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缘起法讲解视频(十二缘起简释)

十二缘起的缘起于缘起性空的缘起讲的是什么
这两个缘起,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因缘生起的意思。所谓缘起,就是讲一切生灭法都是因缘生灭法,缘聚而生,缘散而灭,都是迁流不住的。这就是缘起的含义。既然一切生灭法是因缘生灭法,所以一切生灭法中都没有永恒的自性,这就是性空的含义。十二缘起,也是讲因缘生起,比如无明缘行,行就是因无明而生起,其他的以此类推。
12元起和12元起支在佛教中怎样解读?
十二因缘也称十二缘起支。
十二有支、十二因缘。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星云大师: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的内容
什么是「十二因缘」呢?十二因缘的内容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分别解释如下:
1.无明:无始以来,由于一念不觉,不能了知「缘生万法生,缘灭万法灭,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诸法实相,就是无明。无明是与生俱有的,所以称为「无始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2.行:是造作、行为的意思。由于过去的无明烦恼,而引发身、口、意三业,招感未来果报的力量,就是「行」。
3.识:通指个人精神统一的总体,在这里特别指投胎的业识而言,是依过去惑业的动力,招感异熟报体的阿赖耶识遇缘投胎,以完成现实的生命体。
4.名色:名色是五蕴的异名。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是肉体的物质,二者都是构成有情的要素。因为托胎之初,六根不全,形体未具,无法发挥身心五蕴的功能,所以,用「名色」称之。
5.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胎内形体完备之相。
6.触:指出胎后,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一般认识作用,也就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起的单纯知觉作用。
7.受:即领受,是领受外境而感受苦乐等感觉的精神作用。
8.爱:贪爱、染著的意思。指对于苦乐等感觉进一步产生爱憎等精神作用。《增支部》经典说:「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在佛法看来,爱与憎,有如手心与手背,是一体的两面。
9.取:执著的意思。先有爱欲,再增强为执著,然后三业繁兴,造成未来身心的种种烦恼痛苦。取有四义:
(1)欲取,对五欲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生起追求的欲望叫欲取。
(2)见取,谬解正理,如对五蕴产生我见、边见,妄计取著叫见取。
(3)戒取,执取许多不合理的戒律叫做戒取。
(4)我取,对所爱的事物生起我和我所有的执著,如我执、我见、我慢、我法、我语等叫我取。
总之,取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所有事物不顾一切的攀缘追求,而引发三业的活动。
10.有:存在的意思,与「业」的意义相通。指由于爱著驰取,产生「纵我役物」的行为,而构成潜在的业力。这些业力所招感的苦乐果报,是相续而生,不会亡失的,所以称为「有」。
11.生:指由过去所造作的业力而引生来世的果报。根据《俱舍论》卷九的说法,这是指在未来世托胎结生的一刹那。而唯识宗则从广义的解释,认为从「中有」至「本有」尚未衰老之间,都是属于「生」。
12.老死:随著生命的逝去,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便是「老」;最后呼吸停止,诸蕴离散,身坏命终,则是「死」。不过,老死并非有情的全部灭亡,老死的是色身,业识却与无明和行,重复另一期的生命流转。
《俱舍论》卷九以四种不同的立场说明十二缘起:
1.刹那缘起:一刹那间心中具足十二因缘的作用。例如因贪心而生起偷盗的瞬间,在那时心中充满愚痴、无明,所以有偷盗的意识和行为产生。
2.连缚缘起:十二因缘像车轮的前进,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后果的关系。
3.分位缘起:十二因缘表示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和状态,例如:以「三世两重因果」的观念来解释十二因缘,就人的生命而言,「无明」和「行」是过去世起惑造业时的分位。依此过去世的二因,业识刚开始托生母胎一刹那间的分位是「识」;托胎第二刹那后,六根未备的分位是「名色」;胎内六根具足的分位是「六入」;出胎后至二、三岁止,有接触感觉的分位是「触」;四、五岁至十四、五岁间,感受性极胜的分位是「受」。以上从识到受,是「现在世的五果」。
十七、十八岁以后,爱欲强烈的分位是「爱」;三十岁以后,贪著心炽盛的分位是「取」;如此造业的分位是「有」。以上三者称为「现在世的三因」。由此而感生未来世的分位是「生」;此后至死的分位是「老死」,以上二者属「未来世的二果」。
4.远续缘起:指十二因缘的连续缘起,可远隔多生多世。
三、十二因缘的流转与还灭
在《增一阿含经》中记载:佛陀思惟十二因缘的真理而开悟证果,因悲悯众生「不解十二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故以方便,宣说此甚深难解之法,令众生共趋于正觉解脱。
