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内观禅修方法(内观禅修方法有哪些)

学佛百科2023-04-0282

内观禅修

内观分为16个层次,叫做16观智。 内观就是指四念处,可以这样理解。 注意腹部和注意呼吸都是一样的,只是每个人用的方式不同。 当心进入平静后,有人选择注意腹部的起伏来觉知呼吸,但一般上或者是说佛陀的教导是教导觉知呼吸。

“知息长,知息短!”“觉知”,最简单的理解为‘知道呼吸的长,知道呼吸的短’,‘感觉和知道’。 禅修之前把过去,现在,未来的种种放下,把注意力放在鼻子,人中附近,借由那一点点对于呼吸的‘触’去知道呼吸的长,呼吸的短。如果无法做到这步,那么就把注意力放在呼吸就好。去知道呼吸的长,呼吸的短。 就好像你知道吸气以及呼气。 慢慢的习惯之后,心进入平静之后,会有一个在人中附近的感觉呼吸的‘点’会出现,再慢慢的抓着就好了。 一开始这个点会移动的,这是因为定不足的关系。

具体方式为,单盘,右脚放在左脚上,双手放在中间,右手掌放叠在左手掌上,然后放在双腿之间,两个拇指连接。 背尽量直。 在屁股的位置放一块5公分的坐垫,让屁股和脚呈现有点弧度的向下倾斜。 这样会比较好固定坐姿。 把身体放松,如果是初学者建议可以先数吸,吸气的时候默念‘佛’,呼气的时候念‘陀’,大概五分钟。让心容易的集中。 禅修之前需要准备,可以诵经,洗澡,拉筋等等。让身体尽量的放松。 默念‘佛陀’5分钟之后,就把‘佛陀’放掉。 让心顺着呼吸,去感觉呼吸的长短,轻重,选择用一个最舒适的呼吸方式去呼吸,不要刻意的去改变呼吸的步调。 基本上呼吸可以分为,长呼气长吸气,长短,短长,短短。直到心平静,鼻子周围会出现一个觉知,可以固定的点。那么就把注意力放在点上去觉知呼吸。 之后会感觉到呼吸的舒适感,再把这个舒适感引导,以及觉知放大到全身。那么呼吸就和身体是在同一个步调上。这个过程最少要一个小时以上。

在下建议多看看大念处经,以及禅修手册,掌中之叶一书。 可以在觉悟之路网站找到。 禅修之前的准备是很重要的,对初学者的建议是禅修准备的时间是禅修时间的2倍,如果做不到那就尽量做到

什么是内观禅修 ?

内观禅修就是指佛陀所教导‘戒,定,慧’当中的‘慧’。 内观禅修需要去培养‘16观智’或者‘7清净’而走向解脱。

观(巴利语:vipassanā)音译为“维巴沙那”,又称为“观禅”、“内观”、“正观”、“慧观”,古音译为“毘婆舍那”或“毘钵舍那”,是观察一切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培育观智,导向解脱的修行方法,是上座部佛教的根本修习方法。

“观禅”,即连续不断地观察五蕴、六处、六界等的无常、苦、无我的现象,或随观集法及灭法,它将渐次地引导由粗略到细腻的观察。

所谓的“细腻”是观察和辨别“究竟色法”(地、水、火、风之四界等)、“究竟名法”(心法、心所法)的“自相”(sabhāva-lakkhaṇa 自性相,各自的特质)和“共相”(即无常、苦、无我的三相),以及十二支缘起的因缘流转与还灭。

透过修习观禅而不被爱染、邪见牵引,最后体证究竟色法、名法灭尽而证入“涅槃”。[1]

诸经论义注说:

“ Aniccādivasena vividhehi ākārehi dhamme passatī’ti vipassanā.以无常等不同的行相观照诸法为观。(Ps.A.83) ”

在《清净道论》和《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中,把佛陀所教导的修习观的方法和次第归纳为:

七清净:

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14]

十六观智:

1、名色识别智 2、缘摄受智 3、思惟智 4、生灭随观智 5、坏灭随观智 6、怖畏现起智 7、过患随观智 8、厌离随观智9、欲解脱智 10、审察随观智 11、行舍智 12、随顺智 13、种姓智 14、四种出世间道智 15、四种出世间果智 16、省察智

四念住有: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长部·二十二经·大念处经》:

