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小孤城(小孤城 玄奘)

学佛百科2023-03-26126

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最终目的地是印度哪里?

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最终目的地是印度那烂陀寺。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六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玄奘边学边行,始进入中印度。

此后,玄奘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先后经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等十多个国家,始至那烂陀寺留学,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

扩展资料

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奘 (唐代著名高僧)

撒马尔罕的“胡风”| 粟特与“昭武九姓”

从碎叶城至羯霜那国的广泛区域,称为粟特地区。玄奘过千泉,经怛罗斯城、小孤城与白水城、恭御城,经过大小石国,穿大沙碛,到达撒马尔罕。《大唐西域记》以撒马尔罕为中心,记录了“昭武九姓”之地的自然环境、物产风俗等。玄奘到来时,这里正是突厥的势力范围,盛行祆教,佛教在这里艰难地维持生存。

公元5—8世纪时,在今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之间存在着多个王国,他们没有统一的君主,依附于周边的强大势力,在唐代时为康、安、曹、石、朱、何、火寻、伐地、史九国,以康国最大,是九国宗主,其次为石国。

这些国家在五世纪中期曾属于嚈哒,六世纪中期臣服于西突厥。唐永徽年间,康国连同诸国一起内附唐朝,唐在其地设立康居都护府,属安西都护,公元712年开始,昭武九姓开始被崛起的大食逐渐蚕食。

粟特印象与佛教的艰难现状

玄奘从碎叶城出发前往羯霜那国时,经过粟特地区。粟特原为月氏人,早年居住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但在强盛的匈奴势力的逼迫下不断西迁,最后越过葱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地。据《隋书》记载,早年的康国“迁徙无常,不恒故地”,汉以后逐渐稳定。这些迁移过去的月氏人,分为不同的部落,但都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

粟特人建立起很多绿洲城邦,但从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都是臣服或者附属于别的国家。玄奘经过这里时,粟特人正是在依靠突厥的统治之下维持 社会 的稳定与商业的正常发展。各国之间也有强弱之分,并互相依附和勾连。隋时,九姓之中最强盛的康国受制于突厥,并有联姻关系,其王取突厥可汗之女为妻,而安国又附属于康国,其王娶康国公主为妻。

玄奘将其地名与居民皆称为“窣利”,其文字语言也称为“窣利语”,窣利语最初字母较少,只有二十多个,但字母互相排列组合,衍生出越来越多的词汇。粟特地区也有少量的典籍,需要竖着读,文化知识由师徒传承,从未间断。粟特人“服毡褐,衣皮㲲,裳服褊急,齐发露顶,或总剪剃,缯彩络额”。粟特语是中亚地区广泛流行的语言,粟特字母属于中古伊朗语文字系统,绝迹于十三世纪蒙古入侵的时代。

粟特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物产富饶,出黄金,多葡萄酒,富家可藏千石,连年不败。粟特对于珍奇异宝非常崇拜,其国王“冠七宝金花”,身着“绫罗锦绣白叠”。漕国更是“国王戴金鱼头冠,坐金马座”。《隋书》载,“(波斯)王著金花冠,坐金狮子座,傅金屑于须上以为饰。衣锦袍,加璎珞于其上”,与当时位于阿姆河南岸的波斯与粟特地区颇为相似。

粟特地处乌浒河与药杀水之间,水草丰美,环境宜人。从碎叶城西行四百里的千泉,便是突厥可汗的避暑之地。千泉方圆二百余里,南临雪山,地势平坦,森林茂密,即使在暮春时节,依然鲜花盛开,泉水丰富。

树林中成群结队的鹿自由奔走,显然是人工饲养的,大多佩戴者铃铛等装饰,温顺,可亲。突厥可汗对这些鹿非常喜爱,下令:“敢加杀害,有诛无赦。”在突厥可汗的保护下,这些鹿与民众一起生活,得其善终。从千泉西行一百四五十里,达到怛罗斯城。城方圆八九里,是各国商旅胡人杂居之处,“土宜气序,大同素叶”,也是自然气候较为适宜的城市。

