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人生佛教在当代弘扬的学习心得(佛教与人生)

学佛百科2023-04-0592

对佛学的感悟

对佛经名句的感悟

作者 黄必增

近年来,笔者对佛教理论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学习,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其中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佛经句子有所感悟,现在跟大家交流一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佛经句子,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吧,可能大家对这一经句的理解各有千秋,其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来四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物的本质。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

我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佛经句子中明白了“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人生道理。“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做工一族,在有工做的时候,就要想到无工做的时候(有即是无),这样,他们就会节约经济开支,注意积存资金,一旦真的无工做的时候,他们还有积存资金可用(无即是有)。这就要求人们要有忧患意识,要珍惜工作机会,要学会科学理财,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家庭经济危机的发生。同样的道理,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平时有老师解题、指导,有课本可学习,有资料可查阅,这个时侯就要想到考试时,没有老师辅导、没有课本可看、没有资料可查(有即是无)。学生就应该好好珍惜宝贵学习时光,勤于积累文化知识,炼就过硬科学本领,到考试时,在没有老师帮助、课本、资料的情况下,也能应付自如,做出答案来(无即是有),考出好成绩。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强调了人们要珍惜拥有的一切,好好把握机会,规划未来,开创人生美好明天,这就是我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佛经的感悟。

(写于2009年11月16日)

论述佛教在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哪些指导

佛教的现代启示意义

佛教对现代社会有些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们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特别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种种的矛盾,人跟自然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自我的身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造成都可以说是由于我们人的自我的异化。哲学上讲的异化的含义就是本来我们创造出这样的东西来,是为了使我们自己获得更充分的自由,更大的自由,结果反而被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束缚住了我们自己,这就叫做异化。

我们现在的社会,一方面是科技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我们有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沦为神的奴隶,对于神盲目信仰;或者我们就沦为物的奴隶,成了追逐物欲的这样的东西。现在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的张扬,现在也是很时髦的。在这种自我中心、自我张扬的过程中间,实际上造成了大量的人格的分裂。这中间最核心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失落。

我记得我的老师冯友兰先生当年给我们讲课的时候讲过,我们看历史上哪个思想家最强调一个什么理念的时候,肯定这个社会这个问题最严重。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在强调要自我凸现,自我中心,自我张扬,自我体现等等的,恰恰说明我们自我的失落。拿佛教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的贪嗔痴三毒无限膨胀的结果。贪,主要指生理上面,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无限的欲望的追求;嗔是一种嗔恚,就是不平衡,老是嫉妒别人,别人这个比你好了,他心里就不高兴,别人比你强了,你就不高兴。我们现在的心理病不得了,在竞争社会里边,就是你追我赶的比的过程,这种嗔恚心最厉害。为什么我们现在社会亚健康的状况非常严重?亚健康的最根本的就是心理的失衡!痴就是颠倒。颠倒妄想,就是对于现象界的真实面貌看不清。痴的反面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能够看清现象的本质,也就是性空幻有。

针对这样一些病,佛教给予我们现在的社会人生是大有补益的。佛教强调认识我的本来面目,不仅要认识,还要觉悟。那么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清净,或者说空。按照通俗的话来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拿物质的事情来讲,我们是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面,我们又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你能带走什么?我都是讲身外之物是如此。可是人的精神成果,精神成果是可以带走的,死了以后,很多精神财富消失了,这是我们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这样一些无形财产,我们怎么样来保护的问题,怎么样来继承的问题。

所以,认识到了本性清净,认识到了一切现象世界都是无常的,都是无我的,那么你就可以用这样一种智慧,就是般若的智慧去消除你的分别心,放下你的执着心。我们就可以以一种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我们需要以一种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我们要面对现实,不要回避现实,不要逃避现实,要在现实中间去怎么样完成人格的培养。佛教是要大家注重当下,我们要学在当下,行在当下,悟在当下,证在当下。

最后可以总结起来,大乘佛教是智慧和慈悲这两个根本的精神。这两个根本的精神,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就叫做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佛教是上求菩提,即上求觉悟,下化众生。觉悟人生就是上求菩提,奉献人生就是下化众生。这两个是又分不开的。由觉悟而积极地奉献,由奉献而不断地提升觉悟。佛教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意义还是很大的。如果能够把佛教的慈悲的精神去弘扬,去发扬,人人都发挥他的慈悲的爱心,这个世界就会和谐,也就会和平。

