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慈悲训练(慈悲心怎么修炼)

学佛百科2023-03-2881

如何修炼慈悲心?

#21天个人品牌写作营02天#

这两天我问了身边很多的朋友,请问当你面对你不喜欢的人,你应该如何和对方相处?

很多人给了我很多的意见,他们问我你会怎么做呢?我说以前的我是一个非常爱憎分明的人,喜欢就喜欢你,不喜欢我就不想搭理你。然后他们说谁不是这样呢?那你为什么要做出改变?

我说不知不觉的,我有一种觉察,就是,我应该要有更大的慈悲心和包容心,去接纳那些我曾经不喜欢的人,这或许也是我自己和自己内心的一种和解。也只有我越来越能接受和我不同的人,我的管理的宽度和广度才会更大。可能我现在只能带200多个代理,但假如有一天我要带2000多个代理呢,2万个呢。是不是需要我有更大的胸怀,是不是需要我有更大的慈悲?

然后我就去问了很多的人,人家是怎么做的,我也去百度搜索了,最终我在佛经中找到了关于修炼慈悲心的详细做法。

慈悲心其实也是一种习惯,可能通过我们日常的行为也可以训练慈悲心,但是对于心力不够强大的人,仅仅靠生活中零散的训练是很难修道的,所以佛法中说每天可以花出固定的时间来训练自己的慈悲心。

仿佛这跟我最近在训练自己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完整的结合了。

自从跨入2020年,我都一直在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早上起床以后运动一个小时。白天中午抽半个小时午睡。下午四五点的时候看一会儿书。每天晚上写一篇日更,睡前我再练习一会儿冥想。我在寻找自己的规律,那些每天的规律,每周的规律,每月的规律,每一年的规律。努力让自己把好的习惯养成,剩下的就是坚持了!

当我认真去钻研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慈悲心也是一种习惯,也是可以去培养的。

1.慈悲心具体可分为,慈,悲,喜,舍四大板块。

慈是希望对方快乐,通过友善关爱分享等来表现。

悲是愿意分担及替对方承受一些苦难。

喜是开心的,快乐的分享

舍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2.慈悲心从哪些人开始去练习呢?佛法建议你先从身边最亲近的人开始。因为你与他们的姻缘很近,如果你愿意,你更能够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他们的苦乐,而理解就是慈悲的基础,所以慈悲的对象应该从最亲近的人开始将逐步的扩散到认识却不相干的人,陌生人,憎恶的人以及所有众生。

3.具体行动,可从三个步骤开始。

第一觉察,也就是你所思所想,所言,所作中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

第二静心,一个人想要训练自己的慈悲心,他的内心是需要平和的,不被任何情绪所影响,所以需要练习静心的能力;

第三,每天花出固定的半个小时找到你身边最亲近的人,练习你对他的慈悲心。

慈悲心的训练让我们的内心宽阔,柔软,坚强。而我认为这将是我在2020年自己最大的成长方向。人的一生终究是为了修炼自己。你与身边每一个人相处,其实都是一面镜子,他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你柔和,他便对你柔和

你焦躁,他便对你暴躁

你用心,他便对你真诚

同样的,如果你内心平和而安静,同时又充满了慈悲心。这将会让很多的人从内心更加的尊重你!

所以你若柔和而坚定,全世界都会从了。

在好的修行人身上,柔和就是最有的最好的力量。

我特别认同

于内把自己的成长放在第1位。

于外把自己的影响力放在第1位。

当我们管理的宽度上升到几千人几万人的时候,不管你用什么术和法都已经没有效果了,你必须要上升到道。阿弥陀佛,知道路径,剩下的就是行动了。2020年训练自己的慈悲心。让自己真正的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

次第花开

读《次第花开》感悟最深的一部分内容整理出来。方便自己反复的阅读,理解。

理解产生理解,跟随老师,持续的学习。

缺少对自已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柔中生起的。

我们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

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

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

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

我们常说要有慈悲心,可是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已,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在开放的心中怀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的洞见,不否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失去内心的庄严。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做到这点对修行来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只有个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注意去体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潜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

菩提心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以慈、悲、喜、舎四无量心为基础,有着翔实的建立步骤。

