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解脱生死的修行法门(解脱生死的修行法门视频)

学佛百科2023-03-3071

佛教是如何看破生死的

一、敢于直面死亡

其实有多少人,连怕死都不敢……

佛当年也是这样,看见恒河漂来的尸体,意识到人都要死,世间都无常,然后某一夜,抛弃妻子,去寻求解脱和智慧。

其实如果每个佛教徒都真实地惧怕死亡,那中国佛教当今的现状绝对不是这个鬼样子:

起码他们真的会听懂什么叫“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也不用再发愁为啥修行不精进,为啥修不起来,为啥会退转?

——根本原因:动力不足。

修道的动力如果不直接打击到灵魂最脆弱的地方,不真实地生起恐惧,那都是耍猴——有人的时候耍给人看,没人的时候耍给自己看。

二、真的悟入了轮回即涅槃,真的懂了轮回性即佛性,才能说,看破了生死。

三个命题:

我看这件衣服很漂亮;

我看这人不咋样;

我如何看破生死。

同样是一个“看”,但是原理核心、内涵外延,都不一样:

我看衣服漂亮,是用眼睛看。

我们眼珠子这个器官配合上眼珠子能看的功能。加上大脑这个器官和大脑可以思考思维的功能一起运转。这是最基本含义的“看”;

我看这人,不仅仅是用眼睛。还用耳朵。用鼻子。用嘴巴。用身体。

他长的好看不好看。他说话不中听,他不爱洗澡身上有味。他喜欢吃的东西好不好吃,他品味如何。他是否不会使用身体语言,甚至不懂的肢体礼仪。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来判定一个人或许男女神或许是男女渣的依据。

我们不单单局限于用眼睛去感受,而还有别的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器官六种功能联合运行。这是又一层次的“看”;

看破生死。为什么有个词儿叫不二法门。不二法门的意思不是说修了这个法,人就不“二”了。“不二”的含义是去掉了分别、妄想、执着。

我们说一个概念是黑,那么这个黑是依赖于“白”而存在的。如果没有白,自然就没有黑。我们说“男”一定是依赖于“女”所存在的。在建立一个概念的时候,必然有一揽子与之相反的概念。所以他才可以被建立起来。而佛法,就是要打破这种区分和主观判断。

因为我们感受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我们总善于把自己看到的当做真相。紫外线其实有颜色,只不过超过了人眼的可视范围。这一点上,苍蝇就比人要高级。那么苍蝇和人分别看到的世界,哪个是真实的,哪个又不是真实的呢?其实都真实,也都不真实。盲人摸象,都是根据自己摸到的这一部分来揣测到底大象什么样子。但是归根结底,都不是完整的大象。所以在苍蝇的世界里,有能吃和不能吃;在狗的世界里,加上了好玩和不好玩;在人的世界里,就更复杂,他爱不爱我?他有没有小三,他是不是屌丝,他是不是土豪……

只有真的放下了这些所有区分和判别,彻底地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而不是用我们的意识去区分,这才开始有了佛法的味道……

其实从道理上说,不到彻底的圆满了般若波罗蜜,也就是彻底实证了“不二的智慧”是解决不了生死问题的。或者起码说,从根儿上解决生死的问题。真的悟入了轮回即涅槃,真的懂了轮回性即佛性,才能说,看破了生死。

三、只有建立了不二的智慧,才能看破生死。

我们看一件衣服,看一个人。可以用眼耳鼻舌身意,用我们的六种器官的六种功能。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爹妈给的零件和本事。

但是般若的智慧,也就是不二的智慧。压根就不是用六根六识能触及的。就像我以前说,学佛想通过思考研究而看破生死,就像一个瞎子想看见紫外线。

在六识之外,有第七识末那识,还有一个名字,叫俱生我执。用比较粗浅的解释,就是前六识运转的规则。眼睛像摄像头,耳朵像麦克风,身体像键盘,鼻子像探测器,舌头像扫描仪,大脑像CPU。这些凑一起就是一台电脑么?显然不是。得有运算规则——驱动程序、程序语言、系统平台、应用程序。而决定这些器官如何发挥他的功能的全部源代码,就在第七识里。也就是六根六识的运算法则。菩萨和凡夫不一样。是因为第七识不一样。进而信息处理方法不一样,处理结果不一样,反馈程序不一样。所以一个叫觉。一个叫无明。

