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经的读的读的慢我跟不上思维(慈经是佛说的吗)

求《慈经》巴利文歌词
[00:04.27]Brahma-vihāra bhāvanā
[00:15.27]
[00:21.94]Aham. avero homi
[00:28.88]avyāpajjho homi
[00:36.28]anīgho homi
[00:43.68]sukhī attānam. pariharāmi
[00:53.68]
[00:53.96]Mama mātāpitaro ācariyā ca
[01:01.05]n~āti mittā ca sabrahmacārino ca
[01:12.22]averā hontu
[01:16.72]avyāpajjhā hontu
[01:19.63]anīghā hontu
[01:23.51]sukhī attānam. pariharantu
[01:30.51]
[01:30.75]Imasmim. ārāme sabbe yogino
[01:38.14]averā hontu
[01:41.91]avyāpajjhā hontu
[01:45.62]anīghā hontu
[01:49.30]sukhī attānam. pariharantu
[01:56.30]
[01:56.42]Imasmim. ārāme
[02:00.12]sabbe bhikkhū (bhikkhuniyo ca)
[02:02.15]saman.erā (sāman.erīyo) ca
[02:07.00]upāsaka upasikāyo ca
[02:13.85]averā hontu
[02:17.00]avyāpajjhā hontu
[02:22.68]anīghā hontu
[02:26.32]sukhī attānam. pariharantu
[02:33.32]
[02:33.60]Amhākam.catupaccaya-dāyakā (dāyitāyo)
[02:39.47]averā hontu
[02:42.89]avyāpajjhā hontu
[02:46.48]anīghā hontu
[02:50.56]sukhī attānam. pariharantu
[02:58.26]
[02:58.40]Amhākam. ārakkha-devatā
[03:03.19]imasmim. vihāre imasmim. āvāse
[03:10.54]imasmim. ārāme ārakkha-devatā
[03:17.76]averā hontu
[03:21.79]avyāpajjhā hontu
[03:25.55]anīghā hontu
[03:29.28]sukhī attānam. pariharantu
[03:36.18]
[03:36.93]Sabbe sattā
[03:40.32]sabbe pān.ā
[03:43.95]sabbe bhūtā
[03:47.83]sabbe puggalā
[03:51.87]sabbe attabhāva-pariyāpannā
[03:58.76]sabbā itthiyo
[04:03.13]sabbe purisā
[04:06.77]sabbe ariyā
[04:09.93]sabbe anariyā
[04:13.93]sabbe devā
[04:17.36]sabbe manussā
[04:21.33]sabbe vinipātikā
[04:28.54]averā hontu
[04:32.50]avyāpajjhā hontu
[04:35.81]anīghā hontu
[04:39.73]sukhī attānam. pariharantu ;
[04:47.01]dukkhā muccantu ;
[04:51.91]yathā laddha sampattito
[04:55.96]mā vigacchantu ;
[05:01.20]kammassakā
[05:05.20]
[05:05.54]Puratthimāya disāya
[05:08.98]pacchimāya disāya
[05:11.82]uttarāya disāya
[05:15.87]dakkhinaya disāya.
[05:20.10]puratthimāya anudisāya
[05:24.25]pacchimāya anudisāya
[05:27.66]uttarāya anudisāya
[05:31.24]dhakkhināya anudisāya
[05:34.96]het.t.himāya disāya
[05:38.55]uparimāya disāya.
[05:46.29]sabbe sattā
[05:49.67]sabbe pān.ā
[05:53.37]sabbe bhūtā
[05:57.00]sabbe puggalā
[06:00.76]sabbe attabhāva-pariyāpannā
[06:08.27]sabbā itthiyo
[06:12.13]sabbe purisā
[06:16.06]sabbe ariyā
[06:19.39]sabbe anariyā
[06:23.07]sabbe devā
[06:26.84]sabbe manussā
[06:30.62]sabbe vinipātikā
[06:38.06]averā hontu
[06:41.47]avyāpajjhā hontu
[06:45.13]anīghā hontu
[06:48.94]sukhī attānam. pariharantu ;
[06:56.44]dukkhā muccantu ;
[07:00.26]yathā laddha sampattito
[07:05.28]mā vigacchantu ;
[07:08.58]kammassakā
[07:15.28]
[07:15.82]Uddham. yāva bhavaggāca
[07:22.74]adhoyāva avīcito
[07:27.07]samantā cakkavāl.esu
[07:32.08]ye sattā pathavī carā
[07:35.25]avyāpajjhā niverāca
[07:39.38]nidukkhācānupaddavā
[07:46.38]
[07:46.86]Uddham. yāva bhavaggāca
[07:54.14]adhoyāva avīcito
[07:59.25]samantācakkavāl.esu
[08:03.44]ye sattā udake carā
[08:06.71]avyāpajjhā niverāca
[08:10.72]nidukkhācānupaddavā
[08:18.12]
[08:18.14]Uddham. yāva bhavaggāca
[08:25.70]adhoyāva avīcito
[08:30.79]samantā cakkavāl.esu
[08:35.11]ye sattā ākāse carā
[08:38.16]avyāpajjhā niverā ca
[08:42.35]nidukkhācānupaddavā
[08:52.39]
诵〈慈经〉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应?
恭喜先生,您已初步“感通”了!
“泪”从“悲”生,这个“悲”并不是世人所说的“悲伤”之“悲”,而是“物我同体之悲”的“悲”,也就是“慈悲”的“悲”。“悲”是体,而“慈”是用,没有“大悲”之心,何来“大慈”之行呢!
当然,先生还未达真“慈悲”,而是初步感通而已。
为什么初步之感通就会“流泪”呢?“悲”生于“脾”,“脾”主“信”又为“气”,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就是指此而言也。也就是说,只有在“信”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地实证到那个“道”,所以“信”感的第一步也就调动了“脾”的先天之本了。“脾”动则“气”生,所谓“练精化气”的“气”也就初通了。“气”通则“悲”生,故而流泪也。
〈〈慈经〉〉是佛教的经吗?
这个,在网上查了看
应该是南传佛教的经典,属于巴利文大藏经
《小部- [慈经]》 (The Chant of Metta)
南传北传皆是佛说,既在巴利文大藏中,当然是佛教的经了
《慈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下面转帖一篇文章,应该很能回答师兄的问题
因为内容比较杂,而末学也向来没接触过南传佛教经典,所以没法为师兄整理,请师兄自己看看吧
南无阿弥陀佛
慈经是佛陀给予修禅比丘的无限爱心修习法,它能使人睡眠愉悦、不做恶梦,也可以使人远离一切的火灾、毒害及刀兵的伤害,还可以让人容易专注、外貌清新。
宛如母亲守护子女一般,慈经守护着你、我,在未知的成长路上。抛开杂念和烦恼,走入清新安详的非凡境界。
让我们的心跟着慈爱心跳动
应作慈爱经
导言
a 由于慈爱的无比威力,
妖魔不敢掘示畏怖的景象
b 谁若日夜精进修持此慈爱经,
他将能安眠及不会有梦魇.
来吧!让我们共同诵念有此及其它利益之慈爱经文.
1 一个善行者应做,
以获得安宁的事如是:
(他应当)能干.坦诚.绝对忠实谦恭,
及温文不骄傲.
2 知足.易于护持.少则身轻,
简朴.五官安祥及有智虑;
不粗鲁,
不执着家庭.
3 他不该犯上即使是至小的过失,
那是会令智者感到遗憾的.
而他应思想:愿一切众生快乐与安稳,
愿他们常生喜乐.
5 任何存在的众生,
不论是弱或强.
是高大或壮实,
矮小或中等体积,瘦小或肥胖,
6 那些可见到或不可见到,
及那些已出生的,
或那些等待诞生的,
愿一切众生快乐.
8 愿无一人怨恨他人,
或在任何地方轻视任何人,
怀者嗔恨或恶意,
愿他们不互相诅咒
9 就象母亲不惜生命,
保护她的独子一样.