慈心相当于内心毫无偏见的友爱之情,培养慈心也可以看作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外界相处。对普通人而言,一开始就平等地关爱所有众生颇为困难。通常我们从自己开始,愿自己快乐,然后怀着快乐的心情逐步将友善扩展到我们爱的人、亲友、陌生人、让我们憎恶的人以及一切众生。

对自己友善并不是放纵自己,因为放纵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不尊重自己,而不能让我们内心安乐。友善意味着以温和的方式了解自己,带着幽默感去观察自己的傲慢、无知、冷酷、僵硬。这些东西虽然顽固,说到底不过是自心玩的可笑把戏,你弄清这把戏背后的玩法,就能逐渐不再被它迷惑。

通过对自已行为和感受的观察,我们会慢慢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给自己带来快乐,什么样的行为造成痛苦。为了让自己快乐,我们将学会谨慎取舍身体和心的行为。

在观察自己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足够诚实和专注,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自己和他人。我们喜欢夸大内的感受,尤其是负面的感受,虽然这样做会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们因为不想把心打开,不想原谅某个人,或者不想面对真相,种愿相信自己深受伤害。有时让自己心碎比宽恕要容易、痛快得多。

由于缺乏觉察,我们不能看清事物的状况,不能了知能的真实感受,而使自己处于不必要的伤痛、焦虑和混乱中。

即使出于善意,我们说话、做事的方式也可能给他人造成伤害,不过我们总以自己发心好为理由忽视这种伤害。事实上,这样做只说明我们并没有准备敞开心胸,在内心深处并不想要与他人交流。许多人在生活中面临的最大僵局就是习惯性地封闭自己,排斥与外界交流,任何一样东西都可能被用来搭建自他之间的潘篱。是非对错、道德观、价值观、信仰都能成为拒绝交流的好惜口。你认为自己是对的,是站在道德、正义一边的,所以有理田漠视对别人的伤害。或者,你认为自已对生命、世界的了解更沭刻、更透彻,因而很难向不信因果的人表示应有的开放和友善。

然而,友善是无条件的。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推立这种友善,前提是把心打开,让所有我们祈愿他快乐的众生都其피进到我们的心里。对我们来说,“众生”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词,叫是代表着在情感上能与我们相通相连的一个个具体的生命。

培养爱的能力,如果你感觉从自己做起比较难,则可以远行任何一个最能激起你心底温柔之爱和感激的人,真诚地希望他快乐。然后你把这种爱和感激投射到其他亲近的人身上,并祈愿他们同样获得安乐。

对很多人来说,刚开始即使是对亲人和朋友,也无法怀着无条件的友爱,但这没关系,做作的发愿也能帮助我们超越自己的极限。如果不是发愿,我们恐怕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麻木、狭隘:不要说每天与自己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就连身边的亲友,又有几人是我们关心的?

某些情况下,我们也许会发现对亲近的人反而更难以无条件地去爱,因为亲密的人之间往往有太多执着。我们心里会有许多的期望和要求,要求对方完全理解、欣赏、领受、符合我们的心意,不然便感觉失落、痛苦。

束缚在这种心态当中,去爱就意味着准备去受伤害。越是关系亲近的人越容易闹别扭,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爱人之间,都是真心实意地为对方好,可也常常因为这种满带着欲求的好而彼此受伤害。对亲近的人,我们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宽容和放松。

作为修行者,不妨提醒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令我们的人生有意义,但那些爱我们的人,让你我的人生不仅有意义而且美好。仅为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心怀感激。

为不相干的人或陌生人发愿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只是想象一下街口人头攒动的景象,然后笼统地说一声“愿他们快乐”,似乎不够真诚。我们可以把祈愿落实到日常与人相处中,让每一个与我们接触的人都感觉到我们的善意。

也许那一整天他都很不顺利,但我们的友善让他的心头松了一下,这就是很好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可以为遇到的人发愿,杀望他的好心情能保持长久一些。人心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护持着心中的善愿,其他人必定能感觉到它的温暖,尽管他们也许会不承认或不表现出来。当我们向他人表达善意时,如果不期待对方也同样做出善意的反应,我们就会更加轻松、投入。

