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既然是像婴儿般修行,那为什么婴儿不是佛(既然是像婴儿般修行,那为什么婴儿不是佛呢)

学佛百科2023-03-26100

为什么不知世事的小孩才是真道的最佳象征?

[摘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道祖指出,唯有尚未明白世事的小孩子才是真道的最佳象征。

太上道祖在五千文圣典的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不可以言说的。纵然人们试图从多个方面对道的存在作出解读,但均是对道的某一种情态的描述,却难以企及道的整体面貌。对于究竟什么是道,有道存德之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道祖在文中也给出了明确的解答,其曰:“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道祖指出,唯有尚未明白世事的小孩子才是真道的最佳象征。

老子(资料图)

专气致柔,复归于婴儿

纵观整本《道德经》会发现,道祖对婴孩是极力推崇的。文中共出现三处对婴孩的直接描述,分别为: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此处是在讲,假若人们能够如同婴儿一样结聚精气以致柔和,实现精炁神不耗散,便可以获得如永恒大道一般不灭不亡之体;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20章)”此处是说,在面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等事时,有道之人的内心永远都是如一潭清水一样澄澈不兴,其心境就像初生婴儿般天真无邪。他总是会对自己的人生保持随遇而安,不会为身在何处而烦扰心神。修道的真理在于,只有保持原始纯真的混沌状态,才不会被世间的阴阳利害所伤害;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28章)”此处是说,得道者始终能够保持虚怀如谷、柔弱处下的姿态,其汇聚普天下的思潮就像可以大海可以汇集天下的溪流一样,包容万物又不生倦怠。当人们能够以此德行作为自我本然之表现时,也就可以复归于婴儿的心无瑕疵的状态了。

从这三处对得道之人与未明事理的婴孩之间的对比中能够发现,道教所推崇的得道后的柔弱、混沌、包容等状态都与婴儿自然表现出来的状态无异。因为尚没有被成人所推崇的功名利禄沾染,所以婴儿的喜怒哀乐都是出自本身最直接的反应,他们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目的和阴谋,于是在婴孩的身上就可以表现出整部《道德经》所叙述的根本之道,即“自然”和“无为”。

抱朴归真(资料图)

自然之态,阐修道之理

在《道德经》中,道祖并不只是把婴孩作为一种比喻或象征,而是从婴孩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之态中参悟到了道的某些属性,并由此阐发出诸多修道理论,具体又可以分出如下不同的层次:

其一,婴儿具有不为世间好坏美丑所执着的特征,成人世界所谓的“文明”法则在婴儿的世界中不成立,他们只会考虑我需,且不会因为对某项事物的喜好或憎恶而产生贪嗔痴爱等七情六欲。

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曾作《童心说》一文,曰:“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最具童趣的近代大家丰子恺先生也认为孩子是纯真自然的最佳代表,他认为唯有童心是没有受到世俗尘埃蒙蔽的,是一种“清净心”。以此为鉴,修道之人一生所追求的修行,便是一点点磨去因尘俗蒙蔽而产生的心性上的魔障。先除却心上贪恋,才能从大千世界中修出身心清静。如婴孩一般心中无染着,这是修道第一关。

自然(资料图)

其二,因为婴儿具有不辨善恶的特性,所以对成人所给予的一切都会全盘接受。在他们的世界中,善恶、美丑、阴阳是无分的,这正是修道所追求的原始混沌状态。

混沌状态具有包容、不争等特性,修道者所追求的混沌在于“有容乃大”,既可以兼收并蓄,同时又不失真我。南华真人在《秋水》一文中,已经把此层修道境界的妙处说得很是明白。文中描绘的沾沾自喜的河伯象征修道小有成就的阶段,只有见到了大海的能容和广博,才会明白真正的道是包容和不争的。恰恰又因为其包容与不争,所以才能成就其无限、无垠,所以才更能表现出现恣意的逍遥。相比起第一层的身心清静,修道至这一境界后便要实现从世俗到超脱的逍遥游。前者是忘尘,此处则是忘心,南华真人谓其曰鲲鹏之大化。

其三,婴儿是没有被成人世界的各种法则所介入的特殊群体,所以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态——不论是哭闹、欢喜、渴饥亦或者屎尿——都是一种本能反应,是“自然”。

在婴孩的世界中,饿了吃、困了睡是最基本的法则,这恰恰与“老道老道,吃饭睡觉”这句俗语相合。但这种吃饭、睡觉不是基于贪婪,而是因为心中明净无挂碍,除却了人事浮云,一心只用在最实际处。修行的基本要义在于,以修持的理论去指导日常生活中最基本平常的行为,达到使所有的行为都出自本然所驱的惯性使然。当不再使心用幸而达“我自然”,这便是修道的第三个层次,是真正实现了忘忘的境界。此层之忘,便是忘却尘、忘却心,更要忘却“忘”这件事,只留自我本然,从而使实现学道、修道再到得道三层级的超越。

