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的顺缘(精进的四种助缘)

精进於身心生起之法?
有四:一,思精进之胜利。经庄严论说:『善法聚中精进胜,由依此故彼随得,以精进後住胜乐,世出世所摄成就,精进当得世受用,精进能具极清净(谓十不善业清净,指下士道),精进超胜萨迦耶(得无我慧解脱生死,指中士道),精进成佛胜菩提(成就菩提心,指上士道)。』明灯颂自释中引颇公生起精进之教授说:若思如上所说之无数劫,不能如是长久精进,当思如菩提道次第所说,由精进励力善修自他相换菩提心者,远离十不善因,所得之果,身不生苦(今戒清净如下士道所说胜利)。更进而善巧通达诸法性空义(指中士道解脱生死),心无烦恼,当然无苦。如是身心二者,喜乐俱增,以乐除苦,无可畏境,故虽久住世间,亦无畏怠。此如入行论所说:『御菩提心良马,由法乐而趣无苦之乐——圆满菩提。』如是有情,谁复怠情(已无畏怠,长劫精进)。复次善修行者,尤能以所修诸善,回向为利诸有情,得利益与安乐。以此如前所说回向一洲,徉一洲之福报,回向一切有情,当得一切有情所有福德(成佛资粮)。於此基础上,更增以诸佛菩萨不可思议加持力,更能增长无量无边福德,而速圆满福慧二资粮。以是已无情之言。以此精进力於深度诸善法,身心完全能受持,而能安住於善道,得证无上菩提圆满佛位果(指上士道)。
二,思不勤发之过患。念住经说:『唯一烦恼本,何有如懈怠,谁有一懈怠,彼是无诸法。』月称菩萨说:『一切功德皆以精进为母(视精进为转移),有一懈怠,即无一切功德法。不能解脱及通达者,皆以懈怠故。』
昔释迦与吾等同是众生,固其心力强,故速得成佛。即较弥勒亦心力强精进尤大,故先之成佛。懈怠摧毁对三宝业果之信仰。无信则解不生,无解则无行证。从依止善知识起,至六度,每一法门,皆说其胜利与过患,令生决定信,然後能生起精进。
三,应知生精进之达缘有二。摄菩提道次第要义略说:(一)虽见能修善法而不行,由念有暇而作推缓,或为庸常事等所映蔽。此之对治:当思已得人身速当坏灭,式堕恶趣,後难得此妙善之身(修此详如前);贪着庸常事之对治:应思正法,是出生现後无边喜乐之因,无义戏论及掉举等诸散乱事,是能失坏现世之大利,及引发後世无义众苦之所依,应断灭之。第二达缘:念我何能修彼之怯弱心理。对果而言,佛之功德无边故,念我不能得。此之对治:念昔诸佛,亦非最初即得甚高之道,亦唯如我於道渐次上进而成佛。佛亦说:诸较我极为下劣者,亦当成佛。我若不舍精进,何故不得成佛。对因而言,以方便须舍手足等无量难行故,念我不能行。此之对治:须知施身命等,彼时如身见尚炽,即不应施舍,若至舍身如舍菜叶(此对具大悲证空性菩萨而言),无所困难时,始可舍也。对时而言,彼以佛须经无边生死,而念於尔时,我被生死苦所损恼而生怯弱。此之对治:念以菩萨断罪故,则苦不生。以坚固通达生死无有自性如幻故,则於心无苦。以身心增广安乐,虽住世间,无所厌事。如是思已,而断怯弱(以上为菩提道次第所说精进达缘)。
四,精进所依之顺缘有四:(一)胜解力:乃於应行应止生起意乐,为精进之基。(二)坚固力:又称我慢力,三慢乃尊自爱心,似我慢借用慢名。1。业慢(亦称事慢),谓自修之道全不依赖他人,自独立为之。如布施当行虽他人能助,而愿一己担当,故不为外境所挠夺。有此担当,故非做到究竟不止。 2。功能慢,乃於凡俗,有慢生起悲悯,而激起舍我其谁之雄心,非为彼劣我胜。 3。烦恼慢,谓於一切时中,我不为烦恼所役,而烦恼为我所役。若不具此三慢,如行布施,中途微怠,拟请他人代作(事慢对治此),凡事中辍,感等流果,皆不得究竟(养成中辍之习,影响後世,遇事中辍)。(三)欢喜力:菩提道次第说:『如婴儿戏,无辍无厌,而行精进。』应思惟此因,决定得善果,无过染为殊胜安乐果之因。(四)舍力:菩提道次第说:『以勤精进,身心疲劳,疲劳苏息,仍无间而行也。』舍力乃行精进之方便,疲劳须苏息,然不可断缺。其进锐者其退速,为防此弊,应如骆驼行沙漠中,不急不徐。
如何理解佛学中六度中的精进
精进,就是以无碍智,修行诸佛法要。就是说,五欲六尘一切法相,悉皆不能障碍修行人的修行。顺境来时,是增上缘;逆境来时,是逆增上缘。一切因缘都是修行动力,修行佛法只进不退。