同样地她应该对一切众生,
修习无量的慈爱心;
她应该对一切世界散发无量的慈爱心
10 无论上方.下方.四方,
没有障碍.仇恨和敌对.
11 无论住.行.坐.卧.
只要他不昏睡偷懒,
他应当培育这种觉醒/正念.
这就是现前的梵住.
12 不落入邪见,
持戒并且以见成就(具有如实知见)
降伏对欲乐的贪爱,
他肯定不在降生母胎中.
愿此真言保佑你永远平安;
愿此真言消除你所有的疾病;
愿此真言护持你事事顺利;
慈爱经毕 ——(出自小事戒之小诵经及经集)
慈爱禅诵
佛友们都知道, Metta是巴利文.华文翻译为慈爱---愿大家好的意思.这不只是愿人类好,也包括一切有情众生,如动物.飞禽.鱼类.昆虫.饿鬼等等,
佛陀告诫我们培育慈爱心以便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我们都能散发亲善的思想.我们可以盘腿而坐的姿势或以行走. 站立和躺卧的姿势向众生散发慈爱心.我们也可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中向众生散发慈爱心.
在心里散发慈爱心时,我们不大声说NO,只是在心里向众生散发或为他们祝愿.不过,在诵慈爱经时,我们是大声地诵着,这也是向众生散发慈爱心.当诵慈爱经时,我们也可体验平静和喜悦的心境.尤其是跟随着诵经的声调而沉浸于其中时,更能体会此心境.若一组人以和谐的声调诵出慈爱经,我们可感受到整个气氛充满了活力.
诵经时,我们应把杂念撇开.尽量完全投入其中.然后,跟随着声调的起伏.婉转或停顿,感受慈爱心,对众生的亲善思想.让我们的心脏跟随着慈爱心跳动.让他充满慈爱.感知自己向众生散发慈爱心.
若我们明白经文的涵义,我们会有更深的感受.
希望大家能从培育慈爱心中获得喜悦和安宁.在培育慈爱心的当儿,我们的心应是柔软的,暴躁的性情应该是逐渐减少的.心里不会再隐藏着愤怒.无论在何处,对于任何人,我们也不要培育妒忌或怨恨的心里.相反的,我们要撇开和放弃生气和怨恨的心里.我们不要再讨厌任何人,我们将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或误会我们的人.我们会祝愿他好.祝愿所有的人,甚至那些敌视我们的人.
愿大家培育慈爱心和智慧以至完全无嗔.从此不会再生气,愿大家证得涅盘之乐.
愿一切危难皆消除
愿一切担忧与疾病皆消灭
愿你完全没有不幸
那些拥有
孝顺虔诚的心及经常礼敬长辈者
他们将获得四项荣耀
长寿. 美貌. 快乐与力量
慈爱功德经
如是我闻: 有一次世尊安住在舍卫城附近,护法只树给孤长者的只园精舍,世尊召集比丘们然后对他们说:”比丘们,慈爱心能引发出不动摇之心.对于熟悉慈爱心并经常训练的行者,渐次掌握它并形成他的习性,该行者经过培育慈爱心后将获得十一种利益.哪些利益呢?
他安祥入眠; 他快乐醒来; 他睡时没有梦魇; 他受同伴爱戴; 他受众人爱戴;天神保佑他; 他不会被火,毒药或武器所伤害; 他容易获得定力; 他面容庄重;他不会因迷惑而死亡; 倘若他没有证得出世间智慧, 梵天界将是他投生之处
比丘们,因而慈爱心能引发出不动摇之心.对于熟悉慈爱心并经训练的行者,渐次掌握它并形成他的习性,该行者经过培育慈爱心后将获得十一种利益.
.
佛陀说完后,众比丘皆欢喜信受.
附录:
一 位 专 于 修 善 的 人 , 如 想 达 到 安 祥 的 境 界 , 他 必 须 做 到 : 有 才 能 的 、 诚 实 正 直 的 、 完 全 诚 实 正 直 的 、 顺 从 的 、 温 和 的 、 谦 虚 的 。
要 知 足 ; 要 做 一 位 容 易 被 供 养 或 扶 养 的 人 ; 不 要 多 管 闲 事 , 应 把 时 间 用 在 修 行 方 面 与 做 好 该 做 的 事 ; 生 活 要 简 单 ; 控 制 六 根 对 六 尘 的 粘 附 ; 谨 言 慎 行 ; 有 礼 貌 、 不 卤 莽 ; 对 家 人 眷 属 不 要 贪 恋 。
不 能 犯 任 何 些 微 的 过 失, 因 为 有 智 慧 的 人 会 知 道 你 的 犯 错, 而 可 能 谴 责 你。
愿 一 切 众 生 获 得 三 种 快 乐:
1 、 身 体 健 康 快 乐,
2 、 无 有 恐怖,
3 、 内 心 健 康 快 乐。
世 界 上 每 个 地 方 的 众 生, 不 论 是 心 中 有 恐 怖 的 或 没 有 恐 怖 的, 身 体 高 的、 矮 的、 胖 的、 适 中 的、 虚 弱 的 或 强 壮 的。
肉 眼 看 得 见 的 或 看 不 见 的, 住 在 远 方 的 或 近 处 的, 已 出 生 的 或 未 出 生 的。 愿 所 有 一 切 众 生 都 获 得 内 心 健 康 快 乐。
无 论 在 任 何 地 方, 不 要 欺 骗 或 轻 视 任 何 人, 不 要 以 嗔 恚 心 去 伤 害 别 人, 不 要 给 众 生 苦 恼。
如 母 亲 愿 舍 性 命 来 保 护 她 唯 一 孩 子 般 的 慈 爱, 将 此 慈 爱 的 对 象, 扩 展 至 世 界 上 所 有 的 众 生, 以 培 养 成 无 限 量 的 慈 爱 心。
培 养 成 无 限 量 的 慈 爱 心, 慈 心 地 对 待 世 界 上 所 有 的 众 生, 东 南 西 北, 四 维 上 下, 没 有 任 何 的 障 碍, 没 有 任 何 的 憎 恨, 没 有 任 何 的 敌 对。
不 论 行、 住、 坐、 卧, 只 要 在 清 醒 的 时 候, 应 该 专 心 于 练 习 慈 爱 的 静 坐, 以 趣 入 修 行 的 最 高 境 界。
得 到 这 个 最 高 境 界 的 修 行 人, 他 就 会 具 备 有: 没 有 错 误 的 见 解, 守 戒 律, 有 智 慧 的 观 察 力, 舍 弃 六 根 的 欲 望, 而 且 不 再 轮 回 了!
