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包含虽未说一法,众生现如是的词条

学佛百科2023-04-0154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是什么意思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大 颠 和 尚 注 心 经

中的解析

“乃至无老死”

既得无明尽,便无老死。诸佛修行只到无身处。身既无,生死何有?佛不见身,是佛见。经云:“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名菩萨。”众生颠倒,被目前幻景所惑。行影变动,随物流转,因执人我,妄心不灭,迢迢尘劫,人我不除,执着声色,堕落生死,对治目前,亦有生灭。若是见性之人,目前无法,亦无众生,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平等真法界。佛不渡众生,一体同观,万法归一。到这里。生则从它生,老则从它老,病则从他病,死则从他死。若是到家的人,不见有生死,亦无生灭。古云:“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天堂地狱,六道四生,一切幻化,于大彻底人,总无交涉,自然全身放下。诸行无常一场空,即是如来大圆觉。且道死了烧了,向甚么处去。会么?无影树下,啸月吟风。无缝塔前,安身立命!

佛说施灯功德经

佛说施灯功德经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言:“舍利弗!佛有四种胜shènɡ妙善法, 能令众生得无量果、无量光明、无量妙色、无量福藏、无量乐藏, 无量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辩才之藏,一切无着无漏之法。

“舍利弗!何等为四?一者、谓如来、应、正遍知得尸波罗 蜜,具无量戒;二者、得禅波罗蜜,具无量定;三者、得波若波  罗蜜,具无量慧及广智慧、观达慧、如性慧、无数慧、决定慧、  毕定知见;四者、得无浊心、善胜作心,具妙解脱、第一解脱。 是为四种胜妙善法。

“舍利弗!是佛、如来、应、正遍知于一切恶皆悉远离lí,一切善法皆悉成就,众行备bèi满,具如实见,远离闇àn冥,能为光曜yào,具足无量福智资粮liáng,隐蔽世间,不为世间之所映夺duó,获得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得一切诸佛法力,能具诸佛法力,得具诸佛大慈悲力及辩才力,本愿方便,皆悉满足,善修本业yè,具智慧宝,精进无量,终不休息,离诸忧戚,无有逼恼,无有取着,能善调伏,为大龙王,无有余习xí,为一切众生无上福田。

“舍利弗!若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发清净心,为求福故、为爱乐福故,思念如来无上方便本行满足,尽未来际一切生死,于现在世成就无量无着戒、定、智慧、 解脱、解脱知见,乃至念佛一种功德;念功德已,于无量亿那由他百千劫中,所习xí善根三明福田所、清净戒所、无等等戒所、无量真实功德所,或于塔庙诸形像前,而设供养故,奉施灯明, 乃至以少灯炷,或苏油涂然,持以奉施,其明唯照道之一阶jiē。

“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声闻、缘觉所能了知,唯佛、 如来乃能知也!舍利弗!求世报者,福德尚尔,何况以清净深乐心不求果报安住恭敬、相续无间念佛功德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生 福德?舍利弗!照道一阶福德尚尔,何况全照诸1阶道也——或二阶道、或三2阶道、或四阶道——或及塔身一级、二级乃至多级; 一面、二面乃至四面及佛形像?

“舍利弗!彼所燃灯或时速灭miè,或风吹灭,或油尽jìn灭, 或炷尽灭,或俱尽灭。譬如诸龙以瞋恚故,出云垂布,于中起电, 起已寻灭。

“舍利弗!如是少时于佛塔庙奉施灯明,若彼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若复余人不受戒者,为乐善故,  护hù己身故,信佛法僧,如是少灯奉施福田所得果报、福德之聚,  唯佛能知,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乃至声闻、 辟支佛等所不能知。如是然少灯明所受福报,不可得说。

“舍利弗!诸佛境界不可思议,唯有如来乃知此义。舍利弗!彼施灯者,所得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算数,唯有如来乃能了知。舍利弗!然少灯明福德尚尔不可算数,况我灭后于佛塔寺,若自作、若教他作,或然一灯、二灯乃至多灯,香花、璎鬘mán、宝幢 chuánɡ、幡fān盖ɡài及余种种胜妙供养?

“舍利弗!有四种法应当信受。何等为四?一者、佛法无量, 应当信受;二者、少修善根,获无量报,应当信受;三者、若于三宝深生敬信善修业行所得福报,汝等声闻现得见我,尚不能得具足知之,亦复不能思惟测度,况我灭后声闻弟子远离我者,能得现知及能测度?若有能知及测度者,无有是处,应当信受;四者、是诸声闻不能得知及能测量一切众生所有作业及业果报。舍利弗!汝等声闻于此事中不须思量。何以故?舍利弗!如来常说一切众生业行果报不可思量;过去诸佛、应、正遍知已如是说众生业报不可思量;未来诸佛、应、正遍知当如是说众生业报不可思量。众生心信及心自性亦不可知不可思量,如是之义应当信受!

“舍利弗!汝等声闻住圣种者,于一切众生业报之中,无有实眼及巧方便,况余轻微薄劣心者,离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者,失正念者,无明闇àn冥、厚翳yì目者,于自己身内、外诸法而不能知——我竟是谁?我是谁许?我住何处?我之功德为大、为小?我当云何为与戒相应、为与戒不相应?我为正念戒、我为失念戒?我所作业为作智人业、为作愚人业?为从何来、为何处去?舍利弗!诸凡夫人颠倒见者,于自己身如是等事尚自不知,况能得知一切众生种种业报?若能知者,无有是处。

“舍利弗!如来、应、正遍知,戒无减,定无减,智无减, 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相无减。舍利弗!如来、应、正遍知, 无量戒、无碍戒、不思议戒、无等戒、究竟戒、清净戒、彼如来于一切众生若业、若业报,皆如实知。

“舍利弗!云何如来于一切众生业报得如实知?舍利弗!佛如是知:或有众生善业尽,不善业增;或有众生不善业尽,善业增;或有众生善业当生,不善业当灭;或有众生不善当生,善业当灭。舍利弗!如来如是入一切众生业及业报种种差别,皆如实知彼彼众生或有无知或有愚闇àn,或有善者或不善者。舍利弗!我有如是智,有如是善巧,于诸众生不可思议种种业报皆能记说。

“舍利弗!若有众生成就信心,彼能信我。若复众生无有信 心,远离我法,不信我语,诽谤于我,彼于长夜无义、无利,坠 堕苦恼。舍利弗!若彼众生于佛塔庙奉施灯明,以此奉施所作善 业,能获安乐、可乐之果。彼施灯明作善业时,欣喜相应,从信 心起,于现在世得三种净心。何等为三?彼诸善男子、善女人作 是念:‘我于如来已设供养,知身不坚,摄坚身想;知财过患, 摄坚财想。’舍利弗!是名供养佛塔第一净心。

“复次,舍利弗!彼诸善男子、善女人起如是心:‘我于如来无上福田、最胜福田,能受最胜供养者所,已作供养。我今不  畏堕于地狱、畜生、饿鬼。我此善根,已作人、天善道之因,得  于妙色资生众具,又得智慧、安隐、快乐,乃至能得菩提之果。’ 舍利弗!是名供养佛塔第二净心。

“复次,舍利弗!彼诸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想:‘我于诸 佛已作舍施,已作福德,已舍悭贪,已除悭过。’作是念已,施 心无悭,施心增长。舍利弗!是名供养佛塔第三净心。

