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学处法义总结的简单介绍

四十四招教你修忍辱
1.如果瞋心是凡夫的天性,则没有什么好瞋的,因为他的性格就是这样子,所以一个人对你瞋心的话,你为什么也生瞋?没有必要,因为他的性格就是这样。
2.平常这个人本质是善良的,遇缘对你瞋心,也不用对他瞋,他平常是善良的,只是因为遇缘让他心情想不开,情绪不稳定等等因素,让他生气了,你不必为他的生气而生气,因为他的本质是善良的。
3.棍子打我,直接让我痛苦的是棍子,应该瞋棍子;可是棍子是由人拿的,应该瞋人;可是人是因烦恼所使的,所以应该怪烦恼不应该怪人。从受苦的因,一层一层推出烦恼。一个人骂你的时候,你不要瞋音声,因为你听那声音不舒服,所以你讨厌那音声,往前推是人骂的,人是烦恼令他骂的;话说回来,是烦恼的问题。
4.别人瞋心损害我,是我以前已经造的业报,从大处整个国际社会,小处到个人的业报,根源主要是往昔业因所致,所以别人骂你的时候,你要有业报观、消业想。
5.别人用刀子跟棍子伤害你的时候,你会痛苦,然而这痛苦只是刀子与棍子带给你的吗?因为你的身体很容易落入痛苦的苦性中,你的身体本身就是苦性,如果你今天身体是铁的话,棍子打了怎 么会痛呢?不会痛你就不会瞋心。事实上,会痛不是棍子与刀子的问题,而是因为身体是苦性的,所以你才会这么痛苦,苦因其中一分是你的身体,不只是外在因缘而已,因此不应该瞋因缘。
6.瞋心时似乎有一个瞋心的对像如箭靶一样,当我们生气时,好像对像很真实。他骂我、我骂他,彼此互骂,好像很真实,事实上自他都缘起,你要瞋那一个?是瞋自己或是瞋别人呢?想回来都是缘起,这道理你要多想,否则境界来时你一定想不到。
7.别人的心思模式不调伏才会心生痛苦,如果你观念正确,痛苦不会来的,是由错误的烦恼观念产生的。因此你自愿取受烦恼是错误,要瞋,瞋烦恼,不要瞋怨敌,因为这是源于你错误的心思模式与观念。
8.对方由于我过去曾造过业,对方才瞋心我;如果对方瞋心我,将来还是有业报的,所以事实上是我害他,不是对方害我,让他未来感得更多痛苦的因缘是我提供的。应想当对方瞋心我的时候,是我害他,不是他害我。
9.缘敌人可以修悲心与忍辱,所以敌人是我造善的因缘,我却变成敌人造恶业的因缘,因此我是他生瞋心的境,让他痛苦,恩泽很小,为什么要瞋他?敌对我恩重,我对敌恩小,是我伤害他的,那怎 么可以再对敌人瞋心?
10.对方对我瞋心,我不能忍受,那么我对他们瞋心,他们怎么可以忍受,这是同理心,所以为什么要瞋?
11.为亲友努力是今生利益而已,为亲友被伤害而瞋心的话,下世堕三恶道,所以没有意义,谁都不会怀念的,业是各报各的,要付出,但不要愚痴付出。饭没有让我们会饱的意思,但吃饭会饱;意思是怨敌没有让你修忍辱的意思,但是你缘敌人还是可以修忍辱的,这功过要想一想。
12.对方是愚痴所自在,因瞋心而作瞋行,若我还瞋这个人的话,我即是愚痴。你骂对方,而他生气是愚痴,你自己也生气,那不是你也更愚痴吗?你让别人生气已经对不起了,你对别人的生气又生气就更对不起了,不管对方是不是无厘头生气,如果观众生过失的话,佛陀也不会成佛的。不管对方怎 么样,我都要修我自己,佛陀是大悲不舍才管我们,否则如我们这种模样,佛陀早就跑了,因为众生不听话。我们有时很狡猾,看对方的时候,认为对方作的不可以,如果自己碰到同样的事情时,很会原谅自己。所以对方因愚痴所自在,我们又瞋别人不是也愚痴吗?
