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呼吸原文?(观呼吸是什么修行方法)

004 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4〕
【原文】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清奉养得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
【贱悟】
“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终极目标是在你的心里的,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他的心就是至善之心,纯是惟精惟一的到西天去取经。当一个人心愿致诚,就是诚意到极致,就会与天地万物产生感应,与事事物物道理产生感应,从而顺应天理和人心,便得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帮助和关注,有人认为是与神灵交通得到帮助,其实是与天理和一,自然规律让一切的好都向着你来。
所以,唐僧身边有了齐天大圣、天蓬元帅、卷帘大将的辅佐。通过三个有本事的徒弟,尤其无所不能的孙大圣,他可以说事事物物细节他无有不精通的,而且他能转身为物,会72般变化。因为大圣心中至善未到,所以大闹天宫,祸害了人、妖、仙三界,犯下弥天大错。所以阳明先生也说,纵然你知道许多温清奉养得仪节,你也能做的很好,那些演电视、唱戏的人在戏中做的可能比比还好,那些戏者所演的并不是真正的至善,就像演皇帝并不是真正的皇帝。这就是看起来很像,其实有本质不同,所以先生说:“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
至善,首先是发心,让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我们比较近的方法是学习身边或者书本上的至善之人,这仍然是义外,向外持求。佛教讲究打坐,达到四禅八定;儒家讲求静坐,让自己无思无虑。我尝试多次静坐确实能让人有轻按舒适的感觉,但是无思无虑很难做到。后来看了南怀瑾先生的《如何修正佛法》、《定慧初修》,也参研了德保法师的《观呼吸》和斯瓦米.拉玛的《冥想》等诸多书籍视频,自2018年开始修习禅坐冥想,如今瑜伽术盛行,修心已经变成一种潮流。我也开始使用禅修的方法次第进入无思无虑的境界。
这是我在18年6月8日的记录:
《双盘突破1小时记录》
12年去九华礼佛,只知道烧香。
18年3月左右冥想,就是盘着腿,老太太盘腿法。
19年初开始七支坐打坐,直接上的双盘,刚开始坐15分钟左右。
一个月后坐20分钟,大概三个月时读着书盘腿突破了30分钟。
19年的4月20左右在宜昌出差早晨起来打坐突破40分钟。此时,打坐的前20分钟是真的觉得舒服的。
19年5月底自己定时1小时,多次尝试没有突破,但是做过了50分钟,但是换腿坚持坐到1小时,早晚各1小时。
19年6月初第一次突破1小时,左右脚内外都可以1小时,但是仍不稳定,有时做不下去。今天早晨右腿在内左腿在外盘了1小时,左腿大腿和屁股疼的受不了,又打勉强没下坐,说实话就是个忍。晚上左脚在内右脚在外盘坐1小时,听着喜马拉雅FM,到40分钟,左脚脚踝开始疼,到50分钟巨疼想放弃,开始念心经,58分钟估计表情扭曲。说实话,下坐时下不来,左脚踝疼,不知道为什么怎么坐都是左腿疼?
半年了,一直和疼对着干,没放弃过,但也没入过定,那种书上说的六根关闭的状态。凡夫一个,希望能修得智慧。
虽然自己觉得没有进入禅定状态,但是却有无思无虑的轻安感受,因为内心清净也想出很多纯乎天理的事情。禅定三藏法师的翻译是静虑,静虑中在心中确实能泛起浪花,据说进入禅定后会出现虚空粉碎的大悟,以后修到这个境界再分享。
不过不论何种禅定、静虑。最终之目的还应该是在我们这个器世间去实践,否则就是苦禅,就是嘴有多大舞台有多大。佛家讲悟后起修,阳明先生说事上练。我想禅修开始是可以有多种方式的,打坐、观呼吸,静坐亦然。但是,他们都是佛祖左后舍弃的筏子(佛说过河以后要把筏子扔掉,用来比喻佛法尚应舍掉),修到最后应该实在任何时候都在禅定中,静虑中,时时刻刻让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2019-06-15 晴☀
观呼吸第十三-十四课:正念与禅定
这两章主要讲述的是禅修的训练对象:正念与禅定,第十三章对正念是什么、正念的特质、功能进行了介绍,第十四章则讲述了正念与禅定的关系。
Day13 11月16日 阅读章节:《第十三章,正念》
正念是什么?前文梳理中说过,它是一种特殊的看待世界与自我的方式和视野,那么它究竟怎样特殊?当这个问题在我们脑海中浮现,想要从书中追问何为正念时,作者指出,文字是心设计出来描述实相的,但实相领先于符号与逻辑,就像用手指指向月亮,文字只是给了我们指了方向,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和体验去看见月亮的光华。因此了解到一切叙述只是实相的影子,是阅读本章内容时应当持有的态度。
