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即妄(全真即妄摄用归体)

楞严经中的因缘与般若经的因缘一样吗?
一切万法都是依他起性,依种种的因缘和合而起,依妄心的分别执著而有的。凡夫众生由于心迷,所以错误地执著于少分的四大——地、水、火、风,认为这个就是自己的身体,妄认六尘缘影的妄心为自心相,因此就妄分内与外、自与他、彼与此,就有了心与境界的对立,我与我所的对立,由此而生起了爱、憎、好、恶,种种的分别心,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乃至于妄生无量无边的种种法,所以说“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
可见一切诸法都是因缘生,内在有妄心,外在就显现一切万法了,如果没有妄心,哪里会有种种的境界相?可见依妄心故,现起种种境界。
图片
马鸣菩萨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如果能够离妄念,就无一切境界之相。可见依他起性的万法之中,诸佛菩萨能够由依他起性而显发圆成实性,就是全妄即真;而众生在依他起性之中普遍地生起计较、执著,就变成了遍计执性,所以就全真成妄。
这个其实就是说唯心识观的修法,唯心识观的本质、精要、心要就是在法相上来修。一切万象都是因缘和合而起,这叫依他起性。同样的是依他起性,众生和诸佛有什么差别呢?
图片
诸佛是在依他起性里面显发圆成实性,所以就能够由事而会理,由相而见性,因此就能够全妄即真;而众生在依他起性里面不知道他是虚妄显现的,反而普遍地计较、分别、执著,就变成遍计执性了,因此就有了内和外、能和所、我和我所、心和境界种种的对立,就有了障碍,所以就变成无明,就起种种烦恼、分别、执著、取舍,都生起来了。有取有舍就有生死轮回,这样就颠倒轮回,在六道里面不能出离,这个就是妄上加妄,全真即妄,差别就在于此。
----节选自大愿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学记》
全真在妄全妄即真出自哪一部经?
出自《道德经》。
全真在妄全妄即真的意思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称"太上老君”。在道教中,《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列子》又称《冲虚真经》,与《道德真经》合称三真经,被道教奉为主要经典。
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的含义,请上知识解答
众生迷,整个真如就成了妄念,整个妄念即是真如之意,真如和妄念表面上看不出分别。
众生悟,不执着,不贪着。悟得自性真如,再起念,是真如缘起缘落,去过不留,非常自在。换句话说,悟得自性的人,吃饭就是吃饭,走路就是走路,常人吃饭走路妄念纷杂。
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惟以妄想执着不得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学佛以灭妄归真为宗旨
匿名师兄 道业精进!
首先,灭妄归真这是二乘解脱法的修法,然而大乘佛法才是佛法的根本,因此若以大乘法来说,并不是灭妄归真。
二乘人因为观察五阴虚妄,知道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因为爱乐五阴的存在,因此实际观行了五阴种种的苦,如实观察了造成每一世五阴出生的无明,尽而断除了此无明,而最终证知唯有灭尽五阴,才是清凉止息、才能到达无余涅盘之彼岸。
然而二乘人唯信佛语,相信灭尽五阴之后不是断灭空,而是不离於如的恒、不变异法,此法真实、清凉,无烦无热。然而二乘人对此境界不知不见,无能亲证,因此二乘人只能灭妄归真,成就出离观,而此无余涅盘之彼岸乃是大乘方证的安隐观。因此六祖才喝斥这是将灭止生,也就是灭除五阴身而不再出生,以此作为无生。可是大乘的无生,是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真心,此真心本来就无生,不是灭了才无生。
因此全妄即真,就是指一切虚妄的六识(妄心),乃至虚妄无常的六根六尘,虽然是虚妄、磨灭之法,然而却都是由真如本际所出生,因此华严经中 金刚幢菩萨才说:一切世间诸法性,悉与真如性平等。这就是说明了五阴虽然虚妄无常,本无自性,然而因为这些虚妄法都不离真如法性,离开真如法性无有一法可得,可是离开一切虚妄法,也无法见得真如法性的妙用,因此才说一切法悉与真如性平等,这其实就是全妄即真。
至於全真即妄,也是如此,这个真如本心的一切妙用,虽然是无漏清净,却与我们虚妄的五阴与器世间和合运作,因此一切世间虚妄无常的现象(蕴处界),都是缘於真如法性而运作。因此全真即妄其实跟心经的空即是色,乃至空即是受想行识无二无别。
阿含经中其实也早就说过这个道理了,佛常常开示:五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这其实早就隐说真我--真如本际,因此才说五阴虽然是虚妄无常的法,无常所以无我,这些五阴虚妄法虽然不是真实我(非我),可是离开五阴也觅不得真实我的示现(不异我),但是五阴与真实我却不是混合在一起的(不相在)。
如果能如理作意思维明白这个道理,应该就会渐渐明白为什麼 佛有时候说一切空,有时候又说真实有,一切佛子应当谨慎: 佛绝无二说!因此空与有之说都离不开真如法性与五阴虚妄,也就是真我与无我。因此看经文时,如果看到佛有时候说一切法空,莫生起布畏想,一切法空是说明一切五阴之法虚妄无常,所以是空相,但是这些空相的一切五阴法都是缘於空性--真如本际而出生,因此一切法都会归於空性。
如果了解这个道理,也就知道金刚经为什麼说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就是说, 佛开示了二乘解脱法,另二乘人断除我执,於舍报后,灭尽五阴的流转,不再有下一世出生(不受后有),从现象来看,这一位阿罗汉的确灭度了,但是他灭尽了五阴以后,反观自我的意识觉知心灭了,能观照能觉知能证能得的意识心不再出生了,那又是谁得解脱呢? 佛於阿含经其实早就开示,阿罗汉灭尽五阴,不再流转生死后,谁般涅盘呢?(五阴已灭,还能说谁证得涅盘吗?)
