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包含可以供养上师钱吗会破戒吗的词条

学佛百科2023-04-0399

破戒师父可以供养吗

破戒师父可以供养,应该尊敬僧团,一个破了戒的比丘都是我们的人天师表。

佛在《十轮经》中说:“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余力犹如牛黄。是牛虽死人故取之。亦如石香死后有用。能大利益一切众生。恶行比丘虽犯禁戒。其戒势力犹能利益无量天人。譬如烧香。香体虽坏熏他令香。破戒比丘亦复如是。自堕恶道能令众生增长善根。以是因缘一切白衣不应侵毁轻蔑破戒比丘。皆当守护尊重供养。不听谪罚系闭其身乃至夺命。”

也就是说,破戒的比丘虽然是“死人”,但他们持戒的余力犹如“牛黄”,牛虽然死了,人们却要取出牛黄。也好像“石香”死后能利益一切众生一样。

遇到破戒的出家师父,心里有了不尊敬的念头,一个是忏悔,以后改过就可以了。

因为你现在有一个障碍在那儿呢?就是认为他确实不对,这是一个。另外呢,你心里生起一种嗔恨,认为他的不对的地方不可能变成对的,对不对?

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远离,但不可以对这个僧相起嗔恨心。对他的行为呢,我们应该想,他能出家不容易,他能出家了,这个我们应该称赞。这个僧人相和外道比,远胜于外道,外道连佛都不知道,连因果都不知道。虽然他有的地方一时还做不到,但他知道有因果,知道有佛,这已经远胜于外道了。你反复这么想,就会消除这种念头。

另外,更主要的是,你有一点想法,说我要是这么随顺的话,他不改怎么办?是不是?他不改,以后还这么样怎么办?我这是不是有过失?有一点应该知道,就是你的心要是平和,就能改变一切事物。就是说你的心要是放平了,不管他有多大的毛病,都会改变的。如果你心不平,他绝对不会改变的,心平能改变万事万物。