事实上,我们都有过正念的体验,只是它一闪而过、被随之而来的惯性思维掩盖了。我们初次认识、遇见某个事物时,在我们刚刚把目光与心集中在它身上的瞬间,得到了纯粹的它在的觉知,就是一种正念的状态,但是很快地,我们会把它具体化、行成概念、并与某类事物绑定,然后貌似恍然大悟,哦,原来它就是某某。这就是我们失去正念的过程,它根植于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认识、认知、贴标签,以及一连串符号化思维上的习惯中,而通过内观的习练,我们可以延长正念的时间。了解正念的特质与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去挖掘这珍贵的瞬间。
正念的第一个特质是客观,感官捕捉到什么就是什么,它只是如实地观察,不予评价、不置可否。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接受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不论它是否让我们恐惧或恼怒。
第二个特质,不带好恶、不偏不倚。正念对观察到的事物一视同仁的淡然,“不会因为好的心理状态而入迷,也不会尝试回避不好的心理状态”,不执着享乐、不逃避痛苦。
第三个特质,脱离思维之外。作者对此的表述是“毫无遮蔽的注意力”,所谓毫无遮蔽,就是作为直接的体验经历,不用符号与逻辑为其归类或推演,它发生在思维活动产生之前的瞬间。
第四个特质,无我,排除自我概念。正念只观察正在关注的对象,不会将对象与自我关联,比如我们身体某处有疼痛,意识会说“我有个地方痛”,但正念只观察痛的感受,与“我”无关。
第五个特质,正念觉知变化。正念始终关注当下,而当下从未有一刻停止变化与流动,由此,正念觉知的实相便是灵动而变化的,它持续追踪着内外世界的无常表演。
倘若我们在禅修训练中,觉察到自己的观察出现了以上特质,我们便靠近了正念。下面说一说正念的三个功能。
功能一,提醒我们应该做什么。禅修中,我们需要保持对特定事物的观察,通常情况下是我们的呼吸,但分心的情况总会时不时地发生。这个时候,便是正念告诉你,你已经偏离了禅修的轨道,赶紧把心收回来。它觉察到了你正在走远,借由注意它当下不存在来重建自己,无需内在对话,只是一瞬间发生。
功能二,如实地观察事物。正念让我们脱离思维的束缚、走出情感的陷阱,只是客观地观察到事物的升起、发展、衰落,把觉知投射到每一个出现的对象上,而不产生任何附加。
功能三,看见一切现象的真实本质。佛教把实相的主要特征归纳为:无常、苦与无我,在正念之下,人们不断观察到事物客观流动的本质,就能由此觉知这世间最深层的实相:“一切因缘法本质上是短暂的;所有世间法到头来都是无法令人满足的;其实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只有过程”。
正念是内观禅修的核心,同时是目标与抵达终点的方法。我们修习正念,抛去固有自我概念与思维逻辑的陋习,不是因为后者不好,而是因为它们会对我们的所想、所行产生强制性,我们毫无察觉地就走入了它们圈画的陷阱,同时也陷入了苦厄。正念则给予我们选择。但它的培养并不容易,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用与形成思维习惯同样坚持的态度持续开发。在这个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注意到它,把正念重新拉回就好。最终,我们将到达完全开发的正念,它是“一种对世上一切事物完全无染与不执著的状态”,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持续且稳定的注意力,永远不会退缩和转移”。
Day13 11月16日 阅读章节:《第十四章,正念与禅定》
正念不会凭空产生,它只在禅定的专注和安静中生发,正念和禅定是一架并头前行的双头马车,我们在内观禅修中,需要以平衡的态度同时开发它们。经过上文对正念的梳理,我们先来看看禅定是什么,以及禅定与正念的区别和关系。
禅定通常被称为“心一境性”,是一种健康的、让心专注于一点的状态,因摆脱了贪、嗔、痴的妄念,而达到了平静和喜悦。禅定是中性的,它可以作为工具被用于任何好的或坏的用途上,因而禅定本身并不能给我们带来解脱和洞见;禅定还是有限制条件的,它能否深入会受到外界干扰、以及心中五盖的影响,深定只能生发于特定的环境和情景下,这也是为什么佛教徒大费周章地建造寺院,又设定一系列严格控制的环境;禅定也是一种强制性的活动,它迫使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专注于一物,手段更为硬朗。
正念则不同,它是善的,因为摆脱了自我概念,正念无法使用在任何自私的目的上,它只是看到既存的事实;正念的开发没有限制条件,它不用依赖安静的环境和平和心态,可以随时随地地存在,因为其本身便要随着无常的变化持续流动;正念无法用强迫的方式去开发,它不能凭借咬紧牙关、硬逼自己做什么而产生,它只在客观而平静的观察里生发,是温和而柔软的。