令玄奘颇感欣慰的是,在这胡商杂居的异国他乡,也有中原居民的聚落,这就是怛罗斯城南部的小孤城。小孤城何时存在已不知晓。小孤城有三百余户的中国人,皆是当年被突厥掠去的中原居民,“鸠集同国,共保此城,于中宅居”,这三百户的居民已经被突厥同化,他们的衣服已经是突厥的样式,但令玄奘感慨欣慰的是,他们依然保留着中原的礼仪和语言,这给了辗转奔波在中亚陌生地带的行人莫大的安慰。

小孤城继续西南行二百余里,到达“白水城”。白水城方圆六七里,《元史》称其为赛兰城,是中世纪锡尔河中游的主要城市和最大的商业中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穆斯林在中亚西北部的前沿阵地,故址在塔什干东北。此外,笯赤建国是中亚地区比较强盛的国家,方圆千余里,土地肥沃,宜农耕,草木繁盛,产苹果、葡萄,国内有城邑数百座,互相不往来。粟特人善于经营土地资源,“勤修园蔬,树木滋茂”。他们的文化先后受到贵霜帝国、嚈哒、萨珊波斯、突厥等的影响,形式多彩多样。

2000年,在西安市北郊未央区大明宫乡出土的安伽墓,将粟特多姿多彩的文明展现给世人。安伽是生活在长安的粟特人,其墓葬出土围屏的绘画彩饰光彩夺目,上面绘有粟特人围猎、宴饮、乐舞、行商等情景,隋代时,康国“有胡律,置于祆祠,决罚则取而断之”,其国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子。他们的乐舞对于中原地区的影响巨大,粟特人擅长的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等,都成为中原地区风靡一时的乐舞形式。

九姓之一的康国,即撒马尔罕(Samarkand),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九姓之国的宗主国,实力最强,本意为“肥沃的土地”。康国方圆一千六七百里,东西长、南北狭的地势,都城方圆二十余里,非常险固,人口众多。“异方宝货,多聚此国”。

土地肥沃,植被茂密,农业发达,“多出善马”,“机巧之技,特工诸国”,“气序和畅,风俗猛烈”,“凡诸胡国,此为其中,进止威仪,近远取则。其王豪勇,邻国承命,兵马强盛,多诸赭羯[1]。”撒马尔罕在粟特人的精心建造之下美轮美奂,公元前3世纪时,当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进军撒马尔罕时,这位痴迷于在不同地区建立风格一致的亚历山大城的王者也被眼前的繁华深深折服。

有学者惊叹,撒马尔罕瑰丽多姿的城市建筑,正如同《一千零一夜》中描绘的那样神奇。康国故址在今天中亚撒马尔罕以北3.5公里的高地上,约建于公元前6世纪。康国的鼎盛时期是公元6-8世纪,与大唐帝国繁荣兴盛命运相关,其国内城东门称为“中国门”,足以见对中原王朝的向往。十世纪时撒马尔罕逐渐衰落,十三世纪被蒙古毁灭。之后,蒙古在故址以南建立了新城,留下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撒马尔罕城。

玄奘也拜访了当年令汉武帝兴师动众夺取汗血宝马的大宛国故地——㤄捍国,之后又称“拔汗那国”。㤄捍国在今天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锡尔河上游。

早在公元前138年左右,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曾来到此地。㤄捍国方圆四千余里,四面环山,土地肥沃,宜农宜牧,是产马的好地方,“宜羊马”。这里海拔较高,气候寒冷,“人性刚勇”,语言与诸国有所不同,且形貌丑陋。不过,这个国家内政混乱,“自数十年无大君长,酋豪力竞,不相宾伏,依川据险,画野分都”。显然西突厥的实际统治并没有彻底渗透进对粟特诸国的治理中,而是以一种较为分散的联络方式将这些国家集中起来,用武力或利益予以笼络保持平衡。

