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净化人性佛教(净化人的心灵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3-3089

关于佛教世俗化倾向的思考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使中国社会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相互激荡,人类也必将开创新的历史文明。二千多年前,自喜马拉雅山南麓传来的印度佛教汇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为世界人类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与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直至今日,佛教仍然焕发著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是,佛教世俗化倾向将是所有关注佛教发展的有识之士,应予高度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尤其是佛教僧伽更应有此深切的忧患意识与敏锐的历史洞察力,高扬佛教出离生死,追求永恒解脱的本怀。如此,才能使佛教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化世导俗而不断超越。使人从以情欲为本的世俗社会,超越到以智慧为本的新的人生正道。

佛教在市场经济下世俗化倾向的弊端

佛教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下,寺院的建设规模及设施,较从前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各种档次的佛学院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遍及全国各大省区。佛教的期刊杂志也同样是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佛教的教育,诞生了前所未有的博士、硕士、学士等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如此看来,佛教的发展确也呈现出一派人才济济、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倘若再定睛一看,就会发现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正在悄悄地迎面袭来……

一、混合世俗社会的暗流 热衷名闻利养的追求

市场经济的大潮拍打着寺院的山门震天动地,莫向外求已成为遥远的禅话,回头是岸仍唤不住名闻与利养的追逐。佛教的信仰原本并不建立在单一的经济基础上,也不应以经济作为衡量佛教信仰的指标,否则就会沦为拜金主义。纯正的佛教信仰,是建立在无我的解脱道的基础上,进而谋求世界的清净庄严与人生的理想超越。释尊的正觉与解脱,早已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纵观当今佛教现状之一斑,攀炎附势、结交权贵者有之;为达到和满足个人私欲,不惜牺牲佛教整体利益者有之;炫耀荣誉和地位,随处招摇过市展示实力、魅力者有之;为谋生计倚傍佛门,行世间法者有之;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呜呼!佛教倾危,竟至于斯!

二、高举培养人才的旗帜 缺乏务实求真的态度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佛教的首要任务: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这是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于一九九二年在上海佛教教育研讨会上对全国佛教徒所提出的号召。如今十年过去了,青黄不接的现像似乎因前辈大德们的相继西逝而变得满园春色,初露头角的各大寺院住持,以崭新的面容出现在佛教的期刊杂志上,这也许就是三个培养人才的硕果吧!面对现有的成就,有人沾沾自喜,有人暗暗悲伤,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世俗化的人才标准,使一批精明能干者突颖而出,亦赢得了社会的青睐与荣誉,但华而不实的作风却在迷茫的掌声中显得越发苍白无力,一如那风中的残烛。站稳脚跟,务实求真,信仰坚定,身体力行,方能体现佛教人才的真正精神!

三、重视寺院经济的发展 忽略组织道风的建设

如今,在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寺院经济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通过巍峨壮观、金碧辉煌的殿宇,就可一睹其富丽堂皇的气概。随着旅游业的进步与发展,寺院的门票收入亦相当的可观。为了更多的创收,有些寺院常年悬挂水陆胜会道场的幡幢,使清净庄严的法事活动,几变成商业贸易的市场,而对于寺院的组织管理、道风建设、人才培养等关系到佛教未来前途与命运的头等大事,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种本末颠倒的思想倾向,诚为佛教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从源头上堵住这股浊流,否则,势必将失去佛教信仰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四、僧尼职业化趋势的氾滥 佛教信仰观念的淡泊

出家僧尼承袭千百年来的佛制,是立志终生奉献于佛教的志业者,而非以出家为就职择业的工作者。多年来,随着宗教职业者一词的出现及大肆渲染,致使社会各界误认为僧尼亦可成家立业。社会的有关企事业单位以市场经济的形式投资寺院或建造大佛,以营利为目的,却又聘请僧尼以工作人员的身份扮演着各种角色。这些错误的做法蔓延到丛林寺院,极大地威胁著出家僧尼的神圣性与纯洁性。当然,佛教内部僧尼的信仰淡泊、不甘寂寞也是造成这种乱相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须指出的是:僧尼是佛法的继承者与奉行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遵从如来的禁戒与教诫,努力地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影响社会大众,令之归向正法。