与 人 相 处 时, 有 人 和 蔼 可 亲, 有 人 却 格 格 不 入, 看 我 不 顺 眼。 如 果 当 下 默 诵 慈 爱 经, 对 方 会 起 欢 喜 心, 离 去 时 还 满 脸 微 笑 说, 「再 见」。
心 情 沮 丧 不 知 所 措 时, 读 诵 慈 爱 经, 向 内 心 探 索, 便 能 找 出 解 答, 不 需 外 求。
常 持 诵 慈 爱 经 , 会 产 生 不 可 思 议 的 信 心 及 安 全 感, 能 泰 然 面 对 人 生 的 起 伏 。
吃 进 胃 里 的 食 物 , 怎 么 会 变 成 骨 肉 脑 血 ? 我 们 不 知 道 。 慈 爱 经 怎 么 会 有 这 种 殊 胜 无 比 的 力 量 ? 我 们 也 不 明 白 。 慈 爱 经 的 力 量 非 文 字 语 言 所 能 畅 述 , 而 是 要 亲 身 体 证 。
慈 爱 经 的 由 来
佛 陀 有 一 次 在 舍 卫 城 指 导 禅 观, 众 多 比 丘 接 受 佛 陀 个 别 指 示 禅 观 对 象 后 , 去 森 林 中 坐 在 树 下 修 习。 林 中 树 灵 以 为 比 丘 只 静 坐 数 日 而 不 以 为 意 , 但 得 知 他 们 要 在 三 个 月 修 满 后 才 离 开 , 就 用 尽 各 种 方 法, 日 夜 不 停 地 干 扰, 来 吓 走 他 们。 比 丘 不 堪 其 扰 , 回 去 禀 报 佛 陀, 希 望 另 觅 他 处 , 好 让 他 们 专 心 修 禅 。 佛 陀 教 他 们 唱 诵 慈 爱 经 , 并 吩 咐 他 们 沿 路 唱 诵 , 回 到 原 处 , 一 方 面 用 慈 爱 经 保 护 自 己 , 建 立 信 心, 一 方 面 用 慈 爱 经 发 挥 爱 心 , 回 向 众 生 , 自 利 利 他 。 比 丘 依 教 奉 行, 到 了 森 林 时 , 整 个 僧 团 的 四 周 弥 漫 着 慈 爱 吉 祥 的 光 辉 , 树 灵 见 了 深 受 感 动 , 立 刻 消 除 敌 意 , 全 力 来 临 拥 护 。 比 丘 一 心 禅 修 , 结 夏 期 满, 都 证 得 阿 罗 汉 果 。
修 持 慈 爱 经 可 以 获 得 十 一 种 益 处 :
1、 睡 得 安 稳 , 2、 醒 后 舒 畅 , 3、杜 绝 恶 梦 ,4、亲 切 待 人 , 5、为 非 人 所 喜 , 6、神 佛 保 佑 ,7、不 受 火 毒 武 器 所 害 , 8、 做 事 专 心 ,9、 面 容 安 祥 , 10、临 终 不 乱 , 11、不 堕 三 恶 道 。
慈 爱 静 坐 的 修 持 方 法
佛 陀 开 示 了 一 种 静 坐 法, 称 为 慈 爱 静 坐。 此 方 法 可 以 增 进 我 们 内 心 的 安 祥 与 快 乐。 即 使 到 了 今 天, 能 依 法 修 行 的 人 也 都 有 同 样 的 经 验, 就 是 此 法 非 常 有 效 而 且 可 以 产 生 立 竿 见 影 的 效 果。
慈 爱, 就 像 是 一 位 好 母 亲, 甘 舍 性 命 来 保 护 她 唯 一 的 儿 子 一 般。 如 果 你 也 能 培 养 这 样 的 心, 来 对 待 所 有 的 人 (不 分 阶 级 、 性 别、 种 族、 贫 富、 贵 贱、 亲 疏 … …), 这 时 你 的 慈 爱 心 就 培 养 出 来 了, 心 量 就 可 以 无 限 地 延 伸。
慈 爱, 最 显 着 的 特 色 就 是 没 有 憎 恨、 嗔 心 及 恶 念, 所 以 一 个 人 如 果 培 养 慈 爱, 内 心 会 变 得 更 好, 而 且 整 个 个 性 也 会 随 着 转 变。 一 个 心 量 大 的 人, 才 容 易 成 就 清 净、 平 等、 自 在、 解 脱 等 的 自 然 流 露。 这 样 的 修 持 才 是 当 下 受 用, 自 利 利 他 的 菩 萨 行。 菩 萨 成 就 种 种 境 界 的 慈 爱 心 , 固 然 与 其 他 过 去 生 修 习 经 验 的 累 积 有 关, 但 是, 此 时 此 刻 如 果 我 们 不 发 心 (受 持 慈 爱 经 及 慈 爱 静 坐 法), 请 问 要 到 何 时 才 能 长 养 慈 悲 心? 才 能 修 行 得 力?
虔 敬 受 持 慈 爱 静 坐 法, 会 让 你 这 一 生 不 会 伤 害 众 生, 而 且 会 帮 助 别 人。 如 果 你 修 习 慈 爱 静 坐 稍 稍 有 一 点 点 受 用, 你 会 发 现 自 己 比 以 前 更 快 乐, 内 心 起 了 改 变 (贪、 嗔、 痴 等 习 气 显 着 减 少 了, 面 对 顺、 逆 境 缘, 起 心 动 念 的 幅 度 显 着 减 小 了。) 以 及 别 人 对 你 的 改 变。 所 以 建 议 你 能 够 耐 心 地、 有 规 律 地 在 每 天 清 醒 的 时 刻, 至 少 静 坐 几 分 钟。 并 奉 劝 诸 位 大 德 发 心, 在 有 生 之 年, 受 持 本 经 以 慈 爱 心 对 待 一 切 众 生。 你 将 因 而 体 会 到 多 么 的 快 乐 和 喜 悦。
一、 如 何 练 习 慈 爱 观
1 、 愿 自 己 健 康、 快 乐、 安 祥。
2 、 将 这 相 同 的 愿 望 伸 展 到 你 亲 爱 的 人。
3 、 伸 展 到 没 有 关 系 的 人。
4 、 伸 展 到 你 的 敌 人。
5 、 伸 展 到 所 有 的 人, 没 有 任 何 的 分 别 心。
二、 慈 爱 的 静 坐
了 解 所 有 的 人 和 我 自 己 一 样, 都 想 得 到 快 乐, 并 且 应 该 按 顺 序 地 怀 抱 慈 爱 心, 使 之 伸 展 到 所 有 的 人。
愿 我 快 乐, 没 有 任 何 苦 难, 也 愿 我 的 朋 友、 没 有 关 系 的 人、 怀 有 敌 意 的 人 都 和 我 一 样 地 快 乐。
愿 这 个 区 域 的 人、 这 个 国 家 的 人、 其 他 国 家 的 人、 以 及 这 娑 婆 世 界 体 系 的 人 都 永 远 快 乐, 乃 至 于 伸 展 到 整 个 宇 宙。
愿 所 有 人 类 (包 括 个 体 和 全 体, 不 论 男 女 贵 贱), 以 及 娑 婆 世 界 所 有 众 生, 都 永 远 快 乐。
愿 人 天 诸 神, 以 及 较 低 等 世 界 的 众 生 都 快 乐, 愿 法 界 所 有 众 生 都 快 乐。
愿 我 没 有 憎 恨, 愿 我 没 有 苦 难; 愿 我 没 有 烦 恼, 愿 我 快 乐 地 生 活。 也 愿 我 的 父 母、 师 长、 教 诫 阿 � 黎、 朋 友、 没 有 关 系 的 人、 怀 有 敌 意 的 人, 都 没 有 憎 恨、 苦 难 和 烦 恼, 愿 他 们 快 乐 地 生 活, 愿 他 们 免 除 受 苦, 愿 他 们 的 幸 运 没 有 被 刮 夺, 能 获 取 足 够 的 所 需。 每 个 众 生 都 拥 有 他 自 己 的 业。
愿 所 有 众 生, … 所 有 活 的 东 西 … 所 有 生 物 … 所 有 的 人 … 所 有 那 些 已 形 成 个 体 状 态 的 众 生 …, 所 有 的 女 人 … 所 有 的 男 人 … 所 有 高 贵 的 人 … 所 有 不 高 贵 的 人 … 所 有 的 神, … 所 有 的 人, … 所 有 的 非 人, … 所 有 那 些 在 地 狱 的, 在 寺 庙 的, … 村 落, … 城 市, … 这 个 国 家, … 这 个 世 界, … 这 个 银 河 系, … 愿 他 们 都 没 有 烦 恼, 愿 他 们 快 乐 地 生 活, 愿 他 们 免 除 受 苦, 愿 他 们 的 幸 运 没 有 被 刮 夺, 能 获 取 足 够 的 所 需。 每 个 众 生 都 拥 有 他 自 己 的 业。
让 我 们 谨 记: 愿 一 切 众 生, 永 远 安 乐。
附录2
南传巴利大藏 《小部- [慈经]》 (The Chant of Metta)
[慈经]
Aham avero homi abyapajjho homi anigha homi sukhi-attanam pariharami
愿我不受敌,无危险。愿我无精神的痛苦。愿我无身体的痛苦。愿我保持快乐。
Mama matapitu acariya ca natimitta ca sabrahma-carino ca
愿我的父母亲,我的导师、 亲戚和朋友 我的同修
avera hontu abyapajjha hontu anigha hontu sukhi-attanam pariharantu
不受敌,无危险。 无精神的痛苦。 无身体的痛苦。 愿他们保持快乐。
Imasmim arame sabbe yogino avera hontu abyapajjha hontu
愿 在这寺庙的 修行者, 不受敌,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
anigha hontu sukhi-attanam pariharantu
无身体的痛苦。 愿他们保持快乐。
Imasmim arame sabbe bhikkhu samanera ca upasaka-upasikaya ca
