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听闻到空性的简单介绍

学佛百科2023-03-09450

如何证的空性

怎样证得空性?

闻所成慧是靠听闻佛法所得,所以我们首先需要正确听闻和理解佛法。佛法的核心是“诸法无我”,真正通达了诸法无我的道理,也就是通达了二无我所显的空性的道理。空性就是空无自性,什么是自性呢?就是二我,人我和法我,我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我,无我就是一切法皆无自性。什么是我或自性呢?就是我们所执着的一种“独立不变”的东西。世上本来根本不存在这种东西,可是我们凡夫无始以来就颠倒执着必定是有这样的东西,比如认为内有能取人我,外有所取法我,所以起惑造业,堕入轮回。如果把这种执着二我的妄想去掉,也就不会再去造业了,无我空性就会自然现前。空性只能证得,不可思议,可思议的就是无我的道理,所以只要空掉可思议的二我,去掉二障,不可思议的空性自然就显露出来了。因为空性法尔如是,从无生灭,亦无增减,只是我们凡夫自障其眼不能观见罢了,因此若尽其障,空性就会自然现前。

佛说的空性,用科学语言解释一下

空性

空性是金庸小说中的人物。

空性是少林派“空”字辈弟子之一。

少林派“空”字辈弟子还有空闻、空智、空性等。

闻思空性的意义---雪歌仁波切开示

「彼器随生诸功德,常能正受住净戒,勤行布施修悲心,并修安忍为度生,善根回向大菩提,复能恭敬诸菩萨。」 (入中论第六品)

这一偈颂,总共有六句,第一句「彼器随生诸功德」是所立,后面五句以六个内容来说明。六个内容即:一、常能正受住净戒,二、勤行布施,三、修悲心,四、修安忍为度生,五、善根回向大菩提,六、恭敬诸菩萨。

「彼器随生诸功德」,「彼器」指能够接受空性的法器,「生诸功德」指闻思空性所产生的特性。就是说,如果是一个人是能够接受空性的法器,他在听闻空性的道理之后,不只是可以了解空性,他还会想到其他跟听闻空性有关的内容。但是如果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他可能在听闻空性的时候,会觉得空性好像只是一般所谓的知识而已,而不会有接著六种感受的产生。也就是说,本来空性能够断除我们内心的我执(轮回的根本)与自爱执,然而若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在听闻空性的时候,他没办法把空性及空性所要对治的颠倒心相关连到一起。

如果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在听闻空性之后,慢慢的他会理解到,空性在对治他的我执、对治他的自爱执、提升他的悲心是有帮助的。或者说,提升他的持戒,或者在修世俗谛的这个方便部分,能够有助於观三轮体空。但是,如果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可能只会把空性当成研究外在的知识而已,与自己内心好像没有什麼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这六句反观自己的内心:当我们听闻空性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去想到听闻空性之后,随生这六种功德。如果可以的话,那你也可以算是进入听闻空性的法器的行列。如果不是的话,可能就还不是。不过,不论你目前是不是适合听闻空性,重要的是,我们在听闻空性之后,要怎样用於实修,或是说,要怎样把这六功德做一个连系。

一、常能正受住净戒。假设是一位适合听闻空性的法器,当他听闻到空性的时候,他会犹如获得珍宝一样,他知道这是非常无价的宝贝。原因是,整个轮回是无始的,假设我们不去对治,轮回就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整个情况就像在一片混乱的状态当中。通常我们会用无明的昏暗来说明这种情况。再加上有情本身也没有看得见解脱轮回之道的一对慧眼。因此,如果有一个人听闻到空性的道理,知道这个空性是可以帮助他从轮回的黑暗当中解脱出来,并且他也知道,空性不仅可以帮助他得解脱,甚至连成佛都可以。他现在得到这样一个能够解脱的门,得到这样一个珍宝,得到这样一个慧眼的时候,他会希望来世仍然能够得到。而为了来世能接触到空性,他还必须来世再得到人身,否则他就不可能再听闻到空性。所以,为了来世能够继续修学空性,他这一世就要好好的持戒,持戒的心力因而比以前更强。

二、勤行布施。光是持戒得到具有十八暇满的人身还是不够,因为光有人身,仍有可能没有时间修学佛法,必需为了生计,譬如吃的、穿的,住的种种去辛勤奔波。为了要让下一世不仅得到人身,还要有闲暇的时间修学佛法,听闻空性,在这一世就要努力的行布施,因为布施是让下一世自己生活不虞匮乏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世间,其实每个人都是为了钱在努力。当然我们一生不能够只是往钱看,就以学佛者来讲,还需要考虑到,你必须要有时间学佛。你的生活不虞匮乏,才能有时间去听闻空性,因此在这一世就必需累积布施这个因。

