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信仰与人生法义心得(第六课信仰与人生法义梳理)

学佛百科2023-03-27189

《信仰与人生的关系》心得分享

丽程焦点团队,初级4期  赵霞

坚持分享第206天,20211103

  第6课《信仰与人生》心得分享

本课法义梳理:

  本期法义讲到了信仰对于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导师立足于佛教信仰,从六个方面开显了信仰对人生的意义:1.信仰可以建立道德准则。2.信仰可以引导精神追求3.信仰可以使人心态超然4.信仰可以培养慈悲大爱,5.信仰可以解决生死归宿,6.信仰可以帮助找回自我。引导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信仰。

学习心得:

    这节课中告诉我们信仰可以建立道德标准,这一点我很感同深受,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智慧、幸福、安乐、自在的人,善心所和道德行为可以造就健康的人格,高尚的生命品质,当我知道并意识到善行可以使自己正向成长,而不善行会在生命中留下不良记录,因此,为了对自己负责,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为了追求更高的生命品质,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遵守道德原则,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的道德行为,社会将会多一份安宁!

  请相信: 世界上所有的惊喜和好运,都是你累积的人品和善良。人品善良 ,自律努力 ,会带给你想要的人生!

 

 

人生信仰心得体会怎么写

生活与信仰

每一种宗教都劝人要有信仰,但是究竟要信仰什么呢?古人说:就有道而正焉。良禽也知道择木而栖,忠臣也知道就明君而仕,何况信仰,也要选择好的对象。那么,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这个问题不能不去探讨。

(一)信仰实在有的

我们选择信仰的对象,应该审察它是否真实存在。譬如我们选择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确实存在。佛陀有出生的国家,诞生的年月日,养育他的父母,他有兄弟亲族,他更有出家、修行、成道的经过记载,佛陀的事迹,历史上是明明确确载录的。释迦牟尼佛不是子虚乌有人物,凭空杜撰的上帝;也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换句话说,我们佛教徒所信仰的对象,他在历史上是经得起考据证明的。因此,我们要信仰什么?我们要信仰实实在在存有的对象。

(二)信仰道德高的

我们交朋友,要结交品德高尚、人格圣洁的人,因为他可以引导我们向善向上,古人说:「无友不如己者。」又说:「水往下流,人往上爬。」如果我们所信仰的对象,要我们去杀生害人,超向下流,那么,信仰他不但没有助益,反而有害。我们必须了解,我所信仰的对象,他的德行有没有清净?他的慈悲有没有具足?他的人格有没有完美?如果他具备了,那么这样的对象,才值得我们去信仰、去皈依。释迦牟尼佛是功行圆满的觉者,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的,跟随这位人天的导师,可以使我们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三)信仰能力强的

我们爬山需要拐杖做支柱,我们的人生也需要一枝强而有力的拐杖做我们的依怙。从小我们接受师长们博学多能的提携,才能渐渐的免于童呆;我们信仰的对象,也必须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以引导我们走向正道。《佛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我如良医,应病与药。」相信善导的指津,可以走上光明的道路,到达目的地;相信良医的诊治,可以获得阿伽陀药,治疗烦恼疾病。历代仁君贤者,英雄好汉,一般民众,为什么愿意接受他的领导?主要就是因为他的能力很强。狮子可以做兽中之王,大鹏可以作鸟中强者,都是因为它们有特殊的能力。人也是一样,如果信仰的对象具有强大的力量,彷佛人生有了后盾,我们才能因他而获致幸福。