愿在 这 寺庙的 一切 比丘 沙弥, 男教徒、女教徒,
avera hontu abyapajjha hontu anigha hontu sukhi-attanam pariharantu
不受敌,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 无身体的痛苦。 愿他们保持快乐。
Amhakam catupaccaya-dayaka avera hontu abyapajjha hontu
愿 我的四资具的布施主, 不受敌,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
anigha hontu sukhi-attanam pariharantu
无身体的痛苦。 愿他们保持快乐。
Amhakam arakkha devata Ismasmim vihare Ismasmim avase Ismasmim arame
愿 我的 护法神 在这寺庙的 在这住所的 在这范围的
arakkha devata avera hontu abyapajjha hontu
所有的护法神, 不受敌,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
anigha hontu sukhi-attanam pariharantu
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Sabbe satta sabbe pana sabbe bhutta sabbe puggala sabbe attabhava-pariyapanna
愿一切有情众生 一切活着的 一切有形体的 一切有名相的 一切 有身躯的
sabbe itthoyo sabbe purisa sabbe ariya sabbe anariya sabbe deva
一切雌性的 一切雄性的众生 所有圣者 未登圣者 所有天神
sabbe manussa sabbe vinipatika avera hontu abyapajjha hontu
所有人类 所有苦道中的众生 不受敌,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
anigha hontu sukhi - attanam pariharantu
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Dukkha muccantu Yattha-laddha-sampattito mavigacchantu Kammassaka
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愿他们不失去正当途径所获得的一切,愿他们依据个人所造的因果而受生
(作自己命运的主宰)。
Purathimaya disaya pacchimaya disaya uttaraya disaya dakkhinaya disaya
在东方的, 在西方的, 在北方的, 在南方的,
purathimaya anudisaya pacchimaya anudisaya uttaraya anudisaya dakkhinaya anudisaya
在东北方的, 在西北方的, 在东南方的, 在西南方的,
hetthimaya disaya uparimaya disaya Sabbe satta sabbe pana sabbe bhutta
在下方的, 在上方的, 愿一切有情众生: 一切活着的、 一切有形体的
sabbe puggala sabbe attabhava - pariyapanna sabbe itthoyo sabbe purisa
一切有名相的 一切 有身躯的 一切雌性的 一切雄性的众生
sabbe ariya sabbe anariya sabbe deva sabbe manussa sabbe vinipatika
所有 圣者 所有 未登圣者 所有天神 所有人类 所有苦道中的众生
avera hontu abyapajjha hontu anigha hontu sukhi-attanam pariharantu
不受敌,无危险。 无精神的痛苦。 无身体的痛苦。 愿他们保持快乐。
Dukkha muccantu Yattha-laddha-sampattito mavigacchantu Kammassaka
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 愿他们不失去正当途径所获得的一切,愿他们依据个人所造的因果而受生
(作自己命运的主宰)。
Uddham yava bhavagga ca adho yava aviccito samanta cakkavalesu
上至最高的天众, 下至苦道众生; 在三界的众生,
ye satta pathavicara abyapajjha nivera ca nidukkha ca nupaddava
所有在陆地上生存的众生, 愿他们无精神的痛苦,不受敌。愿他们无身体的痛苦,无危险。
Uddham yava bhavagga ca adho yava aviccito samanta cakkavalesu
上至最高的天众, 下至苦道众生; 在三界的众生,
ye satta udakecara abyapajjha nivera ca nidukkha ca nupaddava
所有在水中生存的众生, 愿他们无精神的痛苦,不受敌。 愿他们无身体的痛苦,无危险。
Uddham yava bhavagga ca adho yava aviccito samanta cakkavalesu
上至最高的天众, 下至苦道众生; 在三界的众生,
ye satta udakecara abyapajjha nivera ca nidukkha ca nupaddava
所有在空中生存的众生, 愿他们无精神的痛苦,不受敌。 愿他们无身体的痛苦,无危险。
杂阿含经743
慈经:诸外道自说和佛同样,都能俱说。比丘们听后不悦,请问世尊。佛说及间之法。
慈心禅的修法1 链接
慈心禅的修法2 链接
(七四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释氏黄枕邑ⓐ。时,众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钵,入黄枕邑乞食。
时,众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时未至,我等可过外道精舍。」尔时,众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出家共相问讯慰劳已,於一面坐。
诸外道出家言:「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善ⓑ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瞋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瞋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所谓俱ⓒ能说法。」
时,众多比丘闻诸外道出家所说,心不喜悦,默然不呵,从座起去。入黄枕邑,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说广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①?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②,或瞋慢、毁呰、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比丘!四无量心的最高世间定境心与慈俱多修习,於净最胜③;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④;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⑤;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⑥。」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黄枕邑」,巴利本作 Kaliyānaṃ nigama。
ⓑ 「善」,大正藏原为「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善」。
ⓒ 圣本无「俱」字。
ⓓ 大正藏无「往」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注解]
① 为何所胜:被哪个境界所限制?即最高能达到什麼境界?