出㤄捍国,经过上千余里荒无人烟的路程,玄奘到达窣堵利瑟那国,《新唐书》称为东曹。东曹国方圆一千四五百里,东临药杀水,药杀水出葱岭北原,西北而流,浩浩荡荡。这里的海拔较低,风土物候与石国相近,也是突厥的附属国家。东曹与飒秣建国(康国)之间有一段大沙碛,从东曹国西北入沙碛,“绝无水草,路途弥漫,疆境难测,望大山,寻遗骨,以知所指,以记经途”,这是继“八百里流沙”之后又一段令玄奘无法忘怀的经历,而此时玄奘不再是孤身一人,同行的还有高昌的随从以及在碎叶时突厥可汗封的翻译官。

佛教在粟特的传播坎坷多难,玄奘一行人亲身体验之后,感触颇多。《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

五百余里,至飒秣建国。王及百姓不信佛法,以事火为道。有寺两所,迥无僧居,客僧投者,诸胡以火烧逐,不许停住。法师初至,王接犹慢。经宿之后,为说人天因果,赞佛功德,恭敬福利。王欢喜,请受斋戒,遂至殷勤。所从二小师往寺礼拜,诸胡还以火烧逐。沙弥还以告王。王闻,令捕烧者,得已,集百姓,令截其手。法师将欲劝善,不忍毁其支体,救之。王乃重笞之,逐出都外。自是上下肃然,咸求信事,遂设大会,度人居寺。其革变邪心,诱开蒙俗,所到如此。

尽管在碎叶时玄奘一行人已经做好了被拜火教排斥、怠慢的心理准备,但拜火教教徒“以火烧逐”的举动依然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玄奘对于自己的专业素养很有信心,直至国王转变了心意,殷勤备至,正如钱文忠《玄奘西游记》所言:“玄奘绝对是一个公关高手,他非常善于寻找朋友,更善于化敌为友,善于把一切不利于他求法事业、弘扬佛法的力量,转化成对他的事业有帮助的力量”。

当时撒马尔罕仅有的两座寺庙掌控在拜火教徒手中,没有僧侣,来往投住的僧侣会被拜火教信徒以火驱赶出来,随玄奘一起的两位小僧侣也遭遇了此种情形。受到惊吓与侮辱的小僧侣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国王,正沉迷于玄奘讲法的国王随即命令逮捕烧火驱逐者,召集百姓,断其手以警示众人。此时的国王对佛法已有全新的了解,玄奘趁机普及了佛教行善的教义,不忍伤害其肢体,这令国王更加叹服。从此,举国上下迎接佛法的再度传播,设无遮大会。

《唐风吹拂撒马尔罕》将此现象称为“佛教在粟特本土的雪泥鸿爪”,非常精妙。佛教在粟特地区的发展艰难曲折,语言的隔阂是最大的阻碍,“从6世纪开始,有大量的粟特文佛经是从汉文翻译过来的。很多最初来自印度梵文的佛教术语,在转成粟特文的时候,经过了汉文的过滤。”

粟特民众无法接触到原始的佛经教义,从而无法谈及对佛教的正确认识,忠于传统拜火教的固化思维促使他们对佛教信徒表现出强烈的抵抗,这也无怪乎康国国王在听闻玄奘的讲法之后,突然转变心意,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粟特人对于佛教文化的接受仍然有所局限,导致了佛教在粟特艰难的传播历程。

坎坷的丝路贸易

历史 上,粟特人善于经商的形象已经为人所知,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认为粟特地区人民浮薄诈伪,这个民族生来身材高大,但性格怯懦,人情淡薄。众人贪财,互相计较,唯利是图,多行诡诈,甚至父子之间也计较利益得失。

《通典》引隋韦节《西蕃记》云:“康国人并善贾,男年五岁,则令学书,少解则遣学贾,以得利多为善。”《新唐书·西域传》云:“(康)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财富成为衡量城市居民级别的唯一标准,拥有财富多者为贵,无门第区分。贪财的本性限制了粟特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聚敛钱财成为癖好,有的即使拥有万贯家资,仍然“服食粗鄙”。根据玄奘的记载,这个城市有一半居民都在经商。

粟特人善于经商,从西域到河西走廊,甚至直到长安、洛阳,都有他们的据点。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来回奔波,将贵重的金银珠宝带至长安、洛阳等地,换取丰厚的利润,再将中原的丝绸等物带回。《隋书》载:“善于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

