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妄即真全真即妄意思(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 两重相依变现)

楞严经中的因缘与般若经的因缘一样吗?
一切万法都是依他起性,依种种的因缘和合而起,依妄心的分别执著而有的。凡夫众生由于心迷,所以错误地执著于少分的四大——地、水、火、风,认为这个就是自己的身体,妄认六尘缘影的妄心为自心相,因此就妄分内与外、自与他、彼与此,就有了心与境界的对立,我与我所的对立,由此而生起了爱、憎、好、恶,种种的分别心,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乃至于妄生无量无边的种种法,所以说“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
可见一切诸法都是因缘生,内在有妄心,外在就显现一切万法了,如果没有妄心,哪里会有种种的境界相?可见依妄心故,现起种种境界。
图片
马鸣菩萨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如果能够离妄念,就无一切境界之相。可见依他起性的万法之中,诸佛菩萨能够由依他起性而显发圆成实性,就是全妄即真;而众生在依他起性之中普遍地生起计较、执著,就变成了遍计执性,所以就全真成妄。
这个其实就是说唯心识观的修法,唯心识观的本质、精要、心要就是在法相上来修。一切万象都是因缘和合而起,这叫依他起性。同样的是依他起性,众生和诸佛有什么差别呢?
图片
诸佛是在依他起性里面显发圆成实性,所以就能够由事而会理,由相而见性,因此就能够全妄即真;而众生在依他起性里面不知道他是虚妄显现的,反而普遍地计较、分别、执著,就变成遍计执性了,因此就有了内和外、能和所、我和我所、心和境界种种的对立,就有了障碍,所以就变成无明,就起种种烦恼、分别、执著、取舍,都生起来了。有取有舍就有生死轮回,这样就颠倒轮回,在六道里面不能出离,这个就是妄上加妄,全真即妄,差别就在于此。
----节选自大愿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学记》
人生在世几回真
还是老话,信则真,不信则假,佛经云,人生一世,短短几个秋,500年轮回,方证正果。意思是说,人活在世上,时间很短,等到500年后的轮回,你早已不知道前世的任何事情,又何必在乎真假?如果愿意,现在你的脚下,就是世界的尽头。往前走,是另一个开始,往后走,是曾经走过的路。
请教一个佛法的问题
佛法是因缘生法。存在只是告诉我们宇宙人生存在的真相、和世界的规律。不知道您对老法师说的一切都是虚幻有没真正理解,为什么说是虚幻的。把这了解清楚估计会对你有启发。
什么是“华严三昧”?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真心变现出来的(净空法师)
节录自:净空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第十次宣讲)第22集
【随时悟入华严三昧。】 (经文)
究竟什么叫「华严三昧」?……如果简单扼要的来说,古大德告诉我们,「一真法界,唯是自心」,这八个字,于此了达就叫做华严三昧。……「悟入华严三昧」,跟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跟这八个字的意思完全相同。不过宗门里面讲的这八个字不好懂,「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好懂,这八个字很玄。教下这八个字「一真法界,唯是自心」,这个说法好像好懂一点,其实还是难懂,它的难度跟宗门的八个字不相上下,我们总得要说说。
……
《华严经》里面清凉大师这八个字,很值得我们玩味,「一真法界,唯是自心」;自是自己,就是自己的真心,一真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那么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我们从这八个字立刻就体会到,「十法界唯是妄心」,我们的妄心变现出十法界,我们的真心变现出一真法界。佛告诉我们「真妄不二」,你懂得真妄不二,你当然就明了,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也是不二,这是事实的真相,可是很难明了,确确实实很难懂。为什么这虚空法界是我们的自心?无论是真心也好,妄心也好,都是自心。自己的真心、自己的妄心还是一个心,离开了自心没有法界,这是世尊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说一切法的总纲领。佛说一切经,从哪里说出来的?就从这八个字说出来的,这八个字是佛法的根源、源头。法界,这里面包括原理、原则、现相、转变、因果,都包括在其中,自心是能现、能变,法界是所现、是所变,我们要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这一个事相要细心去体会,体会不到,常常保留着疑情,疑情就是常常提出这么一桩事情。
