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思经教、如理思维(为什么闻思教理与实际修持不能脱离?)

学佛,要懂为什么皈依三宝
佛教皈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佛教皈依三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
皈依的关键,在于其含义,而不在于其形式。所以,皈依仅办个手续,填个表、领个皈依证而已。皈依的皈,是回头。依,是依止。皈依的意思是翻旧日之恶,依止正道而得解脱。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
佛宝,指彻悟诸法实相,而能教导他人的教主,泛指一切诸佛。平日所见的佛象,因象征佛宝住持于世,而应受行者敬仰。但不可以为佛像就是佛宝。
法宝,指诸佛为教导众生,使其脱离苦海而宣说的教法。平日所见的经书,因象征法宝住持于世,而应受行者敬仰。但不可以为经书就是法宝。
僧宝,指修学佛法的清净和合的教团。出家僧人代表僧宝,应受行者尊重。但不可以为个别僧人就是僧宝。
三宝有六种含义:第一,希有之义,指三宝为世间难得之珍宝。第二,明净之义,指三宝远离有漏法,无垢明净。第三,势力之义,指三宝具足不可思议的威德自在。第四,庄严之义,指象世间珍宝可庄严世间一样,三宝可庄严出世间。第五,最胜之义,指三宝为法中最胜。第六,不变之义,指三宝是无漏之法,不为世间之法所动。
概括地说,三宝的含义为:佛为觉,觉而不迷。法为正,正而不邪。僧为净,净而不染。皈依三宝的含义是:发心翻旧日恶,依止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佛教正法而得解脱,具足三宝功德,为利众生而究竟成佛。
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但有着共同的要领;而在修学上,也有基本的规则。无论选择什么宗派,也不论修学什么法门,都绕不开这些要领和规则。倘若忽略这些根本,必将付出惨重代价。在多年的修学过程中,深深意识到皈依、发心、正见和戒律的重要性。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戒律是僧团的根本。任何人的修行,都应建立于这些基本建设上。而皈依,更是重中之重,是每个学佛者必须高度重视的。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成为佛教徒,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便是皈依。正如入党需要宣誓,入学需要注册那样,通过相应仪式获得合法身份。皈依,是成为佛教徒必须履行的入门手续,也是远离三恶道苦,迈向菩提之道的开端。 时常有人询问:若不皈依,可否依法修行?当然,若按佛法教义调整身心,按相应法门修习实践,多少总会有一些受益,但所得极为有限。若不曾生起恳切皈依之心,正说明对三宝的信心尚未具足。尽管在学,尽管在修,多是按个人喜好进行抉择,而非全身心投归三宝怀抱,以此为人生唯一目标。没有坚不可摧的信心和改造生命的决心作为动力,如何从无始劫来的生命状态中脱颖而出,焕然重生?
所以,学佛首先应皈依三宝,而且是真切、投入、全身心的皈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存在患得患失的反覆。唯有这样的皈依,才能使我们真正站到菩提大道的起跑线上。否则的话,终究还是在场外徘徊。即使领到一张属于自己的皈依证,也只是拥有了入场的通行证。还需自己走过去,才能使之生效。这段距离,正是靠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来跨越。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皈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等待三宝庇护,等待三宝为我们安排一切,而是为了使自己最终成为三宝。或许在家居士们会担心: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都要出家呢?并非如此。我们所要成就的,并不局限于形象上的三宝,而是三宝具备的内在品质,这才是修行的关键所在。
那么,三宝具备的品质又是什么?
