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造幸福心得感悟(心灵创造幸福心得是什么)

心灵创造幸福
幸福并不是拥有财富、改善生活之后的必然结果,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灵,从而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来创造幸福:
一、如何面对逆境?
1.不接纳,是痛苦的放大器
逆境为什么让人如此痛苦,如此绝望?
真正的原因往往在于当事人的不接纳,而不是逆境本身。这种不接纳,会把原来的那点痛苦不断放大。
为什么我们无法接纳变化?
关键在于我们内心有一种恒常的设定,这份恒常的设定还会让我们执着于此,进而形成依赖,不希望它有任何变化。
2.接纳,是转化的智慧
如果我们有接纳现实的能力,即使面对逆境,也能处之泰然,积极应对,而不会对内心造成任何痛苦烦恼。
如何具备接纳的能力?
首先要从内心正视“无常”,所谓的永恒,只是我们的幻想和期待,与世界真相不符。
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白,接纳不等于认同,更不是纵容,事后可以根据情况对对方进行教育,目的是帮助对方,而不是争对错和输赢。
还有认识因果律,也能帮助我们接纳逆境。
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在任何一件事发生时,去寻找它的原因,然后从调整自身下手。
学会通过因上的努力去改变结果,而不是一味责怪环境,责怪对方,要学会向内观照,自我反省。
3.让逆境成为获得幸福的助缘
逆境对人生来说未必坏事,反而能让我们更清醒,让我们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正如老子所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二、幸福要有福
1.五福临门
长寿:能够颐养天年,安享人生
富贵:生活无忧,精神富足;地位尊贵,品行高尚,受到世人恭敬
康宁:身体健康,内心安宁
好德:良好的待人处事原则和素养;健康正向的心理因素,充满正能量
善终:临终时身无病痛,心无挂碍,安详自在
2.要有福,先培福
福报也有其因果之道。要培植三大福田:
悲田:就是慈悲普天之下的劳苦大众
恩田:就是对有恩于你的人,都怀着感恩心去回报
敬田:对有德者心生恭敬
耕耘福田,关键是建立三种心,即慈悲心、感恩心和恭敬心
幸福绝不单纯以财富决定,而是由综合因素组成,其中,德行是基础,身心健康是关键,外在条件是辅助。
三、提高认识,智慧没有烦恼
1.外境、心态和认识
幸福和人生观有很大关系。拥有什么样的认知模式,对每个生命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一种如实、正向的思维,建立正知正见。
2.如实认识
人是活在自己的念头中,活在一种心理状态中。当我们把念头当做是“我”,就会被念头所纠缠,要知道念头终究是无自性的,是没有根的,要对其保持关照,保持距离,不受其影响。
我们讲“无我”,并不是说“我”这个身体不存在;讲“空”也不是否定一切存在的现象,而是要否定附加于自我和世界之上的错误设定。
当内心不再有迷惑烦恼,我们感受到的幸福,才是生命本质的存在,它不依赖任何外在条件,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本自具足地、源源不断地散发喜悦。
四、多欲为苦,知足常乐
1.欲望和幸福感
我们通常追求的幸福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是欲望达成后的满足感,非常的短暂。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是幸福的假相,而不是本质。
2.追逐欲望的过患
欲望带来占有、攀比和竞争,让人只能不断向前,付出很多努力;
欲望侵占了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使我们丧失了休息的能力,事实上,有休息能力,才可能有健康的身心,才可能获得幸福,休息带表着对心的管理能力;
欲望使我们很忙很累;
欲望还使我们的生存成本越来越高。
当我们少一分需要,就能少一分在乎和影响。
五、幸福来自心灵
1.心的不同层面
心既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乐的源泉。想要幸福,必须建设健康的心灵。
当内心没有烦恼时,我们很容易开心。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觉悟的潜质,这个觉性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快乐。
迷惑和烦恼的生命才是痛苦的。对于觉悟者来说,生命的本质是自由而欢喜的,一旦开启这个层面,生命就是无限的自在、宁静、喜悦。
我们常说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个自己就是指内心的烦恼,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还有魔性的一面,是不能放任的。
2.从自利到利他
我们不仅自己要修心,打造获得幸福的能力,同时还要看到众生都在迷惑和烦恼中,要发心帮助芸芸众生也建立起幸福人生。
12读书笔记《心灵创造幸福》(中)
二、幸福要有福
1、五福临门
所谓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
长寿是指能颐养天年,安享人生。
富贵,包括富和贵两部分。富是指财富,生活无忧,精神富足;贵是指地位尊贵,品行高尚。
康宁是身体健康,内心安宁。没有烦恼,才能身心自在。
好德就是有好的德行,也是健全的人格,能使心灵充满正能量。
善终就是命终时身无病痛,心无挂碍,安详地离开人间。
幸福由众多因素构成,不仅是外在的财富,还有健康和德行。
2、想要幸福,先要种福田
万事皆有因果,想要获得幸福,要种三种福田,悲田、恩田、敬田。
悲田就是慈悲天下的劳苦大众。慈善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捐助,而是慈悲大爱。只有从慈悲心出发,所做的一切才会产生福报。
恩田就是对于恩于你的人,要怀着感恩心去回报。感恩不仅是福报的源泉,也是一种健康、正向、让人快乐的心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自己也能受益。
敬田就是对德者心生恭敬。有德之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尊敬他们也会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净化,也是正能量的加持。
这些因素中,德行是最重要的,是幸福的前提。身心健康也是必要因素,再加外在条件的辅助,这样的幸福才是完整。
感悟幸福经典人生感悟
感悟幸福经典人生感悟1
幸福是什么?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回答,所处环境的差异,幸福也就有着很大的不同,进而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是千差万别。人生可悲或可叹,可亲又可爱,历经世事的煎熬,光阴荏苒,人情冷暖物是人非是否以让我们变得成熟了,情感变得丰满了!回首往昔,不在任性天真的我们,感悟沧桑人生岁月,是否会发问一句,幸福吗?