“复次,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塔庙施灯明已,临命终时得三种明。何等为三?一者、彼善男子、善女人临命终时, 先所作福悉皆现前,忆念善法而不忘失。舍利弗!是为一明;因此便能念知,自己先于佛所殖zhí诸善业。复次,舍利弗!彼善男子、善女人于命终时,得如是念:‘我于佛像塔庙等前,已曾供养。’作是念已,心生踊yǒnɡ悦。舍利弗!是为二明;因此便能起念佛觉。复次,舍利弗!彼善男子、善女人于命终时,见余众生奉行布施,见他作已,起如是念:‘我亦曾于佛支提所奉施灯明,我今亦当复行布施!’念于布施,得欣喜心;得喜心已,无有死苦。舍利弗!是为三明;因此便得念法之心。

“复次,舍利弗!佛塔庙中布施灯明,彼善男子、善女人于 临终时,更复得见四种光明。何等为四?一者、于临终时,见于 日轮圆满涌出;二者、见净月轮圆满涌出;三者、见诸天众一处 而坐;四者、见于如来、应、正遍知坐菩提树,垂得菩提,自见 己身,尊重如来,合十指掌,恭敬而住。舍利弗!是名于佛塔庙 布施灯已,临命终时,得见如是四种光明。”

尔时世尊说此义已,复说偈言:

“无上法王大仙人,  若人奉施彼塔庙,

  彼智慧者作业已,  获得无边最胜乐。

临命终时不失念,  能见自昔布施灯,

得四种喜离诸罪,  于彼死时不惑乱。

临死时见十方明,  现覩日月从地出,

见天千万那由他,  为彼天众说佛法。

父母妻子及亲属,  皆悉围绕大悲号,

死者不念亦不视,  彼人正念常不乱。

现前得覩天宫殿,  对诸天女心安隐wěn,

复见庄严诸园林,  是中具足胜五欲。

又见佛坐菩提树,  天人修罗悉围绕,

自见合掌住佛前,  于胜牟尼修供养。

既见导师深敬重,  其心欣喜请如来,

世尊见彼心欣喜,  于是不违受彼请。

是人称愿喜充遍,  于舍命时无苦恼,

彼于佛所心喜已,  无有临终大怖畏。

临命终时不失念,  彼覩十方皆大明,

见未曾有胜妙色,  此是施灯之果报。

死已必得生天上,  自见己身坐天床,

有诸天女围绕之,  供养佛故得此果。

“复次,舍利弗!于佛塔庙施灯明已,死便生于三十三天; 生彼天已,于五种事而得清净。舍利弗!云何彼天于五种事而得清净?一者、得清净身;二者、于诸天中得殊胜shènɡ威德;三者、常得清净念慧;四者、常得闻于称意之声;五者、所得眷属常称彼意,心得欣喜。舍利弗!是名彼天于五种事而得清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彼天获得光明身, 具足功德他尊重,

与千天子为上首, 以灯施佛支提故。

所闻天声常称意, 哀美殊妙胜余天,

具足第一胜念慧, 复得最上胜眷属。

随彼天子所行处, 一切诸天皆钦qīn仰,

本昔修习何等业, 今得如是炽chì然身? 有树皆名上欢喜,  周匝光照犹如月,

彼天感得是妙树,  持此庄饰天宫园。

无量诸天皆惊怪, 今此树花名何等? 犹如灯明光照曜,  普出如意妙熏香。

彼天所有诸眷属,  以彼树花庄严身,

彼于无量亿天中,  光明照曜犹如日。

“复次舍利弗!于佛塔庙布施灯明,生三十三天已,彼天自 知:‘如是时中,我住于此;如是时中,我当命终。’彼胜天子  临命终时,于其眷属及余天众,说法劝化,令其欣喜。于彼天宫  舍寿命已,不堕恶趣,生于人中最上种姓、信佛法家。是时世间 若无佛者,亦复不在轻取吉凶、邪见家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彼天生得如是智, 知尔许时天中住, 彼天亦复能自知, 我今未几jǐ当命尽。五种死相出现时, 彼天寿命临欲绝, 即为亿天众说法, 远离愚痴心不忧。 于天众中作是言: 诸有无常亦无乐, 或有生者或有死。 不念将死说是法。 彼诸眷属皆悲恼, 无量天众亦复然, 虽复见己五种相, 自念功德不忧愁。 在彼天宫命绝已, 寻即下来人间生, 住胎出胎念不乱, 常受快乐无苦恼。 生已便得宿命通, 悉能忆念本来处, 念人中苦不贪乐, 须臾死来见逼切。 彼念天中果报已, 于此人间不为乐,

天中尚苦况复人?    诸有不坚常流动。

彼人及其成立已,    必当舍家而出家,

心常不行恶觉观,    彼当获得如是果:

世世恒得宿命通,    亦常不作诸恶业,

必定出家持净戒。  此是彼施灯明果。

恒常不盲及挛luán躄bì,眼一切时不闇昧,

身亦无病无恶声, 心常黠xiá慧不愚惑。又复恒常无眼患, 所在受生眼不眇miǎo,不无一眼及瞎眼, 彼眼亦常不浊乱。

眼目修长黑白分,  犹如净妙青莲叶,

眼净能见微细物,  如彼明彻摩尼珠。

无量阿僧祇劫中,  得净肉眼不失坏,

彼亦常无眼诸病,  此是奉施灯明果。

善印善根善诸论,  于诸工巧悉究了,

彼有智人善观察,  妙慧能见第一义。

善观诸有不自在,  于佛法中得照明,

普见一切佛世尊,  见已恭敬修供养。

生生得胜端正色,  亲戚眷属皆敬爱,

得大财宝力自在,  及得不坏诸眷属。

如彼灯明能破闇,  炽燃照曜遍诸方,

彼人光明亦如是,  不为闇冥所隐蔽。

若于佛塔起信心,  施胜灯鬘及璎珞,

施灯明时心清净,  获得人中最胜尊。

端正殊妙甚可爱,  一切世间所喜乐,

心不轻取于吉凶,  亦不乐于世左道。

世间所有诸恶见,  及邪道等不信受,

若为国王恒知足,  不贪他土兴战诤。

常无苦恼亦无忧,  亦复无有诸恼热,

彼无一切诸退失,  复无恶名无衰恼。

若为王臣所发言,  王及国人无不信,

身常无有羸léi瘠jí病,不作黄门不非道。

身相具足安乐住,  患苦不能着其身,

亦复不见诸恶梦,  卧觉一切常安隐。

生生能得诸伏藏,  供养一切佛支提,

诸佛功德无有边,  彼人所得亦如是。

“舍利弗!若有众生于佛塔庙施灯明者,得于四种可乐之法。何等为四?一者、色身;二者、资财;三者、大善;四者、智慧。 舍利弗!若有众生于佛支提施灯明者,得如是等可乐之法。”

尔时如来欲重宣此义,复说偈言:

“身chōng圆满具大力, 不与他人共战诤,

遍游诸方无恼者,  由灯奉施佛支提。

生于大富上族家,  具足功德人所敬,

生生恒得宿命智,  由灯奉施佛支提。

于诸众生常悲念,  发言眷属皆敬受,

心无损害恒调柔,  常不造作恶道业。

“复次,舍利弗!若有众生供养佛塔,得四种清净。何等为四?一者、身业清净;二者、口业清净;三者、意业清净;四者、 善友清净。

“舍利弗!云何得于身业清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彼彼生 处,远离杀生,无杀害意,亦常远离偷盗、邪婬,于己妻所尚不  邪行,况余人妻?亦不饮酒,放逸自纵,不以刀杖及余苦具加逼 众生,离不善法及诸恶业。舍利弗!远离是等,是名身业清净。

“舍利弗!云何口业清净?是人世世常不妄语,若不见闻终不妄说,若见若闻,合时谘问,然后乃语,为利自他,不作异说。

设若有人教令妄语,为护实语,终不妄言,不以此语向彼人说, 不持彼事向此人道。二朋先坏,不令增长,有所发言,能善和诤。若痛心语,若麁cū语,若苦恶语、不喜语、不乐语、不爱语、不入心语、恼他语、结怨语,悉皆远离。有所发言,润语、软语、意乐语、不麁语、悦耳语、美妙语、入心语、多人爱语、多人乐语、可爱语、可乐语、能除怨语,恒作如是种种美妙语。复离绮语,不作异想异语,不作异印异期,覆障实事,不烦广说,不非时语,恒究竟语。舍利弗!如是远离不清净口业,成就清净口业。 舍利弗!是名口业清净。

“舍利弗!云何意业清净?于他所有珍宝资财,不起贪着, 不起瞋心,远离害心,又离邪见,无诸恶见。舍利弗!远离是等, 是名意业清净。

“舍利弗!云何得善友清净?若诸善友,远离妄语,亦不饮酒,离诸麁cū犷ɡuǎnɡ,调伏正见,往诣其所,亲近谘受。又诣诸佛菩萨、缘觉、声闻等所,亲近供养,谘受未闻。舍利弗!是名第四善友清净。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支提施灯明已,得如是等 四种清净。”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为欲照塔故然灯, 身、口、意业善调伏,

远离邪见具净戒, 由是获得如意眼。

犹如净日照十方, 速能获得于漏尽,

彼大智慧具威德, 得净天眼离尘chén漏。

智者能了众生意, 亦得通明及辩才,

求二乘道得不难, 由施佛灯获是报。

若求无上佛菩提, 天眼、智慧及财物,

于此三事恒无减, 由灯奉施佛支提。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住于大乘,于佛塔庙施灯明已,彼世世中得于八种可乐胜法。何等为八?一者、获胜肉眼;二者、 得于胜念,无能测量;三者、得于胜上达分天眼;四者、为于满足修集道故,得不缺戒;五者、得智满足,证于涅槃;六者、先所作善,得无难处;七者,所作善业,得值诸佛,能为一切众生之眼;八者、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彼善根得转轮王,所得轮宝不为他障,其身端正;或为帝释,得大威力,具足千眼;或为梵王, 善知梵事,得大禅定。舍利弗!以其回向菩提善根,得是八种可乐胜法。

“复次,舍利弗!住于大乘善男子、善女人,复得八种无量 胜法:一者、得于无量佛眼;二者、得于无量如来神通;三者、 得于无量佛戒;四者、得于无量如来三昧;五者、得于无量如来 智慧;六者、得于无量如来解脱;七者、得佛无量解脱知见;八 者、得入一切众生心所乐欲。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塔庙 奉施灯明,能摄如是无量胜报。

“复次,舍利弗!若有众生见说法者,作如是念:‘云何令彼常得宣说、显xiǎn示佛法?以灯施彼。施油灯故,令说法者得施法灯。’作是念已,持灯奉施,以此布施灯明善根,得于八种无量资粮liánɡ。何等为八?一者、得于无量正念资粮;二者、得于无量大智资粮;三者、得于无量信心资粮;四者、得于无量精进资粮;五者、得于无量大慧资粮;六者、得于无量三昧资粮;七者、得于无量辩才资粮;八者、得于无量福德资粮。舍利弗!是名施灯八种资粮,亦复得于四无碍辩,乃至次第得一切种智。

“复次,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前见他施灯, 信心清净,合十指掌,起随喜心,以此善根,得于八种增上之法。 何等为八?一者、得增上色;二者、得增上眷属;三者、得增上戒;四者、于人、天中得增上生;五者、得增上信;六者、得增上辩;七者、得增上圣道;八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是名八种增上之法。舍利弗!何故能得此等八种增上胜法? 舍利弗!佛有无量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故,供养彼者, 所得果报、所得利益亦复无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造作出离行, 勤修于佛法,

弃舍死军众, 如象碎花林。”

尔时佛告慧命舍利弗:“有五种法最为难得:一者、得人身 难;二者、于佛正法得信乐难;三者、乐于佛法,得出家难;四 者、具净戒难;五者、得漏尽难。舍利弗!一切众生于是五法最 为难得,汝等已得。”

尔时世尊欲重宣前义,劝舍利弗等而说偈言: “如来支提修布施,为利众生求菩提,

智者造作此胜因,生生常得最胜报。

于天人中受胜生,为人天等修供养,

譬如须弥安不动,光明普遍照十方。

彼天众见皆恭敬,亦复爱乐生信心,

彼兴供养亦赞美,一切皆喜数数见。

奇哉是天福德相,犹梵天光照梵宫,

此天曾作何等业,身光明炎得如是?

见是谁不修习善?谁不修学圣种戒?

谁见牟尼生厌yàn心?谁闻妙法而放逸?

彼昔在于人间时,常以灯施如来塔,

曾佛法中设供养,善得福利生天中。

愿我恒得于人身,于佛法中生净信,

常不放逸住佛道,宁弃身命不舍法。

获得人身最为难,愚人云何不为福,

徒费资财不为法,死已便堕大嶮坑。

天见无垢威德已, 心自悔责发愿言:

‘愿我常得人间生, 精勤修习于梵行;

愿我最后临终时, 于佛法中得净信;

愿得正念不忘失, 得见无量诸如来。’

为千亿天所供养, 与诸天女相娱乐,

诸天女众皆敬爱, 天女庄严戏园林,

诸方天香皆来熏, 耳闻一切妙音声,

是天随所游行处, 恒得覩见上妙色。

所可见色皆可爱, 彼常不覩诸恶色,

亦复常得胜妙触, 皆由持灯施支提。

从彼没已生人道, 正念处于父母胎,

生已忆彼天中事, 智慧之力不退失。

彼人造作如是业, 得于大力转轮王,

其王形貌极端严, 施灯获得如是报。

由彼业故得命长, 一向清净安乐器,

其身无有诸患痛, 然灯获得如是果。

无有王难、怨贼难, 他人不敢侵其妻,

不为恶人之所恼, 由持灯明施佛故。

安隐丰足无所畏, 豪富自在饶财宝,

得胜璎珞及园林, 斯由然灯奉施佛。

当得覩见佛世尊, 见已心便生敬信,

以欣喜心供养佛, 弃舍王位而出家。

佛无量智究竟智, 具可叹德能化人,

于此佛塔施灯已, 其人身光如灯照。

牟尼牛王清净眼, 以好灯明照彼塔,

得于无漏无上道, 其身光明照十方。

见四真谛具十力, 不共之法亦究竟,

得遍见眼成善逝, 此果皆由布施灯。

设令一切诸众生, 昔曾供养无量佛,

具大威德见实义, 亿劫来成缘觉道。

十方所有诸世界, 悉布灯鬘无有余,

以是世界诸灯鬘, 若人信心供养彼。

是人如是修供养, 于无量劫常不断,

若人一灯奉施佛, 得福过前无有量。

灯油譬如大海水, 其炷犹如须弥山,

有人能然如是灯, 遍照一切诸世界。

是人深心怀敬信, 其志惟求缘觉道,

十方遍置如是灯, 一心恭敬而供养。

若人发于菩提心, 手执草炬暂奉佛,

是人得福过于彼, 我见实义作是说。

十方一切诸众生, 一一供具皆如上,

然经无量恒沙劫, 其心唯求缘觉道。

若有人于佛塔庙, 然于一灯或一礼,

求无上道为众生, 此福过前无有量。

难见难思佛境界, 智者闻即生欣喜,

无信心者闻不乐, 彼愚痴魔坏正法。

证净法界甚为难, 一切世间独善逝,

是故汝等应欣喜, 于佛功德当愿求。”

