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上师会摆弄你利用你(上师是真的吗)

2017-07-29
为何要视师如佛——兼谈“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
夏岩: 我听说密宗对上师特别重视,显宗的皈依是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三宝,而密宗是四皈依,把皈依上师列为首位。
青松: 是呀,上师确实是特别重要。
夏岩: 我听说密宗强调上师是佛,上师与佛陀无二无别,是这样吗?上师真的是佛吗?
青松: 如果从胜义谛(也就是真实义)来说,上师是佛,不仅上师是佛,一切众生本性上也是佛;如果从世俗谛(也就是现实义)来说,上师有可能是佛,但有可能不是佛,也就是说,有的上师达到了与佛陀一样的果位、境地,也有的上师没有达到。
夏岩: 那我怎么听说,我们这个世界,在这一时期只会有一尊佛,那就是释迦牟尼佛,不可能有第二尊佛呢?
青松: 哦,那是指以八相成道的、三界导师身份的佛,在同一时期只会有一尊,因为如果有两位以上的三界导师,那么就会给众生带来思想上的混乱,不知道该听哪尊佛的了,所以为了众生着想,佛菩萨们只会在同一时期示现一位三界导师,其他的都会以导师助手的身份示现教化众生,但是,这是以示现的身份来说,不会有哪位上师以三界导师的身份来示现的,但如果从内证来讲,上师们还是有可能证悟的境地与佛陀完全相同的。
夏岩: 噢,明白了,另外,藏地有“活佛”的说法,“活佛”是否就是活着的佛呢?是不是被认证为“活佛”的就是证悟与佛相等的人呢?
青松: 噢,这可不是。“活佛”是汉地的翻译词,藏语里并没有“活佛”这个词,对应的藏语是“朱毕古”或“祖古”(发音),它的意思直译过来是“转世的修行者”,这里面并没有一丁点“佛”的意思,而古人汉语翻译过来就称为“活佛”,后来这一称谓就被沿习下来,汉人一直对“转世的修行者”称为“活佛”,这也导致了许多人误以为“活佛”就是活着的佛。 其实不是。
夏岩: 噢,这样啊,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被认证为“活佛”(转世的修行者)呢?
青松: 如果一个人,他的前世是加行道以上的修行者,那么他就有资格被认证为“转世的修行者”,也就是被认证为“活佛”。也就是说,前世的修行层次要达到加行道以上才可以被称为“活佛”。
夏岩: 什么是加行道呢?
青松: 噢,佛教的修行层次或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五个,资粮道 、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就是“五道十地”的五道,加行道介于资粮道与见道之间,所谓的“见道”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证悟,就是一地菩萨了,资粮道就是从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算起,所以进入资粮道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大多数的学佛人其实连资粮道都还不算呢,可见,加行道的修行者是很了不起的修行层次了,也就是说,那些被真实认证为“活佛”的人,其前世的修行都是很了不起的,但如果要说成佛的话,那就不一定了,因为“活佛”有可能是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都有可能。
夏岩: 我听一位显宗的法师说,菩萨修道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呢,为什么密宗就可以即生成佛呢?难道密宗就不需要遵守三大阿僧祗劫的规律吗?
青松: 噢,三大阿僧祗劫并不是一个定数,那只是个一般性的规律,并不是所有的修行者都需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
夏岩: 哦,为什么说这是一般性的规律呢?
青松: 不仅是密宗不需要遵守这个规律,就连显宗也不一定都需要遵守这个规律,比如说,净土宗念佛往生净土,就被称为“横出三界”,将三界比喻为一根竹子,我们凡夫众生比喻为竹子里面的一条虫,这条虫要想从竹子里出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竖着顺着竹子往上爬,那就要咬开一节一节的竹节才行,另一种是横着直接咬破竹皮就出来了,与此喻相同,其他法门是竖出三界,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而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一生精进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而得成佛,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而且,在《法华经》中也有龙女即生成佛的公案,可见,连显宗都可以即生成佛,那密宗为什么不可以即生成佛呢?更能了。
夏岩: 那么,上师们、活佛们是不是大多数都已成佛了,与佛陀无二无别了呢?
