以是变异而熟。异熟果的因为十业道,十不善业所招感的果报就是三恶趣。不善业的轻重则决定了是堕落到地狱道,或是饿鬼道,或是畜生道。而善业的轻重则决定了是生到人道,或是阿修罗道,或是天道。总之,只要有不善业道就一定会招感恶趣的果报。
之前我心中一直认为的是,只有大恶之人才会下地狱,才会生于饿鬼道或者畜生道。所谓大恶也就是指杀人放火、奸淫掠抢这样一类十恶不赦的行为,根本没有想过一点点的妄语、绮语这样的业力都可以招感恶趣的果报,甚至还可能招感到最重恶趣(地狱)的果报。本期法义的内容给了我非常大的警醒,之前学习过暇满人身的时候曾经学习过,获得人身的条件是必须按照五戒十善来生活,现在终于明白了它的原理。
检视一下自己这一期生命所造作的各种业力,十不善道中的哪一种不善业自己没有造作过?虽然没有十恶不赦的罪恶,但是中的、小的还是不能免责吧?更何况过去生的造作如何自己还无从知晓,想到此自己难道还能安然入睡吗?这些都是为未来生所种下的恶趣之因呀。
我发愿,此生此时起必须要按照五戒十善去生活,真诚忏悔过往和今后所造作的一切不善行所形成的业力,而且要发心做善行。师父开示的善行的标准,让我对于自己不造恶就是行善的观念得到了纠正,真正的善行,能够形成白业的善行不仅仅是不造业,而且要有强烈的防护不造作恶业的意愿,并采取各种方式在有可能造作恶业的情况下来防护不造作恶业,使得善行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才是真正的善业。健康生活五大信念中的“认识到……,我发誓……,我决心……”一定要成为自己坚定的生活和修行的信念。
二、“等流果”、“增上果”的果报让我不再怨天尤人,同时也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当接受完异熟果的果报之后并不算了结,生到人道之后还要依次接受等流果的果报。等流果的果报与自己所造的十不善业是相似的,如果杀人了,那么就会感得今生的短命;如果犯了不与取罪,那么今生就会感得物质贫匮,如此等等。这让我真正明白了为什么同样为人,但无论是自身而言,或是从生活的境遇而言,还是从人生道路而言,方方面面却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人们常常会对世事的不公平进行强烈的谴责和批判,当然这是社会现象,但是社会能够呈现出这样的现象也一定不是偶然的,一定是这个社会中的人的共业显现。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其实也会常常遇到这样的状况,自己不如意的时候就会怨天尤人,看到别人春风得意的时候就会心中忿忿不平,认为世道不公,这样的心理我也是常常会有的。
通过本期法义的学习,我才明白人为什么是不一样的,因此从内心接受了“人是不一样”的这个正见。那么对于自己的一切,不如意的要坦然接受,因为它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往昔业力的显现,是自己必须要承受的。而对于现在拥有的一切则更加生起珍惜之心,因为这是自己往昔善行的结果,如果不加珍惜随意浪费的话,就再也不会得到这一份善行所感得的果报了,因为一个善行不会无休无止地结出善果。
由此我体会到今生让我最应该珍惜的就是这个暇满的人身,只有这个暇满的人身才是由凡转圣的难得机缘,它所蕴含的意义重大。如果今生没有作为,失去这一机缘,未来际的生命将无从得到把握。因为无始生死以来造作了太多太多的不善业,何时才能再获得这样的身份真的是无法想象。如何实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师父开示就只有皈依三宝,修学佛法。修学佛法的本质就是止恶行善,因此我内心生起强烈的要止恶行善的意愿,希望我能够坚守这一份心行,守护身语意,修正所有的言行,实现生命最大的意义。
三、真实感受到“增上果”的果报
业力招感的增上果的果报主要体现在生存的环境上,因为邪见,导致这个世界的资源越来越贫乏,灾难越来越多,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深深能够感受到的。之所以现代人陷入物质中不能自拔,导致对大自然遭到严重的破坏,就是因为邪见所致,认为一切幸福都是建立在物质上,因此毫不节制贪婪之心而疯狂地掠夺,让造福子孙后代的地球满目疮痍,可以说做了断子绝孙的事情。
大自然被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的加剧,让我们现在都能够正常的呼吸,这几年的雾霾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据说肺癌的发病率已经增加了几十倍。这都是我们人类自己造作的,是人类的共业造成的,如果不改变我们共业,我们生存的环境就会越来越恶劣,终有一天人类将无法在地球上生存。
现在佛法在中华大地上能够得到比以往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兴盛,我觉得一定是诸佛菩萨的慈悲,不断地引导人们能够认识善恶,从而让人类止恶行善,改变共业,拯救自己。
一种恶行所造成的果报是无法估量的,不仅仅有异熟果三恶趣的果报,从三恶趣出来之后,还要不断地受报,等流果、增上果,一个都不能少。所以我深深地认识到恶行的后患有多大,后果有多严重,代价有多惨重,真的不堪设想。
试想,如果哪一天真的开悟了,契入空性,看到自己生生世世的愚痴、曾经经历过的悲惨境遇,一定会放声大哭的。
但是我现在看到了成为生命主人的希望,也看清了今后人生要走的最正确的道路,所以心中充满了光明!
感恩三宝,感恩师父,合十!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20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