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是不变的,永恒的,妄心是(真心是不变的,永恒的,妄心是什么意思)

活在当下是什么意思呢?
“活在当下”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一个时髦的口头禅,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无所不用的四字真言。那么,“活在当下”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会带来什么呢?
一般认为当下就是指现在、眼下、目前。如果是这样,“活在当下”就等同于活在眼前,或者是活在现在。如果是这样,“活在当下”就只是一句废话,谁不活在现在?
有人解释说是因为很多人虽然活在现在可是心不在现在,不是思前就是想后,所以没有“活在当下”。那么“活在当下”是不是就叫人不思考,不想问题?最好大脑一片空白,就像白痴一样就好?或者像动物一样:吃就吃、睡就睡?
就算是这样,可是作为现在的这个当下你能把握吗?你能抓住它吗?你刚说了“当下”它就立刻成了过去了!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佛陀说“诸行无常”,这个瞬间即逝的当下留不住半秒钟,你怎么安住?
《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当下到底是哪一个心?哪个心都不可得,你怎么来把握?
这么一说“当下”的确好像消失了,可我们常常听人说要活在当下、关注当下,禅宗里也说“当下即是” 、“永恒的当下”,那么当下到底怎么理解?它与觉悟有什么关系?
我所理解的当下简单地说就是三个字:观自在。再简单就一个字:观。《心经》的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观自在”就是当下,永恒的当下。
这还得从《金刚经》谈起。
要知道《金刚经》里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心”是什么心?是妄心,或者叫意识心。
妄心是变动的,因缘和合而成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与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相合而成的相。因为是虚妄的,这个心当然是了不可得的。
妄心是在相的作用下出现的,因相而生的必然随相而灭。
时间一变,未来心就成了现在心,你刚想抓住现在心,现在心就成了过去心……所谓的未来心、现在心和过去心其实都是在相的范畴里所出现的感觉感受罢了。它是闪念即逝的,是留不住一丁点的。所以这种当下只是一种现在的感觉而已,它是虚无的。说“把握当下”就像说“珍惜现在”一样的空洞。你来抓它,它就像水里的泥鳅,一抓就滑掉了……
那么真正的永恒的当下就不同了,不同在哪里呢?
在心上。
刚才说了,现在心是妄心,或者叫意识心,它是和合而生的,但这个妄心的本质恰恰是一个真心。如果你悟到了这个真心就开悟了。那么站在开悟的立场来看一切就不同了。因为真心是不变的,它是性,妄心是相。性是永恒的,相是变动的。所以在性的角度来观,这才是观自在,才是永恒的当下。
真心和妄心
心有八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前七种心都是妄心,之所以叫做“妄”,是因为他们都是有生有灭的,都是无常的。而第八识心,就是真心。之所以叫“真”,是因为他不生不灭:从来不会出生,所以也永不坏灭。
前七识都是由第八识(如来藏)出生的。所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这个第八识真心,在本体上是如如不动的,但是能生万法。我们的见闻觉知、思维决策;乃至“本能”的躲避突袭等等。一切法、一切心,乃至世间万物,都是这个真心出生(器世间是众多有情的真心合起来)。
但是,这个真心是空性,无有形色;本身也好象没有作用;所以一切凡夫乃至阿罗汉、辟支佛,都不能触到这个真心。大乘悟后菩萨,开悟明心时,才会一瞬间触到他。这时,就能发起般若智慧,就能实修佛法,就能永不转退直至成佛。所以禅宗讲“见性成佛”。
悟缘成熟,是无量劫的修行积累而至。开悟明心的功德,超过一切外道的圣人(比如耶、回、道等等的教主)。乃至超越阿罗汉、辟支佛。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常常有人说:“能听能闻者是”,“当下即是”,“定中一念不生时,明灵觉了心即是”等等。都是错悟者所说。因为这些无一不是意识心。无一不是“时有时无”“生灭变易”的妄心。当然,行善心,造恶心,修行心,念佛心等等,也都是妄心(意识心)。