佛在经上还有两句话,讲得比这个更明显,那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这个法界相是唯心所现,这里面种种变化是唯识所变,识是妄心。心是真心,识是妄心。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这是我们的妄心,妄心不离真心,离了真心哪来的妄心?《愣严经》上讲,妄心如第二月,捏目所见的第二月。可是这个意思我们还是不容易懂得,为什么?如果你真正懂得,你是非人我的念头完全没有了。所以你真正明白、真正懂得,在这个现相上,你跟一般人不一样,也就是你跟没有懂得的人不一样。没有懂得的人都有「我」,我们今天讲都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如果真明白,这个人决定没有「我」的念头,没有「私」的念头,而是起心动念,一切统统为众生、为法界。为什么?整个虚空法界是自己,不会再把这个身看作自己,这个家看作自己,不会,绝对不会有这个念头。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那你就真的懂得了,确确实实是自心变现出来的。
一切众生虽然听到佛菩萨如是明白的教诲,他为什么不能够悟入?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迷惑颠倒,障碍了他的悟门,堵塞了悟门,他不能悟入。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所说的一切法,还不都是讲这一桩事。上根利智听到佛这个说法,他立刻就悟入,大彻大悟。下下根人听到这一句话,他也不求甚解,他也不会疑惑,他也不求明了,反正佛怎么说,我就怎么信,我就怎么行,那也很可爱,他也能有成就。中等根性的人听起来麻烦就大了,愈听愈迷惑,愈听问题愈多,所以世尊费了四十九年来解释,统统是为中等根性的人。我们也从这些地方,体会到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慈悲到了极处,不怕麻烦,很细心的来给我们做详细的说明。最明显、最具体的代表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一部《华严经》就说这八个字。
我们如果实在不能够体会,佛常常用比喻来讲,比喻里面用「梦幻泡影」比得最多,特别是用作梦来比喻。每一位同修都有作梦的经验,我们就用作梦这个梦境来做个比喻。能作梦的那是心,这个心不管它是真心是妄心,不要去研究这些。现在外国人说这个梦是下意识,下意识还是心,这意识就是心,这是能作梦的。梦中所现出来的境界,那就是相分,那是你所梦得的,这里面就有能、就有所。有能作梦,有变现出的梦境,所变出的梦境。变出来这个梦中境界相,是不是就是能作梦的那个心的现相?我们得好好去想想。假如你作梦,一下梦醒过来,你不妨坐在床上好好想一想,你刚才那个梦中境界,你去想那个梦怎么来的?梦中境界相究竟是怎么形成?去想想这些。你能常常这样想,你就会开悟,这是佛法。我们晓得,心没有相,因为没有相,它才能够现相,如果它是有相,它就决定不能再现相。这个道理《华严经》上也说得很多,我们现在还没讲到,这就是讲到真空与缘起。正因为心没有相,所以每一天晚上做的梦,梦中境界相不一样。正当梦中现相的那个时候,就是你的心已经变成相,那个相是什么样子?就是梦中境界的相。相跟性是一不是二,这个也很难懂。
古来大德又有一个比喻,让我们体会这个意思。譬如以金作器,把黄金比作自性,比作能变的,用这个金去造一个相,那个相是所变的。譬如我们这个地方有一堆黄金,我们今天将这个金造成地藏菩萨的像,它就现了相。试问问这个相跟这个性是一还是二?这一尊地藏菩萨的像跟一坨的黄金是一还是二?如果你要说是一,这一尊我们一看是地藏菩萨像,看到地藏菩萨像,那个金就没有了;如果看到这是一坨黄金,地藏菩萨的像就没有了。如何来显示这一桩事实?显示这个事实唯有不一也不异,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二。你要说它是一,明明相跟性是两桩事情;你要说它是二,金跟器确实是一不是二,离开器没有金,离开金没有器。所以事实真相不一不异,这个才说明它的真相。希望大家细心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不可以说是一,也不可以说是二,不可以说一样,也不能说不一样,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上去观察,所以这个性完全变成相了。
