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包含明教曰。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岁月。自然可成。故曰的词条

学佛百科2023-03-2896

如何才能学好“易学”?

如何才能学好“易学”?易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现代人想学好易经,但是很难,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易经呢?近来学习研究易理者颇多,真有所建树者甚少,为什么?首先是文化断层与教育模式的缘故。从“五四运动”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丢弃了几千年来文化思想的优良传统,一谈《易经》,动不动就被戴上了迷信的帽子。许多人崇 洋媚外,认为外国的垃圾文化都是好的,宁可相信虚无飘渺的上帝,而对几千年的文 化精粹进行抨击,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悲哀。甚至于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出名的目的, 不惜大肆污蔑传统文化。试想,《易经》阐述的是不是大道,首先要学习、研究、实证 后,才能发言,否则又有什么权利来评论呢!《易经》能作为中国文化思想中儒道两大 家的发源地,作为帝王、圣贤之学,处在群经之首,难道它不比达尔文的《进化论》 更有价值与可信性吗! 二是大家学习易学,往往站在玄学的角度来看,这就陷人了一 种误区,显示了对《易经》文化内涵的无知。《易经》究竟是在讲什么?它讲的是宇宙 物理学与地球物理学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是地球物理磁场对人的影响,这都是实实 在在的自然科学内容,怎么能与玄学神学之类的东西挂上钩呢?三是现行教育模式与 传统教育模式的不同。传统书籍是古人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写作的,他们从私塾开始就 学习《四书五经》,接触《易经》。而我们今天的好多学易者,连《易经》都没有读过。 大家对古文字的陌生和不甚理解,用现代的语文思维,去理解古文,往往是词不达意, 这样的古文水平,又怎么能研究并学好易学呢?四是层次的不同。以往的书籍,都是 作者集几十年学习之大成,虽然看上去是一本书,可是它往往包涵了作者人生感悟的 总和。写书的作者是站在一个很高的层次,综合了多方面的知识。而今天的学习者, 是从入门的角度学习,那么你想一人门就把作者几十年的综合学会,就很难。实际就 是从一层看五十层,太高了,这就需要学习者循序渐进。如果想速成肯定是不行的。 近几年的很多易学著作,出现很多偏离易道的理论,动口就是批评传统错误,这肯定 是不通的,因为连最基本的易学基础都没有搞清楚是什么,所以才出现了千奇百怪的 各种理论。因此,学好易学必须先要了解传统文化、了解古文,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这里顺便谈一下文化底蕴与思维模式不同对学习易学的障碍。古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模式与思想教育,和我们现在受到的教育模式是截然不同的。从私塾学的是四书、五经,而现 在学的是《语文》,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真正的学习不是在学习文字,是想通过文字 符号了解古人的思想。包括你所看到的每一本书,不是文字,是作者的思想精华。而我们学到的易学书籍,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只有先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 能更好地学习好易学,否则你用现在的《语文》来理解古文,恐怕是离题万里。如果 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与学习,你再研读《易经》、《滴天髓》、《渊海子平》等命理 经典易如反掌。臂如《滴天髓》地道篇说:“坤元合德机缄通,五气偏全定吉凶”。这 里最关键的是要理解“合德” “偏全”的意思,可是不知道它的出处,就不能准确地领 会。要想实际阐释“合德”的真正含义,最好先读一读《易经》乾卦注释里面的一段 话:“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如 果不明白这里“合其德”的意思,又怎么会明白“坤元合德”的真正意义呢?这里的 “合德”指的是天与地之间的气场配合。什么样空间需要什么样气场配合,如果天相能 与地相配而为人所需,则为合德。实质是指天干与地支之间的属性配合变化,对于日 元能否达到为我所用。“偏全”偏为弱、少,全为旺、多。五行之气的多少量化是决定 吉凶的关键。《易经?系传》中屡次出现“大人”这个词,很多的著作把它翻译成“伟 大的人、帝王、为官的人”,这种看法未免牵强附会,没有搞明白古人在讲什么,更没 有明白儒家的“中庸”思想。在乾卦九二爻中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爻“飞 龙在天,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实际指的是“具有大智慧、德行、学问的人”。 “见龙在田”,“飞龙在天”是寓意一个有作为的人的发展过程。“见龙在田”是指这个 人已经从初爻潜龙在渊的一无所有,巳经有了自己的小领地,这时就得到大智慧、德 行、学问的人辅助。一个人“飞龙在天”而“君临天下”时,当然就会吸引更多的大 智慧、德行、学问的人来辅助自己。这里的爻辞“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与《庄子? 逍遥游》开头篇“鲲鹏”的寓意,有异曲同功之妙。同时乾卦也同样与曾子《大学》 相呼应,从初爻到五爻,就是一个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地学好易学,还是要先从文化源头《易经》认真学起,否则只能 断章取义,仅仅学一些技巧性的东西,永远不能得悟真谛。打开历史你就会发现,历来的阴阳学家,并不是一个算卦先生,而是精通儒、道两家的智慧者。如果不能通读 儒道二家的,只能算是一个术者,永远不能称之为“家”。很多朋友在学习中,没有从 根源学起,这就没有了最起码的、正确的学习态度。