② 说外异事:说外道法或顾左右而言他(企图转移话题)。
③ 於净最胜:最高能到清净的境界,或许指色界三禅天中最高天遍净天的境界(以无边的清净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成就的定境)。
④ 空入处最胜:最高能到无量空入处(以无边的空间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成就的定境,是无色界第一天的层次)。
⑤ 识入处最胜:最高能到无量识入处(以无边的识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成就的定境,是无色界第二天的层次)。
⑥ 无所有入处最胜:最高能到无所有入处(以无所有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成就的定境,是无色界第三天的层次)。
[对应经典]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觉支相应46〉第54经慈经。
相应部46【54】
译文
七四三、慈经:诸外道自说和佛同样,都能俱说。比丘们听后不悦,请问世尊。佛说及间之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释氏黄枕邑(地名)。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在于早晨着衣持钵,进入黄枕邑内去乞食。
这时,众多的比丘曾作此念:今天太早,乞食的时间还未到,我们可以往外道的精舍去看看。那时,众多的比丘就这样的进入于外道的精舍,和那些外道的出家人共相问讯慰劳后,在于一边坐下来。
诸外道的出家人说;「听说:沙门瞿昙为你们这些弟子说如此之法;『如果不断除五盖的话,即此五盖会恼乱内心,令慧力羸弱,会为障碍分,使人不能趣于涅盘。故叫人善摄其心,住于四念处,即心会和慈俱在,没有怨,没有嫉,也没有瞋恚。这样广大无量的善修,而充满于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和慈俱(将心融为慈心),无怨无嫉,也没有瞋恚,而广大无量,而善修充满。像如是的修习,而悲、喜、舍也和心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融为一体)
等,也是如此之说。』我们也为我们的诸弟子们作如此之说。那么,我们和你们的那位沙门瞿昙,有甚么差异么?所谓俱能说法!」
这时,众多的比丘听诸外道的出家人所说之语,心里觉得不是味道,就默然不呵,而从座起后而去。诸比丘进入黄枕邑去乞食后,还回精舍,举放衣钵,洗足后,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在一边。他们这时就将那些外道的出家人所说的详细禀告世尊。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那些外道的出家人那么说的话,你们应当反问;『修习慈心,到底有甚么胜处呢?(好处在那里),修习悲、喜、舍等心,有甚么胜处呢?』如果这样的反问的话,那些诸外道的出家人之心,就会因为不能回答而骇散,或者会将话题扯到不同之事,或者会因反羞成怒,而起瞋慢,而毁呰(诽谤骂詈),或者会违背慈心而不忍,或者会默然萎熟、低头失辩,而思惟而住。为甚么呢?因为我说的这些话,并不看见过诸天、魔众、梵天、沙门、婆罗门,天、人等众们,听我所说的,而会有随顺而喜乐的人,唯除如来,以及声闻众者外。
比丘们!对于心和慈俱而融为一体之法,如多多的修习的话,就会在于清净最胜,对于悲心之修习,多多的去修习的话,就是空入处最胜,对于喜心之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是于识入处最胜;对于舍心之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是于无所有入处最胜。」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拾得]
修四无量心可达成的最高世间定境
佛弟子藉由四无量心修七觉支,搭配四圣谛的观慧,最高能成就涅槃,但外道修四无量心只会修定,无法升起观慧 ,本经中佛陀即从定的层面来分析修四无量心一一可达成的最高世间定境。
修习慈无量心,将愿众生安乐的心遍满十方,能生起乐禅支。禅定时基於乐禅支最高能提升定境至三禅,三禅天的最高天为遍净天,也是遍满最高层次乐受的天界,因此修慈无量心最高达到遍净天的境界。但若不知道四圣谛,则会执著於乐,不能放下第三禅的乐禅支,而无法进一步提升至舍念清净的第四禅。
修习悲无量心,基於救拔众生苦恼的发心,知道色的过患而可能舍离一切色,最高达到无量空入处的境界。但若不知道四圣谛,在无量空入处见不到色的过患,就没办法进一步提升定境。
修习喜无量心,见众生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能随喜体会众生喜悦的识,打破无边众生人我的界限后,最高可能达到无量识入处的境界。但若不知道四圣谛,则会执著於随喜众生的喜悦,因此难以达到无所有入处。
修习舍无量心,冤亲平等、一视同仁,连慈心、悲心、喜心都能舍去,最高可能达到作意心识「不存在」的无所有入处。但若不知道四圣谛,则会执著於舍去,执著於「不存在」,因此无法超越无所有入处。
这是在与外道切磋时所说,这些外道可能连四无量心都没修到极致,因此佛陀以外道修四无量心的极致来对比外道所不足。至於佛弟子藉由四无量心修七觉支,最终能证得涅槃,如卷二十一第567经所说。
净界、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的性质,也可参考《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56经。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觉支相应46〉第54经慈经。
五十四.慈心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利一个称为诃利陀的市镇。
这时候,在上午,有些比丘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钵入诃利陀化食。他们心想: “现在入诃利陀化食时候还早,让我们先往外道游方者的丛林吧。”
於是,这些比丘前往外道游方者的丛林,去到那里之后,和那些外道游方者互相问候,作了一番悦意的交谈,然后坐在一边。
外道游方者对比丘说: “贤友们,乔答摩沙门这样对弟子说法: ‘比丘们,来吧,你们舍弃使内心污秽、使智慧软弱的五盖,然后内心带著慈、悲、喜、舍,向一个方向扩散开去,向四方扩散开去;向上方、下方、横向扩散开去;向每个地方、所有地方、整个世间扩散开去。内心带著慈、悲、喜、舍,心胸宽阔、广大、不可限量,内心没有怨恨、没有瞋恚。’ 贤友们,我们也是这样对弟子说法: ‘贤友们,来吧,你们舍弃使内心污秽、使智慧软弱的五盖,然后内心带著慈、悲、喜、舍,向一个方向扩散开去,向四方扩散开去;向上方、下方、横向扩散开去;向每个地方、所有地方、整个世间扩散开去。内心带著慈、悲、喜、舍,心胸宽阔、广大、不可限量,内心没有怨恨、没有瞋恚。’ 贤友们,在教法和教导之中,乔答摩沙门跟我们有什麼分别,有什麼差异,有什麼不同呢?”
比丘对外道游方者的说话既不欢喜又不轻蔑,他们起座离去,心想: “我们到世尊座下,听他说这个道理。” 於是在诃利陀化食完毕,吃过食物后返回来,前往世尊那里,对世尊作礼,坐在一边,然后把以上的事情告诉世尊。
世尊对比丘说: “比丘们,如果外道游方者那样说,你们应这样问他们: ‘贤友们,怎样修习慈心解脱?什麼是它的趣向、成就、果报、终极目标呢?怎样修习悲心解脱?什麼是它的趣向、成就、果报、终极目标呢?怎样修习喜心解脱?什麼是它的趣向、成就、果报、终极目标呢?怎样修习舍心解脱?什麼是它的趣向、成就、果报、终极目标呢?’
“比丘们,如果这样问外道游方者的话,他们将没有办法解答,还有,他们将陷入困恼之中。这是什麼原因呢?因为这个道理不是他们的范围。比丘们,我看不见有众生──不论在天世间的天、魔、梵,在人世间的沙门、婆罗门、国王、人──能够令人满意地解答这个问题。唯有如来、如来的弟子或听过这个道理的众生,才能够令人满意地解答这个问题。
“比丘们,怎样修习慈心解脱?什麼是它的趣向、成就、果报、终极目标呢?
“比丘们,一位比丘带著慈心,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寂灭、放舍的念觉支;带著慈心,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寂灭、放舍的择法觉支;带著慈心,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寂灭、放舍的精进觉支;带著慈心,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寂灭、放舍的喜觉支;带著慈心,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寂灭、放舍的猗觉支;带著慈心,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寂灭、放舍的定觉支;带著慈心,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寂灭、放舍的舍觉支。如果他喜欢的话,对那些使人喜爱的事物生起厌恶想,安住在厌恶想之中;如果他喜欢的话,对那些使人厌恶的事物生起喜爱想,安住在喜爱想之中;如果他喜欢的话,对那些使人喜爱的事物和使人厌恶的事物都生起厌恶想,安住在厌恶想之中;如果他喜欢的话,对那些使人厌恶的事物和使人喜爱的事物都生起喜爱想,安住在喜爱想之中;如果他喜欢的话,内心将喜爱与厌恶两者都去掉,然后安住在舍、念、觉知之中,或是进入净解脱。比丘们,我说,如果智慧的比丘未能通过修习慈心而得到最高的解脱的话,得到净解脱是慈心最高的成就。
“比丘们,怎样修习悲心解脱?什麼是它的趣向、成就、果报、终极目标呢?
“比丘们,一位比丘带著悲心,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寂灭、放舍的念觉支……如果他喜欢的话,内心将喜爱与厌恶两者都去掉,然后安住在舍、念、觉知之中,或是内心想著无边的虚空,超越所有色想,灭除有对想,不思维各种想,进入空无边处。比丘们,我说,如果智慧的比丘未能通过修习悲心而得到最高的解脱的话,得到空无边处是悲心最高的成就。
“比丘们,怎样修习喜心解脱?什麼是它的趣向、成就、果报、终极目标呢?
“比丘们,一位比丘带著喜心,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寂灭、放舍的念觉支……如果他喜欢的话,内心将喜爱与厌恶两者都去掉,然后安住在舍、念、觉知之中,或是内心想著无边的心识,超越所有的空无边处,进入识无边处。比丘们,我说,如果智慧的比丘未能通过修习喜心而得到最高的解脱的话,得到识无边处是喜心最高的成就。
“比丘们,怎样修习舍心解脱?什麼是它的趣向、成就、果报、终极目标呢?
