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五要修学中信仰是什么(修学五大要素)

学佛百科2023-04-0496

信仰是指什么?信仰包括那些?

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极致甚至会丧失理智。

(一)原始信仰

各种原始崇拜

巫术、禁忌远古神话

(二)宗教信仰

民族宗教或国家宗教

世界宗教

(三)哲学信仰

古代哲学信仰

中世纪准哲学信仰

西方近代哲学信仰——理性信仰

现代哲学信仰——非理性信仰

(四)政治信仰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不是宗教或政党的产物,宗教或政党只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宗教和政党,人同样可以拥有信仰。

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靠集体建立起来的信仰难以长久,靠集体的信念建立起来的信仰会随着某个宗教、政党、组织的解体而烟消云散。信仰的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佛信仰、科学信仰、对权利、地位、金钱、声誉、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时行乐”、“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等也是信仰。

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爱、关爱,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信仰的东西往往超脱于现实,所以神、已故的亲人,或者以人为灵魂主导的团队、国家、宗教等。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国家、宗教是人们的信仰所发展的一种文化—国家文化、宗教文化;信仰最根本的就是以自身一样为根本的同类所产生的一种爱,通过人的情绪,大脑所激发的无限的渴望。

信念跟信仰是不一样的,信念是你坚信的东西或者事情,信仰则是人们灵魂的标注。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某人或某物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不过,信仰很少是对人身上的,宗教并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不可作为信仰物件。

信仰是指什么?

