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莫执著(境界不凡)

请问喝酒真的能消除一切烦恼吗?抽烟真的能让自己好受一些吗?怎样才能勇敢得取面对呢?
只会伤身
勇敢面对烦恼
杨云唐
舍利弗前生想行菩萨道,挖了双眼给人治病,却被嫌臭,他被帝释考倒后,大叹“解脱犹易,菩萨道难为”。大菩萨是从小菩萨做起的,从开始布施到六度圆满,重要的是“不怕失败,只怕退心”。如何充实菩萨心行,我们先从承受苦难谈起。
这世间谁没苦难,若怕麻烦,不讨好的事就没人去做,如此缺乏承担勇气,他的修行绝对见不到热力,最多可以在小局面里称王,走不出去,更不用说行菩萨行。一个好的修行人,是必须有境界来磨,没有困惑与境界为对象,则不可能有跨越烦恼的进步。有些人学佛常被“小心别下地狱”吓得不敢动,请他讲课或写文章,他说怕误了别人会下地狱。佛教界如此类似的话很多,所以害得很多人不敢放手向前冲,只敢尾随别人后面,当一看苗头不对就见风转舵,不敢承认自己是“发大菩提心的人”。其实,有如像孙悟空,有本领就不怕闯天宫,若有菩提心,就不怕下地狱,即使不幸下地狱,也很快弹出来,因为不相应,你的菩萨性格,会让你得到早释,如此便又加强你对法的信心,及悲心的成长,深深知道一切的境界只是在帮助与考验修行,最后谁能大舍,心不动转,才能证得无所得的空,这生生世世必修的功课,便可毕业。当然,我不是要你暴虎凭河,乱干一场,糊涂下地狱,而是要你发菩提心,只要有菩提心,这才是你的护身符。
承受苦难从现实上言,需有健康的身心,没健康身心,则没气势,自然会处处逃避,没有力气学菩萨道。身体的健康,应要靠世间法,在吃与运动上调整;心的健康,我们以下再谈。或许有人是抱著消灾免难而来学菩萨道的,这不要紧,心先安定做事才有干劲。至于福报问题,这与个人发愿有关,没福报还是可以帮助有福报的人行菩萨道事业,渐渐也能增加福报。此外,有人很怕事,或生活上种种的诱惑与困难,一时还放不下,这要等看到烦恼即菩提,才能超越,问题是要先问自己真愿意清凉吗?若真的,菩萨行就能回报你“烦恼即菩提”的智慧。我们看到执著的苦、贪嗔痴的苦,从而真的知道这一生要的是什么,就会愿意付出代价,虽遇到考验也能保持方向,如此学佛才有不退转的一天。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佛经说“初发心即成正觉”,是说当你成正觉时,会发现今天的果是因往昔曾发的菩提心。所以佛法要我们常不忘初发心,不忘初发心,然后才能看到一阶段结束即是另一阶段的开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见了文殊而初发心,到最后进入普贤的世界,都是不忘初发心。佛法又说“初发心成佛有余”,因那时的心是最纯真的,故才称为“童子”。有一首道别歌说“没有我的日子里,你要多加保重自己。”此后你所发的菩提心,将是在学佛路上一直陪伴照顾自己的最佳道友,不是靠谁来成就你。请记住以后不管你多有成就,你的心都要连接得上无始前的发心,因为真心是超三际的,是亘古而常住的,是你的法身慧命所依。朝三暮四的心,只会让人颠沛流离。
我们生命的出现是不得不的,别太著迷于不得不的存在,却一味保护而不知善用,否则这习惯会黏住你生生世世,跨不出去。我们应把握生命,去做该做的,想为自己糊涂出现的生命负责,就得立刻承担。别等到诸缘具足、职责已了、或业果消除才来发心。当要警觉,因缘错过就是浪费,别以为很快还会有,那是要再修很多福德才会发生,有如慧星的再来,可能是几百年以后的事。想想看,你经好几世才累积了今天如此好的学佛因缘,有如你祖先留下了一笔财产,结果你却不珍惜,以为反正它都会在那等著我取,可是由于你“不识货”,没有本事,那你怎能得取?