幸福是对生活最高程度的满足,是对精神最热烈的表达,是情感最完美的诠释。幸福感或大或小,或多或少,追求幸福是我们内心最深沉的表达,是对曾经想要得到却不曾拥有而如今即将获得的喜悦,是对自己理想国度孜孜不倦的探求,是付出汗水和努力最终收获硕果时的甜蜜。
大人物有大幸福,小人物有小幸福,我们感概大人物实现伟业的幸福,但谁又能否认小人物在柴米油盐的生活里没有幸福呢?幸福是随着时间,境遇,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就像人们在青年追求的幸福是梦想和爱情,中年是事业家庭,而老年是健康和天伦之乐。幸福是相对的,热恋中的情侣最渴望的幸福是在满头白发时,能牵着对方的手漫步于夕阳西下,但随着情感的破碎,幸福有又成了能尽快的离开对方,忘记过去的点点滴滴。
我们每个人都在渴求幸福,但却想要而得不到,幸福是遥不可及的,也是近在眼前的,不要刻意去在乎自己付出过多少,想要得到多少,平平淡淡的对待生活,你会发现你会非常轻松,要知道空灵的内心才不会让自己走向生活的对立面。我们无法决定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我们能决定的是让生命幸福的'时间多一些,世间本无烦心事,都是世人自扰之,给自己的幸福找个理由,让生活简单些,让生命喘口气!幸福的人生感悟,用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快乐!
平凡日子里激荡起的旭日阳光,拨开抑郁的天空,给自己一个理由,让自己洋溢在幸福的美满里!
感悟幸福经典人生感悟2
● 幸福从来不在于你拥有什么,幸福在于用自己的能力去努力创造,去用心感受。幸福是要靠自己创造的,马克思说:“我的幸福属于全人类。”他以此为目标,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为共产主义贡献了一生,他是幸福的。居里夫人、舒伯特、巴尔扎克这些人,他们为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 幸福没有标准,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样。幸福犹如市场上商品也有假有真。真幸福让人留恋忘怀,假幸福却让人遗憾痛苦。金盆银匙、锦衣美食的人,未见得幸福;粗衣布履、粗茶淡饭的人,未见得不幸。这个世界的一枝花、一滴水,都可能成为幸福的源泉。幸福从来都与贫富无关,与地位无关,“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 更多的人是无法认识自己拥有幸福。往往在幸福的时候把握不好,让幸福过早离开了自己。有人甚至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样的幸福是不能长久的。幸福也会让人会忽视未来的危机,多少人在幸福中死亡。幸福让人高兴和无奈,让人喜忧难顾。“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也许是对幸福最好的处理态度和方式,也许这样我们可以拥有更多幸福的心灵和更长的幸福光阴。
● 也许幸福是简单的,是朴实的,是琐碎的,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是冬天使得“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瑞雪;是“露似珍珠雾似纱”滋润着的万物;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舒服;是令你经常“蓦然回首”的微笑。只有我们用心去体验,用心去追求,幸福就会与我们相伴。
● 意志是人内在的生命追求,人生是生命追求的外部表现,没有意志,生命就不可能发展,人生就无法延伸。人生有许多障碍,人生是追求亦是斗争,生命意志是人生最内在的动力和精神支柱,没有意志的人生将无法想象。
●意欲的不满足是人生的痛苦,意欲的满足亦是人生的痛苦,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生怪圈,有人能够走出这个怪圈,有人不能走出这个怪圈,关键是看遵循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前行。
●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已成过去,明天还没到来。我们无法把昨天请回来,明天 也不能提前拥有,我们可以把握的只有今天。我们总认为今天是最 重要的,今天好像能代表我们生命的全部,今天把握不好,就会成为不好的昨天。昨天好象是一朵凋零的黄花不足珍惜。明天就不用说了,一首《明日歌》好象明天就是蹉跎岁月,就是惰性的借口, 就是我们碌碌无为的诱因。当然,我们应该抓住今天,但我们决不能抛弃昨天,更不要放弃明天。
●人生意义取决于灵魂生活的状况。其中,世俗意义即幸福取决于灵魂的丰富,神圣意义即德性取决于灵魂的高贵。
●在人生中,许多的成败与得失,并不是我们都能预料到的,很多的事情也并不是我们都能够承担得起的,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后的坦然,其实得到的也是一种快乐!