青松: 嗯,这倒不是,实际上即生成佛是相当相当地困难,即使密宗有许多殊胜的善巧方便、修行窍诀,那活着的时候就达到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境地也是极其不易的,所以,能在活着的时候就成就佛陀究竟的果位的人,是很少的,大多数修行者都未能达到与佛相等。
夏岩: 我听说藏地有许多大德是佛菩萨的化身,他们是不是就达到了与佛相等了呢?
青松: 那也不一定,即使是佛菩萨的化身,也要示现修行逐渐圆满的过程,不可能一降生就成就佛果,你看释迦牟尼佛,他其实早已成佛,在《法华经》中说,他以三界导师佛的身份来娑婆世界成佛都有八千次了,但是他在作悉达多太子的时候,并不是示现与佛相等的境界,而是示现为一个凡夫人,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修行才达到大彻大悟而成佛的。 佛菩萨化身的大德,前世肯定是位大修行者,但此世要想恢复前世的修行层次,据大宝法王说,需要进行最严格的闭关十年才有可能,可见,佛菩萨化身的大德,也不一定就有与佛无二无别的境地,可以说,大多数的上师们现时都不一定达到了与佛无二无别的境地。
夏岩: 那既然上师不一定是佛,为什么要说“上师是佛”呢?
青松: 不是说“上师是佛”,而是“视师如佛”,也就是说,不论上师实际上是不是佛,都要把上师当作佛来看待,这叫作“视师如佛”,或者“观师如佛”。
夏岩: 既然上师不一定是佛,那为什么要把上师当作佛来看呢?
青松: 因为上师对于我们修行来说,实在太重要啦,绝对值得视师如佛。
夏岩: 为什么呢?
青松: 因为,上师是佛陀与我们修行者之间的桥梁,只有通过这个桥梁,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陀的“他力”。这个桥梁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加持力的桥梁,二是指导教授的桥梁,三是“入佛知见”的桥梁。我们先来说一下加持力的桥梁作用吧。
夏岩: 好。
青松: 你看藏传佛教特别重视传承,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把源自释迦牟尼佛的加持力,一代一代地、不间断地传承下来,这就是传承的加持力,由于每一代传承祖师都对其上师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所以就得到了全部的加持力,这样传到我们的上师那里,他就是具足了与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加持力,即使上师还没有修证到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境地,但其传承下来的加持力一定是与佛陀无二无别的,所以上师就是加持力的桥梁。慈诚罗珠堪布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佛陀就像水库,传承祖师就像管道,我们的上师就像水龙头,(水就像加持力),上师就是通过这个传承把佛陀的加持力引到我们身边。
夏岩: 那么,既然上师的加持力等同于佛陀,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直接从佛陀那里得到加持呢?为什么必须要通过上师这个桥梁?以信心接收佛陀的加持不是更直接吗?
青松: 嗯,还是不一样的,有很大区别。比如说你对释迦牟尼佛有信心,想求佛陀加持,那么我问你,释迦牟尼佛在哪里?