那么,只有建立了不二的智慧,才能看破生死。而不二的智慧,建立在第七识里。也就是说,通过第七识的俱生我执的改变,放下了与生俱来的执着,才具有不二的智慧,我们在处理各种信息的时候才带有不二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菩萨。就是心经里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然后无苦集灭道,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究竟涅槃。所以我们看心经总去关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忽略了全篇的核心——行深般若。我们总关注观自在菩萨运算出了啥结果,而从来不在乎人家是怎么算出来的。

第七识俱生我执,彻底放下执着之后,转为平等性智。电脑硬件没变,算法改变。就是那台机器,装Win7和装Win10。所看到的结果不一样。界面就是一张皮,真正的差距在内核、在算法。第七识带着贪嗔痴,只能运算出贪嗔痴的凡夫知见;放下贪嗔痴,就运算出菩萨一切平等的知见。所以菩萨怎么看怎么和一般人不大一样。就是这个道理。

四、智慧在哪儿?——智慧在禅定里。

第七识放下贪嗔痴转成平等性智,这就叫智慧成就。而智慧依赖于禅定而存在。换言之。第七识作为运算规则,我们要修改他。就要不断地慢慢地注入新的规则。所以有句话,七六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第七识和第六意识的转变,导致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和阿赖耶识的圆满。

这就少不得谈到一个词儿——熏习。这个词的出现频率特别高,但凡混过两年佛圈的二手佛油子,张嘴闭嘴都会说些个相续啊、流转啊、熏习啊这些个其实自己也不懂啥意思的话。

打个特简单的比方——茉莉花茶。为啥茶叶能泡出茉莉花味儿?因为一种用茉莉花在熏,让茉莉花的香气附着在茶叶上然后浸润到茶叶里面,再泡出来茶都带着花香。

其实对于修行原理也一样。要建立一条没有贪嗔痴的规则,就要开始不断用没有贪嗔痴的意识去熏染。当没有贪嗔痴的清净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慢慢地成了片,我们就具有不再贪嗔痴而起心动念的习惯。

我以前只吃米饭不吃面条,怎么改?一周吃一顿面条,然后一周吃一天,然后吃两天,就这么逐步替换,到最后一周只吃面条不吃米饭。这就是七六因中转。

我们用干净的、不带有贪嗔痴的净念就是第六意识去熏第七识,让运算规则开始习惯于不再贪嗔痴地起心动念。这就是成佛的过程。

那第六识的净念怎么来?念佛,参禅,打坐。无论做什么功夫,在功夫里,我们制心一处,全部的意识都拴在功夫上。就没有了贪嗔痴。就这么长此以往,一个一个净念连续下去。久而久之,我们就有了新的运算方式。也就是菩萨知见。就是觉。

综上,

生死怎么看破?——用智慧看破。

智慧在哪儿?——智慧在禅定里。

禅定是啥?

——第七识新的运算习惯的建立。

第七识怎么转?

——从第六识的熏习开始。

第六识怎么熏习?——从功夫开始。

念佛就是念佛,一念到佛,念头的念,不是嘴巴念。脑子里只有佛,就放下了其他的。而不是嘴里阿弥陀佛心里牛肉萝卜。那是没用的!功夫没做到根儿上,即使念了再多,也白搭,也没用,也是虚无。

简简单单的看破生死,别用意识去猜了。没用的。踏踏实实开始实修实证吧!

圣严法师:佛教的解脱方法有哪些

解脱的原则是性空,解脱的目的是无我,至于要真正地实际证验解脱的境界,那绝不是单凭纸上谈兵,说说道理就能办到的。因为理论是一回事,实证又是一回事,正像一部历史,虽然记载着古代的事物状况,但这历史记载的本身,绝不等于古代的事物状况;又比如‘美国’这个名词,是指美国那个国家,但是‘美国’这个名词,绝不就是美国那个国家。所以,讲说解脱是不太难的,要实证解脱就很困难了。因此,尽管多数的人把大道理讲得滔滔如流,若他们的身心行为只是另外 的一副面目,这就只是贩卖知识的理论,而没有得到实际的证验,和由实践而来的心得或功效。

那么,佛教的解脱方法应该怎样证验呢?

