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第五十课分享心得(道次第55课心得分享)

转发:《道次第》修学感悟
两遍《道次第》、一遍《百法》、两遍《入行论》,一算,同修班起码要6年!这么漫长的修学阶段,如果认真地安住当下,用心学,时间也是可以过得很快的;如果浮皮潦草、浮光掠影地随便学学,恐怕就会过得很慢,学起来自然也很辛苦。而且,如果没有培养起良好的修学习惯,没有认真听从善知识的修行指点修学,白耗了时间不说,还会就此养成诸多不良串习,于生命来说,真是亏本的买卖!
盘点下同修班的学习,很后悔走了N多弯路,也听到了别的师兄分享的走弯路的经历,无不留下深深的遗憾。于是,我把这些写出来和师兄们分享,愿师兄们引以为鉴,少走弯路,直抵菩提!
一、观听视频
好处:每一次观听视频,导师的音声、相貌、语气、神情等,出家僧人的清净行仪,佛法的甘露,都在视频这样的载体当中呈现了。视频,它带我们穿越回了十多年前那个小院里的无数个早晨和三宝楼的那个三学堂以及各个讲座的现场。座下,有众多的学人都在殷殷求法。所以,虽然无缘值遇当时说法现场,但通过观听视频,我们似乎可以穿越时空的障碍,身临其境。
想想无尽的生命长河中,我们有多少生都在三恶道中流转受苦不得出;多少生即便得了人身,却也许是在醉生梦死中虚度一生又一生;多少生即便接触了正法,却也许是因为无缘值遇善知识而仍处无明大暗。今生,可以这样便利地安坐听闻正法,得明师教授,这样的教化机会是古代多少学人所梦寐以求的。
观听视频,实在是善知识在对自己耳提面命的时刻,是僧宝的影像不断地种入自己的阿赖耶识中的时刻,是独自享受心与法相遇、相连、相应的美妙时刻。这种直接地纳法于心的修学方式,又岂是文字所能替代的?
想想一天24小时,8小时要用在工作,睡眠至少要6小时,还有几个小时要花在三餐和事务处理上,剩下的可以安静地坐下来的时间,能有多少?忙了一天,不就是为了能够生存下来,为生命的究竟解脱寻找一条彻底的出路吗?
导师开示视频是同修班的主要修学内容之一。总结一下,观听视频这种方式有以下好处:
一是可以在缓缓地闻思的过程中,跟随善知识的引领,深入思维。很多闻思的智慧火花,会在观听过程中屡屡迸发。
二是观听视频,比阅读文字稿要多花不止5倍的时间,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那么,在时间上,就没办法打折扣。而投入时间,又让自己对学修有了起码的保证。
三是通过观听视频,善知识的影像音声和法的智慧会落入心识。会感受到,原来善知识就是在对自己耳提面命、口授亲传。我们不是常常有不能常随善知识左右随学的遗憾吗?那么,观听视频就可以帮助我们弥补一些这种遗憾。
四是不同的因缘时节,心的认知程度也会不一样。一遍又一遍地观听,会让法对心的撞击有更多不一样的体验和思考。
五是观听视频,一开始容易走神和开小差,或是昏沉掉举,或是完全抓不到重点,容易只听到一部分,所以,需要格外用心地听闻,用心地领会善知识讲说法义的逻辑、架构、譬喻、教证等,再用心地记笔记。这些都有助于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从而加深对法义的理解和掌握。思维深入了,忆念法义久了,自然更容易让法入心。反之,如果以文字讲稿取代视频,以上的很多收获可能就不一定有了。
在这几年的修学过程中,当遇到困境、伤心沮丧、心力最极微弱的时候,我会连动一动的力量都没有。更有一些烦恼炽盛、心浮气躁的时候。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看着视频,静静地放着。哪怕就是听不进去也没什么,我只要静静地听着视频,再大的困难都能慢慢地化解。
二、定课
虽说可以经常亲近三宝,但我对“皈依共修”这一度身订造的定课的接纳,却是走了很长一段弯路。
首先是觉得寺院的早课有氛围,喜欢上寺院的早课,把寺院早课拿来替代皈依共修。导师说,皈依共修的好处在于它和我们当下的修学是配套的,是相辅相成的。可我却似乎是在很久以后才听到这句话。为此,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坚持做皈依共修。
后又觉得《三宝歌》的唱诵部分实在不是五音不全的自己所喜欢的。所以,直接拿着仪轨照着念。至于《三宝歌》这样的环节,有时甚至直接跳过去。却不知,这不是在唱歌,而是在这样的咏叹中,强化对三宝的依赖、信心,向三宝学习。
在修学的过程中,我还觉得仪轨进行得好慢,念的时候经常心不在焉。特别是上到同修班,各方面的时间和作息安排一下子没有调整和跟上的时候,真觉得做定课是一种痛苦和煎熬。有时妄念纷飞,有时昏昏欲睡,坚持下来特别不容易。
其实,同修班的修学对学员来说,改造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大剂量的闻思需要较多的时间保障。所以,它对于我们的作息乃至生活重心都在进行调整。如果还是贪恋各种世俗享乐和耽著,闻思必定无法得到保证。
其次,要想修学得力,需调整的就不是头脑的表层意识和观念了,心态的禅修会变得必不可少。这样,健康如法的生活方式就是戒的一部分,不可缺少。否则,修学就会像无源之水一样,难以持久和见效。