夏岩: 在哪里?在极乐世界吧?噢,好像不对,嗯,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青松: 是呀,你都不知道佛在哪里,怎么求得加持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无处不在,但是我们看不见啊,我们要想祈求佛陀加持,还得借助于佛陀的塑像、画像等。
夏岩: 哎,好像听说有些人就能看到佛菩萨啊。
青松: 对,是有人能看到佛菩萨,但是能看到佛菩萨更麻烦,为什么呢?因为你如何确定这个佛菩萨是真实可靠的呢?魔也可以变成佛菩萨形像显现在你面前呀,你如何能区分真假呢? 如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你可以通过观察他的言行、了解他的履历等等,来判断他是不是真的修行人、可靠的老师,然而对于你看到的佛菩萨显像,你如何观察判断呢?根本没办法判断确定,所以即使能看到佛菩萨,也不能作为依止的对境。 还得借助于佛陀的塑像、画像。
夏岩: 嗯,这倒也是啊。
青松: 那么,你面对佛像和面对活生生的上师,感觉能一样吗?比如我们在佛堂里修行疲倦了,就有可能稍微松懈一下,坐姿歪斜或倚靠墙壁,但如果你是在上师面前,你敢这样吗?可见,二者在你心目中是不一样的,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你对上师的恭敬肯定高于对佛像的恭敬,你对上师的信心肯定高于对佛像的信心,因此,我们若想得到佛陀的加持,最好还是借助上师这个桥梁,所以这是上师第一个桥梁作用——加持的桥梁。
夏岩: 嗯,明白了。
青松: 在这里插一句,对于印光大师的那句名言,我深有体会,确实是受益多少与恭敬程度成正比,与老师的水平并不一定直接相关。
夏岩: 嗯,为什么这么说呢?
青松: 在我上高中时,高一的时候教我们的是一个非常棒的年轻英语老师,英语超级好,教学也是一流,然而在高二的时候换了个老教师,不仅年岁大,而且还是从教俄语转过来的,英语发音都带着俄语味,与原来的老师相比,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比如,“政治”的英文是“political”,她竟然念成了“巴黎地狗”,所以就得了个外号叫“巴黎的狗”。
夏岩: 噢, 那这个发音还真成问题,不过,那你们也不能给老师起外号啊。
青松: 嗯,是的,起外号是不对,不过由此也可见我对这个老师有多不喜欢了。我非常不爱听她讲课,上课就在底下看其他书,课下再自学,这样过了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我就傻眼了,我严重高估了自己的自学能力,英语成绩由原来的班上第一名,掉落到快到班级末尾了,我想这样下去不行呀,这要到了高考,高考成绩差,你跟人家解释“是我的英语老师不好”,这谁能听呀。
夏岩: 嗯,是呀,高考考不好,赖不了别人。
青松: 于是我就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两天,我想,她英语发音不好,但语法讲得并不一定差呀,毕竟是老师,其知识量以及对英语的研究是我们学生比不上的,高考英语主要考的是语法,我怎能因为其发音差而放弃整个英语学习呢?于是我就决定作出转变,上课认真听讲,这个转变不久我就发现,其实这个老师语法讲得还是不错的,(虽然不能与前一任老师相比),由此我又恢复了对英语学习的喜爱,而且慢慢地也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了,下一学期期末,我的英语成绩又上到班上前几名。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如果你能对老师恭敬,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否则就什么也学不到,这跟老师的水平没有直接关系。
夏岩: 嗯,是这样的。
青松: 再补充一点,不仅我们对上师的恭敬与对佛像的恭敬程度不一样,而且在观想方面的差别也很大。你观想佛像的时候,很难观想成立体的、清晰的,而如果观想上师,那么观想成立体的、清晰的就不难作到,而观想清晰的程度对你得到加持的多少也会有影响的,这也是上师是加持的桥梁的一个原因。
夏岩: 嗯,明白了。
青松: 上师第二个桥梁作用就是指导教授的桥梁, 虽然佛陀给大家宣讲了深广的妙理,留下了无量的经典,但是,“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如果没有上师的指点,再聪明的人也无法完全靠自力理解佛陀的密意。另外,佛陀虽然讲了种种法门,而哪个法门适合自己,具体修行时出现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在佛经中都没有说,都得依靠上师针对你具体的情况作出适当的指导教授,所以上师是佛陀的教法如何融入我们自心的桥梁,这个作用更是佛像无法替代的。
夏岩: 嗯,是的。
青松: 假如释迦牟尼佛现在来到世间,那他怎么度化我们呢?他也不可能靠神通让我们直接成佛,他也只能是靠讲经说法,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然后我们按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这样才能解脱成就。那么现在佛陀讲经说法的这个事业是谁在作呢?是上师,所以上师就是在作佛的事业。
夏岩:嗯,明白了。
青松: 那么再来说说第三个“入佛知见”的桥梁。《法华经》中说,佛陀出世只为一件大事,就是要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什么是“佛的知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大彻大悟后说的那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着,则一切智、自然智,自然证得。” 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是众生不认识罢了。
夏岩: 噢,这样啊,那么怎么样才能认识呢?