学了这么多的佛法,要如何才能让他在你身上放光照耀呢?那就需有成熟的心,就像有肥沃的土地,果菜才能繁茂。成熟的心来自于勇敢与磨练,尤其在遇到不幸或麻烦时,别被轻易打倒而变心,应是更能体会佛法所说的放下与承担。若能在失落中把心打开,你将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平静),体会人更坚毅的一面,如此你才真正成长了。所谓“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这种不动摇的意志是无法以世间自私自利的执著力来承担的,而是经过“超世间美”的浸润而开展。但由于一般人只患得患失,心收缩了,只在乎想要的,那潜存的美(平静)即使出现了,也被废弃。别只放大自我的遭遇,当个逃兵,而更要同理地想到别人的苦,在这里发更坚韧的菩提心,这便是自觉是同时为了觉他,释迦佛也是如此生生世世行菩萨道而成佛的。别以为修行至“所作已办”就从此没有逆境了,所以一直想个人证果,或逃到别处去。你的遭遇还没糟糕到没法修行的地步,别把人生的功课当作负面的折磨,逃避的心态绝对不是佛教要的,这种心怎能成就道业?其实,也就是因一窝蜂佛教徒的末法心态,才让“末法”早日到来,末法并不是本来如此。想想看,古来多少人投入西域取经、翻译经典、著述教授,祖先把如此好的智慧传给我们,多少人捐款出力让我们在这里学佛修道,而我们却只学到里面“自我了脱”的那部分,而不是学发大心回报他们、愿继续度尽天下众生,这哪是“读圣贤书之人”?
在中国这长久的历史里,因有天灾人祸的因缘,民生凋敝,想学佛的确较困难,大乘不容易展开,所以有些前人只好主张自了,长期下来,造成“中国人学的是大乘,行的是小乘。”从缘起说,一切都不是定数,现在时代不同以前,是正需要佛法的时候,而佛法又需要人弘,若我们不努力,难道要让其他外道照顾众生的法身慧命?这绝不是用佛陀的心量很大为借口,就可安心地放弃我们应有的时代责任的。不发菩提心就不可能成佛,即使成阿罗汉,也可能就灰身泯智了;所以大乘说“忘失菩提心而修一切善法,即同魔业。”这魔并不是恶魔之意,而是为波旬所认可。你可能会说,我成阿罗汉就偷笑了;若如此发心,心量不够,气力也就易泄,到头来会落得连个勇猛心都没有,更别说能招架得住世间的挑战。所以学佛就要先发菩提心,才不会越走胆子越小,反而被没学佛者笑。
反省自己
修行力能出得来,才会发觉学佛的利益。听课容易,修行难,人多喜欢检现成的,若听得入心,也算值得,听多了也甚至会有悟境,但若还觉得力量使不出来,那就是我们的心未真的打开,未开窍。这时就要警觉问题根源在哪?一般人认为修行难的原因,问题多还是在自己,我列出六点:
一、还在迷惑世乐,你要的与佛法要给的不同。二、选错师父、误用法门,或对法与方法不清楚。三、不是来真心的,不肯踏实真下功夫。四、缺同道或善知识的砥励。五、自己功德不足,气志太小,对己没信心。六、太快想有结果。
一般言,知识分子最易自以为是,所以也很难看到自己的问题,甚至没想到要先调伏自己的脾气,修了半天仍没进步,却怪道场不好、法门有问题、缺大师级的人来指导,但你又不能说他基本知见有问题或品质有待改善。佛陀门下解脱者,有妓女、有贱民、有记忆极差的、有杀人王、有十多岁小孩、有一百二十岁的老人、有生意人、也有贵族。所以身分地位年龄虽有些影响,但都不是主要问题,自发的道心与愿力更是重要。
自己的问题,要先警觉。学佛人应先问自己,心地柔善否?若自私自利、脾气不好、人格不正、自以为是,这种人不可能进步。面对这种人也不必给他什么法门,只导引他看到别人的长处,并鼓励他愿入佛门的意愿则可。有些人怎么修都没法稍有成果,对自己的死角,有时很难自觉,这有如有些人做生意,虽选对行,也很努力,但别的同行人赚得饱饱的,他却最多打平。这种人就应先忏悔业障以及培养柔软心,尤其是柔软心是修行人非常重要的品质,它可帮你打开心量,随喜功德,累积福德资粮。忏悔业障是看到往昔因愚昧无知,损人利己,障人道业,种种不善行现在想起觉得很惭愧,决心端正自己,不再愚痴造恶。即使修行者,也应在想起往昔黑业时,诚心忏悔,才不会自恃修行功德。不过也不需常常自认有业障而老是在那忏悔,若以为要等到忏悔清净才能修行,那可能一辈子都忏悔不完。