13.我们被别人骂,是重罪轻受,舍百得千,我现在是人道,被对方骂还有佛法可以转念,将往昔感得地狱、畜生道的恶道果报提前在人道受报;如果我是一只狗的话,都没有一点佛法的想法时,我被瞋心时,我会很痛苦。不要讲畜生道,有些老人家一生风光,到临终的时候,病苦折磨又很贪著又没有佛法,他有多痛苦你知道吗?很清楚的看到,有佛法的人比较可以面对逆境,没有佛法的人就不是这样一回事了,各位要赶快准备,不然到时候就不是这样了。
14.你被对方瞋心是因为你有贪心,贪是底子,瞋是表面,贪是根本因,瞋是直接因。对方会瞋心你,因为它有贪著;他不得所贪,所以才瞋心的,每个人亦复如是。
15.心不快乐才会瞋心,心量太小太狭隘才会瞋心,所以是你的过失,不是别人的过失。一个人容易瞋心,表示心量很小,被别人瞋心的时候就生气,不是心量很小吗?说多有修行,没有人会相信的。
16.瞋心的过患就是让以前的善行减小,后来投生三恶道,所以要想一想。多修忍辱,否则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划不来的。
17.当敌人受到别人赞叹时,不必要嫉妒与心不快乐;或许敌人被赞叹的时候,你还要加入赞叹敌人的行列,这样就容易修四摄善法,易成度他的方便,问题是我们有这样的心量吗?当下你讲得出来吗?而且各造各的业,你无心而说 赞叹语,有无心的果报,对方因你的赞叹而心放下,是对方造放下的果报,不问效果如何,自己有没有修是重点。不要从暂时的利害关系看问题,要从根本看问题--他是众生也想离苦得乐,也需别人的 赞叹与鼓励,只要是众生,他作对了,我们就要赞叹与鼓励。如果从利害关系看问题的话,会没完没了的,赞叹其实并不会那 么困难。对敌人不能生起赞叹是因为你心不平衡,还有嫉妒、我爱执等烦恼心,这就是你讲不出口的原因,应慢慢从意乐作起,后才行之于身口。有时对同性者,还可以给他拍拍肩赞叹他。
18.即使三宝被毁谤,你也不要瞋心,别人没有能力毁谤三宝的,三宝不会被毁谤的,所以破坏佛教的人,都不必对他瞋心,你又何必瞋心,因为只有可悲众生,没有可恶众生。所以对方不对,是可以不用认同,但是生瞋心只是自己损害,对他人也没有什 么伤害的,三宝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毁害,而没有三宝,何必瞋心。所以,现在中国在发展当中,我们应特别随喜,十三亿人口是有情,他们是众生也要发展,我们不能基于短暂的民族或国家利益就放弃修行,修行是长远的事情,国家是一世而已,也许以后变汉人,汉人也许也会变藏人,你要为那一方讲话?所以不要为一些因缘起瞋心,不需要的。
19.天天一大早就修四无量心,修慈悲喜舍,愿众生一切罪苦都成熟于我身等等,敌人也在众生里面,如果瞋他、不喜欢他,你不是欺骗吗?这是很羞愧的事,要忏悔。
20.让众生得乐而求成佛,他已经得乐,你为什么又不欢喜而瞋心呢?以敌人而言,你不是发愿度他想成佛吗?敌人自己很努力的得到快乐,你为什么不快乐?
21.信誓旦旦要成办利他,他自己成办利他应该随喜,为什么还要瞋心?
22.如果敌人得到不好,你欢喜;得到好,你不欢喜,其实你有损害到敌人吗?是自己愚痴,他不好你欢喜,他好你不欢喜,那都是在满足你的烦恼而已,因为只有烦恼会满意,这样才可以继续轮 回。
23.受别人赞叹是贪著美名,有时别人赞叹你,还自以为了不起,生起我慢而轻视别人,别人比你好你嫉妒,比你不好你我慢。所以被别人赞叹要小心,不要以为自己很行;话说回来,你与菩萨比较,你又如何?差远了!你还有夸 赞自己的心吗?如果你想,对方赞叹我的时候,想对方很会修行,懂得功德见功德,不见过失,能见别人的功德为功德,随喜他的赞叹,这样就没有过失,如果觉得了不起就成为过失了。或者分享观,愿我被 赞叹的快乐分享给有情,也可以愿对方与我有一样的功德,这是一念之间。
24.如果有人毁谤我,可以让我不生我慢,离开怖畏,生起出离心,可以让我产生去除自己烦恼的因缘,遮止我入三恶道的门,为什么不感恩呢?假如有逆缘,这部份要从新定位,学佛就是要用法转念及转心,这价值与上师的价值一样;他会帮助我遮止烦恼与恶行,为什 么不接受呢?平常不串习不习惯,对不合理就受不了,这样的话,佛法去那里了,这是要有方法的。
25.我是只为了解脱成佛,我不需要别人赞叹我的名声;一旦有人毁谤我,更珍贵他。
26.有人说:我被别人毁谤是让别人损害我的福报,假如别人毁谤你,以为你的名声会比较不好,名声不好供养就比较少,福报就不能得到,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固然别人毁谤你会让你名声不好,智者也不会因为你被别人 毁谤就认定你怎样的,这是愚痴者的谣言,谣言者止于智者。福报会不会减少,是靠自己去累积的,不是因为别人的关系,别人的毁谤是增加你的福报,不是减少你的福报,理由是:敌人是让你修忍辱的最好机会,忍辱的修行是最好的积福。所以敌人是让你积福的,不是损福的。
27.任何事物都可以生果或有利益性的,因为因是生果的条件;因如果是生果的主因的话,表示因有其利益性,如乞丐是让你生布施的顺缘。一样的道理,敌人是帮助你生忍辱的顺缘,不是损害你的,是帮助你的;可是怎 么在对敌人时,我们很痛苦、闷烧锅,怎么回事呢?没修。。