(四)信仰戒行净的

戒行清净的人,一切的行止都合乎戒规,我们依从他,言行自然合乎正道,不会出轨。如果我们信仰的对象戒行不清净的话,好比违反交通规则的汽车,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我们跟随他也就太危险了。我们所信仰的对象——伟大佛陀,是戒行最严谨清净的觉者,他不仅自持严格,并且制定许多的戒法来摄化弟子们的身心。经上记载: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园主人托钵水果,园主人请他自己摘取,这位尊者回答说:「佛戒上说比人高的树,不可以爬上去。」园主人请他用手把果子摇下来,他又说:「佛戒上说不可以摇树取果子。」园主人为了表示诚意,只得亲自攀下树枝请他采摘。那知道他还是坚持说:「佛戒上说不可以自己动手取果子。」园主人不得已只好双手捧著果子献给他说:「我供养您!」这段故事是说明「不予而取」而犯戒,佛陀的弟子为了坚守此戒,宁可不要果子。以现代来说,没有得到他人同意而拿了人家任何的东西,那怕是一针一线,都是犯法的。如果人人能遵守,社会上就没有抢劫偷盗的行为了。如果我们能遵奉佛陀的教法,所修的戒行才能清净无瑕!

(五)信仰正法圆的

我们信仰的对象,要具有圆满的正法。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正法。佛法的道理,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任何的时、空、人、事,而不是用在此人身上很适合,用在那人的身上就不适合。或者用在此时很恰当,用在另外一件事上就不恰当。因为佛法超越时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圆满的。社会的学问五花八门,我们要选择最正确、最圆融的为我们的指南。春秋时代黔娄之妻的「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名言,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所赞美与运用。信仰了圆满的正法,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不但可以得到许多正确的指示,并且能够建立圆满的人生。

(六)信仰智能满的

「成佛之道」一书中有两句话:「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平常我们看到案桌上供奉的佛像,就误以为是佛陀的身体,或者以为佛陀在世时,那种庄严相好的色身是佛陀的真身,其实佛陀是以正法为身的;佛陀的寿命也不是住世八十年的人间岁月,佛陀是以无尽智能为生命的。世俗的知识是有漏的,人间的寿命是有限的。而正法为身体,正法是遍一切时处,无穷无尽;智能为寿命,智能是清净永恒,无量无限的。我们信仰的对象,他的智能完满无缺,我们跟随他学习,将来可以获得充满智能的生命,以此而贡献社会大众。

俗话常说:「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个人交错了朋友,毁了一生的前途;我们对于对象的选择,怎么能不小心谨慎?更何况是信仰的对象,更应该仔细抉择!

信仰的人生感悟

宗教信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我收集整理的信仰的人生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信仰的人生感悟1

信仰是人类的灵性,信仰打开了人们命运的窗户,为信仰而生活着的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信仰是非常熟悉的名词,什么是信仰?

信仰,就是相信人的命运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地存在着,并且值得为它而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它而献身。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为了信仰而抛弃自己的名利、地位、金钱财富、甚至生命,面对死亡仰天高歌的人不泛其人。

信仰,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像日月星辰一样在人们头顶上照耀,人们非常相信它、仰望它。但,信仰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得到,而只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信念。也正是因为看不见,反而更坚定了它的神秘力量。

信仰,可以使一个软弱的人变得坚强,使至成为一名视死如归的战士。信仰犹如一把宝剑,要经过无数次的煅烧才能锋利无比。信仰又像一块埋藏于深山的璞玉,雕琢之后更显其价值连城。

信仰是内心的光,不但照亮了你的人生之路,也会使你的命运之屋打开一扇窗户。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走,不辩方向、没有目的、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

宗教信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若把宗教信仰只理解为对一切神秘事物的敬畏和膜拜之情的话,那么,在动物中间同样能找到这些情感的踪迹;某一动物对自己主人的深情,也表现出百分之百的顺从和畏惧等情感,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宗教心理的萌芽。

达尔文说;一条狗仰面看它的主人,也像人类瞻仰上帝一样。

虔诚是对待信仰的一种态度,而不是信仰的本身。真正信仰宗教的人必然是虔诚的,而虔诚的人未必都有真正的信仰,因为,一个本无真正信仰的人,也能做出虔诚的姿态来掩饰其伪善的面孔。