通过这条充满各种可能的丝绸之路,西域文明对唐朝的 社会 生活、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影山悦子在《粟特人在龟兹—从考古和图像学角度来研究》中指出,克孜尔壁画中也存在粟特人形象,他们在充满危险的丝绸之路上受到了观音菩萨的搭救,因此心存感激并成为佛教石窟的供养人。

事实上,粟特人对于自己从商的身份有着较为复杂的情绪,他们很多时候更愿意将自己塑造成为武士的形象。葛乐耐在《粟特人的自画像》中指出,“在粟特本土的片治肯特和阿弗拉西阿卜壁画中,粟特人的自我形象是衣衫华美、佩剑饮酒的贵族武士,似乎不愿意表露城市的财富实际上来自于丝路商队;而在中国北朝的粟特墓葬中,却写实地昭示后人:粟特商队首领如何艰辛地穿越雪山草原,在游牧民族可汗的帮助下狩猎自存。

”粟特人或许并不愿将自己在丝绸之路上辛苦跋涉的情形告知于人,他们看重的是由这条道路所换来的财富能否换得更高的 社会 地位和身份,又或者,在国无大君主、世态纷乱的年代,粟特人内心深处对于武士和力量的倾慕,以及对稳定盛世的向往。粟特地区长久以来都是不同部落的文明相继绽放和最终覆没的地区,从匈奴人、嚈哒人、突厥人等,对粟特的直接或间接的统治与威胁,使得粟特人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发型、服饰等,以满足新的统治者的要求。

命运的劫难有时候比暴富的喜悦来得更猛烈。中原王朝的局势动荡也防不胜防,异族的肆意践踏有时候也对这些商人毫不客气。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发现了七封被称为“粟特古信札”的流沙坠简,信札写于公元313年,是滞留在敦煌的粟特商人写的,西晋已经摇摇欲坠,长安、洛阳甚至邺城一带,兵荒马乱,匈奴兵烧杀抢掠,连粟特商人也不放过,被洗劫一空。滞留在敦煌的粟特商人望穿秋水,进退无路。

安史之乱以后,唐人把浩劫的总账算到了粟特人的头上。荣新江《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一文指出,长安城中城门和街道名中的“安”字都被换掉,很多姓安的人,无论是否是粟特人,都改了姓。

《安禄山事迹》也讲道,高鞠仁从叛军手下夺得幽州后,采取了疯狂的报复,“令城中杀胡者重赏,于是羯胡尽殪,小儿掷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类胡而滥死者甚众”。此时滞留在长安的粟特人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尴尬,他们或许并不想冒险回到故乡,那个已经伊斯兰化的粟特地区,又或者他们决心留在中原,融入了中原的 社会 生活中去,据说今河北省地区应有粟特人的族系所在。

事实上,8世纪时,大食攻入粟特地区,这一片本无君主的土地立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据《穆格山文书A—9》中的内容:“……还是匠意玲珑的手艺人,统统像麦子一样被大食人收割了脑袋。一万四千人的血流淌在城里。城中唯有野骨,再无鸡鸣。……”粟特人在突骑施的帮助下,对大食的屠杀发起了反抗,但终究无力自保,加之原来的盟友石国也见风使舵,倒向了大食,粟特不得不屈服并被逐渐伊斯兰化。

古老的丝绸之路见证了粟特人经商奔波的身影,也留下了玄奘的足迹。在长达一年多的长途跋涉中,玄奘也与粟特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高昌国拜别皇兄麴文泰时,麴文泰就派遣了史欢信护送玄奘至碎叶。或许,在他们经过史国时,史欢信故地重游,为玄奘讲解了诸多风土人情,这些都成为之后《大唐西域记》的素材。

八百流沙什么意思

问题一:“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的意思 5分 弱水即可实指,也可虚指。实指指的是甘肃金塔至内蒙古额济纳旗湖西新村这一段的一条河流。虚指是泛指湍急而浅不能浮舟的河流。