这里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学习的, 以便从中得到更多的启迪。孔子在《论语》开头的“学而篇”,首先讲到了学习的三种途径。而对于这三种学习的途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从字面上来解释孔子的学习择告,没有进入孔子的思维 境界。首先孔子提到的“学”不是现在学习的学,这个“学”指的是智慧、学问、知 识;后面的“习”才是学习。我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学问、知识是需要时刻 去学习、并去实践的,这么简单的道理不用我说大家也应该知道(这里因为有很多的人恭维孔子如何如何,孔子说,我学问髙,知识多,不是天生的,是日积月累的学习, 加以实践而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并相互印证所学,这是件很高兴的事 情。别人不了解你,你不应该愠怒,而应该谦虚地听取别人的见解,这才是君子的作 风!三种学习的方法,一是时刻学习,知识在于积累。二是交流,同行之间多交流。 三是不要自大,不要忘了向别人学习。实际上这表明了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和向上的途 径。如果我们学习命理能够做到这一点,时时学习,相互交流,不保守,大家敞开心 扉交流,那么,我们的收获肯定会很大。我们再看看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儒家的代表作《大学》中提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里我们不再深研原文,只想告诉大家从知一止一定一静一安一虑一得,即所谓的七 证,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知道事物的本末、始终、先后,最后达到“道” 的最高境界。那么学习命理,我们必须从《易经》的原点学起,知道命理的原点是什 么?只有这样才能近乎“道”,才能真正进入这个大门(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介绍命理 学的真谛是什么)。宋代大慧杲禅师,在他编著的《禅林宝训》一节中,有位明教禅师提到:“圣贤之学,固非一曰之具,曰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岁月,自然可成。故曰:“学以聚之,问以辩之。”斯言学非辩问,无以发明。今学者所至,罕有发一言问辩于人者,不知将何 以裨助性地,成日新之益乎?”明教禅师说:“圣贤的学问修养,不是一日学会的,而 是夜以继日,焚裔继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自然可以成就圣贤的学问修养。正如 《易经?乾卦》所说:‘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假若人们不踏实务学,则没有办法融会 贯通,自己也无法从中受益。人们若只学而不问则无法辨别众理,分清精粗本未。此 言与孔子的假若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问 题仍然迷惑不解,何其相似!因此学习若不辩问,没有办法解除疑惑,发明性地。然 而现在的学者很少有向人请教辩论的,不知他们如何能发明性地,而使自己的学问修 养日新月异的呢? ”。这里提示大家,禅宗的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我们先把一些易学的基础掌握,先放下自己所谓的正确见解,来深悟宇宙的真理,一定可以达到很髙的境界。在《易经.系辞》中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讲的是什么?就是易学修养的最高境界,禅学可以说也是从这里起步的。必须先要放 下自己的髙傲和自满,才能让自己进人“无思、无为”的境界。只有这时,你才会萌 发智慧,真正妙悟“天地人”三元之“道”。但是,很多的易友在学习中,不是务实地学习,而是一味地寻找窍门,舍本求末。如何才能学好易学?看了几本书就飘飘然,觉得自己成了大师,这种学习态度是不好的。《易经·系辞》曰:“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只有继承才能发扬完善,达到至善;真正有成就者,需要明白的是天地之本“性”。这一点与禅学的“明心见性”何其相似!大家如以功利 之心,哗众取宠,离大道只会越来越远。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学习经验,不可自大、 虚伪,而要以诚意、正心的态度来学习命理。这样去学所获必丰,由此也定会达到易 学的巅峰!很多对命运认识不清楚的人,往往冠以迷信的帽子,不能不说是我们文化的悲哀。现在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都来研究应用我们的文化精髄,而我们自己却总是把它拒之门外。这些人不能不说是无知的。《易经》的衍生,来源于天体物理学与地球物理学二 者之间的物象变化,进而产生了思想与哲学。而我们提到的天干、地支,只不过是表 示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运行符号,是天地能量体的表现而巳。从现在的磁场学与微波学 来看,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本源体。我们作为天地之间的生物体,无时无刻不遵循着 它们的循环规律。我们的出生时间,是脱离母体进人阳体的一个时空点,从你的哇哇 落地,已经从一个阴体走向阳体,这个时刻才是一个生命的真正开始。我们取这个阴 阳变化的点设为人的原点,看这个原点的磁场波段,是否符合以后的天地大场的磁场 频率,从而做到顺应天地之道。这是我们认识自然与人生命的最佳途径,怎么会与毫 无边际的迷信牵扯在一起呢?难道它不比那些虚无缥渺的上帝、泥塑更可信吗!我们取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表示我们与社会大家庭与自己小家庭,以及社会物质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点大家应该知道,《易经》的本身就是宇宙代数学,它可以表示万事万物,因为它的哲学道理已经涵盖天地之间的所有事物:“范围天地之化而不 过,曲成万物而不遣”。所以大家不要一见到比劫、财星、食伤一类的名词,就觉得似 乎是不可理喻的字眼。如果你想认识命运、掌握生命价值,就从这里开始吧!如何才能学好“易学”?