佛,是觉悟,具足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法,是空性及趣入空性的中道;僧,是圣贤僧的品质,即无漏慧及解脱德。所以说,并不一定要舍俗出家才能成为三宝。更重要的,是于自身圆满成就三宝具备的品质和功德。惟其如此,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三宝。
对于出家众来说,虽然剃发染衣,成为继承并弘扬佛法的僧人。在形象上,已是住持三宝之一的僧宝,与佛像和经典一起,象征佛法在世间的流传。但从内在考量,是否具足表里如一的相应品质?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反躬自省的。若有名无实,流于表相,终究与解脱毫不相干。发心出家,只是踏上了寻求真理的解脱之路,抵达终点之前,尚需不断精进修行,最终成为名符其实的三宝。
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帮助我们成就内在的、佛菩萨那样的品质。念观音圣号,是为了忆念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心,以此作为学习榜样,时时激发自己,圆满同样的慈悲品质;念弥陀洪名,是为了忆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以此作为修行楷模,时时策励自己,成就同样的宏誓伟愿。
所以说,称念佛菩萨名号,不仅是为了得其护佑,更不是祈求他们满足一己私欲,乃至成就自身的凡夫心。这一切,与佛法修行是背道而驰的。忆念佛菩萨的根本目的,是仰慕其智慧、德行,从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不断向佛菩萨靠拢,最终于自身成就和他们同样的品质。如此,才是标准的佛子所行,是对皈依的圆满完成。
皈依法门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究其实,皆未离开皈依三宝的范畴。可以说,离开三宝就没有佛法。当年,阿底峡尊者入藏后,见人们皈依之心不切而四处传讲皈依,时称“皈依喇嘛”。开始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谁不懂得皈依呢?我想,在座的不少人看到本次讲座通知时,或许也会生起同样的疑惑:皈依?皈依有什么可讲?难道我们这些皈依多年的人还不懂得皈依吗?对于这个问题,阿底峡尊者当年的回答是:我不知除皈依之外,还有什么更高的佛法。
阿底峡尊者对“皈依”的重视及身体力行,我深有同感。多年的修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任何法门皆离不开皈依三宝这一根本。三宝,代表着佛法全体,缺一不可。而佛法的整个修行,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皈依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佛,正是皈依的圆满成就。
选择三宝为皈依处,便应时常忆念之,就象忆念最牵挂的亲人,使其形象时时映现于脑海,须臾不离。早期的《阿含经》,便极为重视忆念三宝的修行,不论是三随念、六念还是十念,皆以忆念佛、法、僧为基本内容。其中,六念是在忆念三宝外加上念戒、念舍、念天;十念则再增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四项。不论念的内容有多少,始终以念佛、念法、念僧为首要,为不可或缺的根本。
在汉传佛教地区,许多信众修习净宗念佛法门。念佛,也有深浅的不同,是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从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实相念佛,及“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乃至禅宗的“即心是佛”。这些不同层次的修行内容,皆以对佛陀的忆念和皈依为核心。
此外,大乘佛教的许多修行法门,都是建立在忆念佛陀功德的基础上。我们熟悉的《普贤行愿品》,便是至高至深、至圆至顿的念佛法门,其核心思想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那就是“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念佛,一方面是忆念佛陀功德,但更重要的是临摹佛陀品质,将这种忆念落实于行动中。所以说,《普贤行愿品》的修行是一种深层次的念佛,直接而切实。
念佛的效果,取决于我们对佛陀功德和品质的认识。在很多人看来,念佛似乎再简单不过,只须会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可。那么我要告诉大家,若对“阿弥陀佛”的内涵缺乏认识,对其蕴藏的精深法义不甚明了,这句佛号很难念得有力度,更难以在生命中产生作用。须知,“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对弥陀名号的认识达到什么程度,这句佛号就能念到什么深度。所以,念佛也应闻思经教,如理思维。尤其对于信心尚未完全生起者,唯有加深对佛陀功德、品质的认识,才能使所念佛号充满力量。
念法,即忆念佛陀的教法及所施设法门。这些法门是将我们引向彼岸的指南,是照亮前进方向的灯塔。修学佛法,是为了断除烦恼、契入空性、解脱生死,成就诸佛菩萨具备的无上品质。怎样才能获得成就?佛陀已然入灭,我们唯有“亲近善知识,依法得解脱”。两千多年来,历代祖师都是这样成就的。
念僧,主要以念贤圣僧为主,包括一切未成佛的声闻圣者及诸大菩萨,忆念他们的德行,忆念他们的修行法门。《阿含经》中,详细记载了舍利弗、大迦叶、目犍连、富楼那、优波离等大阿罗汉的言行和证量。许多大乘经典中,也展现了诸大菩萨的宏誓伟愿:《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载了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的大悲精神; 《地藏菩萨本愿经》叙述了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感人愿力;《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演说了文殊菩萨平等饶益一切有情,令得入诸佛圣果的真切誓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宣告了普贤菩萨虚空界尽、我愿乃尽的广大行愿。