佛教把实践解脱道的方法称为‘修持’,也绝对重视修持。如果不做修持的工夫,便不能实证解脱的境界;若不实证解脱的境界,终究沦在生死境界而不 能自主于生死;不能自主于生死的人,纵然学佛,纵然出家,纵然自以为是行了菩萨道,那也仅是种些解脱的种子,等待未来的成熟,现前的身分毕竟还是凡夫。既 是凡夫,就不是真正的菩萨,虽行菩萨道,也属人天业。

所以,太虚大师说:‘不登祖位,不能真正的弘扬大乘。’所谓祖位,就是六根清净位,是即将入初地菩萨圣位的候补者。由此可见,我们学佛的人,如果不重修持、不求解脱,光在言语文句上拾一些古圣先贤的牙慧,作为卖弄的本钱,那是没有太大意思的。

说到修持解脱道的方法则不胜枚举。比如在《华严经》中,许许多多的菩萨,各有各的解脱门。文殊及普贤两位大菩萨,更是各有无量无数的解脱门。

不过,解脱道的修持,有一个最大的原则,那就是‘戒、定、慧’的三大门径,从这三大门径,就可以进入不受生死束缚的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三无漏学’。漏是烦恼生死,是解脱大船的漏水之洞。现在,就让我们介绍三无漏学的修持。

(一)修戒

戒的定义是不当作的不能作,应当作的不能不作。总括起来就是《增一阿含经》卷一的迦叶佛偈,也就是一般通称的﹁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诸善 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过去世中,离现在最近的七尊佛陀,对于弟子们所通用的戒律。我们如果确实做到了这样的要求,便是一位标准的清净佛子。事 实上,这在三岁的儿童都说得上口,但在八十岁的老翁也不容易行得贴切,简单之中蕴有严格的要求,那一个凡夫能够完全做到?

因此,释迦世尊的教训之中,戒是分有层次等级的:那就是通俗的五戒十善,半通俗的八戒,出世的沙弥戒与具足戒,以及入世救世的菩萨戒。这些戒的内容,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广为介绍,如有兴趣,可以另看拙著《戒律学纲要》一书。

在此,只能介绍通俗的五戒十善,事实上,五戒十善是一切戒的基础。能把五戒十善持好了,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所谓五戒十善,五戒就在十善之 中,明白了十善,也就明白了五戒。十善的内容,分为三类:1。身业类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2。口业类有四种:不两舌挑拨、不恶言谩骂、不淫词 艳语、不散乱杂话;3。意业类有三种: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把十善修好,就称为三业清净,如果身、口、意的三种行为不能导入正轨,不能保持清净,那不 要说修持解脱,就连一个基本的人格,也是有缺陷的。所以佛教的修持法门,是以持戒为一切法门的基础。刚开始不能持得清净,也不要气馁,只要持之以恒,渐渐 地成为习惯,久了自然就会清净;要是怕犯戒便不持戒,乃至反对持戒,那就不行了。

在十善之中,意业类配饮酒戒,前面的身口两类,配杀、盗、淫、妄的前四戒,便是五戒的范围。犯戒以既成的行为事实为主,所以仅有意念犯戒,不成 正罪。但在十善之中,却以意业的主宰力最强,所以佛教的持戒精神,重在内心的发意,不重肉体的贞操,比如遭人强奸而不受淫乐,便不成犯戒。特别是‘邪见’ 一项,那是十善的罪魁祸首。所谓邪见,就是不信善恶因果,如果不信因果的人,他是不能学佛的。不信因果,未必就是恶人,甚至也可以是善人,但是,最大的恶 人,定是不信因果的。不信因果,就不会考虑到未来的业报问题,业报问题虽属于功利的庸俗的范围,但那确是存在的,并有抑制罪恶作用及鼓励行善作用的。既然 否定了业报的观念,巨奸大恶,也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所以,唯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把戒持得清净,才能把心摆得平稳。

戒持清净了,心摆平稳了,然后才能谈到学定的工夫,太虚大师曾说:‘戒为三乘共基。’信佛学佛,如果看轻了戒的持守,便不是学佛法,纵然持咒、习定,能够感通神鬼,那也仅是旁门左道而已。(请阅读拙著《戒律学纲要》)