清静(资料图)

立足于以上三层不同的境界,即可成为一个至真至性的修道人。但在道祖看来,这样的修行尚不足够,一个真正的得道圣人最终还需上升至“天地不仁”的高度。正如婴儿在释放自我需求的时候从来不会去计较其他人的喜欢与否,因为一旦产生计算,便又陷入了心机的漩涡中。道祖讲的“不仁”之圣人,实则是将有无、善恶、美丑、阴阳等有形有相之存在混沌为一体的,不需确立对立与纠纷,彼此之间只有生化,却无克害。以无分别之心去观照万物,万物自然圆融。能得此圆融之态,才真正是修道有成的表现,而婴孩正是此混沌圆融状态的最佳象征。

南华真人在《大宗师》篇末又告诫说,人之混沌往往在倏忽之间皆可破除,此心一破,分别即出。这对婴儿来说是成长;对修道人来说,大道就远在天边不可追了。修道之人,希望通过坐忘、心斋、忘忘等等多种方法途径来使自己达到不染尘间纤毫的境界,此不染即是不为外物、不为内己所惑,阿当内观本真时,可保持原始混沌的不寂不灭、不动不摇,真正实现与道合真。

复归婴儿:知识是烦恼的根源,像婴儿一样抛开杂念,看破人间虚华

人生如一局残棋,你争我夺,一来一往,输赢只在一念间。

人的念头非常奇妙,当你把自己的念头相续堆叠,就会构建出一片狭小的世界,而你在这个小我的世界里面作茧自缚,越缠越压抑;

而如果你把自己的念头递推收敛,那么你将构造出一片广阔的宇宙时空,而你会以超然的心境游离于人世间,无烦无恼。

所谓的修行,无非是疏松自己紧绷的心念,并夜以继日地护养内在的善根,时机一到,自然就会生发出智慧的果实。

然而, 知识是智慧的障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一个人从外界吸收到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禁锢自己的灵性思维能力,因为我们当前所能学习到的知识都是经过人为的思想加工过的,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意境。

当然,笔者并不是在否定知识的重要性,我的本意是告诉你,我们在学习吸纳他人经验知识的时候,不要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 试着打开自己内在的灵性意识。

这才是极其高明的学习方法,我们的身心打开后,可以迅速破解疑团,并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因为世界上的一切真理都是相通的。

你是否有留意到,在当今 社会 中,越是受教育程度高,或者学历越高的人,往往行事过于偏激,越不容易冷静下来。

每个人都用自己所谓的“知识体系”构筑着排挤他人的理想国,每个人的神经时刻处在紧绷状态,如同一张庞大的蜘蛛网一样,蜘蛛丝织得越密集,与外界的交互方式就变得越敏感。

真正的高人,推崇极简化生活,他们不需要像世俗中人那样,整天盲目追求着逻辑思维体系,事实上,逻辑性的思考模式才是使人变得愚钝的本质根源。

因为逻辑思维最大的缺陷,就是永远只看得到事物的一个面,隐性的那一面看不到,根本跳不出人性欲望中的那些盲点区域。

真正彻悟天地万物变化之道的人,不需要任何占卜算卦,因为一切了然于心,如果再通过思惟意识的求证,那就是在画蛇添足,自甘缠缚。

而孔子说的“ 玩索而有得 ”,则道出了修炼方法,告诉你怎么脱离后天知识体系的束缚,怎么通过自我身心的转化,从而融入到事物的整体状态,置心一处,统揽全局。(详细方法在此不作陈述)

活在这个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世界中,没有人可以逃脱烦恼的锤炼,也没有人能够避开得了知识力量的纠缠,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所不同的是, 智者可以把这个世界的知识面颠覆过来,转识成智,化繁为简,从而使得自己的内心不被外在境遇所转。

而普通人却是活在知识的牢笼里面,将别人总结出来的经验知识,从书籍中全盘吸收进自己的大脑,殊不知把他人的生活模式重新堆砌成为自己的人生,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活在了别人的世界里面。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最终改变命运,就连人生的指导书《论语》里面也曾提到过“ 学而优则仕 ”,由此似乎可以预见,读书是一个人在世间安身立命的最好投资。

但是,读书的终极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升官加薪,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目的,那就是 明白天下间万事万物的道理,因为即使一个人学历和文化造诣高深,如果他不明事理,其实就是一个不完整的生命个体。

而要明理悟道,就不得不丢弃以往所学的知识和阅历。

很多成年人都搞不清楚,婴儿为什么要么一直哭个不停,要么笑个不停,而在更多的时候却一直处于呆萌状态,感觉世间万物对他而言可有可无。

如果用佛教思想来解释,婴儿之所以一直哭,是因为他有一颗纯净无染的慈悲心,面对世间的疾苦,他怎能不因此而动情呢。而他一直笑个不停,则是因为内心本自欢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那么他为何在很多时候却处于呆滞状态呢?

