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念佛人不要执着往生品位吗的信息

念佛不在品位当中,超越品位阶级
第二十六点显念佛功超定散二善,是故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
在《观经》的结尾,释迦牟尼佛就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定善也好,散善也好,就不交代给阿难了。然后赞叹念佛之人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这时候也不讲定善,也不讲散善了,只讲念佛。
善导大师就解释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非常明显,定散二善的功德不如念佛。定散二善的目的是为归念佛,所以“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关于这方面的教理,可以说是一个专门的议题,今天就不详细说明了,大家听播经机就非常清楚了。
关于念佛直入报土,这是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所说的。“报土”就是超越品位阶级的境界,叫“无为涅槃界”。
关于这一点,上人也说了:只要念佛,就可以进入报土,不在品位阶级当中。这句话意义非常深妙,如果不经过解释,一般人很容易误解。可是,这才是真正的净土宗、纯正的净土法门的特色。
那我们就要问了,《大经》讲三辈,《观经》讲九品,这都是白纸黑字的经文,那怎么说念佛超越品位呢?
白纸黑字的经文,昙鸾大师一定是认识的,善导大师也一定是认识的。那我们要问一问,“善导大师,你怎么说‘五乘齐入报土’呢?昙鸾大师,你怎么说‘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呢?天亲菩萨,你怎么说‘平等一相’呢?”“等无讥嫌名”,“‘等’者,平等一相故”,“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难道这些菩萨、祖师看不懂三辈九品的经文吗?
要知道,三辈九品是方便说。
佛法有方便义和真实义。我们讲“深义”,就是要讲它背后的意义。“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如果依文解义,就会误解。
昨天晚上也有莲友问到这个问题,我想这个问题三言两语也讲不清楚。如果大家不理解的话,也没关系,不要堵在这里。有的人不了解,老是像一块石头哽在那里,“念佛到极乐世界就成佛,连三辈九品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想不通!”
这个只要不影响你往生就可以了,你想不通也没关系,暂时放一放,到了极乐世界自然就通了,到了极乐世界你再看一看是不是有三辈九品,这里讲再多也解决不了你的问题。
就像做梦一样,你梦里想得再怎么好、再怎么符合逻辑,说话再怎么有道理,等你醒了,你会发现荒诞不经,对不对?梦里不亦乐乎,好像真的不得了,一醒来发现梦里讲的话都不合逻辑,都没有用,通通作废,荒唐得很;但是在梦里都觉得很真实。
你现在在娑婆世界就是在做大梦,你在这里想象极乐世界,将来到极乐世界就会发现通通作废,都是白想,没有用的。你没有智慧,昙鸾大师、善导大师从极乐世界来告诉你,你又不相信,那只有等你去了才知道。
慧净上人在这里也说到了,三辈九品,念佛并不是说一定在下下品;是为了极恶最下之机,显极善最上之法,才说在下下品的。
三辈九品是开合的不同,三辈文当中每一辈都说“一向专念”,所以九品也一定都有念佛的。大家可以看《观经》九品文和《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文。
从这一点就知道,念佛不在品位当中,超越品位阶级。
怎么知道呢?
我问大家,如果拿一个小锤敲你的头,你的头会疼吗?那敲手呢?敲腿呢?敲脚趾头呢?为什么会感到疼?因为是一体的,因为我们有神识,世间叫“灵魂”。那么请问,这个神识是头吗?是脚吗?是手吗?是腿吗?我们的神识是不是超越身体的四肢和头目手足?它本来就不是肉体,但它遍布在肉体的每一个部位。正因为它不是肉体,它超越了肉体,它才分布在任何一个部位当中,它和肉体不是一个境界的。所以,我们不能说神识就是头,就是手,就是脚。
我们不能说念佛就是落于哪一个品位阶级,因为念佛在上品也有,在中品也有,在下品也有。
善导大师解释三辈文说: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上辈也念佛,中辈也念佛,下辈也念佛,说明念佛就是三辈九品一切众生根本的神识、灵魂,它就不可以限定在品位当中。
再打个比喻,像一棵树,树根有没有水分?树干有没有水分?树枝有没有水分?树叶有没有水分?那么请问,水分是树干吗?是树根吗?是树枝吗?是树叶吗?都不是。水遍布在树的每一个部位,但它跟树不是一个级别的。所以,念佛既然遍布在三辈九品当中,就说明它是超越品位的。不能说水就一定是树根、一定是树枝。
所以,念佛不落于品位当中,大家要了解。三辈九品是根据行善的功德大小来定的,而念佛的功德如虚空一般,怎么可以把它定品位呢?
