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的正行的法义心得(皈依的感受)

佛教皈依的作用与真实义是什么?
佛教的三皈依:
◎ 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三皈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佛法僧称为三宝,三宝齐全才是佛教。三宝是佛弟子敬仰和学习、依止的对象。受了三皈依就是佛门中人了。它是信佛和不信佛的界线。受过三皈依的人可得救护。据佛经记载,受皈依后身边会有佛门善神专门护佑。
◎ 皈依与受戒不同,受皈依后只有一个硬性要求,即只可信佛,不同时信其它宗教,而没有其它约束。如果不想信佛了,跟任何一个能听懂话的人说一句即可,没有任何不良后果。而且信过佛的功德如金刚种子,永世不灭,终受福报。
◎ 信佛不一定要出家,也不一定要受戒。受过三皈依即为佛家弟子,受过戒者称为居士。佛弟子与佛是师生关系;而不是归附关系,更不是主仆关系。
◎受三皈依要请出家人举行一个简单仪式,一般寺院皆可授皈依。
印光大师关于三皈依真实义的开示摘录如下——
皈即三皈依。皈即“皈依”,也作“归依”。皈字是“白”与“反”二字组成,取反染成净的意思。
皈依三宝,即: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
所谓三宝,有自性三宝及住持三宝二种。佛是觉悟的意思,所谓自性佛,是指自心本具离念灵知的真如佛性。法是指法轨和模范,所谓自性法,是指自心本具的道德仁义等懿范。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自性僧,是指自心本具的清净无染的净行。这是自性三宝。
所谓住持三宝: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佛宝,佛灭度后,所有泥金合土、木雕、彩印的佛像,都应恭敬如佛。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凡三藏十二部诸经典,都是法宝。出家受具足戒,修持净行,都是僧宝。
“归”是归投的意思,如水归海,如客归家。“依”是依托的意思,如子依母,如渡依舟。人在生死大海中,若不依归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就无法出此大苦。若肯发志诚恳切心,归依三宝,如法修行,就可出生死苦海,了生脱死。
譬如我们失足堕海,狂涛汹涌,有灭顶之忧。在这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有船来,即便趋登,这就是归投的意义。由于了解自性三宝,从此克己修身,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便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永脱生死轮回。譬如遇险登船,安坐到岸。过去的凶险已脱,现在得重庆更生,无限利益,由此而得,这就是依托的意义。世事纷扰,烦恼万端,处此生死大海,众生当都以三宝为船。既得归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能径登彼岸,永臻安乐。
既归依佛,当以佛为师,自今开始,直至命终,虔诚敬礼,一息不容稍懈,再不可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归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典籍。既归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徒众。如果既归依三宝,而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则虽日常念佛修持,也难得真实利益。因邪正不分,决无了生死的希望。愿大家引起警惕。
另外,要知道所谓归依者,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不是归依个人。例如今日各位来归我,“我”不过代表三宝,授证三归,也就是授皈依师,并非归依我一个人(不是拜一个师父)。每见僧俗有误解归依意义的,在家人则说“我归依某法师”,出家人则说“某人是我归依弟子”。这是遗大取小,废公为私,可悲可叹,因此顺便说明,免再贻误,望大家注意。
南无阿弥陀佛!
