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无断无灭(无断无灭分第27视频)

学佛百科2023-03-2479

《金刚经》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怎样理解?其中“于法不说断灭相”是为何意?

于法不说断灭相

法 = 人世间, 生活上的各种事务, 日常行为, 法规, 礼节, 职业, 婚姻, 五蕴.......

说断灭相 = 戒除, 停止 ('说' 是 '声相'.)

于法不说断灭相 = 在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里, 对于生活上的各种行为事务之类, 不必戒除停止.

因为, 修行是修心, 是求悟 (明白佛理). 悟了以后, 行为自然合乎佛理. 所以不必故意去戒除停止.

就犹如学游泳或者学开车,学走路, 学成时, 就不必故意去戒除停止某些不良动作.

如果学成时, 仍然故意去戒除停止某些不良动作, 反而是分心的障碍.

"于法不说断灭相", 在不同的场合, 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解释.

以上, 只是其中之一的解释.

另一种解释: "法" 属于空, 本来无一物, 所以不必断灭, 也无从断灭.

《金刚经》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一】原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二】译文

佛说:“须菩提,你如果有这样的心念:如来不因为具足三十二种相,才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不要有这样的心念:如来不因为具足三十二种相,才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如果有这样的心念,想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么就会说诸法断灭。不要有这样的心念。为什么这么说呢?想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对于佛法不会说断灭相。

【三】解读

1、如来非相?

如来非相,诸相非如来,如果有人想要凭借三十二种相来证见如来,那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无法真正的证得。所以释迦摩尼佛说,不能够凭借三十二种相来证见如来。

这样常见的相,比如色、香、身、味、触、法是相,我、人、众生、寿者是相。想要证见如来本性,也就是不执住于相。

2、如来非“非相”?

虽然说要离一切诸相,但是还是会有人存在一些误区。如果如来本性非一切相,那是否修“空”、修“非相”就可以了?这样如果是执着在“空”、“非相”中,那就是在著空相和断灭相。所以能够真正地去离一切相,才能够去证见如来本性。如来本性是无法用言语来详细描述的,当内心清净,没有任何妄心的时候,可能就可以亲自证悟。而释迦摩尼佛就是在《金刚经》中为众弟子指明正确的方向在哪里。

3、不著断灭相?

这一段文字看似比较绕口,其实就是在说一个意思,也就是不要著断灭相。如果有人有这样的心念,认为要以“非相”见如来,那么就会存在断灭相的问题。相是虚妄,那么断灭相也是虚妄。

释迦摩尼佛之所以在这里强调,是因为之前多次讲了不以相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为了不让弟子执着于相,所以会说断灭相。但是如果弟子执着于断灭相,那也还是在执著于相。所以想要证见如来,就是要不住于任何相,不住于法相、非法相、断灭相。

注:文章只是个人的读经笔记,多有不足之处。

南怀瑾大德讲解《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三界六道之外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叫须菩提,「汝若作是念」,你假使有一个观念,认为「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认为不著相就可以见佛,就可以大彻大悟的话,他说须菩提啊, 你千万不要这样想,不要认为没有功德成就也能够悟道成佛,你有这种观念就错了。

前面我们明明听须菩提讲的嘛!不要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则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可是佛现在又说,须菩提你不要搞错了啊,假如你 认为不具足一切功德圆满就能大彻大悟的话,须菩提你注意啊!「莫作是言」,你千万不要那么想啊!千万不能认为不要具足功德就可以大彻大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你如果以为人只要悟了道以后,什么都好了,什么都空了,这个观念是很严重的错误啊!这是佛明白交代给须菩提的。

关于这一点,我个人倒也碰到过很多。几十年前在大陆云南,找一位很有名的禅宗大师,也是一位八指头陀。后来我到昆明碰面了,我说:法师,我听说你悟道以后有一个观念,认为证得涅盘以后,生死已了不再来了,有没有这样说法?他承认了,我就请教他楞伽经中的话,「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你不来到那里去啊?跳出三界外,跳到那里去呀?佛没有说有个第四界呀?不在五行中,那你在那一行中啊?了了生死就 不来,这不是佛法吧!后来为这个问题我们辩论了很久。

