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关于三果四果阿罗汉神通的信息

学佛百科2023-04-01942

证到四果阿罗汉的人,他的神通变化就是不可思议的,天神的神通道力非常大,比如他化自在天的天魔,

一些算命的有人会说他们半仙,一些妖怪也有当出马仙的,可真正的神仙天神岂是他们能比的?算命这种预言类的神也会,而且更厉害,那些比不过阿罗汉的天神,和真正的天神差距太大,真正天神也有漏尽通,真天神和佛一样,而且这方宇宙最强的四个神(我说的神是包括神,佛,基督教神明)是通天教主,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上帝,他们四个在神佛中修为最高,最厉害,而且阿弥陀佛和释迦摩尼佛和太上老君打过,二打一没打过。

三果是什么阶位的菩萨/三果是什么阶位的菩萨

阿罗汉有四个阶级:初果、二果、三果与四果

阿罗汉是梵语,也是和比丘一样有三种意思。比丘就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即是比丘的果。一、应供——在因地时,比丘是乞士。故在果地时,阿罗汉是应供,即是人间的人与天上的人应当供养的。也叫‘供应’,即是去供养其他的比丘。在佛住世时,一切比丘都要供佛,但是有一次,佛就变成一个道人转供养一切的比丘,故叫‘供应’。二、杀贼——杀无明贼、烦恼贼、眼耳鼻舌身意六贼。阿罗汉把这些贼全部消灭杀尽了。不但杀‘贼’,也杀‘不贼’。为何‘不贼’也杀?因为那些小乘人认为不是贼的,但在佛菩萨看来也都是贼,故也要杀‘不贼’。三、无生——证到四果阿罗汉,就悟了无生法忍。在三千大千世界里,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这种境界是说不出、讲不来的,但只可忍受于心,所以叫无生法忍。

阿罗汉有四个阶级:初果、二果、三果与四果。

初果阿罗汉又叫须陀洹果,是罗汉的初步。证得初果的罗汉,生死还未了,故叫见道位。须陀洹是梵语,译为‘入流’,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尘流。六尘即是色、声、香、味、触、法。色尘:证得初果之人不入六尘,他有一种定力,无论再好的美色当前,他也不动心。声尘:一般人喜好听悦耳的音乐歌曲。但是证得初果的人,无论善恶好坏是非声音,他都不动摇,不为声尘所转,而能转声尘。香尘:人喜欢闻香味,但嗅著臭味则起厌恶心,有个欢喜与厌恶,即是有爱憎心,起爱憎心就被香尘所转。味尘:平常人吃到好滋味,则大吃特吃。但一到不好的滋味,就不喜欢吃,这又是被味尘所转。触尘:平凡人贪著触觉,乃至贪恋不舍男女之间的情爱,贪著触摸华丽细滑的金银宝饰物质。这都是没有看破,不能转触尘。法尘:执著于种种的法,这即是法尘。初果阿罗汉全不被以上六尘所转,他达到这种境界。

若有人说他自己证果或得道开悟,要试验他是否真实的,就给他做一样最美味的食品,另外再做一样最难吃的。看他选择那一样?但不可让他知道你在试验他,他若是知道了,就专门吃难吃的东西,也是被香味尘所转。这即是矫揉造作,带副假面具来骗人。因为不被味尘所转,是一点分别选择也没有的,好的坏的一起吃,这才可以证明修行人有一点功夫。所以证到初果的圣人是必须有证据的,不是谁都可以说自己已证果开悟。

二果阿罗汉又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来’,假如不再向前修行,则还要一生天上,二来人间,故二果是一来果。初果则还要受七番生死。

三果阿罗汉叫阿那含果,也是梵语,译为‘不来’,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初果是见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四果阿罗汉是无学位,不需要再学习,了尽生死。但四果只断了‘分段生死’,而‘变易生死’还未了。现略释这两种生死:

一、分段生死——每人都各自有一份身形,其身形皆有分别,其寿命皆有分限。二、变易生死——在心念里,前念灭,后念生,后念灭,后后念又生,念念生灭迁变不止。菩萨已了断变易生死。

证到四果阿罗汉的人,他的神通变化是不可思议的,微妙难言的境界。他有五眼六通,又可踊身到虚空中走路、翻觔斗。他可以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上边出水,下边出火。总之,在虚空里他可以有十八变神通。因为四果阿罗汉有神通的关系,所以在佛教里就列为四圣之一:佛、菩萨、缘觉、声闻。

什么是佛教4果?