《皈依》34课
本课分内容为皈依的正行和学处两部分内容。
皈依三宝就是贯穿着成佛的整个修行,皈依后,如何修行,唯有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才能完成皈依的究竟意义。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佛法难闻的问题其实早已解决了。人们只要有心想修学佛法,都会很容易得到。
皈依三宝后,成为一名佛弟子的那刻起,我的本师就是释迦摩尼佛。我的导师济群法师,以前真的不知什么是善知识?如何亲近善知识,学了这课后,我也真的用是否是善知识去对照,具足戒行、具足正见和具足悲心的三个简单标准。而亲近善知识,就像婴儿需要父母呵护养育一样,读到这里时,我的心就是柔软的,想到了一双手捧着刚出生婴儿的画面。在修行路上,皈依,象征着我的出生,我需要在善知识的悉心指点下,茁壮成长。善知识难遇今以遇,佛法难闻今已闻。能与导师这样的善知识结下殊胜的缘份,我也会生生世世追随,就像跟随里唱的,愿追随着您的脚步
生生世世不再久违。同时,也要多听闻正法,其意义在于“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 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如理作意,常思维人生难得、念死无常、思维轮回是苦、 深信业果,上节课辅导员说过,我们生而为人已经不易,那需要珍惜我们的暇满人身,精进修学。今生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累生累世的心念和行为留下的痕迹,今生贪嗔痴强弱程度,善恶业所招感的苦乐果报,都是生命积累,都是各自心理特性所决定的。如今,既然成为佛弟子,有福报能亲近善知识,我要种下善因,因为我深知,业能够增长广大,我要远离恶多种善,让我身边的人感受到我是和谐的 是温馨的,让我周围的人都能感受到快乐,同时自己也感觉到快乐。但业也不是不可改变的,业是无自性的,可以通过忏悔改变,让不善业在种子阶段,不让其遇见缘,没有条件就不会在遭受业力之苦。我们现在修学就是为了在摆脱轮回之苦的路上多一些资粮,结善缘,远离恶缘。法随法行是要求我们不断地训练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和四无量心。皈依使我们走入佛门,那么发心就为我们把握了修行方向,而五戒十善是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伤害的行为规范,四无量心的意义则在于拓展心量,迅速积累佛道资粮。
遮止的学处,即皈依后不能做什么。我曾经也去过其他总教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但最终选择了皈依佛教。是因为佛教的包容、通达、究竟、圆满。但是本课说遮止学处,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宝,认识到皈依三宝才是真实皈依处,遮止一切不如法的行为,不再皈依任何外道或其他宗教信仰者,对任何不信乃至诋毁三宝的行为,决不能随顺。我个人认为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通过导师的开示和自身心性的改变,我对三宝深信不疑,唯佛法是究竟的解脱之径。当下需要努力的是通过奉行学处来强化对三宝的恭敬,由心的恭敬!通过恭敬外在三宝,逐步成就内在三宝。共同的学处所提到的五项都是我当下需要努力去做的,与其对应发现自己与贤圣差距甚远,严重我执的病患。五浊恶世需要佛法,我们都要努力修学佛法,传播佛法,自利利他。
既皈依佛法,决不依诸外道典籍心得体会反省改进
皈依佛法,决不依诸外道典籍,这也没说全啊,还搞什么心得体会反省改进?大家做三皈依,都要发誓言:皈依佛,誓不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皈依法,誓不皈依外道典籍、种种法门。皈依僧,誓不皈依外道徒。如果有人违反了,就是违背誓言,就违背三皈依,不能算合格的佛弟子,就不会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当然也就不到究竟意义上的解脱。
皈依的意义
本周学习《皈依篇》第一、二两节。
师傅说,在多年的修学过程中,深深意识到皈依、发心、正见和戒律的重要性。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戒律是僧团的更本。任何人的修行都要建立在这些基础上,而皈依更是重中之中,是每个学佛者必须高度重视的。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也是成为佛教徒最基本的标准,是入门的通行证,也是远离三恶道、迈向菩提道的开端。学佛者必须是真切投入全身心的皈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患得患失的反复。可见,皈依在学佛道路上的重要性。
皈依三宝不局限于形式,而是内在品质的修为。并不是舍俗家出家才能成为三宝,更重要的是圆满成就三宝具备的品质和功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宝。佛法的修行,也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皈依过程。
皈依,是区分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佛法和所有戒律的根本,还是一切修行的保障。
我们在学习三级修学,还没有正式皈依,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还不是佛学弟子。用小组修学时的说法,我们还只是预科阶段,还没正式入学。
而经过近一年的学习,也是次第渐进的一步步走向皈依之路。也可以说,学习到这个阶段,进行皈依似乎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儿。
而皈依必须是有正当理由,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念死无常以及念三恶道。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或者其他的理由都是不充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皈依,也无法寻求到生命的究竟依赖。
皈依不仅是外在的,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皈依改善自身心行。正确的皈依之因,才能引发真实无伪的皈依;迫切的皈依之心,才能奠定坚实稳固的修行基础。
我有没有达到皈依的标准呢,内观发心,对镜正衣。
皈依佛教感悟|真实的佛系生活,和你想的不一样
我是格格,是一名佛教徒。2017年1月1日,我在龙泉寺皈依了,就是传说中的佛系青年。
2017年12月,新世相的《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刷屏了。“佛系青年”这个词当时刷遍了朋友圈,火遍网络。
“佛系”的大概意思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但是,作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我想说,真实的佛教徒过得佛系生活,并不是这样的。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龙泉寺皈依后,我生活发生的一些变化。
01 为什么皈依龙泉寺?
