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修学手册心得(皈依修学手册第三四节心得分享)

我想皈依三宝,一个已经皈依的朋友说我对佛教的理解还不够,还不能皈依,我应该怎么做?
朋友你好,既然您已经与佛结缘,当然是要好好珍惜这段缘分,只要有心向佛就可以皈依,再说皈依就是让你更接近佛法,能够更加精进。只要师兄你想皈依,直接可以去寺庙的客堂,告诉课堂师父你皈依的想法,他们会为你引见可以皈依的法师,放心去吧,师父们很慈悲的。如果还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百度给我留言,一定尽力而为。祝师兄早日如愿!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皈依修学手册 第五课
导师带领修习三皈依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忆念三宝的过程是学习佛菩萨发心和行持的过程,也是将自身融入三宝无尽功德的过程,通过对佛菩萨心行的忆念和模拟,最终于自身成就众生本具的自性三宝。
皈依三宝,这并不是一个仪式,皈依三宝是代表着我们生命中的重要选择,这样的一个选择也不是一次仪式就能够完成的,所以皈依之后还要修皈依,不断的深化对三宝的认识,需要不断的强化三宝在我们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
以前我只认为皈依只是代表我有一个佛子的身份,受佛护佑。皈依以后有了皈依体,就像有了防护罩一样,不受侵扰,只要我持咒念经就能够成佛。
但事实上,我估计以后仍然是烦恼重重,懒散懈怠仍然一直跟随着我,修学不精进,生活和工作,心态上改变不大。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再次认识到了在无尽的轮回中,我们养成的强大的贪嗔痴串习烦恼已经成为参天大树,它在我们生命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已经成为主导我们生命的力量。如果我们想要解脱烦恼,想要从无尽的轮回中跳出来那么我们就要学佛、皈依三宝,通过仰赖皈依三宝的力量才能让我们从贪嗔痴的迷惑泥潭中走出来。
我虽然已经皈依三宝,但为什么还是烦恼重重呢?因为三宝在我心目中还是没有形成强大的力量,将我从无始劫来的贪嗔痴泥潭中解救出来。
在今后的修学中我要通过真切的以挚诚之心发心、忏悔、供养、观察修、安住修念诵三皈依、发愿、奉行五戒做好皈依共修的定课,通过不断的重复调整,把我从这种不良串戏中调整出来安住在对三宝的忆念和功德中。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修学百法的意义(第一讲法义)
一、简介《百法》
2.表述方式:用比较简练的方式表达唯识的思想。
3.地位:从地位上,《三十论》更重要;对于初学唯识者,《百法明门论》更重要
4. 百法的内容:《百法》包含唯识学重要的思想——无我、唯识、对于心和识的分(对心理的分析)。
二、唯识学的重要思想:
(一)无我
1、无我是佛教的特色
(1)百法和三十论开头都是说无我。百法开头抛出论题"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整部论都在论证无我的道理。《三十论》的开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也是在说无我。
(2)无我的教育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无明和我执是我们凡夫心建立的基础;是我们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形成的基础。如果认识到无我,摧毁我执,凡夫心就没有立足之处。
(3)不论在阿含经典还是大乘经典;不论解脱道还是菩萨道无我的教义都非常重要。
2、种类:论最后归结无我,一者人无我、二者法无我
(二)唯识:
是唯识学的不共的特色,之所以称为“唯识”“唯识宗”,就是立足于唯识的中道见。
1、《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重点是成立“诸法唯识”,帮助认识唯识无境的道理。平常人认识心外有境,又都是客观的、固定的、实在的,这属于遍计所执。唯识告诉我们:我们所认识世界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都没有离开心。
2、唯识是哲学体系:帮助我们树立唯识的中道正见,破除我法二执。(想要深刻全面了解唯识的哲学体系,并通过唯识的中道见破除我法二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
3、《百法》把宇宙中的一切法归纳为100中,揭示了心法和色法的关系(色法是心的显现,我们所认识的对象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心),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认识和存在的关系,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说明诸法唯识的道理。