想修行,一定要先懂得不要搞是非。修行是自我超越与实践,绝不是满足自己的目的,尤其是别以自己的好恶来衡量修行。有些人以满足好奇来修行,有些人把暂时的新鲜感,当作是方法上的受用,又有些人把与师父的私交,列为教导优劣的评比,而有些人把与习气相合视为相应,把光影现象的出现当成突破,将身心的舒服当作进步与否的依据;这些都难免修偏而不自知,因为都不是为了超越自我、打破妄想分别与执著。
另外还要明白修养与修行的差异,否则把不搞是非当成修行,最后发现原来是只在当好人,虽得到很多人赞美,却被想“当好人”给误了,甚至有时会把牺牲佛法来当人情。好人背后的好名声,不表示是好品质,修行是要超越执着,放下自我,若在世间成就与善恶间找到自我,这只叫福报。
修行是重于过程,别太过于以目的取向,重在正念调伏自己(我见、习性、知见),不重心得的获得,也不计算得失多少,如此你才不是落于以一般所谓的爱取当成“积极”,冲撞的个性才能放下,心地开始柔软。若即使四个月听课下来,佛法还没真懂,至少也有冷静无争的个性,不会把个人意愿摆得太高,而能看到别人的需要与好处。若学了佛,用佛法照他人是非,将落于我见坚固、我慢滋生。学佛是调伏自己,只看你的心改善多少。我外婆曾说:“人美不如命美,命美不如心美。”心就是智慧,是人生问题的钥匙。还有,佛法不是个人的装饰品,千万别把如此大好佛法学来错用,引生是非,这有时反而让人看笑话,说我们学到那里去了。另一个要提醒的是,在佛门中,千万别用习气与一些臭气相投的人为伍,常在是非中搅得尘土飞扬。
次第的考量
法本身是一体的,不需分高下,没有次第。但如何学法、见法、入法,这在个人修行路上的,一定都会经过摸索过程,这因人而异的过程,便会有不同的次第。修行以慧为主,其修学次第是“先依法住智,而得涅槃智(寂灭、无为)”,不须先有深定。但慧的修学,往往因个人的行为与习性的偏差,所以又要求依戒与定来先调整,所以佛说:“不依世俗谛,则不得第一义。”以及“当先直其见,正其行,然后修四念处。”除非你真的德行不错,是大根器,否则学佛最好要先打好根基,不然将头重脚轻。闻思是必须的前行,若有好的人格,具有对苦的观察力,才能谈无我的正见,及空的慧观,入于第一义。合乎戒定慧的第一义才不会偏,能涵盖世出世间,正觉解脱又无碍于世间法。
“法住智”是从知法、见法而入法。知缘起的流转与还灭,真知四谛因果安立,此外无他种法。于世间诸相见其本质,入于法性。不依世俗知见,不坏世间假名,善学正法,善作意思维,次第渐进。
“涅槃智”是当悟入四谛时,于苦集住厌舍,于灭起寂静、究竟想,弃舍一切生死所依,不再积聚。于一切法无生,不执著有无,证得无为。到此无依后,是名“无余依涅攀”,完全脱三界束缚。亦即,若人还需“有依”,则需拥有,就还会有所寻求,离不了“我所”,这“我”就无法彻底清净,总会在背后作怪。无余依者,身心如水月,不取著得失生灭相。
涅槃智后所行,都是在开发方便智,是菩萨道的开展。菩萨经生生世世在众生中的磨练,行六度万行,成就道种智,最后进入金刚三昧,成就一切智,圆满三德(恩德、断德、解脱德),则为佛果。
顿悟法门中有未经“法住智”,直取“涅槃智”的例子,但那些都是福德因缘具足的人,在大乘经中称是“久已供养诸佛,深种善根”。若你敢承担圆满自性,愿直取涅槃智,我们也不反对,那还要有非常高明的老师才行,否则以后只会让人觉得你自圆其说,与世间格格不入。