第二七回 游西天大雄宝殿拜会 释迦牟尼佛

济公活佛 降 民国六九年八月九日(岁次庚申年六月廿九日)诗曰:佛法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工夫。眼藏正法拈花笑。苦海慈航化愚俗。济佛曰:佛法西来,度化不少顽痴众生,加以中土人性淳朴,佛学劝世意义与中华固有文化不谋而合,故能接受外来宗教,互为融合,发扬光大,成为世人精神信仰中心。今日修佛法者甚多,广行慈悲教化,做济世利人工作,裨益世道人心至钜。历代佛门圣僧辈出,我亦是佛门一僧,罗汉化身,出家│出了自己(小)家,到每一个众生(大家),化度有缘,可谓为众生而出家。一般出家者,遁迹庙寺,不见人影,由大家(社会)进入小家(庙寺),自了生死,算是“孤独汉”,不能做个“万家佛”,实在可惜。老衲今日将带杨生赴西天拜会 世尊,恭聆说法。杨生曰:我已坐稳莲台,请 恩师起程。济佛曰:……“大雄宝殿”已呈现在眼前,我们向前礼拜 世尊。杨生曰:雄伟壮观的大雄殿,像凡间的大寺庙,许多身着袈裟的僧尼来来去去,其间有小沙弥,一副天真模样,正向我们行礼。济佛曰:这里就是西天佛国,一片清净无尘。杨生曰:满地琉璃宝石,闪闪发光,气氛柔和,可闻檀香味道……世尊正坐中央,法相庄严,全身闪烁光芒,旁边还有两位护法韦陀,气势磅砖,令人有神圣不敢侵犯的感觉……弟子敬参 世尊,今日随师来至三宝殿,心中无限愉快,请世尊开示佛法。世尊曰:杨善生免礼。佛法东去,广度有缘,历朝不衰,慧命永存,端赖佛徒舍身护教之功,吾佛实堪告慰。今值末法,万教齐发,而佛法传布世界,皈依佛门修学者亦日渐增多,足见佛法有利益于众生。凡皈依佛门,精守戒律,终身不渝,修至明心见性,皆能按果证位。杨善生身为鸾门使者,对佛法亦至诚修学,实为善知识也。鸾门普传圣贤真理,正符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旨,可谓末法中之正法,如来现身鸾门,应化广度众生,开方便法门,修无量之功德,人人当学之。杨生曰:世尊之言甚是,据弟子所知,世上佛门弟子毁谤鸾门之声甚大,视鸾门为外道邪说,令人痛心,不知 世尊看法如何?世尊曰:因现值佛教末法时期,离佛已远,末法众生虽身具“善根”,而无“慧根”,故学佛修道,不能博览群经,作客观之探讨研究,仅视佛学独一(专科),其它科目(他教经典)不屑一顾,在主观见解下,造成偏见,不能将他教称为“友教”,而口斥,笔书为“外道邪说”,佛口啧血,屠手杀生,实令吾哀叹!佛有八万四千法门,鸾门恭奉古代圣贤仙佛,堪契佛心,清心守戒,静念经咒,诚祷上界圣灵下降,香云所至,清净众佛菩萨每感其诚,降临说法示教,启迪有缘,广度迷津。若有善男善女奉行五戒,力行十善,一心念佛,佛必来应,故佛力所至,鸾笔乩书,妙笔生花,说法度众,实属合理易行,愿佛徒莫欺“他佛”,自殒慧根。缘于众生慧眼蒙蔽,仅眼见纸经,声闻人说,故出谤言。一道光芒,便可促动灵笔挥书,若以我视之,确为有感皆通,念佛佛至也。苦不信之,佛徒朝暮诵经持咒,岂不也是邪魔外道乎!杨生曰:世尊不愧为“世尊”,您的说法让“世人尊敬”,世间崇敬者“公理”,各种宗教只要不违背善良风俗,有益世道人心,皆为正教。佛为世所尊崇,以慈悲为怀,平等为教,视众生如一,四生六道同为三世眷属,皆具佛性,亦是“佛身”,若轻视同胞人类,名为“学佛”,实已“违佛”,不知世尊高见如何?世尊曰:佛法包容一切,故曰“佛法无边”,“外教”如外围袈裟,修行者穿之,正藉佛体,焉可弃之、毁之。大地众生,各尽天职,供养佛命,岂容践踏蹂躏?凡排斥他教,攻计外人者,皆源于私心、妒心、嗔心末灭,佛口吐火药,杀伤几多人?原与屠夫无异。佛前所供鲜花、水果无非“外道”众生苦心栽植,出于“外道”众生之手,佛岂弃之?实令佛感动而起慈悲之心!佛门僧尼“食衣住行”何人供养?何人制作?愿佛门僧尼速放下屠刀,莫再宰割德士善友,以免自堕无间,苦报无尽。杨生曰:世尊功德无尽,如来大中,心性无偏,为度一切人,而说一切法,不偏不倚,正符众生心中所需,弟子顶礼再拜!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留传天下,犹如金刚不灭,得悟者,皆成佛道。杨生曰:是否“涅槃妙心”?世尊曰:是也!实相无相,当前即是。杨生曰:目前视之即是(佛),反观之后却不见!世尊曰:生此佛土,遍地是佛;离此佛土,视己为佛,如若不见,以镜自照,可以观之。确认自己,与佛无二,心形相映,不离这个,自然成佛。杨生曰:是是。我观佛陀额前一粒红痣,是何意义?世尊曰:生来具有,死后不去,独来独往,不睁不闭,此系“佛眼”。以此观物不偏,以此观己则中正,不在左右,独一无二,灵山上之一盏明灯,由此明心见性直入如来地,故言正法眼藏,妙不可言。济佛曰:此眼能洞观三千大千世界,大如须弥山,小如一砂粟;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杨生曰:出家僧尼大德顶上戒记,是何意义?世尊曰:烧疤有香味,点出佛性来。僧尼头上授记,顶上开花,此系“佛头”,要“光圆”,才能结成“波罗蜜果”。受戒者,若违反正道,则戒记不能生出菩提苗,无形中长出罪恶根,变为“鬼头”,若此,西天佛国自然难于相近。杨生曰:原来如此,佛之扬眉瞬目,一言一举,都是佛法,不可思议。请问 世尊,指示当今修学佛道者,如何才能有成?世尊曰:要做一个正信佛门子弟,必要有下列的修持方法:

一、 信│信佛是真,信己不(作)假,信他人无异,三者相信,一合理相,信者得救,信者成佛。

二、 解│解悟佛法,不作文盲字障,由解经而解心,若只解经文,不解本心,如击宝入牢笼,身虽宝贵,实等囚犯,焉得解脱成佛?解开贪、嗔、痴三毒,始可心身俱净,顿人佛土。

三、 行│信解既做,不行若无,修道贵行,故曰“修行”。行者风范清高,“独行者为小道,群修者曰大道”,故以一己之行,度化众生同行,始契慈悲之旨,不作自了汉。

四、 证│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凡有诚恒之心修持,皆可成就,各修各有验证,禅僧居士,实修实证;他教他法,各修各证,切莫起分别、嗔怨、毁谤心,以焚丧自性功德,减却慧根,如树打“行人”,叶谢果落,因欲伤人,必招自伤,故谓“举火烧天犹自烧”,切记。

以上四点足作参修之本,而当清净三业,以了三世因果:

一、 身业│身不履邪径、不染恶习,不任伤生,即不杀、不盗、不淫,则身业清净。二、 口业│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净。三、 意业│不贪、不嗔、不痴,则意业清净。

除净三业外,还要勤行六度:

一、 布施│看见一切众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有三种:

1.财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以改善众生的心性。

2.无畏施│凡对痛苦的人,用温暖爱心加以安慰;遇人困难,施于援手解难,使受苦受难者心中得到平安,没有恐布感。如对寺庙佛堂等,献出劳力清扫维护;或对毁谤正法者,能以无畏精神伸张真理感化之。

3.法施│以自己所学,领悟的佛法真理,向世人宣说,使众生同沾法雨,转迷成悟,学道有成。

二、 持戒│严守戒律,始能塑出端庄法相。持戒才能使身口意清净,不犯恶业。当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它奢华歌舞,令人目迷神乱,香烟等亦当禁戒,以维心身清净。

三、 忍辱│修道途中,阻碍必多,遇挫折毁谤,不怨不恕,由忍化恕,心自安之。外忍饥寒,内忍七情六欲,如此道志不馁,不畏困难,学道度人必能成之。

四、 精进│佛海无边,道山高远,学无止境,真理研习不可停顿。若有过失,遇人指点,立即改正;凡对众生有利益工作,当仁不让,尽力去做,精进不怠,彼岸自达。

五、 禅定│要修炼成佛,必需寂静其心,以免散乱。要普度众生,精神须有特别训练,所以禅定冥想生智慧,遇事始能有定力。

六、 智慧│修行者之心性当具有最高之智慧。博览群经、远有学识、历练世故,可以辩无碍,圆通万事,度以众生自然方便,修行者本身亦可避免堕落魔障之中。

杨生曰:世尊详述佛法,确为修行指南,弟子受益良多,叩谢之。世尊曰:世人若能遵照我所述诸法修持,定能成佛。济佛曰:因时刻已到,今天闻法就此结束,拜辞 世尊。世尊曰:善哉!愿佛法普传世界,众生同沾法雨,出苦得乐。济佛曰:杨生上莲台。……圣贤堂已到,杨生下莲台,魂魄投体。

信仰是什么?信仰的作用是什么?

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在你无助的时候给你力量,在你成功的时候让你骄傲,在你茫然的时候为你指名方向,在你挫败的时候让你坚强的一种思想方式或者精神寄托。

人类的信仰一般包括原始信仰、宗教信仰、哲学信仰等。一般人生信仰的作用:

1、信仰不但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义,而且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的坐标。

2、信仰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

3、信仰不但是道德行为的动力,而且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灯”。

扩展资料

心灵产物

信仰是心灵的主观产物,宗教或政党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宗教和政党,人同样可以拥有信仰。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靠集体建立起来的信仰难以长久,靠集体的信念建立起来的信仰会随着某个社团组织(社团指的是社会团体,如宗教、政党及其他组织)的解体而烟消云散。

信仰的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佛信仰、科学信仰、对权利、地位、金钱、声誉、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时行乐”、“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等也是信仰。

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爱、关爱,它是人类的一种情绪。信仰的东西往往超脱于现实,所以神、已故的亲人,或者以人为灵魂主导的团队、国家、宗教等。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国家、宗教是人们的信仰所发展的一种文化—国家文化、宗教文化;信仰最根本的就是以自身一样为根本的同类所产生的一种爱,通过人的情绪,大脑所激发的无限的渴望。

信念跟信仰是不一样的,信念是你坚信的东西或者事情,信仰则是人们灵魂的标注。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某人或某物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不过,信仰很少是对人身上的,宗教并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不可作为信仰物件。

信仰宗旨

1、在每一个有信仰的人看来,信仰都具有神圣性,这种神圣性使信者严以自律,使信者的思想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2、信仰的神圣性,使信者的目标具有崇高性,从而使信者的行动更具积极性。

3、有相同信仰的人,具有心理的认同性,从而感情上具备亲近性,关系融洽、和谐。

4、信仰者信仰的或是一个偶像,或是一种信念、思想等,如果一个现实中的人成为信仰者的领袖时,信者会接受领袖的感召,并因共同的信仰而服从。

5、信仰活动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渲染性,从而可以激发信者内心的力量。

6、同一信仰的人,会形成一个团体。团体会具有很强的纽带性,使信者的内心有了归属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信仰

信仰是什么?

信仰就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

 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10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