青松: 那就要依靠上师来“入佛知见”,因为由于我们迷惑妄执得太久,对于我们自己“本来是佛”的观念很难认识、很难接受,所以就得慢慢来,一步一步来,先接受“上师是佛”、“观师如佛”,这个还比较容易接受吧,然后通过修上师瑜珈,观想上师与自身融为一体,自己与上师无二无别,也就是说,自己此时就是佛,慢慢地就能把自己的认知转变过来,认识到自己“本来是佛”,这样就“入佛知见”了。所以上师是“入佛知见”的桥梁。
夏岩: 嗯,明白了。
青松: 所以你看,上师有以上这三个桥梁作用,对我们修行的意义和作用有多大啊。而且一开始你可能觉得没什么,越往后修就越能体会到上师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因为密宗有太多的修行窍诀、殊胜方便,能令行者快速成就,也就是说,密宗修行人能很快出现各种境界,这些境界的真假很难分辨,完全靠自力很难应对,必须依靠过来人的指点,没有上师的指点与加持,完全靠自力盲修瞎练,那么肯定会出问题。正是由于密宗修行的这一特点,所以密宗特别强调依止上师,这也是显宗法师一般难以体会到的,所以显宗法师一般也难以理解为什么密宗那么强调依止上师。
夏岩: 哦,这样啊。
青松: 打个比喻就好理解了,比如开车考驾照,考试还是很松的,甚至有人都可以花钱买到一个驾照,但是要想考民航飞机的驾证,那可是严上加严,不仅要去正规航校长期学习,而且考试也是极为严格,即使一个再贪财的考官,也不敢把飞机驾照卖给你,为什么?因为民航飞机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虽然飞行快速,但也意味着风险极大,必须有正规的航校,经验丰富的教官,严格的飞行训练,严格的考试,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飞行员。
夏岩: 啊,是啊,明白了。那依止上师是不是一定要天天跟着上师呢?
青松:那倒不一定,依止上师关键是对上师的信心,如果对上师有十足的信心,那么上师的加持与指点就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比如,密勒日巴尊者有段时间在雪山岩洞里修行拙火定,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暖热的征相,后来一天夜里,他的上师玛尔巴出现在梦里,告诉他修行的姿势不对,并给他演示正确的姿势,密勒日巴尊者醒来后,就按照上师教导的姿势,结果很快就生起了暖热,可见,依止上师关键在于信心,要有视师如佛的信心,那么不在上师身边也能得到上师如佛般的加持。
夏岩: 嗯,明白了。
青松: 所以,越往后修就越能体会到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在《大圆满前行》里有一个上师瑜珈的修法,堪布经常强调,这个上师瑜珈既是前行也是正行,很多修行者就是在修前行时的上师瑜珈就开悟了,所以说,依止上师、与上师相应(瑜珈就是相应的意思)贯穿于密宗修行的始终,也可以说,密宗整个的修行就是一个与上师相应,与上师百分之百相应了,那就是成佛了。所以,依止上师、视师如佛,在密宗修行里怎么强调都不过份。 越往后修就越能体会到上师的加持和上师的恩德,所以很多大德在说到自己上师时都禁不住落泪,那真是发自内心的、情不自禁的感恩之情啊。
夏岩: 啊,这么重要啊。那我可得谨遵教导,视师如佛。
青松: 不过,“视师如佛”也要分情况、分阶段,堪布就曾说过,初学者不应该一开始就“视师如佛”。
夏岩: 那为什么呀?