据说,能够皈依龙泉寺,是和龙泉寺有着宿世的缘份。仔细回想一下,我和龙泉寺的缘份,是缘于我和樊登读书会的缘分。
我加入樊登读书会后,听了樊登老师所讲的《次第花开》和《透过佛法看世界》这两本佛教书后,感觉很喜欢,就下单买回来读。
读得时候,我获得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心生欢喜”。
因为我有每天读书的习惯,这几年每年读书100多本,所以,我在读这两本书时,立刻就明白了我与佛教的缘分。从来没有哪一本书,能让我产生这种奇妙的感觉。
后来,特别巧,樊登读书会又组织了一次去龙泉寺参观的线下活动。当时,我甚至都没有听说过龙泉寺。
但是,去了之后,我一下就喜欢上了龙泉寺。我喜欢它那种清静、没有商业氛围的感受。
当时,带我们龙泉寺参观的樊登读书会员工叫晓娟,她已经在龙泉寺皈依了。也是通过她,我正式成为了龙泉寺的一名义工。
在2017年1月1日,龙泉寺召开一次义工的线下会议,我就报名参加了。当时,是我第二次来龙泉寺。去了之后,我发现,当时寺里下午有皈依法会,我就毫不犹地报名参加、正式皈依了。
皈依后,我发现好多朋友不理解皈依是什么意思,以为我出家了。亲们放心,我现在还贪恋这红尘俗世,并没有出家呢。
皈依就是皈依三宝,也就是皈依佛法僧。皈依佛门是正式成为佛教信徒的一个手续,具体包括参加皈依三宝仪式,然后领取皈依证书。任何人发心学佛都可以皈依。
简单说,皈依三宝不必出家,出家必须要有皈依。皈依后并不意味着要守戒律,比如大家担心的还能不能吃肉,能不能恋爱,都是可以的。因为受戒还需要其他的仪式。
所以,简单说,皈依,只是代表我在宗教信仰上是信仰佛教了,其他的一切日子照旧。
02 皈依后,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但是,皈依后,生活确实是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和之前变得不一样了。总的来说,就是我的心境和之前不一样了,生活变得更美好了。
一提到佛教,可能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心经》了。王菲还唱过一首歌,就叫《心经》。
《心经》开篇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佛教里有“六波罗蜜”。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也信佛教。现在,我想结合稻盛和夫先生在《活法》这书中,对“六波罗蜜”的解释,来谈一下佛教对我生活的影响。
在修佛的道路上,要接近开悟的境界,就要实行“六波罗蜜”,这是菩萨道,是磨炼心智、净化灵魂不可缺少的修行。
“六波罗蜜”主要有以下六项:
所谓布施,就是要具备为世间、为他人的利他之心。
即使做不到这一点,也要有这样善良的心。稻盛和夫先生在他的“六项精进”中,也说要“积善行、思利他”。要为他人谋利,对他人有怜悯之心。
反思一下自己,我也是在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热心帮助身边的朋友,不管这个人是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比如,帮别人找工作、解答别人的生活困惑等。
最近,我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公益项目,叫“格格早起成长营”。
9月,我有幸在大学堂-无戒365训练营,做了一次分享课。
没想到,分享意外地迎来了好评如潮。好多人在听过我的分享课、或读过我的分享稿后,都纷纷给我留言,想和我一起早起打卡。
于是,在十一之后,我就发起成立了“格格早起成长营”。
在这个成长营里,我不仅组织大家早起打卡,还带着大家一起读书、写作,并分享我成长的经验、方法。希望用这种方法,帮大家更快地成长。
其实,之前我发起过两个社群,一个是读书群、一个是英语群,但都是为了自己。读书群是我想在新东方办读书,英语群是为了找人和我一起学英语。这是我第一次,为了别人,发起成立一个社群。
在我看来,成立这个早起成长营,也是一种布施,也是我在努力践行“积善行、思利他”。
说的是一个人所不可为的恶行,强调遵守戒律的重要性。
人类必须自我抑制烦恼,控制自己的言行。将贪婪、猜忌、嫉妒、怒恨……这些烦恼、欲望抑制的本身,就是持戒。
所谓精进,就是全心全意应对任何事情,也就是指努力。用稻盛和夫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一、从学习的角度来说,皈依后,我开始学习佛教知识