问题二:八百里大流沙 应该在如今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

唐僧西行路线:627 年 ( 唐贞观元年 ) 八月自长安出发D秦州(今天水)D兰州D凉州(武威)D甘州(张掖)D肃州(酒泉)D瓜州(安西)D渡葫芦河(窟窿河)。至唐玉门关(安西县城东五十公里疏勒河南岸双塔堡)D沿葫芦河上溯十里许过关D过五烽。行八十余里到第一峰(白墩子)D避开第二烽(红柳园)第三烽(大泉)。直抵第四烽(马莲井)D绕过第五烽(星星峡),便出了当时大唐帝国控制的疆域D往西北行百余里沙漠,水尽,险些丧命D行径八百里瀚海(莫贺延碛)到达伊吾(哈密)D白力城(鄯善)D高昌王城(吐鲁番)D无半城(布干台)D阿父师泉(托克逊县阿拉本布拉克) , 宿于泉侧D西上银山(天山南脉库木什山,南北疆之界线)D入阿耆尼国(焉耆县)D王城(焉耆县城四十里旧城)。渡孔雀河,过铁门关,轮台,入屈支国(龟兹,今轮台,库车县境)D西行六百里,至跋禄迦国(阿克苏)D西北行三百里至凌山(阿克苏境内乌什城西部的天山别迭里山口,海拔 4284 米,出山口即出今中国境,经七昼夜翻越险峻的冰山,从高昌带来的小徒弟死 2 个,兵卒冻毙十之三四)D山行四百里,至大清池(吉尔吉斯斯坦西北部伊塞克湖,亦称热海)D沿湖西北行五百里,至素叶城(亦称碎叶,今吉尔吉斯之托克马克西南八公里处)D西行四百里,至千泉D西行一百五十里,至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D南行十余里,至小孤城(三百余户的小城,均为突厥劫掠而来的中国人)D西南行两百里,到白水城(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东北)D西南行两百里,至恭御城D南行五十里,至?@赤建国(乌兹别克塔什干地区汗阿巴德)D西行两百里,至赭时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城西五十公里处)D南行千余里,至沛汗国(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之 间) D西行千余里,至?@堵利瑟那国(塔吉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D西北行入大碛(今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大沙漠)D行五百余里,至飒秣建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北三公里处,其内城东门叫中国门)D西行三百余里,至屈霜你迦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一百公里处)D西行两百里,至喝捍国(乌兹别克斯坦扎木博尔)D西行四百里,至捕喝国(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D西四百里,至伐那国(乌兹别克斯坦篾尔甫)D西五百里,至货利习弥迦国(乌兹别克斯坦基华城)这里已近咸海,为玄奘行程中的最西之地D西南三百余里,至羯霜那国(乌兹别克斯坦以南的沙赫里夏勃兹)D西南行两百余里入山,重登帕米尔高原,先前翻越葱岭是走的高原东北边缘进入西突厥,现在则要翻越它的西部边缘才能到达北印度D山行三百里,至古代中亚向南的重要交通孔道,帕米尔高原的险要隘口D铁门关(乌兹别克斯坦南部达尔本特之西) D 出铁门,至睹贷罗国故地,沿河岸而行至坦蜜国(乌兹别克斯坦南界铁尔梅兹)D东南行数百里至活国(阿富汗北部昆都士)D西行数百里,至缚喝国(阿富汗马扎里沙夫以西之巴尔赫)D南行入揭植国(阿富汗得哈斯城)D东南入大雪山,山行六百里,入梵衍那国(阿富汗之巴米扬,有被 *** 炸毁之一百四十五尺的巴米扬立石佛像)D东南行两百余里度大雪山,至小川泽出梵衍境,翻越黑山,至迦毕试国(阿富汗喀布尔流域)D东行六百里,越黑岭,进入当时的北印度境,至滥波国(阿富汗东北的拉格曼省)D南行渡河,至那揭罗喝国(阿富汗之贾拉拉巴德)。

公元六二八年秋,玄奘进入北印度境, 从那揭罗喝国(阿富汗之贾拉拉巴德)东南山行五百里,至健陀罗国都城布路沙布罗(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D东北行百余里,渡印度河至布色羯罗伐底城D东南三百多里,至乌铎迦汉荼城(巴基斯坦阿托克之北,印度河渡......