有些学佛人很喜欢读奥修与克里斯穆提的书,因为他们摆脱很多传统,直接叫你莫执著,很得欲解脱者的口味,这很像禅宗;但问题就出在缺法住智,一味求无束缚境界,有执理废事、以偏概全之嫌。奥修强调要放下个人的拘紧与道德意识,直契本然真性,听起来不错,但容易变成行为越矩,背离世道,狂野有余,人格不足。克里斯穆提强调要放下传统观念的枷锁,莫落意识取舍,可惜在方法上欠缺,所以会有勉强套上境界的问题,有如架空的大楼,追随者除了追随模式外,很难开展出去,故无法真正契入无碍心性。所以有法师说奥修的书不要看,尤其是那些想突破问题又找不到路的人,若“信戒无基”,心性不成熟,往往就流于狂放。克里斯穆提的书值得参考,却莫一头栽进,好高骛远,连佛法都不要了。真的解脱是理事无碍的,绝非一味摆脱世间规范,狂妄逞野。佛法要在世间流布,我们还是建议走正常的路,别依济公式的怪异独行,弄成嘻痞样貌。从一乘言,佛法是整体的,学大并非弃小;学佛不能眼高手低,所谓高楼平地起,行远必自迩。该走的路就踏实地走,依中道行,不可偏废。我们虽讲了很多无相、无修的道理,但不可目空一切,弃绝仪轨不要规矩。
另外从心路历程言,有人把修行分三个层次,先是“见山是山”,进而“见山不是山”,最后“见山只是山”,这不是修行次第,别用这来套在方法上。见山是山是刚开始时,不离习惯的思维角度,认为有法可得,把得失看得很实在。经过深入修行,这认知会开始“质变”,超越习惯的思维,进入一种“不知”的心境,这“不知”会让你翻转与突破,进而放下意识观念,这是见山不是山。后来,超越了对待,突然发现其实一切本自现成,所谓“云在青天,水在瓶”,眼前桌上的水瓶与天上的云,彼此只是单纯地存在,没有是非对错,只是一心的世界。
道与学法的依止
祖师说“道在泥涂”,因我们平常是日用而不自知,一直在用道而却不知“道”,所以还要寻道。我们常说“寻道、求道”,常把道与经中的理或境界混淆,所以求了半天根本是搞错了,不知道本现成不失。道是无相的,不是得失也不是有无的,所以不是用找或外求的。所谓得道,是发现无得无失、本自现成的本然事实,如“饥则吃、困则眠”,问题是你会不会安住于此而“无碍地用”。有人把道视为得失,把求道视为“买车”,与道相应为“学会开车”;这当作比喻还可以,但别错解成心外求法,其实这车就是你的手脚与六根,这相应就是好好的正用,走路吃饭、挑水搬材,每个都是“六根门头放光(智慧)动地(不坚固执著)”,都是神通妙用,皆本自具足,不用学,如此就是行于道中,毫不缺少。亦即道是大用,不是所想出的智慧或经中的法理,当你在用而不住内外境界时,那就是道的展现。常如是无住大用,那就不取得失,也不落有无,否则总是头上安头。
禅师们都说:解脱何必等未来,道是不离此生、不离当下、不离此心即可印证的。佛法本是最现实、可以不啰唆的,但为了我们这些“日用而不自知”的寻道人,佛法不得已设了一堆“方便法”,虽也称为“道”,但其实只是标月指,而我们常都把法与道混在一起,所以学了多年,还在觅道。我们所学的是方法,它本是为了指点我们,然而搞到今天琳琅满目,已有“歧路亡羊”之险,反而使不少佛子迷了路。若不知你要的是什么,却一味乱服药,则寻道会变成错用心的瞎忙。
四谛的道谛,指的是入道的方法,所以大乘认为四谛中,苦集与道谛皆是有为,只有灭谛是无为,才是道的本身。道谛以八正道为根本内容,细说则有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从闻法生净信的肯定,坚决无疑。净信无疑得正见增上,以精进的力量,加上保持正念,常常正见无我,别落是非争夺,使身语意常能清净离习,渐得正定心不生妄,如此就是八正道了。八正道又称“古仙人道”,意思是自古解脱者所走出来的道路。所谓“路是人走出来的”,这里我们要有个认识:道是属实践的,一定是要经自己走出来的,不是谁能铺设给你,必须得经自己在实践中体会自性实相,才能“如来藏里亲收得”。