●即使是最愚蠢的人,在指责别人的时候就会显得明智;即使是最聪明的人,在原谅自己的时候就会显得糊涂。
●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 一个人要想把所有道理都研究透彻,再去选择人生的道路,那么可能是永远无法前进的,人生没有绝对正确的道路。任何道理都是相对的,任何理论都可以找到和他对应的理论。
●人生最大幸福,莫过于在其真思维之中、真理智之中,找到其真正想做的事情。
● 一个生命背负不了太多的行囊,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人生大道上,我们注定要抛弃很多。果断的放弃是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种清醒的选择,只有学会放弃那些本该放弃的东西,生命才会轻装上阵一路高歌;只有学会放弃走出烦恼的困扰,生活才会倍感绚丽富有朝气。
● 人的心灵是一座“库房”,每个人的所言所行,不管是否愿意,都要一次不少地、真实地存放在里边。面对世人都敞开自己心灵“库房”的门窗,经得起他人的查看,人的一生就能高挺着自己的脊梁,活的堂堂正正。
● 幸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同爱情。可是幸福竟又是那样的简单,好象我们张开双手就能和它相拥。一切都源于神奇、不可思议的机缘,长久的留驻在我们的心中,所以,要记住,幸福乃是一种心情,平淡、包容、温暖、可爱。
心灵创造幸福之五:幸福来自心灵
转自:济群法师
五、幸福来自心灵
1.心的不同层面
心既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乐的源泉。想要过得幸福,必须建设健康的心灵。我想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当内心贪婪、仇恨、焦虑、恐惧、嫉妒、自私等负面心理产生活动时,不仅会使心痛苦纠结,甚至会使身体产生不良反应。只要这些心理得不到解决,问题将接踵而至,永无宁日。
但这颗心同时也是快乐的源泉。当内心没有烦恼时,我们很容易开心。这个开心从哪里来?其实很多时候和物质条件并没有什么关系。就像佛菩萨的举身微笑,那种发自内心、遍布全身的喜欢,并不是因为得到什么,而是来自觉醒的心。佛法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觉悟潜质,这个觉性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快乐。
我曾在微博中说过佛教关于人生苦乐的认识。学佛者都知道,佛教说“人生是苦”。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整,而是有特定对象的。也就是说,凡夫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的生命才是痛苦的。而对于觉悟者来说,生命的本质也是自由而欢喜的。因为在迷惑烦恼的背后还有觉悟潜质,一旦开启这个层面,生命就是无限的自在,无限的宁静,无限的喜悦。
这是生命的两个层面,是由内心的两大阵营造就的。其中,健康的良性心理是我们的朋友,会让生命得到提升,给人生带来幸福快乐,给社会带来安定和谐。而那些不健康的负面心理则是我们的敌人,会不断制造痛苦和麻烦。佛法认为,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个自己,正是指内心的烦恼。生活中一切痛苦,从对自己的折磨,到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乃至杀盗淫妄等种种犯罪现象,都是这个敌人造成的。从根本上说,人的两面性就是佛性和魔性。开启佛性,能让我们成就圆满的智慧和慈悲;而放任魔性,结果只能是堕落恶道,长劫受苦。
在座有不少是成功人士,我们会花很多精力去了解和关心社会,可从来没想过,真正应该学会的是了解自己,管理自己,这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佛法就是帮助我们了解,内心有哪些正向的力量,哪些负面的心理。
2.从自利到利他
佛菩萨是学佛修行的目标。之所以能成为目标,在于佛菩萨所成就的三种功德,一是断德,即断除一切烦恼;二是智德,即圆满无量智慧;三是悲德,即成就大慈大悲。
佛教认为,凡夫的生命都有贪嗔痴三种病毒。一切的痛苦和负面情绪,都是由这三种病毒而衍生,这就需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此外,还要开发生命的良性潜质,成就智慧和慈悲。因为慈悲,我们不仅要自己解脱烦恼,还看到每个生命都有贪嗔痴,都有迷惑烦恼,所以发心帮助他们。这种慈悲是广大而没有分别的,就像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没有一个众生是你不愿意帮助的。所以说,佛法修行不仅是帮助自己建立幸福人生,同时要帮助普天下的芸芸众生建立幸福人生。
我们通常所以为的幸福,往往只是一种假相。真正的幸福,应该代表生命本质性的存在。这就必须彻底去除破坏幸福的心理,开显生命内在的良性潜质。一旦开发觉性,生命才能真正成为幸福的存在,也能源源不断地给众生带来幸福。这也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目标。
结束语
以上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心灵创造幸福的原理,从中说明,我们向往幸福,首先要具备接纳一切顺逆境界的能力,这样才不会被外境所转,保持平和与从容。其次要认识到带来幸福的诸多因素,时时耕耘福田,使福报可持续发展。第三要提高认识,以积极正向的心态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第四要避免追逐欲望带来的过患,这是破坏幸福的大敌。最重要的,则是看清心的不同层面,知道应该发展什么,舍弃什么,进而从自利到利他,从追求个人幸福,到给予众生幸福,这才是究竟、圆满的幸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88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