青松: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初学者非常容易盲目地“视师如佛”,什么叫“盲目的视师如佛”呢?就是有些人,听到密宗“上师是佛”的说法,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开始盲目地“视师如佛”,觉得只要是有“上师”、“活佛”的名头就一定是佛,遇到一位上师、活佛,也不作观察就去依止,结果很容易出问题,所以堪布说,在最初依止上师时,就不要急着视师如“佛”,最好先把上师看作是一个“人”,在你视师为“人”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就可以观察他了。
夏岩: 嗯,有道理。
青松: 第二个原因是“视师如佛”是渐渐形成的境界,把上师视为佛,不是一般经典都讲的,而是在无上瑜珈里才有,这种上师瑜珈的修法比较深,一般要渐次修持才能真实成就。也就是说,在修行的初级阶段,在显宗法修行部分,出现的境界并不多,风险并不太大,对依止上师的要求也就不太高,这时候,暂时把上师视为一般的老师也问题不太大,只要不起邪见、不去诽谤就可以了,所以,对初学者不必要求“视师如佛”,待其修学深入之后,自然会渐渐形成“视师如佛”的境界。
夏岩: 嗯,明白了。
达真堪布:如何观察、依止上师
【五外加行之五 上师瑜伽】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在所有的活法当中,我们选择了学佛修行,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果没有大善根、大福报,我们不可能遇到佛法,也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学佛修行的机会。如果没有大智慧,我们也不可能选择学佛修行的路。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些善根和福慧,珍惜这些修习佛法的条件和机会,不能白白地浪费。 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患有贪嗔痴慢疑五毒病,这不是一般的病。患上这些病,我们就会断掉解脱的慧命,会感受轮回的痛苦。这些病一直在伤害我们,让我们死过很多很多次,其它的病再严重,也只能断一条命,而贪嗔痴慢疑的病已经断掉了我们那么多次生命,如果不去治疗它,它还会让我们无数次地死亡。一切痛苦都是贪嗔痴慢疑造成的,我们要了解一切痛苦,并且摆脱它们。 现在是末法时期,越往后魔力越强,佛力越弱,越往后在修行的道路上越没有把握。修行不能一拖再拖,不能怕一切艰难困苦,要决心在今生解脱。不管是修密宗还是修显宗,没有上师和善知识的引导、教诲和窍诀,不可能领悟佛法的真理,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现在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很有知识、很有智慧,觉得不用靠别人,自己就能修成,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就像你想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必须要有一个向导,这样才能顺利、快速地到达目的地。修行是生生世世脱离苦海的大事,更需要一个在修行上有证悟的人的引领与指导。否则,自己摸索,道听途说、盲修瞎炼,这样会让你轻易地失去今生解脱的机会。 阿难尊者曾经问世尊:“在修行的过程中,是不是大部分成就都来自于上师?”世尊回答说:“不,不是大部分,而是全部。”诸佛菩萨都是通过上师的窍诀而成就的。一个人修行所得的所有成就,全部来自于上师的窍诀和加持,没有上师不可能有任何成就,不可能有任何机会解脱。就好比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想要痊愈,必须要依靠一个良医才能挽救生命一样,所以想彻底解脱必须要依止上师。对一个真正渴望解脱的人来说,依止一个具德的上师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究竟怎样依止上师呢?首先要观察、选择上师,然后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最后修持上师的意行。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耐心,要用智慧去识别真伪,不能随随便便地依止。如果不经过观察,盲目地依止了一个普通人做上师,那么一生当中无论怎样努力、怎样精进,都不可能得到任何的成就,只会白白地浪费了珍宝般的人生。