有没有关于佛教的谚语,急急急,谢谢

不调饮食,则病患必生;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

藕益大师《阅藏知津叙》

[今译]不调理饮食,那么病患就会产生,不阅览三藏经典,那么智慧之眼就会蒙昧。

法譬如水,能洗 诸有垢秽、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大海,皆悉能洗诸有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

《无量义经》

[今译]佛法就像用水一样,水能洗除污垢不净之物,象井水、江水、河水、溪水、海水。都能冼去各种污秽。佛法之水也是也此,能洗去众生的各种烦恼污垢。

▲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

《法句经.教学品》

[今译]

如果能活一百岁,却去学不好的东西,还不如活一天,却勤奋追求真理。

▲ 朱元璋谓学书须是专一于是,更无余好,方能有成。而予闻古之善琴者,亦谓专攻三二曲,始得入妙。斯言虽小,可以喻大。佛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是故心分两路,事不归一。情专志笃,三昧速成。参禅念佛人不可不知。

[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今译]

米元章(朱芾)说:学习书法必须专一于书法,不要再有其它爱好分心,方能有成就。我听说的古代善于弹琴的人,也说必须专攻二三只曲子,方能进入精妙的境界。这里说的虽是小事,但也可以借喻大的方面。佛说把心集中在一个地方,那么没有办不到的事。所以说,心意开了岔,事情也不能成,心性专一,志向坚定,三昧就能很快得到。参禅和念佛的人,不可不明白这个道理。

▲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志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没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百喻经.欲食半饼欲》

[今译]有一个人因为饥饿,就吃七枚煎饼。吃到六个半时,就已经饱了。这人非常后悔,有手打自己,并且说:“我现在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子,都白白浪费了。如果早知道吃这个半个饼子就能饱,应该先吃它。”

▲ 是故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予尝谓《六祖坛经》不可使无智人观之,正虑其执此而废彼也。