若将诸佛菩萨和历代高僧比作成佛之道的路标,那么,不断忆念其功德品质,意义便在于帮助我们瞄准方向、强化目标,使迈出的每一步都向终点靠拢。否则的话,凡夫心随时都在寻找乘虚而入的机会,使我们被无明所惑,低头徘徊不前,乃至丧失方向。
由此可见,一切法门的修行都未曾离开皈依三宝。换言之,是对皈依三宝的不同诠释。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
皈依,是区分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佛法及一切戒律的根本;还是一切修行实践的保障。
一切法门的修行,无不基于我们对三宝的信任。“佛法大海,信为能入”,这种信仰,是抵达解脱彼岸的源泉。若不具备这一点,修行必定缺乏动力,更难以持久。为什么我们对因果并不畏惧?对无常没有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尚不坚定,所以在听闻因果、无常的教法后,虽然也觉得有道理,却未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贩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个学生,如果不曾办理注册手续,永远只是个旁听生罢了。世间上的金银、真珠、玛瑙称为‘宝’,那是世间财宝: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宝,是出世的财宝。所以,我们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的利益
三宝是冥冥黑夜里的灯烛,滔滔苦海内的舟航,谈谈火宅中的雨泽:皈依三宝不但能使我们得到究竟解脱,并能获得许多现世的利益。以下综合经典所说,将皈依三宝的利益归纳为十点:
成为佛弟子;皈依三宝的人,是以宇宙间最伟大的圣耆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正式成为佛陀的弟子。
不堕恶趣:皈依三宝的人,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扳依三宝,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份。
庄严人格;皈依三宝以后,信仰层次提升,如同人的身上穿戴道德的华服、宝冠,人格因此庄严起来。
善神捷护:佛陀曾指示护法龙天.一切善裨,在末法时代,要保护扳依三宝的
弟子。因此,皈依三宝可以得到天龙八部、护法善裨的拥护。获得尊敬:皈依三宝的人,能得到人天大众应有的尊敬。
《道次第》修学心得之四法行
四法行包括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下面我从四个方面阐述四法行:
一、亲近善知识
对于我们末法众生而言,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佛显现,亲聆教法。而经典浩如烟海,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领,如何于一望无际的佛法海洋中找到方向?
这正是许多人修学多年却不得要领的原因所在。结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问题还是问题。
此外,尽管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一切僧宝,但不可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见和德行者。在这样的现实中,依止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作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确为修行捷径。
二、听闻正法
首先,要增强对三宝的信心,树立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可学习《随念三宝经》、《增一阿含经·三宝品》、《地藏经》、《普贤行愿品》等。
其次,是学佛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正见和行仪,指导我们如法地生活、持戒,止恶行善,相关经论有《佛说善生经》、《佛说吉祥经》,这些经教说明了居士应该如何待人处世,如法生活;《十善业道经》揭示了缘起因果、止恶行善的意义,指导我们简别佛法与其他宗教在知见上的不同,为修学打下基础。
此外,还应奠定相应的教理基础,明确学佛的常规套路和次第。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这就必须树立佛菩萨那样的行愿。关于此,必读典籍为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和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重点介绍了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实践。
具备行愿之后,还要进一步解除烦恼,入佛知见。《辨中边论》、《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可为我们提供指导。
闻思经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正如《听闻集》所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三、如理作意
作为佛弟子来说,应具备哪些基本观念呢?