其实,内心越来越宽阔、坚强、温柔,这便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自己快乐的源泉。

为憎恶的人发愿是极为艰难的,所以我们把它留到最后,等自己已经习惯善待很多人之后,再进一步挑战自我的极限。从最初的不能善待自己到善待陌生人,我们的心量在不断扩大。冷漠往在不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而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敞开心胸的能力。

一个神智清明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以害人为乐的,所以面对伤害过我们的人、与我们作对的人,让我们难堪、讨伏的人,我们可以去体念他的烦恼,检验自己的宽容和开放能力。可恶之人总能一眼看到我们的弱点,直戳痛处,因此与他的相遇止是我们修行的良机。一切痛苦都来于自己的执着,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可恶之人是我们的老师,他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的执着在哪里。对这些以怨敌形象出现的老师,不论我们现在感觉多么难以接受,取终都会真诚地希望他们快乐。没有他们,我们在仁爱的道路上真的无法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最后,我们怀着善意祈愿一切众生,包括自己、他人、大小动物以及其他世界存在的生命,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这就是悲心。

无论生活际遇如何,我们都要发愿活得快乐,而悲心是在此基础上,更要有勇气,愿意去经验痛苦,不仅为自己,还要为他人。

与慈心相比,悲心需要更多的温柔和坚强。肯去感受痛苦不是因为嗜苦成癖,而是痛苦让我们放下骄傲,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并通过它,体念到其他人的恐惧、伤痛和烦忧。人们常常因为感觉到自己的脆弱而变得充满攻击性,试图以生硬和残忍来保护自己。悲心的训练却是反其道而行,因悲悯自己而悲悯他人。

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不是让别人痛苦,也不是让自己免受痛苦,这两者都只能使我们更加冷漠和孤立。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一直伤害他人,伤害自己。

学着以开放的心胸去经历痛苦,我们将不再会疏离地看待其他众生的苦,而且对苦的根源会有更深的认识。这时,“愿诸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的愿文在我们心里就有了更真诚而具体的含义。

我总记得少年时期跟随老堪布赤诚嘉参出传法,无论是灌顶还是讲经,每念到与众生痛苦相关的内容,堪布都会落泪。有时很大的法会,下面坐满信众,他照样涕泪直流。我那时年纪小,不懂事,觉得堂堂一个堪布竟在法座上哭得稀里哗啦的,很令人难堪,因此私下提醒他不要那样。我们亲如祖孙,无话不谈。老堪布很抱歉地跟我解释说,他想到众生的痛苦,心里实在难受,眼泪忍也忍不住就流了出来。等我长到能理解老堪布的悲心的年纪,他老人家已经圆寂了。

悲心的训练与慈心一样,也是从自己或任何一个最能渤悲悯之情的人或动物开始,逐步扩展到亲人、朋友、认识却自干的人、陌生人、僧恶的人乃至所有众生。

自己在经历痛苦时,努力保持住觉察,看到情绪的变化,看到自己的反应,看到脆弱、怨恨和惊慌,同时尽量把心敞开。这时你能了解报纸上、电视里、书本中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心里约感受了。他们无论做什么,你都不会诧异,你都能体谅。谦卑、宽容、感恩这些词语背后的深意,此时你方开始理解。

当我们看到苦难的景象,不要马上把头扭开,在自己能岸受的范围内,去体验其中的痛苦,并尽己所能地伸出援手。这是我们学习如何生活的重要课程。

运用自他相换的方法;把痛苦、烦忧吸进自己心里,把喜乐、轻松释放出来。

自他相换又称为施受法,即施与和接受。日常工作、生伯的各种具体的情境下,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观想为自己和共1生修这个法。比如,自己感觉到压抑、疲惫时,先安静片刻的心的感受,看到那个在压力下疲备不堪的自己,然后休,把压抑、疲倦等不适感吸进来,呼气时把轻松和旺盛的精力送给自己和其他人。