声闻小乘又称为声闻乘,既是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人。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小乘人,是因为他们心量小,只求自己解脱。佛教的主要目标,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 生",既是除了自己修行解脱证果外,还要引导其他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走上涅盘之道。根据《俱舍论》中说:在小乘的声闻四果中,修行者因为根器与因缘的

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则六十劫方可觉悟证阿罗汉果,证悟的果位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一、初果: 梵文称为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依论师说:

"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觉悟,见惑断除。"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惑,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恼。 1我见结: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2戒禁取见结:执著各种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而证初果的圣人就不会做这种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这些都是邪行。 3疑结: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证初果者无此烦恼。根据经典上说: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假如一个人对佛、法、僧以及戒有绝对的信心,一点儿也不怀疑,那他就是断了疑结,

意经典说他已经证悟到初果了。学佛者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对佛、法、僧,以及戒律还会有怀疑,既是说 他还没证悟到初果;如果他对佛、法、僧以及戒律绝对没怀疑时,那肯定可以证得初果了。证初果者又称为见道,既是见到解脱之道。他很清楚的确认八正道、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脱之道,而且真正体验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脱生死之道。我们没证悟初果的学佛者是凭着听闻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

这些道理,但对于初果圣者来说,是真正的领悟和感觉到。比如有人从听讲中学习到一些游泳的技术,当他有机会跳进水中,就可体验到游泳只不过是如此罢了。虽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术未必熟练。同样的,初果圣者虽然是见道,但他还有很多业习,故他需要继续修行。初果圣人由于断三结,绝对不会轮回到恶道去,并且最多天上人间来回七次生死,最后一生必证阿罗汉果。既是说,有些初果圣人的因缘好,烦恼薄,今生就可证悟阿罗汉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后才证得阿罗汉果。那些至第七次返回人间逢无佛法,居于家中也能证阿罗汉果,证果后必出家自然的比丘形相。 二、二果: 梵文称为斯陀含果。证初果圣者断除三结后,必须继续修行,到另一阶段,

贪瞋痴减薄,便证得斯陀含果,此果又称为"一来果"因为对欲界烦恼未完全断除,还必须在欲界的人间天上来往一次。在这往返生死中,他必定能继续修行而证阿罗汉果,但是有些修行者不必证悟初果,可以直接证悟斯陀含果,那是因为各人因缘不一样,烦恼轻重不同之缘故。果位越高,烦恼就越轻。故证果并非得到什么,而是把烦恼放下。 三、三果: 梵文称为阿那含果,译为不来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所有的烦恼,故在欲界死后,生色界五净居天,永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为不来果。在彼天继续修行,证阿罗汉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与瞋;欲界中有瞋,进入色界后就没有了。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但还有色界与无色界的贪。因为有色界的贪,故今生舍报之后,就生在色界。 三果圣人断除五下分结,既是我见、戒禁取见(邪行)、疑、欲界的贪以及瞋心。我们可试探证果的圣者,如果还有瞋心,那肯定他不是三果圣人。依经上说在家居士可证得三果,证果后自必绝男女之欲。证悟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

他们虽然断除了一些烦恼,但还必须继续修学圣道,故称为有学圣人。 4、四果: 梵文称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义有三:一者、杀贼;二者、应供;三者、无生。意思是阿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之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的圣者。由于已断烦恼和证得涅盘果,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故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此圣者断除的烦恼有: 1、色界取:色界的贪。 2、无色界取:无色界的贪。 我们凡夫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称为三有的贪。三果圣者断除欲界的贪,初果与二果的圣者都还没断除它;阿罗汉却完全断除了这三界的贪。 3、我慢:阿罗汉断除了我慢,既是我们凡夫在心、境对立时,会认为外面所知的是境,能够知道的是我,这跟身心无关,这是一种知觉上面的执著,这个"我"称为我慢。 4、掉悔:阿罗汉断除了不安--掉悔。学佛者在修行过程当中,每当他进入某个境界时,要把那个境界舍掉,才可以进入另外更高的境界。比如修禅定,进入初禅者,要舍掉初禅的境界后,继续修行,才可进入二禅。如果不放弃,他就会执著初禅的境界。在修行的过程中,当他放弃初禅,要进入二禅时,心退回