佛子在修学路上,须小心根基不稳就急于说玄称大,因想成就而掉入陷阱,八正道的入门,首先得三皈依,“三皈依”是自心以觉、正、净为人生的选择。而在抉择所学上,要能“四依止”: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在是非烦恼当要“三依一向”:依远离(习),依离欲(集),依灭(止缘),向舍(道、不又攀缘、无依)。最后你要能摆脱外在一切,实践“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归净自性法身。
? 自依止,以自为洲: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各人,生命是自己的事,没人可代,别老是不断奶。
? 法依止,但见于法不见于我:妙高峰顶不得商量,正法前别婆婆妈妈,方不落意识牵制。
? 莫异依止,除前二者外,其他的都不可靠,连你的师父也一样。阿难问佛:“当您在世时,您为领导,您死后,谁来领导?”佛说:“我从来没领导你们,是法在领导。这世上,只能自己依法努力。你要以自为洲。”
选择法门
华严经说“破一微尘,开三千经卷”,这微尘就是我们的心,三千经卷都不离自心。当你已具正见,从此要把法当作是自心的事,读经要觉得是在读自己内心的东西,如此才容易受用,所有的修行都应如此看待,不离自心,才能一通百通。如念佛,就是念自己心中的佛,莫心外求法。像马祖当初努力打坐修行,怀让在旁磨砖,说是磨砖作镜,他指正说磨砖不能作镜,怀让也反说他如此打坐也不能成佛。因成佛是心的事,不是身体或念头的事,并用“牛车不动应打牛,不是打车”来说明用功要用对门路,心若迷惑、知见若不对,即使很用功也不见进步。所以修行不是论功夫,不是在入定或神通变化,或每天作多少功课。
修行重在有没有心地的脱胎换骨,所谓“不重工夫,只论见地”,这是禅宗论道的准则。但一般人都是在看工夫,譬如打坐坐多久、念佛几万声、持咒几万遍、闭关多少次,这些行法虽然多少代表行者的努力程度,但并不代表他的修行成就。我们修行不应以数量为求,但若有了质上的契入,也应广学多闻,才不会偏。
佛教修行法门虽多,不同处主要在定学与方便法的不同,目的只在让你不被自心所迷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所以选择法门,主要是看那个较能使你安住。事实上“法无高下,应机即良药”,我是主张要先从闻思得正见,再依法修行。一开始时先保持开放的心,只要不落玄异的追求、不好高骛远,每一法门都可先练习一番,看哪个令你较受用,然后以之为主修,同时再选一、二个当辅修。别为了“老实修行”而死守一门,否则若方法与观念有误,只会事倍功半或走偏,这不是法门有问题,而是自己糊涂。
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遇邪见者未得正悟,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我们应选好善知识,并走正修行路,便能成就。选法门时与选老师同等重要,但别追求你无法亲近的名牌老师,这可能是鞭长莫及,徒剩仰慕而已。“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各人”,再好的师父还是要自己用功才行。另外就是应多读经典,虽不必读很多,但要有几本很受用的,一遍再一遍地读之。我主张读经比读论重要,若要读佛书,有几本印顺导师的书是应该先看。此外佛教史的书也应涉猎,才能了解佛法发展的背景,正本清源,不致把方便当究竟。