[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今译]

当医生的不对症用药而固执地只用一张药方,一定会误人的性命。学佛的人不知众生根基各有深浅不同而固执地执着一部经的义理去诽谤其它经典、宗派,就会误自己的慧命。我曾说《六祖坛经》不能随便给那些没有真知正见的人看,正是顾虑那些浅见的人执着于《六祖坛经》而轻视其它经典教法。

▲ 经言:菩萨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愚夫遂谓菩萨但度众生,不复度己。不知己亦众生数也。焉有度尽众生,而独遗自己一众生乎?何得藉口菩萨,逐外忘内。

[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今译]

佛经上说:“菩萨在还没有自度成佛的时候,先就能做弘法利生度人的事业。可是有一些愚痴的人看到这句话就说菩萨只度众生就行了,不用度自己。他们不知道自己就在众生之中。哪里有度尽众生却把自己留下来不度的道理?所以不能以菩萨度众生为借口,只注重向外度人,而忘记了自己内在的修持。”

▲ 明教曰:“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岁月,自然可成。”

《禅林宝训》

[今译]

明教和尚(契嵩禅师)说:“圣贤的学问,本来就不是一天就可以通足的。白天不够用,用夜晚来继续学习,日日月月地积累起来,自然可以完成。

▲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代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普贤行愿品》

[今译]

在众多的供养之中,法供养是最好的。法供养就是:依照佛所教诲的去修行,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利益,接受众生,教化众生,救护众生,代替众生受各种苦难,精勤修行佛法,积累善业,一心一意修行,而不舍弃菩萨得乐众生的事业,没有一丝一毫舍离求成佛的心。因为一切佛都是尊重佛法的。众生按照前面七种方法去修行,就一定能成佛。如果菩萨修行法供养,就能成就供养佛的功德,像这样修行才是真正的供养。

▲ 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

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

[今译]就像鹦鹉只是学人说话,不能明白人的意思,佛经也是传达佛意的,不明白佛意,只是口中念诵,也就像鹦鹉一样,是学舌之人。

▲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呜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诺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示,道不失矣。

《四十二章经》

[今译]

一个僧人夜晚诵读迦叶佛遗教经,声音悲切紧张,产生了后悔不想继续修行之心,佛问他:你过去在家里,曾作过什么事?回答说:喜欢弹琴。佛问:琴弦如果太松了怎样?回答说:发不出声音。佛又问:弦太紧了怎样?回答说:弦断声绝。佛再问:如果弦不松不紧正适中怎样?回答说:各种声音都谐调具备了。佛说:出家人学道也是也此,心意如果调整适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过程中如果一昧地急躁冒进,身体就会疲倦。如果身体疲倦了,心意就会恼恨,恼恨如果产生了,自然会后悔而不愿继续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业必定会增加了。只有心身清净安乐,道就不会失去了。

▲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今译]

比如有人被大水漂流,因害怕淹溺不饮水而渴死,于佛法不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有人安排下美食,自己饿着肚子却不吃,于佛法不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 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

[今译]

假如把干草堆积得像须弥山那么大,投一点点像芥子那么大的火种在里面,一定会将干草烧尽。为什么呢?因为一点点火也能燃烧。众生对佛所种的一点点善根也是如此,一定能烧尽自己身心的一切烦恼。

▲ 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佛以比喻,方便开示,种种言辞,演说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我雨法雨,充满世间。一味之法,随力修行,如彼丛林,药草诸树,随其大小,渐增茂好。

《法华经》

[今译]

佛平等说法:像同一朵云下的雨也是同一种味道的,随着众生的根性不同,能接受的多少也不同。就如同草木,本质各异,佛用各种比喻,用方便善巧的法门教导众生,用各种言辞,演说大乘法门。对于佛智慧来说,这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佛所说的妙法如同喜雨,充满了世间。一乘妙法,也要随众生的力量去修行。就像树林之中,从药草到大树,随它们的大小和得到的雨量,渐渐地生长得繁茂。

▲ 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今译]