就两者关系而言,禅定提供力量,让注意力固定在一个事物上,禅定则作为敏感的一方去观察事物。若把内观禅修的过程比喻成透镜汇聚阳光使纸张燃烧,那么禅定就是透镜,它为我们创造看透内心所需要的燃烧密度,正念则选择透镜聚焦的目标,将它燃烧、穿透,看见表现下面究竟藏着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两者需要平衡发展、相互辅助,但在禅修习练的不同阶段,因为难度与条件的差异,我们对两者的关注还是会有一些差异的。比如说,初学者很难同时应对多个对象的切换,因为心是那么得活跃;而经过几个月的禅定训练后,我们就需要把更多的重心往正念上移动,因为它是禅修的中心。为此,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建议:
开始时限努力修习禅定,直到猴子心的现象平静下来为止,之后就把重心放在正念上。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心很纷乱,就强调禅定;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恍惚,就强调正念。总的来说,正念应该被多强调一点。
佛陀传-观呼吸(安般守意经)
《安般守意经》
”如果你们都可以持续修行圆满的觉观呼吸,你们将会获得很大的效益。它可以帮助你们成就四念处和七种正觉因素的修行,从而使你们生起智慧和证得解脱。
“你们应该如以下修行:
“第一口气息:吸入长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吸入长的气息;呼出长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呼出长的气息。
“第二口气息:吸入短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气息;呼出短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呼出短的气息。
“这两口气息能帮助你打断昏沉和妄念,同时使你生起专念和接触当下此刻的生命。昏沉就是缺乏专念。呼吸的觉观,可以让你回到自己和生命里。
“第三口气息:吸入气息时,要觉观全身;呼出气息时,也要觉观全身。
“这口气息能使你因观想身体而与自己的身体真正接触。觉观全身和身体每一个部分,能使你体会到身体存在的奇妙,又可以把生死的过程,在你的体内显露无遗。
“第四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会令身体安静平和,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会令身体安静平和。
“这口气息能帮助你获得身体上的平静祥和,因而达至心、身、气都融合合一。
“第五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感到喜悦,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感到喜悦。
“第六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感到快乐,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感到快乐。
“这两口气息,能带你跨进感受的领域。这两口气息能替你创造滋养身心的平和喜悦。全因为散乱和昏沉都已止息,你才可以回到自己,投入此刻。幸福和喜悦的感觉,会在你心内冒起。
“你住于生命的奥妙,可以亲尝专念所带来的平和喜悦。由于与生命的奥妙接触,你便可以把中立的感觉也化为悦意之感。这两口气息,是替你带来悦意的感受的。
“第七口气息:吸入气息时,要觉观自己心内的活动;呼出气息时,也要觉观心内的活动。
“第八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自己把心内的活动平静下来;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自己也把心内的活动平静下来。
“这两口气息能使你深入体会自己生起的感受,不论是悦意、不悦意或中立的,继而让你把它们平伏安稳下来。在这里,‘心内的活动’是指感受。当你觉观自己的感受之后,你便可以看清楚自己感受的根和性。这时,你才可以控制和平伏它们,虽然它们可能是从贪欲、嗔怒或嫉妒所产生的。
“第九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觉观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觉观自己的心念。
“第十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使自己的心念轻快平和;呼出气息时,也同时使自己的心念轻快平和。
“第十一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在集中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在集中自己的心念。
“第十二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释放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释放自己的心念。