合格僧人的定义和如何供养合格僧人

如今为末法时代,假冒的僧人、活佛、堪布、法师甚多,众生因有过多的欲望和贪婪,容易被这些假冒的人所蒙蔽。我在汉地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被假僧人所骗的居士,使我心里十分伤痛。他们缺乏智慧,没有福报,不懂因果,不了解佛法,当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僧人,但这个僧人恰恰就是误导他的假冒者,这真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有的人不但被骗,而且愿意被骗,还把他视为佛菩萨、供养之境。如果这个心态一直维持到最后,始终不被邪见所污染的话,那也可以。他骗你是他的过,而你一心一意供养是你的功德。但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他是个没有经过实修就带弟子的不如法的师父。 1、什么叫合格的僧人 梵语称为“僧人”,藏文对字是“扎巴”,象雄语称“幸饶”;汉语音译为僧人、和尚,意译为出家人,实际就是所有修行人的总称。从印度佛教的角度来讲,僧人即是出家修行者,出家是为了方便修行,因为很多人敬重出家僧人,僧人即代表了所有行者,因为只有出家才能弘法利生。但到了藏地就不太一样,除了显宗四部,还有密宗四部和大圆满三部等修法,修行就不一定非得出家。 修行的基本为律藏,而律藏之精华为戒学即戒律,戒律的目的是调整三门,净化心灵。能调整三门、净化心灵、觉悟本性的都称之为戒律。显宗有显宗的戒律,密宗有密宗的戒条,大圆满也有其戒律。佛说过:“若不守一条戒,则不为我弟子。”行者无论修什么法都得受戒,没有不受戒的修法。 显宗戒律主要以沙弥二十五条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律为戒律之根本,如果可以的话,其上再受个菩萨戒,被称为显宗的戒律。密宗戒律更严格、戒条更为众多,内容更深奥,但也有很多方便之处。佛祖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戒律分为出家和在家戒律,出家戒律则为上述的两个门类;在家戒律分为八关斋戒和居士戒。居士戒又分为居士一条戒、两条戒、三条戒、圆满戒和皈依戒等多种。一条戒即是不杀生或是不偷盗等守一条就可以;两条戒为不杀生的基础上再守不偷盗,则为两条戒;三条戒则是不杀生、不偷盗上面再受不妄语或是不邪淫,则称为三条戒;皈依戒乃是皈依的所有戒律;圆满戒为守持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除了自己的婚姻伴侣)、不妄语四根本戒上面再受不吃肉、不饮酒等其中一个,则谓圆满戒。 出家人和在家行者虽然都是修行人,但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佛教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出家人,所以出家人代替了所有行者,在家行者则一般不是特别受尊敬,汉地和南传都是如此。到了藏地就不一样,他们仍然注重密宗,以密宗为修行之根本,甚至说密宗不依显宗而单独可修。当到了八世纪时,吐蕃为了改朝换代、为了打败象雄王国,藏王对藏密做了严格的调查、改革、改名、纠正,但改革尚未完成,藏王圆寂,病毒留给了后人,导致自八世纪乃至四五百年来藏地显密不和,有的敬重显宗而鄙视密宗;有的过于重视密宗,而抛弃显宗,藏地显密教法因而水火不容,这种状态一直延续了四五百年。之所以显密不和,是因为密宗源于象雄(如今的雍仲本教),显宗来自印度的中观和唯识,两者在文化上、思维逻辑上都存在差别,所以显密不和。后来藏地出了贡佐巴大师、美敦巴大师、龙钦巴大师、宗喀巴大师、萨迦巴大师等各大教派的精神领袖,培养了很多实修极致的高僧大德。其中伏藏师、世系活佛、持明大师为修密行者;堪布、格西,包括普通僧人为显宗行者;虹化者等大圆满修者为禅修行者。 大概五百年前,本教著名行者良美巴大师、格鲁派开创者宗喀巴大师等繁多高僧出世,对藏传佛教进行研究,改善或补足了很多修行方法的不足。尤其是良美巴大师毕生实修显、密、大圆满三法,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实修经验,开创了显密双修的大道。他说:可在显宗沙弥、比丘戒、甚至在居士戒基础上修密宗,显宗和密宗是理论和应用关系或者前修和正行之关系。宗喀巴大师和良美大师交口称誉为:“人们陷于末法时,佛法精髓为戒律。”显密好比左右手,对于行者而言,两者缺一不可。所以修密者不能离开显宗,修密和大圆满皆基于显宗的见修行三法,才称得上是显密双修。良美大师云:“以显宗为前行,密宗为正行,大圆满为结果。”又说道:“佛法根基为戒律,佛法精华为密法,佛法究竟为大圆满。”所谓如法就是要知道入哪一个法门,受了哪一条戒律,才能知道什么叫合格的僧人。 不能以为穿个红色衣服,剃个头,念念经,会讲几句佛教知识的就是出家人。仅仅身体出家是不行的,还得看他的心有没有出家,有没有以出离心为戒律之基础,否则容易被人骗。如今很多假冒的僧人,跑遍藏汉两地,以活佛、堪布、师父的名义,骗钱骗色。完了用所骗取的钱给自己买洋房享受舒适,给自己买名车享受奢华,这样的师父就不如法了。出家是为了让你低调、谦虚,放下世俗红尘的诱惑,但现在我们的出家不但没起到减少贪婪、消除烦恼、放下红尘的作用,反而制造了更多的贪婪和放不下。 2、如何供养合格的僧人 佛教的积福和做善事之方法归纳起来有两种,那就是供养与布施。供养与布施本质上都是善事,但因为对境不同,方法和心态也就自然有区别。供养的时候,在没有悭吝、舍不得基础上,供养者对供养对境还要有恭敬心、虔诚心,否则就谈不上有意义的供养。而布施时,也是一样的,要在舍得、不悭吝的基础上有怜悯心、慈悲心。要知道,我们不能以怜悯心、慈悲心供养三宝,因为他们不是怜悯的对境。 如果供养僧众、寺院、高僧的话,那是最殊胜的供养,也是最好积福方法,因为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佛。扎敦巴大师云:“三宝中有牙齿的三宝和没有牙齿的三宝。”有牙齿的三宝则是僧宝,若能供养僧宝,则不但有供养之功德,而且还有享用之功德,享用完了还会为你发心、观想和回向等等。三宝当中僧宝是唯一跟我们有关系的三宝,唯独他才能跟我们交流,教化我们。对于凡人而言:难以感觉到佛的存在,因为佛是觉悟本性的境界,而我们还没有觉悟,所以我们只能把佛像当做佛来供养,但佛像只是佛的像而已,并非真佛。其实佛不需要我们的供养,只是我们自己需要培养舍得心、虔诚心、恭敬心,所以进行供养。 本教《八关斋戒经》云:“很久以前一位虔诚者,为一名僧人供养了一餐,使他生生世世远离饥馑之难。”《经部》曰:“供养一千尊佛,还不如供养一个众生,因为他们需要你的供养;供养一千个众生,倒不如供养一位僧人,因为他能利益很多众生;供养一千名僧人,还不如供养自己的根本上师,因为他对你在修行上有恩。”《密宗续部》里记载说:“供养千尊佛,不及于供养上师的万分之一,因为上师是诸佛之集,是直接令你成佛觉悟的引导者。”美敦巴大师云:“若能令师满足,则乃究竟之福。”此次提到的上师不是如今我们所看见的那些贪财者,而是学识渊博、实修圆满、高尚品德、有传承经验的高僧。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引导你,教化你。 我们不能以被动的心来做供养,必须是自愿的,而且是由虔诚心、恭敬心所引发的善事,才是真正的供养。如今有的僧人说:“你供养我多少多少钱,我就给你做灌顶、指点心性,传某某法。”如果用金钱来与灌顶、指点心性的价值相比,即便是几百万几千万,都不及一个灌顶的万分之一。如果这灌顶,可不以弟子的虔诚、出离心为基础,不以师父的实修和传承为依据,直接用钱就可以买的话,地球上第一个成佛的可能就是美国人,佛法也将被淘汰。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比如两个居士一起来拜一位师父,其中的一位供养了一千块钱,而另一个很被动地跟着他供养一千块钱,这样的供养不会有很大的功德。 僧人可以接受他人的供养,但要正正当当的接受,不要用诈骗、欺骗的行为获得供养。堪布、格西和活佛都只是个身份,只是在管理寺院、僧众时的方便法,不是真正的你。连我们的身体、语言和心都是无我的,还能有身份吗?有人供养你是因为你身为出家人,或者你在做令人敬佩、深信的事,而不是你的身份如何如何。如果他的供养是自愿、不是被动的,你用慈悲心胸来接受其供养,对他对人都是有帮助的。钱在他的手里,要么花在吃喝玩乐,要么就花在其他不太有意义之处,你替他积善积德,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 供养的时候,心态很重要,即除了上述的恭敬、虔诚心之外,还要三轮空体无缘殊胜。所谓三轮空体即是供养者、供养对境、供养之物以及供养的功德皆归于空性法界中。法界纳入于本性无思无念,最后就是无我的智慧。