因上精进果上随缘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精进修行学佛,为成佛之正因。
往昔所作,业力成熟,果报现前,则遇顺不贪,遇逆不嗔,遇缘忍耐修行。
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大集月藏经》
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于念佛之深浅。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净宗九祖蕅益大师《弥陀要解》
南无阿弥陀佛!
我诚心念佛号,为什么还特别不顺
大安法师开示:很多人碰到这种事情就会觉得“我念佛应该更好啊,怎么反倒出现了不好的现象呢”?“那念佛是不是不好啊,不如不念佛了”……
这就是我们世间上的人,对好和坏都认不清楚了。古往今来有很多例子,当精进念佛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逆缘。这些逆缘就好比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潜伏的病,你不念佛它就在那里潜伏着,没有马上发病。通过念佛搅动了、触动了它,那它就现前了。你说潜在病症现前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潜在的病灶现前了,我们才好治疗,才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是好事。
那么我们多生多劫的业力导致了我们有很多不好的业果的种子,这些种子通过我们念佛被激发出来了。激发出来我们就消了业障,这消业障就是我们重罪转轻报的过程。这就把我们不念佛可能下三恶道的种子通过我们一念佛,现前出现身体不好或者事业不顺利…等等,这些世间上的逆缘,给它消解掉了。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认为的逆缘,实际上反倒是一个好的现象。这些情况历来都有。因此大家一定要坚持一个观念,要精进念佛,念佛这个无上的善因一定会得到殊胜的善报的。其他的逆缘、顺缘都要把它看空一点。
共修法义整理(75--76)
法义:忍辱学处从三个方便来认识,一、忍辱自性;二、忍辱差别;三、身心生起之法。
一、忍辱自性。
所谓忍,包含三个方面,第一、耐冤害忍,就是冤家对自己的伤害需要忍;第二、安受苦忍,就是自身的健康和生活环境的恶劣需要忍;第三、谛察法忍,对佛法和真理不能理解和接受时需要忍。造成不能忍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有嗔恚、怯弱、不解不乐这几个方面。忍辱的修行就是需要克服、灭除嗔恨心、愤怒的心,并非要解决掉客观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才是圆满,而是在成就自己的一种无嗔的心行,忍辱才算是圆满了。
二、忍辱差别。
也是指耐冤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种。耐冤害忍就是指有情无情对自己的伤害能够不在乎,真正达到忍无可忍的境界,三轮体空的状态,没有什么可忍的东西。安受苦忍,是指心理生理自然环境给自己带来的苦能够忍受。谛察法忍,就是说对法、真理不解或是与自己固有观念冲突时,能够接受认可它。
三、身心生起之法。
主要讲两个方面,一是思惟忍的殊胜利益和不忍的过患;二是忍辱的修习原理。
忍辱的殊胜利益:1.不会树敌。2.亲友不会离开自己。3.会有很多欢喜和快乐。4.临命终不会后悔。5.将来可以生天。导师引经纶说明由此可以成就世间善乐、庄严生命、断除嗔恨心、息除害众生对自己的伤害、装饰生命。
不忍的过患:有未来患和现世患,未来患主要是可坏百千劫所集之善,一嗔皆能毁。现世过患会让我们心不寂静调柔无法安然入眠,心不住正念;会恩将仇报,与亲友断绝关系,纵然别人给自己很多好处,也会不稀罕。常思惟忍辱的殊胜和过患,并从各个角度来修习忍。忍辱的修行,对我们的人生、整个的生命都是有很重要的意义。