问题三:八百里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沉底. 弱水即可实指,也可虚指。实指指的是甘肃金塔至内蒙古额济纳旗湖西新场这一段的一条河流。虚指是泛指湍急而浅不能浮舟的河流。

问题四:弱水是什么意思啊? 弱水,词语,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常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意思是对爱情专一。弱水也是中国黑河自金塔县的鼎新以下到额济纳旗湖西新村段的别称。同时有网络歌曲《弱水》,耽美作家弱水等。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弱水还有一种解释,弱者,轻也。也就是很轻的水,好像在哪一篇古文里。描写过有一条河,那里的水很轻,就连鹅毛掉进河里都浮不起来。呃...抱歉,具体的书名忘记了。 一下是百度百科的连接: baike.baidu/view/1113 希望能帮到您, 天涯文学社

问题五:弱水三千是什么意思? 弱水三千这个成语,出处有两个版本:

一:

【原文】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出处】《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 布疑阵宝玉妄谈禅”

【影响】自《红楼梦》初有影响之后,男女之间信誓旦旦就开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

二:

1.“弱水”

【出处】《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郑康成曰:‘弱水出张掖。’”

按:在古籍中,“弱水”一词亦见于《史记?大宛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传》与毕沅注《山海经》等书中。

2.“三千”

【原文】盖出于佛家三千大千世界,天台宗善言一念三千。

3.“弱水”本来意义:

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是由于水羸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因此在古书如《山海经》《十洲记》等中记载了许多并非同一河流而相同名称的弱水。《山海经》载的“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些称谓流传到现在还在用,比如甘肃省现在的地图上还有一条弱水河。“弱水”也用来特指位于西北的婆夷河或黑水河,当然也只限于特定的地理学著作。

4.“弱水”的引申意:

古文学中逐渐用弱水来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比较有名的是苏轼的《金山妙高台》中的“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这是弱水第一次与具体的数字连用。张孝祥的《水龙吟・望九华山》中也有一句“缥缈珠幢愚卫,望蓬莱、初无弱水”。其他的诗词中就很少见弱水的句子了,反到是后来的小说中用的比较常见些。

5. “弱水三千”一词的形成: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中有诗描述流沙河的险要:“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是第一次正式的“弱水三千”的说法。鲁迅先生在他的《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说道:“虽弱水四绕,孤立独成,犹将如何如何...”《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也有提到:“那道人又是怎生模样: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这里也是指遥远的意思。

再到后来弱水引申为爱河情海。这便是我们现在口边的弱水三千的意思。第一次正式的提出在《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 布疑阵宝玉妄谈禅”: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稍微少人知的是近代诗人苏曼殊的《碎簪记》,里面有段对白:“余曰:然则二美并爱之矣。**(此处生僻字,暂未找到)复叹曰:君思‘弱水三千’之意,当知吾心。又问:然君意属谁先?余曰:淑芳。”

5.“一瓢饮”

【出处】《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耿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

6.“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原义:

“弱水有三千华里那么长,水量虽然丰沛,但只舀取其中一瓢来喝。”

7. 情歌教父周传雄在2007年的全新专辑《蓝色土耳其》中主打曲目《弱水三千》。

此专辑突破性采用了RB曲风的新尝试,刷新了歌迷耳中周式情歌的固有印象。周传雄用歌声陪伴着你我一起打开心门,多一点点想像的视野与明亮的心情,就能看见这世界上其实还有许多未知的美丽风光。“蓝色土耳其”歌曲的背景弦乐带出 *** ,一种歌者的本......

问题六:若水三千什么意思 ??

问题七:弱水三千是什么意思啊!? 弱水三千

【原文】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出处】《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 布疑阵宝玉妄谈禅”

【影响】自《红楼梦》初有影响之后,男女之间信誓旦旦就开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 比较易懂的意思是,很多的水,只要其中的一小部分。引申为,对于爱情,很多的女子当中只为1个女子。整句话就是说,要对爱情专一。

二:

1“弱水”

【出处】《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郑康成曰:‘弱水出张掖。’”

按:在古籍中,“弱水”一词亦见于《史记・大宛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传》与毕沅注《山海经》等书中。

2“三千”

【原文】盖出于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天台宗善言一念三千。

3“弱水”本来意义:

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是由于水羸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因此在古书如《山海经》《十洲记》等中记载了许多并非同一河流而相同名称的弱水。《山海经》载的“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些称谓流传到现在还在用,比如甘肃省现在的地图上还有一条弱水河。“弱水”也用来特指位于西北的婆夷河或黑水河,当然也只限于特定的地理学著作。

4.“弱水”的引申意:

古文学中逐渐用弱水来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比较有名的是苏轼的《金山妙高台》中的“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这是弱水第一次与具体的数字连用。张孝祥的《水龙吟・望九华山》中也有一句“缥缈珠幢愚卫,望蓬莱、初无弱水”。其他的诗词中就很少见弱水的句子了,反到是后来的小说中用的比较常见些。

5“弱水三千”一词的形成: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中有诗描述流沙河的险要:“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是第一次正式的“弱水三千”的说法。鲁迅先生在他的《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说道:“虽弱水四绕,孤立独成,犹将如何如何……”《红楼梦贰第二十五回中也有提到:“那道人又是怎生模样: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这里也是指遥远的意思。

再到后来弱水引申为爱河情海。这便是我们现在口边的弱水三千的意思。第一次正式的提出在《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 布疑阵宝玉妄谈禅”: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稍微少人知的是近代诗人苏曼殊的《碎簪记》,里面有段对白:“余曰:然则二美并爱之矣。**(此处生僻字,暂未找到)复叹曰:君思‘弱水三千’之意,当知吾心。又问:然君意属谁先?余曰:淑芳。”

5“一瓢饮”

【出处】《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

6“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原义:

弱水有三千华里那么长,水量虽然丰沛,但只舀取其中一瓢来喝。

问题八:弱水三千只为一人苍凉思是什么意思? 绿波不解,依旧东流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晏殊《清平乐》 最近脑海里常常浮起一句话――“聚是一瓢三千水,散是覆水难收。”事实上,这句话在过去的许多诗词中都出现过,苏轼的词中写过“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西游记》中唐三藏收沙僧时有诗描述流沙河的险要: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曾提过,面对林妹妹的质问,宝玉大笑着回答:“弱水三千,我只取一飘饮。”后半句我便不知从何而来了。 读了晏殊这首《清平乐》之后,我第一个想到的,竟然又是这句话。想当初两情相悦时,承诺也是“一瓢三千水”,而如今“人面不知何处”,三千弱水就像绿波一样覆水东流。物是人非,前尘往事,当真能够随波东流,一笔勾销吗?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过去男女之间的恋情,应该比现在要单纯得多吧?精美的信笺,清秀的小字,便能将两个人的爱情刻录得如此淋漓尽致,这是多么精巧玲珑的爱情啊!细水长流,却也难免遭受离别之苦。聚也匆匆,散也匆匆,聚散两无期。红笺上昔日的点点滴滴,一字一句都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沧海桑田,海枯石烂。 鸿雁传书,思念却穿梭在云海里,随风飘散;驿寄梅花,梅残香断,等待遥遥无期;鱼传尺素,绿波不解相思苦,一意孤行往东去。只落得个独自惆怅倚西楼,遥望青山,夕阳西下,待到雁字回时,应是月满西楼。花已调,水自流,月如帘钩,钩住过往却钩不住离人的衣衫。风雨过后,哪来的“海棠依旧”?自君别后,此情难寄,早已是“绿肥红瘦”。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只怨那桃花不解风情,扰乱我心。“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是花灯不懂离愁?还是元宵月故意弄人?为何灯如故月依旧,人面却不知何处呢?秋夜的梧桐雨,敲打着心扉,彻夜无寐。看那兰堂的红烛,摇曳不定,“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无可奈何之际,但求这离愁别绪能像绿波一般,悄然东流,才不至于在眉心上下徘徊。 世事难料,人心难留。一夜西风,竟吹落满树绿叶;独上高楼,望眼欲穿的却是茫茫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相聚时,你我皆是三千弱水中的一飘;分散时,你我也只能任其覆水难收了。自古缘起缘灭似有定数,是聚是散又何必耿耿于怀呢?