佛教修行理念对当代人的启示

佛教的奉献精神是最彻底的,完全是无我的。不仅奉献人类同样也奉献给宇宙间一切生灵,佛教的奉献精神正是其慈悲情怀的体现。佛门中的慈,代表给予众生以快乐;悲,代表拔除众生之痛苦。所以佛家的慈悲可以让芸芸众生从根本上解除痛苦的根源而获得快乐,是最圆满的帮助。这完全不等同于世间法中搞的捐助和其他慈善活动,因为这些社会行为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并不具有佛家思想-----“转烦恼为菩提”的教育在里面。佛陀在经文中讲述了这个宇宙以及人生的真相是千真万确的,他把毕生的大智慧奉献给了这个地球,这是无与伦比的奉献。同时佛陀除了讲明这些真相外,还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开示了许多修行的法门以帮助大家走向觉悟的彼岸。很多人对佛门中的许多规矩感到头疼觉得受限制,恕不知这些规矩的设置是对众生的爱护,如同攀缘在峭壁上的人需要系安全带一样,有了这些防护可以让我们远离错误的知见和行为,在觉悟的道路上走得能更远一点、更顺利一点。觉悟,它的层次和开悟的方式有很多。大多数人只是在某件事上悟到些道理或经验,这些只是世间法中的经验总结,并不是大彻大悟。所谓的大彻大悟,应该是看到一切事物的真相。而这个真相也就是佛家常讲的“无常”的道理、“缘起性空”的道理。明白了这些道理,可以让我们生活得不执着而有智慧,从当下即刻提升生活品质。佛家的觉悟与奉献,在当今社会环境里可以起到很好的净化心灵的作用。人人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的话,整个社会大家庭都会少了自私与欺骗,从而社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所谓“和谐社会”其核心是“心灵的和谐”,而这个心灵的建设工作非常需要佛家理念的教导。道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不做刻意的改变。禅宗是佛门中修行的一个路径,有利根之人修之有益,但无论何宗何派都是以佛法的基本教义----“缘起性空”的思想为指导,以成佛为最终目标的。六祖慧能大师写了《六祖坛经》,从这部经中可以看到禅宗的思想和“样子”,可以让大家对禅法有个初步认识(尽管这个认识每个人可能不会相同)。同时六祖使禅法在中国得以传承。最后谈谈佛偈,佛偈往往出现在佛经中。有的是对诸佛菩萨的赞叹,有的是对佛陀讲法的总结。因此它不应该被“中国化”或其他化。佛偈所表达的是事实真相、是法的高度浓缩。我们任何人不应该利用它、修改它。任何断章取义或曲解佛偈的作法都是错误的。这点极其重要。我们应该使佛法的思想和教法不受人为干扰地、纯净地、顺利地传承下去,让我们子孙后代能得到佛陀伟大思想的沐浴和启迪。

佛教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世间人都是依常识,和五官感觉在享受这个世间。为什么?因为他没有依靠、没有学佛、没有听经、没有闻法,所以,只有靠这个感官来享受。譬如说看看电影啦!世间人不学佛,还真的不晓得要做什么呢?租了一大堆的DVD来,从早上看,因为不晓得做什么!台风天,就从早上一直看,一边看,泡面一直吃;看电视报告新闻,再看;再玩那个什么?电动玩具、线上游戏,玩这个网络,玩到几乎不能自拔。因为不晓得无常就迫在后面,不晓得要赶快念佛。因此世间人只能依五官刺激,还有依常识。常识就是后天所读的这个书本,所加进去的观念。