明知是破大戒的比丘还需要供养吗

"很多时候,听到在家居士议论或批评出家众的不是;即使出家众犯戒破戒或做得不如法,议论或批评,不论出於口说或文字是完全不应该的,这是佛制的作法,不能违越。出家众的事,由僧团来处理;随口说三道四,梵网戒也是不容许。除非你和那位出家人十分熟悉,可私下规劝;披袈裟的邪师,也当默默敬而远之。 "~常观世音恩师

"很多人不明白会说:上师又不是真修到佛果,那为什么要求视师如佛啊?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上师亦有机会是佛菩萨等圣者的化身,亦可能已经修成果位。退一万步来说,即使跟随的上师只是个普通的修行人,甚或邪师或破戒者;由于弟子视师如佛而敬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得的功德一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常观世音恩师

"你布施有布施功德,他做罪是他的业,因果各受。好比供养父母,为人子者必需要做;难道父母将你给的金钱杀生买肉吃,你就停止供养他们吗?道理是一样的。孝心供养有福,杀生吃肉有罪;这是两重因果,各不相代的。就算是出家人披如来袈裟,后来破戒但没还俗,或是俗人穿上袈裟骗财,布施他们一样得福。 "~常观世音恩师

破戒的出家人 应不应该供养

谁破戒了?他破戒不破戒,不关你在家人的事,他一天不脱僧衣,便一天有饭吃,供养当然是应该的。

佛教出家人接受供养的钱能独享吗?

