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如何修证念佛禅回家人(如何修念佛法门)

学佛百科2023-03-3082

真正的禅修是什么?

诸多种种,皆是禅修所能带来的利益,但都还不是禅修的真正目的。

最殊胜的禅修,是对禅修的终极意义有透彻的明了。

我可以告诉诸位刚刚踏入禅修之路,甚至已经走了很长的路,甚至已经是开悟的人们,禅修的目的只是:智慧。

禅修不是为了开悟,就连开悟都只是附产品,是禅修过程中很大的利益。

在禅修的过程中开悟明了本心,获得殊胜见地,依然只是路途中的风景,很美,但不必留恋。

真正的大修行者,连悟都嫌多余。他生活中的一切,都只是禅修而已。他随时都会悟,悟无止境。

真正懂得禅修真谛的人,回过头看,就连参话头,参公案之类的活动,都不是直指禅修根本目的的办法,当然不失为非常好的方便法。

真正懂得禅修真谛的人,其实连开悟都不需要。

说出来太简单了,简单到难以置信,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修行人,能相信的,也几乎没有几个。

禅修的终极目的是成为佛!我这里说的成佛,不是概念,而是指一种证得无漏的状态。

因此真正的禅修,只是开发无所遗漏的观察能力而已!

修专注修静定都只是为了开发无上的观察能力而已。

所有的智慧,尽皆因观察而生;所有真正有价值的思考,来源于深入的观察。没有观察的思考,都只是妄想而已。没有观察的推理,往往会蒙蔽自己。

所谓开悟者,其实无非只是对观察深信不疑,并且对“观察”也有彻底的“观察”而已。

实际上如果当下深信应当观察一切,明了一切,并愿意终身致力于日日提升自己由里到外观察一切的能力,利用一切对境来训练自己的观察力,那么你便获得了佛法最深刻的洞见。虽然如此平淡无奇,却是最深的法,少有人能彻信无疑的法。

就连一些所谓被印证的开悟者,你都不应该盲信,如果他不是指导你通往深刻的观察的话,只是让你明了了很多道理。你应当赞叹他,但不要以为如此就真正走上了正确的修行。

哪怕你了解了很多深刻的佛法道理,如果你不能深信,根本的道路,只是去深入深入再深入的观察,只是培养如是不思而知的洞见的能力的话,你的见地依然是偏的。

最直接的路,其实只是致力于向内向外无所遗漏的观察的路上的奋勇前行。

如果深信如此,你就会自行渐次看穿我执,法执。不会再为各种花里胡哨的禅修方式所迷惑。

一个小孩子,如果能静静地看着半个小时蚂蚁搬家,发现蚂蚁搬家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他就已经是在最深刻的禅修中了!

若是能明了如是的真谛,其实你就获得了最根本的佛法洞见!你相信吗?我知道的确难以置信!真彻信无疑的时候,你的心就歇了!

念佛顶尊胜陀罗尼咒怎么会向

针对修习念佛禅的朋友们和发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朋友们,给出了一味善巧方便的药,只是这个药决不是粮食,大家不能三天不吃就饿死。每天持诵二十一遍,最后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一切因缘众生,作这样回向就可以了。

在网上搜一下“佛顶尊胜陀罗尼问答(唐密讨论吧)”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轮的用法—回家人老师根据大藏经整理”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随行本》”

在百度网页上搜“佛顶尊胜陀罗尼 (藏音修行系列)”MP3与视频,听听。

这三本言教与mp3法能给你一些帮助的。

禅宗禅定时要证悟什么结论?为什么禅宗也要导向念佛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自从达摩东来传法,后来一花开五叶,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主流,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禅宗一向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口号,禅宗的实践意在使禅者截断当下思虑之心,使心不向外奔驰,而能反躬自察,默证此当下一念,即是本心。而这种默证,正是一种不可以用分别知识所能测知的逆觉体证,如平常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这种教学目标出发,禅师们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或棒喝、拳打、杀猫、斩蛇,乃至呵佛骂祖,或在师徒的对话中,当下由言语、声音、动作的表示中,默证不可言诠的本心。所以禅宗的证悟之道,由于各人的天资差别,及时间、地点的不同,随机接引,并无一定的方式,只能从一些禅师的悟道方式,简单加以归纳而介绍一下。

