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相无明?(什么是灭相无明)

为什么菩萨不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什么是生相无明
不能圆满,迷妄之心。
如果菩萨不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就不能圆满佛果,生相无明又作无始无明、元品无明、根本无明(梵语mulavidya),相对于枝末无明。就是一切烦恼之根本,不觉迷妄之心。郑重声明:本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佛教中四大菩萨,指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
《楞严经》之悟
对于智慧的增长,我们从未止步。
佛法讲宇宙真理,《楞严经》168个字(三细六粗)对照,和大家分享一下!
《楞严经》第一至三卷佛帮助修行人从万法万相没有出现之前那个无形无相的真心,是帮助我们「见性」叫会相归性。
那么第四卷呢!佛用次第圆融的办法告诉我们无形无相的真心怎么变现为江河大地、日月星辰、风云雨雾、花草树木的,又怎么变现为佛菩萨、天人鬼畜等一切有情众生,帮助我们「明心」。
「觉非所明」的基础、精华。说尽了十法界万法的来龙去脉,从根本全局上开示了宇宙人生真理!
大家一定记住了!
觉非所明」觉;表大光明藏,方便说为「真空」第九识。
「觉非所明」“明”;表第一念叫生相无明。一般把生相无明说为因,把业相无明说为果。也可以把他们说为一个“能”一个“所”。在某种意义上讲,生相无明也就是业相无明。细心分别,「生相无明就是第一念」,我们心里动了一个念,业相无明也就是应运而有。
因明立所」“所”弟一念,三细无明之一「业相无明」, 第八识、阿赖耶识。
生汝妄能」“妄能”第二念,三细无明之二「转相,无明」,「第七识」“见分”。
炽然成异」“异”第三念,三细无明之三「现相无明」,「胜义色法」,种子胚胎。
无同无异」「境界为缘长六粗」之粗相(总概括),十法界万法已成就。
相待生劳」“劳”六粗相之一「智相」
「后七转识」
劳久发尘」“久”六粗之相之二「相续相」。
「劳久发全」“尘”表之粗相之三「执取相」「第六意识」。
「自相浑浊」六粗相之四「名字相」使十法界分条缕析、有条不紊。
劳烦恼」六粗相之五「起业相」,身口意三业,「尘」身烦恼,「劳」心烦恼。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六粗相之六「业系苦相」,轮回受报之相!
朝闻道,夕可死矣。
不明之时,未知太多。
心之力,弥久远。
空,
不空,
空不空。
成长在路上,欢迎各位前辈多多指导。
【90天无戒老师写作主题训练23】
楞严经说的十相无明是什么
楞严经说的十相无明是业相无明。“无明”是佛教专用名词,针对的是见性的“本觉本明”。
见性的“本觉本明”就是《楞严经》说的“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一根同时有六根的妙用。见到同时又是触到,尝到,所以脱离了距离,脱离了时间概念。也就是《道德经》说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见性脱离距离,脱离时间概念的功用,在《道德经》看来是,“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在成”。这对于“明心见性”的人来说,自自然然就具有了“不出户,知天天。不窥牖,见天道”的神通。所以,“无明”拆开解释,“无”是没有;“明”是见性的本觉本明。
《楞严经》讲了“无明”来源于“觉明为咎”,原文是“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本觉明妙,觉明为咎”。这里有两个“明”,一个是“性觉必明”,“本觉明妙”代表的见性的本觉本明;另一个是“妄为明觉”,“觉明为咎”代表的见闻觉知之明。从见性的“本觉本明”可知,见性非六终一,也非一终六。没有数量,没有形相。在“觉明”的时候,见性就被“觉”分成了六。而且这个“明”也不是“本觉本明”的见性明了。已经因为见性被“觉”分为了六之后,变成了眼根对应色尘,形成的眼识“明”了。这个“明”是见闻觉知的眼识明。所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破”,“无明”就是遮蔽见性本觉本明的见闻觉知。
什么是无明
无明是十二因缘之首,无始以来,由于一念不觉,不能了知“缘生万法生,缘灭万法灭,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诸法实相,就是无明。
无明是与生俱来的,所以称为“无始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人的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
怎么理解破生相无明证空性?
这个生相无名是众生最初的一念不觉,等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是最微细的无明,也就是执著;因为这个执著没破,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相现前,所以这品无明叫生相无明。
还是老老实实的从基础一步一步的修吧。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52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