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业果之理的心得(业果法则什么意思四种真谛是什么意思)

日常法师:如何运用皈依、业果实践善行(二)
从事法人事业的同学,都应该了解修行不是单谈理论便足够,理论是一个基本原则,根据这个原则慢慢去实践,从实践当中体会,切磋琢磨,才能够提升。由于不断有实际参与法人事业的同学提出:“我们以什么心情来从事法人事业?”因此,我在这里特别谈一下:苦乐根本在业果 意乐事相少不了 我们虽然经过长时间研讨,已对广论有完整的认识,可是不大容易把其中的中心思想把握住,即使做了科判,仍然不大容易,所以还要经过净智营把最重要的结构纲领提出来,希望能在生活中产生提示作用。但是这么多事情等着要做,不仅法人工作的同学每天要从早忙到晚,世间人也是一样为了钱忙,下班还有其它的事情,弄到半夜三更。如此内心有无始的习气,而外面又有那么强大的境,心跟境对立的时候,都是逼着自己随顺着无明业习气的方向走,尽管懂得一点理论,乃至于已经有纲领提示我们,实在很难有机会去思惟这个纲领,并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导,所以要以智慧、正知见扭转为善净业的行为很难。 我们人都有一个本性──趋向求快乐,而所以得不到快乐,是由于我们对事情的真相不清楚。清楚的就是佛(智慧),不清楚的就是众生(无明),由于智慧、无明这两种不同的认知指导我们,而产生正确、不正确的行为,正确的我们称为善净业,不正确的我们称为染污的业或恶业,这两种不同的业感得的一个是苦的果报,一个是乐(净)的果报,而受果报同时马上又种下新的因。 所以一切苦乐的根本在“业”。造业的时候,事、意乐、加行、究竟,其中以意乐最重要,其它的范围有限,而且固定,只有意乐的内涵是无限的。现在我们怎么看待这个“意乐”,怎么认得它呢?佛法是缘起之法,缘起之法不可能单独存在,一定是对境的,也许境不在眼前,落谢影子(事情过去了,还是想着这件事情),可是意乐的生起一定离不开境来谈。事、意乐两者中,世间的人忘掉意乐而去忙事相,当我们的心面对外面的境时,总是忽视了重要的部分(意乐),而颠倒的去忙外面的部分(事相),这才是我们的错误。现在我们应该是在面对着事相或境界时,从内心上来认知、来提升改善,而不是离开了事相谈意乐,那是很荒唐的。烦恼暂时抛一边 看清动机最重要 平常我们说:“事相不重要,意乐才重要”,如果能认知得清楚,这句话没错;可是很多人误以为“事相不重要,不要去管它,意乐才重要”,其实意乐内涵很深广,可是我们自以为是的,把意乐局限为烦恼去谈,认为不要生烦恼就是把握住了意乐。没错,烦恼是意乐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依广论来说,意乐谈三样东西,第一个“等起”,就是我们的动机,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二个“想”,第三个“烦恼”,所以实际上烦恼只占三分之一,就算做对了,只有三十三分。假定加上次第、本末的话,就还要加上“加权”指数,对吗?如此,这三十三分实际上还不到三十、二十,乃至不到十分。如果这一点弄不清楚的话,是不是问题就出在这上头?实际上,对境的时候,烦恼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刚开始在“下士”时,我们的重心并不放在烦恼上。现在我们回忆广论,是不是让我们在下士就要断烦恼?不是!到什么时候才断?最起码是中士,而且在中士就断了烦恼的话,只是二乘。广论的重心是在上士,是整个前面的基础都有了,最后再断烦恼。 这样说,难道烦恼不管了吗?不是!广论很明白地说,业决定一切,我们最初开始,只要认识了十恶业不去做,行十善业就可以。但是如果要去行十善的话,烦恼仍是相当重要的,所以细的烦恼虽不要去管,粗的烦恼原则上我们应该克制。但是不是去对治就可以了呢?不是!它有方便的,如果从烦恼上面去对治,是一种方法,但是真正产生的效果非常有限。而我们已经用过的用功方法,譬如说:精进共修提念力,并不是对治烦恼,而是一种取代的方法,当我们全部精神把皈依的念力提起来的时候,粗猛的烦恼会暂时降伏,所以是念跟定相应的心情,绝对不是烦恼的正对治,正对治是“智慧”,智慧是毗钵舍那,要“观”。 