信仰未必就要皈依某一种宗教和信奉某一位神灵。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为自己的人生轨迹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那末,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作为一个生灵,信仰越普遍,生灵的层次越高,认识命运的.境界也越高。

生不愿来,死不愿去,这是每一生灵的必然。灵魂原存在于天界,婴儿呱呱落地的第一声啼哭,就像是被上帝从天堂的窗口里扔出来,迫使到人世间来受罪,灵魂留恋于天堂,不肯来这罪恶和痛苦的人世,于是在这一刹那,发出了惊恐的哭叫。当在人世间生活了几十年,才感悟到人世间虽然有着种种的痛苦、烦恼、不幸、不平和不公,总感到人到世间来并不都是受罪的,却却是来享福的,前世被扔出来的窗口似乎并不是天堂的窗口,却却正是地狱的窗口。而在老至将死的时候,却又对人世恋恋不舍,不愿再被抛进回入这个窗口,“好死不如恶活”,无可奈何之下,便都会流下不忍决别的伤感泪水。只能自己哭着来到人世,又被他人哭着离开人世。

信仰的人生感悟2

席慕容说:每个人都有很艰难的岁月,但是大多数时候,那些艰难的岁月最后会变成整个生命中最精彩的日子,如果你能挺过来的话。

我基本上是不会去抱怨自己的生活的,这并不是说,我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或许,还恰恰相反。我之所以不抱怨,是因为我觉得,人活着,就应该充满希望。让这个信仰深深的扎根在心中。

那么当我,即使处在很难很难的境况时,我也不会丧失希望,而且我会不停的跟自己说,等着瞧吧,过一阵子,生活就会好起来了。当我这样去想的时候,我发现,生活真的变好了。

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是这样子的。我也常常抱怨上帝,我讨厌我的生活。在我看来,上帝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情都给了我,我整天闷闷不乐,也没有什么心情,什么事情也不想干,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我的抱怨而变好,反而越来越糟糕。我急切的想要摆脱这种处境。于是我终于鼓起勇气,试图逃离了我的生活。

当我走在天地间的时候,我猛然发现,天很蓝,地很宽,云很淡,风很轻,风景很美。那一瞬间,我才知道,我才知道,我错过了多少美好的东西。那几天,我一直不停的把自己放在阳光底下,我想这样,我阴暗的心灵或许会好受很多。

当我看见那些与病魔抗争的人们,我突然觉得,我还很健康,我是多么的幸福啊。当我看见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我意识到,我还有一个家,我是多么的幸运啊。当我看见那些在大街乞讨的小孩时,我忽然想起了我的朋友和亲人。

于是我几经转折,我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当我回来的时候,我明白了,原来我的生活一直都很美好。从此以后,我重新开始审视我的生活,我相信,我还是幸福的,我的身边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

生好像总是很喜欢跟我们开玩笑,当你在感慨你自己多么不幸的时候,一回头,你发现,比你不幸的人满大街都是。生活,因为比较而真实,幸福,因为比较而存在。只是我们,需要始终如一的对生活有所信仰,慢慢的,你会发现,你的信仰,让你在自由的在人生的大海中乘风破浪。

信仰的人生感悟3

这是我眼中的现世:所有的利益都集中在大城市,在那里,铁石心肠的野心家可以大显身手,其余的人则路断车轮生四角。城市在侵略乡村,乡村则在模仿城市。我们迷失在慢性自杀般的孤立之中,对我们的出生地茫然不知,切断了与过去的所有联系,被迫生活在匆匆忙忙的现实,像尘埃一样被吹向广阔无垠的平原。故土已经变得无关紧要,因为我们的心灵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寄托了。

