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感悟(万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学佛百科2023-03-09335

智渡法师:“万法由心生,诸法因缘灭”是什么意思

智渡法师开示:

“万法由心生,诸法因缘灭”:万法、诸法均指种种形形色色的现象,自然的、社会的,而这些形形色色、变化无常的现象和事、物,都是由其构成的要点、关键或中心所生发的,它们也将随之构成的基础和条件之消失而毁灭、幻灭或消亡。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出自:《佛说造塔功德经》,下面是佛教十二因缘的基本教义!

所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环节一环套一环,顺逆都互相缘生缘灭,故称十二因缘。具体而言:(1)无明缘行:无明,指众生对佛法真理、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状态。正因为无知,由此产生行,即盲目的冲动,亦即意志活动。(2)行缘识:正因为有意志活动,因而产生心识,识即精神活动,指按照意志活动投生后产生最初的意识。(3)识缘名色:由于心识活动而形成精神和物质的胎质。名,指概念,精神方面;色,指色质,物质方面的形体。(4)名色缘六处:六处,又称六入,在此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和认识器官。这时,胎质逐渐成熟,即将诞生。(5)六处缘触:触指接触,指胎儿出生后,六种感觉和认识器官与外界接触。(6)触缘受:受即感受、接受,由于身心逐渐发育,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接触频繁,而产生相应的或苦或乐、或不苦不乐的感受。(7)受缘爱:爱指爱欲、贪爱,随着年龄的增大,在不断感受的基础上产生分别心,有了爱恶之情。(8)爱缘取:取即执着、追求,正因为有了贪爱,到了成年以后,爱欲强盛,开始对外界执着追求。(9)取缘有:这里的有,指思想、行为所产生的难以抹掉的后果,即业,分为善、恶、无记三种性质的业。由于执着,造下了种种业。(10)有缘生:正因为有了业,这种业必然产生未来的果报,使人在死后重新投胎受生,从而导致来世的再生。(11)生缘老死:有了生则必然招致老、死。这样,十二个环节辗转不断地生死轮回,互为因缘,即是十二因缘。由此可见,众生之所以有生死轮回种种痛苦烦恼,根源在于无明,即对生活真实的无知。反之,只要破除无明,就可以灭除生死轮回的痛苦而获得解脱。佛说:“无明的起源不可见,不可假定在某一点之前没有无明”;但同时,佛又说:“凡是真正见到苦的,必也见到苦的生起,必也见到苦的止息,必也见到导致苦的止息之道”。

================

诸法因缘生:一切诸法都是由因缘而生

我说是因缘:我来说这是因缘

因缘尽故灭:因缘尽则万法灭

我作如是说;这是我释迦牟尼佛所说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谁来解释一下,谢谢!

把“因缘”和“生灭”说清了,自己就明白了。

因缘:因,是所作所为的业力(种子)。缘,是事件条件机会机缘(依赖)。

生灭:生,是现起,灭,是消失。

合起来就是,所有现象,由于业力的成熟而持续展现(即空是色),又由于持续展现完成而灭失无存(即色是空)。

相关经文摘录:

1、离诸著,名为空。

2、众生的业力不成熟于外面的地水火风,而是成熟于它的蕴、界、处。

3、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

仅供参考。那摩阿弥陀佛。

特补充如下:

1、佛法中有因缘果报之说,却无报复之说。对某些现象,看起来好像是报复,其实这只是自己的疑猜和臆想罢了。。。有些罪报,现世出现,而有些,会隔世出现,甚至多少亿年才会出现,或者在其它世间出现。无有所做无有能做,根本不存在报复之说。所以第一矛盾不存在。

因缘果报,绝非:生拉乱扯,生搬硬套,牛头可能不对马嘴。

2、很多事,它的果报。绝非世间凡夫所能知晓,因缘果报,错综复杂,能看清者,基本都是登地的菩萨,甚至大菩萨、阿罗汉都不一定能看清。彻底看清的只有佛陀。所以佛陀十大尊号有一个是“世间解”。

3、因缘果报,遵循的规律是:已做不失,未做不得。绝不会此人做彼人得,彼人做此人得。

4、佛经中有句偈:纵经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慢慢品味。

5、因缘,因缘。若无因,沙应出油,铁应生花,世间有这样的道理吗?若无缘,种子自己开花结果何苦多劳,世间有这样的道理吗?专持佛号,专心持名为因,与佛心相应为缘,故能投净土极乐,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那摩阿弥陀佛------

万事皆缘起,因缘生万物,缘尽万是灭。请问朋友有何看法?