我们用这一个前提,再去回想梦境。我们在梦境,我们的心完全变成梦中的境界,就像这个金,今天塑成地藏菩萨的形像,同样一个道理。所以佛说这个现相叫「全真即妄」,因为相是虚妄的,相不是永远存在的。佛法讲真妄,它的定义,说妄是暂时的,不是永远存在的;说真是永远不变的,永远不变的那叫真。所以性是真的,真性,性是真的,相是妄的,相不是真的。「全真即妄」,整个的心,能变的真心已经变成了梦中的相分,就如同以金做成器一样,这变成这个境界了。那要问你的心像什么样子?当时梦中的境界就是心的样子,就是心的相分;真妄不二,性相一如。如果你在梦中一下明白过来,整个境界唯是自心,梦中就好比法界,整个法界唯是自心,离开自心哪有境界?没有境界。所以在梦中,梦中一定有自己,有我这个人,或者还梦到许许多多人,也梦到山河大地依正庄严。你要是明白、觉悟了,我们要问问,梦中哪一法不是你的自心?这才明白了,确实整个梦境,梦中的依正庄严就是自己,就是自性。
诸佛菩萨说悟了,大彻大悟,悟个什么?就是悟这桩事情。明白了,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真心变现出来的境界,是自己;除自心之外,没有一法可得。凡夫迷,迷什么?也是迷的这桩事情,不知道虚空法界依正庄严是自心变现出来的,不知道一切万事万物是自性,不晓得。不晓得的话,跟这个过不去,跟那个过不去,实际上是跟谁过不去?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除了跟自己过不去之外,你还跟谁过不去?没有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是自己。经上不是常说,咱们念阿弥陀佛,「自性弥陀」,就是你自己心里变现出的弥陀,哪里有心外弥陀?没有。「唯心净土」,西方世界极乐庄严唯心变现的,决定没有心外的净土,没有心外的弥陀。弥陀如是,一切诸佛如来又何尝不如是,一切菩萨又何尝不如是,乃至于饿鬼、畜生、地狱,哪一法不如是?你真正觉悟之后,那个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就自自然然流露出来了。关怀众生、供养诸佛,哪一样是离开自己?这才逐渐逐渐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正通达明了,那就叫华严三昧。
「华严」两个字怎么讲法?《大方广佛华严经》经题上说过。「三昧」是什么?三昧是正受。《华严》这个境界太大了,包含了尽虚空、遍法界,我们现在也正在讲《华严经》,诸位在序分里面,你所看到出席法会的大众,人数都是说无量、无数、佛刹微尘数,都是用这些来形容出席的人数。这是把一切众生,分做许许多多的种类,像我们这是一个社团一个社团来说,数目字无量无边,那个意思就是说明整个虚空法界;也就是说明那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总没有离开心性。所以全部经自始至终都教你悟入,这是这一部经的特色,字字句句都帮助你悟入。你前面听了没入,不要紧,后面还有,一遍不能悟入再来一遍,其目的就是我们常讲的,帮助我们真正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认识自己本来面目,禅家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佛法教学没有别的,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而已。所以这叫做华严三昧。
「华」是比喻,在大经经题里面,梵文原文的意思是「杂花严饰」。把这个法会、把这个法门比喻作一个很大的花园,这个花园里面各种花草的品种齐全,一样也不缺,所以称为杂花。「严」是庄严,庄严自性、庄严法界,它有两层意思。庄严自性显示性有能力变现出境界,这个是自性的庄严;第二层意思是庄严我们生活,我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达到美满,现在人所讲的「真善美慧」,这是杂花严饰的第二个意思。由此可知,华严三昧简单的说,是依一真法界无尽的缘起,这是理论的依据。诸位总要记住,一真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名字不一样,里面意思、境界完全相同。华严叫「一真法界」,我们净土宗经典里面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
阿弥陀佛,建议同修将该篇讲记,粘贴至自己的博客或电脑桌面,每1、2天打开重新阅读一下(最好至少看3遍),相信每一遍,都会让您有新的体会和悟处,真是法喜充满。您会惊讶于原先目光扫过没多停留的语句,竟然含藏着法宝甚深的智慧,并为之欣喜不已。让人感叹佛法摄受人心的力量。
阿弥陀佛,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法喜充满。
学佛以灭妄归真为宗旨
匿名师兄 道业精进!