(二)修定

定,也就是禅定,如果说戒是为善去恶,定便是心的收摄,所以禅定的名称叫作禅那(静虑或思惟修),又叫作三昧(等持)。总之,心不散乱而住于一境的状态,便是禅定。

定的修持,可以说是一切宗教所共通的要求,要想在身心方面得到宗教的显著受用,唯有修习禅定是最好的方法。印度的各派宗教--佛教称他们为外 道,都有禅定的经验。据佛经的记载,印度有很多外道,最高的定境能到无色界的四空处定。在中国,太虚大师则说:‘在中国书上,只有老子始有此境。’(《佛 学概论》)在西洋的基督教徒,虽然没有打坐的方法,但在他们的祈祷之中,往往能够得到神秘经验,那也算是禅定的一种。所以也有人说:佛教徒离开禅定,或者 基督徒离开祈祷,就不能得到宗教的实益。这虽未必是绝对的真理,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说法。由此可见,禅定对于宗教价值的重要性了。

因为禅定的作用,在消极方面,可以抑制我执、我欲的奔放;在积极方面,又可以自由开放我们精神生活的天地。禅定既是散心的收摄,所以能够防止物 欲的泛滥,乃至排除了欲念而进入无欲的状态。禅定的修得也必须是离欲之后的事实,所以在(欲、色、无色)三界之中,欲界天是福报而不是禅定,离欲之后的色 界天,才是禅天的开始。因此,要想证得无我,首先要离欲,要想离欲,最好是修定。禅定既可离欲,离欲之后的精神领域,自然是一种自由的领域。

但是,禅的境界有很多,通常所说的是九次第定,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色界定,经过无色界的四空定,进入灭受想定(亦称灭尽定),才是解脱 的境界,才是罗汉的境界。外道只知修定,而不知性空的无我,所以即使到达第八定,一切物质及妄念都空去了,一个我字还没有空去,所以出不了三界的生死,等 他们的定力退失,从定中出来之时,便又回到生死的漩涡中去!

修禅定,不是简单的事,如果知见不正、夹杂妄念,比如为了求生天国而修禅定,便挟带有情感信仰的成分,厌此欣彼,所以他的定力只能使他生天,只 能使他依恋定乐而不再希望解脱生死,这不是佛教希望的。通常所称‘着魔’,那又是等而下之的一类了,那往往是把幻境认作是神迹,认作是证果。本来,定中就 可能出现幻境和定境两种现象。但是,幻境与定境不同,从不净的妄念中产生的是幻境,这在神经系统不正常的人最容易发现。他们所见的幻境,跟他们平日所想的 境物是相同的,只是更加奇妙化了而已;其实,这是他们心底妄念的反映。未习定时心太散乱,所以不易觉察,一旦把心稍微静下,微细的妄念便会趁机显现,这在 缺少反省力的心态之下,就会以为那是一种神迹。这是很危险的,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矫正,极容易成为神经错乱的精神病患者了,那是很不幸的!

至于定境,那是在把心念集中于一点,普化成一片,扩大成一团,把这集中了的不散乱的心力,融和了外境成为自心的内境,随着定力的深浅,能把心力 扩大开去,感应开去,其中所得的经验,便是定境。神通,是定力的化现,感应力的作用。但是,定境是不容许分别的,只能体会而不能名状,即使说出来,那也变 了样的,否则,那便是幻境了。如果定境而有现象的作用,那已是由定力所生的神通了。

修定的方法很多,如果归纳起来,不外是‘止观’的修习与协调。‘止’是心的着落、安定、静止,‘观’是根据这个止的要求而思惟。如果只止不观,便会偏于枯槁而易昏沉,如果只观不止,便会偏于分别而起散心,所以要主张‘止观均等’,才能产生禅的活用,才能进入定的境域。

中国的禅林,有一句名言:‘念佛是谁?’通常被视为禅定的入门工夫。定的工夫,固然要有静坐作为基础;定境的获得,却不一定全靠静坐。所以不称 坐禅而称参禅,这个‘参’字,就是‘观’的工夫。参‘念佛是谁?’,就是观‘念佛是谁?’,所以天台宗修持的场合不称禅堂,而称观堂,浙江的观宗寺就是如 此。