通常不但出家人,还有很多在家人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怕,不敢做事情。没多久前,我听见有位在家居士,在教师营当义工,带老师带得好,可是带的时候,一碰到事情烦恼就来了,以为“一切都是业来决定,一做事烦恼就来,不做事情就没烦恼。”所以退后不敢做了,这样对不对呢?如果“事相没有关系,烦恼才重要,做事情烦恼就来了,所以事情做得好不好没什么关系,乃至于做不做也没关系,我只要不烦恼就可以。”那你在家里睡觉,或者坐在那里,或者拜佛,当然不烦恼,但这样是学广论吗?这个并不是诸位的罪过,第一个,我是非常遗憾,注意不到,以致很多人以讹传讹,弄到后来不愿意为别人付出,因为事情不重要嘛!一碰到事情就烦恼来了,所以讲“业”,以为意乐就是烦恼,实际上这是个误解。爱自即成众苦因 爱他则是万善根 广论上面怎么对治烦恼?如果没有找到烦恼的根本,能不能对治?不能!烦恼的根本是什么?是贪瞋痴,还是贪瞋痴以外的东西──我?不仅是广论,即使我们的辅助教材,例如《死亡.奇迹.预言》中,都告诉我们,造业时如果只是为自己,都是错的,如果为别人,就算不一定做得好,罪也是轻的。只要是为了自利,不管你说什么理由都不好,乃至于证二乘果,世尊也说这是焦芽败种!世尊真正的目的是要救一切人,如果能把自己救出来,当然很好,可是对整个佛法来说是焦芽败种,我们愿意这样吗?它的根本原因在那里?在认知了根本问题在“我”以后,只管自己解脱!所以广论上面告诉我们真正的烦恼在“我”,由于“我”,跟我相应的就贪,不相应的就瞋,以及不认识这个的“痴”,是这样来的,但是在我们学的大乘佛法当中,并不允许我们一下就断掉“我”,那怎么办呢?《三十八摄颂》中的“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生佛差别从此出,自他相换求加持。”一开始就用得上,广论本来是要求无上菩提,只是现在我们走的是下面的共道,我们开始应该有这个概念。 以世间来说,你的行为是为公或为私?是不是处处代人着想?所以“意乐”有三样东西,第一个是动机──等起,你做这件事情动机是为了自己还是别人?为了佛法还是私情?广论上说做坏事(杀盗淫)的时候,有一个动机;现在我们修善,是不是也有动机?动机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真正主要的,要把握得住的是在动机上。学了广论对宗旨理念有个概念以后,眼前真正能够用的,是当我们皈依以后,正皈依的是法,而“业”是起始,业当中最主要的就是意乐,意乐中最重要的是动机,想想我今天要做这件事,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可是我们都是为自己,不需要想,连做梦的时候也为自己,因为我们无始以来,自己的无明永远执着这个“我”,所以假定不刻意努力去想,可不可能真正产生“为人”的心?假定可能的话,那修学佛法就不用对治,烦恼也可以自然消失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本位主义渐渐放 心胸自然渐渐宽 了解这个特点以后,一定要认清楚“为人”这件事情要正对治,平常必须认真思惟观察,并不是以为我懂得了,能讲得头头是道,如果不在生活实际事相上磨练的话,这只是空洞的理论。以我来说,这个理论我早就会讲,可是平常却做不到,除非认真思惟,才有一点力量,这是我自己的经验,你们可以自己去体验。我们平常面对任何一件事,马上想一想,我今天为什么而来做的?佛制定比丘早晨第一件事情摸摸头:“我头剃光了,头剃光表示我不是要世间的装饰,我是为了心灵的提升,所以挡掉世间,世间的根本在‘我',把‘我'整个拿掉是二乘,所以要先转过来为别人。”早晨一起来策励的就是这件事情,诸位现在不是有善行记录吗?也是一样,早上起来自问:“我为什么要做善行?”