既然念佛超越品位阶级,为什么《观经》九品只在下品讲到念佛?
上人说了四点:
第一,“摄机意”。显示摄受众生根机不一样。三辈都说一向专念,那就说明本身是总摄万机、超越品位,不在品位当中,三辈九品只是反映众生本来善恶的机类。这个要好好理解,大家可以看书。
第二,“显胜意”。《观经》为什么在下品说念佛往生呢?因为只有殊胜的教法才可以救度极恶的众生,所以说念佛超越品位阶级。
第三,“抑止意”。下品下生是恶人,恶人念佛虽然同样往生,但是说在下品,就有抑止造恶的意思,希望我们行善来念佛;并不是说念佛只能下品往生。
第四,“随他意”。因为《观经》是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所请而讲的。韦提希夫人请求“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所以先说十三定观,释迦牟尼佛又自开散善。韦提希夫人就以为定善很殊胜,所以随着她的话讲,“定善好”,讲完之后再讲散善,慢慢讲,最后讲到念佛。她认为定善功德最殊胜,散善次之,“念佛嘛,不过是口中称念而已”,释迦牟尼佛就善巧地随顺她的心意来讲,所以把念佛放在最下。
如果随自意,怎么讲呢?释迦牟尼佛最后就随自意了:
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那就不谈定善、散善了。
《阿弥陀经》是随自意,无问自说。说什么呢?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这个“少善根福德因缘”就是指《观经》的定善、散善。定善、散善跟六字名号一比,那太少了,“少善根福德因缘”,这样不行。
不行的话,修定善、散善回向能不能往生呢?如果说不能往生,《观经》上品、中品不就是散善回向往生的吗?
关于这一点,我在《阿弥陀经归宗解》中有详细的辨析,我把答案告诉大家:如果单单依靠定善、散善是不能往生的。
所以,善导大师就说了: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怎样才能往生呢?
“三心回向”,定散二善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归投阿弥陀佛,靠念佛附带着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去。
所以,修定散二善之所以能往生,不是靠定散二善本身的力量,是靠了佛的力量。
善导大师就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光靠定散二善的力量是不够的。单独念佛能往生,单独定善、单独散善不能往生,定散二善一定要三心回向靠上念佛才能往生。
打个比喻。我们如果坐上大船,可不可以到彼岸?可以。如果不上大船,我们坐在船的踏板上,单独靠这块板能到彼岸吗?不能。这块板如果挂在船上,靠船附带着能不能到彼岸?能。
这块板就代表定散二善。修定散二善要回向,搭块板给你过渡一下,好靠上念佛这艘船,靠上念佛的船才可以搭顺风船,这样回向才能往生。
如果不靠念佛,不用“三心回向”这个“钩”挂上六字名号大愿船,光靠修定散二善想往生,还早着呢。
“这样行吗?那样够吗?”你自己都在怀疑,当然不够。
搭一块板是让你上船的,如果顺这块板直接上船了,“定散二善,为归念佛”,上了愿船当然稳当,就安心了。有的人爬了一半,就停在这块板上。不过,这块板随着船一开,也跟着走,那你也可以到彼岸。但是,不要以为是这块板让你来的,“我为什么来了?是这块板把我拖来的”。这块板为什么能来?是大船拖来的。
所以,不是你定散二善本身的功德能往生,是因为三心回向,靠上佛的愿力,把你强拉硬拽,拽过去的。拽过去之后,你还不明白,还以为是定善、散善这块板成就的。那怎么样?“疑惑佛智,五百岁不见诸佛”,何苦呢?都跑去极乐世界了,还落入胎宫之中,五百岁不见诸佛。
这就是不了解,不明信佛智。
善导大师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这就是指定散二善。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我们一定要通过定散二善的修行,归入一向专念,这是千稳万当的。
定散二善修行回向,有得往生的,有不得往生的。回向得往生的,少之又少,“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即使回向得往生,也是靠了阿弥陀佛的愿力。
如果执著于自己定散二善的力量,就会越念心越刚硬,跟阿弥陀佛隔得很远。这样,往生就没有把握。
——净宗法师
执着是什么?天天坚持念佛的人就不执着了吗?