很多人学佛都有这个观念,都认为学了佛,悟了道,两个腿一盘,了了生死,再也不到这个世界上来受苦了。这个观念是绝对错误的,是修道学佛上最大的错误观念。

常常有人告诉我,殡仪馆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可以证明佛法的事也很多。今天一位同学说,殡仪馆的人告诉他,有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父母逼她赶快结婚,逼急了,她两腿一盘,就涅盘了,就走了。死了以后送殡仪馆,没有办法装棺材,因为两个腿盘著,骨头也硬了放不开,没办法,只好给她特别设计一个方柜子,把她放在里头。我说:此乃再来人也!就是所谓修行并不一定证到罗汉果,有所成就的,七还人间、五还、三还、一还人间等等的现象。又有一位同学告诉我,有一个四十多岁出家的太太,八九十岁死了,结果烧化后头顶骨不坏,舍利子都在那里。这些都是比较实际的资料。

断灭见

回头再说有人认为悟了道以后就不来,好像有个地方可躲似的,这是个错误的观念。这个错误的观念,在佛法上就叫做见地上的错。一个人学佛,不管在家出家能够证果的, 最重要的是断见思二惑。见惑、思惑,在前面第九品已经谈到过,见地不清楚有了偏差,就落于偏见。五种错误的见解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见障碍了修道,也就是不能悟道的原因。思惑就是烦恼惑,内心的贪镇疑慢疑。

现在人类的唯物哲学就是落于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因为还拿不出来证据;认为人死了就是完了,这是属于断灭见,也是邪见的一种。所以 佛就告诉须菩提,你千万不要落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一个断灭见的思想见解。

前面刚刚说不能著相来看佛,现在又告诉他,也不能落在不著相看佛;著相是错,不著相也是错。假使落在不著相看佛,一切本空,又何必做善事,佛也空,善也空嘛!一切皆空,我杀人也没有关系呀!杀也空嘛!偷骗抢做坏事都空,这样的见解,就叫做拨无因果,落于空见。空见的错误,同唯物思想是一样的,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留意。有些南传佛学,就是东南亚一带小乘佛学的观念,就是落在空见的见解上,结果被唯物思 想吃掉了。

拨无因果就是把因果这个道理拨开了,不承认有因果的存在,这是现在人类思想潮流最可怕的一面,也就是佛说的断灭见的思想。佛就怕须菩提搞错见解,上面先告诉他 不能著相见如来,但是又怕须菩提落在不著相;不著相的结果就变成断灭见,拨无因果了。所以他就再三告诫,「莫作是念」,你不要搞错了。

不说断灭相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想求得大彻大悟,首先要注意不能落入断灭相。断灭相是什么呢?断灭相落空,认为佛法的究竟是空的,见到个空果,就是断灭。现在金刚经快讲完了,金刚经中有没有告诉你一个空字啊?我们后世的注解,说金刚经是讲空的,那是你的注解,佛可没有这样说!佛只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是教育方法,处处把你的错误挡住,他并没有告诉你是什么,只告诉你不是什么。心经也只是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最后告诉你真实不虚,并没有讲空啊!是照见五蕴皆空,它并没有说般若波罗密多都是空的啊!这些就是我们研究佛学、佛经、佛法,必须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不然很容易落在邪见的错误上。

空,同断灭见是一模一样的,有许多人学佛,自认什么都看得空了,其实那不叫做空,从心理学来讲,是你灰心了,或者年纪大了,或者环境不得已,或者倒楣透顶,所以说自己看得空得很了!还有个灰心在,就不是空,那个灰心非常厉害。还有许多搞哲学的学佛,经常喜欢吹这个牛,看空了,看通了等等。他只要开口讲这个话,就证明他一点也没有看通,因为他真通的话,连说这个通、这个空都不会了。空的啊!空的啊!他在感叹嘛!对不对?他既然感叹就心有戚戚焉,这正有个东西,一点也没有空。换句话说,这不过是不吃西瓜,却吃了一个大冬瓜,还是一个瓜嘛!傻瓜嘛!