28.一般而言,布施比较容易,因为乞丐比较多,忍辱不好修,因为本身不好做,要合理还要不瞋。瞋心的对像是要认识者及有利害关系的,所以对像少才珍贵,这么稀少的瞋心对像,好不容易出现一位,你还跟他瞋心回去,都没有一点珍贵想。碰到吵架的因缘,好好想一想,因为难值难遇,所以我要藉著因缘好好修行,一碰到吵架就吵回去,那就太不懂得把握机会了。忍住不瞋必有道理,否则你如何忍住不瞋?所以要想道理。
29.有需要别人对我们瞋,因为需要忍辱;意即,我们非常需要瞋心的人出现,理由是我们非常需要忍辱。
30.修忍辱功德或福报,也要回向给敌人,因为敌人不惜因果来骂你,让你有修忍辱的机会,所以你要回向给他,没有一位对像让我们修布施或修忍辱的话,我们修什么呢?因为有一位让我们布施的人,所以我们把布施的功德 回向给我们布施的人。一样的道理,忍辱也是如此,众缘和合的善行,回向给众缘才对,因为并非一个人的力量所产生的。愿此你修忍辱的功德完全回向对方不要瞋心了,希望对方心能调伏,感恩对方不惜堕三恶道的果报,让我成就忍辱功德,这恩泽很大,我要感恩他,希望他也与我一样这样修。要这样 回向。
当一个人心柔软到不能柔软、清净到不能清净的时候,对方会不好意思骂你。具善巧的言说、柔软的心肠,一切都会改变的。修行不是寄望别人才要修,因为不可能。不是别人合理我才要修行,而是别人不合理我才要修行,欢迎不合理的境界光临,要接受不合理的境界,才是主要的所缘境。佛法告诉你顺逆境都可以掌握你的心,佛教的生起功德之因是在任何境界里面--自净其意。当一个人心很平静才能有勇气,一个有道理的人才可以面对一个没有道理的人。息灭纷乱而委屈自己去忏悔的人,是智者。以利他心而言,这是护念他意。众生对我们而言,都是境,我们要以缘为师,对境练心。
31.并不是我太厉害而修忍辱,是因为敌人才让我修忍辱的,所以不是我很会修行。
32.如果只想:敌人对我只有伤害行,则你要想道谛是亲证空性的心,道谛也没有想要利益菩萨的意乐,灭谛是法宝(无为法,没有心),它也没想让人利益的动机;灭道二谛是法宝,有法宝的人即可得救。也就是,虽然灭道二谛并没有想让具有灭道二谛的人得功德的动机,可是这两个法宝可以让有情离开轮 回苦。又如手表没有想帮助你的心,可是它帮助你看时间;一样的道理,敌人是没有利益我的心,可是缘著敌人可以得到忍辱的福报,所以应该恭敬。
33.有人说:法宝没有利益我的心,可是它也没有损害我的心,敌人却有损害我的心。这说法也不不对。要想如果敌人是以利益心而伤害我的话,就不叫敌人了;所谓敌人是以损害心与行为伤害我才称为敌人。医生治病的时候,他也是给你割手割脚的,你不会说他是敌人吧,理由是医生是利益心而作的。所以可缘著敌人而刻意修习忍辱,因此,敌人没有利益我的心,反而只有伤害我的心,虽是不同于法宝,但还是应该修忍,会渐得利益的。
34.对自己起恶心、伤害的人是损害、生气的对像,这并没有错,可是如果缘著对方可以修忍辱的话,因为很难修,可以把敌人安立为正法想,正法很难修的。同理,敌人也是正法。
35.功德成就靠佛的资粮田与众生的资粮田,缘著佛的资粮田起信心,缘著众生的资粮田起慈悲心,缘著敌人可修忍辱,所以要好好珍惜,如《入行论》说:成佛一半靠佛,一半靠众生。众生有两个靠山 :佛与狱卒(执行恶报的阎罗王),所以要确立众生很珍贵的想法。
36.遇到因缘损害我的时候,生起忍辱的话,短暂可以得到相好庄严,忍辱心强的人,外相比较庄严,究竟可以成就佛的色身。譬如阿底峡尊者说:我生生世世得遇善知识的摄受,是因为我修忍辱的关 系,相好庄严故。圣者没有恶分别心、差别对待,可是教化的时候,比较庄严看得顺眼,比较容易被度化,因为众生会生欢喜心,这是天性。。
37.成就断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佛果,一半靠众生一半靠佛,只有对佛恭敬信心,对众生恶劣对待,是不对的,卑鄙的。对师长三宝很恭敬,对莲友很不好,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38.大悲心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有苦也安乐,缘著乏乐具苦的众生,才可以拔苦予乐。所以你碰到瞋心的众生,为什么不修啊!这样子的反予加害是没有道理的。
39.对生瞋心众生生起忍辱,是对佛陀最欢喜的供养。诸佛菩萨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福慧二资粮,唯一的目的是为利益无边众生,成就佛果。所以已成佛、将成佛、正成佛的世尊,唯一为的都是众生的利益,唯一的利益处的有情极为珍贵,你伤害众生的时候,又皈依三宝,佛不会欢喜,佛会觉得你很可悲。一方面供养佛做百千万的功德,一方面对佛珍爱的众生伤害,这怎 么可能相应呢?这违背供养处的意思。所以任你利益多少众生,佛欢喜;任你损害多少众生,实际上是与佛不相应的。应从意乐上不伤害到加行上执行,由护念三宝观而护念众生。
40.要了解敌人是修忍辱的所依事,因此要有损害的有情,进而卑下居,想我好差,应视众生极为珍贵。
41.可悲、可怜众生,是圆满功德唯一来源。
42.特别对敌人修慈爱心、忍辱,是最好正行的供养,也就是功德供养。