五、倡导佛学教育的开展 缺乏应有的宗教体验

佛教教育是关系到佛教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因素。自恢复和落实宗教政策以来,全国各地所创办的初、中、高各级佛学院迄今已有三十多所,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佛教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譬如:没有规范化的教材、低水准的重复教育、师资力量的近亲繁殖、信仰情操的淡泊冷漠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如得不到解决或纠正,则会积重难返,佛教教育的前途自然也就堪忧。另外,有些地方佛教学院的设立,其教学宗旨及目的不够明确,仿佛是以办学的方式集聚僧众,换来一块佛学院的金字招牌,为自己所住持的寺院增添一份荣耀。佛教本非纯知识性的授受,必须要学以致用才能彰显佛学的真义。否则,就会像太虚大师在《现代僧教育的危亡与佛教的前途》中所说:「出来的学僧,不能勤苦劳动去工作,甚至习染奢华而不甘淡泊。……以为别种事不可干,除去讲经、当教员,或作文、办刊物等,把平常的家务(寺院中事)都忘记了」。有些学僧感觉没有出路,也就渐渐地从僧海中消失了……

如何因应佛教世俗化倾向的思考

佛教世俗化的弊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呈现出更加复杂而多元的变化,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如何在此世俗化的逆流之中,保持佛教的神圣与纯洁,同时又不违世俗地开展觉世救人的佛化运动,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这将是我们所应关心与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佛弟子应努力实践的问题。

一、坚定佛教信仰的根本立场 追求生命永恒的解脱

佛教的信仰建立于生命无限的因果关系上,也就是要相信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流转与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的现实。因此,正确的佛教信仰的价值观,是引导我们不断超越与趣向解脱的人生信念。在肯定无限生命的自我开创与正确实践的前提下,只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才能够在现实人间以无我的智慧与慈悲,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历代高僧无不以那广博的胸怀、深切的行愿,以对佛教信仰的无限真诚、对有情众生的无限悲悯,而奉献身心所有的一切。德厚流芳,高山仰止,为世人之所永远称誉与赞叹。抚今追昔,当代中国佛教不正缺乏这份浩然正气吗?

二、选贤任能住持正法 深信因果无私奉献

佛教事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住持正法的僧团是否坚强有力。而僧团能否和乐共处,寺院的住持是关键。住持的人选不当,则会造成对佛教莫大的伤害。在这个商业化气息浓厚的时代,企业化的管理方式,给寺院带来了更多世俗化的内容。有些当了住持的,因果观念淡薄,自私自利,心胸狭隘。在他们的眼里,寺院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任意地占有或支配,僧尼则形同职业者,任凭安排与发落。而寺院本是陶贤铸圣的选佛场,是弘法利生的清净地,寺院的财产是属于「十方僧」所共有,岂能容忍个人私欲的玷污与侵占。另外,寺院住持必须以佛教的整体利益为重,模范地遵守清规戒律,以身作则,任劳任怨,深信因果,以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担当住持正法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历史使命。

三、重视僧团建设的神圣纯洁 再塑僧伽的良好形象

佛法的存在,并不以殿宇、塑像、经典来决定,而在于有无契合佛陀本怀与法性的僧团。清净和乐的僧团,可养成光风霁月的胸襟,清净庄严的品格,净化自己,健全佛教。而个人意识氾滥,商业化、世俗化的团体经营,只能是出佛身血,破坏佛教。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僧团的建设,依靠团体的力量,达到住持正法的目的。如法如律的僧团,可使那些发心不纯、无羞无愧或性情放逸者,在大众的威摄下,真诚忏悔,调伏烦恼,否则即摈出山门。对于那些真心为教、用功办道、看破放下的僧加,在「大众薰修希胜进」的氛围中,其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经过数年大冶洪炉的陶练,必将养成威仪痒序、心胸豁达、气度浑朴的仪容与气质。一出山门,使人见了,油然而生敬意。

四、凝聚佛教僧团内部的力量 全面振兴佛教的事业

当前,佛教僧团的散漫像沙砾一样,没有丝毫的凝聚力。僧团由于缺乏整体佛教良性互动的全面意识,故而产生各自为营的态势,彼此间漠不关心或竟争攀比。为了重新整合佛教的有生力量,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及丰富的寺院经济,佛教僧团应以水 *** 融的精神,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本着「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的思想,坚持慈悲、平等、无我的根本原则,以广大的菩萨心行,实践普度众生的良好愿望,从而达到自利利他究竟圆满的目的。

