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天台中的藏教(天台入门法藏法师)

学佛百科2023-03-26203

天台宗 藏通别圆 判教是什么意思?拜托各位了 3Q

“藏、通、别、圆”四教:藏教是讲小乘的道理;通教则能贯通大小乘,指般若类经典;圆教专指《法华经》所代表的究竟圆满的说教;所谓“别教”,即指有别于通教与圆教的大乘说教,《华严》、《涅pan》、《如来藏经》等。 缘断:没见过,不敢瞎说。 理九:“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谛”(即空、即假、即中)、“三轨”(真性、观照、资成)乎?

通常所说的“五教”是指哪五教?

五教十宗

贤首宗的教相判释。贤首宗人为表明自宗在佛教当中的位置,故依自宗的宗义把释迦如来一代所说的教法分别判作五教十宗。

五教是依所诠法义的浅深,把佛一代所说教相分为五类。如《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云(大正45�6�4481b)︰「就法分教,教类有五。」《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云(大正35�6�4 115c)︰「以义分教,教类有五。此就义分,非约时事。」

五教的分类是︰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 [P1044-a] 、顿教、圆教。这些名目似发端於杜顺的《华严五教止观》。然而《五教止观》所说,差不多和法藏所撰的《华严游心法界记》相同,而且其中用了好些玄奘的译语,内中还提到武周时才改称的「佛授记寺」名,这显见得《五教止观》已不是杜顺原作,或经过後人修改了的亦未可知。到了智俨,一方面继承慧光的渐、顿、圆三教,一方面发展作五教,在他所述的《华严孔目章》中,已经有「依教有五位差别不同」等语,只是关于五教的名目,有处说小乘、初教、熟教、顿教、圆教,有处说小乘、初教、终教、顿教、一乘,似乎还没有成立明瞭的教相判释。五教说一直到法藏,才有具体的组织明瞭的解释。

十宗,是依佛说的义理区别所宗为十种,如《五教章》及《探玄记》说,以理开宗,宗乃有十。这是由于五教所诠的义理,由于众生的机类不同,从而各自所尊崇的有异,所以开作十宗︰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

五教一般说来,是依天台宗的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建立的,改藏为小,改通、别为始、终,圆教照旧,只插进了一个顿教。如以刊定法藏学说自负的慧苑说︰「此五大都影响天台,但加顿教。」以远绍法藏学说自任的澄观也说︰「大同天台,但加顿教。」但是澄观又说︰「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别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实际天台也立顿教,但是把它摆在他的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这都是佛说法的形式)之内。所以慧苑说︰「此并亡诠显理,何复将此为能诠﹖」又说︰「盖知此所立顿,但是馀教所诠法性,非能诠教也。」即对於法藏以顿教列为五教之一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至於法藏的五教说,乃是从智俨的小乘、初教、熟教、顿教、圆教发展的。

十宗是依慈恩宗所传的八宗(见窥基所撰 [P1044-b]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一及《百法明门论解义》卷上)建立的,前六宗的名目完全和慈恩宗所传相同,而把它的第七胜义俱空宗改作一切皆空宗,更把它的第八应理圆实宗改为真德不空宗,又另加二宗为十宗。

(一)五教

(1)小乘教︰也叫作愚法二乘教,是对不堪受大乘教的二乘根机所说的教法;《四阿含》等经,《僧祇》、《四分》、《十诵》等律及《发智》、「六足」、《婆沙》、《俱舍》、《杂心》、《正理》、《显宗》、《成实》等论所说属之。愚法是就所对机说,迷执自法,昧於大乘法空的妙理,所以叫作愚法。小乘是就教法说,此教随机施设缘故,只说人空,不明法空,纵然少说法空,也不甚明显,只依六识三毒建立染污清净的根本,未达广大的境界,区别菩萨乘,叫作小乘。澄观的《华严经疏》当中说小乘教就是天台的藏教,所摄法门和它无异。

