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上可与帝王并坐下可与乞丐同行(上可与君王并坐 下可与乞丐同行)

学佛百科2023-04-03155

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已知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谁写的

马一浮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语出儒学大师马一浮《旷怡亭口占》,意思是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春风又绿,依然能够生出喜悦之情。

为什么说和尚能上与帝王同坐下与乞街同行?

佛家讲究众生平等,不论贫富贵贱,但是实际上也是要看身份的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什么意思?

我高高在上时可以陪同玉皇大帝,我第入尘埃时也可陪伴收容贫民之处的乞丐。在我眼中天底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这句话出自苏轼。

“卑田院”即“悲田院”,原为佛寺救济贫民之所,后泛称收容乞丐的地方。“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意思是说在他心里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低尊卑贵贱之分。

“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正是儒家仁爱、佛教慈悲为怀思想的另类表达,表现的是他仁厚宽容的博大胸怀。

扩展资料:

苏轼一生深受儒、释、道文化的熏陶,汲取并融合了三家的思想精华。

“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正是儒家仁爱、佛教慈悲为怀思想的另类表达。

苏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比如对自己一再构陷的小人章惇,他也没有恨,苏轼遇赦北归之日正是章惇被贬雷州之时。

苏轼便写信开导安慰章惇的老母亲,说雷州半岛虽然偏僻,但尚无夺人性命的瘴气。可见“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并不是他的矫情之语,这的确是他的心性气度。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心能做主为王,不能作主为乞。

上与君王并坐

下随乞丐同行;

心能作主称王,

不能做主为乞。

凤凰卫视的老板刘长乐先生曾问佛光山的创始人的星云法师: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越是德高望重的人,越是懂得谦卑。似乎从前的禅门都是深山自修,不拜皇帝的。

星云大师回答说:

以前的出家人的确是“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与君王同坐,是因为出家人具有尊贵的德行,能得到君王的爱戴;与乞丐同行,是因为明白“心佛众生无差别”,即便是乞丐,出家人都能够以谦卑的态度去纳受他们。

法师还说:在泰国,只要出家披上袈裟,即使是国王将相,也要对其顶礼致敬;同样的,地位尊贵如僧皇的出家人,只要脱去袈裟,也就跟平民一样了。出家为僧,为人天师范,自有其值得礼敬之处。

印度比丘 以乞食为生,即是要出家人从与众生接近之中,培养谦卑的美德。平常我们至诚礼佛,把尊贵的头匍匐在地上,以双手承接佛陀的双脚,也是要袪除我慢贡高,养成谦卑的个性。

星云的回答非常的精彩,我深以为然。特别他下面的一段话:“为什么要谦卑?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为什么要自尊?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怯懦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一定是谦卑的;不成熟的人,才会趾高气昂,我慢贡高。”

星云的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对于我理解“生命本身就是价值”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通过这段话,我更加能够感受到为了众生离苦得乐而创立佛教的释迦牟尼佛了不起的地方。

释迦牟尼贵为王子,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但他毅然地选择出家,去做一个普通的行者。悟道后虽说他创立了佛教,但他过的实际上还是行乞生活。从很多佛教经典可以看到,佛陀无论在哪里,总是带着他的弟子到处去乞食,做一个乞士。而且他还特别要求,乞食的时候,不能有分别心,不允许接受特别的供养,要求有平等心,无论施主供养的是什么,都要去接受。不能嫌贫爱富,或只在一处接受供养。佛陀最了不起的,不只表现在这里。而是佛陀不把乞食当成讨饭,而是把它称为“化缘”。而且他特别的要求,化缘的时候,不能缺少行者的威仪。说白了,就是拿出一种类似皇帝般的尊贵和派头去要饭,而不是低声下气。

我们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唐僧出去化缘时,行得就是这种风范。不管面对的是谁,无论是国王,还是一介平民。唐僧的态度都是庄重得体,不卑不亢的,真正做到了“上与君王并坐,下随乞丐同行。”  不觉让人肃然起敬,由生起赞叹和信心!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自信啊!这又是一种多么慈悲智慧的示教啊!可是,现今又有多少人能够从中悟透呢?

“上与君王并坐,下随乞丐同行。” 我想,如果没有悟到和体验到生命本身就是价值。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即使做到了,那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曾经有这么一个平凡的嬷嬷,他一生都在为穷人服务。然而,却有一个尊贵的王妃说:“我连给她提鞋都不配。”  为什么一个为穷人服务,而且终身都不穿鞋的人。却能让一个英国爱戴的王妃见了她之后却说:我连给你提鞋都不配呢。  那是因为,面对一个看上去虽然弱小,但却能散发出无尽的慈悲,宽容与仁爱的生命。她看到了自己外表的虚荣和自己内心的贫困。为此,她感到羞愧。 所以,在一颗觉醒的生命面前,世俗一切都将会黯然失色,或肃然起敬!

        觉醒的生命就是一颗明珠啊!

        宋朝的茶陵禅师开悟时曾作一个偈子说:“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尽尘光生,照破山河万物。”

        是的,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颗明珠。而且是一颗价值连城的明珠。在这颗明珠里面。蕴含有无穷的智慧,爱,喜悦,活力,祥和,热情,好奇,快乐,欣赏,信任,感恩,等等品质。归纳起来,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之为生命力。它是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的。而且它不会随着我们身体的消亡而结束。

        这颗明珠。这颗带有生命力的明珠。它珍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它,上至君王下至乞丐,君王不会比我们多,乞丐也不会比我们少。如果我们能够把它呈现出来。把遮住它光芒的那些灰尘主动清除掉。让珍藏的那颗明珠闪闪发光。不断照亮自己的同时去照亮我们身边的人。不再去外面寻找光亮,寻找智慧,寻找慈悲,寻找觉知,寻找爱,寻找王。我们要做的,只是从我们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尽心尽力地把它奉献出来就可以了。

        要知道,我们就是王啊。我们的心能够随处作主,不为尘劳所动,不被习性所染,做到离尘合觉,心就是我们的君王。反之,合尘背觉,时时妄想,处处乞求,那就是乞丐啊。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81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