“ 比库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槃,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是哪四个念住呢?比库们!比库持续地就身体观察身体,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持续地就感受观察感受,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持续地就心观察心,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持续地就诸法观察诸法,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

我的第一次禅修体验-十日内观

2016年 2月24日-3月6日,在厦门海沧天竺山进行为期十天的内观修行,十天的体验很美好,我想和你分享我的体验。如果你也想尝试内观修行,我想请你忘掉这篇文章提及的禅修方式。佛陀说:你必须自修,自悟;已到对岸的人,只能指出那条路而已。

内观(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这整条(法的)道路,对于全宇宙普遍性的问题而言,正是普遍适用的治疗药方;而且不是只专属于特定的某个有组织的宗教或宗派。因此,不管什么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修习,没有任何限制;不会因为种族、背景或宗教的不同而有所冲突。每一个人都能平等无差别地获得实际的效益。(以上简介来自 中国内观网 )

内观是一门佛法,修行学佛, 要先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即皈依觉悟的特质。皈依佛不是和人争论“耶稣的是不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当然是神的儿子,耶稣的眼里充满爱、慈悲和善意。信奉耶稣,从耶稣中获得启示,在自己身上发出爱、慈悲、善良的特质。皈依佛不是每日唱诵“皈依佛、皈依佛、皈依佛”,佛陀是完全觉悟的人,皈依佛是皈依佛的特质,觉悟的特质,也就是使你自身能够觉悟,只有自己的觉悟能够保护你,而不是别人的。必须皈依自己的觉悟,必须培养觉悟的特质,否则就是盲目的信仰。

皈依法,是过着合乎正法的生活,从自己身上培养出正法,培养出 戒 、 定 、 慧 。法不是一种宗派,也不是一种宗教组织,法是宇宙的自然法则,过着合乎自然法则的生活就是皈依法。

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一个僧,而是皈依任何走在这条正道上的人所具有的特质。

内观修行之道为 八圣道 ,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圣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训练,也就是 戒 、 定 、 慧 。

戒 是道德的修养的训练,戒除所有不良的语言和行为;

定 是专注力的训练,培养念念分明的能力,让我们能够主导并且控制自己的心念;

慧 是智慧,也就是培养清净的洞察力,已照见自己的实相。

戒是修行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础,就永远无法向前迈进。我们都希望能深入观察自己,培养洞察力,以照见自身的实相,这有赖一颗非常清明平静的心。必须远离诸恶行,心才有可能变得安详,也才能够开始往内深观。

定是专注力的训练,将心于注与气息上,尝试不断觉知息入息出,借此培养心的控制力,驯服狂野的心。

智慧可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

闻慧 就是听来的智慧,例如听老师授课、阅读经典书籍、听演讲,而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智慧。

思慧 是知性上的理解。就是在听闻或阅读某种说法之后,予以思量,考量其是否合理、有用且实际,考量后觉得满意,才信受奉行。

修慧 是来自个人对真理亲身的体验与领悟。这种修证而来的智慧,可以改变内心的本质,继而改变个人的生命。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学习、思考、实践。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技能就是不断历经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再思考-再实践后,我们才能驾轻就熟,智慧修行过程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都死在 闻慧 上,没有人教,臣妾做不到啊)

接下来进入内观十日课程,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一些常用词解释如下:

葛印卡老师 :祖籍印度,是一位传授内观静坐的老师,内观十日课程由葛印卡老师录音授课。

助理老师 :葛印卡老师委任助理老师协助他指导课程,助理老师在十日课程里与学员一块修行

事务处 :负责学员生活起居的管理部门,有已参加过十日课程的旧生志愿者组成

会晤老师 :与助理老师交流静坐技巧方面的问题或疑惑,中午12点至下午1点是个别私人面谈的时间,晚上9点至9点30分可以共开地在静坐大堂向老师请示。

学员 :参加内观课程的人

开示 :高僧大德为弟子及信众说法,称为开示,这里指每天晚上7:00-8:15葛印卡老师讲解内观理论

所有学员在课程进行期间必须严格遵守下列五戒:

一)不杀害任何生命

二)不偷盗

三)不淫(意思是:禁绝所有性行为)(此戒原为不邪淫即拒绝不正当的性关系,课程期间为升级为不淫)

四)不妄语(不说谎)

五)不用所有烟酒毒品

除以上五戒外,所有学员还必须遵守以下几个规则:

课程的1-3日传授的观息法。观息法即观察呼吸,将注意力导向呼吸,觉知气息的出入。禅修坐下来,闭上眼睛,身体保持舒适端直,当气息进来时,意识到气息进来了,当气息出去时,意识到气息出去了。

你也许觉得这是多么容易的事情啊,可是开始练习时,就会发现,这是何其困难。当我们观察呼吸时,内心一个想法升起了,紧接着另一个想法升起了,“这周末小伙伴结婚,忘记托人带红包了,哎!”,“今天早上起来时,迷迷糊糊的喊了把灯开灯,哎,坏了 神圣的静默 的规矩”.....。内心是如此多的杂念,一个接一个不断升起,很快的就完全忘记呼吸这回事。然后重新开始,将注意力几种在呼吸,片刻,心又跑掉了。

“心就是如此惶惶不定,妄念不断。当我们发现注意力分散时,告诉自己‘又心跑掉了‘,将注意力转回呼吸。当发现注意力又分散时,告诉自己,‘哦,心又跑掉了’,再将注意力转回呼吸上。就这样一试再试,不带一丝嗔恨。不要刻意控制或调整呼吸,观察,只是观察呼吸”。

第2天下午,努力的练习观息法时,一阵清凉进入鼻腔,身体说不清的舒服。哦,天哪,这是怎么了,每次的入息都伴随一阵清凉,注意力异常的集中。这才第2天呢,我到了什么样境界呢。感谢智峰让我了解内观;感谢皙智的两篇内观感悟,我终于下决心来内观(见附录);感谢主管在工期紧张时还同意我来内观;感谢家人,在担心我可能被传销时仍旧支持我来内观;感谢.....。哦,心又跑掉了。

晚上开示时,才明白,体外的空气温度比体内低,入息时会感到轻微清凉,出息时会有轻微的灼热,这是一直存在的,自自然然的现象,而我们的心太粗糙,才会未察觉不到。

嗯,保持一颗警觉、专注的心,持续不断的用功。

第4天,开始学习新的修行方法-内观法,即观察身上的感受。

我们对全身有系统地移动注意力,先从头到脚,然后从脚到头,从一端到另一端。但在整个过程中,不要刻意寻找或避免某种感受,而是如实地去观察、去觉知全身所出现的感受,无论那感受是冷、热、轻、重、痒、悸动、紧、胀、压力、疼痛、刺痛、脉动或振动等等。不追求任何特殊的感受,只是当身体上的各种感受自然发生时,如实地去观察它。

嗯,保持一颗警觉、专注、平稳的心,持续不断的用功。

第5天开始,在练习内观法的同时,每天有3个时段,各1小时的时间,要进行 坚决的静坐 ,即 禅坐1小时不改变姿势 ,不动腿、不睁眼、不 松手。感受是无常的,升起,又灭去,升起,又灭去。不要对任何一种感受有贪爱或嗔恨之心,只是以一颗平等、平衡的心客观的观察每个现象。

和开始练习观息法一样,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不然。当打坐10分钟(可能10分钟 ,不睁眼没法看表,况且我也没表呀)后,膝盖疼痛不已,希望疼痛快点走开。但是它非但不走开,反而痛得更加厉害。我可是要打坐一小时呢,这点疼痛算什么,强忍着。15分钟,20分钟,1个小时很快就要到了,嗯,很快就要到了...怎么回事,老师一定是弄错时间,1个小时肯定是到了...终于,还是扛不住了,松了松腿,休息一会又继续打坐。再一次重复了以上过程,再一次松了松腿,休息一会又继续打坐。1个小时终于到了,虽然 坚决的静坐 没有完成,没关系,继续努力。

坚决的静坐 是为了让我们学会面对痛苦,训练自己保持平等心,当所有感受都非常愉悦时,清楚知道,我能够保持平等心,不会对身上的感受起习性反应,当真正的疼痛产生时,也保持平等心。也许只能够保持几个刹那的平等心,其余的时间都在起反应,但这几个刹那是那么强而有力。在一个小时里,这短短的几个刹那会转变为几秒钟,几分钟...

嗯,保持一颗警觉、专注、平稳而平等的心,持续不断的用功。

课程第6日,它出现了,那个让我内心烦躁不安的,对未来充满的恐惧,每晚难以入眠的心魔出现了。

我阅读,以启迪心智;

我旅行,去接触未知的人和事;

我长跑,想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睡眠;

我释梦,试图了解潜意识下的自我;

.......