以思维人生难得、念死无常、思维轮回是苦和深信业果作为佛弟子必须具备的共同观念。时常忆念思维这几点,可以帮助我们逐渐摆脱凡夫心,使修行继续深入。
四、法随法行
修行是生命改造工程,这就需要反复不断地训练。尤其对一些基础修行内容,更应念兹在兹,时时不忘。此处重点介绍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和四无量心。
首先,修习皈依,重点在于强化对三宝的信心,这需要量的积累,所以我们要作为每日定课来完成。修行,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对于初学者,应以两至三年的时间修习皈依。
皈依修习还应结合礼佛同时进行。礼拜,不仅是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恭敬和感恩,也是忏悔业障、扫除修行障碍的最佳方式,更能折服我慢,培养谦和、柔软的佛子威仪。
其次,是修习发心。从下士道的增上善心开始,进而修习中士道的出离心和上士道的菩提心。出离,不仅是对现世的出离,更是对轮回的出离。依出离心修习三无漏学、三十七道品,可成就解脱道。菩提心即觉悟利他之心,更有无限、平等、无相、无所得的特征。
第三,应奉行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佛弟子基本的行为准则,受持五戒,应该通过相关律典的学习,了知开遮持犯。戒为三无漏学之一,依戒修行,方能成就定慧资粮。同时,止息凡夫心和生命中的不良串习,使未来获得暇满人身,远离堕落恶趣之苦。
第四,还应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是予乐之心;悲,是拔苦之心;喜,是对众生一切善行的随喜;舍,是对众生的平等相待。
以上四点,为佛法修行的共同基础。如果说皈依使我们走入佛门,那么发心就为我们把握了修行方向,而五戒十善是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伤害的行为规范,四无量心的意义则在于拓展心量,迅速积累佛道资粮。
四法行的修习环环相扣,由亲近善知识而能听闻正法,由正法指引而能如理思维,具备正确观念之后,才能如法修行。如此,从认识外在三宝到开发内在三宝,最终实现自身本具的三宝品质。
济群法师:怎样看待「提倡科学、破除迷信」
闻道:怎样看待「提倡科学、破除迷信」的说法呢?
济群法师:提倡科学能否破除迷信呢?事实上,在科学盛行的地区,在具有相当科学知识的人身上,迷信现象依然存在。因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科学能告诉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但却无法帮助我们认识自身的生命,认识内在的精神世界。
我们高举著「科学」的旗帜,但我们真正认识科学吗?真正了解科学的精神吗?我们把科学等同于真理,但科学尚处于不断的发展中;我们崇尚科学的力量,但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所能产生的作用,取决于它的掌握者和使用者。
唯有真理、唯有正信才是破迷开悟的最佳武器。这又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破除的是不是迷信?其次,我们用以破除它的武器是不是真理?否则的话,我们很可能是以一种迷信去破除另一种迷信,甚至是以迷信去障碍对真理的认识。
闻道:那么,佛教信仰中是否存在迷信的现象呢?佛教又是如何破除迷信的呢?
济群法师:佛教信仰中的确也存在着迷信现象。在许多名山宝刹,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在烧香磕头,其中大多带有迷信色彩。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佛菩萨就是人类的保护神,求求拜拜就能获得护佑。
佛教认为,迷是由于众生的无明所致。除了觉悟的圣者,又有哪个凡夫不迷呢?只是迷得深或浅罢了。正因为缺乏智慧,才使我们始终深陷于执著中,使人生始终充满困惑。所以,佛法特别强调智慧的作用,通过闻思经教树立人生正见,通过如理思维寻找解脱之道。佛法所说的解脱包括心解脱和慧解脱,一方面使我们的心灵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一方面使我们的认识从困惑中解脱出来。当我们从烦恼和困惑中解脱之后,就不会再被迷情所转。盲目相信是迷信,佛法是引领我们找到自信,开发佛性!崇尚科学,但也不可迷信科学。虽然科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必须在智慧的引导下发展。佛教是智慧的教育,同样也是反对迷信的,是不断开悟、印证、求真、教育的过程。通过闻思修如实观察自已身与心,了解身心实相。因是一体的,一味的,慢慢了解自身病因服药。其实轮回与解脱自已非常清楚,自已的起心动念与情绪足够说明,只是习气信号太强,定力难生,经常种种借口自骗自,战胜不了自己而轮回至今,像幼儿班唱的歌:"自己事情自己做,穿袜子呀------,"成佛作祖全凭自己。
现在许多的人信佛与信耶稣一样外求保佑,把净土当作心灵逃亡乐园,何谓的净,不相应,所以感恩师父!当务至之这样的徒弟多培养一批,明师太难求了!我多少年才找到!紧跟。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有些人经常嚷嚷着、点评著别人如何迷信,看不惯烧香磕头的行为,发表著不屑迷信、崇尚科学的高论。末学赞同文明烧香,既要安全,又要有序。试想,比起当今社会充斥着打架斗殴,吃喝嫖赌,笑贫不笑娼,遗弃虐老等不良现象,烧香磕头确是既简单又和谐。非常赞叹‘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智慧,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念迷即是凡夫,一念悟即是佛;谨遵佛陀教诲,时时刻刻反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让佛陀的无上智慧,引领我们脱离烦恼,走上解脱的菩提大道。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38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