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百法中哪些法属于甚深缘起法(甚深缘起的意思)

学佛百科2023-03-2679

甚深缘起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缘起甚深”是什么意思? p1303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四页云:复言:世尊!如余经说:缘起甚深。云何应知如是缘起甚深之相?世尊告曰:?依十一缘起略义,应知缘起五甚深相。何等为五?一、因甚深,二、相甚深,三、生甚深,四、差别甚深,五、流转甚深。应知缘起甚深之相,复有五种。何等为五?谓相甚深,引发因果诸分甚深,生起因果诸分甚深,差别甚深,对治甚深。应知缘起复有五种甚深之相。何等为五?谓摄甚深,顺次甚深,逆次甚深,执取甚深,所行甚深。

二解 杂集论四卷十二页云:甚深者: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转甚深故;是甚深义。谓?由此无作者等义,显缘起法,五种甚深。由二种义,显因甚深。对治不平等因无因论故。由一种义,显相甚深。是无我相故。由二种义,显生甚深。虽从众缘,果法得生;然非彼所作故。由二种义,显住甚深。实无安立,显现似住故。由四种义,显转甚深。因果流转,难了知故。又诸缘起法,虽?那灭;而住可得。虽无作用缘;而有功能缘可得。虽离有情;而有情可得。虽无作者;而诸业果不坏可得。是故甚深。业果不坏者:虽内无作者;而有作业受果异熟。又诸缘起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不从共生,非不自作他作因生。是故甚深。不从自生者:谓一切法,非自所作。彼未生时,无自性故。不从他生者:谓彼诸缘,非作者故。不从共生者:谓?由此二种因故。非不自作他作因生者:缘望果生,有功能故。又有差别。谓待众缘生,故非自作。虽有众缘;无种子不生。故非他作。彼俱无作用,故非共作。种子及众缘,皆有功能;故非无因生。是故如是说: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若缘起理,非自非他,遣双句者;犹为甚深。况总忘四句。是故缘起,最极甚深。

来源:法相辞典 简体版-繁体版 English

首页宝莲禅寺佛教数据库佛教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杂文 缘起甚深作者 : 不详缘起甚深

缘起是佛教徒必学的重要课题,正如巴利经典《长部》等诵经【译注二】所记载:?

有二种正等觉者所善说的法,是诸比丘所应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一、处善巧(ayatana-kusalata)。

二、缘起善巧(paticcasamuppadakusalata)。【译注三】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必须尽力互相帮助以正确了解缘起,这样将能为我们自己与宗教带来利益,也为人、天二道带来安宁。尤其我们佛教徒之间应该努力建立共识,以消除纷争,因为意见分歧会引生践行缘起的问题,我们必须利用任何可能的方法来帮助彼此达成共识。在此所作的阐释,不是企图制造纷争;相反地,是要消除教缘起的老师和学缘起的学生,以及其他想研究缘起的人之间的争执。

缘起非常深奥,正是佛教的核心或精髓。因为它本身非常深奥,所以必定会引起某些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反过来危害佛教,致使佛教徒无法从这核心的教法中受益。阿难尊者曾对佛陀表示,缘起看来非常容易而且浅显,当时佛陀答道:

阿难!别这样说,阿难!别这样说。缘起甚深,具深邃相,众生无法理解,不能明白我所教的,也无法彻底看透缘起,心就会很混乱。就像纠结难解的丝、缠结成球的线、攀生杂乱的文若草及灯心草,不得出离于苦界、恶趣、堕处、轮回。【译注四】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不可把缘起当成游戏来玩,而必须投入所有的精神智慧来学习缘起,不可漫不经心。

至于凡夫只有常见的认知,也就是常常觉得有个“自我”(sassataditthi),因而他会发现缘起非常深奥难以理解,对他们而言,缘起变成一种既深奥又复杂的哲学,好像刚才所说那......