尔时世尊说此法已,慧命舍利弗等,无量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闻佛所说,皆发无上菩 提之心,欣喜无量,作礼而去。

佛说施灯功德经

佛说诸法十如是,为什么“如是相”放第一位

经文(法华经.方便品):“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第一希有:指真心实相的法华般若妙法。唯佛与佛:初住位菩萨起就称分证佛。此处指明心见性且果位在初地(无我)以上的大菩萨。诸法实相:实相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是说体性空寂,无不相是统统都是,不坏假名假相,在相见性。十如是,是对诸法的总表述。任何一法(色、相、名字)都有: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这里除体外,各各不同。

十个内含,都一个如,正应:诸法一如,一切皆是。每一个如是,可有三方面观照:【如是相】(种子变现行,假观,不空如来藏)相是如(现行熏种子,空如来藏,真观)相如是(空不空如来藏,中观)如是本末究竟,本末究竟是如,本末究竟如是。分开了解,如:佛性、明、寂灭、空、无相无不相(什么都有,无缘不现相,遇缘可现任何相);是:一个个法、显现的色相。

合起来解,如是即如来,也即如是我闻的如是。

【如是相】相是外表形状、面貌,它有形有相有体,就是假观、不空如来藏。相是真心本性这个如变现,【相】是如是的是中的无量分之一,化身佛、报身佛的相好庄严、智慧圆满,是可以修成的。

众生习惯了有相有色,习惯了见着(有看见、听见、嗅见、尝见、触见、意见)色、相、叫着名字,行住坐卧的生活,如果没相,就恐怖、不安。比如我,现个人相,又有声音相,坐这讲法,众生,特别是人,不觉得奇怪,都会围在面前听闻。如果不现相,只有声音,众生认为奇怪,会不安、害怕,就会远离。随顺人的这种喜欢有色、相的习惯,佛菩萨为教化三千,利益众生,也要从空出假,取相凡夫,乘性而相。所以要把相放第一。

学佛要现学佛的相,现遍虚空尽法界读法华经、诵楞严咒的相,但不能执着这个相。要明白,相(色)是为体现性(如、佛)的作用而来,性要通过相来表现。故如是相的后面紧跟着如是性。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就是性,就是明,指佛性,就是佛。即是明心见性说的佛性。

现如是相后,如下的9个如是,就会相应的发挥出来。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三十一 - 草稿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三十一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第三分妙相品第二十八之四

尔时,善现便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岂亦能得一切相智?”

佛告善现:“如是,如是,诸菩萨摩诃萨亦有能得一切相智。”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若菩萨摩诃萨亦有能得一切相智,与诸如来有何差别?”

佛告善现:“亦有差别。其相云何?谓菩萨摩诃萨名为随得一切相智,若诸如来名为已得一切相智。所以者何?非诸菩萨摩诃萨心与诸如来定别可得,谓诸菩萨摩诃萨众与诸如来、应、正等觉俱住诸法无差别性,于诸法相求正遍知说名菩萨,若至究竟即名如来、应、正等觉。于一切法自相、共相照了无暗清净具足,住因位时名为菩萨,若至果位即名如来。是故菩萨与诸如来,虽俱名得一切相智而有差别。

“善现,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世间法施,诸菩萨摩诃萨依因如是世间法施,复能修行出世法施,谓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方便善巧,先施有情世间善法,后令厌离世间善法,安住出世无漏圣法,乃至令得一切智智。云何名为出世圣法?诸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分别显了说名法施。善现当知,一切不共异生善法,若正修学令诸有情超出世间安隐而住,故名出世间。谓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脱门,八解脱,九次第定,四圣谛智,波罗蜜多诸空等智,菩萨十地,五眼、六神通,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三十二相、八十随好,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诸如是等无漏善法,一切皆名出世圣法。若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分别显了如是诸法,名为菩萨出世法施。

“善现,此中云何名为三十七种菩提分法?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如是名为三十七种菩提分法。

“善现,云何名四念住?谓菩萨摩诃萨于内身、若外身、若内外身住循身观,具足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住身集观,住身灭观,由彼于身住循身观,住身集观,住身灭观,无所依止,于诸世间无所执受,是名第一;于受、于心、于法亦尔,是名四念住。

“善现,云何名四正断?谓菩萨摩诃萨为令未生恶不善法永不生故,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永断灭故,为令未生善法生故,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不忘,修满倍增广大智作证故,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是名四正断。

“善现,云何名四神足?谓菩萨摩诃萨欲三摩地断行成就修习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修习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修习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修习神足,是名四神足。

“善现,云何名为五根?谓菩萨摩诃萨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五根。

“善现,云何名为五力?谓菩萨摩诃萨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五力。

“善现,云何七等觉支?谓菩萨摩诃萨念等觉支、择法等觉支、精进等觉支、喜等觉支、轻安等觉支、定等觉支、舍等觉支,如是名为七等觉支。

“善现,云何八圣道支?谓菩萨摩诃萨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是名为八圣道支。

“善现,云何三解脱门?谓菩萨摩诃萨空、无相、无愿解脱门,如是名为三解脱门。

“善现,云何空解脱门?谓菩萨摩诃萨以空、非我行相摄心一趣,是名空解脱门。善现,云何无相解脱门?谓菩萨摩诃萨以寂灭行相摄心一趣,是名无相解脱门。善现,云何无愿解脱门?谓菩萨摩诃萨以苦、无常行相摄心一趣,是名无愿解脱门。

“善现,云何名八解脱?谓菩萨摩诃萨有色观诸色,名第一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诸色,名第二解脱;净胜解身作证,名第三解脱;空无边处定具足住,名第四解脱;识无边处定具足住,名第五解脱;无所有处定具足住,名第六解脱;非想非非想处定具足住,名第七解脱;灭想受定具足住,名第八解脱。是名八解脱。

“善现,云何九次第定?谓菩萨摩诃萨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名第一次第定;广说乃至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想受定具足住,名第九次第定。是名九次第定。

“善现,云何名四圣谛智?谓菩萨摩诃萨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是名四圣谛智。

“善现,云何波罗蜜多?谓菩萨摩诃萨所有布施乃至智波罗蜜多,如是名为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诸空等智?谓菩萨摩诃萨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智及真如乃至不思议界智,如是名为诸空等智。