所以再三提醒诸位注意,「空」是方便的说法,是个形容辞,如果把空当作真正空得一无所有,那不是空见,那就叫做断灭见。所以佛吩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这是一句非常严重的话,绝对不是断灭,更没有说空。这一节的题目──无断无灭,梁昭明太子标得非常好,不断不灭,不是断灭相。现在科学晓得物质是能量互变,它并没有灭过,要认识清楚。这一品偈语如下:

第二十七品偈颂

翻云覆雨雨成云点滴如丝乱不分

冻作冰河冰化水漫从光影捉斜曛

「翻云覆雨雨成云」,看到宇宙的变化,今天下雨明天晴,雨变成云,云又变成雨。反正啊,是点水气,是这个水蒸气的分子在变化。

「点滴如丝乱不分」,等到蒸气冷热接触,变成雨点下来以后,每一颗雨点本身自成一个范围,自成一个系统。等于我们一切众生同一个本性,可是构成我们个人的自体以后,我的我与你的你,绝对不一样,可是根根是一个。就像蒸气在空中碰到冷气层,变云变雨,每一雨点各有范围一样。但是所有的雨点,都是水蒸气变的。

「冻作冰河冰化水」,冰化了就变成水,水冻了就变成冰,这些是现象界万般的变化,各种的变化。变化归变化,本体不变,因为本体无相,亦无著。讲本体是空吗?也错了,讲它是常住,也错了,讲它是断灭,也错了,这一些都不是。

「漫从光影捉斜曛」,那么本体的法身功能在那里见呢?在一切作用一切现象上见,一切的现象都是它的现象,一切的作用就是它的作用。所以,体在相、用中见,一般相 用都不著,才能体会了这个体。这是金刚经差不多最后的教育方法,佛都告诉我们了。

细读《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

上一篇|《金刚经》第二十六品

原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大意

须菩提,你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如来没有具足相,也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如来没有具足相,也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说一切佛法都是断灭的。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于佛法不说断灭相。

延伸解读

本品需要解释的词语有三个:

一是念。汉语中的解释是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和认识。相对而言,佛法字典中对念的解释更为复杂,区划的也更加细致,有观念、口念、心念等。观念,即观想佛体、佛法等;口念,即以口称佛之名号,又作称名念佛;心念,即以心想念佛等。

二是具足。具足,佛教用语,具备满足的意思。在佛法中,不仅仅是指具有的意思,并且要一切功德圆满,才能称得上具足。

在上品中,佛说过佛有三十二相,也就是说只有圆满具备了三十二相,大彻大悟了,才是具足相。并且佛说了不要执着于三十二相,有三十三相没彻悟也不是佛。本品接着说,也不能没有三十三相,如果连三十三相也没有,更不可能彻悟了,当然同样也成不了佛。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佛说不能执着于三十二相,也不能没有三十二相,并且发出严厉警告,“莫作是念”。

三是断灭。断灭,佛教用语,是指人死之后不复再生的邪见。

佛法讲的是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而很多人却主张“人死如灯灭,”也就是说生命死亡之后便完全断灭了,佛教认为这种说法是“邪见”,所以说,佛说功德圆满、大彻大悟的人是不会有断灭这种想法的。

感悟

那么,本品可以给芸众生以什么启迪呢?我的感悟有两点:

一是思想决定行动。本品中佛反复叮嘱弟子们时,先后用了两个假设,“汝若作是念”,接着告诫弟子们,“莫作是念。”由此可见,“念”很重要。之所以说“念”很重要,是因为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

认识是行动的动力。做任何事情,只有认识到位了,行动才会自觉,所以佛反复地强调“念”的作用。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如此,认识不到位,不可能有快速的行动和强有力的执行,所以实施重要的项目或者有重大的行动前,团队往往先统一思想和认识,目的就在于认识是行动的基础,只有基础夯实了,行动才能迅速,距离成功的道路才会最近。

二是不要误入歧途。成功的道路不是唯一的。修行如此,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正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前行的方向是正确的,才不会偏离航向,否则,永远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佛谆谆教导弟子们不可有断灭论邪见正是基于此,世界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需求,所以说,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宗教,都应该具有包容性,允许不同的观念存在,善是本源,和谐共生,这才是最好的发展,那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权思维,永远不可能走得太长远。