《大唐西域记》卷一 三十四国(3)

凌山及大清地

国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唤。微有违犯,灾祸目睹。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或名热海,又谓咸海。)周千余里,东西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汗,惊波汩淴。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

素叶水城

清池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土宜糜、麦、蒲萄,林树稀疏。气序风寒,人衣毡褐。

素叶以西数十孤城,城皆立长,虽不相禀命,然皆役属突厥。

○窣利地区总述

自素叶水城,至羯霜那国,地名窣利,人亦谓焉。文字语言,即随称矣。字源简略,本二十余言,转而相生,其流浸广。粗有书记,竖读其文,递相传授,师资无替。服毡褐,衣皮氎,裳服褊急。齐发露顶,或总剪剃,缯彩络额。形容伟大,志性恇怯。风俗浇讹,多行诡诈,大抵贪求,父子计利,财多为贵,良贱无差。虽富巨万,服食粗弊。力田逐利者杂半矣。

千泉

素叶城西行四百余里,至千泉。千泉者,地方二百余里,南面雪山,三陲平陆。水土沃润,林树扶疏,暮春之月,杂花若绮,泉池千所,故以名焉。突厥可汗每来避暑。中有群鹿,多饰铃环,驯狎于人,不甚惊走。可汗爱赏,下命群属:“敢加杀害,有诛无赦。”故此群鹿,得终其寿。

呾逻私城

千泉西行百四十五里,至呾逻私城。城周八九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土宜气序,大同素叶。

小孤城

南行十余里有小孤城,三百余户,本中国人也,昔为突厥所掠,后遂鸠集同国,共保此城,于中宅居。衣裳去就,遂同突厥,言辞仪范,犹存本国。

白水城

从此西南行二百余里,至白水城,城周六七里。土地所产,风气所宜,逾胜呾逻私。

恭御城

西南行二百余里,至恭御城,城周五六里。原隰膏腴,树木蓊郁。

从此南行四五十里,至笯(奴做反。)赤建国。

○笯赤建国

笯赤建国,周千余里。地沃壤,备稼穑。草木郁茂,华果繁盛,多蒲萄,亦所贵也。城邑百数,各别君长,进止往来,不相禀命。虽则画野区分,总称笯赤建国。

从此西行二百余里,至赭时国。(唐言石国。)

○赭时国

赭时国周千余里。西临叶河,东西狭,南北长。土宜气序,同笯赤建国。城邑数十,名别君长,既无总主,役属突厥。

从此东南千余里,至忄市(敷发反。)捍国。

○忄市捍国

忄市捍国周四千余里,山周四境。土地膏腴,稼穑滋盛,多花果,宜羊马。气序风寒,人性刚勇,语异诸国,形貌丑弊。自数十年,无大君长,酋豪力竞,不相宾伏,依川据险,画野分都。

从此西行千余里,至窣堵利瑟那国。

○窣堵利瑟那国

窣堵利瑟那国周千四五百里,东临叶河。叶河出葱岭北原,西北而流,浩汗浑浊,汩淴漂急。土宜风俗,同赭时国。自有王,附突厥。

大沙碛

从此西北入大沙碛,绝无水草。途路弥漫,疆境难测。望大山,寻遗骨,以知所指,以记经途。行五百余里,至飒秣建国,(唐言康国。)

○飒秣建国

飒秣建国周千六七百里,东西长,南北狭。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极险固,多居人。异方宝货,多聚此国。土地沃壤,稼穑备植,林树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马。机巧之技,特工诸国。气序和畅,风俗猛烈。凡诸胡国,此为其中。进止威仪,近远取则。其王豪勇,邻国承命。兵马强盛,多是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

从此东南至弭秣贺国。(唐言米国。)

○弭秣贺国

弭秣贺国周四五百里,据川中,东西狭,南北长,土宜风俗,同飒秣建国。从此北至劫布呾那国。(唐言曹国。)

西游记51到100回的地名

西游记51到100回的地名有8个。吉尔吉斯斯坦西北部伊塞克湖,素叶城,千泉,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小孤城,笯赤建国乌兹别克塔什干地区汗阿巴德,窣堵利瑟那国,屈霜你迦国。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61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