五、弘扬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 倡导人间净土的生活实践

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不是世俗化、庸俗化、神鬼化的变异信仰,俗化与神化不会导致佛法昌明,也不能契合佛教的根本。但一般的佛教徒,不是落于流俗的兴福、超荐,就是追求神奇和显异惑众的感应;或开口证悟、闭口解脱地急于了生脱死,对于人间利他的菩萨事业,漠不关心。因此,大力弘扬人间佛教的菩萨精神,以正知、正见、正信、正行引导广大的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建设人间净土的行动,从内心净化开始,在生活中本着利他即自利的原则,但事耕耘,不问收获。如此即是于生活的当下实践净土之行。人间佛教的目的是以人为本,提升人品,尊重人性,净化人间,进而实现清净庄严的人间净土。但是,人间佛教,往往被片面地理解为适应世俗化生活的佛教,从而忽略了佛教化导世俗的根本立场,这是弘扬人间佛教思想理论者,所必须给予积极回应与有力痛斥的谬见。

佛教如何净化人心?

明白所有东西都是条件,因缘聚合产生的现象,他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因缘所生的,总有幻灭时。我们执着其中不肯舍弃产生痛苦,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不会执着不放念念痛苦,所以放下悲伤,放下烦恼,放下执着。 烦恼即迷惑,人类因迷惑而造诸恶业,受种种的痛苦。这痛苦的来源,乃由六根本烦恼而起的。现略说明于下: 一、贪——是贪爱、贪恋、贪着。对于五欲过分追求,或不义的窃取,或对于自我的财物与所学的理法,悭吝不舍,不肯惠施于人。只为私欲,损害他人,贪之为害,罪业深重,经云:“死堕饿鬼,受饥渴报。” 二、 ——是恚。对违逆不顺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横起暴恶,损害他人,或饥渴寒热到来,无涵养心,而生 恨。华严经云:“一念 心起,百万障门开。” 恚之恼害,死堕地狱,受身相丑陋报。 三、痴——是愚痴迷昧,智慧闭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谤无因果,起诸邪见,名为愚痴。因愚痴而妄生贪求,求之不得,则成 恚,故愚痴为三毒(贪、 、痴)总根,能造伤天害理之事,死堕畜生中,受人宰割。 四、慢——是我慢贡高,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对于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过自己的,乃至与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现轻慢态度,造成不能与人和睦共处的苦恼。 五、疑——疑是怀疑不信。对佛教真理,善恶业力,以及世间一切实事实理,都不能诚信无疑,杜塞善门,滋生邪见,造出是非恶业。 以上贪、 、痴、慢、疑五烦恼,是心着垢染,系缚不脱,谓之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其性质迟钝,难以制服,尤其无明惑不易断灭,故称为五钝使。 六、不正见,由思惟不正,产生错误的知见

有关佛语女性净化处理心灵禅语语句佛语录(精选99句)

1、 《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2、 心灵的欲望是人生最痛苦的原因。

3、 只有智慧的耳朵才能听到超越的真理。

4、 真诚的关怀和祝福,也是最好的布施。

5、 对认真工作是正确的,对是非是错误的。

6、 【佛教经典禅语】 一结束了,一切结束了。

7、 【天天禅语】面对困难,尽心尽力,尽力而为。

8、 一切都按照因果报的规律,这样才能自由自在。

9、 【佛心禅语】 我们用八心孝敬父母,回报恩德。

10、 【天天禅语】付出不多,别人能用,是最大的爱。

11、 人们大地之上,为地球尽一份心,是本职和使命。

12、 【大彻大悟智慧】心理健康三要:乐观、善解、爱。

13、 发心不难勇锐,难长久。(明)《灵峰宗论》卷二之四

14、 【大悟佛学智慧】心宽,不伤人;读纯,不伤自己。

15、 只要我们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我们就会收获很多!

16、 书浩如烟海,穷其一生只能挖书山一角,取书海一瓢。

17、 忍而无忍是真正的修行;忍无可忍,以牙还牙是凡夫。

18、 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

19、 【佛心禅语】 知不足多愁,威不足多怒,信不足多言。

20、 珍惜别人就是珍惜自己。南传《佛教格言》·人品第一》

21、 【佛语禅话】满足、感恩、植福因;善解、包容、消旧。

22、 【佛语禅话】知道是知而行道;能行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23、 【天天禅语】满足、感恩、植福因;善解、包容、消旧。

24、 【天天禅语】真正的福德是以平常心守本分,勤于付出。

25、 君子心量很大,能包容全世界的众生;小人只在乎自己。

26、 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理它,烦恼自然不起作用。

27、 称法行,众生要遵循戒、定、慧三学,按佛法指引修行。

28、 菩提心以觉悟人生的智慧成就,以奉献人生的实践成就。

29、 【尽力做事】 尽可能多地做事,不要等待,等待会失败。

30、 多一个朋友,自然少一个敌人。(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31、 夫妻是伦理关系,不是理论关系。(当代)圣严《108自由语》