然而生活仍有希望,我们仍有希望。希望来自力量--如果不感到自身充满力量,就不可能有生活;力量来自信仰--如果没有坚如金石的信仰,生活就不值得过。

别害怕生活,要相信生活是值得一过的,而信念将帮助我们创造这一事实。生活是一场真正的战斗,有信仰的勇者才能得救。

我们所说的信仰,是世俗意义的信仰,而非宗教意义的信仰。这信仰翻译成一个字,就是爱。

一旦我们有爱,生活就开始有意义。一旦我们将责任赋予爱,生活就持久而丰盈。一旦我们在充满责任的爱中发现诗意,生活就再也不可能被毁掉。

所有爱情都是短暂的,爱情到最后要维系下去,只能变成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复合体,变成责任的主体和客体。责任就是为所爱者许下无需说出的大小承诺,然后一一实现。责任听起来不浪漫,但我觉得它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东西之一。

不过,仅仅拥有责任感还不够。如果说责任是爱的骨骼,那么诗意则是爱的血肉。海德格尔引荷尔德林的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一句非常深刻的话,触到了人类生活的本质。生活若没有诗意,可能沦为一张纸币;这诗意若没有爱,则可能走向纳粹美学。

当然,我们也承认,生活常是令人震惊的单调和雷同。但你若有勇气,就要战胜这种单调,要在单调中保护生活。诗意即是生活最大的保护伞。那么,如何让生活充满诗意?有三个好法子:重返天真、浪漫付出、共同梦想。

重返天真意味着,你要让自己的目光变得清澈,心脏变得干净,皮肤变得敏感而双脚穿上童鞋。你在人面前,再不用堆上世故的微笑,也不用戴上消毒的口罩。你们是爱人,不是需要厮杀的黑帮,或者相互猜忌的敌人。你们应该像孩子一样,无拘无束地交谈,毫无保留地做事。

浪漫的本质是付出--出人意料的、富有想象力的以及有一定难度的付出。浪漫不一定需要大场面,尽情运用你的创造力,让生活洋溢细小的温暖,即是浪漫。浪漫没什么禁忌--也许唯一禁忌只是自私。

共同梦想可以让诗意持久,实现梦想则会让生活达到巅峰。我们不妨设计两个梦想,一个大梦想,一个小梦想。大梦想终生未必实现,但要持有;小梦想两三年内或可碰及,乃至实现。大小理想的具体内容,因人而异,但一定要有,这样我们才能携手驾驭灵魂的马车往高处行去。

即使穿越每一条路,人也永远不能发现灵魂的边界--它拥有的范围如此之深广。生活永远是一场探索,一种实验。这种实验需要被检验。苏格拉底说得再好不过了,"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用什么来检验?用理性,也用情感,更用信仰。

让我们低声吟诵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感人至深的话,带着信仰重新走上生活之路:"第一要真诚,其次要善良,最后还要我们永不相忘。"

让我们返乡。再次爱上某个人,某件事,某个地方,就是返乡。灵魂的噪音只有在爱的故土才能得到过滤、平息。当我们爱着,我们就已经回到故乡。

读后感:信仰与人生

关于信仰与人生,我们需要面对的人生永恒的困惑,也是济群法师提出的人生五大问题:

何为幸福?

当我们忙忙碌碌于为生活奔波时,我们会想着等有一天积累足够财富后,我们就会更幸福一些,常理来看幸福确实和物质基础有关,但当我们一个个物质目标达成后,我们也还经常有很多烦恼,也不见得就比之前还没有这么多物质条件时候幸福,所以幸福不仅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享受已经获得的物质。导师告诉我们惟有从源头上消除内心的恶性需求及烦恼,才能获得解脱,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我是谁?