初禅去的心理,称为"掉";另一方面,因为他放弃初禅想要进入二禅,当他还没进入二禅时,他很后悔放弃初禅,称为"悔",这两种心理合称为掉悔。同样的,我们世间人作了一件事情,过后一直怀念那件事情,也是掉悔的心理。 5、痴:阿罗汉断除了痴的烦恼,所谓痴是无知的意思,既是不能明辨是非以及不明白事理。既是不知道因果,不能明辨是非称为痴。阿罗汉断除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我慢、掉悔以及痴五种烦恼,它们称为五上分结。阿罗汉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时候,听闻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之听闻一句佛法就觉悟,故称为声闻。阿罗汉种类很多,普通可分为两大种类: 1、慧解脱阿罗汉:依智慧永断一切有漏烦恼的阿罗汉,然而未能证得灭尽定乃至二禅,由于不能解脱定障,所以有些阿罗汉没有五通,只有漏尽通。 2、俱解脱阿罗汉:能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于定、慧都究竟解脱,故能得"三明六通"。 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有神通,在经典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比丘尼,她在睡觉时,有一个恶人进入她的房里,把她奸污了,同时把她囚困起来,她没有神通,逃不出去。莲华色比丘尼以神通去搭救她,并且教导她修神通,结果那个阿罗汉比丘尼修成神通后逃去见佛陀。佛陀告诉她并没有破戒,因为她当时并没有淫欲

心。解脱是依智慧,并非依神通,也非依禅定。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会生起,所以一般上阿罗汉都能够进入初禅,有些阿罗汉没办法进入灭尽定,他们被称为慧解脱罗汉。阿罗汉断除所有的烦恼,无需再修学,所做已办,故称为无学。在经典中又说阿罗汉不受后有,既是他再也不需要来这世间受果报了。

成佛的路上,果位是怎么划分的?

一、佛、菩萨、罗汉的说法是按照大小乘做的简单划分。如按大乘圆教之义,则把成佛路上的果位分为五十二个阶位。从低到高分别是;

1、十信:也叫“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2、十住:也叫“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

3、十行:也叫“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

4、十回向:也叫“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

5、十地:也叫“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

6、第五十一位;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

7、第五十二位: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即是最高圆满的果位——佛。

二、补充说明:

1、一般说的阿罗汉是小乘四个果位中的最高果位,其初果须陀洹断惑的程度等同于圆教初信位菩萨,但是神通智慧与圆教初信位菩萨无法相比。同理,二果斯陀含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三信位菩萨,三果阿那含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五信位菩萨,四果阿罗汉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七信位菩萨。辟支佛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八信位菩萨,权教菩萨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九信位菩萨。圆教初住以前的十信位菩萨没有证得法身,也叫“假菩萨”,十信位圆满则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进入圆教初住位,即是法身大士,才是“真菩萨”。

2、在佛教中,最低的果位是大乘初信位菩萨,即小乘初果,证得此果位,则已入圣流,不再是凡夫,虽然未出六道,但永不堕落三恶道,天上寿命终尽,降生人间,人间寿命终尽,上升天上,如此七次往返,即证得阿罗汉果位,出离轮回,永无分段生死。在此以下,皆是凡夫,随其业力,升沉不定,轮转六道。

阿罗汉怎么成为菩萨

阿罗汉是梵语,也是和 " 比丘 " 一样有三种意思。比丘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就是比丘的果;在因中做比丘,修证果了,得阿罗汉。

(一)应供。在因地时,比丘是乞士,就去要饭;在果地时,阿罗汉是应供,是应人间和天上的人的供养;也就是人间的人和天上的人,所应当供养的。也叫供应,就是应当去供养其他的比丘。佛住世的时候,一切的比丘、一切的人,都要供佛;佛有一次,就变成一个修道的人,又去转供养其他的比丘,这叫供应。

(二)杀贼。杀什么贼?杀无明贼,杀烦恼贼,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贼。你若证到阿罗汉果程度上,阿罗汉就把它们都杀了。那么,是贼要杀,不是贼,杀不杀呢?也杀!不单杀贼,而且杀不贼,所以叫杀贼。怎么不贼也要杀?因为在小乘声闻、缘觉认为是不贼的;到菩萨的境界上,这还是贼!所以在罗汉说来不是贼,在菩萨佛的境界上,这还是贼!所以也杀不贼。

(三)无生。没有生,也没有灭。证到四果阿罗汉,悟无生法忍,在三千大千世界,不见有一点点法能生,也不见有一点点法会灭;这种境界,说也说不出来,讲也讲不出来,只可忍受于心,所以叫无生法忍。

阿罗汉的果位

罗汉有四个阶级:有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

初果阿罗汉又有一个名称,叫须陀洹果;这须陀洹果,是罗汉的初步。证得初果的罗汉,生死还没有了,这叫见道位,这是第一个果位。须陀洹是梵语,译为入流,就是入圣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尘流。

六尘,就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证得初果的人,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他就有一种定力。怎么样子呢?色不能摇动他的心,无论是美色,或是不美色,再好的美色当前,他也不动心的;这是对于色尘他不摇动,不入这个色尘。