“这四口气息,带你跨进第三个领域——心。第九口气息令你可以确认自己心里的不同境界,如体会、思惟、分别、快乐、悲哀和怀疑。你要观察和确认这些境界后,才可以彻视心的活动;当你确认心的活动后,才能使你的心寂静平和。这就是第十和十一口气息的功能。第十二口气息让你释放心内的所有障碍。这时,你的心才会重现光明,照见行念的根源,因而可以降伏重重的障碍。
“第十三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照万法的无常性体;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照万法的无常性体。
“第十四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照万法的坏灭;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照万法的坏灭。
“第十五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想解脱;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想解脱。
“第十六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想舍离放下;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想舍离放下。
“以这四口气息,行者便可以进入心所产生的物象领域,而集中心念以观察万法的实相真性。首先是观察万法的无常。因为万法无常,故万法皆会幻灭。当你了悟万法无常坏灭之性,你便再不受生死之轮所束缚,因而达到舍放和解脱。舍放并不是鄙视或逃避生命,要舍和要放的,是贪爱执取,以能可以超脱生死轮回这万法滋生的温床。一旦证得解脱,你便可以在这生命里活得平和自在,因为这时已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你缠缚。”
这就是佛陀怎样教导觉观身体、感受、心和法(心生之物象)的十六个观息之法门。他又说要将此十六法门用于导致正觉的七种因素,它们就是专念观想、审察正法、勇猛精进、喜获法益、心轻自在、集中正定和舍离妄法。
缚悉底尊者已听过《四念处经》,现在加上《安般守意经》,他便可以更深入地投入四念处。他体会到这两次经教的相辅相成,和它们对禅修的重要性。
《观呼吸》读书笔记
“黄蓉侧过头想了一阵,道:“唉,忘了也好。咱俩武功越练越强,心中却越来越不快活,反不如小时候甚么也不会,倒是没牵没挂,无忧无虑。”她哪想到一个人年纪大了,总有许多烦恼,有许多愁苦,与武功高低,殊不相干。“
连黄蓉这样在外人看来可谓十足十的人生赢家都发出这样的感慨,可见,随着人的成长,烦恼愁苦总是越来越多的。人的心不能在像小时候那般无忧无虑。人们总是刻意维持体面,让事情从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顺。挫折的过程,难受的时光,就只能埋藏在自己心底。大部分人追求的不过是本能需求得到满足时表面舒缓的感觉,然而人心底层的苦终究是一直存在的,一刻也不曾消除。
一路走来,是否还有什么方法,让自己平静下来,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更沉稳的、荣辱不惊的方式看待世界。生命中是否真的有一个深刻而敏感的非凡领域,一个安定的领悟生活的境界、有一颗清净不然六尘的心。
《观呼吸》一书中,德宝法师传授了达到这样一种妙境的法门,即是禅修。禅修的目的就是净化内心,清除困扰贪心、嗔恨与嫉妒等烦恼,为内心带来平静与觉醒,达到一种安定与内观的境界。它是净化的炉火,透过觉知,缓慢而确实地运作。透过一连串让你变得更敏锐的过程,借由深入觉察你自己的思维、话语与行为,而改变你的性格。使内心平静,生命安定。禅修令专注与思考的力量更加敏锐。然后,慢慢地,潜在意识的动机与机制变得清楚起来。直观更锐利,思想的精确度也提高了,逐渐抛开偏见与妄想,洞见事物的实相。乔布斯是不是通过了禅修冥想这样的过程,而通过直觉而洞察本质,用极简主义的审美观开发出Iphone这样划时代的产品。
德宝法师传授的内观方法,是佛教最古老的禅修方法,是一种古老而严谨的修心体系,源自佛陀亲自宣说的《念处经》(Satipatthāna Sutta)。通过一组以促进自身生活经验觉醒为目的的练习。凝神细听、留意观看与仔细试验,将注意力谨慎地放在密集检视自身存在的某些层面上,训练自己逐步觉察更多的生活经验之流。
通过这个过程清楚而精确地洞见事物,认清每一个成分,拨开重重迷雾,掌握事物的实相,清楚认识每一个被检视对象的根本事实。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看见,终致产生洞见与完全的觉悟。这种如实洞见事物的本质的觉察模式为“正念”。
这种禅修方法从专注于呼吸开始,以达到某种程度的基本定力。坐定之后,闭上双眼。保持身体静止不动,将整个注意力集中在禅修的目标上,心就会安定下来,并且开始体会禅修的喜悦。就如同心就是一杯浑浊的水,装着浊水的杯子静置的时间愈久,泥沙就愈能沉淀下来,水也将更加澄澈。