“善现,云何菩萨十地?谓菩萨摩诃萨极喜地乃至法云地,如是名为菩萨十地。

“善现,云何名为五眼?谓菩萨摩诃萨所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名五眼。

“善现,云何名六神通?谓菩萨摩诃萨所学神境智证通、天耳智证通、他心智证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天眼智证通、漏尽智证通,是名六神通。

“善现,云何如来十力?谓诸如来、应、正等觉,于是处如实知是处,于非处如实知非处,名第一力。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于诸有情过去、未来、现在诸业及诸法受处因异熟皆如实知,名第二力。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于诸世间非一种种诸界差别皆如实知,名第三力。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于诸有情非一种种胜解差别皆如实知,名第四力。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于诸有情诸根胜劣皆如实知,名第五力。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于遍趣行皆如实知,名第六力。若诸如来、应、正等觉,普于一切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杂染、清净建立差别皆如实知,名第七力。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于诸有情过去无量诸宿住事,或一生、或十生、或百生、或千生、或无量生、或一劫、或十劫、或百劫、或千劫、或无量劫,所有诸行、诸说、诸相皆如实知,名第八力。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以净天眼超过于人,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善恶事,广说乃至于诸有情随业势力生善恶趣皆如实知,名第九力。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于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无漏慧解脱皆如实知,于自漏尽真解脱法自证通慧具足而住,广说乃至不受后有,名第十力。如是名为如来十力。

“善现,云何四无所畏?谓诸如来、应、正等觉,自称我是正等觉者,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依法立难,或令忆念:‘佛于是法非正等觉。’我于彼难正见无由。以于彼难正见无由,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一切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毕竟无能如法转者。是名第一。若诸如来、应、正等觉自称我已永尽诸漏,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依法立难,或令忆念:‘佛于是漏未得永尽。’我于彼难正见无由。以于彼难正见无由,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一切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毕竟无能如法转者。是名第二。若诸如来、应、正等觉自称我为诸弟子众说能障法染必为障,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依法立难,或令忆念:‘有染是法不能为障。’我于彼难正见无由。以于彼难正见无由,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一切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毕竟无能如法转者。是名第三。若诸如来、应、正等觉自称我为诸弟子众说能出道,诸圣修习决定出离,决定通达,正尽众苦,作苦边际,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依法立难,或令忆念:‘有修此道,非正出离,非正通达,非尽众苦,非作苦边。’我于彼难正见无由。以于彼难正见无由,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一切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毕竟无能如法转者。是名第四。如是名为四无所畏。

“善现,云何四无碍解?谓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如是名为四无碍解。云何名为义无碍解?谓缘义无碍智。云何名为法无碍解?谓缘法无碍智。云何名为词无碍解?谓缘词无碍智。云何名为辩无碍解?谓缘辩无碍智。

“善现,云何名为十八佛不共法?谓诸如来、应、正等觉,常无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精进无退,忆念无退,般若无退,解脱无退,解脱知见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若智若见于过去世无著无碍,若智若见于未来世无著无碍,若智若见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是名十八佛不共法。

“善现,云何三十二相?谓诸佛足下有平满相,妙善安住犹如奁底,地虽高下,随足所蹈,皆悉坦然无不等触,是为第一。诸佛足下千辐轮文,辋毂众相无不圆满,是为第二。诸佛手足悉皆柔软,如睹罗绵胜过一切,是为第三。诸佛手足指皆纤长,圆妙过人以表长寿,是为第四。诸佛手足一一指间,犹如雁王咸有缦网,金色交络文同绮画,是为第五。诸佛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胜余有情,是为第六。诸佛足趺修高充满,柔软妙好,与跟相称,是为第七。诸佛双腨渐次纤圆,如瑿泥耶仙鹿王腨,是为第八。诸佛双臂修直[月+庸]圆,如象王鼻平立摩膝,是为第九。诸佛阴相势峰藏密,其犹龙马亦如象王,是为第十。诸佛毛孔各一毛生,柔润绀青右旋宛转,是第十一。诸佛发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转柔润绀青,严金色身甚可爱乐,是第十二。诸佛身皮细薄润滑,尘、垢、水等皆所不住,是第十三。诸佛身皮皆真金色,光洁晃曜如妙金台,众宝庄严众所乐见,是第十四。诸佛两足、二手掌中、颈及双肩七处充满,光净柔软甚可爱乐,是第十五。诸佛肩项圆满殊妙,是第十六。诸佛髆腋悉皆充实,是第十七。诸佛容仪洪满端直,是第十八。诸佛身相修广端严,是第十九。诸佛体相纵围量等,周匝圆满如诺瞿陀,是第二十。诸佛颔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是二十一。诸佛常光面各一寻,是二十二。诸佛齿相四十齐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诸佛四牙鲜白锋利,是二十四。诸佛常得味中上味,喉脉直故,能引身中千支节脉所有上味,是二十五。诸佛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是二十六。诸佛梵音词韵弘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其声洪震犹如天鼓,发言婉约如频伽音,是二十七。诸佛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不相杂乱,是二十八。诸佛眼睛绀青鲜白,红环间饰皎洁分明,是二十九。诸佛面轮其犹满月,眉相皎净如天帝弓,是第三十。诸佛眉间有白毫相,右旋柔软如睹罗绵,鲜白光净逾珂雪等,是三十一。诸佛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是名诸佛三十二相。