因此金刚经的这句话,其实早在阿含经就已经开示了,这也显示出阿含诸经中早就隐覆宣说大乘法义了。
以上所述无非是希望帮助学人建立正知见,而不落入断常二见任何一边中。
全真成妄,全妄即真
言语道断,一说即为不是,佛学,甚至所有佛经里话都如此,思想均有不妥。要体悟。说件敝人在学佛路上一事,"既然无我,谁在轮回",较粗略地读了相关内容的一篇文章,又转发一大师兄,他表达出赞赏之意,感到我真有进步,他这么认为,我怎好不再次细阅这篇文,这下,内心确有收获,真实收获,一段时间念其内容片段,有了门外汉入佛门的感觉。这文章属佛学,借鉴,参考其中阐发的义理,闻,思,修。"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真空妙有,更要实证。
领悟,实证是学佛主干。
出家为何断妄归真
首先,断妄归真这是二乘解脱法的修法,然而大乘佛法才是佛法的根本,因此若以大乘法来说,并不是断妄归真。
二乘人因为观察五阴虚妄,知道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因为爱乐五阴的存在,因此实际观行了五阴种种的苦,如实观察了造成每一世五阴出生的无明,尽而断除了此无明,而最终证知唯有灭尽五阴,才是清凉止息、才能到达无余涅盘之彼岸。
然而二乘人唯信佛语,相信灭尽五阴之后不是断灭空,而是不离於如的恒、不变异法,此法真实、清凉,无烦无热。然而二乘人对此境界不知不见,无能亲证,因此二乘人只能断妄归真,成就出离观,而此无余涅盘之彼岸乃是大乘方证的安隐观。因此六祖才喝斥这是将灭止生,也就是灭除五阴身而不再出生,以此作为无生。可是大乘的无生,是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真心,此真心本来就无生,不是灭了才无生。
因此断妄即真,就是指一切虚妄的六识(妄心),乃至虚妄无常的六根六尘,虽然是虚妄、磨灭之法,然而却都是由真如本际所出生,因此华严经中 金刚幢菩萨才说:一切世间诸法性,悉与真如性平等。这就是说明了五阴虽然虚妄无常,本无自性,然而因为这些虚妄法都不离真如法性,离开真如法性无有一法可得,可是离开一切虚妄法,也无法见得真如法性的妙用,因此才说一切法悉与真如性平等,这其实就是全妄即真。
至於全真即妄,也是如此,这个真如本心的一切妙用,虽然是无漏清净,却与我们虚妄的五阴与器世间和合运作,因此一切世间虚妄无常的现象(蕴处界),都是缘於真如法性而运作。因此全真即妄其实跟心经的空即是色,乃至空即是受想行识无二无别。
阿含经中其实也早就说过这个道理了,佛常常开示:五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这其实早就隐说真我--真如本际,因此才说五阴虽然是虚妄无常的法,无常所以无我,这些五阴虚妄法虽然不是真实我(非我),可是离开五阴也觅不得真实我的示现(不异我),但是五阴与真实我却不是混合在一起的(不相在)。
如果能如理作意思维明白这个道理,应该就会渐渐明白为什麼 佛有时候说一切空,有时候又说真实有,一切佛子应当谨慎: 佛绝无二说!因此空与有之说都离不开真如法性与五阴虚妄,也就是真我与无我。因此看经文时,如果看到佛有时候说一切法空,莫生起布畏想,一切法空是说明一切五阴之法虚妄无常,所以是空相,但是这些空相的一切五阴法都是缘於空性--真如本际而出生,因此一切法都会归於空性。
如果了解这个道理,也就知道金刚经为什麼说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就是说, 佛开示了二乘解脱法,另二乘人断除我执,於舍报后,灭尽五阴的流转,不再有下一世出生(不受后有),从现象来看,这一位阿罗汉的确灭度了,但是他灭尽了五阴以后,反观自我的意识觉知心灭了,能观照能觉知能证能得的意识心不再出生了,那又是谁得解脱呢? 佛於阿含经其实早就开示,阿罗汉灭尽五阴,不再流转生死后,谁般涅盘呢?(五阴已灭,还能说谁证得涅盘吗?)
因此金刚经的这句话,其实早在阿含经就已经开示了,这也显示出阿含诸经中早就隐覆宣说大乘法义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54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