我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自我以对抗心魔,它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少,但我知道它还在那里,它随时可能出现,正因为它我来此参加内观禅修。

我不在逃避,以我现在的心力对面对它,思考它,片刻之后,我知道我赢了,我完全战胜了它。这不是奇迹,而是我持续不断的努力在此刻终于开花结果。

你不必在意我的心魔是什么,心魔就是一直困扰你的东西。它可能是小时候经历的一个场景、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可能是你以为一直想做,却迟迟未开始的事,它可能是任何东西。它会时不时出现,它出现时,你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心神不宁。当然也可能是你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心神不宁时,它才出现。你,有心魔吗?

心魔解除了,可我依旧有贪爱,依旧有嗔恨。嗯,保持一颗警觉、专注、平稳而平等的心,持续不断的用功。

第7日晚上开示后,葛印卡老师提出 时时刻刻的修行 ,即在每时每刻我们都要保持的觉知。走路时觉知脚的感受、吃饭时觉知嘴咀嚼的感受,咽食时觉知咽喉的感受,躺下时觉知身体有感受的部位。日日夜夜,除了沉睡,必须持续的,努力的用功。

第8-9日,课程接近尾声,然而在完成一次 坚决的静坐 后,情况直转直下,无数的思绪飞奔而来,无数次在打坐时被思绪打乱,无数次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却未能如愿。

第9日中午,我向老师请示:

“老师,我们即将结束课程,回到原来的生活,平等心是不是这样: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我们想着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将会过去,保持平等心,不贪爱,不嗔恨。”

“不是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们先避开,过段时间再回来面对。平等心不是在碰到问题时才来考虑,那时已经晚了。平等心需要不断练习,慢慢就会发现原来要4个小时才能从情绪走出来,现在可能只要2个或1个小时就能走出来。”

“老师,我经常思考问题,这十日的课程里我想通了很多问题。可是我发现思考的力量太过于强大,经常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最近这两天的心境特别乱。”

“我们不希望你仅仅靠思考去面对问题,还希望你不断的练习,慢慢的,自然而然的你的心就会平静。”

是呀,心魔解除了,可我依旧有贪爱,依旧有嗔恨,二十多年培养的习性怎么能祈求在十日的课程里解决呢。不断的练习,努力的用功自然而然的你的心就会平静。

嗯,保持一颗警觉、专注、平稳而平等心,持续不断的用功。

觉知与平等心 —— 这就是内观。若是能同时练习觉知与平等心,就能从痛苦中解脱。如果我们有觉知,却缺乏平等心,那么我们对各种内在的感受的觉知愈强,对感受就会愈敏锐,就愈可能起习性反应,而因此增加痛苦。反之,如果我们有平等心,却对自身的感受一无所知,那么这种平等心只是表面上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习性反应仍持续地进行,而我们却浑然不知。因此我们应该在心的最深层,同时努力培养觉知与平等心。要对身体内发生的一切,能保持觉知,并且不对它们生起习性反应,了解无常变化的特性。

生活中,不想要的一再发生,想要的却渺不可得。我们都曾经历过生命中的不如意——焦虑、烦躁、不和谐、痛苦。即使眼前这一刻,并没有什么不如意,但我们记得,会有再发生的时候。

我们不会将自己的不快乐只局限在自己身上,反而不断将自己的痛苦倾倒在他人的身上。我们自己痛苦,也把痛苦带给家人。一个不快乐的人,会使得他的周遭充满焦虑不安的气氛,任何人进到那个环境中,也会感到焦虑和不快乐。就这样,个人的紧张不安,汇集成整个社会的紧张不安。

第10天,我们开示修行慈悲观——对他人生起善意。修行平等心,心从盲目反应的习惯中解脱出来,开示能采取对自己或他人有创意的、有建设性的、有益的积极行为。有了平等心(舍),纯净心的其他物质会接着产生:帮助别人而不要去回报的善意与爱心(慈);同情别人的失败与痛苦(悲);分享别人的成功与好运(喜),这 四种特质是修习内观必然结果。

愿一切众生快乐、安详,愿一切众生得以解脱、解脱、解脱

第11天,是课程的圆满日。葛印卡这个智慧的老头,把一切都考虑到了。

“早上4:30 - 9:30,你们不断的练习,不断的练习正法的使用面。而每个晚上,我们进行法的开示, 来澄清方法,澄清正法的使用面。自然在这过程中,自然会有法的理论暴露出来。有时,法的理论跟我们的传统信仰并不相应, 跟我们哲学信念并不吻合。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把它搁一旁,把那部分摆一边,就接受你能接受的就好”(我正在纠结你生死轮回观呢)。

内观结束了,修行才刚刚开始,保持一颗警觉、专注、平稳而平等心,持续不断的用功。

课程作息时间表

止观禅修和内观禅修的区别?