吸一和呼气过程中的观想可以非常具体。如果你的朋及心把手割破了,你可以尽量去观相他的伤ロ,去感受他的痛苦,然后通过绵长的吸气把那种痛感吸讲来,呼气时观想给他达血贴、创伤药和止痛片。如果你知道对方最需要什么,或者什么东西最能令对方欢喜、放松,你就可以在呼气时观想送给他什么杯清茶,一段音乐,都可以。如果你不知道该送出什么,则设身处地想象一下自己在同样情境中会需要什么,然后把它送出去。

悲心的基础是平等,有上下之分、人我之分,便无法完全体悟万物同源的那份亲情。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可怜那些境况不佳的人,那样我们非但不能经验、分担他们的痛苦,反而会给他们造成新的伤害。被人怜悯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人在困境中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平等的沟通,所以我们发悲心时要有沟通的强烈愿望。我们做的不是施与,而是分享。

当然,谦卑到任人践踏也是不可取的。把自己放得太高或太低都无法实现顺利的沟通。慈悲是真心希望所有众生都得到安乐、远离痛苦,有时一味退让只会助长他人的侵略性和执着,却不能使他们快乐或免于痛苦。

有悲心自然会远离嗔恨心,但实践中某些人的悲心却有可能引发嗔恨心,比如在放生时会对杀生者产生强烈的偏见。这时不妨看看自己的心,我们很显然是把自己归到了代表道德、正义和值得拯救的一边,而对方则是无药可救、不值得慈悲的。人的划分可没有这样简单。

每个人都有良善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只要内心还有执看,就不能避免对人对己的伤害,所以嫌恶那些无明习气更重的人,就像是五十步笑百步。一个人不会因为贴上了道德或不道德的标签,就能解脱或不得解脱,解脱超越了这些。

慈悲心的训练让我们的气度逐渐开阔,平和之中带着喜乐。

在藏地,对自己值遇的一切由衷地珍惜和感激。一般人能做到珍惜美好的经历,而我们却要在困境中依然感念自己的福报。我有一位弟子,他的未婚妻八年前患尿毒症,长期靠诱析维持生命。从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们相伴相洧在医院的病房间辗转度度过,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也没有积蓄,却过得平和安乐。他们从不抱怨什么,反而真心地认为生而为人、得闻佛法的自己非常非常的幸运。

喜乐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庄重和优雅。

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而高兴就是随喜。

只有开始随喜这项训练时,人们才会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么强,多么容易被激发。

看似轻而易举的随喜,实际做起来却有相当难度,必须像训练慈悲心那样,有步骤地逐渐扩大随喜的范围。是从亲近的人开始还是从陌生人开始并不重要,关键是找到最容易把“真替你高兴”说出口的对象。有人也许更容易嫉妒近在身旁的人,而对漠不相干或远处的人是否比自己好没有太大反应;有人恰好相反,随喜亲友不成问题,却见不得其他人走好运。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嫉妒心强,但也很少有人能毫不费力、心甘情愿地随喜他人。

大家都知道嫉妒除了蒙蔽我们的双眼,使我们看不见别人的优点,并让我们的内心备受煎熬外,什么好处也给不了我们。可是因为嫉妒总能伪装成其他情绪,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受它骗。你力求冷静和客观,有可能只是你不想随喜赞叹某人。你的委屈和失落也许不过是嫉妒心在发作而已。

嫉妒善于伪装,不过说实话,我们心里还是一眼就能把它看破,只是对外不想承认自己妒火中烧罢了,因为我们潜意识里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里。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不满,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自己不满。我们在哪些方面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对别人的嫉妒。从这个角度说,嫉妒心像是探照灯,能够照见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执着。如果我们能训练自己逐渐放松这些不满和执着,就能慢慢减弱嫉妒心,尝试去随喜别人的功徳。

传统上,四无量心的训练一般都从舍心开始。舍乃慈悲心的起点和基础。

我们把慈、悲、喜、舍分开来讲是为了训练更加方便、有力,实际上这四无量心并非各自独立。慈悲、欢喜若非以平等心为基础,则不够清净,不是无量心。所谓无量,是指发心的对象范围广大,无边无际、无有穷尽;发心的功德不可计量。平等心中若没有慈悲、欢喜,就变成了冷漠和无动于衷。四无量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涵盖、融会贯通的。

如何培养慈悲心?