因为:

道家老子也非常推崇修道者要像婴儿般的天真无邪,不被世流所吞没。

世人都在欲望的深海里买醉,好像每个人都活得潇洒自在,成天享受着物质生活所带来的种种便利,看不出有任何忧虑,如登春光乍现的舞台,放纵着桀骜不驯的灵魂。

而老子自己却 独立天地间,如一潭江水,微波不兴,清澄见底。又如婴儿一样,心境平常,专气至柔。

一个人若能时时刻刻地安住在这种境界里面,那就对了,在你的命运航海中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兴风作浪。

小孩是达到了佛的镜地了吗?

1、小孩的不分别、不妄想、不着相,不是因为他(她)知道分别、妄想、万相的意义,而是因为他(她)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说在智慧层次上是空白。由于智慧层次的不足,六根具有的功能和造就的结果不是没有,而是无法真正的表达,所以才有小孩无分别妄想的假象,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无论多小的小孩,甚至未出世的腹中胎儿一样有感觉有知觉,有喜好和厌恶,也就是说仍然是有分别心、妄想心的。

2、佛的境界是觉悟之后的境界,而不是不觉。智慧的空白与全面的智慧觉察,之间是有广度深度上的区别。觉,有本觉,即是佛所说众生皆具的如来智慧德性;有不觉,即我们在生存中由于贪嗔痴等无明烦恼导致的种种颠倒妄念;有始觉,即能够明心见性、最终获得智慧觉悟的涅盘解脱境界。

因为有本来的清净所以才相对而说有不觉,因为有不觉所以才说有开始觉。所谓觉,并不是实际的某种数据点,而是指一种状态。而本觉,指的是没有任何污染的清净,相当于我们做的一个理论标准或希望值,是种假设的理论理想状态,而所谓最终的觉悟,不过是我们在尽自己的智慧来完成这个理论。

所以,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佛和人,佛是人成,因为作为人的佛祖,最终证明了这个假设,所以才说众生本来是佛,这里说的是指佛的觉性,而不是佛的本体或者人的无知。正如道家所说,复归于婴孩,并不是说我们回到童年了,而是说我们回到童年那种自然淳朴的思维状态了。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是什么意思?延熹道人:“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在这一问里,老子使用了三个概念,一个是:“专气”,二个是:“致柔”,三是:“婴儿”。“专”,与“抟”、“团”通用,是合聚、专一的意思,精神集中就是专。“气”,《灵枢经·决气篇》说是从身体吸收营养而来,充沛于身体各处的动力。“专气”就是把生命之气团聚起来,达到心气专一,充实饱满,最后达到状如婴儿般柔和。

《素问·刺志论》说:气充实,形体就壮实;气虚弱,形体就衰病;气散失了,就是死亡。中医人死了不说死了,说“没气了”。“致柔”,就是身体的各部件都要柔软,千万不能让它们坚硬。老子曾用小草来作比喻,当小草生气勃勃的时候,是很柔软的。当它到了秋天死亡的时候,就变得坚硬。人的动脉本应该是柔软的,一旦硬化就坏事了。肝脏的蜂窝状组织是柔软的,一旦硬化,也是不得了的事。

关于“婴儿”老子55章里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哑,和之至也。”婴儿是柔弱的象征,是老子崇尚的对象。老子爱拿水和婴儿来比喻柔弱。专气也好,致柔也罢,一切都必须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进行。老子要我们如婴儿,不是教人回头去再做婴儿,而是如婴儿,像婴儿那样纯真质朴,气血充盈,形神相合,活泼自然。人生复归于婴儿,其气才能柔而不刚,润而不燥。俗语说,和气生人,和气致祥。一团和气流遍周身,病气自然消除。道家修炼的许多功法,皆由此而化生。

修炼界或是养生界,有一句行话叫作:顺生人,逆生仙,只有阴阳颠倒颠。如果要实现逆龄生长,就得后天返回先天,成人返回婴儿的状态,第一项修炼就是:调匀呼吸,缓、慢、轻、柔如同婴儿,乃至婴儿在妈妈肚子里的状态,那就是——胎息。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54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