诸位!修行跟不修行差很多。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世间的人,读到博士,跟师父同样,他没有受佛法的训练,你去骂这个博士说:“你笨蛋、你无知!”他立刻发怒。因为他接受的是后天的知识的培养,这个是常识,这个常识、语言、文字,他执着以为实在的东西,因此他用自己的观念雕塑成自己的人格的时候,那一种强烈的自尊心、优越感跟保护主义,会使他自己很脆弱,愈读书就愈执着,就愈想保护自己,就愈脆弱!那跟师父,我受过佛陀的训练的时候,你骂我笨蛋、无知,我一点都不会生气的,为什么?无知是一个假相的名词,你骂我无知,我就真的无知吗?是你无知,还是我无知呢?你骂我无知,我就变成无知了吗?所以,你修行,你悟道了,人家骂你什么,笨蛋、无知,就是这样,很洒脱:“喔,是是,你骂,这是你的事情,不关我的事情。”所以,一个世间人跟一个出世间人,生活的世界是完全不同,小事情足以让这个博士烦恼、痛苦;大事情也不足以让这个修行人痛苦和烦恼。

前一阵子一个硕士,念到硕士了,他女朋友只有提出分手,当时去砍她三十几刀,最后就跳楼自杀。你看,书读多少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念到硕士要博士班了,你想想看!所以,世间不究竟,就是这个道理。书读很多,由语言、文字、意识形态,所建立的观念、人生观,是非常脆弱的;由我们的本性、本能,存在的般若智慧,所建立的解脱思想、体系,它是非常超越跟解脱的。同样的一个人,所过的生命观是完全不同的。

有一次一个哈佛大学的来,说:“我们哈佛大学想请师父去哈佛演讲。”我说:“为什么呢?”他说:“我们那边许多华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过去留学的,还有一些听得懂华语的想听听看。”我说:“你们为什么要听?”他说:“大家都很迷茫。”他带一个美国人来,他中文听不懂,我说:“你翻译给他听。”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佛,世间人,你读到哈佛大学毕业,再来做什么?推论看看,做个律师、会计师,再来?再来就结婚、生儿育女、再来呢?要不去国外拍个电影,然后就等着往生。

真正的万世巨星是谁?就是释迦牟尼佛,那才是真正的super star!那个影星、歌星,演几部戏,一下子就死掉了,你记得以前的几个歌星啊?就台湾的来讲,五十年前的歌星,你记得几个?不然《望春风》是谁作的,你记得吗?我们没有留下法的解脱的般若智慧给后代,那么,这一辈子,就算你很出名,其实生命也不过如此。你怎么追求,它就是生灭、虚幻的东西,你只能同情他。生命观不一样了,世间人依于假相、依于错觉;修行人是依于正觉、正知、正见、正法来修行的,生命观是完全不一样的。

----------慧律法师

自净其意,去除我慢,开启智慧,服务众生。

世间的聪明才智,不等于佛教所讲的智慧。佛教所讲的智慧,就是要了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远离颠倒梦想、「我慢」断除。世间的聪明才智越高,往往背后的「我慢」,也会相形越大,因此世间的聪明才智,跟佛教所讲的智慧是不一样。一个人就算得了两个或是三个博士学位,或是说在发表你的论文、理论方面,真的是所向披靡,在世间方面的学术成就是占一席之地,但是首先要去看到我是、我能的「我慢」,其次自己内心深层的不安,那一种苦、生死大事,有没有彻底解决?如果还没有,纵然你站在国际场合、国际舞台上,让人家万众瞩目,但是当你私下面对自己的时候,内心的苦闷、内心的不安,你能够欺骗得了别人,却欺骗不了自己。所以,佛教所讲的解脱,是要如实回来面对我们内心深层的问题,真正让我们了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让我们从颠倒梦想的世界出离。

惭愧心生起,一定有它的先决条件。一个人若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虚心学习,若能够照见自己是处在井底的青蛙,才会愿意、可能跳出狭小的框框。注意!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很容易被我们的我是、我能、我慢这些遮障住,一个人的最大敌人是自己,修行路上的最大敌人是自己。所谓的「我是」,就是我们会有很多的「我是……、我是……」,例如说「我是一家之主、我是董事长、我是总经理、我是县长、我是行政院长、我是总统……」,一个「我是」出来,背后深层里面都是一种炫耀:「我是怎幺样、我是怎幺样……」。「我是大学士、我是博士……」不是说做博士不好,而是我们背后那一种炫耀之心出来,有没有去看到「慢心」潜伏在里面?要慢慢去照见到。