一、超越主客证一如

凡夫之所以迷而不觉,是因为心识的虚妄作用,在不可分别处强作分别,认为有自主的我,并且有独立于我之外的外境为我所认识,所以产生能所对立、主客对立。而禅的实践与证悟,无非是超越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直接契入“能所两忘”或“能所一如”,这就如铃木大拙先生所说:“我们都在真理之中,以真理为生,与真理不可分离。”(《铃木大拙禅论集》)

《五灯会元》卷十五记载:云门文偃禅师因己事未明,往参睦州。睦州看见他来,便把门关上。云门于是扣门,睦州问曰:“谁?”师曰:“某甲。”睦州又问:“作甚么?”而曰:“己事未明,乞师指示。”睦州开门一见便又关上,云门如是连续三天扣门,到了第三天,睦州开门,云门于是拶入,睦州便擒住曰:“道!道!”云门考虑一下,睦州便推出曰:“秦时车度轹钻。”于是便关上门,损师一足,云门从此悟入。这里所说的“己事未明”,即不解“生从何来,死归何处”,换句话说,即不了何谓本来面目。在他的心中或者以为“本来面目”只是一种客体,是一种可以向外寻求之物,而不知所谓“本来面目”就是当下起念之我。所以当云门殷切求道时,睦州却将它推出,并且掩门而损害他的脚,使他因痛而了悟此真正自我,就是当门求法之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发生这样情况:如手表已经戴在手上,却到处去找手表,其实手表与人早浑然一体,偶然起念将手表与自己置于一种主客对立的关系中,使本来属于自己之物而有种失去之感觉。如《黄檗希运禅师宛陵录》中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我们吃饭、吃果子,何尝咬着一粒米或果子,却自然地吃下去,如玄沙师备说:“只是日用而不知。”此中“不知”最好,如果稍存知解,就会千般计较,虚妄分别,使饭吃不下去,而衣服穿上也浑身不自在,所以只有“不知”最为亲切。

禅师们从觉悟的自性海中流露平等的智慧,透视诸法实性的平等一如,因此宇宙在他们看来,没有物我的分别,内外的不同。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

道究竟如何,要在行者当下去体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道不是一种客体,一种认知对象,而可以作理智测度。从禅宗来说,这种理智测度正是情识的分别作用,是无明烦恼的根本,必须勘破。所以必须引发般若智,以般若慧观察万物,了悟一切万法无非如如空寂。可是,悟道大事毕竟是禅者的切身体会,一切师友的言说启发,只是助缘的方便。《五灯严统》卷二记载道谦悟道是由于参禅无着力处,而求助于友人宗元,由宗元的提示而得契入。如《五灯严统》说:

元告之曰:……途中可替的事,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师曰:五件者,何事?愿闻其要。元曰:著衣、吃饭、屙屎、放尿、驮个死尸路上行。师于言下领旨。

吃饭、穿衣是属自己份内之事,别人帮不上忙,悟道必须靠自己的体悟,老师只能从旁加以指示。同样,道是不能说破的,只能由禅者自己默契心源。香严智闲的悟道,也是由其师沩山不为其说破而为机缘,据《传灯录》卷十一记载,灵佑问智闲:“父母未生自己,未辨东西时的本分事是什么?”智闲考虑许久,陈述许多答案,灵佑皆不许。于是,智闲请求灵佑为他解说,灵佑断然拒绝他,并且说:“我若有所说,毕竟是我的体验,对于你的体悟并无任何益处。”智闲于是便到党子谷去看守南阳慧忠国师的墓塔。一日,他正在打扫满地的落叶,突然扬起一块石头击向青青的翠竹,发出“嘟”的清脆声,智闲仿佛打破虚空,长久以来的迷妄意想刹那间如桶底脱落,廓然大悟。他急步走回寮房,沐浴焚香,对着灵佑禅师驻锡的沩山遥祝跪祷:“感谢和尚的大慈悲,和尚的恩泽超越我的生身父母,假如当初您为我说破的话,弟子就没有今日亲自体悟的喜悦了!”并且说了一首偈: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禅悟的世界,是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高高山顶立,天地独尊的绝对孤独。这种卓然独立的经验世界,是老师不能传授,言语文字所不能诠释的。这就如平时我们一个人走进自然风光中,寻幽揽胜,此时的情绪,不能说是乐,不能说是喜,只是心旷神怡,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忘了一切,乃至大自然的好处在哪里,也讲不出来。因为这种由体会所得到的情感,不是用识心中的知见能揣测到的,更不是用文字语言所能描画出来。