(2)大乘始教︰是为从小乘始入大乘的根未熟者所说的教法。此教是大乘的初门,所以对後面的终教叫它作大乘始教。于中又有空始教、相始教二种。空始教指《般若》等经,《中》、《百》、《十二门》等论所说,多明破相遣执的空义。此教但为除有所得的迷执而显示一切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所以叫作空始教。相始教指《解深密》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言众生的根性法尔有五种不同,定性二乘不能转为菩萨乃至成佛。又明人法二空,说真如凝然常恒不变,不随缘转变诸法。又说依他百法,广谈法相,少及法性,所说法性,也在法相名数之列,又只在生灭的事法上说阿赖耶缘起,所以叫作相始教。贤首对空相两种始教意无轻重,但清凉澄观以为空胜相劣,而由空入终教。

(3)终教︰意思是大乘终极的教门,也叫作实教。此教说二乘和一切有情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所以称为终教。这指《楞伽》、《密严》、《如来藏》、《胜鬘》等经,《起 [P1045-a] 信》、《宝性》、《法界无差别》等论所说。此教以无性有情、定性二乘悉当成佛故,说一切众生皆成正觉。又说真如随缘生起诸法,万象即是真如,理事不隔,性相融通。此教又多谈法性,少及法相,所说法相,也会归法性。所说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立,具生灭不生灭二义。所以对前始教,叫它作大乘始教。

此上始终二教都是依诸经教言说,渐次修行成佛的,所以又都称为渐教。

(4)顿教︰意思是顿修顿悟的教门,离言离相顿显顿成,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所以叫它作顿。此教不说法相,只辨真性,没有八识二无我差别,不立五法三自性门路,不立断惑证理的阶位,如《维摩经》等所说,即属此教。这不同於始终二教的渐次修成,也不同於圆教的圆明具德,所以另立为一教。

(5)圆教︰意思是圆融无碍的教门。此教说性海圆融,随缘起成无尽法界,而彼此不相违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於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正觉等,所以叫它作圆,这指《华严经》所说。

对於这五教的分齐,如法藏在《金师子章》里,以因缘是小教,无自性空是始教,幻有宛然是终教,二相双亡是顿教,情尽体露是圆教。在《游心法界记》里,以法是我非是小教,缘生无性是始教,事理混融是终教,言尽理显是顿教,法界无碍是圆教。

(二)十宗

(1)我法俱有宗︰是指已入佛法的人天乘和小乘中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及根本经部等所立义。人天乘认为我法俱有实体,犊子部等立三世有为无为诸法及胜义我,所以称为我法俱有宗。

(2)法有我无宗︰是指小乘中说一切有部。雪山部、多闻部及化地部末计所立义。说一切有部等认为一切诸法通於三世,其体恒有,而不立我,所以称为法有我无宗。

(3)法无来去宗︰是指小乘中大众部、鸡胤部 [P1045-b] 、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饮光部、根本化地部等所立义。大众部等说三世中过去及未来诸法体用俱无,只现在诸有为法及无为法有,就是现在有体,过未无体。这和说一切有部等说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不同,所以称为法无去来宗。

(4)现通假实宗︰是指小乘中说假部、《成实论》及其他经部等所立义。说假部等不但说过未无体,而且说现在诸有为法中,也有假有实。在五蕴中为实,在十二处、十八界中为假,随其所应,诸法假实不定,所以称为现通假实宗。

(5)俗妄真实宗︰是指小乘中说出世部及其末计所立义。说出世部等说世俗之法皆假,以虚妄故;出世之法皆实,非虚妄故。意谓世间法从颠倒起,从颠倒生烦恼,从烦恼生业,从业生果,皆是虚妄不实。所以世间法但有假名,都无实体。出世法不从颠倒起,道及道果皆是实有,所以称为俗妄真实宗。

(6)诸法但名宗︰是指小乘中一说部等所立义。一说部等说世间及出世间诸法都无实体,但有假名,所以称为诸法但名宗。

以上六宗,属小乘教。这六宗原为窥基所立,嗣乃为贤首宗所采用。

(7)一切皆空宗︰这相当於五教中的大乘始教,但始教有空始教、相始教二种,这只就空始教立名,就是无相大乘。如《般若经》等说一切诸法不问有漏无漏皆空无相,所以称为一切皆空宗。虽然前第六宗也有说一切皆空,但前者是析有明空,此宗明即有是空。澄观又称它为真空绝相宗,位次第八。而在第七位上,澄观更立一个三性空有宗,以相当於相始教,说遍计所执性一种是空,而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二种是有。