(三)对心的认识和分析
这是唯识的特色(很重要的一部分)
1. 整个修学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服务的。
整个世界都是内心活动的结果,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心上。学习个宗派教理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内心,然后进一步调整、净化我们的内心。(落实到心上:认识心——调整心——净化心)
2.佛教讲心有两个系统:真心的系统和忘心的系统
(1)真心的系统:《楞严经》讲妙明真心;《涅槃经》讲佛性;《如来藏经》讲如来藏……在大乘佛教里讲心是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体系——如中国禅宗的修行建立在如来藏知见的基础上,藏传佛教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立足于如来藏见地基础上。认识到心是成佛的基础、根本,心的某一个层面和佛菩萨无二无别,只要去认识它,开发它,成佛的修行将会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2)妄心(凡夫心)的系统:对于妄心讲得最详细的是唯识宗,称为虚妄唯识系——讲妄识;阿含体系的经纶也偏向于讲妄心。了解我们的妄心对修行很重要,不了解妄心修行很困难。因为我们现在的心行基础就是妄心、凡夫心,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是舍弃凡夫心,发菩提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修行最难的就在于,如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干扰,否则无法见到空性,无法发挥生命中佛菩萨那样潜在的功用。要了解凡夫心的规律和特征,才懂得怎么做,才能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影响。唯识宗关于对心识的分析,对修行的作用非常地重要,从弘法的角度来说,也是蛮有意义的。
4.唯识与心理学的关系: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疾病是精神病,国内心理学、心理咨询慢慢地开始重视,佛教与对心理的治疗相比,社会上的心理学很肤浅,不究竟。佛教对心理的透视以及对心理问题的解决,通过戒定慧来彻底地解除心理问题,这是最究竟的。选择讲《百法》的原因也是为了学习唯识,了解心理学。
三、唯识学修学的完整体系(也是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
(一)过去修学佛法的两种现象
1.不得要领:
(1)对多数没有老师指导的来说
(2)即使有老师指导,老师学得不是很好——今天看这个论、明天读那个书,也不得要领。
2.偏执一端:很多人学佛都存在这个问题。如学禅就参一句话头、持戒就只持好戒、念佛就只念阿弥陀佛,学教理也存在这个问题。
唯识修学也存在偏执一段的现象(片面性):过去尽管出了很多学者,但真正能通过唯识在实证上得到利益的人不多。各地佛学院也在开唯识课程,但大多数人都关注诸法唯识的道理。对一般人来说要把唯识的思想搞清楚还不容易,多数人陷入唯识哲学思辩里面,似懂非懂,进不去出不来,因为没有止观的实修。
(二)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应具备五个核心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如果不能完整地按这五个要素来修学,在修行上一定要出问题,一定修不上去。
1.光有见,不能修好
2.只重视禅修,光打坐,没有见的基础,不知道想什么、取什么、舍什么,如何安住,也不能修好。走火入魔更可怕了。
3.光持戒也不行。
(三)五大要素——皈依
结合唯识宗的修学来修皈依,需要对唯识的祖师、教主、历代传承诸师以及对唯识教法生起皈依之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学习唯识首选要具备的基础。
1.对佛陀生起皈依之心:忆念佛陀的功德,对佛陀具有皈依之心,才有可能相信他的教法。
2.对唯识传承诸师起皈依之心:
○1印度传承——弥勒菩萨(瑜伽唯识的初祖)、
无著菩萨(二祖,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
世亲菩萨(唯识理论的完善)、
陈那论师(唯识学史上因明的贡献最大,因明是思辨逻辑也是认识论。)、
护法菩萨(对《唯识三十论》解释最权威。《成唯识论》以护法菩萨观点为主)、戒贤论师(传玄奘《瑜伽师地论》)
○2中国传承——在中国创建唯识宗的主要是玄奘和窥基。