问题二:“缘起甚深”是什么意思? 这是佛门的缘起法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四页云:复言:世尊!如余经说:缘起甚深。云何应知如是缘起甚深之相?世尊告曰:?依十一缘起略义,应知缘起五甚深相。何等为五?一、因甚深,二、相甚深,三、生甚深,四、差别甚深,五、流转甚深罚应知缘起甚深之相,复有五种。何等为五?谓相甚深,引发因果诸分甚深,生起因果诸分甚深,差别甚深,对治甚深。应知缘起复有五种甚深之相。何等为五?谓摄甚深,顺次甚深,逆次甚深,执取甚深,所行甚深。

问题三:“缘起甚深”是什么意思 这是佛门的缘起法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四页云:复言:世尊!如余经说:缘起甚深。云何应知如是缘起甚深之相?世尊告曰:?依十一缘起略义,应知缘起五甚深相。何等为五?一、因甚深,二、相甚深,三、生甚深,四、差别甚深,五、流转甚深。应知缘起甚深之相,复有五种。何等为五?谓相甚深,引发因果诸分甚深,生起因果诸分甚深,差别甚深,对治甚深。应知缘起复有五种甚深之相。何等为五?谓摄甚深,顺次甚深,逆次甚深,执取甚深,所行甚深。

问题四:佛学(教)中独觉住是什么意思/解释 “辟支佛”译为“缘觉”,新译“独觉”,他不等待他人的辅佐和帮助,可以独自的向于解脱这道。所以,在佛未出世以前,或在佛未传教的地方,能够体会部分的宇宙真理,均可把他算在辟支佛中。

云何独觉住。

谓初所习鳞角喻独觉。乐处孤林乐独居住。乐甚深胜解。乐观察甚深缘起道理。乐安住最极空无愿无相作意。若第二第三所习部行喻独胜。不必一向乐处孤林乐独居住。亦乐部众共相杂住。所余住相如麟角喻。

问题五:世间禅是什么意思?如何修? 含义:凡事要顺其自然,艰难曲折是必然的,遇事处之要泰然,失意之时要坦然出自《玄 *** 行记》世界上实际有的就只有心识,心外的一切法实际都只不过是心中的妄想,换句话说就是,实际存在的只有能妄想的心,而心中所妄想出来的一切法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这就叫做唯能无所。这个能妄想的心,就是实际存在的缘起法,也叫甚深缘起法,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存在,所以佛说三界唯心。当然我们可以在妄想中假安立缘起法,那叫假名缘起法,是我们妄想中的缘起法,不是真正的缘起法,实际上不存在我们想像中的那样的缘起法,只有在把凡夫所知一切法(包括用凡夫名言假安立的假名缘起法和佛法)完全彻底地空掉以根本智实证空性之后,才能以圣者的后得智实证到真正的缘起法――三界唯心的心――的真实面目。缘起唯能识,就是说,真正的缘起法,就只是能进行认识活动的心识。

问题六:菩提意思是什么 1::(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剩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菩提心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华严经卷七十、维摩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四十四、成唯识论卷一〕

(二)即唐代时来华之菩提仙那。

2::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或云“大乘心”,或云“普贤心”,再简云“发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会才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

问题七:菩提代表什么意思?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 菩提形象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剩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编辑本段菩提在佛教中的意义'菩提 '的梵语为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 《西游记》中菩提老祖形象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

问题八:"菩提树"在佛教中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菩提 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这么一首关于菩提树的诗,流传甚广,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大概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来的吧!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 *** 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岁月如水,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1::(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剩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

请问大师:什么是缘起法?

缘起法是佛法的核心。核心就是佛经上说的“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意思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精神的、物质的、生命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因是内因,缘是事物生成的条件。一切事物都是动态的、变化的。

缘起法中与我们休戚相关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详细说明了生命的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有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他们是相依的因缘生灭在相续流转,是我们感受到有个人生的过程,有个生命在生死流转(实际上,这中间没有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但这要解释明白,就很高深了。刚刚学佛的初进者,可以先不去琢磨这一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五课修学分享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五课修学分享

-----摆脱遍计所执,正确认识依他起

本课修学内容导师分别从,1正确认识缘起法;2遍计所执与依他起的关系3认识圆成实性;4、、唯识学修学理路。四个方面为我们作了详尽的开示。我有以下几点认识和理解:

一、对唯识三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1)遍计所执:普遍的颠倒分别。凡夫的世界,就是遍计所执的世界,遍计所执是建立在依他起的基础上,是对依他起的错误认识,对依他起的见分和相分错误的认识的结果。