我们凡夫很少追问“我是谁”  这样富有哲理的大问题,也常常容易误以为物理现象存在的色身就代表着我,或者把平时各种情绪(喜怒哀乐)代表着我,但不管色身或情绪都是一直在变化的,并不能代表永恒不变的我,正是因为这样的误解,我们会太在意我自己,凡是以我为中心,但我们所不知道的是我们执着在意的这个“我”并不是真正的我,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一个“无我”的思想,这个“无我”并不是说就不存在我们看得到摸得着,喜怒哀乐的我,无我所否定的是各种加诸于“我”的错觉或错误观念。

如果我们能认清“我执”带来的伤害,真正的遵从“无我”的心态,那么我们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是把“我”的掌控主权拱手让人。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我们中国人比较避讳谈论死亡,但其实死亡无时不刻在威胁着我们,尤其现在996情况下的年轻人猝死现象频繁见于新闻报道中。从唯物论角度来看,人走灯灭,一生苦短,从这个角度很难去评判生命到底有什么终极意义。佛法告诉我们今生只是生命长卷中的一个章节,在其前面有着无穷的过去,在其后面有着无尽的未来。

这个和轮回观有关系,和我们常人信奉的唯物观差异比较大,需要一定修行后才能理解并接受。佛陀很重视我们当下的努力和修行,因为当下正好是过去和未来的重要衔接点,当下的状况正是由过去的积累而来,而未来又是由当下的积累而造就的,所以只有把握好当下,才能把握未来,成就美好的人生。

何为命运?

不同人对于命运有很不同的理解,基督教信奉的是上帝的保护,佛陀说的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的,这和我们常人理解还是比较一致的,但其实佛法还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佛陀告诉我们因缘因果,因是主要条件,缘则是次要条件(比如外部的环境及力量),因缘和合才造就了一切现象的发生,我们只能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我们每个人都常常在正面的心念和负面心念之间拉锯,我们需要通过修行不断调整轨道,强化正面心理,淡化负面心理,因为每天的习惯积累会形成我们的性格,而不同的性格又会发展成为我们不同的生命品质,这也就决定了命运的不同走向。

因此,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的,我们从改变自己的心行开始,痛下决心改变自己负面的惯性轨道,就能更好的筹划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

活着为什么?

对于一般人来说很少去思考活着为什么,但这又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探讨人生意义的关键问题。佛教认为每个生命都具有潜在的如佛菩萨意义的高尚品质,也就是众生本具佛性。在每天的奔波中,我们凡夫不断在制造各种烦恼,但同时我们也具有自我解除烦恼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并开发自身的潜质,完成我们自己生命版本的升级。

当我们对自己人生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尤其触及心灵深处,本文中济群法师提出的人生五大问题,这是我们人类永恒、共同面对的问题和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我们的心灵是无法真正安宁的。反之,如果我们能通过不断的修行,更好的解答这些人生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可以清晰筹划自己的未来,通过当下的努力,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浅说信仰与人生的关系

信仰,信而仰之,人生,人的生活,人的一生,信仰具有指引作用,确立一个信仰是一个过程,思考和经历,好的信仰对人生有重要意义;

不好的信仰则会阻碍人的发展与成长,乃至造成破坏,选择信仰要慎重,遇事敢分析情况拿出措施或结论解决,自己敢对自己负责,接触知道实际,平等待人,有自己思考感悟。

信仰,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是我们的精神寄托,缺少信仰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扩展资料:

很多人都认为幸福就是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可如果一旦你获得了丰富的物质,你就会发现只有物质上的满足是不会幸福的,幸福是需要精神支撑的,幸福是需要有信仰的。

信仰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必不可缺的,很多人把信仰和迷信联系在一起,可是信仰绝对不是迷信,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如果你认为信仰就是迷信,那这就是你无知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信仰,只不过信仰的对象和方式不同罢了。就比如求学过程中,我们对知识充满信仰;走向社会,我们对名誉、财富充满了信仰。

所以,信仰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

很多人一提到信仰就想到了鬼神之说,就想到了算命,但是信仰绝对不是迷信,信仰而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尤其是佛教,佛教讲究世事无常,认为所有的算命都是外道。佛教讲究因果,有因必有果,如果你自己不努力,你自然得不到果,但如果你努力了,自然会收获果。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76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