止观禅修和内观禅修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意思不同:

内观禅修,是禅修的一种形式,指通过禅定运用智慧来观察佛法,也就是“止观双运”,就是让心摒除杂念,处在清净的状态下去反观自己的五蕴身心以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苦的真谛。

止观禅修是一种佛教的修行方式。止就是修定,让心静下来并平息一切妄念,而观则是修慧,在正智慧上真正地明白众生无常等等这一些佛所教诲的真理。

2、方式不同:

内观禅修主要通过禅定的方式去运用智慧来观察佛法;止观禅修是心静下来去观佛法。

扩展资料:

内观禅修杰出代表贤来禅修明航老师曾提到。禅分两种,一种是动中禅。另一种是静态。坐着躺着站着不动都可以称为静态的禅。

禅定不是比功夫,比功夫的心态是愚痴的欲望,禅定深和你能不能见法是不成正比的,没有智慧的禅定就像朽木一样毫无价值,这个是禅定的要点大家切记。

还有一种形式,心的平静也可由智慧的观照产生,专注的思维佛法,也可带来禅定。禅定和智慧是不能分开的,如果拥有智慧是可以带来禅定的,如果只有禅定却不会带来智慧。

止和观,观是最终的目的,是最最重要的。但是修行人最容易忽略观,因为好多人都不知道要观察什么。这是佛法实际修行上最重要的一部分。

动中禅和静态禅没有高低之分,选择一种自身能接受的方法即可。

内观禅修练习方法

静态禅(打坐),准备事项(吃的太饱不适合),建议穿宽松的衣服,选择一个舒适的环境坐下,初级阶段大家不适合观呼吸,因为呼吸太微细了,不容易观,很容易念头就跑掉了。

最初大家可以心中默念两个字、比如慈悲,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慈悲2字上,杂念来了不用管它,只要持续的关注慈悲2字。直到心中宁静为止。每天练习,时间多少不妨。修行需要恒心毅力,全身心地投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止观禅修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观禅修

分享:真正的“内观”禅修是什么,及三种实修方法

2018年4月1日 Lee公子 摘自《瑜伽经禅修要诀》夕阳 著

这在1.41提到,“ 真正的知见是知觉者、知觉的能力与被知觉者三者完全通透 ”。这个觉醒或者融合,其实是所有主体与客体,感知与感知者相互融通、贯通起来,融合为一体。

我记得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觉知跟觉知的对象,也即觉知者跟觉知的对象合一的时候,觉知就产生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真正的觉知,是觉知的主体跟客体两者的合一。

比如说,我现在看着笔记本电脑,对着笔记本说话,我现在是一个主体,是一个看的人;而这个笔记本,是个客体,是个东西。那么觉知这个时候在哪里?觉知就是,当你看着这个笔记本的时候,你同时看到了这个正在看笔记本的坐在这儿的人,你同时看到两者,而且是以整体的方式看,并不是有先后次序地看。同时,在同一瞬间,看到这个笔记本跟坐在笔记本跟前看的人。大家可以试一下,你能做到吗?你看见这个笔记本,同一瞬间,看见你这个人坐在笔记本跟前。当你以这样的整体的视角看的时候,你突然间发现,你产生了某种超越的觉知。它就是一种超越感,你突然就有了一种超越的觉知。

那些参加过意识内化课程的人,可能很容易就有这种超越的觉知,超越感非常容易,因为已经训练过了。在座当中没有学习过的人,你们可以试一下,看看你会不会有这种超越的整体的视角。我们再来一遍,当你看到眼前的任何东西,比如说你眼前的笔记本、茶杯,或者你眼前现在的任何东西,大家跟着我一起试一下。当你看到前面的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同时要看到正在看的这个人,坐在这儿的这个人,你两者一起看,可不可以?大家用打字的方式回应我,可以做到吗?