三、修悲心。假设已经持戒了,也布施了,使来生也得到具有八暇十满的人身,也有时间去听闻空性,但是如果没有以大悲心来摄持,则听闻的空性所产生的力量是有限的。意思是说,这个空性顶多只能断烦恼障。但是,如果所听闻的空性能够结合大悲心的话,这个空性的能力,就非常强大。它不仅可以断烦恼障,也可以断所知障。因为,有大悲心摄持的空性见,它能够从无边的正理去思惟空性,相对来讲,它的能力就变得很强。

四、修安忍为度生。假设一个人因持戒得到了暇满人身;因布施而生活不虞匮乏,可以有时间听闻空性;也因有大悲心摄持空性见而能力强大。但是,假设这个人没什麼威严,或者说容貌丑陋,这在利益圣教与利益有情上也会有困难,因为别人看了他也不会起敬重心,所以这时候必须修忍辱。

五、善根回向大菩提。要证得圆满正等正觉的佛果位,必须具备空性见和大悲心,两者具足才有可能达到佛果位。假设不了解佛果位是以大悲心摄持的空性见、断除二障之后所达成的,则即使我们嘴巴念著:「所累积的善行回向无上菩提」,这个善行也不会成为真正成佛的因。这点必须要辨认清楚的。

六、恭敬诸菩萨。空性见与大悲心双运,这两者的结合非常的深广,能够修学这样的空性见的菩萨行者,他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了解空性后,这时候才会真正的对於修学结合大悲心与空性见的这样的菩萨,从内心深处生起敬重心。也就是说,他知道菩萨行者与二乘行者,其优劣差别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假设一个人没办法了解,大悲心与空性见结合的深奥之处,我们会说这个人并没有真的尊敬诸佛菩萨。或是说,他的回向无上菩提,也没办法真正的达到无上菩提的量。甚至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对於三宝当中的佛宝,也没有真正生起归依的心,即使在归依这个阶段。所以如果不了解空性,就没办法了解到属於甚深道次第的空性,与属於广大行道次第的大悲心的结合,也就没办法了解到菩萨的修行有多麼的深广,也就没办法了解到无上菩提的功德。所以,所有的这些,不管是归依境、对菩萨的恭敬、对无上菩提的了解、对无上菩提的回向等等,这些都跟空性见的了解非常有关系。

宗喀巴大师对这偈解释得非常好,很值得我们研读。他说:「得空见诸大乘人,由生清净正见,於修广大行品起极敬重。」这几句话有很重要的内涵。就是说,如果对於空性见获得毫无杂染、非常清净的了解的话,连带的会影响这个人对於修广大行品的希求心,或者敬重的心,这是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宗大师的话是有根据的,也就是龙树菩萨《菩提心释》的一个偈颂:「由知诸法空,复能说业果,此为最甚奇,此乃极希有。」这里其实要说明,如果对於空性见没有得到清净的了解,会有一个可能性,就是说,不仅不会尊重这些广大行品,甚至「见」与「行」会相违。如果对於空性见没有得到清净了解的话,得到这个空性见,反而会不去行广大行,甚至会去做犯戒的事情等等。所以真正的空性见,或说清净的空性见,应该是你了解之后,反而会更希求广大行,两者是互相辅助,并不是相违的。

佛所说的空性是什么?该怎么理解?

这一偈颂,总共有六句,第一句「彼器随生诸功德」是所立,后面五句以六个内容来说明。六个内容即﹕一、常能正受住净戒,二、勤行布施,三、修悲心,四、修安忍为度生,五、善根回向大菩提,六、恭敬诸菩萨。 「彼器随生诸功德」,「彼器」指能够接受空性的法器,「生诸功德」指闻思空性所产生的特性。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是能够接受空性的法器,他在听闻空性的道理之后,不只是可以了解空性,他还会想到其他跟听闻空性有关的内容。但是如果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他可能在听闻空性的时候,会觉得空性好像只是一般所谓的知识而已,而不会有接著六种感受的产生。也就是说,本来空性能够断除我们内心的我执(轮回的根本)与自爱执,然而若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在听闻空性的时候,他没办法把空性及空性所要对治的颠倒心相关连到一起。 如果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在听闻空性之后,慢慢的他会理解到,空性在对治他的我执、对治他的自爱执、提升他的悲心是有帮助的。或者说,提升他的持戒,或者在修世俗谛的这个方便部分,能够有助于观三轮体空。但是,如果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可能只会把空性当成研究外在的知识而已,与自己内心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这六句反观自己的内心﹕当我们听闻空性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去想到听闻空性之后,随生这六种功德。如果可以的话,那你也可以算是进入听闻空性的法器的行列。如果不是的话,可能就还不是。不过,不论你目前是不是适合听闻空性,重要的是,我们在听闻空性之后,要怎样用于实修,或是说,要怎样把这六功德做一个连系。

