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成唯识论了义灯)

《成唯识论》之“修道位”
次修习位,其相云何?颂曰: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论曰:菩萨从前见道起已,为断余障,证得转依,复数修习无分别智。此智远离所取、能取,故说“无得”及“不思议”;或离戏论,说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是出世间无分别智,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二取随眠是世间本,唯此能断,独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义立,谓体无漏及证真如,此智具斯二种义故,独名出世。余智不然。即十地中无分别智,数修此故,舍二粗重。二障种子,立粗重名,性无堪任,违细轻故。令彼永灭,故说为舍。此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证得广大转依。
“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 ,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
译文:
第四是修习位,其性状如何呢?颂云:
“无所得和不可思议,这就是出世间智的性状,经常修习此智就能舍弃二障种子,就能证得转依。”
论云:菩萨从前面的见道位起,为断除剩余的俱生二障,证得转依,便经常修习无分别智。这无分别智远离所取和能取,所以颂中说是“无得”和“不思议”;或者是由于 远离戏论,说是“无得”,妙用难测,说是“不思议”。 这 无分别智是出世间无分别智,由于断除世间的根本 ,所以称为出世间;而 所取和能取的种子就是世间的根本 ,只有这无分别智能断除,所以此智独得出世间的名称。
或者说出世间的名称,是根据二种意义而建立,即本体是无漏以及能证得真如,此智具有这二种含义,所以独得出世间的名称。其余的智则不然。这就是十地中的无分别智,经常修习此智,就能舍弃二种“粗重”。 二障的种子,称为“粗重”, 因为其性质是使人能力低下,与无漏的精细轻安正相违背。使二种“粗重”永远断灭,所以颂中说是“舍”,即舍弃。由于此智能舍弃二种“粗重”,就能证得广大“转依”。
〔所谓“转依”,〕“依”指所依,即〔作为〕依他起〔主体的第八识〕,它能为一切污染性的或清净性的事物作所依。 污染性是指虚妄的遍计所执性 , 清净性是指真实的圆成实性 。 “转”是指污染部分通过转变而舍弃,清净部分通过转变而获得。
由于反复修习无分别智,断除第八识中二障的种子 ,所以能通过转变而舍弃依他起上的遍计所执性的东西,并能通过转变而证得依他起中的圆成实性的东西,即转变烦恼障而证得大涅槃,转变所知障而证得无上觉。本论要使唯识的道理成立,正是为了使众生证得这二种转依的果。
摄大乘论与成唯识论的关系
涵盖关系。
1、《摄大乘论》可谓是唯识学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部著作,续承了弥勒《瑜伽师地论》中相关的唯识学思想。
2、《摄大乘论》与《成唯识论》共同构建了唯识学严密而系统的薰习学说。
谁能说说玄奘大师的《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
佛教论书。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玄奘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10卷。传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10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回国后,原拟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后采纳窥基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
玄奘糅合十家之说,又经剪裁组织,各家原说很难分辨。窥基所作疏释,以护法之说为正义,故释文所引《唯识三十颂》颂文,可能有采用护法一系所用的本子,个别地方与现存梵文、藏文本颇有出入。开头的"序颂"和末尾的"结颂",也为护法释论所原有。本文释《唯识三十颂》的三段区分,相传是按《华严经》求法品的相、性、位来分的,也是护法释论的原式。对于糅合难陀、安慧等各家之说,相同者从略,不同的则以"有义"字样存其另说。通常将被认为不正确的说法列于前,而以护法的简别和所得的结论居后,以示正宗之所在。沈玄明的《成唯识论后序》说:"糅兹十释四千五百颂,汇聚群分,各遵其本,合为一部,勒成十卷。……文同义异,若一师之制焉。"汉译行世后,影响甚大,成为法相宗所依据的重要论书之一。
唯识三十颂的成唯识论
凡十卷。护法等造,唐代玄奘译。又称唯识论、净唯识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唯识三十论颂之注释书,乃唯识宗所依据之重要论书之一。西元四五0年顷,世亲作唯识三十论颂。至五五七年顷,以护法(梵Dharmapa^la )为主之唯识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论颂各作注释十卷,共计百卷。及至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翻译该论时,采弟子窥基之主张,以护法之观点为主,糅译诸师学说,集成此书。 内容论说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即阿赖耶识,其中所藏之种子,由于缘起而形成现在,同时又造作未来,因而展开宇宙之一切,期以观万法唯心所现,体证诸法之真理。今略述之:(一)卷一至卷二前段,论释‘由假说我法’等颂,破斥执着于实我、实法之外道及小乘。(二)卷二中至卷四中,论释‘初阿赖耶识’等颂,阐明阿赖耶识之相。(三)卷四中至卷五中,论释‘次第二能变’等颂,阐明末那识之相。(四)卷五中至卷七中,论释‘次第三能变、此心所遍行、依止根本识’等颂,次第阐明六识能变之相、六识相应之心所、诸识现起之分位等。(五)卷七中至卷八中,论释‘是诸识转变、由一切种识、由诸业习气’等颂,次第阐明一切唯识之义、诸识辗转之因果、生死相续之理等。(六)卷八中至卷末,论释‘由彼彼遍计’等颂,阐明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之义。(七)卷九,论释‘即依此三性’等颂,阐明三无性之义。(八)卷十,论释‘乃至未起识’等颂,阐明五位之相;五位,乃悟入唯识相性之次第。文中并多处引用其他瑜伽行派论师如难陀、陈那等之学说。 近代学者将十大论师中安慧所撰唯识三十论颂之注释书与成唯识论相较,发现除少部分歧异外,大部分之旨趣极为一致;且论中常言及之四分说,在护法之其他著作中却未见提及,故谓本论似非以护法之学说为基准。又由论文中,处处可见玄奘游学印度之心得反映。故本论非仅为译书,亦可视为玄奘之述作。 本论不仅为法相宗所依之论典,亦为一般佛教研究者所必研习之书。注释书甚多,如窥基所撰之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成唯识论别抄十卷,慧沼所撰之成唯识论了义灯十三卷,智周所撰之成唯识论演秘十四卷等不下三十种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56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