可以的。那我要问大家,你同时看到主体和客体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你是不是有一种非常奇怪的超越感,你是不是有一种你并不是用眼睛在看的感觉,你是用意识在看,你实际上是意识到主体与客体?

大家回应一下,现在尝试两者一起看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现在大家在笔记本前听的人,能打字的人都回应一下,我们需要知道每一个人的体验。“一种融合的感觉。”非常对。我现在要考察下每个人的体验,看看你会有怎么样的体验。“一体感,有整体感。”非常对。其他的人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很融合、很清晰。”非常对,非常好,这说明大家其实都是极有潜力的。“还是个体的。”你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的,你这种超越的感觉仍然是一种个体中的超越,还没有完全地融入光明的本性,还没有实现那个整体性的超越,但这只是程度的差别,也没有关系,一开始你有个体的超越已经很好了。

好,我们要做一个 更进一步的实验。也就是第二句话,它说:感知与行为贯穿起来 。我们要做另一个实验了,刚才做的是你看着自己与对面的东西,我们现在做动态的、因为它必然在动态中也能够实现,看看你能不能实现。

我现在要你做一件事,晃动你的头部,在你左右晃动头部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做到,同时看到了这个正在看笔记本的坐在这儿的人,跟那个静态的笔记本。这个稍微有点难、但仍然是可行的。里面那个诀窍就是,你不要跟着你的晃动左右转,如果你没有跟着晃动左右转,而仍然保持着那个超越的觉知,那你将同样地体验到融合感。也就是,佛陀曾经说过,动中也不动。你可以试一下,左右晃动你的头部,同时看着自己跟笔记本,如果你在看着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这个看是完全不动的。动的仅仅是这个身体,你这个看其实是完全不动的,对不对?所有做到这一点的人,我们要讲一个更深的东西。你能在动态的情况下,感知到这个超越的意识的话、我们就能实现另一件更深奥的事。

这两天有人问我:“要去除思想,是不是可以做南传的内观?”我当时回答:“你如果做这个意识内化的话,就没有必要了,因为南传的内观,佛陀传下来的内观的方式,已经被大幅度地扭曲了。

现在你看到的南传内观实际上已经被扭曲了,如果要了解真正的内观,你需要更深的东西。什么是更深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这里提到的,你的感知与行为要贯穿起来。你非但要看到主体,而且要看到客体、这才是真正的内观。现在南传的内观,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学员参加过,他们只注意到主体。他告诉你,你要注意到你的身体的行为,你要注意你手的动作、脚的动作,你要注意你的思想的运动、你要注意到你的感觉的运动。但是你发现没有、他所有的对象都是主体化的,他对自身非常注意但这只是一半,他没有把客体联合起来一起注意。所以他们始终无法产生真正的超越,完整的觉知。而当你没有完整的超越觉知的时候,你实际上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你的这种注意,不是觉知,如果你只是注意到主体、不能注意到客体,实际上不是觉知。这点大家一定要认清。

这种注意,在心理学上叫反省,你可以时刻注意到你的身体内部,时刻注意到你的思想。这实际上是一种聚焦式的注意,他聚焦在那个方向上、主体上,这实际上是一种反省的注意,一直在反省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思想,这种反省永远是聚焦化的,它永远无法产生一个超越的觉知。你在反省当中,对于你所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认同的、这种认同,包括同意和批判两者。你看到一样东西,比如看到你的思想,无论这个思想是好的是坏的,都可以,你对这个思想,实际上有一个潜在的判断。你是认同它的或者反对它的、如果你只看到一个面的话,那么你注定会有某种认同跟反对的潜意识在里面。这种实际上就是一种判断,是一个批判。

所以我教大家做 第三个实验:主体和客体同时觉知,产生超越的觉知 。我们现在所有人来试一下:你现在看着这个笔记本,同时看着你自己正在看着笔记本,这个行为,你两者一起看,你产生一个超越的看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时候你是无法做判断的?这个时候哪怕你产生了一个邪恶的、坏的思想,你对它都没有任何判断。

大家可以来试一下,当你主体和客体同时觉知、你看到自己在看着笔记本时,你会发现这种看非常超然,它好像是个旁观者在看一样。你甚至可以主动产生一个坏的想法,比如产生一个令人讨厌的想法,甚至可以想你要杀人、你们都去死吧。这样想的时候,如果你仍然超越地觉知,看着的候。你会发现你跟这个思想完全没有关系,你甚至对这个思想完全没有判断,没有好恶判断