声尘呢?一般人喜欢唱歌、听音乐,听好的音声;证初果阿罗汉的人,善声、恶声、好声、坏声、是声、非声,无论什么声音,他也不摇动了;不为声尘所转,而能转声尘。

香尘,有的人喜欢闻一股香味,闻到香味,他就欢喜;遇到臭味,就不欢喜了,这都叫被香尘所转。你有一个欢喜,有一个不欢喜,这就有了爱憎心;有了爱憎心,这就被香尘所摇动了。

舌尝味道,吃了好吃的滋味,就想吃多一点;不好的滋味,就不喜欢吃,这又被味尘所转。证到初果的阿罗汉,香尘、味尘不能转动他的心。

触尘,我们一般人都贪图触尘,乃至于男女这种情爱,都是对触尘没有看破;所以自己的身体,就要接触另外的触碰,这是没能转这个触尘。证到初果的阿罗汉,不为触尘所摇动,也不贪美好、也不贪华丽。

第六,就是法尘;法有种种的法,你有所执着,这也是尘;阿罗汉对法尘,也不执着。这是初果的阿罗汉有这种境界。

说是某某人证了果,得了道、开了悟,你试一试他。给他做一样最好吃的东西,再做一种最不好吃的东西,你看他选择哪一种吃?不过你不要被他知道;你若被他知道你是试验他,他矫揉造作,就吃不好吃的。那么他吃不好吃的东西,这也是被香尘所转、味尘所转。为什么呢?他本来想吃好的东西,他知道你是试验他,就故意吃不好吃的东西,这叫矫揉造作;这是一种假面具,不是真的。

他若不为香尘、味尘所转,他没有什么选择;好的、坏的一起吃,吃一点好的,也吃一点坏的,没有分别。这证明这个修行人,是有一点工夫;但是一定说是证到初果,这还谈不到的。证初果的圣人,那是有证据的;不是随便谁都可以说我证了果了、我开了悟了,不可以的。

二果阿罗汉,叫斯陀含果。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来;如果不向前再去修,还要一来天上,一生人间,所以二果是一来果。初果,还要受七番生死。

三果阿罗汉,叫阿那含果。阿那含是梵语,译为不来,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初果是见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这还要修;四果阿罗汉是无学位。无学,就是不需要再学习了;证到无学位,就是生死了了。什么生死了了?分段生死了了;可是变易生死还没有了。现在略解释这两种的死:

(一)分段生死。我们这个身体每一个人都有一份,每一份都有它的段落,这是这个身体的分段生死。

(二)变易生死。在你的心念里,前念灭、后念生,后念灭、后念又生;这生灭、灭生,就是变易生死。阿罗汉变易的生死还没有了,要到菩萨的境界上、菩萨的地位上,这变易生死才会了断。

证到四果阿罗汉,他的神通变化,有一种不可思议、微妙难言的境界。他所有的神通,和外道的神通,是完全不同的;他有五眼六通,可以踊身虚空。虚空,什么东西也没有,他可以站在虚空里,又可以在虚空里走路、打筋斗,头向下、脚向上;他的身上边可以出火、身下边可以出水,飞腾变化。总之,在虚空里,他有十八变。因为他有神通的关系,所以在佛教里就列入四圣之内;四圣,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这四法界。

四果阿罗汉诸漏已尽

证得四果阿罗汉,才能诸漏已尽:诸漏,不是一种漏;有多少种呢?往多的说,有八万四千种。有八万四千烦恼,就有八万四千的漏;烦恼,就是 " 漏 "。你愿意生烦恼吗?那就是向下漏了;漏到什么地方去?漏到欲界、色界、无色界里去。所有一切的毛病,都叫漏;所有你的欲心,都叫漏。你欢喜吃好东西,这是漏;你欢喜听好声音,这是漏;你欢喜住好房子,这是漏;你欢喜睡个好床铺,这是漏;你所愿意的、所贪的,这都叫漏;你所放不下的,这都叫漏。可是这些个阿罗汉,诸漏已尽;尽,就是了了、没有了。这个 " 已尽 ",并不是说 " 漏尽了 ",而是 " 没有漏了 ";所以你们看经文,要特别清楚这个地方,不是说漏得没有了,就叫漏尽;不是的,而是已经完全没有漏了,根本就不漏了,这才叫漏尽。所谓 " 漏尽通 ",要证得四果阿罗汉了,才能得到漏尽通;你没有证得四果阿罗汉,是得不到漏尽通的。漏尽通,就是诸漏已尽,就是圣人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51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