所以,「十二因缘」法不仅让我们了解生命流转的实相,更重要的是我们如果能藉此正视生命的缺陷,并且更进一步思惟观察,就能使我们永除诸闇,离苦得乐。然而,我们应该如何观照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生命是如何随著十二因缘的程序流转的呢?这是因为一念「无明」起,由无明而生起意志「行」为,因意志活动而产生能认「识」的主观要素,由识而展开所认识的客观要素「名色」,由名色而生出感觉的认识器官「六入」,由六入而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由触而有爱憎的感「受」,由受而生「爱」染欲望,有爱而执「取」事物的外境,有取而造业「有」、生有,由于有而形成个体的「生」存,有生终将会「老死」。
如此顺观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像这样缘起的转递,形成一期又一期的生命流转。
其次逆观十二因缘,人为什么会有「老死」呢?因为有「生」,所以才会有老死;生又从什么地方而起呢?是一切善恶行为的「有」业的结果;行为的有业是因执「取」而生出,就如取薪燃烧而产生火;这个取又从何处来呢?就是因为「爱」而生,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爱又从那里来呢?是由「受」而生,如同感到苦痛就需要安乐,感到饥饿就需要饮食,有了希求就会生出爱来;受是爱的原因,这个受是从那里产生的呢?受是从「触」而生,感受到苦,享受到乐,是因为有触才知道的;触从那里发生呢?是从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产生,盲人、聋者就无法产生完整的六入的触力;这六入从那里来?是从「名色」而来,名色好比是芽,六入好比是茎叶,茎叶是由芽逐渐长成;名色则根源于「识」,识与名色是互为关系的,在这之前有个「行」,行的根结是什么?就是「无明」,也就是生死的根本。
如何跳出生死的圈子呢?佛陀告诉我们:「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只有泯灭生死根源的无明,才能使生命脱离三世的轮回,得到解脱之道,这就是还灭缘起。
四、结语
十二因缘的道理非常玄妙,好像一座城墙,人被关在里面,虽然有门,但是门口站著许多卫兵,不容易出去。众生在生死中也是如此,由于贪、瞋、痴、我执、烦恼的牵引,不容易跳出十二因缘的流转。
十二因缘像一颗果树,果树的种子种下后,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果子落地后又长新株,又再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新生的果实虽然不是原来的种子,彼此之间却有著密切的关系。众生生死的延续也像种子、果实的相生,一直延续没有间断。我们的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前后相续,虽然我们的身体在五趣六道中轮回不停,生命主体却是一致的。
《中阿含经》卷十〈习相应品〉说:「了解十二因缘流转带给生命的诸多苦恼,便能有信;习信,便有正思惟;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这段话可说是道尽了「十二因缘」法的价值所在。
俗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世俗人为了学习高尚的知识和做事的技能,尚且需要奋发努力,百折不回,才能有丰硕的成就。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尽未来际,面对生死洪流的挑战,逆向而上,更应该坚定正信,怀抱正念,精进不懈,方有所成。
佛教悟的什么?缘起性空!
【上篇】
有本《中观今论》,记述了一个对话:
有人问佛:“所说何法?”
佛说:“我说缘起。”①
佛教的总纲,就是“缘起论”;什么叫“缘起论”?简明的解释:
“缘起有二大意思。一个是一切都是由过去各种条件而生,无条件而生的东西是没有的,这是一个意思。另一个意思是现存的东西是依存的关系,都是连系着的,不连系的东西是没有的,都是相互依赖,也就是独立自存的东西是没有的,这是缘起的第二个意思。”②
佛教还有一个“缘起偈”: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佛陀)说。”
据唐代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载
,印度一带佛教,当时在塔基和佛像内安置此偈。
佛陀其后各种佛教理论,事实上都是“缘起论”的发挥与深化;“缘起论”始终是主要线索:
原始佛教用了“缘起论”解释关于生命现象的缘起关系;中观学派由此提炼、发展出“空”的命题;而瑜伽行派所谓的“万法唯识”,其实也是依据了“缘起论”。
中观学派(空宗)的兴起,约在佛陀(公元前565—前485?)逝后500年,创始人是龙树,弟子提婆继续阐发“空”、“中道”、“二谛”等思想;佛陀逝后约900年,乃有瑜伽行派(有宗)的兴起,奠基人是无着、世亲两兄弟,共同宣扬“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唯识论。
本文的论述,颠倒了历史顺序;先说“唯识”,次讲“中观”,再回溯到原始佛教的“缘起论”。
总是听人说道,佛教是“唯心主义”;其实从“识”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且建立起自己的系统学说,主要是瑜伽行派。
然而,该派的重要学说——唯识论,也并非不承认客观的存在;只是说,决然没有离开吾人的“识”、而能够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成唯识论》所下的“唯识”定义:
“唯识者,一切万法不离心故。”
“万法不离心”,理由是否充足呢?
