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苦难与出离心(苦难出真知)

学佛百科2023-03-3080

生老病死与成住坏空,促长了众生的出离心

长养六心,守道始终。

学佛求道者,六心当具。这六心指:无主宰的自由心;无分别的平等心;护生命的慈悲心;厌娑婆的出离心;救众生的菩提心;证圣道的清净心。其中,出离心与生死病死关系密切。

出离心怎么来的?就因为人类于生命上难逃生老病死,于自然上难躲成住坏空。诸苦逼迫,众苦缠随,即便一时之乐,亦是乐为苦因。

众生总是避苦趋乐的,因为生命的苦难太多太重以至太累太悲,所以,众生总是想着出离,有着天生的出离心。

许多高僧大德的最初学佛,就因为出离心的产生。比如近现代的圆瑛大师、慈航禅师、明旸禅师等。

圆瑛大师:福建古田人,五岁左右父母先后去世,椿萱失荫,由叔父抚养。十八岁时得伤寒,大病一场,生命垂危,称念观音圣号,梦得四大天王,遂出一身大汗,竟得痊愈,遂即发愿出家为僧,佛教因此多了一位高僧也。历任中国佛教会与中国佛教协会之会长共七届。

慈航禅师:福建建宁人,十岁时,母亲去世,十一岁时,弟弟夭折,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从此,便与寺院结缘,十七岁时于泰宁庆云寺剃度出家。晚年,创办台湾佛学院,往生后,成就肉身不坏。

明旸禅师:福州人,四岁随母启蒙读书,五岁入私塾,六岁入福州西峰小学,九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十三岁出家。改革开放后,住持北京广济寺、上海龙华寺、宁波天童寺、福州西禅寺、莆田梅峰寺、上海圆明讲堂等名刹。

慈航禅师与明旸禅师悉为圆瑛大师法脉传人。1996年,惭愧本性,有幸接续明旸禅师法脉,法缘殊胜,誓愿竭尽全力,如法传承。

惭愧本性,祖籍福建霞浦,1985年剃度出家,少年时慈母往生,青年时严父往生。期间,亦经历爷爷与叔叔之逝去。出家后不久,又遭遇亲近的二姐永久离去。这些,令吾实实在在体悟到生命之无常、亲情之苦楚、佛法之真理、佛恩之浩荡。

佛教有言: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因为体悟裟婆世间之苦,所以,对众生之苦难,便会感同身受。剃度以来,虽学浅修薄,但从不敢懈怠,于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之方方面面,虽不乏艰辛,亦从不敢言弃,而是本着难忍能忍与难行能行之精神,坚守之,奋力之。惭愧本性,福慧不足,福德不具,但愿代受众生之苦,无怨无悔之。

由斯可见,生老病死与成住坏空,虽是逆缘,但却促长了众生的出离心,而出离心又成为修道的助缘。为此,对生老病死,当以平常心等闲视之。

三界之苦,轮回过患,应生出离之心

莲宗十二祖彻悟大师,以十六字总结净土法门修学之要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印光法师在文钞中,盛赞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其中「真为生死」四字,即是指出离心。

什么是出离心?

出离,是超出、脱离的意思。《佛地经论》曰:「言出离者,即是涅槃。」意即:一、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二、出离三界之牢狱,了脱惑业之系缚;三、离迷界、出生死轮回之苦,而成办佛道,以达于解脱之境。

通俗来说,出离心就是能够看破放下,坚决要出六道轮回的心。也可以说,出离心就是超出三界、脱离六道轮回之大誓愿,是故《长阿含·大本经》赞叹,出离最微妙,清净第一。

为什么要生出离心?

三界犹如火宅:《法华经》云,「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深著世乐,无有慧心。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这是著名的「火宅喻」,比喻烦恼多的众生为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所逼迫,烦恼多,不得安稳,犹如屋宅起火燃烧,不得安居。

六道过患深重:在生死轮回中,上至非非想天,下到无间地狱,不管转生到任何地方,都没有少许安乐。六道轮回各有其苦,且苦不可言,正如论中所说:

「地狱之苦,星火炙眉,痛尤难忍,何况大热地狱,炮烙焦烂,不可名状。饿鬼之苦,经日不食,饿尤难忍,何况饿鬼历千万年,水浆不入于口。畜生道之苦,湫隘之室,居尤难安,何况畜生,猪犬所栖,污秽不堪。」

三恶道苦,非人所能忍受,于此应生大怖畏。

虽以善因得生人、天、阿修罗三善道,而此三善道,未断生死,仍未离苦。人道有三苦、八苦以及无量诸苦,不能具说。诸天自以福报,虽受诸乐,而报尽还堕。或始生天上,旋沦地狱,欣悲迭代,颠倒轮回,于轮回中无自在,有何可恋?

