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之心佛(利他心佛陀)

心存利他之心,成就大事不是梦
创业卡片,诚毅每日分享,2019·03-178第92期
每次见到肖纬宸老师,都被她身上那种,淡雅慧静的气质所深深感染。与她交谈总是让人很舒服的感觉,她不断会给出简洁明了的解决方案,丝毫没有故弄玄虚的复杂表述,尤如好友间的坦诚交流,一点导师的架子也没有。这一切我以为,都是来自于她那一颗“利他”之心。
“利他〞原为佛教用语,意即给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求回报。
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怀有最大的”利他〞之心,而让世人二千多年来还在时时念着他,而且他的思想一直在深深地影响着后人,他就是”佛陀”。佛度众生,不只是人要度,连猫呀狗呀等等只要是有生命的都有佛性,也可度。
当人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学会去关心身边的人,学会从利益他人的角度出发,就象肖伟宸老师,不仅自己感到幸福,也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从而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凡事能替他人着想的人,一定是有福报之人。凡事存利他之心,必定是有更多的机会成就大事之人。
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对自我的执着,想要真正的离苦得乐,就必须从内心出发,当我们学会不再去纠结那个小我的得失,而是将重心转为利益他人,这时就会发现原本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一切,不知不觉就不存在了。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经庄严论》中讲道:求自乐的人不但不会快乐,反而会经常产生痛苦;求利他的人不但自己快乐,而且事业容易圆满成功。
所以做人要常怀一颗利他之心,拥有这颗利他之心,人生就不会苦到哪去,福虽暂时未至,祸早已远矣。
《活法》托钵化缘中邂逅人心之美
百日成长计划第222天
组名:精进利他
姓名:Mary
日期:2021.04.21
书名:《活法》
托钵化缘中邂逅人心之美
1997年9月,我在京都的元符寺出家,法号“大和”。原先预定6月剃度,但这时体检发现了胃癌,紧急动了手术,术后两个月,虽然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但在9月7日,我就以置身俗世的方式皈依了佛门。
从那时起到11月,我在寺庙进行了两个多月短期的修行,病后初愈,修行相当艰苦,但是我却从中获得了毕生难忘的体验。
初冬的寒风中,我光头戴着斗笠,身披蓝色袈裟,赤脚穿上草鞋,挨家挨户在师祖门口诵经,恳求施舍。从未经历过的托钵化缘,对我来说是痛苦的煎熬。伸出草鞋的脚趾,让柏油路摩擦渗出了血,忍着疼痛走了半天,身体就像用旧的抹布一样,破碎萎缩。
尽管如此,我还是跟比我早出家的修行僧一起,连续数小时坚持托钵化缘。黄昏时分拖着疲惫的身躯,步履蹒跚的走回寺院的途中,路经一个公园,这时一位正在打扫公园,身穿工作服的老妇人看见了我们,他一只手拿着扫把跑过来到我的跟前,很自然的将500日元的硬币轻轻放进我的化缘袋中。
那一瞬间一种未曾经验过的感动贯穿了我的全身,心中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幸福感。
这位妇人看上去,不会是生活富裕的人,给一个修行僧500日元的施舍,却不见他有任何的犹豫,而且没有一丝的傲气。这样一颗美好的纯净的心,可以说是我有生65年来从未感受过的。,这位妇人自然的慈悲行为,让我确凿的体味到了神佛的爱。
把自己的事情搁在一边,先去关心别人,这种热心肠的流露,那位妇人的行为,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显示了人的思想行为中至善至美的一面。这种自然的德行,教我懂得了“利他之心”的真髓。
“利他之心”,在佛教就是与人为善的慈悲心,在基督教就是爱。在说的,朴实一点,就是为世人,为社会尽力。在人生征途中,像我这样的经营者,还包括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利他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汇。
利他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点严肃,其实离他很平常,根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比如想给小孩好吃的东西,想看到妻子开心的笑容,想让辛苦的父母生活舒适等等,任何行为,只要是出于对周围人的关爱之心,就已经是利他了。
为家人努力工作,帮助朋友,孝敬父母,这些朴实的,小小的利他行为,久而久之,就会扩展到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的大范围的利他。从这个意义上说,施舍500日元的这位妇女与特瑞莎修女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人本来就具备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好心善意。据说最近就有许多年轻人,作为志愿者,自己带着盒饭,赴灾区做义工。听到这些事迹,我强烈的感觉到,利他是人们自然就具备的美好的愿望。
什么时候人的内心会充满深切,纯净,极致的幸福感呢?绝不是私利私欲获得满足的那一刻,而是利他行为开花结果的时刻。我想许多人会同意这个观点吧。而且贤明的人都会发现,为他人尽心尽力的行为,不只是对他人有利,最后福报回到自己身上,对自己同样有利。
感恩稻盛和夫老先生!
感恩活着,感恩一切!