三、离诸分别入绝待

佛法称世间事物为“法”,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属性,有了属性便变成心识中的事物。任何人都不免随俗浮沉,一方面执著自己的主观,对一切事物,就个人得失利害的观念而作衡量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根据客观的经验和自然界的种种法则,产生大众所共同认定的概念。前者偏于我执,后者偏于法执。

所以观念上的是非,比较容易破除;概念上的是非最难破除,荀子说:“约定俗成谓之宜,益于俗则不宜。”任何人不能违反概念中的规律。佛法认为一切世法,都是有对待的,因对待而产生是非,如“圆”与“方”的概念,假如宇宙间只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东西,并无第二件东西与之相比较,我们将无法指定这一件独有的东西是方或是圆的,乃至圆与方的概念与名相,也无法产生。

所以,自性是绝对待,离诸分别。在《坛经》中,慧能大师开示惠明:“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因为一切世间善恶、美丑、冤亲等之所以生起,是由于不了此心本来无住而念念执著,自加系缚,故与道相隔。学人一念若能离一切限量分别,当下即是道,因为无内外、主客、人我之分别,则一切无非如如之境。《传灯录》卷十五记载德山悟道因缘:一天晚上,德山在室外默坐,龙潭问:“为什么不回来?”德山回答说:“天太黑。”龙潭于是点了一根蜡烛给他,德山刚要接,龙潭便马上吹灭,德山于此大悟,便礼拜谢恩。烛光的熄灭刹那使德山大悟,其原因在于明暗本是一种理智的分别作用,原是虚妄不实,故在烛光熄灭的刹那,突然醒悟道是超越明暗之相对,而截然绝待。

禅宗不仅泯除世间诸差别,而且亦无凡圣的分别,在自性中是平等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行思初参六祖,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六祖曰:“汝曾做什么来?”答曰:“圣谛亦不为。”六祖曰:“落何阶级?”答曰:“圣谛亦不为,何阶级之有?”六祖深器之(《五灯会元》卷五)。平常修行次第有四禅、八定、十地等位次,宗门禅主张顿悟成佛,当然不采用这些有层次的修持方法,故行思一概加以否定。他不承认有一个圣谛的存在,因为圣凡是对待的名相,有圣一定有凡。他既不承认圣,当然也就没有凡。只有凡圣两忘,才能情识尽弃,体露真常。

四、四面楚歌破玄关

迷人之所以不悟的原因,是因为执此父母所生之身为我,而有我执;又认定一切外物皆有独立自性,眷恋不舍而有法执;我法二执不能勘破,所以终迷而不悟。然而,一旦为勘破生死疑团而作出抉择,甚至可能为求道而不惜以身殉道时,则当下的疑团也可以尽解,豁然开悟,而无所不彻。从禅者来说,这是大死之后的大活。

当然,要勘破此生死玄关,谈何容易?人的执著又如是之多,总是放舍不下。这就需要如临济禅师所说:“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人天眼目》卷一),务必使其一无所依,四面楚歌,进退无路,然后有所觉醒。这种景况,如《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中,香严所说:

如人在千尺悬崖,口衔树枝,脚无所踏,手无所攀,忽有人问:如何是西来意?若开口答,即丧身命;若不答,又违他所问,当恁么时,作么生?

从上面可以知道,如开口回答,则丧失身;如果不回答,则终不能打开此人生真谛的疑团,处此生死存亡之际,唯有发大愤志而后当有所为。学人如果没有舍生求道的决心,则灵感不露,而疑团也不易解开。《景德传灯录》卷十有长沙景岭的诗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百丈竿头再进一步,则是凌空的虚无境界,如果以凡情计度,这正是粉身碎骨的所在。但是,求道者如果没有这样殉道之心,稍有贪恋,爱惜身命,即与道乖隔。必须大死一次,才有大活之时,所谓“非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如非勘破此生死玄关,亦无其后大彻大悟之乐事。

从以上的一点点介绍,可以看到禅宗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的教学方法是对佛教修行方法的重大发展。其证悟之道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新颖卓异,能迅速有效地启人开悟,这是禅宗大师卓越的创造,高度智慧的结晶。