坛经曰“法无顿渐,迷有迟速。”同样在听法,有人悟了,有人却不知所云,问题在闻者被“前尘”所障,如此就需要用方法帮助,方法纯熟稳健,心能安定,才能真的契入。所有法门在修行前一定要先能放松,最后要进而放掉能所(放空)。对方法只是去用,对内外境界都莫强分别,你会发觉潜力会自动开展出来。你越是放掉能所,不去取舍“有无”等的相对法,那打成一片的感觉就越强。昏沉与掉举是修行的二大障碍,须先超越,如此才能越修越有信心、越能体会佛法的智慧,以智慧放下爱取。佛法学通了后,此时学佛也就不是“信”的问题,也非是宗教的事,它只是帮你看清内在的迷惑,断除烦恼,从此好好地过生活。
楞伽王开悟因缘
大意:佛了知楞伽王的大乘善根已经成熟,为了让楞伽王进一步直接体悟境界皆幻、突破加行位,亲证唯心无境实相登初地,故以神通方便示现重重无尽的境界后,突然又将之隐而不见。
大意:楞伽王看到佛示现的这种境界后,深入观察感知到的境界是怎么回事、是谁在感知。以往昔善根成熟故,了知一切境界皆如梦幻,如天人在空中化现的城堡,如病眼见的空中花,亦如马路上的阳焰之水,亦如没有生殖系统女人的儿子,如旋动火把现出的火轮子,全都是感觉似乎有,实际本来空无。
大意:楞伽王通过深入观察,了达了一切诸法本性皆如梦幻,如天人在空中化现的城堡,如病眼见的空中花,亦如马路上的阳焰之水,亦如没有生殖系统女人的儿子,如旋动火把现出的火轮子,全都是感觉似乎有,实际本来空无,只是自心虚妄分别显现的境界,凡夫迷惑颠倒以幻觉为实,故不能如实了解。真实境界中,无有能见的主体,亦无所见的客体,无有能说佛法的佛,亦无所说的佛法。见佛闻法,本质上还是凡夫五蕴梦想境界中的虚妄分别,只是凡夫觉醒前必要的条件,是需要突破的。假如一直都停留于能所分别的认知模式,那是不能见到真佛的,也就是不能亲证唯心的真实相。如果修行到凡夫阿赖耶识能所分别的种子不起现行,那么则能见到唯心的真实相。(这里的不起分别,非一般所指的第六意识不动念头,而是指显现出五蕴境界那背后的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的种子不起现行了。这需要通过长期熏习大乘正法达到加行位后才可能证到的)
大意:那时通过深入观察后,楞伽王即得开悟,离开了种种妄想颠倒执着杂染的凡夫境界,亲证入了唯心无境实相,登初地,获得了正觉的智慧,永远离开了凡夫能所虚妄分别的颠倒幻觉;往昔所种善根力得以显发,于初地菩萨境界内的一切法得如实见。不再被动地依随其他因缘去修行悟道,能以自见唯心的真实智慧,善巧观察诸法,永离一切臆度误解的虚妄分别,现量见真实境界;安住于随顺真实而实修的境界,为大修行师,能化现种种意生身广度众生;善于了知登地后依次修行向上的情况,恒常乐于自觉净化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的习气种子,断除了凡夫境界的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的知见,离开了诸外道的种种虚妄执著;已觉悟唯心境界,即证入如来藏境界,逐渐趣向于佛的境界,于唯能无所圣智心中化现出——虚空、宫殿及其内都发出声音言说:(这句描述的境界,是对局限在五蕴境界里的凡夫说法的方便安立,楞伽王此时已能与佛直接心心相印,无需通过言说等五蕴境界来交流)
大意:好啊!大王,像你所学的那样,诸修行者都应该这样学、应该这样知见,一切如来都是这样知见的。对于一切诸法若不这样知见,则必然会否定圣者证的真实性而落入断灭的邪见。应该永离凡夫染污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这种依他起的轮回迷梦,也就是要永远止息阿赖耶识缘起三界轮回的情况;应勤观察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应修净化心识种子之行,莫执著外境可得之邪见,莫堕声闻缘觉二乘及以外道所修的理论和境界,以及种种外道禅法;不应当乐于戏论谈笑;不应生起婆罗门教《吠陀》经论的种种学说知见,亦也不应执著有自在力的王位,亦不应住在外道六种定境中。