首先,去看自己喜欢的人或动物,

比如,我们养猫或是养狗,

因为喜欢,所以心是柔软的。

慢慢地观察自己的心,

心里有一种柔软感,

心在柔软的时候是快乐的;

而心在恶毒找茬的时候是不快乐的。

训练慈悲时,

首先从我们所爱的人事物开始练习。

比如,彼克喜欢养猫,

他与猫在一起时很慈悲,对猫十分悲悯,

想让猫快乐、想让猫不苦,

它一不舒服,就立即带它去看医生,

(身为主人的)心是柔软的。

我们要努力训练让自己的心柔软一些。

如果心是干涩的、僵硬的,修行起来很难。

而柔软、恭敬的心,

就如海绵一般可以很好地吸收水分;

至于坚如磐石的心,它无法吸收水份,

即便倒水上去,也滴水不留。

以柔软的心,

迎接清凉的法流来临,

心会饱满、充盈、感到快乐;

而僵硬的心,

即使有法流过,

也会平白流失、丝毫不剩。

因此,要努力忆念自己所爱的人、所爱的动物,

想到其优点;

这样思维就会快乐、宁静,心情舒畅。

而后我们要训练得更细致些,

去看那些我们既不讨厌、也不喜欢的人。

首先,我们看自己所爱的人,

然后培养慈悲:

希望对方快乐,这是修习慈心,

希望对方离苦,这是修习悲心,

可以同步练习。

当我们喜欢的人觉得生活平淡、没有快乐时,

我们希望他快乐,对他怀有良好的祝愿;

当他们痛苦时,也对他们有良好的祝愿——

希望他们离苦。

我们要持续训练对他人和众生怀有良好的祝愿。

接下来是那些我们感觉平平、可以对之保持中立的人;

我们也对那些“既不爱、也不恨的人”有良好的祝愿,

直至训练到心已经习惯对他人和众生怀有良好的愿望。

然后再慢慢去看我们不喜欢的人,

要先选择少许不喜欢的人。

如果直接去看那些我们仇恨的人,

边想到边说有良好的祝愿:

(咬牙切齿地)「愿你快乐、快乐吧!」

听着几乎就像是要杀了他似的(隆波笑)。

心里若没有慈悲,就不是真在祝福。

训练要从简单之处开始,

从很容易就有良好愿望的对象着手,

也就是以喜欢的人作为训练对象,

接下来,是我们没什么感觉的人——

不爱也不恨的人,

最后阶段才是我们不喜欢的人。

如果无缘无故让我们对不喜欢的人给予良好祝愿,

生气是不会因而消失的。

有一个比较好的词是「同理心」: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隆波身为居士时,曾经对某人生气:

心想「他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某日,隆波静下心来探究他为什么会是这样,

(发现)他儿时所处的环境很恐怖,

他出生时刚好赶上世界大战,

半夜随时有炸弹扔下来,

原本睡得好好的,

就被父母突然抓起来逃命,

躲到田野、池塘里,被蚊子叮咬……

非常难受,又吓得瑟瑟发抖,

「轰轰轰」到处是炸弹,整个大地都在震动。

因此,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恐惧,

长大也都是担心、害怕的事。

比如,害怕工作做不好,

所以不停地一改再改……

婆媳氛围解药——培养慈悲心

培养慈悲心方法:

1、冥想10分钟,保持正念的意识状态,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转移到当下。

2、内心浮现给我造成压力的人,关注想起他时,身体的感受与内心变化。

3、在心中对她默念:

希望你能避开各种危险,平平安安

希望你幸福,安心自在

希望你身体健康

来到老公的城市后,没有朋友,三不五时地就觉得孤单自怨自艾,喜欢抱怨。婆媳关系忽近忽远有点紧张。

我给自己找了很多理由:

我小时候受够父母日复一日从早起到晚睡不间断的争吵,我非常厌烦争吵,但仅此而已。我没有找到化解的方法,一感受到争吵的气氛,我就保持沉默。老公说最讨厌我吵架不说话,我怼他,认真的生活就不能认真地吵架。