不能。居士单独供养一个出家人有罪过,去护持一个法师,我去护持一个法师,令出家人分开,不能同住修行,这就是破坏僧团。宣化上人对此有慈悲开示:什么是正法住世?你老老实实去修行,不好虚名假利,不贪供养,就是正法住世。如果每个出家人能持银钱戒,能坐禅,能日中一食,能时刻搭袈裟,严持戒律,就是正法住世。正法住世,也就是时刻依佛所教,躬行实践。宣化上人寺院的出家人,都没有什么贪心,每个人都是默默耕耘,精严戒律,肃恭斋法,发大菩提心。我的愿力是无论到什么地方去,不准末法存在,只准正法住世。末法,就是佛法跑到末梢上、枝叶上,远离根本了。在末法时期,真假难分,要具有择法眼,才可以分辨清楚。什么是正法?就是不贪名、不贪利、不贪色、不自私。

末法时代的人都是邪知邪见,凡是对的他说不对,不对的他说是对;鱼目混珠,正法现前,他也不认识。所以在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里说:“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至于竞争人我,他倒有本事,例如,跟人竞争造庙。你的庙高七十尺,我便要盖一间七十一尺的;你的庙高七十二尺,我便要盖一间七十三尺的,总要比你的庙高。他不会去比一比较,这个人的修行,是否比我高?修行,他不去比赛;造庙,他却去比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浪费施主的钱和米,结果领着大家都进了地狱。

竞争造庙,有什么意思?造好后也没有人住,空空如也,多可怜呀!末法的现象就是这样。还有居士们供养出家人,切记莫生贪心。好像你去护持一个法师,我去护持一个法师,令出家人分开,不能同住修行,这就是破坏僧团。居士们彼此竞争,单独供养一个出家人,把那个出家人弄得迷迷糊糊,一个人住在小精舍里,无所事事——到头来你有什么功德?我说的是真话,出家人应该共同住在大丛林,互相用功办道,互相警惕策勉。

单独住在小精舍里,愿意不用功,没有人管;愿意吃好东西,没有人管;愿意吃一点肉,喝点酒,都没有问题。居士们以为这是功德,其实是帮助那个出家人下地狱哩!你的功德跑到那儿去?我说的话都是大家不喜欢听的。

你们应该知道:要供养三宝,应该拥护大道场,应该护持真正修行的地方。不是你占着一个出家人,我霸着一个出家人,这种事并不如法。我说这番话,很多出家人一定很讨厌。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自在了。在大丛林里,睡觉也不能随便睡,又不能随便吃东西,不能开斋破戒。单独一个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当然,也有些人单独修行,是真正用功的,但目前来讲,这是少之又少的。

为什么居士要单独供养一个出家人?他以为有特别功德,没想到这是破坏和合僧。僧是和合众,就是大家要住在一起修行。你一个人住,怎堪称和合众,跟谁和合?老跟在家人和合,就变成在家人了。我的话是苦口婆心,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法师不应该是“私家”的,应该是“公家”的。所以金山圣寺、万佛圣城等道场,常常住很多人,大家彼此勉励,劝善规过,不是竞争人我。为什么要赞己毁人?因为贪图供养。所以劝发菩提心文里说:“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要四位出家人以上合和相处,方称为僧,是和谐共住,无争无执,单独一个出家人不能称为僧。

现在更流行另一种弊病:很多人不单不知道三宝是什么,有些居士还要设立四宝。不是居士们供养三宝,而是要三宝来供养居士。恐怕不久又会发明五宝、六宝、七宝,你看!这不是末法的现象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89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