另外,真心是不能“生起”的,凡有生,必有灭;必定不是真心。真心于一切时无有不在,是为“遍一切时”:熟眠无梦时;闷绝时;无想定中时;灭尽定中时;正死位中时。如上“五位中”,错悟者所说“真心”必定断灭。而真心不灭。真心从无始劫以来,没有一刹那的断灭。所以祖师讲:“夜夜抱佛眠”“日用而不知”。
此真心,凡是“有情”,都有一个。他不是缘起法,不是以别的法为因缘才能出生,他是“本具”的,也是一切万法的根源与本因。
此外,众生存在于“三界”中,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众生,包括欲界天人和其余五道众生。都是“八识心王”具足;色界众生即是色界天人,已经没有鼻识、舌识二心;无色界众生就是无色界天人,前五识俱灭,唯余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三种心。
我们人类,是八识俱全的;因而,八个识是“和合运作”的,是“真妄和合”。所以,必须借助妄心才能找到真心。这是因为,真心“如刀不自割”,本具无我性,不能自知自证;所以不可能靠真心去找真心;而且,如果找到真心,又何必再去找?又因为,妄心由真心出生,所以具有真心的部分体性,而且妄心能知能觉,是找真心的“工具”。祖师们说:“借假修真”,“搬柴运水,无非妙道”等,就是这个意思。
复次,礼敬诸佛,修善集福,忏悔罪障,早晚课的诵念等等。一切佛事,都是开悟所需要的资粮。所以不能偏废。
这个真心,是佛法第一义谛。般若类经典,反复宣说其中义理,以便学人能触及到他。所以,这一段回复,犹如“盲人摸象”,仅仅说到毛皮中的一点点而已。楼主请深入经藏,自己探寻。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请教一下,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无所住,怎么能生心呢?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跟生心是同一个意思,所以无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无住。凡夫怎么样?凡夫把无住跟生心看作两桩事情,不是一桩事情。生心是生的真心,不是妄心。真心怎么生?无住就生,真心就现前。无住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讲的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叫无住。我们麻烦,就这个玩意放不下。你看大乘经上讲得多好,放下执着,你就证阿罗汉,说明阿罗汉没执着;放下分别,你就成菩萨,菩萨没有分别;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成佛。不起心、不动念是无住,真心现前,就叫成佛。所以此地无住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还不行,还不能见性,不起心、不动念就见性,生心就是见性。生心是真心,真心里头没有住,真心里头一念不生,要晓得真心里头没有起心动念;有起心动念是妄心,不是真心,那叫阿赖耶。真心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妄心能变,这个境界千变万化,那是谁的作用?那不是真心的作用,真心如如不动,真心所现的这个现象永恒不变。
佛学,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真心和妄心的关系是什么?
通俗讲,没有贪嗔痴疑慢的心,就是真心。而沉迷在贪嗔痴疑慢的心就是妄心。
真心与妄心虽然不同,但真心与妄心是一体的,不能分开的。犹如波浪与水的关系,不能分开,非一非异。 一念觉悟,妄心就转为真心。
如何明辨善知识
「善知识」这三个字,闻名为知,见面为识。善是「好」的意思,「恶」的反面。但自古至今,僧团内往往是龙蛇混杂,圣凡交差,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认识明辨何谓是善知识。今引用省庵大师所说的八个字,邪、正、真、伪、大、小、偏、圆。
一、邪:有人一世修行,不究自心。心归纳有三:肉团心、妄心、真心。肉团心是物质,不究竟的,妄心指分别心,不实在的,唯有真心是永恒不变的。只要我们妄念不起,不生灭的真心自然显现,所以说真正修行要在自心作:就是要究自心,所谓返妄归真是也。
若说修行,而心只会向外求,不明因果,不知缘起,为名为利,纵贪今生的安乐与享受:或求来世的福报。如此修行者,无论修多长时间,都是邪道。
二、正:心既不向外攀缘,不为名闻利养,不贪图现世五欲,又不求未来的果报,念念返照回光,做自心的工夫,以无上正等正觉的思想为标准。如是发心,方名为正。