43.你缘著敌人修忍辱,不瞋心的话,能得自利,可以遮止将来生起的损害;换句话说,现前是忍辱,未来不会再受害。因此,是为了现前与将来不受损害故,所以必修忍辱。
44.世界是相互依存观待的,是地球村,众生同体,互相帮忙,地球上没有必要有敌人,一切都是同体支分,这是以宏观而看待。
我读金刚经之布施与忍辱
缘起
我开始读金刚经是从慕名与无知开始的,在一个喜欢中国历史文化的,愿意接触圣贤语录文章的人来看,光欲知晓诸子百家,孔圣老庄的精神内涵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唐宋之后的文字中拾掇妙语珠玑中,佛理禅宗的智慧几乎渗透了整个士族的文化精髓,孔圣老庄毕竟属于佛陀差不多同时代的人,还能用一个奇妙的巧合得以大道真理相通来说。自唐宋之后若再否认这一点恐怕不可信服了。虽然宋明之间很多儒家的排斥佛教的,但事实上采用的智慧无不吸收了佛理的精髓。
在诵读过程中,对于“布施”、“忍辱”两个词的字面上理解是不深刻的,总觉得无法做,做不到,超出人的所理解接受的范围。所以,特别将这两个词提取出来研读一番,对于破迷有些益处。
六波罗蜜
布施
六波罗蜜是佛陀经常开示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其中的“布施”和“忍辱”是这样解释的:
一、“布施” :就是施舍、给予的意思。布施佛六度以布施为首,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舍财而施名为财施,历代三藏法师说法,令人悟道,称为法施,安慰苦难众生,令心无怖愄,是无畏施法、就是指在别人遇到危难时,救助别人的行为。
我们再来看布施的过程中,“住”与“不住”进行的布施差别:“住”有执着之意,我们做事一般都有“动机”,有执着的动机称为“住”。譬如,“住色布施”,“色”就是布施的动机,看到某人长得好看而布施就是这个,看到生的凄苦进行布施也是这个。又例如为了“福报”
而布施则是“住法布施”了,动机是“福报”。
反过来,若没有意识“美貌”等分别心,不执着眼前的“相”布施则叫“不住色布施”,没有因为“福报”、“名望”而布施的叫“不住法布施”。
南师在讲解金刚经时说到,布施其实是对一种“习气”的舍弃、放下。布施也真的很难,那些父母为孩子,情侣之间的不能叫做布施,那是“私心”和“痴心”。只有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的才叫“身布施”。世间的众多众生不知什么是布施,以为到寺庙出了钱就是“功德”,那不是布施,那是叫“做生意、做交换”。
平时我们说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其发心也不属于“布施”里面的意义。而那些不计回报的处处与人方便,顺手顺便帮忙倒是真的“布施”行为。
可见,布施的核心是内部至外部一种善的体现,接济苦难,雪中送炭是一种布施,还可以理解。解惑明示,指点讨论甚至聆听也是一种布施。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也是一种布施,如此,世间的“正义和勇敢”与“爱”与“善”链接到了一起。并非有所图而进行“布施”。
《金刚经》中所提到的“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就是用自己的身体,一世又一世的向众生来布施,这是何等的大境界啊,如此福报当然也极大,但依然不胜《金刚经》的诵读和传播。
二、忍辱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金刚经》中,先将“忍辱”定为“波罗蜜”,作智慧说。且引出歌利王的典故,佛祖还是在做“常不轻菩萨”时的一段往事来作为榜样引导弟子领悟。及将“嗔恨”与“忍辱”的概念挂钩起来。其实欲修“忍辱”先克“嗔心”。
佛门的“忍辱”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是菩萨道上必须要修炼的重要课题。在六波罗蜜中,《金刚经》经文中佛祖只说到最关键的三个“布施、忍辱和般若(智慧)”,而“忍辱”就是前后衔接最关键的一环,过了此关,最难过的也就过了。
忍辱也是我们熟悉所听到最多的“无生法忍”。“无生”为本无天生,清净无为。“法忍”切断一切万缘,以智慧之剑,斩断一切因缘。
忍辱必须“空忍”而不是“瞋忍”。比如有人骂我时,我忍耐住不还嘴,可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忍辱的真实义。佛陀说修行忍辱时不要有忍辱的法相,如果听到赞扬就开心喜悦,听到批评就心生怒意,则背离了“忍辱”的意义,应该先慢慢领悟。欲求大道,须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对凡事看淡一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渐渐的放下“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这个“忍辱”也就没有了,达到“空忍”境界。