念佛是用心念的,用谁的心呢?我念佛当然是我的心在念,最要紧的关头,就在这个‘我’字上面,从‘我’字上面一针见血地戳下去,问:‘我在那 里?’肉体四肢是我?五脏六腑是我?呼吸是我?精神是我?找找看,我的本体究竟在那里?找到最后,终究是了不可得,‘我’既找不到了,妄心也就静止下来。 一到心止的时候,便得身心轻安,离开定境就不太远了。但是一般的心止,未必就是入定,要是工夫不到家,散乱的分别心一止下来,就会渐渐地入于昏沉状态,那 不是定而是枯、而是闷。定不是昏沉,定是精勤不懈地保持着一片空明朗澈的心境。因此,止了之后,如觉昏沉来临,马上再起观照思惟:‘念佛是谁?’这样连续 下去,工夫纯熟了,自然会引入定心的。

还有一个公案: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他教惠明参禅,是用这样的指示:‘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也就是说,当你 正在不思善也不思恶的心境之时,那个就是自性本体的显现。试问:我们离开了善恶的一切心念思惟,不就是一片空明朗澈的定境吗?那也正是一种无我境界的显 现。所以禅宗教人参禅,还有一句明训,那就是‘离心、意、识而参’,不依心体、不藉意思、不用识辨,正在此时,那能还存有什么事物在我们的脑中呢?这些都 是顿悟的方法,是直下指归的方法,比起止观均等的方法,又更直接了一层,也更高深了一层,这在普通的人,在短时间内,恐怕是用不上力的。所以用止观的方法 还是比较安全的。

禅观的方法还有很多。根据唐朝宗密禅师的分类,共有五等: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如来禅。它们的内容颇多,已不是本文的篇幅所能容 纳。大致上说,中国的禅宗修的是如来禅,那是一种将定的工夫活现并融和在实际生活中的禅定,所以经中说‘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中国的禅师则说‘饥来 吃饭困来眠’,都是禅定的表现。这使得枯坐守寂的小乘禅,全部活了起来。但这也有流弊,因为如来禅虽能与实际生活打成一片,若非上上根机的人,那就用不上 力。试问:能有几人做得到心‘常在定’的?定是收摄散心,不受外境的蛊动便是定,谁能如此了?见色、闻香、听声,乃至触恼等等,能够毫不动心吗?这是很难 的修养工夫。如果仅在口头拨弄几则禅宗的公案,焉能算是修禅?所以,安全的修定方法,还是从静坐及止观方面着手。

静坐,不等于修定;修定,最好是请已有禅定修养的人直接传授,否则就容易出毛病。比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蕴处界观、数息观,这是小乘的 五停心观,尤其是不净观与数息观,最受重视。这些观法,在南传的泰国等地,以及现在的欧美,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的。从文字书本上学,那是靠不住的。

但是,修定的人最好先由静坐着手。静坐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第一,要有一个寂静的环境;第二,要有一个平静的心境;第三,要有一个平稳的坐姿。 不论单腿盘坐、双腿盘坐,或交叉盘坐都可以,主要的是平衡身体的重心,保持着不倒的坐姿。如果年老的人腿无法盘,也可把两腿垂地,不过那是不能持久的,一 则要倒,再则由于血液循环的受阻而会使腿脚发生不良的后果。还有,两眼的视线,最好要集中在座前的二三尺处之一点,不注意它,也不放弃它,否则,不入昏沉 便会散心。眼睛如觉不适,也可暂时闭上后再微启。

如果没有高明的禅师指导,就照上面所说的止观方法练习也可以,但要注意:千万不要希望从修定的工夫中求得什么神迹,如果先就存了某种杂念,修持 之后,一定会出岔子。要是不存杂念也有幻境显现时,那就必须提高警觉,马上回心返照,观察我在那里?我也找不到时,幻境自然消失。或者是对于很可能出现的 种种可喜或可怖的幻境,置之不理,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切勿以为是灵验,也别怕它是魔障。

如果有些人不习惯静坐,心太散、意太乱,静不下来,那就另修礼拜、读诵、忏悔、持名念佛等的法门,这是依赖佛菩萨的他力,提携接引我们本具的自 力,选定一门,或选定有连贯性质的数门,比如修弥陀净土的,应该拜弥陀佛像,诵净土经论,念弥陀圣号,观西方乐土的种种庄严,这就是一贯性的法门。只要恳 切持久地修持下去,就会渐入佳境。所以,这也是修定的方便法门,这是从动中取定的方法。比如《阿弥陀经》的念佛法门,也在求得一心不乱,那也就是定的一 种。