懈怠的人,就像用来舂东西的杵,有二种事,一是不能自己支使自己,一天比一天使用损坏。二是不能自立,丢到地上就躺在地上,天长日久渐渐不能使用。

▲ 黄龙谓隐士潘延之曰: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勿倦,然后抒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

《禅林宝训》

[今译]

黄龙禅师对隐士潘延之说:“为圣为贤的学问,不是轻易就能成的,必须通过积累。积累的关键,是专一和勤劳。屏弃断绝其它嗜好,努力地学习而不知疲倦,然后再将学到的东西扩充推广,可以穷尽天下的妙道。

▲ 以耳听受而得者,不如以目看读而得者之广也;以目看读而得者,不如以心悟明而得者之极其广也。以心为君,以目为臣,以耳为佐使,可也。用目当心,斯下矣;用耳当目,又下之下矣。

《竹简随笔》

[今译]

凭耳朵听闻而得到的知识,不如用眼睛看读所得到的知识广泛。用眼睛看读而得到的知识,不如用心领受,明悟事理而得到的知识更加广博。学习必须用心领悟为主,以目读为次,以耳听为辅助。如果用眼睛读代替心领悟,这已经很浅陋了。如果用耳朵听代替眼睛读,那么就更加浅陋了。

▲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法句经.多闻品》

[今译]

自己懂了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骄傲于人,这就好像盲人手执灯烛,照亮了别人自己却看不到光明。

▲ 大觉琏和尚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历观前辈,立身扬名于当世者,鲜不学词而成之矣。

《禅林宝训》

[今译]

大觉琏和尚说:“玉不经琢磨,则不能成为好器具。人不学习,就不明了妙理。今人所以能了解古人,后代之所以能了解前辈,都因为能够通过学习把好的作为标准,把不好的作为教训。遍观那些名扬当代的前辈,没有不是勤勤恳恳学习而有成就的。

▲ 荧邵武谓真净克文和尚曰:“物暴长才,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坏;不推久长之计,而造卒成之功,皆非远大之资。”

《禅林宝训》

[今译]

荧邵武对真净克文禅师说:“世间的事忽然暴长的,一定会夭折;很快就能成功的事情,一定很容易败坏。不求长久的计划,而希望去做那些立刻可成的事,这都不是能做大事的资质。

▲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

《法句经.教学品》

[今译]

在修学过程中,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朋友,与其和愚痴的人在一起,还不如独守正道。

▲ 世人耽着处,不舍昼夜。曰:“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耽赏玩也。“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耽 也。“野客吟残半夜灯。”耽诗赋也。“长夏惟消一局棋;”——耽博奕也。古有明训曰:“是日已过,命已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今出家儿,耽 者固少,而前后三事或未免焉。将好光阴蓦然空过,岂不大可惜哉。

[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今译]

世人如果有了嗜好,便不分白天黑夜,把时间功夫都用在上面。古诗中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便是贪恋游玩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这便是贪酒的。“野客吟残半夜灯。”这是沉缅于诗赋的。“长夏惟消一局棋。”这是沉迷于游戏的。古人有明训教导我们说:“这一天又过去了,寿命也跟着减少了一天。应当勤奋地修行,好像要救灭烧到头上的大火一样。”现在的出家人贪酒的固然不多,但对其它的三件事沉迷的却未必能免。把宝贵的时光白白浪费掉,实在太可惜了!

对于学习为什么应当要积极向上?

学习这种东西都是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以前没有的东西你现在在学习,那么如果你不能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的话,那你就很难去寄下去,看到不会的东西不想学讨厌,那么你怎么能学习清单?你怎么能进不来考试都能考出高分呢?

所以说学习的话肯定要保持积极向上的一个心态,这个心态很重要,好的心态可以让你学习事半功倍。我以前很讨厌学英语的,因为看到英语的话,首先我并不感兴趣,第二话那些字符我也看不明白,后来我保持那个好的积极心态之后我就考上了大学英语六级。

我觉得这个心态是很重要的,当你有好的心态的时候,其实你遇到每次考试中考的不如意的挫折也能坚持过来。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88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