人,可以霸气,但不能霸道,国家亦然。在这方面,佛在《金刚经》中给世界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也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但是,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很多画面却并不如佛法中描述的那么美好,其实这并不是佛法说得不正确,而是因为很多的人并没有真正按佛所说的去践行,而是打着各种各样的幌子,以佛之名,做着非佛法教义的事情。

于2020.12.27

NO:2020-73

上一篇|《金刚经》第二十六品

《金刚经》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学习《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原文:

白话直译:

悟:

我们的肉身是有生灭的,但是自性法身却是无断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具足圆满的,可是为什么我们是凡夫,而不是佛呢?因为我们的自性被妄心的浮尘所遮掩,迷失在贪利、贪名、好淫、好吃、好睡、好痴中,是非不分,真假不辨。因此,因果轮回,生生世世沉沦在烦恼和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佛陀以其智慧和慈悲,广为说法,就是想给众生指出一条脱离苦海的方便之门,让众生修行。

修行就是在找清净的自我。

佛要众生把外在的一切都粉碎、放下,要无住无念无相,甚至开悟后,连他讲的法也不能执著,也要放下。

但是,不能说没有法门,不需要法门。因为佛说的法门,就像我们要煮饭的大米。我们要想煮出一锅香喷喷的白米饭,必须先找到米。同样,我们想要找到自性清净的心,必须要通过般若波罗蜜法,才能修回去。

所以说于法不说断灭相。

自性圆满后的那个无我,对一切有为和无为都不会去执著的。因为那个我是自在的,一切都随顺宇宙。

只有随顺宇宙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金刚经》讲义|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本文是从杨宁老师开示的《金刚经》讲义视频里整理出。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陀说:“须菩提,你现在如果有这样的念头:‘如来无须以三十二种圆满的身相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不要有这样的心念,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么生起最高最圆满觉悟的人,就是在说要舍弃一切存在现象的断灭相了。为什么呢?生起最高最圆满觉悟的人,对一切存在现象不是全盘否定、舍弃,进入断灭的境界。”

因为如来在上一品中,否定了须菩提的回答,说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令须菩提安住在了如来真空之境上,无「能观」与「所观」。但对如来见地仍迷惑的众生,可能会认为:既然三十二相是虚妄的,那可以不用修清净行,不用功德就可以成佛了,因如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功德圆满之相。所以此处佛说:“你们千万别这样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不需要具足圆满功德。’”

没有功德,你可能永远无法从梦中醒来,而一位真正了悟般若智慧的佛弟子,于这世界一切不会简单的否定或抛弃。如果在意识层面认为:佛说万法虚妄,没有或舍弃万法,住在寂灭中,即佛说的「断灭见」,非佛正知见。

为了证明佛以上观点,令弟子们对这个观点有更深入的领悟,让弟子们知道,在修行中「了知一切法无我」应怎样做。佛马上举了一个例子来阐述刚才所说,即是第二十八品。

原文大意是,佛陀说:“须菩提,假如有一位菩萨,拿恒河沙一样多的世界七宝来用作布施,又有一人,了悟一切法无我,修行能从忍中成就,此菩萨所得功德超出了前面的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这位菩萨不受福德的原因。”

须菩提问佛陀:“世尊,什么是菩萨不受福德?”

佛陀说:“须菩提,菩萨对所作的福德不贪著不执着,所以说不受福德。”

在这一品中,佛说:“须菩提,比如有一位菩萨,拿恒河沙一样多的七宝来做布施,又有一人,了悟一切法无我,在忍中成就,此菩萨所获得的功德胜过前面的菩萨。”什么是佛说的「忍」呢?