知无为有为而不为 忘我无我利他之心
舍我,忘我,无我——讲的是佛道禅心的三个境界,舍我就是说要丢到自己心中的执念或者想法;忘我就是说要做到忘记自己的得失喜怒,不要去计较名利得失什么的;无我就是指心中已经没有了自己,没有了私欲,心地澄明,“无”已成了真理。
什么是利他之心
利他之心就是祈愿他人好,就是为社会,为世人尽心尽力,我认为这才是做人最崇高的行为,基于这样的人生观。
就像稻盛和夫在活法这本书中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人生的目的就是提高心性,磨练灵魂,而在这一人生观的根底处的信念,就是说人生中的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要看我们能不能提高自己的心性,让它变得更纯粹更美好,换句话说要看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利他之心发挥出来。
佛陀与其妻子耶输陀罗的宿世因缘
前言:
佛陀降世,本为出家成佛而后普度众生,为什么他还要结婚呢?结婚后又抛弃妻子出家,这岂不是太不近常情了吗?这事情的原委,还得从佛陀与妻子的宿世因缘说起。
在《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大宝积经》中对这件事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结局则在《妙法莲华经》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命子出家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让目犍连代佛陀回去探望亲友,并劝说佛陀在家时的妻子耶输陀罗,让他们的儿子罗睺罗出家学道。为何要让他们的儿子出家呢?
佛陀解释到:“所以者何。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母之与子。各不相知。窈窈冥冥。永相离别。受苦万端。后悔无及。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绝生老病死根本。得至涅盘。如我今也。”(母子恩爱,只不过一时的欢乐,死后如果堕入地狱,互相不知永远别离,受苦万端,到时后悔莫及。如果罗睺罗得道,就能永绝生死之本,得涅盘,像我现在一样。)
轮回的本质是苦,无论是恶道、或者是人,即使是寿命很长的天道,都是苦。世尊曾经做过一个譬喻,就好像粪便染到身上,多染和少染都是丑恶,人皆远离,没有本质区别。
耶输陀罗的质问目犍连将佛陀的意思转达给太子妃,耶输陀罗作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本能的说了下面的话:“释迦如来当年娶我为太子,我奉侍三年,敬若神明。并没有什么过失。后来他别离妻子,出家学道,披鹿皮衣,像病狂人一样。后来成佛回城,也不见亲人,好像忘记昔日恩情,像路人一般。留下我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痛苦难言。虽然得人身,但活着不如畜生,如此惨祸,还有更甚得吗?现在居然又要让我儿子出家,怎能如此残酷?
太子成道,常常自说慈悲。慈悲之道,应该安乐众生,现在反而拆散母子。世间最苦的莫过于恩爱别离之苦了。佛陀的慈悲到底在哪里?请把我的原话告诉世尊!
慈悲看不见,因为在心中。
再三劝说目犍连尊者再三劝说,耶输陀罗都不听。后来目连尊者将事情告诉了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净饭王说道:“女人愚痴,未解法要,心坚意固,缠着恩爱。情无纵舍。”于是派自己的夫人也就是佛陀的后母去劝太子妃。太子妃根本听不进去。并说道:我在家时,八国诸王都要娶我,父母不许。只因释迦太子,才艺过人。所以父母把我许配给太子。那时候太子如果知道自己要出家学道,何故殷勤,苦求我耶?夫妇成亲,正是为了亲爱恩好,欢聚快乐。并且传宗接代,万世相承。这本来就是世间正理。太子已经出家,现在又要我儿子也出家,绝断国嗣,这是什么道理?
夫人听到这,也无言以对了。
耶输陀罗忘记了宿世的誓愿
这时,世尊用神力化现一人在空中对太子妃说道:“耶输陀罗,你难道忘记宿世的誓言了吗?宿生之时,我还在行菩萨道,欲买花献定光佛。我用五百银钱在你那购得一株五茎莲华。当时你说要世世与我共为夫妻。我本不答应,劝你说:我累世累劫行菩萨道,一切都肯布施,从不违逆众生的心意。如果你能不妨碍我这个心愿,那么我就答应你的要求。你当时就立下誓言:生生世世所有国城、甚至我自己都随你布施,决不反悔。怎么现在爱惜罗睺罗,不肯让他出家学道呢?
听到这里,耶输陀罗立刻醒悟,宿世之事历历在目,爱子之情自然化解。并向目犍连尊者忏悔谢罪,并带罗睺罗出来,付嘱目连,答应让他出家。
净饭王为了让耶输陀罗宽心,召集国中贵族,我的孙子现在要出家,烦请大家每个人遣一子随我孙子出家。大家都愿意,后来合集五十人与罗睺罗一同出家。
罗睺罗出家,成为世尊十大弟子之一,为密行第一。
佛陀的慈悲在哪里?虽然耶输陀罗悟到了宿世之事,让罗睺罗出家。那么为什么世尊宿世之时偏偏要答应耶输陀罗的要求,此生让她受离子之痛呢?我们不禁要问,佛陀的慈悲究竟在哪里呢?