六道众生,因业感果,死此生彼,欣悲迭代,颠倒轮回。见此三界之苦、轮回过患,应生出离之心,即知苦思断集。

怎样修出离心?

修出离心的方便方法是,思惟「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皆苦」。

修出离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离对今生的不舍,二是出离对来世的希求贪著。观修人身难得和人命无常,可以断除对当生的执著。观修因果无欺,轮回皆苦,则能断除对后世的贪执。

出离心需要思惟修,随时随地来练习。比如看到卡车上拉的猪羊牛,马上作意:自己是多么幸运获得人身,而人命无常,得好好修行,堕落是多么可怜;碰到被人用绳牵着的宠物,当即警觉:众生多苦难,宠物有福报,但是愚痴不得自由,自己得好好修行。常常想到人生难得、人命无常,在这个世间,在无常面前,没有什么可贪的。

论云:从无始来,生死流转,受种种苦,与种种乐。即过去曾受百千万亿诸乐,事过境迁,于今安在?空无受用,何益于我!如是世间苦乐,不但不能断除我之生死烦恼,反令此等烦恼炽盛,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我们了解了出离心的重要,在现实生活中就要多念佛,做好应该做的一切。努力做好,但不生贪著。

最后,引用一位圣者的偈颂做个小结,以期共勉:

暇满身如摩尼宝,

多生累劫难一遇。

今得此身闻正法,

获大利益宜修学。

南无阿弥陀佛!

读书|《次第花开》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很幸运遇见希阿荣博堪布的《次第花开》,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阅读,渐渐的让自己放松下来,久违的彻底的放松。

《次第花开》有两部分核心内容,一是人生来就要经历痛苦;二是认识痛苦与无常,用自律、出离心、菩提心、四无量心、六度等方式从痛苦中得以解脱,离苦得乐。

根据佛陀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

诸漏皆苦。人生苦难重重,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类:苦苦、变苦、行苦。

苦苦是客观存在的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破产、失败等。

变苦是指通常我们理解为快乐和幸福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把快乐变成痛苦,过犹不及。吃美食是开心的,但是吃多引起的肥胖就是痛苦;恋爱是快乐的,恋爱背后的争吵、猜忌、怨恨、吵架是痛苦的。

行苦是指陷于轮回的终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也是一种比较深刻也更加细微的痛苦。我理解的行苦是一种人的身体、智力、精神、社会关系及情感交杂在一起而产生的复杂感受。

具体而言,人的痛苦又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五蕴炽盛。生老病死就不多说了,怨憎会是不喜欢的人和事总会在你生命里出现,有时还要一直在一起;爱离别就是字面意思,与亲爱的人分离,天各一方;求不得是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得到了之后觉得也没那么重要;五蕴炽盛是指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集聚成身,如火炽然,是一种综合的复杂情绪,使人亢奋、烦躁甚至歇斯底里。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以上就是我们遇到并且需要经历的痛苦。那么这些痛苦的来源是什么?从三个角度看,第一是佛教五毒:贪嗔痴慢疑。第二,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执,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第三,所有痛苦、焦虑都是对无常的恐惧。这三个角度都可以很好的解释人为什么会痛苦。

那么如何解脱,如何让人放松,如何让我们的心得到安乐与幸福?

首先要敢于面对痛苦,承认痛苦,承认无常的存在,而非逃避,然后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当你晚上被非常棘手的难题、担忧、焦虑折磨的睡不着时,总是在似睡非醒的状态中感觉非常恐惧,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早晨起床就开始行动,投身其中,发现再大的恐惧,都比你想象的要温和许多。时隔多日,再去回想,总会浮现一首诗: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诸行无常。一切和合的事务都是无常的。世界是运动变化的,无常就是世界本身的面目,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会耗尽,都是无常的,无一例外。

寂天菩萨曾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用。这句话总让人一下子彻底放松下来。

感受诸法无我。人是无我的,物以也是无我的。让自己体会到无我的状态,也会让人解脱。希阿荣博堪布在书中描写无我最深刻的句子是:生命的迁流可以理解为一系列前后传递的因果关系。在前的肉体和精神的行为影响在后的行为,每一状态的生起都依赖之前的状态,生生不息,变化不止。死亡不过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变化而已。因果的传递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无我也非断灭。

我们寻遍整个世界,发现佛法可以让我们的心得到安乐。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的住宅里一辈子逃亡。皈依,不是修行的起点,它是整个修行。--希阿荣博堪布