具体方法是坐定,深呼吸三次。再让你的呼吸自由地进出,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鼻孔的边缘。单纯注意呼吸进出的感觉:在吸完气即将把气呼出之前,有一个短暂的停顿,注意它,并且注意呼气的开始。在呼完气即将吸气进来之前,又有另一个短暂的停顿,同样也注意这个短暂的停顿。这表示有两次短暂的停顿,分别在吸气结束与呼气结束时。由于这两次停顿发生的时间如此短,以至于你几乎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是当你有正念时,你就能注意到它们。只要注意呼吸的进出就好,不要说“我吸进”或“我呼出”。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忽略任何思维、记忆、声音、香气与味道,只专注于呼吸,排除其他任何事物。
当你持续注意短吸与短呼的感觉时,你的身心会变得相对平静。接着,你的呼吸会变长,只要注意那个长呼吸的感觉,不要说“长呼吸”。从头到尾都要注意整个呼吸的过程。接着,呼吸会变细,身与心也会变得比先前更安定。注意呼吸平静与祥和的感觉。当你注意到你的心不在呼吸上时,马上以正念将它拉回,并把它安顿在那里。
训练正念以洞察生命的本质的过程是贯穿于人之一生的,无需急于求成,只是每天用一定的时间训练冥想就好,毕竟这是一辈子的事情。如果你想着急把它做完,或者急于大幅度的提升冥想时间,说明你只是想完成这件事,而不是在享受这个过程。
通过这样的禅修,心无挂碍的专注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吃饭时便是吃饭、洗碗时便是洗碗、喝茶时便是喝茶、睡觉时便是睡觉, 当一切返璞归真,才发现生活简单起来。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是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钱钟书
观呼吸,修正念
原文: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呢?比丘们!比丘到森林中,或到树下,或到隐僻无人之处,盘腿而坐,端正身体,把注意力放在嘴巴周围,保持觉知,觉知呼吸时气息的出人情况。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 长”;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息之)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息之)全身而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行,而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行而出息。
比丘们!就像技术熟练的木匠或他的土地,当他锯木做一次长拉锯的时候,清楚了知:我做了一次长拉锯;当做一次短的拉锯时,他清楚了知:我做了一次短拉锯。
比丘们!就像这样,比丘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 我入息长;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 我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息之)全身, 而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息之)全身而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行,而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行而出息。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修习正念,从观照我们的一呼一吸开始,将注意力专注在简单的呼吸上,我们与自己的内在便有了深度链接,在一呼一吸间保持觉知,修行正念,身心愉悦。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人们在紧张的时候,大家常常都会说做个深呼吸,但其实,我自己本身并没有感受到深呼吸对于缓解紧张有太大的作用。
读《正念的奇迹》的这几天,我有意识地去观照自己的呼吸,睡觉前,我完全放松地躺在床上,专注自己的一呼一吸,体验呼气与吸气之间的转换,什么都不去想,就心观察心,我的内心竟生出久违的喜悦与祥和,专注呼吸让我体会到内心的轻松与宁静。
A2:我的应用(目标+行动)
目标:日常生活中觉知呼吸,在一呼一吸间修习正念。
行动:睡前观呼吸,做静心冥想练习,静下来观照自己的内在,觉察情绪,安定心灵。
《道德经》第十章 让身体静下来等灵魂
原文
—————————十章—————————
载【1】营魄【2】抱一【3】,能无离乎?
专【4】气致柔,能如婴儿【5】乎?