所以,当生活作息和生命重心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修习皈依,自然难以引发很多的受益。受益少,修习的意乐就不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为此,真需要逐步调整作息方式,舍弃不必要的安排,多作多闻。
闻思上去了,对仪轨部分的随文入观能力就会加强,进而,就会感觉到仪轨引导的力量。久而久之,自然能逐步获益。乃至于一天可以早晚两座、三座、四座地修,不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艰难度日,也自然能够随文入观,法喜充满,身心自在。
三、如何对待原来修学的法门
虽然三级修学和各个法门并不冲突,但是,如果原来进入书院前就修学了某个法门、有了每日定课,那么,遇上需要花时间好好修学的同修班课程,又该怎么办呢?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理解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步学修不同法门,很可能会顾此失彼,或者学得不能消化,甚至带来理解上的自相矛盾。
我在进入书院前就学了四五年的佛法,还选定了极乐世界为将来的归宿。为此,我会希望把所做功课皆用来“庄严佛净土”。但是进入三级修学,加上做义工,很多时候,我连以前最喜欢做的事——念经都很少能做了。虽然中间曾经挣扎着念了多少万的佛号、多少百字明、做了多少大礼拜,但是没过多久,只能放弃。不是书院要求我放弃,而是我在这样的过程中,真觉得,我必须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因为,修行关键是用心,坚实的由正见构建的佛法基础更是不可缺少的。而《道次第》观察修、安住修的闻思就是在帮助我们树立正见、调整心行。
再反思自己对于其他经典和修行方式的爱好和放不下,一半是执著和串习,一半是因为那样修行不费力、不“伤”心、舒服。很多时候,《道次第》的每期法义、导师的开示几乎都是在痛指我的凡夫心!要舍弃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那我不是就变得一文不值、一无是处了吗?过去多少生,我都喜欢别人说我行、说我好,这些都是我的标签、我的存在感,如今却要舍弃,那什么才是我的价值所在?还有,要舍弃自我,凡夫心真的一点安全感都没有!我是有很多的问题、很多的烦恼,可是我还不是很想舍凡夫心。
而相比之下,念经、持咒、看其他书,都不会让我感觉到我的凡夫心受到了伤害。不面对《道次第》,不听导师开示,我就仍然可以想学就学,想学多少就学多少,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自由自在,舒舒服服,多好!
可是,总是有那么一天,这种鸵鸟式的逃避和反复地因为以凡夫心做义工而一再受到的伤害,迫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除了《道次第》所说的舍凡夫心、发菩提心这条路,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吗?这颗凡夫心,让我在六道中的处境忽上忽下,执著烦恼、颠狂痴迷、害己害他……我一直都是它忠实的奴仆,这个奴役着我主人,我还要再顺从它吗?
而要厌恶它,舍弃它,反抗它,不学《道次第》,靠我自己,能找出条路吗?我找的路能走得通吗?我需要条条路都试一下、走一下才确认哪条路才是真正的出路吗?
四、做义工
一开始,我是抱着修学有受益、要报恩的想法来书院做义工的。“将此深心奉尘刹”是我最喜欢的经文之一。如果不是因为修学有受益了,想要做一点利益别人的事,我干嘛放着好好的自由日子不过,那么舒服的世间生活不过,跑到寺院来?所以,在做义工的发心上,我觉得这种发心不说是高尚的,起码也是正确的。
并且,我还把做义工当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头等大事。很多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我都乐于帮忙;每天都要做很多事,并且还不是为了自己。
可是同修班的修学中,导师却说,做事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成就的是什么样的心行。“我们能不能做好,就在于我们的心,在于我们是越做越执著,还是越做越无我。自我越大,你的世界就越狭隘;自我越小,你的世界就越开阔。”
过去,有那么几年,我在世间的领导一直都在说“要有核心竞争力”。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但是我知道,大概就是要比别人干得好,这样就有核心竞争力了。
在这样的观念灌输下,我会更加想要捍卫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做义工,每每做得累不说,事情还可能没做成。就算做成了,赢了事情,却输了自在。更重要的是,输掉了生命的主动权,凡夫心牢牢地控制着我一生又一生。这样继续下去,能有出头之日吗?