(2)依他起相:依他,依赖条件而产生的。唯识宗里特指种子,种子为因,通过种子的显现产生人生的一切。所以,依他起相就是从内在的身心到外在的世界,一切的显现一切的存在,就是依他起。(比如起心动念,身体的存在,世界上每一个事物、现象的存在,都是缘起的。)

(3)圆成实性:代表宇宙人生最高的真实。是真实的有。空性,在唯识宗里的概念叫圆成实性,也叫真实、真如。《华严经》里叫法界,法的实性,法的实质,也就是心的实质。

(4)三者之间的关系:依他起性是缘起的假有;遍计所执性根本就是没有的。遍计所执性纯粹就是一种错觉;圆成实性是真实的有,是代表着宇宙人生的最高的真实,它是真实的有。

三种缘起法

缘起义是佛法的核心原理,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佛在古印度说法度众生时,就被世人称为“说缘起者”,缘起义理的重要性由此也可见一斑。无著菩萨在解释《阿毗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的《摄大乘论》中,给我们解释了佛说的三种缘起法; 这三种缘起体系,统摄了佛陀一代时教的所有内容。 除此之外, 佛菩萨没有说过第四种缘起 。对此清晰把握了,就抓住了三乘佛法各乘的大纲,就能指导学佛经,帮助掌握正确的修行理论、方法和成就标准。

三种缘起法:

一、穷生死缘起,即阿赖耶识缘起,或藏识缘起。是大乘圣者法身境界中亲见幻现凡夫轮回幻梦背后 甚深的真实缘起法; 若见此缘起,即意味着已见法身佛,这就是佛常说的“见缘起即见法(见真实法——心识本身);见法即见佛。”。因阿赖耶识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这种缘起过程,贯穿穷尽整个凡夫生死轮回,一刹那都不会中断,故名穷生死缘起;凡夫唯有熏习正见转阿赖耶识无明染污种子为清净正见种子足量,而实证五蕴皆空觉醒登大乘初地后,阿赖耶识这一无明染污心识的缘起才永息、转成圣者如是见实相之正智的清净缘起。

二、十二支缘起,亦名分别爱、非爱缘起。即从无明缘行等十二个方面,总结有情众生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流转的因果关系,显明这些流转的因缘法中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人我存在。因有情众生于善趣恶趣的六道轮回中,能分别出爱、非爱种种法而取舍造业推动着十二支的缘起,流转三世,故亦名分别爱非爱缘起。

三、十八界缘起,亦名受用缘起,或缘生缘起。即有情众生每一个当下六根对六境生起六识受用情况的因缘,也就是 五蕴现象 相互之间的因缘。

三种缘起中:

阿赖耶识缘起,唯大乘圣者才能亲见,是投影出三界六道轮回五蕴幻相背后甚深的真因缘法,阐明了法界唯心无境的了义中道实相。依之观修,能速疾转依觉悟唯心实相。对此,佛陀第三时深密教法才有明确开示。

十二缘起,是描述有情众生如何于三世流转的因缘法,属纵向角度的因缘法。其中有大乘圣者才能见的识(对小乘人未明说),和声闻及凡夫能感知到的名、色等五蕴表象。开示此缘起,为阐明这些流转的因缘法中,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人我存在,放下我执即可于轮回中得休息。对此,佛于初时声闻教法有详细开示。属“人空法有”的对机方便教法。

十八界缘起,全属声闻和凡夫都能感知到的表象法,属五蕴幻相层面诸法相互之间关系的因缘法,是对有情众生当下生命现象相关之间这种横向关系的诠释。此缘起现象,初时教法有开示,但这些五蕴诸法自性本空,皆不可得的法性,只有于第二时的大乘般若等方等经中才有明确详细的开示。观修此五蕴人法皆空义理,一旦实证便觉醒轮回大梦,于唯心实相永不迷惑。

小结:

赖耶缘起穷生死,十二缘起续三世,

十八缘起当下现,前一脚本后二影。

捕风逐影空对空,唯熏识种写脚本。

一期脚本剧终时,冥冥杳杳现新影。

返妄归真依正见,唯识止观时现前,

转染成净功夫到,梦影消失心显现。

无始梦债刹那酬,化现世间逍遥游。

宿世怨亲平等度,同享涅槃大安乐。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61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