婆婆敏感强势,我一点点都不敢明着反抗。身体不好,神经衰弱,一点点生气着急就很可能出大事。我刚开始很心疼,后来有一点烦。因为和老公同款,都是讲道理的人,但是严重双标,受害者心态,总被人在道德制高点“教育”,有点逆反又不敢发作。沟通就比较消极隐忍。

真的不适应婆家的许多理念:口头禅"这是老爷们干的事?",母亲放血给孩子喝都应该心甘情愿,为了孩子牺牲一切否则就是自私,孩子尽量锻炼右手预防成为左撇子。。。

总被教育的家庭相处模式和外地人的敏感,特别明显的感觉到,公婆老公对儿媳妇和妻子都有一个标准模板,苦口婆心地想培养我成为外人羡慕夸赞的完美的儿媳妇或者妻子。尽管态度都很好,我常理解他们其实不能接受真正的我?

找再多理由都不能掩盖,我的消极在家庭氛围中的破坏力,尝试了许多方法,短暂见效,偶尔反噬。直到听到《高效休息》的培养慈悲心法。我想化解婆媳之间的压力,我想做一点正向的改变。于是尝试培养慈悲心。

1、冥想10分钟,把自己从抱怨的情绪中拉回,从疲累感觉上拉回,不评判,只是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或者酸痛的颈椎上。

2、想起婆婆,呼吸略有压力,心脏跳快几次,但很快平复。

3、在心中对婆婆默念:希望你能避开各种危险,平平安安。希望你幸福,安心自在。希望你身体健康。

做完了以后,内心压力减少很多。想到从深圳回来的初心,陪伴孩子,陪伴父母最后的时光减少老公的遗憾。客观地说,婆婆在很多方面都比我们做父母的称职,她养育孩子的细致和耐心,我见过的无人能比。观念老旧不看书但愿意学习,看育儿书居然比我还认真(婆媳意见不一致,换个外人来和婆婆说,她相对更容易尝试)。她比老公更愿意迁就我的生活习惯。比如我早起瑜伽,老公发脾气影响他睡眠,婆婆不会,她说带动一家改良风气。那些我不愿意接受的理念,未尝是坏事,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丰富人生训练判断力的必需。

婆婆的理念,要求,苦口婆心,其实藏着着她那个年代吃过的苦,经历过的挣扎,能成为现在的婆婆,她所做的改变和突破,比我当妈后自以为是的反思和规划大得多。有些不能理解,至少可以尊重,倾听,我也应该做些改变,主动积极地沟通。