玄奘(唯识在中国传承的主要人物,到印度向戒贤等论师学《瑜伽师地论》,翻译了很多论典。译场是中国佛教教育史上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翻译带回来的经典,一方面讲解经典的内容。)、
窥基(玄奘的大弟子。唯识宗的很多论点都是玄奘讲的窥基整理出来的。唯识的很多论典叫《……述记》)
窥基之后大概传了二三传就断掉了,因为唯识非常精密思辨的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缺少基础,大家不是很喜欢,和禅宗的兴起、三武一宗的灭佛也有一定关系。
3.修皈依:感恩唯识宗的历代传承诸师的功德,了解祖师们对唯识的贡献,以及他们修学上成就的种种功德,要对他们生起皈依的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我们学习唯识首先要具备的基础。这份皈依之心是我们接受唯识教法,修学唯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皈依就是信赖,如果不信赖,这个教法对自己不会产生作用。
唯识的教法,就是一套菩萨道的方法、解脱道的方法,一套帮助我们解除凡夫心、完成菩萨道修行、成就像佛陀的悲和智品质的方法。如果对这套方法相信、信赖,它对我们的生命就会产生作用和影响;如果不相信它,即使是再好的真理,对我们也是无效的。
同喜班结业修学心得
时光飞逝,转眼间,就到了我三级修学同喜班结业了。再有半个多月我就学习佛法一年了,回想起来刚开始开班兴奋激动的时刻,就像是在昨天。
进三级修学之前的我对佛法知识了解的特别少,但是内心是非常渴求的。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烦恼和困惑。因缘和合,某天在手机微信上,看到我们泰安读书会的信息就报名参加了,时间不久就进三级修学学习佛法。通过学习知道三级修学分初、中、高三种模式。初级修学以人生佛教为基础,以信仰建设为中心。通过学习济群导师人生佛教丛书,摆脱对佛教的误解,以正确观念看待人生和世界。学习佛弟子的处世态度、生活方式及举止行仪。认识三宝的功德,了解皈依的意义,生起至诚皈依之心。通过学习佛法,也有一些心得和感悟。现在自己内心清净了,性格脾气改变了很多,家庭工作生活都有一些变化。
比如在家庭方面,原来总感觉自己很不幸福,和对象经常会有一些矛盾,抱怨比较多,因为孩子教育问题,两人意见会不统一,经常会冷战。遇到事情总感觉自己做的对,有时也会有一些情绪,“我执”观念太重。通过学习佛法,让我清晰了很多。想要家庭和谐,要放下“我执”,多去陪伴和家人孩子,多去和对象沟通,互相去理解对方。人生何为幸福,幸福只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这种不稳定的感觉,固然和物质条件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在于自身心态,在于我们对自身需求的定位。
在人际关系相处中,原来也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对于过去发生的人和事情,总是会放不下。人和人之间的缘分,有善缘也有一些孽缘。有的朋友好多年都有联系,有的朋友交流一段时间就失去联系了。学习了佛法,相信轮回,相信因缘因果关系。好多朋友在过去生就是我们的亲人,有的则是我们的冤家仇敌。现在也很珍惜和感恩身边的每位朋友。还有通过承担了慈善班委义工,也成长了很多。慈善是慈悲心的修行,修学也是做好慈善的基础。以慈悲的心来做事,利他的角度来和师兄们相处。智慧用心地去做好每一次庆生活动,家庭沙龙,为班级修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感恩和师兄们每一次的小组共修,班级共修,检讨自己不足,随喜他人的进步。
在工作事业方面,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资金周转问题,销售业绩目标达不到,售后服务顾客一些事情等等,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让我很困惑,有时候真的是很抑郁。学习佛法后让我认识到自己很多问题,对一些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期望值太高,欲望太高,行动做的事情太少。人生烦恼太多,唯有消除内心的恶性需求及烦恼,才能从源头解决痛苦,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当下想要把事业做好,要好好用心服务顾客,解决顾客问题,发慈悲去利益身边的每位朋友。生命的未来和归宿在于我们当下的心行。就看我们现在做了什么,想了什么。现在生命的形态来自于过去生的积累,未来的生命发展又来自今生的积累。要把握好当下,就能把握好未来,把握生命走向。
感恩师兄们,感恩三级修学,感恩导师!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89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