或者说,当你这样觉知时,那个思想在一开始就消失了,它甚至无法这样长久地思想下去,它没法这样流下去。它在开头时就没思想了。你如果以超越的方式看待两者时,你很难能够有思想.所以这就是超越的觉知和聚焦的觉知的一个巨大差别。

现在可悲的是整个南传都在传授一个方法—聚焦的觉知。那个方法只能带来止观方面的“止”,而不是“观”。就好像你在反复念一个名称,“哺哆”、或佛陀,或佛号,它跟那个作用是一样的、它产生止的力量,但它永远无法产生观的力量。即使你说你在看着你的思想,你这个看也不是观,它也是一种止。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两种觉知的区别:一个是超越的觉知,也就是你主体和客体联合起来看,一个是聚焦的觉知。

超越的觉知不像发呆、你之所以认为它像发呆,是因为你还没有跟光明的源头合一,你一旦跟那个源头合一了,你这个超越感就更充分了。它就像是一个流动的光明,非常鲜活,彻底的鲜活,就像你看到一朵鲜艳的花,你整个人就微笑了,类似于这种感觉。它就好像看到一个非常翠绿的树或鲜艳的花朵,你整个人都活起来了、就像那种鲜活一样。它是所有鲜活里面最鲜活的一个体验。

这段话实际上非常重要,这意味这你将体验到一种真正合一的觉知真正超越的觉知,真正物我双融的一个体验。它这里提到的超越以后跟某个光明的源头合一,是最最深的。也就是佛教说的你突然融入了大光明藏,突然融入了涅槃的本性,这个我们在意识内化课程通过中脉的方式,最终将能够彻底实现。每个人都能经验到这个最终的源头、最终的光明。这点毫无疑问。

而且每个人的意识本来就是光明的一个部分,只是你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现在在座的有几位是参加意识内化课程的,他们经验到这个光明,仍然还不是超越的光明,仍然还是属于个体化的光明,或者有一部分还是个体化的光明。但是如果有人达到了这个点,你可以问所有曾经在意识内化课程里达到这个光明体验的人,他突然就有一个感觉,就是这个光明他曾经体验过,那个光明曾经就是他意识本来的一个经验、他并不是体验到了一个陌生的东西、从来没有的东西。

在课程中曾经体验到这个光明的同学可以讲一下,当你体验到光明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真的是本来就有的,它是你灵魂深处业已存在的东西。你并不是得到了一个新的东西。它早就在了。在你出生以前,在你死亡以后,它就存在。这点非常奇怪,甚至那些经验到的人,他根本不需要别人告诉他这一点,他就会直觉地体验式地立刻觉知到这一点那个光明是本来就有的。

我们现在在座许多学员都经验到过,你突然发现它并不陌生,你甚至曾经有过很多次,它就是你本来的东西。所以禅宗把它叫作“本来面目”它不是一个要达到的东西。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那个最终的觉知、最终的源头,不是新的东西,它本来就在你的里面,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越来越找到能够融入它的方式,越来越变得对它更加觉知而已。你并不是创造它,它本来就是圆满的。所有的修炼实际上都在做一个清晰化的工作,你只是对这个源头的觉知修炼得越来越清晰化而已。它本来就在。所以他说这是我们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东西,你不可能寻找别的东西了。

几千年来人类所有的宗教都在寻找同样的东西—的源头,而它一直在你里面。你甚至曾经无数次地与它擦肩而过,无数次地在某个早晨经验到你内在的这个光明和喜悦。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你们每一个人都曾经经验过。其实现在就可以让大家暂时地体验到,当你以主体、客体同时觉知的方式来觉知的时候,你也许会有一瞬间能经验到。当你以这样的方式两者合一地觉知的时候,也许立刻就能感觉到你的意识是清晰明亮的。这种清晰本身就是一种明亮,一种意识本身的明亮。也许它并不是非常的显著、显眼,那是因为你的中脉还没有完全地贯通,中脉能量还不是很强大,所以它的明亮感还不是特别强。但哪怕只有一点点、对你来说也够了。你至少可以以一瞥的方式尝到那个味道。所以你要找寻的东西离你很近。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74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