先不必说是为了别人,至少我是要离苦得乐,要离苦得乐要“业”决定,业的真正重心在行,行的真正指导原则在知见,如果不以佛告诉我们的道理来做,一定随顺着无明,所以要刻意去对治,佛法告诉我们真正的对治是“无我”,“无我”的道理太深,但我们至少晓得先代别人想,所以儒家讲“仁”──推己及人,我不要的,不要给别人,我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想很容易,能不能推己及人去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真正从整体来想,去除自我中心的本位主义,心胸就扩大了。所以如果真正为别人的时候,烦恼自然会低,各位努力去想,就会知道。为什么真正为别人时,自己的烦恼自然会减轻?在意乐当中,动机跟烦恼有其次第,假定我们着重在烦恼上,已经颠倒了根本,所以即使做对了也是出网漏的,如果把重心放在动机上面,那是顺的。这个原则很重要,实际上广论本来就讲这个道理。 有了动机还不够,还要“想”,“想”是我用种种方法去做,不管做坏事、做善事都要种种的方法,现在有了纯正的动机,接着便要有正确的方法,要正确的方法,所以得靠师法友,得学广论,把法真正用上,这才是正确的“想”。现在要做件善业,想说怎么样把它做好,所以一定离不开事相,而且单单事相还不够,还要做事情的动机、正确的方法,当有了这些以后,你不一定很认真去对治烦恼,但烦恼自然会大大地减低。想想: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依佛法利益广大的群众,是用佛法告诉我的正确方法去做,这样烦恼会炽盛吗?烦恼不能相对地降低吗?烦恼自然会减轻! 平常我们做所有事情都是一样,譬如:今天我去上班,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赚钱。我有这个本事,加上老板需要,所以我提供这个本事,大家订契约,然后我尽心尽力去做,所以正做事情的时候,不会一天到晚想钱,而是全部精神把事情做好。做事应该倾全力 马虎习性要不得 修学佛法也是这样,它不叫动机,叫“等起”,“等起”有个说明,经论上面讲,譬如牛奶当中加了有毒的东西,牛奶就有毒,吃了毒牛奶就会中毒;吃了好的东西,就是好的,前面有什么因,下面就引发什么果。所以有了动机,正做的时候,有两方面:第一要有正确的方法,第二要照着正确的方法全部精神贯注去做。所以正做的时候,不必再去想别的,偶然想:“我为什么来?可以马虎吗?'倒是真正重要的。实际上,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积聚资粮,所以事情本身没有好坏,动机好,做出来是善业,动机坏,做出来就是恶业。 有的人一做事情,全部精神就起来了,做得很好;有的人做事情,一片涣散,提不起劲来,为什么?假定这个人因地当中,做事情很认真,他这一世的等流果,碰到事情,自然而然会全部精神集中;假定因地当中懈怠懒散,养成习惯,这一世做事情就不能集中。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做事时就不会说“这件事情无关紧要啦!”而会很认真地去做。有正确的方法,接着以全部精神去做,这都是积聚资粮必不可少的原则。如果眼前马马虎虎做,实际上是害自己,养成习惯的话,将来的等流习气就是这样,真正想要集中精力就不行了,做事时这种不扎实的心理就会冒出来。 “想”牵涉到广论整本的内涵,这个道理广论都讲过,可惜我们不能善巧把学过的东西在生活当中思惟观察。真正广论修行从“甲三──如何说闻二种相应正法”开始。第一个是“思惟闻法胜利”:假定我们动机是为了使佛法留在世间,是为了离苦得乐、成就无上菩提,那要不要正确的方法?要!要不要听闻?要!这不就是思惟闻法胜利的应用吗?能真正这样去想的话,进一步是“断器三过”的运用。平常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难沟通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个,覆器,因为我是我,要接受人家意见是非常难的。现在我们如果肯代人着想,那么接受人家的意见,会不会比较容易一点?各位不妨试试看。第二个,污器,虽没有覆起来,可是里面是杂染的,杂染的根本原因是为自己,如果你肯为别人的话,这个杂染会不会减轻?会!接下来,如果真的很积极去做,你学的东西自然不会忘记,就像世间学到可以赚大钱的本事,会很勤练,努力朝这个方向去做,所以即使我现在记性不好,但我很认真,这就渐渐除掉漏器之弊。 “甲三”告诉我们怎么去听、怎么去讲,讲、听以后要回向,我们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成了善行班很重要的事情。早晨起来,先皈依,想一想我今天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皈依?我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成就无上菩提要造业,造业要把自私改为利人,这是不是跟我们善行班完全相应?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要正确方法,因为要照正确的方法,紧跟着“亲近善知识”自然而然就出现;如果你细想下去,这个动机是带头的,动机对了以后,需要正确的方法,也就是法的内涵,广论整个内涵都包括在里头。这是从道次第向前面推;然后不妨向后推,中士、上士。我自己在这件事的过程中,体验到非常高兴的、跟理论相应的一件事情:广论说我们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为利他,现在我虽然没有发菩提心,可是我平常想到“这件事情要代别人想”,所以虽然没有马上转过来,事实上是不是已经从自私慢慢开始改变了?如果是这样的改变,岂不是我们渐次应该走的? 代人着想心欢喜 息灭三毒行六度 发心代人着想以后,做事情的时候,我自己有一种很实在的经验:以前有人来找我谈事情或问问题,除非我有所需求,才会高兴他跟我讲;再不然,他是大老板,有钱、有地位,他来找我,我很乐意;除了这个以外,人家来求我,我心里总是不大乐意,尤其是有人特别啰嗦,不管表面装得怎么好看,内心不能骗自己。自从我学了佛以后,渐渐心里就不太一样,“为什么老是只配自己胃口呢?我不是要为别人吗?他今天有所需要来找我,我能不能帮助他?”坦白说,我根本没办法帮人家,但至少有一点,他倒帮了我忙,因为以前碰到这种情况,心里会烦,现在碰到,我觉得这不就是“持戒”吗?“戒”不在行相上做得好看,“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以前碰到这种境界,火气就来;今天他来,我心平气和,不但瞋心不见,而且很耐心地听,除了持戒,以前那种不耐烦的心情大大降低,“忍辱”已生。还有“布施”,布施并不一定是把东西给他,外面舍物,里面舍心。我这样去做,觉得“为他”的舍心提升,这些是不是在我们积聚资粮当中“精进”所需要的?所以同样这个道理,向前推可以推到“断器三过”,向后则是积聚资粮当中的“发心”,以及发心后的力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慢慢地做,这个福资粮有了之后,才谈得到定慧的资粮,定、慧本身还是去掉了“我”,为别人。现在“我”这个根本虽然没有去掉,但习惯上面慢慢转过来了,当真的能够很认真地听他的时候,心里面很专注,所以仔细去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样东西具体而微,每样都在做,这些是不是都是广论上面讲的东西?广论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这样用的,它的确是指导我们实践的原则,我们必须认识。 没有人例外,潜在的力量推动我们要求快乐,而快乐、痛苦的根本,在正确的认知──智慧或者是错误的无明,今天广论明白地告诉我们以后,我们怎么把正确的认知取代以前的无明,作为行为指导的原则呢?法人事业的殊胜就在这上头,借着做这件事情,处处让我们提升。信为道源功德母 努力去做一定成 在法人事业中,如果完全不知道理论,但信得过,做我这一部分,它就有功德;但假定我了解了,能从整体去考虑那又更好。所以中间就是这两样东西,一个信,一个智。假定不了解,但是有信──我信得过佛,信得过师友,其它的眼前暂时不管,一心一意去做,由于信得过,我在这里努力做、积资粮,福资粮累积了,智慧慢慢地就提升。进一步,照我刚才讲的,第一件事情,要把动机扭转过来,早晨先想一想:“我为什么而来?”