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弘一法师二偈(弘一法师)

学佛百科2023-03-28105

李叔同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是说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是说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无言以对。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但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

1941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圆寂。

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已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弘一大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弥留之际,书“悲欣交集”四字,是为绝笔。

自1918年7月出家后,李叔同即以法号“弘一”行世。他发愿弘扬律学。在佛教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弘一身体力行,持戒甚严,每日只吃早午二餐,且过午不食;衣无过三件,寒冬亦如是。他遗下的一件百衲衣,有224个布丁,皆亲手自补,马一浮曾挽诗云:“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他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并创办“南山律学院”。僧腊二十五年始,他行踪如浮云,遍及浙江、福建诸地和上海、青岛,三次大病,生死置之度外,一息尚存,颠沛风雨如故。为之追慕,夏丐尊、丰子恺等执弟子礼,终身护法。

弘一法师是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他对日军侵华极为愤慨,说道:“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曾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字幅,还加跋语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是何意思?

意思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就如同水一样纯净,不掺其他杂物。通过表象去判断会误以为那就是真正的感情,但是与事实却相差很多。问我该如何安身立命,前路广阔的让我无言以对。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内心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

出自弘一大师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法师有遗偈一式两份,一寄夏丏尊,一寄刘质平。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扩展资料: 

弘一法师对联语也有浓厚兴趣,并有极高的鉴赏和创作水平。尤其是出家后,大师为各地寺院和缁素撰写的诸多嵌字联语,更表现出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在宣传佛法导引终生佛化过程中,将联语这一形式作为劝人为善的巧妙手段。他书写的那些内容深刻、极富哲理的名联,现也成为警示后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圆寂的弘一大师圆寂

李叔同(1880—1942)中国现代画家、书法家、音乐家、戏剧家。名文涛,别号广候、漱同。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是盐商,后从事银行业。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成长。1901年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美术主任教习。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儿,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抗日战争的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表现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由于战乱,作品大多散失。从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官廷肖像画,有较高写实能力。《素描头像》是木炭画,手法简练而泼辣。《裸女》受其师黑田清辉影响,造型准确,色彩鲜明丰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义,近看似不经意,远远看晶莹明澈。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青年时致力于临碑。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李叔同的篆刻艺术,上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吴熙载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自辟蹊径。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存世。

弘一法师是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他对日军侵华极为愤慨,说道:“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曾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字幅,还加跋语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自1918年7月出家后,李叔同即以法号“弘一”行世。他发愿弘扬律学。在佛教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弘一身体力行,持戒甚严,每日只吃早午二餐,且过午不食;衣无过三件,寒冬亦如是。他遗下的一件百衲衣,有224个补丁,皆亲手自补,马一浮曾挽诗云:“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他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并创办“南山律学院”。僧腊二十五年始,他行踪如浮云,遍及浙江、福建诸地和上海、青岛,三次大病,生死置之度外,一息尚存,颠沛风雨如故。为之追慕,夏丐尊、丰子恺等执弟子礼,终身护法。

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已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弘一大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弥留之际,书“悲欣交集”四字,是为绝笔。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圆寂。

李叔同圆寂前的最后手书是什么意思?

不敢揣度大师之语,这是在网上搜集而来,仅供参考!

1。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是警劝他们勿要执迷于人生表象,如此而想获取正觉正悟,无异于南辕北辙;第二首是对自己灵魂得到美好归境颇感欣慰。大智者的告别仪式的确有些不同,弘一法师大慈大悲的临终关怀(反过来,是死者关怀生者)给人留下了至为深切的感动。

在纷争不息的乱世,在名缰利锁的红尘,弘一法师堪称为佛门龙象,他究竟开解了多少欲海中迷溺的心灵?这个基数应该是不小的。他涅盘了,灵魂却久久盘旋于大地之上,迟迟不肯飞向天国,依然满怀着悲悯,俯瞰这不完美的人世,为苦苦挣扎在红火坑中的众生默默祈福。

听,那缥缈的歌声又从远处传来,惟剩苍凉别梦。酒杯已空,余欢将尽,还残留下多少回忆的温馨?该上路的终归要上路,该告别的终归要告别。人生是一段不长不短的夜行,惟独智慧才是我们手中的明灯,所以要学佛(“佛”的原意是“圆满的觉悟”),所以要修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的原意是“抵达彼岸的智慧”)。极少数人修持了慧业,经历这段夜行之后,便能抵达光明的净土。

2。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应该解释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是说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是说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无言以对。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但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

“象”的说法来自魏晋玄学,是对应於“意”而言的。一般言之,“立象以尽意”,此是象所尽之意。有象所尽者,即有其所不尽者。象所不能尽者,即“象外之意”。弘一大师借著这道理来说明佛教的真理,表示佛教对真理的最高体悟,是离语言文字思维的,所谓的“语言道断,心行路绝”者是。故说执象(语言文字思维,这些都是“象”)而求真理,真理其实就在咫尺之间,但对胶著与“象”的人来说,何止千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的全意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意思: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如水一般纯净而没有任何功利之心。如果凭借看到的事物表面现象追求真理,就会像看上去距离虽近,但实际远在千里之外一样无法得到。

这句名言出自弘一法师病危前手书。

1941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圆寂。 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已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全文的意思: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没有任何功利之心;如果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会差得很远;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无言以对;春满花开,皓月当空,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

李叔同天心月圆之诗句

楼主的问题里其实少了一句,完整如下: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这是弘一法师的一首偈颂,流传甚广。至于是什么意思,实际上也是见仁见智,随人学问修行的浅深而有不同。本来大师之作,是无需赘言的,但既然问到了,就不揣冒昧地解读一下,以博诸君一笑。

头一句,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是指君子能够了解到道的本然,或者说理解了佛性,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以其淡如水的意思在于,接受了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差别,而同时理解到这相上的差别实则源于同一空性,那么学会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这个意思。既不会强求他人附和自己,也不会谄媚地依附他人的观点,保持独立性,恰恰是在道体上和谐的基础。

第二句,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是指一个人若是陷于事物的表相差别,而在各种分别的见地中去寻求真理,那么只会离真理越来越远。因为法性无差别,这是批判有学声闻的二乘之见,泥于有而偏执于相,而产生修行上的偏差。咫尺之微,而有千里之别,这就叫“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第三句,问余何适,廓而忘言。

上面批判了二乘之见,这里说你要问我的见地是什么,我的目的是什么,我的追求是什么,我没有办法告诉你。那不是语言可以传达的。那是无上的秘密,从来诸佛都不道破,因为说即破,实际说本来也并不破,而是听者着相,就会发生无解。所谓言者无心而听者有意,落花有意而流水无情,彼此心地不相契,说了也是白说。同样的,假使心地相契,那么就算无言,也有默契冥合,得最胜义。所以说廓而忘言,是无上密法。

最后一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第三句仍然会有人掉进去,人对于法性与涅槃的执着是最深固的,也是最难拔除的障道因缘。就像一个人执着道德一样,那叫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最后一句恰恰又破第三句。使人破除对于“法我”的执着,这样就“人我”与“法我”俱破,不堕于空有两边,入于中道,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是性呢,还是相呢?是色呢,还是空呢?都已经融入不可思议境界了。

综上所言,第一句与第四句合,第二句破二乘有见,第三句破有见、立空见(有余依涅槃),第四句破空见,入无余涅槃。则一体而圆具三身,圆满三智。三身者,法身报身化身也。三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即是西方三圣所表之圆满义。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95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