圭峰大师说:「息妄是要息我执之妄,修心要修妄念的心。」如果我们能把我执、妄想止息住,与佛的境界就不远。当我们还做不到时,可以用禅宗的这些方法,凝心住心,专注在一个境界上。譬如,我们净土宗念佛,念佛就是住心观静的方法。我们将心住在西方的境界上,住在这句「阿弥陀佛」的境界上,这个方法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但是,到你心地清净时,你不能执著这个方法,执著这个方法就变成病,你就不能得一心不乱。若要想证得一心不乱,心清净时,法门也要舍弃。这个舍弃,不是叫你不念佛,这又错了,又变成执著。念佛而不执著,我们常说的三轮体空,「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一天到晚佛号不间断,虽不间断,这里面不执著有能念的我相,也不执著有所念的佛号的相,所谓是「能所双亡」。这样,一心的境界自然现前,与此地所讲的理论没有两样。
++++++++++++++++++++++++++++++++++++++++++++++++++++++++++++++++++
第一个问题:离四相、超六道、破四见,入一真法界,我们是用念佛的方法入一真法界,还要不要念佛?要念佛,这算不算是执著?算是执著,有执著则不是一真法界;若不执著,念佛会不会是无想定、断灭空?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有,不止一个人有。离四相、超六道、破四见,入一真法界,这里面有功夫浅深的差别。功夫浅的破四相,还是出不了六道。怎麼晓得?我们在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读过,须陀洹破了四相,没出三界,他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出得了六道。可见得破四相有功夫浅深程度不一样,破四见当然亦复如是。四圣法界里面就是破四见的,四见破得深,入一真法界;破得浅,那还是声闻、缘觉、菩萨、佛,所以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
入一真法界还要不要念佛?你去问问普贤菩萨,问问文殊菩萨,文殊、普贤都念阿弥陀佛。你不念阿弥陀佛当然也可以;换句话说,入一真法界还要求生西方净土,这个我从前讲经讲过很多遍了。我自己归心净土,就是读《华严经》这个心才发起来的,才明了了。文殊、普贤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为什麼要往生极乐世界?他们往生极乐世界是真的,不是表演的。我们在佛经里面读到,华藏世界从初住菩萨要到圆满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圆教初住算的,没有证得圆初住以前不算,要这麼长的时间。到西方极乐世界,很快就成就;换句话说,把你成就的时间大幅度的缩短。所以文殊、普贤要去,不但要去,而且还普遍劝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求生净土,到那边成就快,「花开见佛悟无生」。
念佛算不算执著?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执著能念佛,不执著也能念佛。经上常讲:「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是没有执著。没有执著,念不念?念,佛号从来没有停止过。你如果能不念,你的心是清净的。会不会变成无想定、断灭空?那是你不念佛的时候,心里是无明,这就是无想定、断灭空。如果你心里面是智慧,世出世间、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通达明了,那你就不是断灭定、不是恶取空,你生智慧。所以「明」跟「无明」要能辨别。
如果我们是无明,那你不念佛求生净土,你怎麼办?境界太高了,我们凡夫做不到。你要是真的入这个境界,四相四见,不要说是深的功夫,很浅的功夫,你能破掉一点,今天佛家的经卷一展开,你都通达,你决定不会有障碍。你经卷一打开的时候,你还不了解,还讲不出来,你的四相四见一毫一厘都没破,你不念佛求带业往生,你还有什麼指望?决定搞六道轮回。这是我们自己必须要晓得,利害得失太大太大了。
什麼人真正有福?有自知之明的人有福了。我们今天不要跟古时候高人比,跟近代也不算太高的、中上层的人比,我们都比不上。你看看民国初年在家居士,杨仁山居士、丁福保居士,我们从传记上看看,人家真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学多闻,我们怎麼能比得上人家!我们今天读了多少书?我们能知道多少事?这样一比较就知道自己不行,知道自己差太远了。民国初年这些学者,世出世法都通达,中国东西通达,外国东西他们也通达,他们到外国去旅游过,到欧洲去过,到日本去过。我们今天轻视他们,没有把他们看在眼里,自以为是,自己不知道造作无量无边罪业,随顺烦恼习气,无非是功利在作祟。
我过去在美国,美国同修告诉我,有一个法师专门批评这一些有身分、有名望的法师大德,有的时候他邀请来,有的时候到美国去拜访他,他当著他的信徒呵斥、辱骂。目的在哪里?让信徒晓得,我这个师父不得了,你看看这些法师都是世界上有名的,见到我的师父,被我师父骂得这个样子,我师父是世界第一。这种事情不是现在才有,古时候就有。我对於这样的大德是敬而远之,他也曾经找过我,我也知道一定会被他狠狠的骂,教训一顿。他约我第二天到他的大道场去,我回来之后打电话,我明天有事情不能去,他气得不得了,他没有办法当面骂我。这种手法是破戒、犯罪,死了以后都堕落,图一时痛快,争一时的名利,不知道后果不堪设想。人为什麼要造这种罪业?