什么是缘起性空?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什么是涅槃?

涅槃寂静是说不论世间如何动乱,最后终归于寂静;不论万法如何差别,最后终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寂静,差别归于平等,寂静、平等,这就是涅槃的境界。依佛法来说,达到涅槃的境界,已寂灭了一切烦恼和生死,而到了离苦得乐的境地,亦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的果位。一般人以为涅槃是死后的世界,如某某法师去世,便说得大涅槃了。其实涅槃的定义是不生不死,即"灭度"的意思。什么是灭度?

灭是除灭执着,灭除我执、法执,灭除烦恼障、所知障。度是度生死,度凡夫的分段生死,度圣贤的变易生死。涅槃是解脱,烦恼是系缚。离系缚处,即是解脱;断烦恼处,即是涅槃。譬如一个犯人,为杻械枷锁系缚时,无自在可言,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脱。众生为贪瞋痴等烦恼所系缚,若修习佛法,断除烦恼,即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除此以外,若想再觅一涅槃,实在不可得。

佛在世时的诸大阿罗汉,也都是现证涅槃而后游化说法、托乞食。由此可知,涅槃并非离一切法之外,别有一物可以证得。法法本来即是涅槃,只因众生无明覆心,妄想执着,视一切我、法皆有实体可得,所以处处都成为障碍系缚。若是圣者,知一切缘起法,虽有而自性空,无所系着,则能即物而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

什么是四依止?

"四依止"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是学佛者应该依循的四个准则。

依法不依人:依止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灭现象的某一个人。

依义不依语:从义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内涵,而不执着戏论,满足于语言文字的游戏。

依智不依识:以般若智慧为人生行为的规范,而不依顺一般的俗知俗见。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从方便邪说。

四依法是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够依止四依法,得其门而入,才能探骊得珠,登入真理堂奥。

什么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有很多个了;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

一朵花与一个虚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种籽由种在土壤里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有空气来沃养成长。所以,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万有的力量才得以绽放的,一朵花即等于是一个虚空,"因缘有二法,实性则无二"||这也就是一多不二。

再进一步从世法上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里面,要吃饭、穿衣,要坐车、住房子,要希求多闻、资养色身。这一切一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农夫种稻、工人织布、司机开车、建筑师盖房子、专家学者讲授、科技资讯传播而来,所谓"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一个人必须仰赖那么多人事的聚集辐凑才得以生存,这个"一"岂不是包含了无限?

了解这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之后,就会觉得"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了。

什么是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

佛陀成道时,即于菩提树下做如是言:"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妄想执着缠裹着我们心中本自具足的佛性,使之不得开显;但若离开此心,又别无烦恼可除,也别无菩提可得。所以,菩提也好,烦恼也好,都在此心的迷悟之间。一念觉则菩提显,一念迷则烦恼生。就像一面镜子,沾满灰尘时是它;

拂去灰尘的,也还是它。要让它沾满灰尘或拂去灰尘,都只能在镜上求,离开镜子,则什么也找不到。

当我们懂得往心内修正自己,探求自己本来面目时,烦恼虽热恼,解脱的希望也含生其中。

什么是不二法门?

显示超越相对、差别的一切绝对、平等真理的教法,称为"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对"不二法门"的意见有:生、灭不二,我、我所不二,受、不受不二,垢、净不二,动、念不二,一相、无相不二,菩萨、声闻不二,善、恶不二,罪、福不二,漏、无漏不二,为、无为不二,世、出世间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我、无我不二,明、无明不二,色、空不二,根、尘不二,正、邪不二。

而不二法门的人间化,即指:

人在山林,心怀社会。

立足地球,放眼宇宙。

身居市井,志在佛国。

天堂虽好,人间更美。

法界无边,家庭第一。

今日一会,无限未来。

今之俗语多援引"不二法门"一语,转指学习某种学问技术唯一无二的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1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