如果依止了邪师、魔师、骗子师,不仅得不到解脱,甚至还会与他一同堕落金刚地狱。这都是佛说的话,我代佛提醒你们,你们也可以去查看佛经。 末法时期,很多恶知识特别善于伪装成善知识来欺骗、迷惑众生。有的是魔化现的上师,有的是普通人骗钱财,有的是凡夫自称是活佛、菩萨再来。在藏地没有那么多活佛、法王、空行母,在汉地却有这么多,哪来的?一定要观察,不要盲目地依止。但是在你们看不出来是好是坏、是真是假的时候,也不要妄加评论,自己默默地观察就行了。 一个具德的上师,一定具有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清净的传承,一定有圆满的灌顶、殊胜的窍诀、清净的戒律和摄受弟子的能力,他不是一般的、普通的人。你只要仔细、认真、慢慢地观察他,就能得出结论。一个具德的、具足法相的上师,他就是佛,你一定要把他当作佛。你把他当作佛,然后恭敬他、亲近他,你就是恭敬佛、亲近佛。如果你把他当作凡夫,然后恭敬、亲近他,不可能得到任何加持,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成就。所以一定要把上师看成佛。 依止上师,除了要看他是否具足上述功德外,还要考虑能不能随时亲近他,随时与他沟通。如果无法与他亲近、与他沟通,那么对你的修行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对今生的解脱也不会有太大的利益。所以,如果你想真正得到他的传承、得到他的灌顶、得到他的窍诀,就一定要随时随地能够亲近他,与他沟通,这样的上师,才是你应该依止的上师。我们都是末法时期的修行者,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违缘、障碍、困难、问题,还会因恶劣的外境影响而迷惑、颠倒甚至会退失道心。上师会在任何一个关键的时刻,随时随地的关照你、帮助你、提醒你、指点你、鼓励你、引导你,让你不偏离修持正道。如果你遇到了违缘、障碍的时候却找不到他,就有危险了,所以你依止的上师一定是能够随时亲近的。 在不断的沟通过程中,他能根据你的情况给你传承、灌顶和窍诀。这都不是随随便便给的,要看你修行的层次、程度,在你需要传承的时候给你传承,在你需要灌顶的时候给你灌顶,在你需要窍诀的时候会给你窍诀。那些历代传承上师们,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亲近、依止上师,最后才得到窍诀的。 所以,你依止的上师要具足两个条件:第一、他是个具德的上师;第二、你能随时亲近他,能随时与他沟通。这两个都特别重要。依据这两个条件来认真观察,观察好了,就可以依止他了。依止上师也是有方法的。不如理如法地依止,不仅得不到加持,甚至还有罪过。那么怎样才是正确地依止上师呢?其中最重要的是,你要将上师视为佛。事实上,上师是三世诸佛的总体,是佛陀为度化众生而示现的凡夫相。我们本性清净,都是佛。但凡夫是迷而不觉,上师是觉而不迷,他已经觉悟了、已经证得了、已经成佛了。成佛以后,有法身、报身、化身,他也是佛的一种化身,为了度化众生而示现的凡夫相。只有把上师视为佛了,才能得到佛力的加持。如果你将他视为菩萨,就能得到菩萨的加持。本来他是佛,你却将他视为凡夫,你只能得到凡夫的加持,得到眼前暂时的利益。 作为一个凡夫,你根本无法想象上师的加持力量有多大。可以这样说,上师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违缘、障碍时,只要猛厉祈祷上师、真正依靠上师,所有的违缘、障碍会立即消失。现在很多人就是因为不了解这一点,只依靠自己的力量修行,没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所以解脱的人特别少,这是非常可惜的。节选自《佛光普照·百日共修开示》
上师的行为一切都是圆满的吗?
楼主这个问题要分两面来分析后得出结论。
其一,如果是真正的藏传佛教法系所出的真正上师,必是成就了即身成佛的一切真修实证的过程,是悟道的真正过来人。这样的上师是绝对可以依止的,既然依止就必须相信上师,深信不疑。对于我们未能理解的上师的任何言行我们多疑。真正的上师代表着佛的慧命。
其二,目前宗教界鱼龙混杂,对于我们未能明心的学人,实在是真伪难辨。这样就产生无奈的问题,我们如何擦亮心眼去找寻真正的上师?所以,当初释迦文佛为无量后学留下了真正的四皈依;依法不依人,依经不依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另外祖师也留下过真正悟道成就过来的勘别办法(详见宗镜录明眼人所应该具备的因素)。
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上师的苦几人能知!