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但即使是出家二众,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太强,不下真正的死功夫,不大容易做得到。万一做不到怎么办呢?暂时不管,至少现在我信得过,尽心尽力地希望我在法人事业当中能够利益更多的人,那时候,不要太执着自己的见解,多少放宽一些,就能做得好。 我们往往不能主动代别人想,陷在“我”的立场去做,即使为公家的事情,也是拿我们世俗的概念做,以至于会执持己见。眼前我们在善行班,或在法人事业中,有机会应该常常检点自己,然后去忏悔,忏悔并不能很快拿得掉,可是这样经过长期观察以后,认知的力量会大大提升,当我们认识了以后,跟不认识之间的差别会很大很大。所以我们可以把恶的抑止,把善的提升,这个或者说净罪,或者说集资,都是功德,然后好好去回向,必能步步提升。(待续) 编辑:新雨
我想问一个问题。有关于佛法里因果和业报的问题。请深入了解的大善知识们可以帮助我回答这个问题吧。好了
因缘和合,说不尽说,但若让朋友简单理解,借此方便而论:
我们生活中相遇相逢相知无不是缘分,缘分深的簇合为亲人兄弟朋友,缘分浅的也有路人或是一生只打过几次招呼的人,缘聚缘散遵循因果,有报恩有报怨,种善得善,种恶得恶,轮转受报无有停歇,我们今天在名相上分过去,今生,未来。如果抛开这些分别去细细观察,因缘和合,无不间断,生灭相继,世界本是众业所聚合所成,虚妄变现所生而已,我们因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生疑惑不解,故而又起分别探其本质,往复而念,烦恼不能断。
但凡觉悟者,一定是深信因果,而不昧境缘之相,念念能保持清净心,取舍无得失之患,常能随缘自在。修行若在此精进,能常开智慧。
不尽之处,朋友随缘取舍,南无阿弥陀佛!
业果有什么用?
的一生,会遭遇各种厄难,在逆境现前时,应当知道这是自业的果报。比如患病、贫穷、受人毁谤歧视、人际关系不好、说话无人理睬等等,这时,没有业果的智慧,就会怨天尤人、生起报复心等,更种恶趣之因。那应当如何观想呢?就是要在自身上思惟领受等流果,比如受谤时,要观想:“必定是以前妄语骗人的果报,既然是自己造恶,理应欢喜顺受。”进一步想到:“他谤我,正是消除我的宿业,摧毁我执,成就我的安忍,他是我的善知识。”这样作消业想,作善知识想。或者,对眷属好心忠告,反而不听从,这时不能起烦恼,应当自责:“这是我以往离间语的果报,是我自己没有德行,他才不听从。”随后对于自己往昔所造的恶业生后悔心,生勤求忏悔之心,而且策励自己,努力修德来感化他。能念念这样转,那除了自责之外确实没有任何可以指责他人的理由。
总而言之,以业果正见摄持自心,被打、被骂、受害、遭违缘的时候,都是“只认自己错,不见他人非”,一切都是欢喜顺受,顺受就能消业,因此是“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月称菩萨在《入中论》当中也教过我们这样观想:已经了知到以领受苦报可以消尽往昔恶业的果报,为什么还要嗔他,引生未来受苦的种子呢?像这些世俗修法的核心就是业果正见。大成就者持明无畏洲说:“怨敌反对亦使修行增,无罪遭到诬陷鞭策善,此乃毁灭贪执之上师,当知无法回报彼恩德(怨敌反对,也将使修行增上;无罪遭人诬陷也是策励自己行善;这是毁灭贪执的上师,应知别人成就你的恩德,无法回报,真正是你的大恩人)。”
再比如,下岗贫困时,应当自责:这是我往昔不与取的恶果,现在不广行布施供养,怎么能摆脱贫困呢?未来还会这样永远贫苦下去。这样想了之后,就会发起勇猛行善的心。或者,别人都看不起你,应思:这全是过去轻他慢他的报应,如果再不修习恭敬,将来会更下贱。这样一面生惭愧心,一面发愿改过。或者身患重病时,应当想惟:这都是杀生报应,如果不发起救度法界有情的善心,怎么能解脱我的罪报呢?这样从果知因,看到过去所造的恶行,只有忏悔恐惧,哪里还敢怨天尤人呢?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某种恶的造作,在反省之后能把它改掉,这就杜绝了一种堕落恶趣的因缘,某种善的造作,能串习培养好,就会积累起一种善趣或解脱的因缘。所谓断恶行善,是在这个造作上断、行,实际上就是除习气改习惯的过程。