皈依三宝(佛宝、法宝、僧宝),入佛门可以让人解脱安乐。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讲,皈依佛家四法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可以借鉴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方法,在生活和工作中修行,这样也可以让自己很好的放松下来,离苦得乐。

修出离心。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开始改变这些习惯,就是出离。只有出离,才有自由。自由就是不停地摆脱社会的惯性。

修出离心就是自律、控制欲望、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提高自尊水平,恢复自信。

自律即慎独。一个是针对身体,控制饮食减肥、戒烟限酒增强体质;一个是针对精神,自律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中。

趋利避害大概是所有众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自以为是是我们另外一个顽强的习惯。自以为是不仅割离了我们与当下,而且还使我们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别人。

修菩提心。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怀温柔,修行变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柔中生起的。

大乘佛教徒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正等觉,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有着翔实的建立步骤。

六度是行菩提心的经典概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梵语称六波罗蜜,意为“渡到彼岸”。

关于人生的痛苦和如何解脱痛苦,以上是我的理解和梳理。真的感谢这本书,它让我体会到了久违的彻底的放松。这也许就是因缘和合,就像书中写的那样: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2017年12月10日 北京

知道必定有苦,要常发出离之心

作为一个佛教徒,人身难得今已得,中土难生今已生,佛法难闻今已闻,善知识难遇今已遇,这是多么好的福报啊。我们要惜福、感恩、精进。

一日三省吾身,对佛教徒是非常受用的。每天早上起来,大家一定要发出离心。实际上,轮回是很苦的,要不断提醒自己我必须要出离!如果你现在身体健康没什么疾病,家庭和工作都很顺利,也许你会觉得轮回还不错,会有不少快乐。甚至动过这样的念头:我不怕轮回,能这样活着我已经很满足了。但是,一旦你的身体有了疾病,心里出现烦恼,你会发现活在这轮回之中,真的是太苦了。

我们要知道,在人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不欲临,这些苦难是没完没了的。不会因为你生过一次病,下次就不会再生病。不会因为你吃高价保健品,努力化妆、用各种先进技术整容就不会老。特别是生离死别的痛苦,有多少人能坦然面对?当亲人在我们活着的时候离我们而去,对他们的不舍和怀念,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当亲人们送我们离开人世也是一样,我们舍不得亲人,亲人也舍不得我们。但并不会因为彼此舍不得对方,就能改变分离的命运,这难道不痛苦吗?爱别离、怨憎会,今生你想遇到的人偏偏遇不到,你不想遇到的人,则会不约而至来到你身边。一系列的痛苦,会让人受尽身心的折磨疲惫不堪,这难道不苦吗?所以,知道必定有苦,就要记得常发出离心。

在六道里面,人道是最好的,最有利于修行。伟大的释迦牟尼佛,也是在人道觉悟成佛的。正因为在人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苦难,所以才会产生出离心。如果投胎到了天界,一天到晚享受荣华富贵,哪来的出离心?当一个人事业顺利、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很多福报都拥有的时候,他会想到要修行吗?不会!除非他是与生俱来就信佛的人,他的佛缘深厚,否则大部分人都是在遇到一些苦难、挫折、痛苦之后,才会想到要真信佛。真虔诚,往往是从真苦难中诞生出来的。

我们每天要发出离心,想一下自己虽然有幸遇到佛法,但是很多时候,都是懈怠、懒散、不精进。无常,大家都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无常变化中,每个人最后都会死去,但是却会存在一种「轮不到我」的侥幸心态。这很奇怪,本来了知无常之后,应该感到我的生命随时随地都可能终结,无常会降临在我身上,所以我不能等待、不能懈怠。起码今天我要努力累积更多的福报,来面对未知的明天。但是很多人都是明知无常而怠慢无常,这样其实糊弄的是自己。

常发出离心,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要为了六道所有一切苦难众生。我们虽然能力有限,但是佛菩萨的加持力无限,我们日常可以通过念经、持咒、积极行持一切善法,来累积福报资粮忏悔罪业,祈请上师佛菩萨慈悲加持。不少弟子曾想过我是想为众生去做啊,可我只是一个凡夫俗子,连自己身体的病痛都解决不了,连自己内心的烦恼都处理不好,怎么才能利益天下一切苦难众生呢?让你们去利益众生,是要你从百分百的虔诚心出发,依靠佛陀的伟大教义、殊胜的思想去利益众生,这才叫行菩萨道。闻思修佛法以后去行菩萨道,努力学习佛陀、学习菩萨们,这不仅仅是偶尔的虔诚心,偶然的利众言行。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佛性,只是没能去发掘它,也不敢把自己当成佛和菩萨来看。如果你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懦弱的凡夫,你就只有懦弱凡夫的那一点点功德。如果你敢用佛和菩萨的角度去看问题,敢用佛菩萨的角度,对一切苦难众生慈悲为怀。那么你所做的功德就跟佛、菩萨没什么差别,这是基础的清净见。