寺里本有学佛小组,组织皈依者定期进行学习。我由于工作学习任务比较重、特别忙,一直没去参加学习。这也让我一直心生愧疚。为此,我特意买了N多本师父的佛学书,认真学习。
很多个清晨,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我都是清晨5点就早早起床,静心看书了。一本本书如饥似渴的看过去,让我对佛教知识有了一些非常粗浅的认知。
二、从工作的角度说,精进就是“拼命工作”,把工作当作修行
“拼命工作”其实就是磨炼心志、净化灵魂最有效的方法。
我自认对工作非常努力。自从转岗之后,我为了把工作做好,牺牲了很多的个人休息时间,去上各种线上线下的课,读各种工作相关的书,学习工作相关的技能。我还参加线下活动去链接人脉,希望能够对工作有帮助。
在下班之后,我还要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坦白讲真的很辛苦、很累。但是看到学到的知识,能够有助于工作,我就觉得,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忍辱”就是忍耐、坚忍不拔。人生就是诸行无常、充满苦难。忍受这苦难的人生,就是“忍辱”。
每个人都会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比如,在公司工作不开心等,也可以叫“苦难”。拼命忍住这类“苦难”,不被“苦难”压垮,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这类“苦难”,忍住“苦难”,就是“忍辱”。
“忍辱”,让我每次和别人发生冲突后,我都会进行反省。
即使明显是对方的蛮横无理、甚至无理取闹,我在一时控制不住情绪,与其发生冲突后,仍然会深深地自责,觉得自己不应该失了内心的平和与人争执。好在一段时间的修行后,我已经能有意识的去控制情绪,有些许的进步了。
另外,“忍辱”也让我能更加感恩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佛教中有一种说法,是说,你身边的都人是菩萨,都是来度你的。
在佛教经典中,关于佛陀和提婆达多有很多的故事。
其实,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提婆达多就是佛教中的坏分子,反面典型,处处和佛作对,他们是生生世世的冤家对头。
但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时候,他第一个想起并感恩的人,不是他的父母,不是他的老师燃灯佛,不是任何人,而是提婆达多。
因为,如果没有提婆达多,佛陀就不能圆满六波罗蜜,就不能具足四无量心,就不会成佛。
佛陀甚至明确地告诉大家,提婆达多的真实身份是另一尊佛再来。
佛陀说,如果没有提婆达多这样的善知识,我不会觉悟成佛。提婆达多是善知识,他作为冤家和我纷争,才能显现我觉悟的功德。
由此可知,提婆达多并非与佛陀有仇恨。其实,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路上,提婆达多属于逆增上缘助道的人,生生世世都来帮助佛成就道业。
所以,我也会感谢所有给我设置障碍的人,感激所有打击我的人,感恩所有让我痛苦和烦恼的事。因为,正是他们,来帮我修行的。
在喧嚣嘈杂、忙忙碌碌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被时间追逐,没有工夫深刻思考,每天步履匆匆。
不一定非要打禅或冥想。但是,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使心灵宁静。
通过以上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五个修养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宇宙的“智慧”,即参悟的境界。
显然,参悟的境界离我还非常遥远。
但是,学佛之后,我内心就像是多了一个看世界的镜子。通过这个镜子去看这世间万事万物,能让你不再执著,更加善良、更加精进、更加平和。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精进,努力修行。
希望,因为我皈依了佛教,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也给周围人的生活,带来许多的温暖和光明。
感恩~
【无戒365训练营第264天】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61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