东西方的类似观念
1、苏格拉底
先说说佛陀时代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两件事大有深意,一是他与妻子【灿蒂柏】的故事,大家读知道她的泼辣之名,最著名的就是苏格拉底在外面和别人讨论学问回家,被老婆痛骂,在他默默忍受后抽烟闭嘴时被淋一面盆水,当别人问及他时,他还幽默的说雷霆之后必有大雨。并说到,与老婆这样的人都能忍受还怕和别人忍不了?二是他被判死刑时,他妻子痛哭并大喊冤枉,苏格拉底回答说,我无罪受死就死光明磊落,难道你让我有罪?他在死前明知道毒酒,依然微笑饮下。
故事虽然与“忍辱”有些牵强,但其对精神实质则是相同的,(苏格拉底的死法与达摩祖师之死何其相似)以爱和善对待他人,修习忍辱的过程及其相似。并对死亡的从容的态度几乎就是了无“四相”境界。
2、耶稣:
(马太福音5章3~12节)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
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马太福音5章43~45节)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马太福音5章38~42节)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3、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的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的大道觉悟,与忍辱境界无相境非常吻合。
4、孔子: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他老人家主张要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这不是怕事,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自省,虽然没有忍辱的明显行为,但发生了事情首先没有“嗔心”,而是先自己找问题,如此一来,受外人责备之时也是忍辱自省之刻了。
《史记》中还记载着一个叫“项橐”的孩子,在和孔子交谈中,孔子被驳数次,不但不怒,反而要拜其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的典故出于此事。这也算是孔老夫子忍辱的意外收获吧。
5、曼德拉:
南非国父曼德拉,其政治主张和政治手段不作评论,但其在在监狱中度过了27年的终于重获自由时的一个举动则诠释了一个如何面对“辱”表现出来“忍”的态度。
曼德拉在总统就职仪式上,他邀请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并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所有来宾以至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后来曼德拉向朋友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他的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炼。「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这也是另一种方式的“忍辱”虽然离开佛陀的境界很远,但也是极其值得赞赏的一点。
“布施”与“忍辱”的现实意义
说到“布施”、“忍辱”的现实意义,我觉得在这个充满着激情和诱惑,和平却又浮躁的社会中,能够真正的领会佛陀的意思尤为重要。
1、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利他之心。在这个社会中,获取和拥有是众生的常态,但是我们是否听过“天堂和地狱吃饭”的故事?天堂和地狱的人都有一把长长的勺子,区别就在于“利他”行为之后的回报和和谐。我们这里提倡的布施,一种为社会创造和谐的方式。少占一些资源,多给一点便利,小到你随手从车窗扔出一张纸巾时你想过别人的付出的代价么?之前网上讨论过“公共租赁自行车被锁成为私人使用”的案例。众说纷纭,各有理由,而如果大家懂得“布施”含义的话,这些矛盾根本不是矛盾,只是一份善意和祥和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温馨一点。
2、“忍辱”并非软弱!人与 人之间,站的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感知就不尽相同,一旦在见解上冲突了自己,多一份“忍辱”观,事情会变得不是那么“屈辱”。很多人为了一时意气,觉得欺负了对方很解气,可是,试问,对方若不是心态极好或者实力悬殊,会退让么?