三、真:为了上求佛道,勤修戒定慧,下化众生,发勇猛精进的菩提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以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为众生服务,又用无有疲倦的精神。知佛道难行,众生难度,总不退失菩提心,这个才是真实心。
四、伪:外清而内浊,始勤终退。或外表装的很清净,心内充满贪瞠痴,妄想纷飞执著计较,虽做点善事或修些善法,但都为了出风头贪图名闻或为利益出发,非是真心去做。而且虚伪的人,有罪不会去忏,有过不会去改,只作隐瞒,覆藏,这都是内浊。
五、大:心量大,愿力大。如地藏菩萨的大愿,久住在地狱里,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观音菩萨的大慈悲心量,念念为了众生,以种种神力遍游十方法界;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无有亲疏,冤亲平等。只要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还有普贤菩萨的大行,文殊菩萨的大智。众多菩萨所发的都是大道心。
六、小:大的相对是小,发小心的人。他们虽一样有修行,但只是自利不利他,成为自了汉。小乘行者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不肯返回娑婆世界度众生,续佛慧命,这名为小根小器。
七、偏:偏的心就是不圆融:不是执「有」,便是偏「空」。凡夫都是执著有的,事事有比较、计较,连修行都执著,有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样样事都执有相,有法所得。而二乘人执空,住在空理,连救度众生的志愿都无。如是落于空有二边便是偏。
八、圆:是圆融中道实相,即不偏空不执有以大乘菩萨的广大心,发虚空般大的愿,成虚空般大的果。虽有愿可发,佛果可成,但不会执著修与证,即无佛道可成,无众生可度,佛是我心中的佛,众生也是心中的众生,成佛道、度众生都是由心。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众生佛道,皆在我心中。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以上八个字,其中四个正、真、大、圆是要采取,要亲近的善知识,另外四个字邪、伪、小、偏是善知识的反面,不要去亲近,要远离。所以寻师访友,首先要明辨,确定是不是我要去依止学习的对像。
佛学,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真心和妄心的关系是什么?这是鄙人的一点知见,希望高人验证我的对错,谢
“如果妙明真心和我们的身心(妄心)可以互相转化,那么就不叫自性如如不动了!所以真心是水,妄心是冰这样并不对。不知道我这样说对吗?”这句话有点不对,古人有几种比喻:
1、真心比身,妄心比影。
2、真心比天上明月,妄心比水中明月。
这就说明妄心虽然是从真心现的,但只是现得扭曲了,而不是说真心扭曲了。真心还是原来那个真心,没有扭曲,这是我们被妄心迷惑,没看到真心。同样拿上面两个比喻,影子是身的扭曲相,但相扭曲了你不能说身扭曲了,身没有扭曲,只是我们只看到扭曲的相,而没看到身,身本身还在那里没有变化。同样,我们看到水中月亮的倒影,这个影子随水波的波动而动,随水质的清浊不同而明暗不同,与天上不动的月相比是扭曲了,但是扭曲的那个是妄相,真的并未扭曲,只是我们没抬头看到。
“我们其实就是那个虚妄相续的相。”这个也有点问题,我们这个概念,浅说是我们的身相,深点说,是我们还未觉悟的灵魂。从最初的那一念不觉,就产生了妄心,即妄想(自然现象、业相、能量),接下来就产生分别,就有识(精神现象、转相、信息),再下来就产生执着,特别是我执这个根本烦恼,就跟着起了我爱、我贪、我慢等四大常相随烦恼,也从此产生了我们的身相和世界(物理现象、境界相、物质)。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有形,形皆有识。身相是妄心所产生的形,灵魂是没觉悟的自性真心,是识,佛法中称为神识。这两个结合就像是大海里的水泡,大海是自性,水泡因为妄心所现起了我执,认为自己不是大海。如果觉悟了,完全回归自性了,水泡就是大海,大海也是水泡,是一不是二,识就转为智(转八识为四智)。
不过我们毕竟还没明心见性,理解的这些都是不准确的,希望你到净宗学院网站多听经闻法,想详细了解可以听比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的讲解,或者直接听《2012净土大经科注》里面都会解释得很明白,以经典为准,以四依法来辨别。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50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