“比丘们,一位比丘带著舍心,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寂灭、放舍的念觉支;带著舍心,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寂灭、放舍的择法觉支;带著舍心,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寂灭、放舍的精进觉支;带著舍心,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寂灭、放舍的喜觉支;带著舍心,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寂灭、放舍的猗觉支;带著舍心,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寂灭、放舍的定觉支;带著舍心,修习能带来出离、无欲、寂灭、放舍的舍觉支。如果他喜欢的话,对那些使人喜爱的事物生起厌恶想,安住在厌恶想之中;如果他喜欢的话,对那些使人厌恶的事物生起喜爱想,安住在喜爱想之中;如果他喜欢的话,对那些使人喜爱的事物和使人厌恶的事物都生起厌恶想,安住在厌恶想之中;如果他喜欢的话,对那些使人厌恶的事物和使人喜爱的事物都生起喜爱想,安住在喜爱想之中;如果他喜欢的话,内心将喜爱与厌恶两者都去掉,然后安住在舍、念、觉知之中,或是内心想著 ‘没有任何东西’ ,超越所有的识无边处,进入无所有处。比丘们,我说,如果智慧的比丘未能通过修习舍心而得到最高的解脱的话,得到无所有处是舍心最高的成就。”
《慈经》观想体悟
从多年未见同学处得闻《慈经》,听从她建议作为自己的日常功课。方式也简单容易,听《慈经》诵读,自己则端坐“随文入观”。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根据经文提示把祈祷、祝愿等奉献给特定人群和众生。
与其他众多佛经不同,《慈经》没有讲负责的佛理,更像是一串引导词。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地遵照听经观想——
“ 愿我无敌意、无危险。
愿我无精神的痛苦。
愿我无身体的痛苦。
愿我保持快乐。 ”
之后是父母、亲友、同事朋友,直至所有众生。
在观想时,我想到了我因没吃早饭而略有不适的胃,它变得平静了。随着观想范围的扩大,我想到了年迈的双亲,最近经常见面的朋友和商业伙伴,还有曾经的闹过别扭的老同事……这些人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带出一个,好像有一个剧本让这些人一个个出现在我脑海里。
在我祈祷他们 “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痛苦,无身体痛苦,保持快乐” 时,我突然领悟到,不管是新人还是故旧,原来我和他们当中大多数之间有着一层看不见的隔阂,像是一种硬壳,存在于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中,类似于潜在的提防和对抗,或者说就是经文中的“敌意”和“危险”。
我惊讶于除了父母等少数人之外,这种“壳”或“敌意”或“对抗”竟然存在于我的绝大多数的人际关系中,甚至我对公众人物的感受中,而在此之前我竟然茫然不知。
当我意识这种隔阂后的一瞬间,我觉得对人际关系的体验有了变化。
当以前令我不悦的人出现时,我能平静地“看着”他们从我眼前出现消失,而没有反感和不安。他们并没有那么“可憎”,我们的关系似乎也没有特别的紧张。
当经常合作的伙伴出现时,我感到经中提到的“敌意”消失后的畅快感,我感觉我和他们完全能够更加轻松地共事,仿佛我再次和他们交流合作会发生奇妙变化似的。
在观想到众生,随着经文结束,我猛然意识到,我生命中还有重要的人竟然没有被我想到,比如我的太太和我的姐姐!我不知为何没有最先想到她们,虽然经文中的确没有特别提及这两种关系。但在我冥想的最后阶段还想到了她们。写道此处我有点鼻子酸,有些泪目。我知道,在她们的爱中,我享受而不自觉。
这是我第一次“随文入观”修习《慈经》的感受,不到十分钟,却给我带来了改变。
慈心是最好的武器: 慈心三昧的实修方法 辛丑年正月的祈福良方……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处于一个混乱的时期,法界的众生一样的充满了争执,充满了斗争。
我们人世间混乱,我们会得种种的病、会有种种痛苦,有许多都与法界有关联。而要防止这些灾厄的发生,有各种各样的咒语。
有很多人问,为什么我按照经文里面讲的去念了那么多的咒语却没有很大的效用呢?那其实这些咒语它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你要有慈心的基础上。
每一个修法的仪轨、持咒的仪轨它都会告诉你:一,你要皈依受戒;第二步,一定要发心,发什么心,发四无量心,也就是慈心。在这基础上持咒,咒语能发挥力量、
其实修学佛法、道法都是要一个阶梯一个阶梯来的。道家叫修心,心性。人从一出生,就是先天状态,然后被五欲六尘所蒙蔽,起了种种妄想,我们的心地是一片污秽。所以道家修炼一开始是要对着一面白墙,什么都没有的屋子里面,什么都不做,就是看着这个墙待三个月,洗去五欲六尘,让心,让心灵,重归于宁静。
重归于宁静的一个表现就是内心当中会充满着慈心。道家认为人天生时期是善的,人类的本性是善的,初生的婴儿什么都不知道,一张白纸,他本能其实是对这个世界是友好的,对所有的生命都是友好的都是愿意去奉献、给予快乐的。是后天的父母、原生家庭、原生社会环境影响,而有了种种的恶。想要修道,先要洗清自己的内心。
佛道两家的标准是一致的,要洗心。而在这个时代佛法更适合,因为现在要让你到一个山里面,四面都是白墙呆上三个月,这不太现实。佛陀教导的修慈心,修慈心观,修慈心三昧是一切的基础,一切的开始,无量功德的开始。
佛陀有讲过,人世间一定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来自于人或者是非人的辱骂、诽谤、攻击,而最好的反抗的武器是慈悲。这其中慈心是最容易修习的。
在《阿含经》里面佛陀讲,慈心,专注地修持慈心将会得到十一种利益:
一,睡眠安稳,不会做噩梦,不会梦魇;二,精神饱满;三,人所敬爱;四,鬼神尊敬,天神护卫,刀兵劫难、火灾、毒灾不能侵害;命终之时心不颠倒,仪态安详,容易产生禅定,容易进入禅定中,进入诸三昧中。最重要一点是不为鬼神诸难所害。
在《阿含经》增支部里面讲的非常的清楚。佛陀讲到会开始修慈心三昧与它的一个缘起,是因为很多他的学生,就是刚出家的比丘在森林里面禅修,经常会受到森林里面的树神、阿修罗他们的干扰,会受到这些地方的地基主、地神、精灵、树神的干扰。
有的会突然之间生病,有的会在禅定的时候突然见到一条蛇咬他,然后人就中毒了;有的好好的在禅坐,突然之间会被推下去,推下坐禅的坐垫;有的晚上睡觉的时候会突然之间出现鬼火,受到惊吓;有的外出乞讨食物,好不容易乞讨到食物以后回到休息的地方,正要用饭,饭会不翼而飞,因为当时比丘是过午不食,这导致没饭吃。
这样的事情非常的多,然后大众都没有办法解决,因为在以前都是佛陀教导以后,每个人或几个人大家到各地寻找安静的地方修行。在佛陀周围修行的都没有问题,因为能够时常得到佛陀的教导、佛陀的加持与垂护。而那些到其它地方,就比较遥远地方的,就是弘法建立僧团的,或者独自在寂静的地方去修行的,他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所以在一次集会中,大家发现这样的问题非常普遍,而在没有证得圣果之前毫无办法,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就请佛陀开示。佛陀因此就宣说了刚刚讲的修慈心的十一种功德利益。
然后,就讲了一个在南传佛教,原始佛教很有名的《慈经》。《慈经》现在翻译过来是这样写的:
愿我永远没有危险,永远没有人或非人对我抱有敌意;
愿我永远没有精神的痛苦与肉体的痛苦;
愿我能永远保持快乐。