忍辱的修习原理:首先讲耐冤家害,思惟冤家为什么会伤害人,是因为凡夫都没有自主能力,有嗔恨心,像仆人一样,被嗔恨心、错误观念所主宰,不能自控,这并非众生意愿。另外思惟这是业果所致,自己曾经伤害过别人,忍辱就是承受了,业也就消了。忍辱也是在调伏嗔心,观想自己是在治病,这样忍的就不那么痛苦了。
其次是安受苦忍,对于自身的苦,思惟可治就去改善它,不可治就去承受它,锻炼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坚强了就不怕苦了。同时思惟安受苦忍它所给我们带来的胜利,它可以帮助我们发起出离心,生起追求解脱的心,帮助我们摧伏我慢的心,消除不善因,心生欢喜,慈悲众生,对发起菩提心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培养观察修,把所遇的苦都变成修行的增上缘,成就一种忍受的心行。
最后是谛察法忍,思惟对法的胜解接受它,主要指这几个方面:信境就是对三宝的认可;证境就是证得真理无我空性;欲境就是需要得到成就佛菩萨的功德;取舍之境就是凡事能以因缘因果为前提智慧决断;修习境就是认可佛果无上菩提通过修学是可以证得的;闻思境就是对如来的十二分教要认可接受;以上的境都要能够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这就是关于谛察法忍
如何修忍辱:
针对耐怨害忍,思惟怨敌不能自主,被烦恼支配,应理解同情;并且,修忍能消业
针对安受苦忍,思惟吃苦能了苦;并且苦也有积极的意义:劝解脱、除慢、止恶修善、生悲悯等 。
针对谛察法忍,彻底改变、放弃原有的观念、生活方式与习惯,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
四、精进学处
1.精进自性:对于修习善法和利益众生,心生勇悍,然后产生三业行为。
精进的所缘(对象)是修习善法和利益众生、断除烦恼和不善相续,成就善的相续。要对这些做法生起勇猛之心。这些心理也是建立在坚强意志的基础上,然后产生身口意的行为。
2.精进差别
①披甲精进:为解除众生痛苦,持之以恒地勇往直前。
②摄善法精进:对于修习六度,勇猛精进,勇悍而为。
③饶益有情精进:凡是对众生有利的事都勇猛地去做。
3.身心生起之法
① 思惟精进胜利与懈怠过患
◇精进胜利:如果符合因果法则,具足善巧方便,精进能成就一切善法。
→精进能成就:任何一种善行的成就,任何一种烦恼的解除,任何一种高尚品质的形成,都要通过精进来完成。不论世间还是出世间的成就,都离不开精进。
→精进证菩提:解脱烦恼,破除我执,成就清净智慧,超越身见和我见,不通过戒定慧的精进修行是做不到的。精进不懈,才能最终成就佛果,成就无上菩提。
→精进德增上:善巧方便加上无厌倦的大精进,就没什么是不能得到,不能成就的。精进修行,功德会一天天飞快增长,就像青莲花那样。
◇懈怠过患:没能力成就善法、自利利他,懈怠是长养一切烦恼的根本。
→懈怠远菩提:懈怠的人,菩提道对他来说非常遥远。佛法所说的功德善根和良好生命品质,他们都无法具备。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
→懈怠无成就:在种种烦恼中,懈怠是很可怕的。对于懈怠的人来说,一切善法成就都和你无关。应该这样思惟不精进的过患。
② 精进的修习
◇对治违缘
→能修善法而不行:思惟暇满义大难得、死无常恶趣苦。
*症一:觉得要等以后有空再修,现在还年轻,还有很多事业要做,不妨年纪大了再修。
*对治:一旦死了很可能会堕恶趣,难以得到现在的暇满人身,所以有时间就要赶快修。
*症二:每天忙于生活琐事,忙到晚上准备修行时,就想打瞌睡,没精力了。没空修。
*对治:忙于这些将使我们失去现世更大利益,同时引发未来的轮回,甚至三恶道苦。
→怯弱菩萨道难行:只要立愿与精进就能自在度化众生。
*症一:佛菩萨成就的功德无量无边,我这样的愚下凡夫能行吗?