如何对治出离心时有时无

学佛要有智慧的观照。首先对于我们心理的状态,凡夫众生心散乱是正常的,凡夫众生是没有清净心的,所以你用正常的心态去看待它。

凡夫众生没有清净心,有清净心的唯有佛,菩萨只有程度不同的清净心,绝对的清净唯佛。现在问题就是,在我们散乱的、妄念的心里面,一定要投下一个菩提种子,在黑暗的内心有一束光明投进去,这就是要执持名号。

我们原来,不学佛之前,完全都是散乱的心,完全都是黑暗的心,完全都是狂躁的心,现在要在这里面投进佛号。投进佛号,它就有转化的功能,这句佛号就能够收摄我们散乱的心,让它逐步有序,逐步安静下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是禅的境界。

原来我们对境,都是散乱的,现在我们把这个攀缘五欲六尘的心转换一个攀缘的对像,攀缘这句佛号。这句佛号就以这一念,来把无量无数散乱的念摄归在一念。这句佛号是阿弥陀佛的清净心,我们自己没有办法清净,然而这句佛号你去念、念、念,它就慢慢地,我们的心就会清净。

就像清水珠,有一个宝珠叫清水珠,清水珠是什么?一个很混浊的水,这个宝珠投下去,这个水就澄清了。这个佛号就像清水珠,投到我们内心,我们凡夫散乱的心、污染的心、生灭的心,就会趋向于佛的那样的清净心、平等心、禅定心,三昧心。

所以无论妄想、杂念多少,你把住这个名号就是方法,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就是出离心的问题,出离心也是要智慧观照的,有时候我们觉得碰到逆境;或者心清净,观照得比较清明的状态,出离心可能会比较好一些,强一点,因为出离心它实际上是般若智慧的一种表现形态。

但往往以后,散乱又来了,贪欲心又来了,瞋恨心又来了,或者顺境来了又贪念它的「刀刃上的蜜」,这时候好像出离心又没有了。所以这都在波动状态,这也是正常的。

那么怎么办?我们要常常保持一个出离的心,尤其对未法时候的众生,你说这个人有没有道心,实际上,就具体地看他有没有出离心?没有出离心,一切免谈。没有出离心,他所修行的一些善业,都会自然转化为人天福报。而这些都是魔的事业,都是出离不了轮回。

所以常常观照这个世间的一切有为法,它的苦难、无常、败坏、幻化相,不要被这些表面的、虚假的现象所迷惑;要观照到我们业力的身心,本质上的苦难感;要观照死亡随时的到临;要观照三界、地狱的剧苦,这样就会思地狱苦,思地狱苦就会发菩提心,菩提心里面就包含着厌离心,要从厌离心下手,这是一个,观照的方法。

第二是念佛的方法,常常念佛,阿弥陀佛知道我们出离心很难出来,于是弥陀名号的里面就具足了令我们产生出离心的功能。当我们念佛的时候为什么会感到悲痛?这种悲痛也是出离心的表现形态之一。

老实念佛。你既然是居士,也不要去想得太多,居尘学道,世间法并不妨碍我们念佛法门往生这样的成效,自古以来都有很多居士成就了往生之事。

所以你不要矛盾,你就在你现有的身份敦伦尽分,持戒念佛,求生净土。敦伦尽分就告诉我们,你要尽到自己的本分职责,你在家里要孝养父母;对待你的妻子、小孩,你都要尽到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你在单位就得要把你的本职工作做好,对得起你的这份薪水;要做好一个人,这净业三福里面;要修行十善。

然后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这世间的善业也是我们往生的基础,往生的资粮,然后深信切愿持名,随分随力地去念,时间多一点,就念的佛号多一点,时间少一点,就念少一点。实在是忙得过不过来,你哪怕一天十念法,它也是修往生一法。这样就叫随缘念佛,也就能够成办往生之事。要圆融,一定要有智慧,这样就比较好。

为什么我自己受苦我只想有个家 而看到别人受苦我就会升起出离心想出家?

你自己受苦只想有个家,那是因为你受的苦你能够承受,因为你知道你自己的情况,当你看到别人受苦,那是因为你不知道他的情况,你觉得他的苦难比你还大,所以你才会升起出离心想出家。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28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