修持,最要紧的是信心、敬心、决心、恒心;死心塌地地信,虔诚皈命地敬,勇往直前地行,持久不懈地修。不要三心二意,不要急求速效,每日定时定 数地修持下去,平心静气地修持下去,必然会有成效的。即使久修不验,那是工夫不纯,不是佛法不灵。在此,我想顺便一提:时下一般寺院的课诵,往往只顾形式 唱念,而不顾内心修养与陶冶的修持法,实在是极待纠正的。

(三)修慧

慧,是睿智的意思。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脱,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还是不得解脱。戒的作用,像是治病的药;定的作用,像是调补的药;慧的作用,像是指导生活的知识。治了疾病,强了身体,还得要有超人的理智,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所以慧的功用,要比戒定更大。

至于慧的产生,也与戒定有关,通常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慧又转过头来,指导持戒,指导修定,就这样连环地形成了螺旋状态而向解脱之道迈进。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慧,那便是不得解脱要领的盲修瞎炼!

不过,慧的成长,不一定全部要赖戒定的滋养,所以,通常把慧的来源分为四类:闻慧、思慧、修慧、证慧。从听法(包括阅读)而得到的智慧,称为闻 慧;加以自心的思惟而后,所得的心得,称为思慧;再将自己的心得,从事于实际的践履,从实践中所得的心得,称为修慧;若能亲自体验到了这种心得的本来面 目,便是证慧。但我在此必须指出,在这四慧之中,除了闻慧以外的其他三慧,都与戒定有关,特别是与禅定的关系。因此,解脱道的证得,没有这三学的相互为 用,根本办不到。虽然有些慧力特别高的人,不必经过呆板的禅定修持过程,一经点破,就得解脱,但是在其解脱之际,仍得有一种定的力用促成,不过那是非常快 速的,所以称为电光喻定。由此可见,我们也不必批评不修禅定的人就等于没有修持。前面说过,如来是‘无有不定时’的,真正的大定、深定,绝不限于静坐, 《首楞严经》所说的大定,也就是这样的。

如何解脱生死

解脱生死的妙义在“正法眼藏”中,世尊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拈花微笑,唯大弟子摩诃迦叶同频共振破颜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摩诃迦叶后来将“正法眼藏”单传给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再单传给商那尊者,如此一直单传,传到了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大师,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尊者给达摩大师传“正法眼藏”和衣钵时嘱咐他:“吾灭度以后六十年,希望你将此正法眼藏和衣钵传到中国去绍隆佛种,普利众生。” 菩提达摩大师从印度把佛教禅宗传到中国,被称为是中国禅宗第一代开山祖师。再由菩提达摩大师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给二祖慧可大师,慧可传给三祖僧璨大师,僧璨传给四祖道信大师,道信传给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传“正法眼藏”和衣钵时遇到了小麻烦,他发现能真正受传“正法眼藏”和衣钵者是默默无闻的后院打杂者慧能,而当时声望很高众人钦佩的是教授师神秀上座,若把“正法眼藏”和衣钵直接传给慧能,众必不服,若传给神秀,则传错了接班人,无奈,他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我看,若悟大意,传汝衣法,为第六代祖。”耍了个手腕,终于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传给了慧能大师。 慧能大师即为禅宗第六代祖师,也是禅宗的终结者,其后“正法眼藏”和衣钵失传。 我曾经开玩笑说我是禅宗第七代祖师,撰写了“禅宗七祖谈禅一、二、三、四、五,”那是我写过的所有文章中最有分量的五篇文章。 为了两全其美,我只能来个“凌波微步”,读者能否从中了脱生死,就看你的道行深浅和天命慧根了。 生命本无死,世人所见生死乃是假象,是生命载体的演化演绎,生命与时间无关,所以生命无岁月之忧,不存在年幼年老的问题,生命的本质是反物质结构,生命呈现出的相状是由生命的反物质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命反物质结构,生命就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意识诞生于结构,又反过来影响结构,人的意识只能做人,动物的意识只能当动物,具备仙佛的意识就是仙或佛了。 生命是轮回转化的,我们常见的生命之死不是生命本身的死,而是生命的转化现象,生命从一个维度进入另一个维度,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需要通过“生死之门”,生命进入了另一个领域,从此领域看来,是“死”了,而从彼领域看,是“生”了。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这里的“究竟涅磐”就是“解脱生死”,了脱了生死,就究竟涅磐了。 好办啊!跟着导游走,一步一步地验证。 答:是贪、嗔、痴、慢、疑。 贪就是自私自利想拥有,想更多地拥有。嗔就是发怒、愤恨、生气、埋怨、忌妒。痴就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自己是对的。慢就是傲慢,妄自尊大,自命不凡,傲视一切,蔑视一切,没有感恩和珍惜之心。疑就是疑心太重凡事不相信,总是怀疑,不面对事实,虚伪虚假自欺。 克服了贪嗔痴慢疑,就能明白上述道理,就能解脱生死。 道理很简单,做起来也容易,但要真正付诸实际,就难了。 解脱了生死,还需要明白“死”后去向,若去向是下界,就惨了。