诸佛菩萨谦虚忍让,无论对任何一个人,对造作极重罪业的人,也是很尊重,也不可能去侮辱你,规劝你用和颜爱语,让人家感恩戴德,改过自新,这是真正教人,真正爱护人。为什麼中国佛教,过去祖师大德建一个道场,山门门口要把布袋和尚的像供在那边,这是什麼意思?我们要记住,佛是教人笑脸迎人,佛教人「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能包容。善包容,恶也要包容,经上佛不晓得说了多少次,「不憎恶人」,他本性不恶;这个连世间法都知道,《三字经》里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为什麼会变恶?一时糊涂,一时迷惑。马鸣菩萨《起信论》上讲得很清楚,「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一时糊涂是本无,所以他是一尊佛。什麼时候清醒过来,他是个正常佛,现在是个不正常的糊涂佛。所以诸佛如来看十法界众生都是佛,看地狱众生都是佛,你就能成得了佛。你还要分别这个世间有善有恶,有好有歹,你是凡夫,你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这些大乘经论讲得太多,讲得太详细。
离开一切执著,什麼都不执著了,你就超越六道;一切都不分别了,世出世法都不分别,才能超越十法界。一切不执著是破相,一切不分别是破见。破相,我们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破见,生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这是西方世界四土,我们要懂得。所以真正在这世间短短一生当中,争取殊胜的净土,这是最聪明的。靠自力,难!我们今天完全靠佛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威神的加持。我们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断,只要一心念佛,这念佛的功夫能够把分别执著伏住,分别执著确实没断,但是它不起作用,我就执著阿弥陀佛,我就分别阿弥陀佛,其他的我统统不执著、统统不分别,这叫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这是换对象,我依旧有分别、有执著,世出世法我都不分别、都不执著了,专门执著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个我们有把握,所谓「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我们要明白这个大道理。
今天我们会集本提出来十几年了,遭遇到这个大灾难,很多人来毁谤、来批评。不要紧,这个灾难夏莲居居士说过,到什麼时候这个灾难解除?夏老居士说底下一个猴年,下个猴年是两千零四年。他在往生的时候,跟黄念祖老居士这一班守在他面前学生说过,上一个猴年(壬申)到底下这个猴年,这十二年是邪魔外道势力达到颠峰,法弱魔强,佛应当用最低的姿势保全著自己。等到他的好运走完了,他也要衰,风水轮流转,现在转到他那边去了。他的运衰了之后,正法将来还要挽救末法九千年苦难的众生。夏老话虽然没有说得很明白,里头就有暗示,这个时段里有大灾难。他讲的这个时段,你看跟《圣经密码》里面所讲的,跟《西方古老预言》里面所讲的,时间真的是不谋而合。所以我们现在也要提高警觉,有很大灾难。
但是灾难不要害怕,决定不怕死,问题是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个重要。我们学佛的人,大概基本上都肯定决定有轮回,决定有三世。所以生死,舍身受身就像换衣服、脱衣服一样,走的时候,无论什麼方式走,无论是什麼状况之下走,欢欢喜喜的走。欢欢喜喜的走,你的去处一定好;非常痛苦的走,你的前途就不好,就会往三恶道去。欢欢喜喜的,决定是三善道。
可是我们三善道都不希求,我们决定希求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去?决定有把握去,万修万人去,问题就是你愿不愿意。你真正愿意去,你就遵守世尊的教诲。修学的基础很重要,多少人为什麼念佛念得很认真,都不能往生?不是念得不如法,他的心行不如法。
我们一定要记住,《观无量寿佛经》世尊教给韦提希夫人的「净业三福」,那是基础。这个基础是什麼?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虽然念佛,还要上善,我们不是善人,到那里去人家不欢迎。阿弥陀佛慈悲欢迎你,那个地方大众不欢迎你,大众都是上善,上善你一定要修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前面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不是上善,是下善;再加上「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中善;再加上「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上善。所以我们要力求上善,这样念佛往生,我们品位就高了。