作者:圣凯法师

禅宗祖师开悟之后,回过头来念佛求生净土,我要问你:‘你要不要念佛求生净土?’开悟之后是真正 明白求生净土是最快速的道路。禅宗真的开悟,明心见性,那是圆教初住菩萨,他要不求生净土,从开悟之后修行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这是给你讲真话。三大阿僧只劫,不是对我们凡夫讲的,我们凡夫过去生中到现在已经无量劫,哪只是三大阿僧只劫!我们还没有修成。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一天算起,也就是你从圆教初住,再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成佛,这要三大阿僧只劫这么长时间。假如他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这些人生实报庄严土,不需要一劫,当生就成就了。把三大阿僧只劫缩短成不到一劫,他为什么不去?当然去!道理在此地。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阿弥陀佛

圣严法师《念佛禅七开示精华录》

念佛也是禅

念佛,通常被认为是净土法门,为什么成了禅呢?其实,不管任何法门,都走向一个目的--离苦得乐、消业除烦恼。没有一定的法门叫做禅,念佛同样可以是禅的法门。

我们禅修时用默照禅、话头禅、数息禅,念佛时用的就是念佛禅。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即能修成「念佛三昧」。 「三昧」是指「心一境」,念佛时,你的念头里只有阿弥陀佛,其他念头都没有,这叫做「一境」。一心念佛,不但可以除烦恼妄想、消业开悟,更可以生净土、成佛。

正念不断 处处阿弥陀佛

念佛的「念」指念头,不仅是嘴巴念。 「念」字由今、心组成,今指今天,就是现在的意思;心指念头。每一个念头都不离现在的心,就是「念」。现在的心会有杂念、妄念,而念佛的心则是净念、正念。

念佛可念任何的佛,不过大部分佛经都教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也赞叹念阿弥陀佛。修行念佛法门,就必须信阿弥陀佛;信了便要发愿修成「念佛三昧」;信愿之后还要行。行包括正行、助行,正行是念阿弥陀佛,助行就是修一切的善法。

念佛禅七期间,拜佛时要念佛,经行时要念佛,连出坡时也要念。一边默念、一边双手在进行劳动,心在念佛,手也在念佛。念佛时,把环境里所有人事物,通通融入阿弥陀佛的佛号里。随时随地念阿弥陀佛,而且要「正念不断、净念相继」,就会体会到处处都是阿弥陀佛。

念佛法门非常简单,只要会念「阿弥陀佛」就行了,因此,不论根器,任何人都能从念佛当中得到利益。

修「念佛三昧」见法身佛

修行的基本原则在修心,也就是链心。把杂乱的妄想心,变成清净的三昧心,就叫做修行。念佛的时候,随时将心放在念佛方法上,并清楚自己的心在方法上,这是念佛的基础修行方法,也是禅宗的基本修行方法。

原则上,念佛不只是念阿弥陀佛,念佛的名号、相好、悲智愿心、国土庄严,也都可以修成念佛三昧。虽然我们念的是有相的佛,但一定要知道还有无相的佛。一开始先从有相的佛开始念,方能达到亲见无相的法身佛、报身佛。

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大势至菩萨有叙述自己怎么学到「念佛三昧」。那时有一位超日月光如来,教大势至菩萨修行「念佛三昧」:只要心忆念著佛、系念著佛,就能跟佛相应;在《般舟三昧经》中也提到,如果我们念佛得「念佛三昧」,就能在现前见佛,或是在未来见佛。

但是我们凡夫身见到的是有相的、化身的佛,如果能实证无生法忍,就能见到报身佛和法身佛,这是大势至菩萨自己的经验。

建立大信心 修行三昧

根据天台宗智者大师写的《摩诃止观》,有四种三昧:一是常坐三昧,是坐着不动;二是常行三昧,就是「般舟三昧」,也就是在修行期间,除用餐外,都必须经行,不得休息;三是半行半坐三昧,是经行和坐交互运用;四是非行非坐三昧,又叫「随自意三昧」,就是随自己意思,任何状况都能修。

想要修成「念佛三昧」,首先要建立起对佛、对佛所说的法,以及对这个法门的大信心,就是不能有一点点怀疑的想法。在《般舟三昧经‧行品》中,有一段比喻:一位少年把自己打扮得非常庄严美丽,然后拿着装了麻油的器皿、装了水的器皿、新磨好的镜子、没有瑕疵的水晶,想用这四样东西来照自己,这当中呈现出的是麻油、水的影子,还是镜子、水晶的影子?