“就现代心理学来谈,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先有外境剌激,再传入神经,传至中枢神经,然后由中枢神经对传入神经所外递来的信息进行‘加工’。”③
“外界的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经过了中枢神经的加工而变成的符号,就不一定完全是客观境象的原状,而我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经过中枢神经加工以后的东西,其作用刚好能与外界相适应,而适应并不等于一样,从效果上说,适应的便被称为正确的,不相适应的便被称为错误的。据此,我们足以看到佛教唯识学的思想及理论体系是如何的精深独到!”④
实际生活,也确实是这样的:
我的床头左侧,一上一下,装有两个电路开关;每次躺在床上、反手去捺它们,感觉里却变作了一左一右。
不信?你也可以模拟几个场景试试,以便觉察一下:
外界的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经过中枢神经加工以后,是否就完全还是客观境象的原状?
我想关灯睡觉,便去捺感觉里“左边”那个开关,每次都是对的。
你看到一尺长的一物,很可能在实际感觉上,你与摊主不是一样的长度;你凭着直觉就信任了摊主,因为他的尺子,在你的感觉里,也相应地改变了长度。
你看到一对狗眼,大小的感觉,与他人也很可能不一样,这个无可验证;而我小时候走在老家的蒲歧街上,觉得这街很长,近年又去走走,只那么几步就走完了,我用了“脚步大了”去解释,却没有想过其中的“唯识”之理。
对与错,好与坏,爱与憎,往往也只是由自己的“识”、给出的定义;然后这些定义,却如同身上的皮肤,如影随形地跟着。
有个老和尚,举出例子:
“有一女子:冤仇见了生慎,情人见了起爱,儿女见了起敬,鸟兽望而逃走。”⑤
这个事例,原载于《大智度论》,能够由之想到唯识道理。
按唯识家讲,吾人的所能认识,不外乎事物的四个部分,亦即“名”、“义”、“自性”、“差别”;举茶杯作个例子:
茶杯是“名”;
它是茶水的盛器,这是其“义”;名可不改,而义可变——茶杯也可盛他物,而用它击人,相当于一种武器。
“自性”,指事物本身的性质;“差别”,是由与他物的区别而言。
然而,关于事物认识的这四个方面,都离不开我们的“识”。
唯识学把所认识的事物,亦即“认识的对象”,叫作“相分”,而把吾人能够认识事物的这个“识”,叫作“见分”;但两者是“缘起”的关系——均为一个认识的构成部分、而不可分离。
假如各自孤立起来,“见分”与“相分”之间不存在“缘起”亦即联系,也就是说,它们不在一块儿了,又何来此刻的什么“认识”?