若是对方心态极好,菩萨心肠,那这边解气出气的人不是魔鬼是什么?若是对方实力悬殊而退让,会甘愿吃亏不记恨?
3、虚云老和尚提及,他悟佛理不过两个字:一是“因”二是“果”。且不说三生三世的因果报应我们很多人不敢认同,但看人世间的情况,我们看看。古语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会看到很多的实例。六十年也太长,我们再看看“十年”又如何?再短些,认真细看,三年时间就会看到很多的因果。此法是南师在“禅七”中对信众说的。一对比,果然会明白很多。
4、我们这个世界,佛陀说是“娑婆世界”,又叫“堪忍世界”。是一个有残缺的世界,一切都不会常圆满。这和我们古代的哲理的一致的,“阴阳八卦”每一卦都有起落。也和“老子”的抱残守缺类似。同时,佛陀也指出,正因为不完美有残缺,才会在修行的路上有所区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就光明了、修行“布施和忍辱”两个波罗蜜。开悟就在门内。
小结
在总结整理“布施”、“忍辱”释义时,不得不简而又简,佛法万千,其殊胜妙义在典籍中不胜枚举,一头扎进去后会越看越心惊,仿佛探索到一个无底的大海深渊,各种理论各种见解,代代大德进行解读,于还不能了悟的我反而会走不回来。算了,就解一些字面上的作为心得,之后逐步深入,以求智慧。
共修法义整理(75--76)
法义:忍辱学处从三个方便来认识,一、忍辱自性;二、忍辱差别;三、身心生起之法。
一、忍辱自性。
所谓忍,包含三个方面,第一、耐冤害忍,就是冤家对自己的伤害需要忍;第二、安受苦忍,就是自身的健康和生活环境的恶劣需要忍;第三、谛察法忍,对佛法和真理不能理解和接受时需要忍。造成不能忍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有嗔恚、怯弱、不解不乐这几个方面。忍辱的修行就是需要克服、灭除嗔恨心、愤怒的心,并非要解决掉客观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才是圆满,而是在成就自己的一种无嗔的心行,忍辱才算是圆满了。
二、忍辱差别。
也是指耐冤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种。耐冤害忍就是指有情无情对自己的伤害能够不在乎,真正达到忍无可忍的境界,三轮体空的状态,没有什么可忍的东西。安受苦忍,是指心理生理自然环境给自己带来的苦能够忍受。谛察法忍,就是说对法、真理不解或是与自己固有观念冲突时,能够接受认可它。
三、身心生起之法。
主要讲两个方面,一是思惟忍的殊胜利益和不忍的过患;二是忍辱的修习原理。
忍辱的殊胜利益:1.不会树敌。2.亲友不会离开自己。3.会有很多欢喜和快乐。4.临命终不会后悔。5.将来可以生天。导师引经纶说明由此可以成就世间善乐、庄严生命、断除嗔恨心、息除害众生对自己的伤害、装饰生命。
不忍的过患:有未来患和现世患,未来患主要是可坏百千劫所集之善,一嗔皆能毁。现世过患会让我们心不寂静调柔无法安然入眠,心不住正念;会恩将仇报,与亲友断绝关系,纵然别人给自己很多好处,也会不稀罕。常思惟忍辱的殊胜和过患,并从各个角度来修习忍。忍辱的修行,对我们的人生、整个的生命都是有很重要的意义。
忍辱的修习原理:首先讲耐冤家害,思惟冤家为什么会伤害人,是因为凡夫都没有自主能力,有嗔恨心,像仆人一样,被嗔恨心、错误观念所主宰,不能自控,这并非众生意愿。另外思惟这是业果所致,自己曾经伤害过别人,忍辱就是承受了,业也就消了。忍辱也是在调伏嗔心,观想自己是在治病,这样忍的就不那么痛苦了。