首先,灭妄归真这是二乘解脱法的修法,然而大乘佛法才是佛法的根本,因此若以大乘法来说,并不是灭妄归真。
二乘人因为观察五阴虚妄,知道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因为爱乐五阴的存在,因此实际观行了五阴种种的苦,如实观察了造成每一世五阴出生的无明,尽而断除了此无明,而最终证知唯有灭尽五阴,才是清凉止息、才能到达无余涅盘之彼岸。
然而二乘人唯信佛语,相信灭尽五阴之后不是断灭空,而是不离於如的恒、不变异法,此法真实、清凉,无烦无热。然而二乘人对此境界不知不见,无能亲证,因此二乘人只能灭妄归真,成就出离观,而此无余涅盘之彼岸乃是大乘方证的安隐观。因此六祖才喝斥这是将灭止生,也就是灭除五阴身而不再出生,以此作为无生。可是大乘的无生,是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真心,此真心本来就无生,不是灭了才无生。
因此全妄即真,就是指一切虚妄的六识(妄心),乃至虚妄无常的六根六尘,虽然是虚妄、磨灭之法,然而却都是由真如本际所出生,因此华严经中 金刚幢菩萨才说:一切世间诸法性,悉与真如性平等。这就是说明了五阴虽然虚妄无常,本无自性,然而因为这些虚妄法都不离真如法性,离开真如法性无有一法可得,可是离开一切虚妄法,也无法见得真如法性的妙用,因此才说一切法悉与真如性平等,这其实就是全妄即真。
至於全真即妄,也是如此,这个真如本心的一切妙用,虽然是无漏清净,却与我们虚妄的五阴与器世间和合运作,因此一切世间虚妄无常的现象(蕴处界),都是缘於真如法性而运作。因此全真即妄其实跟心经的空即是色,乃至空即是受想行识无二无别。
阿含经中其实也早就说过这个道理了,佛常常开示:五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这其实早就隐说真我--真如本际,因此才说五阴虽然是虚妄无常的法,无常所以无我,这些五阴虚妄法虽然不是真实我(非我),可是离开五阴也觅不得真实我的示现(不异我),但是五阴与真实我却不是混合在一起的(不相在)。
如果能如理作意思维明白这个道理,应该就会渐渐明白为什麼 佛有时候说一切空,有时候又说真实有,一切佛子应当谨慎: 佛绝无二说!因此空与有之说都离不开真如法性与五阴虚妄,也就是真我与无我。因此看经文时,如果看到佛有时候说一切法空,莫生起布畏想,一切法空是说明一切五阴之法虚妄无常,所以是空相,但是这些空相的一切五阴法都是缘於空性--真如本际而出生,因此一切法都会归於空性。
如果了解这个道理,也就知道金刚经为什麼说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就是说, 佛开示了二乘解脱法,另二乘人断除我执,於舍报后,灭尽五阴的流转,不再有下一世出生(不受后有),从现象来看,这一位阿罗汉的确灭度了,但是他灭尽了五阴以后,反观自我的意识觉知心灭了,能观照能觉知能证能得的意识心不再出生了,那又是谁得解脱呢? 佛於阿含经其实早就开示,阿罗汉灭尽五阴,不再流转生死后,谁般涅盘呢?(五阴已灭,还能说谁证得涅盘吗?)
因此金刚经的这句话,其实早在阿含经就已经开示了,这也显示出阿含诸经中早就隐覆宣说大乘法义了。
以上所述无非是希望帮助学人建立正知见,而不落入断常二见任何一边中。
全真在妄全妄即真出自哪一部经?
出自《道德经》。
全真在妄全妄即真的意思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称"太上老君”。在道教中,《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列子》又称《冲虚真经》,与《道德真经》合称三真经,被道教奉为主要经典。
全真成妄,全妄即真
言语道断,一说即为不是,佛学,甚至所有佛经里话都如此,思想均有不妥。要体悟。说件敝人在学佛路上一事,"既然无我,谁在轮回",较粗略地读了相关内容的一篇文章,又转发一大师兄,他表达出赞赏之意,感到我真有进步,他这么认为,我怎好不再次细阅这篇文,这下,内心确有收获,真实收获,一段时间念其内容片段,有了门外汉入佛门的感觉。这文章属佛学,借鉴,参考其中阐发的义理,闻,思,修。"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真空妙有,更要实证。
领悟,实证是学佛主干。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00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