佛说一切诸佛都是众生心中的诸佛,心中有佛而修成「念佛三昧」,心中的佛就能显现出来。经文中所举的四样东西本身并没有影子,所有出现的影子都是少年自己的,这说明了只要自心清净,就能见到十方诸佛。

「般舟三昧」即「无相三昧」

十方诸佛,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的反映。昨天用影子做比喻,它原本并没有什么影像,产生的影像就是自己的影像。 《大乘起信论》中讲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只要念什么,就能见到什么,所以念佛的人可以见佛、可以生净土,这个佛是心所产生的佛。如果自己的心是清净的、跟佛是相应的,自己的心就是佛。

在《般舟三昧经‧无著品》中提到「无著」,就是不要执著,这点出了「般舟三昧」就是「无相三昧」。

十方一切诸佛在你前面,是你的心看到?还是你的身体看到?如果说是身体看到,没有心,那身体是死的,能看到吗?如果是身心合起来看到的,心和身两样东西合起来,这便是因缘法。因缘法意思是说身心只是临时组合,是空的、不是实在的,只是暂时的现象,并没有一个真的东西在那里。所以,不把自己的身和心当成自身的佛、自性的佛,才能证佛果,达到「无相三昧」。

不起差别心的「一行三昧」

今天介绍「一行三昧」。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下卷里提到「一行三昧」。佛说法界只有一相,那就是平等相,因此修「一行三昧」时,需知道法界是一相,不要起差别心。

法界一相,实际上就是无相,因此叫做「一行三昧」。不执著有相可取、有相可得,这才是真的入「一行三昧」。如果我们还没这种工夫,也要认知到,现在所取的一切相都只是暂时的工具,不是目标,就像过河时坐船,船是工具,过了河之后,一定要离开船。

我们的环境中有许多诱惑、障碍、困扰,往往使自己就没办法把握住。如何不受环境影响、而能得到解脱?首先要持戒。持戒没办法清净,怎么办?那就要忏悔。

此外,我们要经常想到布施,就是在任何地方、见到任何人,都要思考我对这个环境里的人有什么好处。即使无法为别人带来好处,至少不能伤害他们、让他们受损失,让他们增加负担。

时时精进不放逸

今天是佛七最后一天。七天之后,并不表示修行已经圆满,这只是种了善根。念佛禅七只是一个精进的阶段,平常还要持续不断地念佛。当你忘掉了、懈怠了,要回来再参加念佛,禅七也可以,佛七也可以,念佛禅七也可以。平日要时时念佛,即使工作不方便念佛,也要时时提醒自己是念佛、修行的人。

最后鼓励大家,要像参加马拉松赛跑,最后阶段要冲刺、精进,不能懈怠。祝福大家,阿弥陀佛!

南怀瑾说过僧伽吒经吗

现代有一位叫“回家人”的老师,办了一个“布施网”,在至力宣扬《僧伽吒经》。

转自 南怀瑾文网 - 狮子吼论坛 - 回家人老师是谁啊?

===

回师的生平及主要经历?

答:回家人老师,生于齐鲁中医世家,自幼得传统文化熏习,常寄情书画,偶抚琴舞剑。早年亦商亦官,后投身金融。籍深厚夙愿,遍访丛林大德,几经历练,而深谙般若妙趣,通融佛法诸宗。因慈心故,倡导“与时俱进,弘扬大乘”,致力推广诸根普被、“金砖敲门”的念佛禅法门。

回家人老师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具有独特的视角与常人未及的深度,其讲学意旨深妙、气势恢宏,且生动幽默,曾亲著《也谈布施》、《戒淫》等应机文章,并在网上公开讲解过多部佛经经典,如:透彻解读前人鲜及之《僧伽吒经》,为学人大开眼界;如2008年世界天灾频仍期间开讲《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令诸学人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在2009年全球瘟疫(甲型流感为主)流行,又讲解了《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对中西方文化及诸多现代人文学科,回家人老师亦有广泛涉猎并有精深造诣。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25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