32、 如心境无量,诸佛境界也复然。《华严经》卷52,如来出现

33、 忙碌的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当代)圣严《108自由语》

34、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只有努力,才能取得幸福的成绩。

35、 【天天禅语】不仅爱人,还爱地球;土地安全,人才安全。

36、 【天天禅语】被折磨,能注意不折磨别人,也能增添智慧。

37、 一切都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应作为观。

38、 人们在原谅自己的那一分钟开始懈怠,应该时刻保持警惕。

39、 人的生命在于头,灰尘,百草树根,拔不复生。《中阴经》

40、 弘法利生,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求菩提就像找兔角。

41、 真情,历历在目,永不忘记。痴情,淡淡的风趣,如禅语。

42、 任何能牺牲自己利益的人都是布施。(民国)太虚《菩萨学处》

43、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与人相处要合群,但不要随波逐流。

44、 【禅语一生】人生富足的方式不在于物质,而在于自我意识。

45、 厚黑学大行其道,薄白学逐渐衰落,社会不公平必然是日剧。

46、 感恩不仅仅是感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良的人性美。

47、 感恩的人,才会朝气蓬勃,豁达睿智,好运常在,远离烦恼。

48、 读经自利人,能明心、解义、入定、弘法、护法、过度祈福。

49、 【佛心禅语】 事事接物,心中常感到从容闲暇,才看到涵养。

50、 【佛心禅语】 你要相信自己能创造奇迹,那就是心中的力量!

51、 嫉妒时善待,诽谤时感受美德。(当代)星云《人间佛教戒定慧》

52、 每个孩子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当代)圣严《108自由语》

53、 【佛语禅话】好好照顾心灵,社会祥和;心安理得,世间有福。

54、 【天天禅语】保持一颗干净的心,不贪婪,心平气和,人安心。

55、 【天天禅语】所谓“觉悟”,是懂得什么是人生,该做什么事。

56、 十二年来,我求一个像芥子一样的业性。《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57、 抱怨的人,不尝无怨。道可宗道可宗。《法句经》卷上,双要品

58、 【什么是好人】 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59、 【禅悟】.出有所求,求不得,苦不堪言;若求得,欢乐也短暂。

60、 人能和,是非不生。出生的事业可以永垂不朽,也源于和这个词。

61、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放下妄想、分离、执着,就能成佛。

62、 愿放在心里,没有实践,就像耕田而不播种一样,都是空过因缘。

63、 【佛心禅语】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而尽。-楞严经

64、 没有内外的一切方法,如风不妨碍于空。《华严经》卷23,十回向品

65、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拥有,有拥有的烦恼;没有,有无的解脱。

66、 【天天禅语】能过清淡的生活,最满足;有余力帮助别人,最富有。

67、 为了成为一个坚强的伟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上人、事、物的磨练。

68、 了解一切法律,都是自我意识,却无所事事。《华严经》卷八,明法

69、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

70、 修而不悟,轮回就在那里,或生或死,伴随着你的痛苦,不解不脱。

71、 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楞伽经》卷三

72、 花半开最美,情留白最浓,懂得给生活留白,也是生活的一种智慧。

73、 麻烦为薪,智慧为火,因缘,成涅盘食。南本《涅盘经》卷四,四相

74、 【天天禅语】身体可以累,心灵不要累;因为灵魂是智慧生命的源泉。

75、 人生只在呼吸间,如果能抱着秒关的心态,就会珍惜生命,珍惜生命。

76、 南无阿弥陀佛是模具。当我们进入这个模子时,我们怎么能不成佛呢?