于是,经过了无数的痛和苦之后,“让做事成为修行”这句话我才开始有点读懂。让做义工成为修正自己贪、嗔、痴烦恼的途径,训练自己有一颗学习和服务他人、利益他人的心,这样的目标取代了原来的报恩的想法。不是说我不需要报恩了,而是我真的开始觉得,我需要学习、服务他人。在服务他人和学习解除贪嗔痴的过程中,生命才能得到成长,才有出路。
过去,我看到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发愿修学佛法,解脱烦恼。为此,发愿做点有益于别人的事。于是,我就把结果看得很重。我想,做事情达到了什么样的标准,有了什么样的结果,痛苦就会得到解决。可是学了很久后,才发现,解决烦恼和痛苦,事情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如果心没有烦恼和痛苦了,到哪里都是自在的。
由此,我才感到,原来,舍凡夫心、生起要瓦解凡夫心堡垒的战斗意志,需要那么多的闻思努力和义工训练;原来,想要生起利他心、铺就解脱之路,需要那么多的基础。
五、坚持共修
如果说这几年下来,有那么一件事是我最重视的,那么就是共修了。我不会因生病缺席共修,即便是去外地看病,也必定要争取网络,有条件就再加写一份心得。至于公差,虽然可以理所当然地请假,但只要能抽出时间来,必定跑来共修。
其实,不是班级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参加共修,来养成重视修学的心行和坚持用功的习惯。虽然每次班级共修收获大小不一,但坚持这样做使我对修学的信心与日俱增。有道是细水长流,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做法坚定了我内心的选择,才让我有了今天这样的坚强。这样的一种成长,对生命来说,真是太宝贵了。——来自善笃师兄分享
道德经第五十章心得
上周又没写,其实没啥心得,但想一想,如果这个就是今天的面试题呢,我可以一句不说吗?于是以答题的方式来写篇心得吧!
老子关于人的寿命长短的概括,理解起来有点费劲,特别是“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不大明白,是说按自然的寿命应该还可以活,但被自己作死的吗?大概是吧,但后面一句“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是相对于前面整句的,还是仅仅是对于“人之生,动之于死地”的?我觉得从断句上应该是属于前者,但断句是后来人加上的,从意义上应该是属于后者,只是解释为什么本来还有寿命,却死了的这些人。这正好,跟后面的“夫何故?”一样,都是解释这句话的前面那句:第一个“夫何故?”解释的是为什么有些人本来还有寿命,却死了;第二个“夫何故?”解释的是为什么有些人刀枪欲入,“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前一种说的是太用力地生活,放纵自己的欲望,以为那样才是享受生命,结果却各种对身体不好,现在已知的有喝酒、抽烟、为了游戏娱乐熬夜、吸取太多身体无法消耗的营养等,其实这些最后都导致生命更早的凋枯。
后一种说的是老子倡导的生活方式,也是我比较喜欢的,清静寡欲,也就是“善摄生者”,生活有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贪图享受,内心平和,清谈的过日子,就可以做到活够自己的寿命了。但,我能做到吗?还差得远呢。
一方面我追求成长,也相信只有成长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另一方面,总是有对成长的急切,于是就会慌张,就会焦虑,内心就会纷乱。似乎这就是一个整体,矛盾的两个方面,你想成长,想最终能够“成佛”(那个视频里的词
),能够内心平和,那就必须经过这个急切的过程。另一方面,少有人走的路里也提到,成长得越是高端,就会越孤独,越痛苦,我可不可以换句话说痛苦、孤独和幸福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当你有能力感受到更大的幸福的时候,你便注定了感受更多的孤独和痛苦,而那幸福的力量如此之强大,你愿意让孤独和痛苦伴随,而同时,你的强大会唤醒你内心的平和,利用平和去对待孤独和痛苦,或许很有效果。
何为暇满人身 心得分享
前面一章为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第二章是以有暇身劝受心要。本章分为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和《道次第》导引两部分。本节是何为暇满人身。