愿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师父、我的同修们都没有任何危险,
对他们抱有敌意的众生都不存在;
永远没有精神的痛苦,没有身体的痛苦;
祝福他们永远保持快乐,永远快乐。
愿在这里修行的人,没有危险;
没有对他们抱有敌意的众生;
没有精神痛苦与身体的痛苦;
愿他们永远快乐。
愿我的施主没有痛苦,没有危险;
没有众生对他们抱有敌意,愿他们永远快乐。
愿守卫我的神明,
在这个道场的,在住所的,在这范围里的;
愿所有保护我的神明没有痛苦,没有众生对他抱有敌意;
永远没有精神与身体的痛苦,永远快乐。
愿一切有情众生,
一切活着的众生,一切有形体的众生,
一切有名相的众生,一切有身体的众生,
所有的雌性与雄性的生命,
所有的圣者或非圣者,
所有的天神、人类,
所有的苦道中的众生,
都没有任何的痛苦,没有众生对他抱有敌意,
没有精神与身体的痛苦,愿他们永远快乐,
愿他们不失去正当途径所获得的一切,
愿他们依据个人所造的因果而受身。
在东方、西方、北方、南方、
东南方、西北方、东北方、西南方、
下方、上方的一切有情众生,
一切活着的众生、有形体的众生、
有名相的众生、有身体的众生,
所有雌性的、雄性的,
所有的圣者或非圣者,
所有的天神,所有的人类,
所有居住在苦道中的所有的生命,
都没有任何的危险,没有任何众生对他们抱有敌意;
没有精神的痛苦,也没有身体的痛苦,永永远远快乐;
愿上至最高的天众,下至最痛苦的地狱道的生命,
在这三界当中所有的生命,
不论是居住在陆地上还是居住在水中的所有的生命,
愿他们永远没有任何的痛苦,
永远没有任何的众生对他们抱有敌意;
愿他们没有身体的痛苦,精神的痛苦,
一切的衣食住行全部如意,
永远享受快乐并证得圣果。
佛经是巴利文,它有不同的翻译版本,这是其中的一个版本,这是《慈经》。
在中国和藏地,慈经三昧非常有名,因为这是弥勒菩萨最专注所修习。在《贤愚经》里面就有讲到:
有一位尊者,他入于定中,放出金色的光芒,这光芒就如同大火炬一般。然后有一位叫昙摩流支的,他见到以后就去问佛陀,这位比丘光明非常的特别,这是何原因?当时的这位佛陀就讲到,因为这一位比丘他正在入于慈心三昧的禅定中,所以光芒非常的闪耀与殊胜。他听到,心生欢喜,就对佛陀讲,这慈心定的光明真的是非常的殊胜!巍峨如须弥山,愿我未来能常常修习慈心三昧,永远不伤害众生。因此,从此以后他就以慈氏为名,也就是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还有个名号是弥勒天子,因为他现在就在兜率天宫之中,现在是兜率天宫的主人。在娑婆世界的,就是我们地球,五十六万亿年以后,弥勒菩萨将会降临人间,示现成佛,龙华三会,广度有缘。
弥勒菩萨是下一位大权示现的佛陀,与我们娑婆地球上的众生现在是非常的有缘。所以要修习这个慈心三昧,从弥勒菩萨的观想入手是非常普遍的。
在网络上很多解释讲慈心三昧的方法都非常笼统,我把以前师父教我的,我在很早的时候所修习的这个方法和体会分享给大家——
首先呢,慈心三昧,“慈”就是给予快乐。记住,这是慈心,不是慈悲。悲心是要承担众生痛苦的,我们这里只是修的是慈,给予快乐,慈悲心是第二步,先练慈心。
“三昧”是禅定的意思,是禅定境界的意思,所以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禅定。那对于大众,你如果真的觉得没有时间来静下来、坐下来打坐或者安静下来来修一遍慈心三昧的禅定方法的,你就把我刚刚讲的慈经读一遍,认真的读一遍,用你的心,用你的意识去读一遍,这就是最简单的修慈心三昧的方法。
那么你能够每天有时间来静坐、禅定的,你就按照我接下来讲的方法:
首先你坐在一个椅子上,比如你可以七支坐,你也可以散盘,都可以;你也可以两只脚放在地上,不盘坐也可以;总之以你能够舒适地坐着为前提,让你的身体能放松。
第二步呢,有两项选择。传统的有两项选择,这第二步呢就是我们要练习禅定,就需要一个入手处。禅定,我和大家以前就讲过,就是让你自己,简单来讲就是“由万归于一,由一再归于零”,我们现在就是归于一。
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啊,佛陀教导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呢,你就坐在那里,慢慢的感受自己的呼吸。去感受啊,这叫安那般那,有很多地方叫“观呼吸”。但我觉得用观呼吸这个“观”这个词,很多人现在很难理解什么叫“观”,所以我在这里跟大家讲,就是感受你的呼吸,先从感受呼吸开始。
因为其实“观呼吸”是更进一步的,“观”,是你会进入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叫“观”。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停掉以后,你的意识活跃起来,在你大脑里面它会有一个状态,就是你的间脑就开发出来,人就会处于一种状态当中。他讲的非常抽象,也不是从文字我这样讲,用文字你能理解的。这些其实是要言传身教的,要当面带着训练才能达到观的状态。所以先练习感受,从感受你的呼吸开始。
你的呼吸,人都有呼吸,但是大部分我们人都没有去感受过它。只要放松下来,你感受你的呼吸,记住是感受的是整个呼吸,所以你是整个呼吸的过程。本质上,我们整个呼吸的过程其实是整个身体都是有反应的,并不是只是在鼻子到肺,并不是的。但是如果你是最初级的入门者,你先从感受鼻端的呼吸。
一呼,你感受到它吸气了,呼气了,这样就数一。一呼一吸叫一息,休息的息。一息就数一下,一,从一一直数到七,不要超过七,数到七为一组。七息为一组,就七个呼吸是一组,三组,从三组开始。你一数到七以后可以再回来,从一再数到七这样子三次,你整个人感受一下是不是宁静了,如果你觉得宁静了,你就静静的感受你的呼吸,可以不数数。
这是六妙门的方法,从数息开始。
你慢慢不数了,你感受你的呼吸,你慢慢慢慢你会感受到它不是只是在头、喉咙、肺这里,你慢慢感受,你每一个器官甚至每个毛孔它都是在参与这个过程的。你慢慢去感受它,这就是“随息”。
在整个你呼吸中,你呼吸的长、短、温度的变化、长度的变化你就感知它,记住只是感知而不是让你去控制它,只是去感知它。渐渐渐渐你会再进入一个状态,就是之“止”的状态了。
你有很多杂念,有很多的想法,重新数息。数息、随息,渐渐的进入“止息”。那当然还有更专门的训练方法,以后有机会和大家讲,就先这样去练习。
至少你要达到一种,一般是要求我们能达到一种宁静。达到这种宁静的状态以后呢,保持住,保持到你内心,你觉察到你的身心有一点厌离,就有点要保持不住了。这个时候就要“观”,“观”什么呢,就是你要想,你心中有一种光。一般你就要想身上有一种光,这个光就是你现在练习禅定所得到的这种宁静。没有痛苦,没有精神的痛苦,也没有肉体痛苦,也没有人恨你、攻击你的这种状态,我们把这一份宁静快乐以一种祝福,祝福出去。
你要先想你的父亲、母亲在前面,把这份祝福送给他们。你想你身上有种光照在他们身上,然后呢就祝福。你就对他们说:“祝福你没有精神的痛苦,没有肉体上的痛苦,永远没有众生对你抱有怨恨与敌意,永远幸福快乐。”你想好以后,你想你父母对你笑。
这是一次练习,每一次叠增。从差不多是三个人,就是加上你是三个人,就是2,然后2再变2,4个、16个······一点一点累加,从你认识的人开始。一开始练习先祝福你周围的人,你周围的亲人,然后再到朋友。
你一开始练习这禅观的时候呢,练慈心三昧在禅定的时候先不加入你恨的人,也不加入死去的人,先都不加入。你这样子练习,要兼顾。一般是本来修这个“慈心三昧”最好是有什么问题,你要问这个老师的,你可以进一步观了,再告诉你再进一步观,是要慢慢带领。那如果你有这样练习,你想要更进一步,你可以来问我。
如果你只能够通过这篇文章,联系不到我,你只能看到文字的,那么你就记住,你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去观想恨你的人呢,那就是你首先要把你周围的人,对你好的人还有跟你关系一般的朋友都祝福完了,你能祝福的非常顺畅,这时候你就可以开始祝福已经伤害过你的人。