离“识”而无境,反过来说,离“境”也无识,因为识与境,相互依存,才能构成此刻一个完整的“认识”;就人类的认识而言,识与境,都不是可以孤立之物,这就是“缘起论”的运用。
从茶杯的认识,到其他事物的认识,推广至宇宙间所有问题的认识,无非就是“见分”与“相分”的关系,而两者却是“缘起”的;既然它们只有联结才能够显示出来,各自就没有独立的“实体”,既然它们相互依赖,并且不会凝固不变,所以,本性为“空”。
唯识论在形式上讲“识”,实则还是为了论证“空”性,讲“识”只是讲“空”的手段而已;历史上“唯识”与“中观”,发生过争论,其实是不必争论得那么激烈的,因为各自的理论,都是对于“缘起论”的扩展与深化。
比如这个杯子,唯识家先列出所认识对象的四项——名、义、自性、差别,再分析为“见分”与“相分”,既然两者为“缘起”关系,则本性为“空”;而“中观”,也是说“空”的:
茶杯端起来可以喝水,所以是个“妙有”;但妙有是从“用”上讲的,“空”则从“理”上讲的,茶杯的本性毕竟是“空”。
于是,“中观”有这么三个东东:
“有”、“空”、“中”。
“中”就是“中道”,既要承认现象的存在,又要知道毕竟“空”;正如僧肇所说:
“法(事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注维摩诘经》卷一)
“中观”由此又建立起“二谛说”;“真谛”是本性“空”,是“无”,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俗谛”是缘起的“有”。
许多人每以为,“有”即是实有,“无”即是实无,其实都是错误的,因为不符合“缘起性空”的中观实理;而观此中道,名为“中观”。
世间诸法,相似相续,缘起无有穷尽,而且法法平等;“缘”亦是由缘而生,这样而论,也就没有给什么“造物主”留下位置。
释迦摩尼佛坐在菩提树下,参究49天,悟的就是这个“缘起性空”;具体点说,叫“十二缘起”: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我总是难以摆脱书呆子的习气;虽也知道禅宗讲的“不立文字”,仍想在这儿,做些文字的分析。
佛教认为,因为不知道“万法皆空”的道理,亦即处于“无明”状态,人(也包括一切众生)便有种种贪欲和执着,由之不断发生;“无明缘行”,“行”就是世俗的行为活动。
世人之贪欲、并且“执着”的源头,就在于这个“无明”!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是由一念“无明”,而产生了能、所的对立——“能”,能认知,即唯识论的“见分”;“所”,所认知的,亦即“相分”。
由能、所对立,完成了“一生二”的过程,从而产生了繁复无穷的“分别”运动;“不知非有,妄起贪念,轮回生死”。(《大乘流转诸有经》)
能、所的对立,也就是说,从主观方面(见分),觉得离开了“相分”,还有一个“独立存在”之“我”,这就是“我执”;从客观方面(相分),认为离开了所认识的对象,另外还有一个不依主体(相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这就是“法执”。
无论是我执、法执,都是误以为有一个永久存在的“我”,或者有一个永久存在的外在“事物”。
《成唯识论》卷第二说:
“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从能、所的角度分析“无明”,以说明“缘起性空”之理,是“唯识论”的特色;唯识论认为,“十二缘起”法,是建立于吾人“心”上的,他们加以扩展并系统化,便形成了该派学说。
“十二缘起”,除了“无明”与“识”,是直接指向精神现象之外——
“识缘名色”,“名”指精神或心,“色”指生命的物质结构,而“名色”合称,指的是有精神与生命的胎儿;
“名色缘六入”,“六入”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入缘触”,“触”即是对于外界环境的感触;
“触缘受”,“受”即所感触到的信息,接受与储存;
“受缘爱”,“爱”即追求、贪欲等;
“爱缘取”,“取”即“执取”……
也都是涉及到人的精神活动;原始佛教的“十二缘起”,主要是以此解释有情的“心”,及其生死轮回等现象。
而唯识论从“识”上(“无明”为源头)去分析“十二缘起”,对于佛陀“缘起”思想的把握,是准确的。
原始佛教经典《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记述“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问佛陀;佛陀答以偈言:
“心持世间法,心拘引世间,其心与一法,能御制世间。”
也证明了,唯识论认为“识”具有主导作用,契合于佛陀的本意。
《华严经》(六十卷本)卷第二十五中说:
“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皆是依心。”
这句话,明确指出“十二缘起”与“心”的关系;“但是心作”,便是唯识的观念,而“三界虚妄”,则指“空性”。
中观学说的“空性”,实则也由“十二缘起”而来,是对于它的发挥与概括。
“缘”就是条件,一切法(事物)都是没有离开条件的,除了种种的条件(缘)以外,要找一个法的实体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切法空”,一切事物都没有实在的、凝固的“自性”,此即“缘起性空”。
中观派的代表作《中论》卷第四,如是说:
“末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中观今论》如此阐释“中”字:
“一、中实:中即如实,在正见的体悟实践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应该如何,即还它如何。……二、中正:中即圆正,不偏这边,也不偏于那边,恰得其中。如佛说中道,依缘起法而显示。……”⑥
由上述可见,“中观”与“唯识”的理论,都是由原始佛教的“缘起论”,亦即“十二缘起”,发展出来。
【下篇】
印度的“中观”学说,主要是由鸠摩罗什大师(344—413)译出一些经典,而传承于汉地;他是东晋之际、后秦的和尚,父籍天竺,生于龟兹(今新彊库车一带)。
到了唐朝,玄奘大师(602—664),不避艰险,亲赴印度;瑜伽派经典,就是由他求法回来、得以弘传,并创立了“法相唯识宗”。
稍后还有个义净大师(635—713),仰慕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风范,也远赴印度。
他们回来后都说,印度的大乘佛教,就是“中观”、“瑜伽”这两轮——印度大乘佛教鼎盛时期的两只轮。
汉地还有很多的高僧,写下了无数的疏论,释读“中观”、“唯识”。
唐朝还有个法藏(643—712),是“华严宗”思想的集大成者;华严宗的学问,都说是中国佛教的最高哲学。
华严宗将佛陀的全部教法,归纳为“缘起论”;按照观察角度的不同,及其义理的浅深,分为:
“业感缘起论”(原始佛教);
“中道缘起论”(中观学派);
“阿赖耶识缘起论”(瑜伽行派);
“如来藏缘起论”⑦;
“法界缘起论”(华严宗);
加上当时传入日本的“六大缘起论”(真言宗),阐释“缘起论”的理论,已有五种之多!