------------------空海法师

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

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

《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导师从5个方面来解答记者

1.社会大众接受佛教存在最大的障碍和倡导人生佛教有何意义?民众接受佛教的最大障碍是对佛教的无知和误,学佛人在有事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佛教走进寺庙,烧香拜佛作为精神寄托,也是缺乏了对佛教的正确了解,偏离了正确的佛教观点,也存在了佛教的四个误区,鬼神化.来事化.哲学化和学术化,要解决这些问题,佛教的理念,针对几种流弊 所提出使佛法回归原有的人本精神,为社会大众提供健康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佛教重视当下,作为当下的我要认识到人生佛教弘扬是针对弊端提出的,自己要认真修学佛法来改变对佛教的错误认识。

二.理解人生佛教的内涵和弘法的理念,人生佛教虽然定位于现实人生,已解决现实人生的一切问题为依归,人生佛教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佛教修行以出离心为基础,具备这个前提才不能被五欲六尘所染,佛教提倡现世乐,现世乐和来世乐将结合起来,以佛陀为榜样,克服自身的缺陷达到了人格圆满,完善人生佛教也涵盖了由人到佛的整个过程。

三.以台湾弘扬为借鉴,佛教弘扬要走现代化,台湾弘法成就较为突出,从慈善到文教,喜闻乐见,佛教深入到千家万户,国内也有许多道场,致力于慈善活动及弘法教育事业,但在学术与信仰,出世与入世 内修和外弘三个问题上不处理好就会对佛教建设有隐患,佛教的弘扬要走现代化要做到契理契机,在传播史上历代高僧大德,为了使佛法在不同时代和地区得到传播,总是以当时人们最容易的方式进行了弘扬,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理念,而且佛教现代化就是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佛子身上,同时现代化带来了重大的变化,也使整个社会整体商业化。

四.佛教弘扬在商业化中反思和佛教弘扬面临的问题,在商品经济浪潮中与寺院的清静,民众生活得到改善,忽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道德水准的下降,通过戒律和禅修来提高僧人的自身素质,寺院的经济来源,绝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以佛经流通来普及佛法,寺院财务的合理使用以得高望重的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差别,僧人的经济生活奉行简单的生活原则,在商业社会中的信仰问题上拥有出世智慧,提升心灵素质才是最根本的,佛教现代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文献整理,要在佛教现代化工作,还要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佛教以自身的优良传统为根本,在这个前提下是现代化的工具为我所用,文化知识佛教传播的裁体而沉溺于学术研究,甚至会丧失信仰为代价,在学术化的弘法过程中,看到学术方法的长处,更看到它的局限性 ,寺院是出家人修道的场所,而僧伽的使命则是主持并弘扬佛法。

五.教戒寺院僧团的弘扬,导师又是如何提升弘法人生佛教的?佛学院教学沿着社会办学的模式,基本局限于知识传授,缺乏对学员弘法能力的培养,没有安排弘法布教的相关课程,锻炼机会更少,弘法气候没有形成,也没有姻缘成就他们,能走上社会弘法的法师寥寥无几,导师的弘法历程,本着随缘弘法的态度,给自己明确定位,努力去做,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对佛教事业始终本着积极的态度。弘法因缘就会不断出现,在学佛过程中愿力的确非常重要,作为在家居士可以将学到的佛法以及学佛过程中得到的利益和大家分享,让他人亲近佛法,教诫更要弘法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观念,以宣传栏介绍佛教知识,设立小型图书阅览室,经书印赠室,素食菜馆,成立健康心理咨询机构,开设佛法教堂来弘扬。

心得体会,通过本课导师和记者的对话,对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现代佛教的弘扬要随缘进取,要有针对性的,佛法是来关注现实人生问题,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来弘扬,也是当今社会大众对佛教思考的问题,现在寺院受商潮影响有商业化和世俗化的担心,寺院和僧人有种种不如法的现象,也处在面临无法回避的处境,只要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的前提,通过禅修和戒律来树立正见,从而使我们真正发起寺院僧团和佛教的敬畏之心,参与佛教的弘法生活按照书院两套模式进行,进一步能完整正确透彻的理解法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分享给需要的人,接纳有缘人,让他们也能够来亲近善知识,自己必须努力精进修学,帮助更需要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17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