在佛教里面有哪些离苦解脱的方法啊?

阿弥陀佛。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个个都是离苦得乐的方法,最终获得解脱。常见的略举几种:念佛、持咒、拜忏、念经、坐禅等等。

方法有很多,但都离不开一个条件:持戒!你不持戒,一切修法皆是魔行,持戒是你离苦得乐的根本。

净土法门是了生死之大法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印光大师

净土法门,什么叫净土法门?一般说「净」是清净的意思,「土」是刹土,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净土,但这里谈的「净土」是专指念佛求生阿弥陀佛净土的这个法门。

这个法门是依据着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处处宣说所介绍的往古无量劫以前一尊菩萨(法藏菩萨)发的四十八大愿,由愿引导菩萨的六度万行,动经无央数劫,积功累德,最终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了六字洪名,恩赐给九法界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信愿称名求生极乐的法门。这叫净土法门。

这个净土法门是由阿弥陀佛大平等心、大慈悲心所流现出来的。大平等心就是平等普度一切众生。众生根机有利、有钝,分上根、中根、下根。

对阿弥陀佛来说,所有根机的众生都要平等普度,所以这个法门就显著它的奇特——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中、下三根的众生都能够普遍地被摄受。「被」就是加被、摄受的意思。

我们常常把「上根」和「下根」推到极致,「上根」就指等觉菩萨,「下根」就是悠悠凡夫,就是在座的我等业力凡夫,乃至于比悠悠众生还要罪恶的五逆十恶众生,即将要到阿鼻地狱的众生。这样差距大的众生都在阿弥陀佛大愿海当中被平等摄受。

那这样的一个法门,乃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普遍地为一切上圣下凡,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业力凡夫,欲令这些九法界众生在此生中,了却生死大事!这里又点出净土法门的一个特点了,净土法门就是在「当生了生死」的一个大乘圆顿之法。

那其他的法门——通途法门都要有一个渐次的过程,多少多少劫地修行,了脱分段生死也不知道何年何劫了。净土法门乃出于阿弥陀佛大悲之愿,知道众生轮回的痛苦、解脱之难,所以大悲愿力直接指向「当生了脱生死」这样的一个大法。

要知道人有种种的痛苦,但最大的痛苦就是生死轮回之苦,我们一定要认知这一点。而阿弥陀佛的大愿是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给予我们最大的利益的,在这个焦点上来施设他的大愿,展开他的慈悲的。

如果对这一点,就是对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结晶的这个法门,不去相信,不去修行,那可是极为悲哀的一件事情。侥幸得到人身很不容易,闻到佛法不容易,相信净土法门尤其不容易。

所以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为什么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赞叹释迦牟尼佛?就在于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做了两件最难的事情。第一件难事,就是在五浊恶世成佛;第二件难事,是为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净土法门,更难。

而释迦牟尼佛竟然是难为能为,大悲勇猛啊,在这个世间示现作佛了,在这个世间一代时教说净土法门了,所以十方诸佛极为赞叹哪!

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不断地宣说这个难信之法?就在于这个法门能够当生让我们了脱生死。所以我们要深刻体会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以及十方诸佛的深刻的悲心,要相信,要修行。

如果于此法门不信不修,就得不到当生了生死的利益,就要在轮回当中,不知道还要受苦受难多少数劫了,那可不哀哉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26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