《大宝积经》中给出了答案。据经中记载当时太子妃发愿要与太子生生世世为夫妻,一直到他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即替补佛位的菩萨)。
当时身为菩萨的释迦如来说道:“我虽然心中不受,但是应当满足这个善女子的心愿。“后来太子成为一生补处菩萨,上升兜率天,成就殊胜的色身,诸天天子都供养他,成就他出家。
这时耶输陀罗也在兜率天内,所有一切她都看到了,当时就自己默默专一发菩提心,愿我将来也能像一生补处菩萨一样具足微妙色身,受诸天供养。具足这一切的众事。
所以当年释迦如来接受耶输陀罗的要求,为的是令她发起菩提之心。菩提之心是成佛的种子,原来世尊的慈悲在这里!
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它是成佛的种子。受记成佛从世间的角度看,耶输陀罗是痛苦的,世尊是无情的。
然而从出世间的角度看并不如是。在《妙法莲华经》中,佛陀为耶输陀罗和罗睺罗分别受记他们将来会成佛。
对罗睺罗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对耶输陀罗受记:”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妙法莲华经是大乘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佛在其中为很多人受记,将来成佛。受记是受将来成佛之预记也,菩萨修行到一定程度,机会被佛受记,将来必定成佛。
不彻底的爱情在我们常人眼里,很难理解上面的事情与其中的道理。其实在大乘佛法看来,我们人的爱情并不真实,而且是不彻底的爱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常惺法师曾经总结道不彻底的爱有四个条件:
一、性情的契合;
二、思想的接近;
三、体态的优美;
四、经济的丰裕。
建立在这些条件上的“爱”随着条件优、劣的转变,当然也就产生“变化”。当然还有另一种就是一生相爱,白头到老,一旦无常来到,也就只能感叹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了,在无常面前一切都禁不起推敲。
如果相爱双方有人堕落恶道的话,那么就更如《地藏经》上形容地狱之苦:父子至亲,歧路各别,无肯代受。父子至亲都无人肯代受,何况夫妻?
无常是苦
彻底的真爱正因为无常迅速,轮回是苦。常惺法师说道:“大乘菩萨观苦起悲而发菩提心,广学一切法门,而广度一切众生,同至涅盘觉岸。将私我条件的爱扩充而成无条件的同体大悲。没有人我的界限,亲疏的关系,没有时间的迁流空间的变化,赤裸裸的将此心保育一切有请,究竟使之离苦得乐。
所谓纯洁高尚无代价的真爱。庶几近是。”所以爱情是自私与占有,慈悲是无私与奉献。爱情是假,慈悲是真。爱情是短,慈悲是久。
以爱情为基础的夫妻是相互溺爱,各自索取。以慈悲为基础的夫妻是各尽其道,共同奉献。释迦如来当年用“慈悲”接受了耶输陀罗的“爱情”,最终令她发菩提心,究竟安乐。
常惺法师说:“我佛善用爱情而成大悲心。”世尊对耶输陀罗无限慈悲,并推及慈悲之心普及一切众生,没有差别。世人追求真爱,于爱河中,几许沉溺、几许欢乐、几许辜负、几许别离,几许眼泪,几许回忆,然而终究不知何为真爱。
佛法告诉我们:彻底的真爱,就是慈悲。。。
佛法不废一法由上看来,佛法是否定人类爱情的。然而实际上佛法是不废一法的。 《华严经》卷七五释迦瞿波女(即耶输陀罗)自述前生曾为居士女妙德,极其爱恋行菩萨道的威德主太子(释迦佛前身),情愿为爱情受一切苦、舍弃一切,不求豪富及五欲乐,只愿与所爱者共同修行,释迦瞿波女因此爱情,满足所愿,生多功德,偈云: 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
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是则对菩萨行者及其菩提心的爱情,即便掺杂染心,也是一种修行了,功德甚大。(陈兵《佛教的爱情婚姻观》),耶输陀罗正是因为对释迦如来的执著而成道。我们在凡夫境界,全是对立。爱与不爱是对立,慈悲与爱情是对立。在佛的境界,则没有对立。贪嗔痴之实性全体是佛性,正因如此,佛法不可思议。
放下对立而后见佛。。。
佛法是不二法门
印光大师:须知贪、瞋、痴之实性即是佛性。若能彻悟此之佛性,则觅贪、瞋、痴了不可得,当体即是真戒、真定、真慧,亦无真戒、真定、真慧之相可得。
………………
本文非来源于网络
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是什么意思
利他的解释
佛教语。谓施益于他人。 唐 迦才 《净土论》卷中:“ 菩萨 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 故。”
词语分解
利的解释 利 ì 好处,与“害”“弊” 相对 :利弊。利害。 利益 。利令智昏。兴利除弊。 使 顺利 、得到好处:利己。 利用 厚生( 充分 发挥物的作用,使 民众 生活 优厚富裕起来)。 与愿望相符合: 吉利 。顺利。 刀口快,针尖锐,与 他的解释 他 ā 称你、我以外的第三人,一般指男性,有时泛指,不分性别:他们(可包括男性和女性)。他杀。 别的,另外的:他人。他日。他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 虚指:睡他一觉。 笔画数:; 部首 :亻;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34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