“善现,云何八十随好?谓诸佛指爪狭长薄润,光洁鲜净如华赤铜,是为第一。诸佛手足指圆纤长,[月+庸]直柔软节骨不现,是为第二。诸佛手足各等无差,于诸指间悉皆充密,是为第三。诸佛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华,是为第四。诸佛筋脉盘结坚固深隐不现,是为第五。诸佛两踝俱隐不现,是为第六。诸佛行步直进庠审如龙象王,是为第七。诸佛行步威容齐肃如师子王,是为第八。诸佛行步安平庠序,不过不减犹若牛王,是为第九。诸佛行步进止仪雅譬如鹅王,是为第十。诸佛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举身随转,是第十一。诸佛支节渐次[月+庸]圆,妙善安布,是第十二。诸佛骨节交结无隙犹若龙盘,是第十三。诸佛膝轮妙善安布坚固圆满,是第十四。诸佛隐处其支妙好,威势具足圆满清净,是第十五。诸佛身支润滑柔软,光悦鲜净尘垢不著,是第十六。诸佛身容敦肃无畏常不怯弱,是第十七。诸佛身支坚固稠密善相属著,是第十八。诸佛身支安定敦重,常不掉动圆满无坏,是第十九。诸佛身相犹若山王,周匝端严光净离翳,是第二十。诸佛身有周匝圆光,于行等时恒自照曜,是二十一。诸佛腹形方正无欠,柔软不现众相庄严,是二十二。诸佛脐深右旋圆妙清净光泽,是二十三。诸佛脐厚不窊不凸周匝妙好,是二十四。诸佛皮肤远离疥癣,亦无黡点、疣赘等过,是二十五。诸佛手掌充满柔软,足下安平,是二十六。诸佛手文深长明直润泽无断,是二十七。诸佛唇色光润丹晖,如频婆果上下相称,是二十八。诸佛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是二十九。诸佛舌相软薄广长如赤铜色,是第三十。诸佛发声威震深远,如象王吼明朗清彻,是三十一。诸佛音韵美妙具足如深谷响,是三十二。诸佛鼻高修而且直,其孔不现,是三十三。诸佛诸齿方整鲜白,是三十四。诸佛诸牙圆白光洁渐次锋利,是三十五。诸佛目净青白分明,是三十六。诸佛眼相修广,譬如青莲华叶甚可爱乐,是三十七。诸佛眼睫上下齐整稠密不白,是三十八。诸佛双眉长而不白致而细软,是三十九。诸佛双眉绮靡顺次绀琉璃色,是第四十。诸佛双眉高显光润形如初月,是四十一。诸佛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是四十二。诸佛两耳绮丽齐平离诸过失,是四十三。诸佛容仪能令见者无损无染皆生爱敬,是四十四。诸佛额广圆满平正形相殊妙,是四十五。诸佛身分上下圆满,如师子王威严无对,是四十六。诸佛首发修长绀青、稠密不白,是四十七。诸佛首发香洁细软、润泽旋转,是四十八。诸佛首发齐整无乱亦不交杂,是四十九。诸佛首发坚固不断永无阤落,是第五十。诸佛首发光滑殊妙尘垢不著,是五十一。诸佛身分坚固充实逾那罗延,是五十二。诸佛身体长大端直,是五十三。诸佛众窍清净圆好,是五十四。诸佛身支势力殊胜无与等者,是五十五。诸佛身相众所乐观常无厌足,是五十六。诸佛面轮修广得所,皎洁光净如秋满月,是五十七。诸佛颜貌舒泰光显,含笑先言有向无背,是五十八。诸佛面貌光泽熙怡,远离颦蹙、青赤等过,是五十九。诸佛身支清净无垢常无臭秽,是第六十。诸佛所有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是六十一。诸佛面门常出最上殊胜之香,是六十二。诸佛首相周圆妙好,如末达那亦犹天盖,是六十三。诸佛身毛绀青光净,如孔雀项红晖绮饰色类赤铜,是六十四。诸佛法音随众大小不增不减应理无差,是六十五。诸佛顶相,无能见者,是六十六。诸佛手足指网分明,庄严妙好如赤铜色,是六十七。诸佛行时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现印文,是六十八。诸佛自持不待他侍,身无倾动亦不逶迤,是六十九。诸佛威德远震一切,恶心见喜,恐怖见安,是第七十。诸佛音声不高不下,随众生意和悦与言是七十一。诸佛能随诸有情类言音意乐而为说法,是七十二。诸佛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是七十三。诸佛说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缘言无不善,是七十四。诸佛等观诸有情类,赞善毁恶而无爱憎,是七十五。诸佛所为先观后作,轨范具足令识善净,是七十六。诸佛相好,一切有情无能观尽,是七十七。诸佛顶骨坚实圆满,是七十八。诸佛颜容常少不老好巡旧处,是七十九。诸佛手足及胸臆前,皆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画色类朱丹,是第八十。是名诸佛八十随好。

“善现,如来、应、正等觉成就如是诸相好故,身光任运能照三千大千世界无不遍满,若作意时即能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世界,然为怜愍诸有情故,摄光常照面各一寻。若纵身光,即日月等所有光明皆常不现,诸有情类便不能知昼夜、半月、日时、岁数,所作事业有不得成。佛声任运能遍三千大千世界,若作意时即能遍满无量无边无数世界,然为饶益诸有情故,声随众量无增无减。

“善现,如是功德胜利,我先菩萨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已能成办,故今相好圆满庄严,一切有情见者欢喜,皆获种种广大饶益。

“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能以财、法二种布施摄诸有情,是为甚奇希有之法。

“善现,云何诸菩萨摩诃萨以爱语事摄诸有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柔软音为有情类,先说布施波罗蜜多,次说净戒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后说般若波罗蜜多方便摄受。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以柔软音多说六种波罗蜜多摄有情类。所以者何?由此六种波罗蜜多普能摄受一切善法。

“善现,云何诸菩萨摩诃萨以利行事摄诸有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于长夜中种种方便,劝诸有情勤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及余种种微妙善法常无厌倦。

“善现,云何诸菩萨摩诃萨以同事事摄诸有情?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胜神通及大愿力,现处地狱、傍生、鬼界、人、天等中,同彼事业,方便摄受,令得饶益。

“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能以如是四种摄事,方便善巧摄诸有情,令获殊胜利益安乐,是为甚奇希有之法。

“复次,善现,我以佛眼遍观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有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教诫教授诸余菩萨摩诃萨言:‘来!善男子,汝应善学引发诸字陀罗尼门,谓应善学一字、二字,乃至善学四十二字,引发自在。又应善学一切语言皆入一字、或入二字、乃至或入四十二字,引发自在。又应善学一字能摄四十二字,四十二字能摄一字,引发自在。’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皆应善学四十二字入于一字,一字亦入四十二字,如是学已,于诸字门引发善巧,于引发字得善巧已,复于无字引发善巧。如诸如来、应、正等觉于法善巧,于字善巧,以于诸法、诸字善巧,于无字中亦得善巧,由善巧故,能为有情说有字法、说无字法,为无字法说有字法。所以者何?离字、无字无别佛法,然超诸字名真佛法。何以故?以一切法、一切有情皆毕竟空、无际空故。”

尔时,善现便白佛言:“若一切法及诸有情皆毕竟空、无际空故超诸字者,则一切法及诸有情自性毕竟皆不可得,云何菩萨摩诃萨众修行般若乃至布施波罗蜜多,若修行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若修行三十七菩提分法,若修行空、无相、无愿三摩地,若安住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安住真如乃至不思议界,若安住苦、集、灭、道圣谛,若修行八解脱乃至十遍处,若修行极喜地乃至法云地,若修行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若修行五眼、六神通,若修行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修行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若修行无忘失法、恒住舍性,若修行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修行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云何菩萨摩诃萨住异熟生六到彼岸及诸神通,为诸有情宣说正法?

“复次,世尊,一切有情皆不可得,有情施设亦不可得。一切有情不可得故,色乃至识亦不可得,眼处乃至意处亦不可得,色处乃至法处亦不可得,眼界乃至意界亦不可得,色界乃至法界亦不可得,眼识界乃至意识界亦不可得,眼触乃至意触亦不可得,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可得,地界乃至识界亦不可得,因缘乃至增上缘亦不可得,从缘所生诸法亦不可得,无明乃至老死亦不可得,六波罗蜜多乃至八十随好亦不可得。

“如是,世尊,不可得中,无诸有情及彼施设,亦无诸色、受、想、行、识及彼施设,乃至亦无八十随好及彼施设。一切有情法及施设既不可得、都无所有,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为诸有情宣说诸法?将无菩萨摩诃萨众自安住不正法,为诸有情说不正法,劝诸有情住不正法,以颠倒法安立有情。所以者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尚不得菩提,况得菩提分法?尚不得菩萨,况得菩萨法?既尔,云何修菩提道,为有情类宣说正法?”