*对治:佛陀在因地也曾和我们一样。佛陀的成就是以凡夫为起点,一步步修上去的。
*症二:佛陀在因地上,一会把胳膊砍下,一会眼睛挖给众生,吓坏了,觉得自己不行。
*对治:通过观想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众生,逐渐打开心量培养愿力,先不必真的那么做。
*症三:轮回太苦,菩萨道要悲愿无尽,不断以各种身份在轮回中解救众生,太痛苦了。
*对治:菩萨已断除我法二执,了知一切如幻如化。所以对菩萨来说轮回是没有痛苦的。
◇创造顺缘
→胜解力:深信业果才能于取舍善恶时生起行善的动力。通过修习业果,对善行和不善行将带来不同的生命结果,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
→坚固力:对经过智慧审视过的行为能够坚持,不盲从。多人对人生缺乏思考,而有智慧的人通过智慧产生的抉择和强烈意愿,是精进的重要增上缘。
→欢喜力:烦恼的解除与真理的体验,令修行充满乐趣。修行方法对了很轻松。这种法喜、轻安、体验真理的快乐,以及对人生日渐清楚的认知,使我们越来越有信心。
→止息力:修行要讲究质量,松紧有度,避免身心劳顿。修行要用心正确,修学得法,如果感到疲劳了,要赶快休息,然后以最好的精神来修。
◇配合五度:灭除修行中的违缘,同时不断创造精进的增上缘,身心就会感到轻安,精进也将在自在中进行。同时,精进也要建立在其他五度的基础上,配合起来修。
五、静虑学处
1.静虑自性:心安住善所缘,达到心一境性
修定所做的,就是培养自主力,让心安住一处。修定(止)是开发智慧的基础。止有两种,一是有所止,是有所缘对象的禅定;一是无所止,是没有所缘对象的禅定。
2.静虑差别
①从自性区分
◇世间禅定:如四禅八定。
◇出世间禅定:以空性为所缘的禅定。
②从品类分
◇专门修止:有所止、无所止。
◇专门修观:观察修、观想修、观照修。
◇止观双运
③作用差别
◇令身心安住:获得身心安乐的受用。一,静虑能引发身心的轻安。
◇现证功德:成就声闻人所具的功德。二,成就声闻所具备的神通、智慧等种种功德。
◇饶益有情:专心安住于饶益有情中。三,通过静虑成办饶益有情的事业。
三,身心生起之法
1,思维修禅定的胜利
2,思维不修禅定的过患
3,具足六度而修
道家所说的顺缘是什么意思
道家认为今生的富贵前世已经订好,强求也是得不到的,即时做坏事得到了也要遭到报应,受到重重的灾祸。但道家也认为我命由我不由天,经过今生的努力逃脱生死都是有可能的,何况想要荣华富贵,道家认为只有积累阴德,让自己无时不刻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三年后天会降幅。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据体参考文昌帝君阴骘文
所以无需认命,也无需算命,做好事就可以了,三纲五常五伦八德三从四德七政要遵守。
所以要随缘啊 ,只要做好事就有福报,有福报就心想事成啊,你暂时没有福报积累就是了,何必做坏事造业或者伤心难过呢。人要做个潇洒自在的人啊,福报该来的时候,水到渠成自然就来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56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