77、 在任何情况下,不分开,不攀缘。一念不生,六根就不会被六尘污染。

78、 有修养的人在职尽责——不顾时间,愿意尽自己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

79、 【死亡新生】 人活着死亡只是身体的异化,死亡的本质是灵魂的新生。

80、 放弃一切相,若有相生者,也是一片混乱,不洁如一片。《楞伽经》卷2

81、 必须在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浪的人。(明)《灵峰宗论》卷五之一

82、 【天天禅语】心烦意乱,会囤积烦恼;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快乐地付出。

83、 世界上的大海可以填满,但人的鼻子是水平的——小嘴,但永远不满意。

84、 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一切智最初因缘。《华严经》卷六十二,入法界品

85、 如果不是为了心,而是为了心,除烦恼,如日出无暗。《正法念经》卷五

86、 脚浅一脚向前走,累吗?当然,累了,背了那么多东西,没有理由不累。

87、 若无所得,即得,即现观,即菩提。《一般若经》卷三七三,无相无得品

88、 身体和意义都是柔软的,没有轻躁,心常欢喜。《华严经》卷42,离世界品

89、 人要学会经得起周围人员的磨练而不动摇,学会在动作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90、 一个人看到他得利快乐如己,两个人自得其乐。《优婆塞戒经》卷2,发愿品

91、 没有奉承,没有隐藏,没有矫揉造作,这三个密戒的精髓。弥勒日巴大师歌集

92、 芳华老了,是否还看山看水,一程温暖眼底,对着时间说禅,欣喜不增不减。

93、 【佛心禅语】 尹和靖云:莫大的灾难,都是由于一瞬间无法忍受,不可不谨。

94、 不做坏事,不受人驱使,不依附权贵,不以法为商。即兴自言自语·螺发外道经

95、 世间言语、文字或名字,五彩缤纷迷离,姿影婀娜——因其多彩多变而不真实。

96、 如果你有伞,你就不能被雨淋湿。如果你有真正的禅意,你就不能被魔鬼迷惑。

97、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是无限宽大的:以不同的立场待人处事,人事都是轻安的。

98、 敏感的心留给美,愚蠢的心应对肮脏。世界就像镜子,每个人都是我,我就是每个人。

99、 能读无字无字书,才能得到惊艳的句子;只有能够理解困难,才能参与最上面的禅机。

人间佛教与人间佛堂的关系

人间佛教思想源于太虚大师在民国初年提出的人生佛教,1928年太虚大师演讲《人生的佛学》,系统的阐述了人生佛教。人生佛教的目的,是要“从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胜行,而隐摄大乘二乘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之极果。即人即菩萨而进至于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果也。”

1933年,太虚大师又作了《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的讲演,提出人间佛教重在实践服务人群的“菩萨行”,“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以人间为教化对象,在人间弘法,以人为本,重视人生和人类社会,强调佛教是完善人格、完善人间社会的宗教,提倡具足正信正见、悲智双运的大乘菩萨道,实现人性净化、人格完美的“人间净土”。

人生佛教偏重在个人角度,人间佛教偏重社会群体角度,人生佛教是对个人的教育,人间佛教是对社会的教化,人生佛教是基础,人间佛教是目的。

从佛法的判摄上,大虚大师把“五乘佛法”做了三个层次的系统划分:初级的人乘法为五乘共法,以因果法则为主;第二级为三乘共法,以三法印为主;第三级为大乘特法,以大悲心与般若智为主。在这三级佛法中,因果法则贯通五乘,是一切佛法的共识。人天乘是佛乘的起点,佛乘是人天乘的终极目标。没有人天乘,佛乘就没有契入的门径,没有佛乘,人天乘就无法实现向上的提升和超拔。人天乘的教法就必须关注现实的人生,从现实出发,在实际的生活中修持,以“人生佛教”完善人格,进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普遍利益整个人类社会,就是实行“人间佛教”。

大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本质上是一场思想革命,其出发点是对明清佛教弊病的反省。宋代以后,中国佛教在封建专制的环境下,逐渐形成了隐遁山林、超尘避世的清高性格。太虚大师认为这样与现实脱节,不能圆满彰显佛教的功效,使大多数世人得不到佛法的利益。提倡人生佛教,就是要矫正这种弊端,改为以现实人生为本,强调以佛陀的人乘正法为主导,发达人生,完善人格,由人而佛,就是所谓的“人成即佛成”。

太虚大师最广为人知的名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表达了完善人生佛教、建立人间佛教的思想,但是这句话常被人误会,以为成佛不过是完成一般人的人格,所以把佛法世俗化、庸俗化了。而太虚大师的本意,是指在完成普通人格的基础上,更发大菩提心,实行六度、四摄普利有情的“菩萨行”,不断地发展向上,以至于成佛,这才是圆满无上的人格。

佛教十大殊胜的咒语有哪些?

楞严咒 大悲咒 准提咒 六字大明咒 文殊菩萨心咒 般若心咒 地藏十轮咒 绿度母心咒 百字明咒 解脱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咒即真言很多的。只要一心修持,必证菩提!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24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