涤除玄鉴【6】,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7】开阖,能为雌【8】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9】】
【注释】
1.载:语气助词,如《诗经》中载笑载言,用法跟“夫”差不多。
2.营魄:魂魄。
3.抱一:抱守自然之道。
4.专:集中而不分散。
5.婴儿:老子常用婴儿来比喻人心灵处于自然柔顺、纯朴无欲的状态。
6.玄鉴:喻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有些版本为“玄览”,“览”与“ 鉴”古通用,指镜子,帛书乙本为玄鉴。
7.天门:指口、耳、鼻、目这些人身上天赋的自然门户。
8.为雌:即守雌,守静之意。
9.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此四句在第五十一章重出,疑为错简。供参考。
今译:精神和形体合一,抱守单纯自然之境,能不分离吗?集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的状态吗?荡涤杂念而深入观照,能没有瑕疵吗?感官和外界接触,能守静吗?广知万事,通达事理,能不用心机吗?【促使万物生长和繁育,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推动了万物发展而不自恃己功,作为万物的首领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最深远的“德”啊。】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本章老子首次提出了修道的具体法则,此章被道家视为修炼心法。因我不是道教中人,在此不会将《道德经》作为修道入门书来参悟,仅分享个人在学术层面的肤浅理解,力求将其间的智慧更落地于实际生活。也算抛砖引玉,欢迎同好高人参与探讨,大家共同在平常的生活中去悟道、明道乃至得道。
关于“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强调的是身心一体形神俱在。现实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疲于应付,我们常常会“走神”,做着这个,想着那个,很难专注。甚至还有人以大脑多窗口同时运作为荣,认为是现代社会高效率的表现,如跑步的时候听音频,吃饭的时候刷微信看视频,就算做家务的时候,也心心念念着工作或生活上的事。我们从来不肯让我们这个身体和大脑有机会静下来,甚至不敢安静的与自己呆一会儿,这样的结果就是人的身体越来越忙,心却越来越恐慌焦虑。问问我们自己,你有多久没有自在地独处了?你有多久没有认真的听一听鸟儿的鸣唱了?你有多久没有停下脚步观察一朵盛开的花了?印地安人有句话叫做:让身体停下来,等一等灵魂。这是一种朴实的智慧。所有人的终点都一样,那么匆忙干什么?管它是酸甜苦辣,何不细细品味?
那些令人尊敬仰慕的大德高僧,其实在生活层面跟普通人一样,也需要吃饭睡觉 ,不一样的是,他们吃饭就专心吃饭,睡觉就安心入眠。普通人吃饭的时候还被各种信息困扰,完全食不知味,睡觉的时候还在担心明天,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所以老子要求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在做什么,心无条件契合。现在很流行说 活在当下 ,因为国外有相关的译作过来,都以为是西方学者传过来的观点,我倒认为老子才是活在当下这一理念的开山祖师。
如何能精神形体合一,其实各家各派有不同的修炼方法。老子在此提到了:呼吸(专气)、观照(玄鉴)、守静(为雌)三种渐进的修习法,其目的也是为了与身体连接,让身体静下来等灵魂。
“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这种专一的修气,道家叫练内丹。道家对“气”十分重视,具体如何练气我真是门外汉,也不敢胡乱揣测。普通人不会修炼之法,但可以通过简单的静坐观呼吸,去觉察呼吸和身体,达到身心合一的宁静之境。观呼吸不是控制呼吸,而是通过觉察呼吸,回到生命的原点。
“ 涤除玄鉴,而无疵乎 ”。我们的内心有一面镜子,高修为者也就是老子说的圣人,被赞心如明镜,也就是他对万事万物没有狭隘的评判,只接受事物现在的样子,让一切如其所是,因此就如大地一样,具有无穷的容纳能力。所以这面镜子的光洁程度取决于我们对观念的执着程度。如果我们内心有了预设的种种标准,这面镜子就如同哈哈镜,看问题就容易偏于一隅,难以看清原貌。老子要求我们要驱除杂念,让镜子没有瑕疵,这样才能真实的反应人事物,我们的智慧才不会被蒙蔽。
“ 天门开合,能为雌乎 ”。此处各家也有不同的理解,个人比较倾向于将天门解释为人体感官的门户的观点。雌就是伟大的母性,此处形容感官在进行生命活动时,能像母性那样安静、涵容、柔和。
我一直觉得乔.卡巴金博士创立的正念修习与《道德经》有很深的渊源。卡巴金博士的著作《正念疗愈力》一书中也多次提到,正念练习的目的就是刻意练习无为,达到无为而不为,完全像是一部《道德经》的实操手册。当时我在接受该书译者胡君梅老师的正念培训课程时,老师会不时在引导学员练习中,突然问一句:你们的心还在吗?类似禅宗当头棒喝:主人翁何在?因为无论是在练习呼吸还是内观,我们很容易闪神,老师就教我们,发现闪神了,就把思绪拉回来,把注意力放在呼吸和身体觉察上面。每天持续的练习,过几个月你会发现呼吸特别的平和顺畅,整个身体的紧绷感消失,思考格局变大了,元认知能力提升了,这些都是“无为”所创生的奇迹。
修到境界了,我们爱民治国,就能做到无为;我们明白四达,辩证和谐,没有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也没有执着妄念,就好像“无知”一般。
室内的家具不打扫就会蒙尘,我们这个身体不做功课也会远离灵魂,所以常常让身体静下来,通过呼吸回到无中去,涤除掉心灵的尘埃,让心澄明如镜,观照四方。
注:原文部分引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版》,特此说明。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529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