上师没有苦,有苦也因他要度化有缘的弟子而来。苦什么?苦在难以度化。只要有一个弟子度不了,上师就会感觉很苦,比呆在地狱里还苦。�0�2 为什么度化弟子这么难?甚至可以这么说,一个真正的上师,他一定是个随时走在刀口间的,在这娑婆世界走一遭,他如履薄冰,直到将这个色身拖垮,完全地耗尽,他才撒手人间。如果一个上师对每一个弟子都非常地用心地话,他一定会提早离开这个世间,因为是如此地辛苦,与自我作战是多么地辛苦啊。我想我的上师作为一个大成就者,需要如此不知疲倦的教导弟子,那该是多么地辛苦啊。有一次,上师笑着对我说:“末法时代,修行很困难,每月在殊胜的日子里,给你们加持,要按时修持啊,平时工作在忙,也要从内心去观照你自己的心性啊!不能白白的浪费,只有坚持不懈的修持才能有证量,不然图据形式,白白浪费了大好因缘,不能用工作忙,事多,为借口而懈怠。我听了,心里立刻涌出难以自禁的泪水,是啊,上师是多么劳累啊,而我们总是一次一次又一次伤了上师的心,而上师总是那么慈悲一次一次原谅了我们,就如慈母爱护自己的儿女一般,而我们往往总不自知,连动物都不如啊!更有甚者,灌顶后不好好修证,还四处破坏。我们真无脸面对上师“上师啊,我们的具恩根本上师!你是如此慈悲,悲悯自己的弟子,用无比宽容的心耐心的引导我们走向正道,尽管我们途中有所耽误”。所以,一个真正的上师的心,我们绝对无法理解其全部,绝对难以望其颈背,是真正地不可思议!�0�2 通过上师的摄受弟子获得成就,短短的一身就可以完全做的到,这完全是个捷径。这就是为什么西藏密宗如此强调对上师的信心的理由;请问,我们对上师具有清净的心性吗?能够坚持不懈的修持吗?这些我们都准备好了吗?�0�2 说到这里,一个真正上师之苦之难已经不言而喻了。每次看到上师为一批又一批的弟子,众弟子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觉受而高兴的时候,却有几人能知在灌顶后,上师累的话都不想说,一动不动的坐在那真的让人痛在心里。 上师出生入死,往返度人无疲厌,总归就是因为弟子难度。而大多数弟子却未能从内心深处好好依止上师修持就是上师之苦之所在。弟子只有放下我执,心里完全有上师的时候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与上师同在,同登极乐。上师的种种以欲勾牵,种种方便令入佛道,皆是为此事而来!�0�2 因此向所有伟大的上师致敬!向勇敢无畏而大慈大悲的菩萨致敬!向大慈大悲大雄大力的佛陀致敬!�0�2
如何判断别人是否在利用你
首先人心是很诡诈的,人也是很善于伪装的,我们很难识破。
有些人表面对你挺热情,挺关心,对你特别好,可背地里却不是那样的。有些人对你不怎么热情,不怎么关心,也不怎么和你有过多的接触,但是在你真正有难处的时候,却能站在你身边帮助你。
我们不能100%确定一个人到底是真的对自己好还是利用自己,但是我们可以自己保证自己不被别人利用。一个人真的对你好,那我们也对他好,一个人真的在没有人帮助我们的时候,向我们伸出援手,那我们也会同样的来对待对方。那些表面对我们热情,对我们好的人,实际上是从我们身上想要得到什么,或者是想利用我们达到他的目的,但是我们可以拒绝他,我们可以防着他,保证自己不被别人所利用,这个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其实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我们和任何人相交,都是用真诚和真心和别人相交。我们也不要从别人身上索取什么,也没有利用别人的心思。当我们再用真心和真诚和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就慢慢的能对对方有所了解,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对你好的人他会真心对你好,也会永远对你好。利用你的人,他对你好,但是他也要从你身上得到相应的回报,得不到那个好立马就停止了。但是也不保证真正对你好的人,有一天突然不再对你好了,今天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但不代表将来你还是他最好的朋友,但是最起码他不会利用你。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10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