其次是安受苦忍,对于自身的苦,思惟可治就去改善它,不可治就去承受它,锻炼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坚强了就不怕苦了。同时思惟安受苦忍它所给我们带来的胜利,它可以帮助我们发起出离心,生起追求解脱的心,帮助我们摧伏我慢的心,消除不善因,心生欢喜,慈悲众生,对发起菩提心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培养观察修,把所遇的苦都变成修行的增上缘,成就一种忍受的心行。
最后是谛察法忍,思惟对法的胜解接受它,主要指这几个方面:信境就是对三宝的认可;证境就是证得真理无我空性;欲境就是需要得到成就佛菩萨的功德;取舍之境就是凡事能以因缘因果为前提智慧决断;修习境就是认可佛果无上菩提通过修学是可以证得的;闻思境就是对如来的十二分教要认可接受;以上的境都要能够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这就是关于谛察法忍
如何修忍辱:
针对耐怨害忍,思惟怨敌不能自主,被烦恼支配,应理解同情;并且,修忍能消业
针对安受苦忍,思惟吃苦能了苦;并且苦也有积极的意义:劝解脱、除慢、止恶修善、生悲悯等 。
针对谛察法忍,彻底改变、放弃原有的观念、生活方式与习惯,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
四、精进学处
1.精进自性:对于修习善法和利益众生,心生勇悍,然后产生三业行为。
精进的所缘(对象)是修习善法和利益众生、断除烦恼和不善相续,成就善的相续。要对这些做法生起勇猛之心。这些心理也是建立在坚强意志的基础上,然后产生身口意的行为。
2.精进差别
①披甲精进:为解除众生痛苦,持之以恒地勇往直前。
②摄善法精进:对于修习六度,勇猛精进,勇悍而为。
③饶益有情精进:凡是对众生有利的事都勇猛地去做。
3.身心生起之法
① 思惟精进胜利与懈怠过患
◇精进胜利:如果符合因果法则,具足善巧方便,精进能成就一切善法。
→精进能成就:任何一种善行的成就,任何一种烦恼的解除,任何一种高尚品质的形成,都要通过精进来完成。不论世间还是出世间的成就,都离不开精进。
→精进证菩提:解脱烦恼,破除我执,成就清净智慧,超越身见和我见,不通过戒定慧的精进修行是做不到的。精进不懈,才能最终成就佛果,成就无上菩提。
→精进德增上:善巧方便加上无厌倦的大精进,就没什么是不能得到,不能成就的。精进修行,功德会一天天飞快增长,就像青莲花那样。
◇懈怠过患:没能力成就善法、自利利他,懈怠是长养一切烦恼的根本。
→懈怠远菩提:懈怠的人,菩提道对他来说非常遥远。佛法所说的功德善根和良好生命品质,他们都无法具备。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
→懈怠无成就:在种种烦恼中,懈怠是很可怕的。对于懈怠的人来说,一切善法成就都和你无关。应该这样思惟不精进的过患。
② 精进的修习
◇对治违缘
→能修善法而不行:思惟暇满义大难得、死无常恶趣苦。
*症一:觉得要等以后有空再修,现在还年轻,还有很多事业要做,不妨年纪大了再修。
*对治:一旦死了很可能会堕恶趣,难以得到现在的暇满人身,所以有时间就要赶快修。
*症二:每天忙于生活琐事,忙到晚上准备修行时,就想打瞌睡,没精力了。没空修。
*对治:忙于这些将使我们失去现世更大利益,同时引发未来的轮回,甚至三恶道苦。
→怯弱菩萨道难行:只要立愿与精进就能自在度化众生。
*症一:佛菩萨成就的功德无量无边,我这样的愚下凡夫能行吗?