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一切有情、有情施设及一切法并彼施设皆不可得,不可得故都无所有。无所有故,当知内空乃至无性自性亦空,当知真如空乃至不思议界亦空,当知苦圣谛空乃至道圣谛亦空,当知色蕴空乃至识蕴亦空,当知眼处空乃至意处亦空,当知色处空乃至法处亦空,当知眼界空乃至意界亦空,当知色界空乃至法界亦空,当知眼识界空乃至意识界亦空,当知眼触空乃至意触亦空,当知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空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空,当知地界空乃至识界亦空,当知因缘空乃至增上缘亦空,当知从缘所生诸法无不皆空,当知无明空乃至老死亦空,当知我空乃至见者亦空,当知布施波罗蜜多空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亦空,当知四静虑空、四无量、四无色定亦空,当知四念住空乃至八圣道支亦空,当知空解脱门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亦空,当知八解脱空乃至十遍处亦空,当知净观地空乃至如来地亦空,当知极喜地空乃至法云地亦空,当知陀罗尼门空、三摩地门亦空,当知五眼空、六神通亦空,当知如来十力空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空,当知大慈空、大悲、大喜、大舍亦空,当知三十二相空、八十随好亦空,当知无忘失法空、恒住舍性亦空,当知一切智空、道相智、一切相智亦空,当知预流果空乃至独觉菩提亦空,当知一切菩萨摩诃萨行空、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亦空,当知严净佛土空、成熟有情亦空。

“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见一切法无不空已,为诸有情宣说诸法令离颠倒。虽为有情宣说诸法,而于有情及一切法都无所得,于诸空相不增不减、无取无舍,由此因缘,虽说诸法而无所说。

“善现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如是观时得无障智,由此智故不坏诸法无二分别,为诸有情如实宣说,令离妄想颠倒执著,随其所应趣三乘果。如有如来化作一佛,是佛复能化作无量俱胝有情。时,彼化佛教所化众,或令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广说乃至或令修行一切相智,或令安住预流果乃至独觉菩提,或令安住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或令安住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于意云何?是时,化佛及所化众,颇于诸法有所分别、有破坏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诸所变化于一切法无分别故。”

佛告善现:“由此因缘,当知菩萨摩诃萨众亦复如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虽不分别破坏法相,而能如实安立有情,令其安住所应住地;虽于有情及一切法都无所得,而令有情解脱妄想、颠倒、执著,无缚无脱为方便故。所以者何?色乃至识本性无缚无脱。若法本性无缚无脱,此法非色乃至非识。何以故?色乃至识毕竟净故。广说乃至诸有为法及无为法本性无缚无脱,若法本性无缚无脱,此法非有为、非无为。何以故?有为、无为毕竟净故。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虽为有情宣说诸法,而于有情及诸法性都无所得。所以者何?以诸有情及一切法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住而为方便住一切法无所得中,谓以无所住而为方便住色蕴空,以无所住而为方便住受、想、行、识蕴空,广说乃至以无所住而为方便住有为法空,以无所住而为方便住无为法空。

“善现当知,色蕴无所住,受、想、行、识蕴亦无所住;色蕴空无所住,受、想、行、识蕴空亦无所住;广说乃至有为法无所住,无为法亦无所住;有为法空无所住,无为法空亦无所住。所以者何?如是诸法及诸法空都无自性、皆不可得,非无自性、不可得法而有所住。

“善现当知,非无性法住无性法,非有性法住有性法,非无性法住有性法,非有性法住无性法,非自性法住自性法,非他性法住他性法,非自性法住他性法,非他性法住自性法。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不可得,不可得法当何所住?

“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用此诸空修遣诸法,亦能如实说示有情。

“善现当知,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于佛、菩萨、独觉、声闻诸贤圣众皆无罪咎。所以者何?诸佛、菩萨、独觉、声闻,于此法性皆能随觉,既随觉已,为诸有情无倒宣说。虽为有情宣说诸法,而于法性无转无越。所以者何?诸法实性即是法界、真如、实际,如是法界、真如、实际皆不可转亦不可越。何以故?如是法界、真如、实际都无自性、皆不可得,非不可得有转越故。”

具寿善现便白佛言:“若真法界、真如、实际无转越者,色蕴乃至有为、无为,与真法界、真如、实际为有异不?”

佛言:“不也,色蕴乃至有为、无为,不异法界、真如、实际。”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若色乃至有为、无为,不异法界、真如、实际,云何世尊施设黑业感黑异熟,所谓地狱、傍生、鬼界;施设白业感白异熟,所谓人天;施设黑白业感黑白异熟,所谓一分傍生、鬼界及一分人;施设非黑非白业感非黑非白异熟,所谓预流果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佛告善现:“我依世俗,施设如是因果差别,不依胜义,以胜义谛不可说有因果差别。所以者何?胜义谛中诸法性相不可分别、无说、无示,云何当有因果差别?

“善现当知,胜义谛中色蕴乃至有为、无为,无生无灭,无染无净,以毕竟空、无际空故。

“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方得坚固本心,任眼前千般景像都是虚幻”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身处大千世界、灯红酒绿之中,诱惑我们身心的东西实在太多,这些诱惑在佛家看来都是虚幻的。而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这些诱惑呢,唯有坚固本心,让自己强大起来,才能够抵住这些诱惑的干扰。

出处:这句话出于《金刚经》中著名的“六如偈”。

解析:这一句话,实则阐述了佛在整部金刚经里所要表达的意思,世尊之所以每每说一法,而后又否定,其中的玄机,也全部体现在这了这一句话当中。可是世尊为什么要否定掉自己所说的一切呢? 因为,若以凡夫之心来体会佛所说的话,仍是有为法。正所谓“依幻说幻,亦名为幻”。这也是世尊对众生的慈悲之处。佛以方便力故,开示不可说之正法,因此,不可执着其“方便”,误以为是“究竟”。

人生意义:我们如今所遇到的一切因缘,皆是过去之因,今日之因,皆是未来之果。一切都是缘起缘灭、有生有灭的无常之法,因此,应当以一颗顺应万缘、随缘不变的心,对外面一切境界不生起烦恼、爱憎、分别。说白了,外面的世界对我不起任何作用,但我对任何事情都了了分明。

金刚经此句怎解 ?