(8)真德不空宗︰这相当於五教中的大乘终教,说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迷妄染净一切诸法,都从真如缘起,真如之理和万有之事无碍溶融。澄观又称它为空有无碍宗,位次第九,认为此宗说空是即有之空,谈有是即空之有, [P1046-a] 互融双绝,不碍两存。

(9)相想俱绝宗︰这相当於五教中的大乘顿教。相是所缘境相,想是能缘心想。此宗谈相想俱绝,一念不生即佛,泯所缘境相,绝能缘心想,直显离言法性,所以称为相想俱绝宗。

(10)圆明具德宗︰这相当於五教中的一乘圆教,说性海圆明,具足众德,一多相融,主伴无尽。澄观又称它为圆融具德宗。(黄忏华)

〔参考资料〕 《五教止观》;《华严五教章》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华严经疏》卷二、卷三;《华严经疏钞玄谈》卷五、卷八;《圆觉经大疏》卷上之一;《华严宗之判教及其发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劫本幸男《华严教学�9�5研究》。

略述天台宗五时八教中化法四教与五时的关系

世尊49年说法所说经典数量庞杂层次众多,后学须有一种合理的分类方法方才不至于凌乱,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就是 中国的佛弟子对 释尊一代时教的时间前后与内容深浅进行适编排的一种方法。

这种判教法在我等后人看来,有两个作用:一、把三藏十二部分类,确定其说法时间与内容的归属,以便进行比较和研究。二、从时间与内容上,确定佛法理论的大纲,整理成各各不同的理论体系,以便归纳整个佛法。

再者天台宗的五时八教不仅是文字义理上的归类,更重要的是通过善巧的教判,去掌握宇宙人生各层次的真理,形成圆融通摄的大智慧正观,并以此鉴照现实人生中的一切问题——所以在天台宗每一层次的判摄之中均有调心、摄心、明心、发慧的实践方法,即所谓的观行并重——除了理论,天台判教系统更具实践意义。

(一)略述五时八教       

这种五时八教的判摄方法把佛陀说法时间顺序分为五个阶段(五时)把说法形式方法和教理内容各分为四类(八教)。

五时指:第一华严时,佛陀成道最初三七日对法身大菩萨及宿世根熟众生,讲《华严经》大法,正说圆教,兼说别教。小乘顿根人如聋如哑。此时如从牛出乳,为五味中的乳味。

                          第二阿含时,佛为钝根小机人在鹿野宛十二年间说三藏教《四阿含经》。此时如由乳制成酷味。

                          第三方等时,阿含后八年间,佛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金光明》、《胜鬘》等经。并谈藏、通、别、圆四教,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使小乘人耻小慕大。此时,如将酷加工成生酥。

                          第四般若时,方等之后二十年间,为已回小向大的小乘人说《般若经》,以明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破斥其对大小乘的分别偏执,正说别圆,兼说通教。又如生酥制成熟酥。

                            第五法华涅槃时,钝根小机渐已调熟,佛于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正明圆教,畅出世本怀,开权显实,会三乘归一乘,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临示灭一昼夜,说《涅槃经》追说四教,追泯四教,扶律谈常。此时如从熟酥精制而成醍醐味。

此五时判教,又分通五时和别五时,上说是别五时。通五时,指佛陀教化众生时,不拘次第,依众生的根机深浅不同,相应受教者的能力而说,使其各得不同的法益,以显教法的圆融无碍。

“八教”则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二大类。化法是说法的内容,化仪是说法的方式方法。化法四教是: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和不定教。

从化法四教的内容看,藏教正化二乘,傍化菩萨,依生灭四谛、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事六度行、实有二谛,修析空观,证偏真涅槃;通教正化菩萨,偏傍化二乘,明无生四谛、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理六度行、通教二谛三谛之理,修体空观,证真谛涅槃;别教独被菩萨,明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十度、别教二谛三谛之理,修次第三观,证中道无住涅槃;圆教化最上利根之人,也普摄一切行人,明无作四谛、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称性六度十度、不思议二谛、圆妙三谛,圆修一心三观,圆证三德(法身、般若、解脱)涅槃。

从化仪四教的方式看:顿说无上大法,不带方便法门的是“顿教”。从小乘法以方便入门,渐渐过渡到大乘的是“渐教”。佛所说法,各人悟证各异,互相不知的是“秘密教”。佛所说法,各人虽悟证各异,而彼此相知的是“不定教”。