培养慈悲心训练后,怨气消散了,有点心疼婆婆。她现在偶有抱怨,我积极沟通,她很快就能心平气和。我是真的盼望公婆都能健康幸福,安心自在的。

第30天 - 正念生活 | 同理心和慈悲心

怀着慈悲共情去回应对方的能力是我们最珍贵的能力之一,也是我们所固有的能力,脑神经科学已经揭示镜像神经元和前额叶皮层的一些其他结构,构成了我们的慈悲回路,这个系统使我们能够感知他人的情绪甚至意图,然而,当我们有压力时,我们的慈悲回路就可能被封锁,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当我们处于压力下时、还有面临截止期、担心财务状况或者处理冲突时,我们很难对我们的同事客户和家人产生共情,所以这就是基于正念的慈悲能有所帮助的地方。大量的研究表明,正念练习会直接使我们的大脑对感受他人情绪相关的关键的部分活跃起来。首先,当他人感到受伤或者害怕时,我们可以更加容易地识别出来,我们能够体会他们的感受,这样慈悲的柔情自然就产生了。其次,当我们用爱和关怀正念的回应他人时,那份柔情便盛开了,基于正念的慈悲练习有两个要素,让自己被别人的痛苦碰触,还有带着关怀去回应。在华盛顿特区高等法院的一名法官发现,他的正念练习是非常有价值的,他向我讲述了能够对嫌疑犯产生共情的挑战和必要性,他说如果不是正念,我会在追求正义中失去我心灵的智慧,基于正念的慈悲训练的关键因素是学会识别并走向脆弱,而不是远离它,这是极具挑战的,尤其是如果你对某人有消极的反应。花点时间,想象自己行走在山林里,遇到了一只蹲在树下的小狗,你过去抚摸它,它却露出獠牙,扑向你,你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和恐惧,但是一会儿你就留意到小狗的腿被夹在了陷阱中,你的愤怒变成了担忧,同样的,当人们做出引起我们愤怒或者恐惧反应的行为时,这意味着他们的腿也被夹在陷阱里了,当你让自己对那个人的痛苦真正开放的那一刻,你的自然回应将是,你也想要帮助他们。当他们来自于与你相同的群体、部落人种宗教或者种族,共情会很容易产生,当我们学会对他人的痛苦的真实性有更加深入的关注,必也会对来自不同背景不同种族的人产生慈悲和柔情。有些人担心如果真正的去感受他人的痛苦,自己就会被淹没。有人告诉我,我已经太过单薄和敏感了,无法处理这么多的情绪,当然,有时我们也需要保护自己免受他人强烈情绪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去学会让这些痛苦流经我们的心灵时。让自己向真诚的慈悲去敞开,这种能够心怀天下的能力,是我们结束种族主义结束战争的希望,是地球和平的希望,正如诗人里尔克所写道,我将我生命的圆圈不断打开,去拥抱整个世界。正如研究表明,当我们通过正念扩大我们慈悲的范围,我们提高了自己快乐和幸福的水平。生物进化的本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关怀的,我们可以敞开心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慈悲的回路。请以让你感到放松和警醒的方式坐下来,花一些时间,释放曾经在你的身体里积累下来的任何紧张,让你的身体和心灵安定舒适,将你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呼吸的自然节奏和质感上,随着吸气让你的细胞获得生命的能量,对这份毫无抵抗的体验保持觉知,让自己去体验这呼吸的感觉。随着呼气留意气息流出并被释放到你周围的空间的感觉,想象你的整个身体和意识随着呼气向外流动,然后和这浩瀚的空间融为一体;吸气,并且去接纳,呼气,并且去放下。现在邀请你认识的某个正在经历痛苦的人,某个你想帮助的人,进入你的觉知,你可以想象自己,身处在相同的处境体验这个人的恐惧或者受伤或者丧失,通过这样一双眼睛,就在这个身体里生活,就用这颗心去感受,你看到了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你能感觉到这个人最脆弱的最痛苦的体验是什么吗?他最需要什么,当你感觉到这一点,吸气,让这个人的痛苦触动你的心,让你自己轻轻的去感受他,随着每一次的吸气感受和关注这个人的脆弱。当你呼气时,感觉你正在将这种痛苦释放到广阔的充满关爱的当下中,吸气轻轻地碰触这个疼痛,呼气将它释放到充满仁慈和爱的宇宙,如果你难以感受到这个人的脆弱,就去感觉一下自己温柔的身体,你的喉咙胸部腹部,让它们柔软,在练习当中,如果你发现自己对慈悲有任何抗拒或者困难,就用慈悲之心也去抱持你的抗拒,吸气感受自己也被脆弱所碰触,呼气献出你的关切和爱护,感觉痛苦是如何被慈悲所拥抱的。现在扩大你慈悲的范围,把所有在相同的情况下正经历着相同痛苦的人都包括进来,如果你想帮助的人正经受失去亲人的哀伤,与所有那些正在经历亲人离去痛苦的人一同吸气呼气;如果这个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你所有觉得自己是失败者的人一起充满慈悲的吸气呼气,当你吸气时,感觉你的心那份无条件的祝福,温柔和接纳;当你呼气时感觉当下爱意觉知的开阔,拥抱着这个世界,继续呼吸,向着无处不在的痛苦体验去敞开,让它们带着你关怀的祈祷进入浩淼的空间,当你放开心灵去碰触痛苦,你就可以变得开放;当你献出自己的温柔,你的觉知就随着慈悲弥散。任何时候里,当你经历痛苦时,你都可以做一个简单版本的慈悲练习。如果你或者你认识的某个人正在经历坎坷,暂停一下呼吸几次,为他或她或你自己的痛苦,默默的带着慈悲去呼吸,随着每一次呼吸,温柔地让这些痛苦进入爱与当下的那份更宽广的空间里,每当困难出现就是一次练习正念慈悲的机会。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83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