1.chinese-sutra.url/jgj 白话佛经 Chinese Sutra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诉须菩提说:「诸菩萨、摩诃萨等应按照我下面所说的方法,降伏其妄念心,方可常住菩提心。降伏妄心的方法,就是要不著一切众生相。我把一切众生归分为九类:如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如有色、无色,如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众生。我要为所有众生灭他们的业障,度他们超脱轮回六道,以至于不生不死入于清净无为之乡。话又说回来,我虽然这样灭度,但是一切众生实在没有得我的灭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与菩萨,同具此菩提心,现在灭他们的妄心而度归清净,不过还其所本有,也就是他们自性自度,并非是我所度的。须菩提!若他们有得我灭度的念头,即是还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是执著自性的众生,尚未灭度无余,自然不是菩萨。」 2.wave.prohosting/hautejl/ancient14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观照无生无得之理,乃真实无,非假想无也。古德以五义作观甚妙。(一)缘生。一切众生,莫非四大五蕴之假合,当体即空,安有众生。(二)同体。我与众生,相虽别而性实同,所谓一法界是也。然则见有众生,便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也。(三)本寂。所谓众生者,乃是缘合假现生相,其性则本无生。本无生则本无灭,安有所谓得涅槃乎。(四)无念。如上三义观之,可知见有众生,见有众生得涅槃,全是妄念分别。若无有念,则众生无,得亦无。(五)平等。如上所说,可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平等平等。故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也。若见有众生得灭度者,便违平等法界矣。总之,性真实,相虚妄。欲成无上觉,当证真实性。则于一切境界,当不著相而归于性。归之于性,乃为真实。故约性而言,则众生得涅槃之为真实无,非假想无也,明矣。○或曰,上文云应如是降伏其心,如是二字,正指此科。然读之实不解所谓降伏者,降伏何物乎。但发离相之广大心,便足以降伏乎。曰,此义甚精,当为分析言之。○所谓降伏者,降伏妄心也。妄心者,分别心是。而分别起于执我,故我见为分别之根。今故向根本上遣除,我见除则分别妄想自化矣。又本科之文,着重在最后一句。前文皆为引起此句来。因欲说实无众生得度,故先说度无边众生入无余涅槃。欲说令入无余涅槃,故先说众生之类不外识 *** 。然则知所以成众生,则知所以度众生。知无边众生无非识 *** 幻成之虚相,则知灭其识 *** 生灭之相,令入不生灭。且与我同体,何所谓众生,何所谓得耶。如是观照纯熟,则执我之见,不觉自化。何以故。知我亦众生故。知当体即空故。知起念则有,若无于念,一切皆无故。知本来平等故。此大乘所以善巧,乃不降伏之降伏也。○此中犹有要义,当更为言之。(一)妄想根深,今初发觉,道力微薄,岂能敌之。且真心妄心,原是同体。起心动念,则全真成妄。心开念息,则全妄即真。又何必除。以此两种原因,所谓除妄,假名曰除耳。实无可除。所谓降伏,乃善巧转移,使之归化。并非敌对而除之之谓也。今令发离相心者,正是善巧分便,大化之耳。(二)何故发大心便能化。须知凡夫心量狭隘,所以执我,愈执愈隘。若发广度无边之心,久久观纯,不知不觉,执情消泯矣。(三)凡夫只知有我。若令就自身上以观无我,必不能入。今令从对面向宽广处观无众生。则心量既扩,一对照间,而我之亦为缘生,为本寂,便洞然易晓。此皆大化之之善巧法门也。(四)见思惑之根本为我见。今以转移默化之法,断之于不自觉。真至坚至利之金刚也。(五)执我是末那识。有我,便有人众生寿者等分别。分别是第六识。今一切不著,是转六七识也。六七识转,前五第八皆随转而成智矣。此之谓般若波罗密。(六)度所有众生成佛以遮空,实无众生灭度以遮有,是为双遮。虽广度而实无,虽实无而广度,是为双照。观遮照同时以为因,则得寂照同时之果也。(七)发广度心,大悲也。观实无理,大智也。悲智具足,又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之因也。(八)约上所说大悲边言,即是修福。约大智边言,即是修慧。福慧双修,又是成两足尊之因。可知一切大乘法,尽在里许。且皆是直趋宝所之法。故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也。(九)未能度己,先欲度他,菩萨发心。所谓大悲也。今观此科之义,始知度他即是度己。则大悲中便有大智,真善巧也。(十)此科是令发愿。从来学人每苦大卡,可依上来(一)至(九)所说者观之,悲智具足之大,当油然生矣。○ 又上科所言降伏,亦含有别义。盖令发大愿者当立志坚强,勿生怯弱,即此便是降伏其心矣。○此标示,正明,两科中,是的示吾人修功处,极其亲切,极其紧要。约言之,要义有八。...... 愿阁下与一切众生修持诸佛正法无碍。^_^ 南无阿弥陀佛......嗡 吗 呢 叭 美 吽...... 2010-04-02 00:25:50 补充: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但是一切众生实在没有得我(佛)的灭度。 愿阁下与一切众生修持诸佛正法无碍。^_^ 南无阿弥陀佛......嗡 吗 呢 叭 美 吽...... 2010-04-03 13:16:44 补充: 请各位参考: 《评论》萧平实及其【整脚同羞会】绝非「正统佛教」啊! .knowledge.yahoo/question/article?qid=6909010501930 为什么伪教整脚同馊会的三皈依是皈依魔、婬、邪??? .knowledge.yahoo/question/question?qid=7010022700241 请萧平实及其同修会众赶快回头是岸、忏悔罪业,以免人身一失,堕入三恶道求出无期! 愿众生修持诸佛正法无碍,勿被被附佛外道之诽谤正法言论所迷惑而退心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嗡 吗 呢 叭 美 吽....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因为: 1.「所谓众生,即非众生」 2.「若有众生得灭度,即有我相、人相、众生相......」 图片参考:budda99.myweb.hi/picture/ *** all-picture/blebul2a 禅的修行 图片参考:budda99.myweb.hi/picture/ *** all-picture/blebul2a 生活中的修行与逆境应对 图片参考:budda99.myweb.hi/picture/ *** all-picture/blebul2a 打坐会遇到的现象 相关连结 ◆圣严法师教禅坐 ◆六妙门修证全书 ◆金刚经相关文章 (许多大德讲述金刚经的连结站) ◆楞严经相关文章 (许多大德讲述愣严经的连结站) ◆六祖坛经相关文章 (许多大德讲述六祖坛经的连结站)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 这句意思是例如我度我朋友..令我朋友得到解脱...但实际情况是每一个人本性是佛性.只是凡人就好像太阳被乌云遮盖一样..太阳就是佛性...乌云就是执著忘想.. 即是说表面是我帮我朋友解脱 实际上是我朋友自己回归佛性..我根本无度到任何人 全部都是我朋友自己的功劳..

参考: 佛教书

因为菩萨无论在任何时间都在自住的正定中,在这正定中所见及所做的东西都知道如“空中的花”虚幻不实的,所以在菩萨眼中还会个实实在在的众生?还有众生可度吗?度化众生不过就像是水里的月影的事情。

因为众生都有佛性

众生原与佛无异. 分别心是你我以你我状态观察他于妄念生命的状态和作用. 因为众生一体

众生原是你我. 分别心是我渡他

我渡他她它.

先了解个心,心特 *** 抓取,好似八爪鱼一样,抓喜欢和不喜欢,了解十二因缘其实不是太明「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众生因无明( " 业 "同" 色 ")组合,只要无明一断众生就脱离苦道,要知道无明是众生的心(3业结合,身,口,意 )净化到心,无明就断掉,心不再抓取心自己走向涅盘,当心知身体不是真的,只是因缘和合(时间和物质,因为自然结合而生),说话再回来菩萨因为知道众生其他只是 " 爱 "而贪乐受,不去了断生死轮回,不明苦才是圣谛真理,意思就一旦执著[我的我] 不去见清楚无常是变迁,而心自然生出一个苦来,心自己清楚明白了他就不再执,不再执身体(色) 不再执受(感受) 不再想( 想蕴自己记取身体触摸过心生出情感,喜欢不喜欢,无苦无乐) 不再执行(鼻子闻,耳听,眼睇,皮肤受,舌头尝,意思考) 不再执识(记忆,收藏身体和想所有记录),当然所有物和众生回到虚空,根本就没有一个众生灭渡,涅盘就没有苦,只有乐,外界只是自然变迁无常,不需要跟踪变化,自然在一个定境,无苦不需要短暂乐,就会是大快乐 介绍一本书阿迦曼传,超值得一看,一看就明很多佛经,一本通多本 home.pchome/online/yuanteng/02_books/c_acharnmun/c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49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