佛教讲的空性是什么意思

证入空性,就是实修证悟了空性,开悟了。 空性是佛法一个极重要的概念,理上自然可以讲,但更需要实证。

理上讲,只是立个知见,知道道理,但讲千言万语、写千卷万卷,都只似指月亮的那个手指,而不是月亮,只是个努力的方向。而证悟了空性,就是真正看见了那个月亮,从此不再会迷惑,才真正走上修行之路。

最高境界是“非想非非想定”,若未见道,虽证得“非想非非想定”了,仍没有办法脱离轮回的,舍报后能生到无色界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三界之顶),且寿命可长达八万大劫,但天福受尽舍报时还是要下堕再出生。

证入空性有大体三种:

1,无念、无想定,就是四禅八定

2,空定,就是小乘定,是体悟到“什么都没有”

3,大乘定,守般若,体悟到“空性”(般若、佛性、一真……很多名字)体悟到世间“唯一真实”的东西。

空性,这2个字在一起的时候,说的就是大乘定。所谓“偏空”,这个空,就是小乘定。不论是偏空,还是空性,都比四禅八定高。

扩展资料

空性者,空间之本性、本体、本质即是,汝心亦是!无处不在,细微无色,如空如水,不能眼见,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遍尽虚空,一切万物之本,此是一切众生觉悟成佛之本,亦是佛之神力之本与智慧之本,空性如水,能得入者,一切悉知,正等正觉。

空性即名佛性,简名为空,或名为佛、第一义、涅槃、圆觉、虚空、真空、真如、本质、真心、法身、自性、心性、如来藏性、菩提、太极等名,异名虽多,实相不二,法界一如!世界构成之四大元素,皆以它为根本,空性运动。

听闻空性

假设是一位适合听闻空性的法器,当他听闻到空性的时候,他会犹如获得珍宝一样,他知道这是非常无价的宝贝。原因是,整个轮回是无始的,假设我们不去对治,轮回就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整个情况就像在一片混乱的状态当中。

通常我们会用无明的昏暗来说明这种情况。再加上有情本身也没有看得见解脱轮回之道的一对慧眼。因此,如果有一个人听闻到空性的道理,知道这个空性是可以帮助他从轮回的黑暗当中解脱出来,并且他也知道,空性不仅可以帮助他得解脱,甚至连成佛都可以。

他现在得到这样一个能够解脱的门,得到这样一个珍宝,得到这样一个慧眼的时候,他会希望来世仍然能够得到。而为了来世能接触到空性,他还必须来世再得到人身,否则他就不可能再听闻到空性。所以,为了来世能够继续修学空性,他这一世就要好好的持戒,持戒的心力因而比以前更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性

为什么有人听闻般若空性会惊怖?

有人听闻般若空性会惊怖一般是由于过去生中没有听闻过般若空性的缘故,颠倒理解般若空性为断灭之义,从而生起惊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小乘根性者因为根器不够,从而听闻般若空性产生惊怖。

证入空性在哪个层次

空性是现象最本质的属性,现象是空性的表达。正如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现象,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空性。

禅定是修心,身心清净是根本;神通只不过是修行过程的副产品,一般来说,你要是修到三禅的境界,基本上就会出现神通(并不是100%出现,个体有差异)。但是神通是禅定的副产品,不是主流方向,单纯追求神通,就背离了学佛的基础。

勤行布施:

光是持戒得到具有十八暇满的人身还是不够,因为光有人身,仍有可能没有时间修学佛法,必需为了生计,譬如吃的、穿的,住的种种去辛勤奔波。为了要让下一世不仅得到人身,还要有闲暇的时间修学佛法,听闻空性,在这一世就要努力的行布施。

因为布施是让下一世自己生活不虞匮乏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世间,其实每个人都是为了钱在努力。当然我们一生不能够只是往钱看,就以学佛者来讲,还需要考虑到,你必须要有时间学佛。你的生活不虞匮乏,才能有时间去听闻空性,因此在这一世就必需累积布施这个因。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5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