心量要大,决定要能够包容。连新加坡许哲修女都能做到「不见世间过」,六祖在《坛经》里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她都做到了。一百零一岁还像个年轻人,像个三、四十岁的人一样,你看她除了头发白,牙齿掉一个,其他什麼毛病都没有,爬上这个桌子跳下去,没事!什麼原因?不见世间过,一生没有发过脾气,一生没有厌恨任何一个人。人家跟她不能相处,回过头来检点,「我自己做不好,我自己做人不好,让人家不高兴」,从来没有说别人不好。所以她相信老天爷会保佑她,这是真的。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孝顺祖先,你就会得到你的祖宗保护你,历代祖宗保护你,你能够孝敬三宝,依教奉行,诸佛菩萨、天龙善神保佑你,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一丝毫怀疑都没有。
所遇到的一切,都是我的恩人,对我都有恩德,替我消灾,感恩戴德。所以我对於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都感恩戴德。我修学功德回向给他们,他替我消灾,使我不断的向上提升,在智慧、在德行都向上提升。你们亲近我的同修应当能观察得出来,我所做的、我所想的、我跟你们所讲的,你们如果细心观察,现在已经几乎是月月不相同,很有进步了。年年不相同进步得慢,月月不相同进展就相当快了。常生欢喜心,为什麼?心地清净,感恩戴德,没有一个冤家对头。他跟我做冤家对头,我知道他是一时迷惑,情有可原。他是好人,他性本善,他是佛菩萨示现来帮助我们修学的,这个一定要懂得。
念佛人,想明明白白往生,知道自己品位吗
推荐阅读《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就可知道往生品味
往生很容易
五逆十恶也能往生,不过是下品下生
做诸恶业,也有机会下品往生
能严守戒律一段时间,就可以中品往生
听闻大乘乃至实证明心见性,则能上品往生
推荐阅读《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原文节录如下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者,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闻已,即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偏十方界,於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於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经於七日,应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偏至十方,历事诸佛。於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於众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无养诸佛,於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於西方极乐世界,……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生辈想,名第十六观。
有缘听闻《妙印法师:成佛之路03大乘与净土》
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是不是也是一种欲望 一种执着??
念佛,不但要执着,而且要执着到一心不乱。
念佛人求生净土,不为自己安乐,而是为了更好地修学佛法,更快成佛,学成后回入娑婆普度众生。
佛教8万4千法门,无不是执着。
然而,如果不在“因地”修行时的执着,何来果地的“不执着”?
因为众生执着成性,故佛教善巧方便,以万千法门度生,目的在“以妄遣妄、以毒攻毒”,以此执着破彼执着,从而达到转变心态的作用。
楞严经说修行,就是借假修真,没有这假的执着,就不可能修成那真的“不执着‘,又叫”就路还家“。
坛经云”淤泥方生红莲“,没有淤泥,何来红莲?
印光大师:为什么念佛人不能执著于求
阿弥陀佛
印光大师---汝言随时随地,得死便死之话。亦是求生之本,亦是招魔之根。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著心,求速往生。唯在一心念佛。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无量劫来怨家,令汝横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将死,魔力已去,则苦不胜言,当生邪见,必致堕落。此执著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
(三编卷三复唯佛居士书)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7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