上述八教穿插在《法华》以前的四个时期。《法华》开权显实,会渐归顿,融摄一切法门,是一代化导的终极,超出八教之表,称为“纯圆独妙”之法。

            将五时与八教两者结合,形成名相,是从荆溪湛然法师开始的,湛然法师在他的《法华文句记》、《法华玄义释签》和《止观辅行传弘诀》的著作中将五时八教作为结合名相来使用,如《法华文句记》中:“种种之言,亦不出五时八教”;《法华玄义释签》中“五时八教,故云种种”;《止观辅行传弘诀》中“乃至五时八教,一期始终”。湛然法师以后,五时八教就形成固有名词了。

(二)略述化法四教与五时的关系

1.藏教与鹿苑时、方等时、涅槃时、法华时的关系

佛在鹿苑说有四种阿含经,故鹿苑时又名阿含时——称鹿苑时即是以地为名,称阿含时是依法义建立,佛陀在鹿苑时所说之法纯为藏教所涉,因为藏教人在华严时如聋如哑”,没办法了解华严境界、诸佛菩萨的功德利益。这时佛为了培养小乘的根性的人,讲四种阿含经,度化声闻根基的藏教人。

而到了方等时,佛陀为了让藏声闻人不再耽着于小果,开始贬抑小乘,褒赞大乘(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声闻人耻小慕大自悲败种。

到了法华时,藏教的声闻、缘觉乃至大乘根性者,通过方等的说法、调教,心性已开,已能去除执情,知道必能成佛。这时,佛陀“开权显实”,开前面四时之权,显法华一乘之实,“开迹显本”,开今之事迹,显久远劫前早已成佛。法华,如日当正午,是最究竟之极谈,但恐怕有漏网之机或横来之众,佛又开谈涅槃时,重提前四教教理,再加以开显,以收漏网之机,使得藏教众生,皆能进入圆教之位。

     

(2.)通教与方等时、般若时、涅槃时、

通教之通字,高丽谛观法师在《天台四教仪》中说:“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

其一,从根机方面而言,修学通教的菩萨有利根、钝根二种,钝根菩萨与前面藏教中人同证但空之涅槃,称为通前藏教;利根菩萨在修学时能体悟当体即空,了知不但空之义,通于后面别教、圆教所诠的中道实相之理,称为通后别圆。因为通教菩萨能通前通后,所以称之为通教。

其二,从修学教法而言,藏教的三乘,声闻学四谛理,缘觉学十二因缘,菩萨学事六度,他们是各个不同;通教三乘是共学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在三法中皆见当体即空之理,三乘根性众生同修般若,共观因缘,所以称之为通。

通教的主要教法是五时中方等与般若二时中所宣说的因缘即空、无生四谛。但与三藏教不同, 该教没有专属的经典,更谈不上有三藏这种固定的部帙了。此教的关键就在于一个“通”字——该教的教旨三乘人皆要学习,有名三乘人共秉的,皆为通教。三乘人同修般若(般若经中处处提及,欲学声闻法者、欲学辟支法者、欲学菩萨六度法者,乃至究竟佛果,都要修学般若才能成就)而将界内利根众生通后别圆,则又有赖方等诸经的调化(满字不生不灭门)。

(三)别教与方等时、华严时、般若时、涅槃时的关系。

五时之中,阿含时唯摄藏教钝根众生,法华时纯圆独妙,不容混滥。涅槃时是追说追泯,与化法四教皆有关系。方等时与别教也与特殊关系。可度众生的根机很广,藏、通、别、圆四教并谈,任何根性都有,而虽然般若时、华严时都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但华严时的主要受众还是圆教根性的众生,只有般若时是因为自悲败种的小乘众生在方等时后余习未断,所以般若的空水加以融通淘汰。从这个角度来看,般若时远为别教入圆教之阶梯,近为藏通教入别教之行持根本,其与别教的关系应该是四教之中最为亲密的。

(四)圆教与五时的关系

佛陀开设五时的目的就是为欲令界内界外,钝根利根一切众生皆入圆教,证真实道,得大涅槃。五时与圆教的关系就好比条条大路与罗马的关系,无论远近、宽窄,都只为令众生汇入圆教,得大利益。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60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