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是不是与持戒很好的师父吃饭在培福的简单介绍

学佛百科2023-03-2373

佛学:1:何为善

从最基本的孝顺,到十善业。直到一念不生即是善。善的标准随着修行的认识和修证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佛教十善:

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愍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即利人为利己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贞良守礼—即依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语而诚实无欺—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而言说有礼—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而慈忍积福—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到干净。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中国山东地方,从前出了一位张公,百忍成金,以忍获福。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多闻正理(佛法),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以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为身三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为口四善业。不悭贪,不嗔恚,不愚痴,是为意三善业。意即是心,因此心有无明烦恼存在,故称为意。

持戒人修福报,佛经上是如何比喻的?

阿弥陀佛。佛陀告诉阿难说: ’凡是作功德,都必须亲身力为,如烧香、斋食、诵经。不可以请人做功德而不给供养,不发愿。好比请别人吃饭,自己却不吃,因此自己怎能饱而不饥饿呢?

要烧香礼拜、洁净身心,守持戒律,修习禅定才能摄心。佛前燃灯能得聪明,最后能得世间智、出世间智及出世间上上智,而无任何障碍。平常就要烧香、斋食、读经、布施。能布施的人,可以得到福报,诸天神会帮助他,恶鬼邪神都会离他远远的,不敢去侵犯他。

懈怠的人,平常轻松安稳的过日子,没有精进修行的心。等到有朝一日生病了,或者遇到不吉利的事时,才想到要去烧香拜佛,说是作福。这样子诸天神是不会降临的,因此众魔就敢前来骚扰,作种种神变怪异之事。因此之故,应当要精进修行。

罪报与福报跟随著人,就像影子跟著人一样。我们培福就像下种一样,收获的果实犹如尼俱类树那么多。尼俱类树的本来种子,有几个核呢?’

阿难跪著合掌回答佛说:‘种子只有一枚的核粒,渐渐长大之后,却收成数不尽的种子。’

佛告诉阿难说:‘只布施一个,却获得万倍的报酬,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佛于是说偈颂

贤明的人乐于布施 天神自然扶持此人

布施一种回报万种 生活安乐寿命长久

今日起布施的善人 获得福报不可限量

将来皆能证成佛果 度脱十方无量众生

佛告诉阿难说:‘世人愚蠢无知,只能用有生死的肉眼来观看一切,而不能透彻了知罪业及福报的根本。我用道眼观看无数劫以来,一直到今天的众生罪福报应,清楚得犹如观看手掌中的珍宝琉璃,内外都透明清澈,没有任何疑惑不明之处。’

阿难整理了一下衣襟之后,为佛作礼然后向佛说:‘您说的这些法,应该用什么名字来称呼比较适当?’

佛告诉阿难说:‘这部经叫做五道轮转罪福报应。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读诵这部经,而且广为宣传的话,功德无量。他们能够见到贤劫中的一千尊佛,并能追随供养贤劫千佛。他们不会堕落三恶道,也不会生在八难处(见佛闻法有障难之八处。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俱卢洲,五、长寿天,六、聋盲喑哑,七、世智辨聪,八、佛前佛后),能够得到正定。’

佛说完这部经时,有五百位比丘证了罗汉果。诸天龙神及一万二千名清净信士,六千名清净信女,都对佛法生起了绝对的信心。他们都向佛陀顶礼之后,各自散去。

什么是培福?培福、供养和化缘之间有什么不同?

给众生培福,是佛菩萨最大的功德。培福不是上师三宝对众生布施,而是自己发心向佛者,对上师诸佛的恭敬供养。

行为叫乞食化缘,表面好似乞丐要施舍,其实引领众生恭敬供养,在本性上种下金刚菩提解脱的种子,得到最胜资粮的善因,升起信心与法性。

众生要使内心与佛道相应,和轮回脱轨,需要借用最能影响心识,最能触碰心识之物作为法器,钱财非他莫属,来引领提升信心,乃至身口意三密相应上师三宝。化缘就是典型的培福方式,信心源于资粮。

供养是随每个善众自己主动发心,如果有供养的要求,应该是自己和师父双方的愿求相应,达到依止修行的程度,所给予的修法。所以没有依止者,大可不必将其他修法要求强压于自己,而升起烦恼。

供养者的发心应从内心流出的至诚,恭敬,欢喜,供养后不要后悔烦恼,雁过无痕,相应自性上师三宝。硬培福者的特殊性确实也有出现,是多生祈请因缘,而此生忘记了。需要由上师与师父智慧引领。

 做一个能给众生培福的菩萨,必须具足德行和力度,胜过对方。德行指菩提心的根本。力度是控制对方的核心,永远是强者控制弱者。如魔性一方力度大,他给予对方加持物,是魔性加持。他收受供养,对方对他升起价值信心,培恶业。同样,菩提心的菩萨力度大,周围的人都会被他同化。能够摄持众生的不是名号、身份和理论所决定的,只有力度。

硬培福,是特殊因缘培福。特殊之处在于受益者表面没有恭敬祈请心,甚至造恶者,用大方便法,使对方割舍,断他造业,转入善道。观世音菩萨化身黑里善拿,就是以硬培福的方式度化有缘。

但事实上,不管如何培福,都要众生祈请发心为缘起在先。有今生的祈请,但大多都是多生祈请因缘积累。佛与佛法的加持受益,就是众生真心的本能回馈。

————大日明王上师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21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