我们的心念、语言,总会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如果认识不到,就总会在那个地方造业,这种后果是很可怕的,它会不断恶性循环,如果不遮止,一百世、一千世乃至无量世都会这样流转。懂得业的造作等流规律,就会畏惧,因为一点恶习不改,就会永远重复、相续,就像饮酒不戒除的话,天天都想喝。所以,以修行来说,处处都要改习气毛病,处处都要熏习好的行为,以这条来衡量,造作等流果的修学确实极其广大。所谓修行,就是要先破一切引生恶趣的造作方式,再破一切流转轮回的造作方式,再破一切小乘自了的行为方式,这样才能够成佛。所以这里面有很深细的检点、修行要做。
十善业道的体性是能断的誓愿,没有誓愿,单单没有作杀生等,并不算善业。所以首先思惟恶业过患发起远离欲,至关重要。比如了知杀生会感召深重的痛苦,将会堕落恶趣一个中劫,即使得到人身,也是短命多病等等,或者将心比心,自己被刺扎手,都不愿意接受,为什么要断众生命根、给众生制造那样大的痛苦呢?这样反反复复地思惟,心里下决心:以后再不杀任何有情。象这样发誓远离杀生,就有等同全法界有情数目的功德。依此类推,对于黑业和黑业果逐一地思惟,在认识黑业过患之后,就可以发起远离欲。这时心里发誓,以后不再做杀生,不再做不与取等等,这样就是发起十善业道的意乐。有了止恶的意乐,平时谨慎防护,念念不忘,真正做到静息恶心恶语恶行。能够一生坚持守十善戒功德极大,如果不能全部守持,可以先守其中一种或几种,即使每个月守一天也有很多功德。
十善业道的根本是在意乐上面,而要发起意乐,关键是观察。所以要带动自他远离恶业,首先应力求发起远离欲,发起的方法就是如理思惟。今天要唤起人们心中的因果观念,重点是根据宣说因果的经典、教言、公案,大力宣扬,让人们认识善恶因果的真相。只要心能随业果的道理如理观察,就有转变观念的希望。民国印光大师以大智慧看清了时代的病症,大量印行《安士全书》、《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等讲述因果的书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如果这些善书不能广泛流通、传播、宣讲,人们心中的因果观念就会逐渐泯灭,随之而来的是断见坚固,十恶流行,这样人类普遍都会堕入恶趣。
能观察、思惟是人身宝贵的品质,实际上引导人们主动进入如理思惟,这是极为紧迫的问题。只有把人类带入如理思惟之中,建立业果正见,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人心。在这个时代利益众生,首先要把这个要点把握住。人类行为上的颠倒堕落,来自业果愚,只有使他在业果上树立正确的观念,事事从业果上观察取舍,才可能使人心转向良善。宗大师把观察修提到显著的地位,成为主要的修心方法,确实有决定的道理在。
到了死亡时,业果自见分晓
我经常会遇到一些人跟我抱怨说:「某某人一生做尽坏事,可身体却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顺。而我经常与人为善、帮助别人,做过很多好事,还专心念佛,却一点好结果也没有,生活中事事不顺,遇到很多逆境。因果是不是根本不存在呢?」我回答说:「这并非因果不存在,而是你对因果规律一知半解,见地也不够清晰。建议你多读一些因果方面的经论,多了解一些关于因果的公案。」佛陀曾说: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因果是一丝一毫也不会错乱的,但果报的显现则会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如《大宝积经》所说: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对因果一定要有长远的认识。我们的生命远远不止这一生,而是多生多世都在流转六道,谁也不知道自己在过去哪一世中造过哪一种业,所以这一生行善积德,并不能确保今生就得到善果,因为还有很多过去世的恶因排在前面。
同样,今生所造的恶业,也不一定能在今生就遭遇恶报。一个作恶多端的人,很可能今生会富有、幸福,但这不代表将来不用承受恶果,更不表明因果不存在,只不过是「不是不报,时机未到」而已。龙树菩萨曾说:
造了罪恶业,报应非及时,
到了死亡时,业果见分晓。
关于因果规律,只有佛陀才能彻底通达,并做出正确无误的解释,连阿罗汉对因果都有四不知——因因果深细而不知;因对境遥远而不知;因时间长久而不知;因分类无量而不知。作为凡夫俗子,我们被无明愚痴所蒙蔽,对因果产生迷惑是正常的,佛陀曾说:凡夫人的五官与思想是错乱的、靠不住的。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掌握因果规律,做出正确的取舍呢?首先,我们绝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来判断因果规律,这样得出的结论必定是颠倒的,甚至还会否定因果,为了眼前的一己之利而造下种种恶因,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说,经典中曾言:
谁在恒沙劫年中,虔诚之心以饮食,
华盖宝幢与明灯,供养亿万诸佛陀。
谁在善法遭毁灭,圣教趋于灭亡时,
日夜受持一善戒,后者功德更殊胜。
这个教言才揭示了因果的真实规律。所以,我们要依止佛陀的法教,以及善知识们的教言,谨慎遵守因果法则,做出正确的取舍。这样才能做自己的主人,掌控自己未来的命运。
关于因果业报的法则,要记住四件事情:
(1)业果是确定不爽的;
(2)业果容易增长;
(3)你所经验到的任何事物,没有一个不是你过去行为的结果;
(4)你的行为所播下的业的种子,绝对不会被消耗,也绝对不会自行消失。
佛陀的所有教法都说,每一个行为都有一个结果。这是因果业报不爽的法则。
一些人认为,行为不会带来业果,即使是一个杀害了数千人的凶手,也不会面对业果。他们争论,地狱道不会真正地存在,因为从来没有人从地狱回来告诉我们地狱的情况。他们把因果业报之无谬驳为捏造虚构,否认有前世和来生。然而,他们完全错误。目前,与其相信你有限的看法,何不依止佛陀的智慧?佛陀洞见一切众生之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你可以信赖佛陀的话语。举例来说,诸佛曾经赞美念诵一次嘛呢咒的利益,但如果你对那些利益存有疑虑,或认为持咒的结果要等到数劫之后才会显现,那么你只是让自己离证悟更加遥远。
怀疑和犹豫是达到共与不共之成就的主要障碍。如果你怀疑上师,你将无法领受他的加持。如果你怀疑教法,不论投入多少时间来研习与禅修,你的努力将没有结果。
即使是最微小的善行,也要努力去完成,没有任何的保留或犹豫。同时,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恶行,也要避免从事。如伟大的莲师所说的:
虽然我的见解比天高,
但我对行为所做的观照,
以及行为的结果,
却比面粉来得微小。
当你对空性的了悟变得如天空般广阔时,你将更加相信因果业报的法则,并了解你的行为举止是多么重要。世俗谛在胜义谛之内发挥作用。对一切现象之空性的彻底了悟,从未让任何人去认为善行不会带来快乐,或恶行不会带来痛苦。
``````
你的见解能够、也应该尽可能地崇高——这是没有危险的,因为证悟是究竟见解的全然了悟。但在同时,你的行为举止应该尽可能地建立在了知因果业报的基础之上。如果你失去了对行为的这种基本态度,如果你忘记了所有的常识,把崇高的见解做为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藉口,那么你就如同寻常人一般,正在从事违背佛法的世俗活动。如果你让情绪牵着你的修行离开正道,朝着那个方向走去,你很可能会陷入轮回的沼泽之中。
一个广阔无边的见解和一个小心谨慎的行为态度之间,从不会相互抵触。你对你的所作所为愈是小心谨慎,你就愈容易了悟空性;你的见解愈深奥,你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就愈清晰。
从不混淆、颠倒,什么应该从事和什么应该避免,乃是菩萨的修行。
——顶果仁波切《你可以更慈悲》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05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