即令心安住在一切境中,如如不动,即为「忍」。比如修六度中的忍辱行,如果我们知一切法空,没有可忍的人,可忍的事,而自我也空,这样修才能令心真的安住在忍辱行中。否则我们的忍辱就是承受,就是在忍受,只要觉得有个自我,有个他人,有个再忍受的事,就迟早会忍无可忍,即使坚持下来,也是在经受磨难、牺牲与付出。所以知一切法空,我们才能不起嗔念,才能立令心长久,无得无失的安住在修行中,圆证佛果。去修忍辱行,如果不知万法皆空的道理,其实所有善行,所有忍受,也只是人天福报。

有些弟子可能会认为,一切法空、我空、人空,忍辱的事也空,那不是忍与不忍一个样吗?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忍辱呢?我不修忍辱,只要事过后我心中不挂碍就可以了。

但万法皆空时,你即是众生,你不挂,与你计较、被你伤害的众生能不挂吗?所以,如果行者有如上想法,即是佛在前面说的:不修福德就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认为忍辱也空,福德也空,只要否定一切,就是佛说的空性,这即是「断灭见」。

再比如,我们在修行时,要忍受身心内外一切境的诱惑,忍受习气欲望的牵引,令心安住在空性正见上而如如不动。未圆证如来境界,就说做与不做一个样,从而随顺自己习气欲望,随心所欲,干什么都无所谓,这就不是在菩萨道上,也不是在学佛了。佛弟子应知一切相虚妄,而行一切善法,圆一切功德,才能彻底迁除一切我执、习气欲望,从梦中醒来。

在此佛说「菩萨不受福德」。如来的真空之境讲到这,一切都从「有」开始谈了,「空即是色」, 如来之境用到时空中,人道的生活中,平凡的只是不受不贪 。

我们在这谈一下什么是「不受」。佛为什么用「不受福德」来解释「菩萨得成于忍」,让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都没有马上反应过来。我想,也许须菩提一直将随佛修行作为生命中最大的福德,从未想过还有什么出世入世的福德要受,所以才没能马上意会佛的话。在人道,菩萨了知万法皆空,却忍受身心欲望的煎熬,忍受外境、种种美食、音乐、歌舞、华衣,奢侈的享受,忍受种种外境的诱惑,如如不动,安住于空性正见中,安坐于僻静处修行。在世俗人眼中,这个人似乎没有福德,大菩萨真的生生世世没有累积福德吗?真的没有能力获取享受这世界一切吗?

不是。是因为真正的菩萨不贪恋这世界所有有漏福德,菩萨不贪恋这世界有漏福德,广行菩萨道,功德逐渐圆满。但菩萨也同样不贪恋出世的功德,视出世界的功德也如幻化,所以才能在忍中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把大菩萨这个行为称为「不受福德」。

所以在座的每一位有大福德的行者,如果你们有能力有条件得到这世界上的奢侈繁华,但却如如不动安住于佛的空性正见中,去求无上正等正觉,而不是安住于世间的荣华富贵中。同样,修证中的行者,能观禅悦,光化身,神通神变,三十二相视为幻化,也是不受福德,也是不贪。这就是经中说的【菩萨不受福德,菩萨不应贪着】。所以,佛在此说,如果有一个人,了知一切法无自性,而能令心安住于种种诱惑的幻境中,如如不动,并以此成就。福德大于以满恒河沙等七宝做布施的菩萨。

而且他还接着说——因为这位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须菩提问佛陀:“世尊,什么是菩萨不受福德?”佛说:“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第二十八品的内容基本上是在为第二十七品做阐述。在第二十七品中,佛担心弟子们认为,既然诸法皆空,不需要修三十二种清净行,不需要具足圆满的功德,就可以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见地是对佛说的空性见地的错误认知,是对万法的简单否定与抛弃,非佛正见。所以佛说,因为菩萨知一切皆空,以忍成就,此人所得福德很大。

但大家要注意一下,在此品的前面,佛与须菩提的交流中,已无数次谈到了福德的虚妄,而在第十九品中谈到,正因为福德无自性,也本质空,所以如来说【得福德多】。——所以此处,佛在说到菩萨福德多时,又加了一句:“因为这些菩萨已经不受不贪福德,即已破了对福德的执着了。所以我说他们能知一切法空而得成于忍,如此修证所得福德,胜过满恒河沙七宝持用布施的功德。”

下一品: 

第廿九品 威仪寂静分

      ...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31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