本节法义分为两部分
道前基础的重要性与何为暇满人身
道前基础的重要性:
本节《于有暇身劝受心要》是道前基础的一部分。道前基础是下面三士道的基础。基础中的重点态度模式(闻思规则)+方法(略示修法)进入下士道。
何为暇满人身
内涵:暇满,义大,难得。
何为暇满=有因缘,有时间,有能修学佛法的人身叫暇满人身
条件:远离八无瑕具足十圆满。
八无瑕:人中四种无瑕(有难)=出生无四众游的地方+诸根不全+堕入边地+邪见。
非人中四种无瑕(有难)=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
十种圆满:自圆满=获得人身+诸根全+中生(生在有佛法的地方)+不堕边地(无造无间罪)+胜处信(清净信仰)。
他圆满=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流传世间+法住随转(有人实践)+他所悲悯(他人成就你)
总结:暇满人身要离八无瑕,具十圆满,才有因缘,有能力,有时间修学佛法,这样的暇满人身有可能实现人身最高价值。今生暇满之因从往昔持戒,布施,清净的愿望中来,今生要生起庆幸珍惜之心精力修学,不辜负此生。
心得
修学佛法,首先要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道次第》将暇满人身的意义概括为三点,暇满,义大,难得。所谓暇满,即具足八无瑕,十圆满之身。
理论观察和现实观察
生在四众游地方:我虽长在苏州,但在苏州边边的乡下,乡下有地方庙,不是正法道场,所以我是出生在无四众游离的地方蛮久的,由于地方没有正法,人们又有邪见,我也受邪见的熏习长大,现在能在西园寺三级修学学习佛法,有点波折的,是具暇满因缘才有幸来三级修学。我身边富贵才华的有,美貌如花的有,但他们中目前大多邪见,无因缘学习佛法,所以他们虽同我一样长在苏州,但同生在边地无异。
诸根全:天生诸根全,但在没有遇到佛法前,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浸泡在贪嗔痴中而不自知。学习佛法,认识贪嗔痴,六根六尘,会有意识去守护根门。再看看身边诸根健全的人,大多在向外追逐,不断培养自己贪嗔痴,诸根成了贪嗔痴的表现渠道。
无堕边地得中生:生在中国的和平年代,又长在苏州自然灾害极少的地区,自己是很麻木的。直到苦难降临才去寻找心灵归宿,苏州是个有佛教信仰的地方。但不是所以苏州地区的人遇到苦难都会去寻找生命本源的问题。近来两个月,外婆过世,身边人闪婚闪离,债台高筑四处筹钱,大家都惧怕果,但没有悲智看到因果的真相,依旧执著在烦恼中。
邪见:没进三级修学前,我一直觉得我年纪大了才去寺庙学佛。对佛教有很多迷信的认识,这些从小建立起来的错误观念在进入三级修学后被一点点破除。没学本课前,我以为天人,阿修罗同样可以学习佛法,但本节《与弟子书》中:欲成佛道度众生,具大心力唯人能,天龙,修罗,金翅,蟾,神仙,余趣皆不及”。
非人中四种无瑕:今生虽得人身,但无始以来我在六道中轮回,我的生命系统里的某些频道与六道众生是一样的,再看看我身边的人,他们同我一样,在某些时刻的心行与饿鬼,修罗,又有什么分别?如此强大的业力,我们无法自控,临命终时又奈何?所以学习佛才有提高生命品质的可能。
自圆满:我虽自圆满,但就像之前发生车祸,生病等。这个人身是难得易失的。再看看有些学员因为因缘改变没法继续修学,所以自圆满不是一尘不变的。
他圆满:自圆满是无常变化的,他圆满也是围绕自圆满而来,现在有因缘有时间有能力修学佛法的人身是往昔持戒,布施,信仰中求来。往昔还种下了什么?看到有位师兄讲,今生修学佛法,如中五百万,我们班师兄说,得人身中五百万,来三级修学又中五百万,想来世再得双冠,几率多少呢?所以今生能修学佛法的这个暇满人身已是最大福报。越来越理解辅导员说的“一生成办”时的郑重了。
我如何珍惜暇满人身。
通过观察,暇满人身难得,正法难得。审核身份我暂得暇满人身,生起珍惜的心。行动上我怎么珍惜?导师常讲你们今生修好《道次第》就够用了。《道次第》就是一张简明有效的“地图”,让我们找到解脱的方向。三级修学与世间其他学习不同的地方就是有八步骤这个方法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可以把佛法正见落实到心行。所以践行珍惜是要落实到心行中去的,这就需要安住在三级两套模式,依教奉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58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