第二阶段是伤害过你的人,第三阶段是你所伤害的人。然后呢,还要再扩大,扩大到无形众生,就是六道里面所有的众生,一步一步去去做。
整个过程在以前来讲大概至少要三个月,三个月能达到。每天如果早上两小时、中午两小时、晚上两小时,每天修六小时,三个月你可以达到稳固。
好,第二种方法就是呼吸你感受不出来,那么我们就要用专注佛像。那么这个方法用的比较多,因为现在很多人根本就找不到要领。那这里观想佛像观想的是弥勒佛。
根据弥勒菩萨的经文《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里面就有讲到,你要想这弥勒菩萨前面应该先想五轮:水轮、火轮、风轮、地轮,地轮之上有莲花还有宫殿。那么你对这些不熟悉的你可以不用想,熟悉的你可以想出来,还可以照见自己的地水火风,想自己的肉身就是一个五轮塔。
然后呢,我们迎请弥勒菩萨降临,祈求弥勒菩萨从兜率天宫降临。祈请三次以后呢,你就专注的想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法相是带着五佛宝冠,他的脸就像是少年,一位英俊的少年。右手比着的是说法印,也就是中指跟大拇指相捏,向外。左手呢,拿着一朵莲花,结持莲印,右手说法,左持莲花,而这个莲花上面有一个宝塔。双腿伽趺坐,坐在白色的莲花之上。他拿着这一朵莲花是红色的莲花,放出光芒。
你想弥勒菩萨的眉心有一个白色的,他的白毫有一道光,就放光注照着你,注照着你全身。这时候如果你的记性可以,最好是先念弥勒菩萨的这个慈氏根本真言,就是弥勒菩萨的根本咒再念他心咒,就是他名号。
南无赫拉达娜 达ra雅雅 南无阿瑞亚 瓦露给嘚 希瓦ra亚 博迪斯达哇亚 摩诃斯达哇亚 摩诃嘎鲁尼嘎牙 达迪亚他 嗡 麦而的里 麦而的里 麦德拉 嘛那翁瑟 麦德拉 三母巴维 麦德鲁 嘚巴维 玛哈三麻呀 娑哈
Namoladanateruayaya namo'aliya walukeitei seiwalaya bodisaduowaya mahasaduowaya mahakelunikeya dadiyata Ong manteli manteli mantela malasai mantela sengpawei mantulu napawei mahasamaya swaha
这个弥勒菩萨根本真言也叫慈氏根本真言,在《佛说帝释岩秘密成就仪轨经》里面就是有讲到的:
颂词根本有大明,此大明有大威力,世人即见弥勒我身决定无疑。汝于南阎浮提有何所求,皆得满愿。求种种成就,求有大名称,于所有求,我当施愿。
他的心咒就是弥勒菩萨的名字:“嗡 麦德里 娑哈(ong Maitreya swaha)”如果这根本咒背不了,实在背不了你就直接念弥勒菩萨的心咒,就是他的名咒就可以了。麦德里Maitreya就是弥勒,梵文的弥勒。建议先念根本咒再念他的心咒。念多少遍都是没有关系的,你慢慢念,慢慢观想。
它第一个阶段是你念弥勒心咒,观想弥勒菩萨的圣像,渐渐你会有种凝固?你开始会有一种觉受产生,觉受就是你身心是有反应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这不需要刻意追求。最重要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就是你要有一种宁静与快乐,没有恐惧、没有痛苦,只有宁静跟快乐的那种感觉,满足感幸福感产生。
慈心三昧是把这个慈心,就是快乐布施出去,它的核心是在这种感觉,你内心有没有产生。不是在于你念弥勒菩萨多少遍,念这个咒语多少遍,不是的。这是在修三昧,不是在让你修这个咒语,只是普通的你修安那般那这种禅定方式你练可能很难进入状态,你也找不到要领,那么我们就用另一种方式,就是观佛入三昧的方法,然后祈求弥勒佛,弥勒菩萨给我们加持,让我们进入这个状态。你只要内心当中产生了快乐、幸福、宁静与这种感觉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做“观”了。
这“观”呢,可以和刚刚一样,你还可以再更仔细一点,想弥勒菩萨在你对面放出光,笼罩着你。这种白光从头顶灌进来,灌到你的身心中,你不断地这样观想他的眉心放光灌到你身体里,灌到你的眉心里面,或者从你的头顶里面进来,充满全身,不断地这样观想、持咒。
你心中有一种快乐宁静产生以后,你就想,一样的,从父母开始,从养育你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开始。你的心光,你的身体被沐浴光以后,你的毛孔就流出光,从你的心轮流出去,还是从你脚流出去,从你手流出去,这个都是可以的,不要纠结啊。就你的意念出去从哪里顺就从哪里走,这种白光就照向他们,想他们变得很快乐很幸福,然后祝福他们能够得到快乐,永远在快乐中,没有敌人,没有灾难,身心快乐,永远快乐。
一样的,从亲人,血脉亲人到你的朋友,第二阶段是朋友,第三阶段害你的人,第四阶段你害的人,慢慢慢慢的递进。
我刚刚讲的就是说,你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这样练,是指你要专注。你先专注在你亲人身上,你专注完了,因为你人肯定会有种疲倦感;然后你再想一下你的亲人朋友;想好了,你再把害你的人想一下;再想一下,你伤害过的人全部以黑影的形式出现,你的光明给他们。
你每次观想是四个,亲人、朋友、害我的、我害的这四类都是想的,只是最后这两类,一开始你练习的侧重点放在前两类。你的这个很熟练了,兼顾了,再慢慢慢慢,你的重心可以放到后两类。
然后这四类活着的人物全部都好了,你就可以慢慢再扩大,扩大到众生甚至死亡的众生,这是有一个递进过程的。你的能力到哪里,你的观想能力到哪里,你的专注能力到哪里就到哪里为止。
因为你慈心三昧的核心是把快乐,就是慈心,就是给予快乐,这是核心;三昧就是专注的禅定,你可以理解成专注力,就专注地把宁静、幸福、快乐传递出去,如果你自己没有快乐,没有宁静那就无从下手,谈何布施,对不对?
因为人观到后面,你不熟练会累,一累你的状态就没有了,你内心那种喜悦、快乐就没有了,你就布施不出去了,所以你就停。这是要渐渐的修的,是要长时间修的,这是在这个正月里面最适合修习的。
有很多人说,老师,你能不能教我修禅定,能不能教我们修行,教我们这个佛法呀?我和大家说你愿意听我的话,那我告诉你,这是佛陀教导弟子第一个修习的。你相信我,你就按照我刚才讲的这样子去练习。
最后,你这样观完以后可以出定。出定就是把这个状态退出,想光明收到心轮里面,搓一下手掌,告诉自己回来了,现在开始出定。以后可以给大家具体再讲一下出定的方法跟流程。
最后的回向就是念这个《慈经》,念一遍这《慈经》,种种的功效它会自然产生——你自己就会没有灾难,你自己就会没有痛苦。如果你还有一些功课的,你可以接着念经念咒。
慈心,最好是连续不断的专门花时间要练三年,这是核心中的核心。慈心观好了,后面悲心,再后面菩提心就能观得出来,就可能产生,这样才真的会有菩提心妙宝,能满一切愿。
这样子一点一点的练习、熏修。
今天讲到这里,大家从正月一号弥勒菩萨诞辰,这是我们中国大布袋和尚的生日。是弥勒菩萨的一个诞辰,应化在我们中国的诞辰纪念日,正好也是现在佛教的这个神变月。大家开始修习慈悲、慈心三昧会非常的好,缘起会非常的殊胜。
尤其在这个纷乱的时代,纷乱的时候,我们修习了慈心,你身上就会有光,你家里面就会开始获得平安、吉祥。
自行化他,无非佛道,故是行一。
此四句是颂行一。未来诸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其本誓愿,亦如过去佛一样立誓:「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如是自行化他,令凡有机会闻法的人,共同证得此一乘佛道。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感 恩 随 喜 打 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06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