法藏作《华严金师子章》,这样喻说“缘起”:
“如是重重无尽,犹天帝网珠,名因陀罗网境界门”。
印度神话,帝释天的宫殿里装饰着一个宝珠网,网上结着无数宝珠;每颗宝珠可以象镜子一样映现出其他宝珠的影子,甚至还能映现出其他宝珠内所含摄的无数珠影。
法藏作《华严金狮子章》的起因,据《宋高僧传》卷五《法藏传》所载:
他在洛阳佛授记寺,为武则天讲解“华严”理论;当讲到“十重玄门”、“六相圆融”等义理之时,武则天听不懂,他便指着殿前的金狮子,以金狮子为喻。
这次讲解,由弟子记录下来,便成为此书;据说,法藏的特点是“善巧化诱”。
理论的阐释,及其探讨,有着加深认识的作用,却也存在一个弱点:
“说似一物即不中。”
这一句话,是南宗大禅师怀让(677—744)说的,见于《五灯会元》卷三;怀让曾于韶州(今广东)参学禅宗六祖惠能。
河南人经常会说“不中”,就是什么也都不是;南宗禅还主张:
止息思维,扫除概念;触类是道,即事而真;当下一刻,消解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
南宗禅由惠能和尚(638—713)创立;他本来只是一个不识字的樵夫,以“自心顿现论”,理解无尽“缘起”——南宗兴盛的时间稍后,而未被法藏列入“缘起论”的讨论。
但这个宗,很接近于原始佛教;上篇里多次举例的那只茶杯,后来也被日本国、一个叫“一休”的禅宗小和尚打碎了。
曾经有过这个茶杯,却还是打碎了;而且从这只碎了的茶杯,也没有蹦出“中观”、“唯识”这样的文字,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也是由此:
“道理”在很多时候,还不如“直观”的简单与直接啊!
一休问师父:
“到底有没有一个人可以不死?”
师父答:
“哪有不死的人啊?”
一休再问:
“那么,有没有不会坏掉的东西呢?”
师父再答:
“缘聚而有,缘散而坏;无物可以例外。”
一休就说:
“那好,这儿就有一个东西,‘缘散而坏’了;你的茶杯,我打碎了,不会很心疼吧?”
师父叹息道:
“唉,碎了就碎了吧。”
好的,不再心疼;苦乐由心,“念而无念”。
正是:
“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这首诗的作者,也是日本国的,叫作梦窗国师。
但,要想世人放下“我”、“法”两执,很不容易!