大意:如果能这样修,即是与真实相应的实修者的修行。这样修行能降伏外道的理论;能破除种种恶见;能舍一切执着人、法有自性的邪见;能以正智转八识成四智;能修自觉觉他的大乘菩萨道;能证入如来的境界,即能圆满觉悟诸法实相。
大意:楞伽王,你应这样精勤地加功修学,继续精进净化阿赖耶识种子。善加修行人法本空的大乘止观,不应执著二乘、外道境界以为殊胜快乐。不应如凡夫修行者那样的能所虚妄分别;不应像外道执着我见有我相,及执着凡夫境界实有功德可得。不应像声闻缘觉二乘那样,见有无明缘行等十二因缘法可得,而于中胡乱妄想虚妄分别。何以故?十二因缘也是自性本空不可得故。
大意:楞伽王啊,这个教法是殊胜的大乘成佛之道,是能圆满佛智的,修学此法即便暂时还没从轮回梦境觉醒,也会于三界六道中得生上三善道。楞伽王,修此大乘行能破人法二执、不了唯心的根本无明,能永断三界六道轮回的阿赖耶识缘起,不堕外道种种错误的修行中。楞伽王,外道修行者执著于我,作种种不同于佛法的理论,不能演说离人法二执、见心识自性的正觉法义。好啊!楞伽王,如你先前见佛时思维一切法皆如梦幻,如天人在空中化现的城堡,如病眼见空中花,如马路上的阳焰之水,如没有生殖系统女人的儿子,如旋动火把现出的火轮子,全都是感觉似乎有,实际本来空无,唯是自心所现那样,这样观察思惟到了,就是见到真佛,即见真实性。”
——《大乘入楞伽经》卷一
此段经文讲述了佛于斯里兰卡楞伽山度楞伽王的过程。佛观楞伽王往昔修行大乘的善根资粮累积已足,已经处于加行位即将见道登初地的境界,故略施方便加以教导,即令楞伽王现证凡夫诸法本空,开悟登初地见唯心无境的圣者真实境界。故知,铲除我法二执的障碍,了达人法本空、永离能所分别,是凡夫觉悟的必经门径、客观规律和硬性标准。佛语谛实,当珍重。
楞伽了义 直趣菩提
开悟这件事
佛法中的空到底是什么东西
佛说“空” 并不是指“没有” 而是指“无有自性” 真空妙有 一切皆是因缘和合而成 一但缘灭 又回归于空 就像一张椅子 是由木和钉子等再加人为而成 时日久之 或被火烧等种种原因被毁灭 它又回归于空 虽然如此 但我们不能说椅子没有 它曾经有过 出现过 只是它不住 不会永远不变 这就是无常 此生则彼生 此灭则彼灭 世上本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所以莫执著 执著无常就是苦因
空就是空 没有“比空更空” 但若以修行来讲 就是连“空”这个念头都不要执著 莫头上安头 随缘而自在
佛陀有一偈:“诸法因缘生 我说是因缘 因缘尽故灭 我作如是说!”
生活中不防经常思维,因为思维因缘观能让人了解苦的根本,生命的实相。
怎么做到旁若无人的境界?
要想达到“旁若无人”的境界,最简单、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无我”和“无心”。
佛教的诸佛菩萨所修所得的就是“无我”和“无心”。黄檗禅师曾说过:“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可见“无心”是多么的重要!
“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对一切境界不执著、不分别。
俺把达磨祖师《悟性论》中的这段文字供养给您,希望并祝福您快乐、自在。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99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