*对治:佛陀在因地也曾和我们一样。佛陀的成就是以凡夫为起点,一步步修上去的。
*症二:佛陀在因地上,一会把胳膊砍下,一会眼睛挖给众生,吓坏了,觉得自己不行。
*对治:通过观想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众生,逐渐打开心量培养愿力,先不必真的那么做。
*症三:轮回太苦,菩萨道要悲愿无尽,不断以各种身份在轮回中解救众生,太痛苦了。
*对治:菩萨已断除我法二执,了知一切如幻如化。所以对菩萨来说轮回是没有痛苦的。
◇创造顺缘
→胜解力:深信业果才能于取舍善恶时生起行善的动力。通过修习业果,对善行和不善行将带来不同的生命结果,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
→坚固力:对经过智慧审视过的行为能够坚持,不盲从。多人对人生缺乏思考,而有智慧的人通过智慧产生的抉择和强烈意愿,是精进的重要增上缘。
→欢喜力:烦恼的解除与真理的体验,令修行充满乐趣。修行方法对了很轻松。这种法喜、轻安、体验真理的快乐,以及对人生日渐清楚的认知,使我们越来越有信心。
→止息力:修行要讲究质量,松紧有度,避免身心劳顿。修行要用心正确,修学得法,如果感到疲劳了,要赶快休息,然后以最好的精神来修。
◇配合五度:灭除修行中的违缘,同时不断创造精进的增上缘,身心就会感到轻安,精进也将在自在中进行。同时,精进也要建立在其他五度的基础上,配合起来修。
五、静虑学处
1.静虑自性:心安住善所缘,达到心一境性
修定所做的,就是培养自主力,让心安住一处。修定(止)是开发智慧的基础。止有两种,一是有所止,是有所缘对象的禅定;一是无所止,是没有所缘对象的禅定。
2.静虑差别
①从自性区分
◇世间禅定:如四禅八定。
◇出世间禅定:以空性为所缘的禅定。
②从品类分
◇专门修止:有所止、无所止。
◇专门修观:观察修、观想修、观照修。
◇止观双运
③作用差别
◇令身心安住:获得身心安乐的受用。一,静虑能引发身心的轻安。
◇现证功德:成就声闻人所具的功德。二,成就声闻所具备的神通、智慧等种种功德。
◇饶益有情:专心安住于饶益有情中。三,通过静虑成办饶益有情的事业。
三,身心生起之法
1,思维修禅定的胜利
2,思维不修禅定的过患
3,具足六度而修
达真堪布:忍辱有三种
忍辱可以分三种:他人邪行之安忍,求法苦行之安忍,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第一,他人邪行之安忍。作为修行人,有什么利益都要让给众生,有什么艰难困苦都要忍受。你和他无冤无仇,他却没有任何理由地责骂你、殴打你、羞辱你、诋毁你、欺骗你、伤害你、折磨你的时候,你不但不报复,甚至连心都不动,这叫他人邪行之安忍。
从世间的角度来看,这个要求是有点过分,但是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就不一样了。学佛修行就是转一个念,好与不好只是一个概念,主要是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利用它。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这些逆境、磨难是求之不得的。我们不是要成就吗?若是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怎么还?所造的业怎么消?修行就是了缘、了债、了生死,债要还,业要消。
第二,求法苦行之安忍。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磨难。没有魔不成佛,面对障碍、违缘,就是一个字:忍。要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精进修持佛法。有再大的困难也能忍,也不影响修行,不影响成就,纵然失去生命也绝不舍弃佛法,这叫求法苦行之安忍。苦修不是必须要在山洞里,不是必须要没有吃、没有穿。在修行的过程中,你敢面对这些违缘障碍,能克服一切坎坷磨难,这就是苦修。
但是有的人不是这样的,不愿意面对困难,喜欢找借口逃避。在道场共修,别人说了几句不好听的话,就起烦恼了,不愿意修了。这个时候你更应该精进!解脱、成佛是自己的事,为什么要找那么多理由呢?你是来学佛修行的,还是看别人脸色的?人都很难放下面子。这个面子就是魔,面子放不下,实际上就是「我」放不下。「我」如果放不下,就解脱不了。
面子是暂时的事,修行是永恒的事。要面子还是要修行?应该把修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了面子,不能舍弃佛法;为了生命,不能舍弃佛法;为了暂时利益,更不能舍弃佛法。你舍弃了佛法就等于舍弃了解脱,舍弃了佛法就等于舍弃了永恒的快乐。
「为了修行,我们什么都可以舍弃!」有没有这样的决心?若是真有了,你才有资格学佛。如果没有这个决心,还装模作样地修行,有一天也会灰心退步的。
第三,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现在有的人,一说要背咒语、学法器,都开始害怕了。一看仪轨这么复杂,就不敢修了。「法门无量誓愿学」,都是要学的,应该像饥饿的牦牛吃草一般地精进。有信心:我会、我能!心不动摇:再难、再深、再高,也难不倒我!我能学会、我能修成、我能胜利!法义再深、境界再高,仪轨再复杂,我也要学、要修!无我、空性、大光明,对这些没有畏惧,没有恐怖。这种勇敢的心叫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佛法就像镜子,一定要照好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合格的法器。有这三种安忍,有这样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决心,才能成就。有一点违缘就开始怀疑了,有一点困难就想逃避了,这样修行不可能有任何成就。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42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