比如我,虽然也知道一休的故事、梦窗的诗句,确实是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却又总是,“眼内有尘三界窄”。
明明知道,年衰体弱,距离死亡之日也不远了——那一日,多有不舍,还得强迫你都舍掉;然而,总是会有许多留恋,继续执着而不能放下。
举一个他人于观感上、还算好点的事例:
有一本书,很喜爱;有一次,翻出来一看,由于连续下雨、仓库涨水,而潮湿了,还粘住了书页;叹息良久,又于夜半爬了起来,用了种种法子,去弄开书页,一直忙到窗户发白。
世人的“执着”,依我看来,只是事物的性质及其“雅”俗,不同罢了;共同点则是,总以为“我”能够长存,“物”也能够长存;由我、法两执,而又发生新的贪欲,乃至有如古人所言: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地多宽广,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有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⑧
近几年里,由坎坷辛苦,而心灰意懒,总算回过头,肯读一些佛书;然而典籍无数、义理繁复,而我这个人的天性,最为钝思,又缺耐心。
有位老先生,自述过一个经验:
“我们在研究唯识和中观的过程中,思想的火力都曾遇到过死角,展转于此胶彼漆之中,感到十分烦闷,而每次烦闷之余恰巧却因看了禅宗语录获得了轻松愉快如释重负……”⑨
这正是:
“得树攀枝未足奇,悬崖撒手丈夫儿。
水寒夜凉鱼难觅,留得空船载月明。”(宋代道川禅师)
夜冷水寒,鱼不上钓;于此等懊丧之际,忽见船空而不空——载了满满一船的明月;船空犹有月,心境似如波明,也觉欣然。
惠能和尚,可是一个好和尚呢;《坛经》里,他把佛陀的缘起思想,以及繁复的“唯识”、“中观”的道理,以他的智慧,变得那么简单、易读。
他的一句“万法不离自性”,也就概括了“唯识”的道理;又从《金刚经》里,悟到了“缘起性空”,以“不执两边”的“中观”思想、开导徒众。
种种疲累,又由体衰而精力不足,思维枯竭;那么我就简单、浅陋一些罢,重点看一本《坛经》好了。
当然,以上说的只是自己具体状况——我没有说他人,也要这样。
《坛经》代表了中国化的佛教,主要是结合了中国原有文化,道家为多,也有儒家;这个正是高明之处,理论渗透于具体的国情,能够为普遍大众也包括文人、所容易接受,也更加易懂,深入而又浅出,通俗化有利于传播。
但佛家的主旨,《坛经》没有改变;惠能和尚与释迦牟尼,悟的是同一个道理,以破除“我执”、“法执”;这个道理就是:
“缘起性空”!
注:
①《中观今论》,27页;释印顺著,中华书局。
②《佛法在世间》,30页;净慧主编,中国佛教协会出版,书中载有(日)水谷幸正《佛教的根本思想》一文,引用于该文。
③《论开悟》,91页;贾题韬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④同书,92页。
⑤《中观今论》,49页。
⑥同书,7页。
⑦也称为“真如缘起论”,该论以《大乘起信论》作为依据;《大乘起信论》题为真谛译,也有人疑为中国人所作。
⑧转引于《孟子旁通》,199页;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⑨《论开悟》,65页。
2020—2—29,写毕于宁波、翠柏西巷。
三世因果,于十二因缘,如何分配?
【三世因果】
三世,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的迁流中,为一因果的连锁。过去者为因,现在者为果;现在者为因,未来者为果,此称为三世因果。佛教理论,有情的生命流转,以过去的业力为因,招感现在之果,复以现在的业力为因,招感未来之果,如是因果相续,生死无穷,这就是迷界有情生死流转的因果。
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寻因果也。
因果经曰:“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古以此文为因果经之语而处处引之,但现在流通之经无此文)。
涅槃经憍陈品曰:“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十二因缘】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兹列表说明如下: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二、行缘识三、识缘名色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六、触缘受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五、六入灭则触灭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十一、生灭则老死灭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无明──────┬─惑迷
┌过去二因 ┤│
│ └行────┐│
│ ┌识──┐ ↓│
│ │名色─┤ ││
│┌五果┤六入─┤ │↑
│││触──┤ ├──→─业染
三世十二因果┤现在┤└受──┤ ↑↑
││┌爱─→↓→↑→─┤
│└三因┤取─→↓→↑→─┘
│ └有─→↓→┘
│ ┌生──┤
└未来二果 ┤ ├──────苦报
└死──┘
(二世十二因缘)
┌无明
│行
│识
│名色
┌现在十支┤六入
││触
││受
││爱
二世十二因缘 ┤│取
│└有
│┌生
└末来二支┤
└老死
因缘法到底在讲什么,十二因缘与因缘法是什么关系?
我为你简单介绍一下吧。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学佛者要学习佛法,首先就得认识三宝、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是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它们相依,因缘生灭的相续流转,使到我们感受到有个人生的过程,有一个生命在生死轮回;实际上这其中无有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
佛说十二因缘是一大苦聚,我们学习十二因缘就是要明白苦在哪里?要从十二因缘当中怎样得到解脱。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著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著消灭。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可以添加我wx。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16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